周光權刑法各論講義
1. 恐嚇威脅合夥投資人要錢能構成敲詐勒索罪嗎
為維護合法權益以威脅、脅迫方式獲取高額賠償款不構成敲詐勒索罪——陳曙光敲詐勒索案
案例要旨: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採取威脅脅迫方法獲取高額賠償款的行為屬於維權過度,不應被認定敲詐勒索罪。
案號:(2010)永法刑再終字第14號
審理法院:湖南省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人民法院案例選》2013年第3輯(總第85輯)
【評析】
信息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一些煩惱,如「垃圾簡訊」。因此,信息維權便應運而生了。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信息維權領域也出現類似「買假打假」的情況,通過收集產商違法的信息,利用法律、政策的嚴厲處罰作為要挾的手段,向產商索取高額的賠償費用。這類案件到底構不構成敲詐勒索罪是最大的爭點。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他人實施威脅,索取數額較大公私財物的行為。該罪構成要件為:(1)客體為公私財產權;(2)主觀為非法佔有故意;(3)客觀為使用威脅或要挾行為;(4)主體為一般主體。其中使用威脅或要挾行為是該罪最主要的特徵,也是認定罪與非罪的關鍵和難點。筆者認為,敲詐勒索罪中的「威脅或者要挾」應當具備三個方面的特徵。
1.行為的不正當性。即對被害人及其親屬精神上實施了非法的強制行為,使其在心理上造成恐懼,產生壓力。如以將要實行暴力、揭發隱私、毀壞名譽相威脅等等,這些行為都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如果實施的行為並不被法律所禁止,則不構成本罪。
2.後果的不正當性。即被害人要麼被迫交付財物,要麼正當利益受到損害,而這種兩種後果的選擇都會使被害人受到損害。交付財物,則侵犯了被害人財產權利,不交付財物,被害人的人身、名譽等正當權利將受到損害。
3.行為與後果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即被害人基於犯罪人的威脅或要挾,而被迫交付財物,否則自己的人身、名譽等正當權利將受到損害。被害人為了自己的正當權利,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必須滿足犯罪人的要求。
本案中,被告人以向信息產業部投訴相威脅,利用SP商害怕被網路經營商終止業務的心理,索要高額的賠償,其行為具有一定「威脅或要挾」的成分,但是行為人的維權行為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不具備「威脅或要挾」行為的不正當性的特徵。同時,SP商的超倍賠償也沒有被迫性,與行為人的「威脅與要挾」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SP商向消費者發送誘惑性和不健康簡訊,本身就違反了國家信息部的相關規定,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並且在遭到消費者投訴時,作為違法的SP商完全可以不必理會這種過高的賠償要求,而是按照相關部門的規定來承擔責任,如賠償消費者合理損失,接受相關部門的處罰,採取有效的整改措施等等。再者,如果SP商不答應陳曙光的要求,面臨的只是因其違法營業所面臨的處罰,其正常的營業權並不會受到損害。因此,行為人的行為並不具備敲詐勒索犯罪中「威脅或要挾」的特徵,不構成敲詐勒索罪。
裁判規則
1.在缺乏合理的經濟利益訴求的前提下,提出讓被害人支付巨額金錢,否則繼續上訪的,可構成敲詐勒索罪——於翠芬敲詐勒索案
案例要旨:行為人為討回其應得的征地補償和相關損失進行上訪,上訪期間要求被害人支付巨額金錢否則繼續上訪,該訴求缺乏合理依據,且與行為人上訪所要求的的補償款與經濟損失無內在聯系,不宜認定為正當行使債權的行為;對於這類通過要挾迫使被害人給付財物的行為,可構成敲詐勒索罪。
案號:(2016)魯10刑終113號
審理法院:山東省威海市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法信精選
2.以脅迫方式索取並未超過自己產權的財產不構成敲詐勒索罪——王明雨敲詐勒索案
案例要旨:行為人以脅迫方式索取未超出自己產權的財產的行為並沒有非法佔有的故意,脅迫的背後隱藏的事實是為了追討自己的合法產權,雖然手段上違反了法律,但不構成敲詐勒索罪。
案號:(2005)豐刑初字第1785號
審理法院:北京市豐台區人民法院
來源:《人民法院案例選》2008年第1輯(總第63輯)
司法觀點
正確區分權利行使與敲詐勒索罪
行使權利和敲詐勒索罪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涉及三種情形:被害人用恐嚇手段從盜竊犯等不法佔有者手中取回所有物的;行為人認為自己「吃虧」而提出較高民事賠償要求的;債權人主張債權時使用了敲詐勒索手段的。對上述問題如何處理,理論和實務中都爭議很大。
首先,利用恐嚇手段取回自己所有但被他人盜竊的財物的場合如何處理,相對簡單一些,主要取決於對財產罪保護法益的認識。按照所有權及其他本權說,由於私法上認可並值得用刑法加以保護的他人所有權並不存在,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件該當性欠缺,不構成本罪(註:本罪是指敲詐勒索罪)。按照佔有說的立場,盜竊犯的佔有亦應給予保護,強取行為符合本罪構成要件,成立敲詐勒索罪,但是如果符合自救行為的條件,可以阻卻違法性。按照平穩佔有說或合理佔有說,如果自己的財產是被對方奪取的,對方的佔有不是平穩佔有或有合理根據的佔有,就無須用法律加以保護,取回所有物的行為不構成本罪;他人的盜竊行為經過了相當時間,對方的佔有已經是平穩佔有或合理佔有的,取回所有物的行為可能構成敲詐勒索罪。實務中一般按照所有權及其他本權說,否定本罪的成立。
其次,對為行使(行為人自認為存在的)權利,如行為人自認為「吃虧」而提出較高民事賠償要求,而使用恐嚇手段的,實務中通常以無罪處理。例如,被告人甲認為某公司的拆遷補償太低,在收到拆遷款後,提出進一步索賠的要求,後被對方拒絕。被告人便以舉報開發商違法為手段,要開發商賠償其25萬元,否則繼續舉報,迫使開發商與其簽訂再補償25萬元的合同。一審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判處甲有期徒刑6年,二審以甲沒有非法佔有目的、行為系主張民事權利為由改判其無罪。再如,被告人乙因為購買的一根冰棍中摻雜異物,而要求生產廠家賠償50萬元,終審也判決被告人無罪。實務上之所以通常做無罪判決,主要基於以下考慮:
第一,受財產罪保護法益的所有權及其他本權說的影響。敲詐勒索罪的本質是不法取得他人財物。在認為自己遭受財產損害進而可以主張民事權利的場合,法院傾向於認定行為人原本就可能得到補償,其強迫他人交付財物的,只是實現了其應當得到之物,而未取得非法的財產利益;被害人的賠償義務應當履行,談不上有實質的財產損害。
第二,考慮社會通行觀念。在現實生活中,主張權利時往往伴隨過激言行,未超出通常觀念所容忍的程度,不宜認定為犯罪。
第三,利益衡量上的考慮。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間利益上的比較,是實務中判斷財產罪的違法性時必須考慮的,不能只看被害人一方失去財產的事實,還要將其與行為人的財產權利衡量,以判斷實質損害。
最後,實務中對使用恐嚇方式使對方履行債務的,如果債權合法,且行為人主張的債權並未嚴重超過限額,即便使用了一定程度的恐嚇手段,也通常不會認定為本罪。例如,消費借貸的債權人迫使債務人償還到期債務的,一般來說,不構成本罪。但是,如果債權的合法性本身存疑,主張權利的方式違反社會通常觀念的,可能被認定為本罪。例如,甲因妻子與他人通姦,為索取姦夫乙答應賠償的5萬元,攜帶凶器帶領親友10人前往乙家索要財物,法院判決甲構成敲詐勒索罪。法院作出有罪判決,通常基於以下考慮:第一,行使權利的方法是否嚴重超越社會秩序允許的范圍(如糾集多人攜帶槍支、管制刀具脅迫他人履行債務),恐嚇手段是否具有相當現實危險性的;第二,債權是否合法,設定債權時是否有不當行為,行為人試圖取得的財物,是否明顯超過對方承諾的債務數額;第三,行為人是否使用相當程度的暴力、威脅手段逼迫他人履行未到期債務。
因此,在實務中,主張債權行為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罪,需要綜合考慮行為在規范的范圍內是否可以容忍,以及債權行使目的的正當性、權利行使方式的相當性、手段必要性、被害者的狀況等情形。
在實務中,對上述問題的處理,在大多數情況下相對都比較謹慎,這可能是出於政策上的多種考量。但是,我認為,如果堅持財產罪保護法益的合理佔有說,對權利行使行為在理論上成立敲詐勒索罪的范圍就應該適度大一些。理由在於:
(1)從保護法益的角度看,敲詐勒索罪的本質是侵害他人對財物的合理佔有,在主張民事賠償或強迫他人履行債務的場合,即使行使權利的行為在債權范圍內,權利人實現了債權,但索要賠償或主張債權的行為也可能侵害他人對財物的合理佔有,被害人相應地也可能出現財產損害。實務中定罪范圍過小,與財產罪保護法益的合理佔有說並不一致。
(2)從非法佔有目的的角度看,為行使權利而索要財物的場合,行為人至多隻有債權請求權(很多時候連這種權利都沒有),但沒有對他人財物的佔有、處分權,因此,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會侵害他人的合理佔有有明知,同時,其有排除權利人,並將他人的財物(通常是金錢)作為自己的所有物的非法佔有目的,因此,行使權利的行為通常也能夠滿足本罪的主觀要素。
(3)從主張權利的程序上看,主張權利的情形,大多不符合自救行為的成立條件,不能阻卻違法性。在行為人原本可以通過合法的民事程序主張權利時,對其行使權利的恐嚇行為如果不定罪,等於鼓勵行為人用合法民事途徑之外的不法手段索要他人財物,這不利於維護財產秩序,也不利於形成國民的規范意識。當然,利用恐嚇手段行使權利的行為在實務中確實比較復雜,是否定罪需要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仔細權衡,切實做到不枉不縱。
(摘自周光權著:《刑法各論》(第三版),中國人民法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34~136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97年修訂)
第二百七十四條 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本條已被《刑法修正案(八)》修改。原條文為: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律師自學,需要學哪些教材,需要過哪些考試
去沙坪壩抄區自考辦自己報名,攝像,襲報法律本科段或者律師本科段的課程,根據自考辦安排參加考試。本科課程結束後申請畢業論文,每年兩次,完了就可以申請考司法考試。或者,直接申請考司法考試。你是本科畢業是可以直接申請的,考過司法考試就掛靠一個律所,做實習律師,一年之後就是律師了。
3. 黎宏的學術成果
(一)專著
1.《不作為犯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2.《單位刑事責任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3. 《日本刑法精義》,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
4. 《刑法總論問題思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5. 《日本刑法精義》(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
6. 《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2年
(二)譯著
1.《刑事政策學》,法律出版社2000年
2.《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
3.《刑法各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
4. 《刑法學基礎》,法律出版社2005年
5. 《刑法講義總論》(新版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6. 《刑法講義各論》(新版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7. 《刑事政策學》(新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三)共著
1.《中國刑法原理》(上),趙廷光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2.《中國刑法原理》(下),趙廷光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3.《量刑通論》,喻偉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4.《刑種通論》,陳興良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
5.《刑法學全書》,馬克昌、楊春洗、呂繼貴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
6.《西方近代刑法學說史略》,馬克昌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年
7.《刑法新問題探究》(與張明楷、周光權合作),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8. 《刑事案例訴辯審評——強奸罪、拐賣婦女兒童罪》,黎宏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
(四)主要論文
1.《增設「傳染性病罪」芻議》(與羅麗合作),《法學》1989年第7期
2.《論我國刑法中的量刑制度和量刑方法》,《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
3.《對我國刑法中死刑制度的反思》(與王龍合作),《法學評論》1990年第5期
4.《論我國刑法中的假釋制度》,《法律科學》1991年第2期
5.《論非犯罪化》(與王龍合作),《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6.《論保障人說(上)》,《法學評論》1993年第3期
7.《論保障人說》(下),《法學評論》1993年第4期
8.《論刑法中的行為》,《中國法學》1994年第1期
9.《中國における法人犯罪論にかんする一考察》,日本同志社大學《同志社法學》第486號(1997年3月)
10.《美國近年來的法人刑事責任論述評》,《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
11.《德國的法人刑事責任論》(與單民合作),《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12.《中國の法人處罰論に關する研究—米國法·日本法との比較に即して—》(1),日本同志社大學《同志社法學》第271號(第37—124頁)(2000年5月)
13.《中國の法人處罰論に關する研究—米國法·日本法との比較に即して—》(2),日本同志社大學《同志社法學》第273號(第79—147頁)(2000年9月)
14.《中國の法人處罰論に關する研究—米國法·日本法との比較に即して—》(3 ),日本同志社大學《同志社法學》第274 號(第240 —298 頁)(2000 年11 月)
15.《論單位犯罪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法學評論》2000 年第4 期
16.《從一案例看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區別》,《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年第3 期
17.《論單位犯罪的主觀要件》,《法商研究》2001 年第4 期
18.《論單位犯罪的刑事責任》,《法律科學》2001 年第4 期
19.《論我國刑法中的「偽造」》(與羅麗合作),《中國檢察》2001 年第9 期
20.《見死不救行為定性的法律分析》,《法商研究》2002 年6 期
21.《罪刑法定原則下犯罪概念的特徵》,《法學評論》2002 年4 期
22.《近年來國外法人犯罪研究的新趨勢》,《比較法研究》2002 年4 期
23.《罪刑法定原則的現代展開和刑事司法公正》,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司法改革評論》第4 輯(2002 年10 月)
24.《單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徵》,清華大學《清華法律評論》2002 年第1 期
25.《日本的法人刑事責任論》,法律出版社《刑法論叢》第5 期
26.《論未遂犯的處罰范圍》(與申鍵合作),《法學評論》2003 年第2 期
27.《單位犯罪的若干問題新探》,《法商研究》2003 年第4 期
28.《論交通肇事罪的若干問題——以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司法解釋為中心》,《法律科學》2003 年第4 期
29. 《刑法中的危險及其判斷——從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區別出發》,《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30. 《刑法因果關系論反思》,《中國刑事法雜志》2004年第5期
31. 《論「刑法的刑事政策化」及其實現》,《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32. 《論放火罪的若干問題》,《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33. 《行為無價值論與結果無價值論:現狀與展望》,《法學評論》2005年第6期。
34. 《判斷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時不應考慮主觀因素》,《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
35. 《我國犯罪構成體系不必重構》,《法學研究》2006年第1期。
36. 《行為無價值論批判》,《中國法學》2006年第2期。
37. 《刑事和解:一種新的刑罰改革理念》,《法學論壇》2006年第4期。
38. 《日本近年來的刑事實體立法動向及其評價》,《中國刑事法雜志》2006年第6期。
39. 《法益侵害說和犯罪的認定》,《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40. 《被害人承諾問題研究》,《法學研究》2007年第1期。
41. 《論正當防衛的主觀條件》,《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42. 《緊急避險法律性質研究》,《清華法學》2007年第3期。
43. 《禁止「類推解釋」之質疑》,《法學評論》2008年第5期。
44. 《結果無價值論之展開》,《法學研究》2008年第5期。
45. 《論財產犯中的佔有》,《中國法學》2009年第1期。
46. 《關於「刑事責任」的另一種理解》,《清華法學》2009年第2期。
47. 《死刑緩期執行制度新解》,《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
48. 《過失犯若干問題探討》, 《法學評論》2010年第3期。
49. 《完善我國單位犯罪處罰制度的思考》,《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
50. 《「見死不救」行為定性分析——兼論不真正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的來源》,《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4. 自動取款機故障,引誘顧客「犯罪」,是否也是犯罪
我覺得xuting上訴的律來師抗辯的理由是值自得考慮的:xuting每次取款都是經過ATM機的正確操作的,而且如果ATM本身顯示「交易成功」,那銀行就不能以盜竊金融機構罪起訴xuting,因為取款過程是合乎程序的。
另外,我覺得上面幾位仁兄比喻的不恰當:家裡不鎖門你當然不可以隨意進入拿東西。但是ATM交易不是那麼簡單的「沒有鎖門」的問題。因為ATM交易時要用到密碼,這等於是一把鑰匙。許霆有密碼,相當於他有進入「房子」的合法權力。問題是,銀行在放在「房子」裡面的「倉管」隨便亂發錢:本來你盒子裡面有100塊,你只能一次取出。現在我盒子裡面放100元,我說拿100塊,你居然還讓我拿了100次。這就是你銀行的監管疏忽啦!!在你笑臉迎門的把我送走之後,你發現了之前的錯誤,回過頭來你居然撕毀我們之前的交易合同,宣布我「盜竊」了你的房子。與法不容,於理不合。
5. 周光權的出生日期
周光權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重慶
出生日期:1968年01月
職業:法學家
畢業院校:中版國人權民大學、四川大學
主要成就:司法部法學教材和科研成果二 等獎
中國社會科學院胡繩青年學術獎代表作品
《刑法學的向度》,《刑法各論講義》,《注意義務研究》
研究領域:刑法學
6. 像刑法的話主流書目不同學派不同觀點,有比如說主要可以看人大、人大或其他學校的書嗎
我國刑法正處抄於新舊刑法理論的更替混亂時期,司法考試作為國家的司法改革的指南針已經明確了新刑法理論的地位,這也是今後中國刑法發展的方向。但是,由於歷史原因,現實生活中舊刑法理論還是主流。如果要學好刑法,一定要跟緊大趨勢。所以我建議你閱讀中國刑法三劍客的著作,更新自己的刑法觀。
1、張明楷-清華大學,代表作《刑法學》(第四版)
2、周光權-清華大學,代表作《刑法總論》《刑法各論》
3、陳興良-北京大學,代表作《規范刑法學》
他們的書中都列舉了新舊刑法的理論主張,並指出了舊刑法理論(也就是主觀主義)的種種弊端。是學刑法的法學學生必讀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