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人民法院三項規程

人民法院三項規程

發布時間: 2022-05-13 16:07:22

㈠ 三個規定是指哪三個

三個規來定指:

1、2015年3月,源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簡稱《領導幹部干預插手規定》)。

2、2015年3月,中央政法委印發《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簡稱《內部人員過問規定》)。

3、201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印發《關於進一步規范司法人員與當事人、律師、特殊關系人、中介組織接觸交往行為的若干規定》(簡稱《司法人員接觸交往規定》)。

(1)人民法院三項規程擴展閱讀:

2020年5月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以「狠抓 『三個規定』落實,築牢廉潔司法『防火牆』」為主題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檢察機關落實「三個規定」工作情況,並通報相關典型案例。

為持續做好執行「三個規定」工作,最高檢針對記錄報告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制定印發《關於執行「三個規定」等重大事項記錄報告制度若干問題的工作細則》,進一步規范了重大事項填報工作,最大程度消除檢察人員的思想顧慮;進一步明確了抽查督察、成果運用、責任追究等規定。

㈡ 村霸惡霸在什麼地方舉報

法律分析:村霸惡霸可以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舉報。

法律依據:《關於辦理惡勢力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一、辦理惡勢力刑事案件的總體要求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要深刻認識惡勢力違法犯罪的嚴重社會危害,毫不動搖地堅持依法嚴懲方針,在偵查、起訴、審判、執行各階段,運用多種法律手段全面體現依法從嚴懲處精神,有力震懾惡勢力違法犯罪分子,有效打擊和預防惡勢力違法犯罪。

2.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要嚴格堅持依法辦案,確保在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准確認定惡勢力和惡勢力犯罪集團,堅決防止人為拔高或者降低認定標准。要堅持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根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在惡勢力、惡勢力犯罪集團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具體犯罪中的罪責,切實做到寬嚴有據,罰當其罪,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3.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要充分發揮各自職能,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堅持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要求,嚴格執行「三項規程」,不斷強化程序意識和證據意識,有效加強法律監督,確保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充分保障當事人、訴訟參與人的各項訴訟權利。

㈢ 被法院納入失信名單的人會不會對子女的升學和就業有什麼影響

不會影響子女就業,但子女不得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規定如下:

第三條 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被採取限制消費措施後,不得有以下高消費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一)乘坐交通工具時,選擇飛機、列車軟卧、輪船二等以上艙位;

(二)在星級以上賓館、酒店、夜總會、高爾夫球場等場所進行高消費;

(三)購買不動產或者新建、擴建、高檔裝修房屋;

(四)租賃高檔寫字樓、賓館、公寓等場所辦公;

(五)購買非經營必需車輛;

(六)旅遊、度假;

(七)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

(八)支付高額保費購買保險理財產品;

(九)乘坐G字頭動車組列車全部座位、其他動車組列車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被執行人為單位的,被採取限制消費措施後,被執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實際控制人不得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因私消費以個人財產實施前款規定行為的,可以向執行法院提出申請。執行法院審查屬實的,應予准許。

(3)人民法院三項規程擴展閱讀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中關於解除高消費令的規定如下:

第十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刪除失信信息:

(一)被執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或人民法院已執行完畢的;

(二)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且已履行完畢的;

(三)申請執行人書面申請刪除失信信息,人民法院審查同意的;

(四)終結本次執行程序後,通過網路執行查控系統查詢被執行人財產兩次以上,未發現有可供執行財產,且申請執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財產線索的;

(五)因審判監督或破產程序,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對失信被執行人中止執行的;

(六)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予執行的;

(七)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終結執行的。

有納入期限的,不適用前款規定。納入期限屆滿後三個工作日內,人民法院應當刪除失信信息。

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刪除失信信息後,被執行人具有本規定第一條規定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重新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依照本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刪除失信信息後六個月內,申請執行人申請將該被執行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

㈣ 楊國文是什麼級別

楊國文 (烏蘭察布市委原常委、集寧區委原書記)

    楊國文,男,漢族,1961年9月出生,內蒙古涼城人,198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7月參加工作。曾任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委常委、集寧區委書記。

    2018年12月18日,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由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楊國文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一案。 2019年,楊國文處以有期徒刑十八年,並處罰金300萬元。

    違紀被查

    2018年3月1日,據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消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委常委、集寧區委書記楊國文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審查(調查)。

    依法雙開

    2018年6月2日,據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消息:經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批准,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對烏蘭察布市委原常委、集寧區委原書記楊國文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立案審查調查。

    經查,楊國文違反政治紀律,轉移、隱匿違紀違法所得,訂立攻守同盟,對抗組織審查;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公車私用;違反組織紀律,不如實申報個人事項,在幹部選拔任用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他人財物;違反廉潔紀律,收受管理對象和下屬禮金、禮品,利用職權安排親屬「吃空餉」、為親屬營利活動提供便利,搞權色交易;違反群眾紀律,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能解決而不解決;違反工作紀律,不傳達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違反生活紀律,與他人發生不正當性關系,損害黨的形象;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他人巨額財物;其家庭財產和支出明顯超過合法收入,數額特別巨大。其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他人巨額財物、巨額財產來源不明問題涉嫌構成犯罪。

    楊國文身為黨員領導幹部,理想信念喪失,毫無黨性原則,「四個意識」個個皆無,「六項紀律」項項違反,且十八大之後不收斂、不收手,違紀行為性質惡劣、情節嚴重,給黨的事業和形象造成嚴重損害,應予嚴肅處理。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等有關規定,經內蒙古自治區紀委常委會會議、監委委員會會議審議並報自治區黨委批准,決定分別給予楊國文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收繳其違紀所得;對其涉嫌受賄和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提起公訴。

    依法逮捕

    2018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委原常委、集寧區委原書記楊國文(副廳級)涉嫌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一案,由內蒙古自治區監察委員會調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對犯罪嫌疑人楊國文做出逮捕決定。該案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提起公訴

    2018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委原常委、集寧區委原書記楊國文(副廳級)涉嫌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一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指定管轄,由通遼市人民檢察院向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依法告知了被告人楊國文享有的訴訟權利,並依法訊問了被告人,聽取了其委託的辯護人的意見。通遼市人民檢察院起訴書指控:被告人楊國文利用其擔任烏蘭察布市化德縣縣長、縣委書記、市財政局局長、市委常委、集寧區委書記的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利用其本人職權形成的便利條件,為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非法收受他人巨額財物;身為國家工作人員,其財產和支出明顯超過合法收入,差額特別巨大,不能說明來源,依法應當以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一審開庭

    2018年12月18日,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由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中共烏蘭察布市市委原常委、中共集寧區委原書記(副廳級)楊國文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一案。此案是內蒙古自治區監察委員會掛牌成立後自行查辦的首起留置案件。

    檢察機關指控,被告人楊國文利用其擔任烏蘭察布市化德縣縣長、縣委書記、烏蘭察布市財政局局長、烏蘭察布市委常委、集寧區委書記的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利用本人職權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共計價值人民幣46692250.00元;身為國家工作人員,其財產和支出明顯超過合法收入,差額特別巨大,經責令其說明來源,仍有共計價值人民幣94680415.00元的差額不能說明來源,提請以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三項規程」的要求,召開了庭前會議。庭審中,法庭宣讀了庭前會議報告,明確控辯雙方的爭議焦點。在法庭的主持下,控辯雙方對相關證據進行了舉證、質證,就本案有關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充分發表了意見,被告人楊國文進行了最後陳述,對指控的事實及罪名均不持異議,並當庭表示認罪悔罪。法庭充分保障了被告人的各項訴訟權利。

    部分自治區、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自治區、市紀委監委幹部及各界群眾共40餘人旁聽了庭審。本案將擇期宣判。

    依法判決

    2019年,經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檢察院提起公訴,通遼市中級法院以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判處烏蘭察布市原市委常委、集寧區委原書記(副廳級)楊國文有期徒刑十八年,並處罰金300萬元。

㈤ 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履行後多久能撤銷

被執行人履行義務後,法院會在三日內取消黑名單,刪除失信信息。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規定如下:

第十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刪除失信信息:

(一)被執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或人民法院已執行完畢的;

(二)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且已履行完畢的;

(三)申請執行人書面申請刪除失信信息,人民法院審查同意的;

(四)終結本次執行程序後,通過網路執行查控系統查詢被執行人財產兩次以上,未發現有可供執行財產,且申請執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財產線索的;

(五)因審判監督或破產程序,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對失信被執行人中止執行的;

(六)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予執行的;

(七)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終結執行的。

有納入期限的,不適用前款規定。納入期限屆滿後三個工作日內,人民法院應當刪除失信信息。

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刪除失信信息後,被執行人具有本規定第一條規定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重新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依照本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刪除失信信息後六個月內,申請執行人申請將該被執行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5)人民法院三項規程擴展閱讀:

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法律後果:

1、銀行等金融機構對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被執行人限制其貸款、融資等金融活動,降低信用卡額度,並將其存款情況及時通過司法查詢平台報告法院;

2、工商管理部門對失信被執行人降低其信用等級,限制其「守信用、重合同」評比資格;

3、被執行人為國家機關或者公務員、中共黨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特殊主體的,根據有關規定在評優選先、晉職晉級等方面予以限制,或者取消其政治待遇、榮譽稱號,直至給予紀律處分;

4、限制失信被執行人出境,鐵路部門不向其出售火車票,民航部門不向其出售機票;

5、招標投標管理部門限制失信被執行人參加政府采購和工程項目招投標;

6、建設管理部門暫停受理失信被執行人的工程項目許可、資質審批,暫緩受理建築市場相關業務事項,暫緩辦理建設工程質量竣工驗收備案等工作;規劃管理部門對失信被執行人享有使用權的土地暫停辦理規劃報建手續、暫緩辦理在建項目的後續規劃手續;

㈥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進一步貫徹「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的若干意見》的通知的解釋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貫徹「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的若干意見
「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是認真總結人民司法實踐經驗,深刻分析現階段形勢任務得出的科學結論,是人民司法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人民司法理論和審判制度的發展創新,對於充分發揮人民法院調解工作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積極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為進一步貫徹該工作原則,特製定本意見。
一、牢固樹立調解意識,進一步增強貫徹「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的自覺性
1、深刻認識新時期加強人民法院調解工作的重要性。全面加強調解工作,是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發揚人民司法優良傳統的必然要求,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政治優勢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發揮人民法院職能作用的必然要求。
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是人民法院在新形勢下履行自身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人民法院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人民法院的首要工作任務。「調解優先、調判結合」既是推動矛盾化解的重要原則,也是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又是對法官司法能力的考驗。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必須堅決貫徹這一工作原則,不斷增強調解意識,積極創新調解機制,努力提高調解能力,著力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位一體」大調解工作體系建設,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真正實現案結事了,為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務。
2、牢固樹立「調解優先」理念。調解是高質量審判,調解是高效益審判,調解能力是高水平司法能力。調解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實現案結事了,有利於修復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實現和諧。各級法院要深刻認識調解在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中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和重要價值,切實轉變重裁判、輕調解的觀念,把調解作為處理案件的首要選擇,自覺主動地運用調解方式處理矛盾糾紛,把調解貫穿於立案、審判和執行的各個環節,貫穿於一審、二審、執行、再審、申訴、信訪的全過程,把調解主體從承辦法官延伸到合議庭所有成員、庭領導和院領導,把調解、和解和協調案件范圍從民事案件逐步擴展到行政案件、刑事自訴案件、輕微刑事案件、刑事附帶民事案件、國家賠償案件和執行案件,建立覆蓋全部審判執行領域的立體調解機制。要帶著對當事人的真摯感情,懷著為當事人解難題、辦實事的願望去做調解工作。要做到能調則調,不放過訴訟和訴訟前後各個階段出現的調解可能性,盡可能把握一切調解結案的機會。
3、准確認識和把握「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要緊緊圍繞「案結事了」目標,正確處理好調解與裁判這兩種審判方式的關系。在處理案件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用調解方式處理;要做到調解與裁判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不論是調解還是裁判,都必須立足於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定分止爭,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要根據每個案件的性質、具體情況和當事人的訴求,科學把握運用調解或者裁判方式處理案件的基礎和條件。對於有調解可能的,要盡最大可能促成調解;對於沒有調解可能的、法律規定不得調解的案件,要盡快裁判,充分發揮調解與裁判兩種手段的作用。既要注意糾正不顧辦案效果、草率下判的做法,也要注意糾正片面追求調解率、不顧當事人意願強迫調解的做法。要努力實現調解結案率和息訴服判率的「兩上升」,實現涉訴信訪率和強制執行率的「兩下降」,推動人民法院調解工作邁上新台階,實現新發展。
二、完善調解工作制度,抓好重點環節,全面推進調解工作
4、進一步強化民事案件調解工作。各級法院特別是基層法院要把調解作為處理民事案件的首選結案方式和基本工作方法。對依法和依案件性質可以調解的所有民事案件都要首先嘗試通過運用調解方式解決,將調解貫穿於民事審判工作的全過程和所有環節。
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十四條規定的婚姻家庭糾紛、繼承糾紛、勞務合同糾紛、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明確的損害賠償糾紛、宅基地和相鄰關系糾紛、合夥協議糾紛、訴訟標的額較小的民事糾紛,在開庭審理時應當先行調解。但是根據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實際情況不能調解或者顯然沒有調解必要的除外。
要下大力氣做好以下民事案件的調解工作:事關民生和群體利益、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配合的案件;可能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群體性案件、集團訴訟案件、破產案件;民間債務、婚姻家庭繼承等民事糾紛案件;案情復雜、難以形成證據優勢的案件;當事人之間情緒嚴重對立的案件;相關法律法規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適用法律有一定困難的案件;判決後難以執行的案件;社會普遍關注的敏感性案件;當事人情緒激烈、矛盾激化的再審案件、信訪案件。
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規定的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的案件,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不予調解。
5、積極探索刑事案件調解、和解工作。要在依法懲罰犯罪的同時,按照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要求,通過積極有效的調解工作,化解當事人恩怨和對抗情緒,促進社會和諧。
要根據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積極開展刑事自訴案件調解工作,促進雙方自行和解。對被告人認罪悔過,願意賠償被害人損失,取得被害人諒解,從而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由自訴人撤回起訴,或者對被告人依法從輕或免予刑事處罰。對民間糾紛引發的輕傷害等輕微刑事案件,訴至法院後當事人自行和解的,應當准許並記錄在案。也可以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對此類案件嘗試做一些促進和解的工作。
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要在調解的方法、賠償方式、調解案件適用時間、期間和審限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把握一切有利於附帶民事訴訟調解結案的積極因素,爭取達成民事賠償調解協議,為正確適用法律和執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創造條件。
6、著力做好行政案件協調工作。在依法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的同時,要針對不同案件特點,通過積極有效的協調、和解,妥善化解行政爭議。
在不違背法律規定的前提下,除了對行政賠償案件依法開展調解外,在受理行政機關對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爭議所作的行政裁決、行政確權等行政案件,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范圍內的行政處罰、行政徵收、行政補償和行政合同等行政案件,以及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合法但不具有合理性的行政案件時,應當重點做好案件協調工作。
對一些重大疑難、影響較大的案件,要積極爭取黨委、人大支持和上級行政機關配合,邀請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協調。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合法但不具有合理性的行政案件,要通過協調盡可能促使行政機關在訴訟中自行撤銷違法行為,或者自行確認具體行政行為無效,或者重新作出處理決定。
7、努力做好執行案件和解工作。要進一步改進執行方式,充分運用調解手段和執行措施,積極促成執行和解,有效化解執行難題。
對被執行財產難以發現的,要充分發揮執行聯動威懾機制的作用,通過限制高消費措施、被執行人報告財產制度,以及委託律師調查、強制審計、公安機關協查等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發現被執行人的財產,敦促被執行人提出切實可行的還款計劃。
對被執行人系危困、改制、擬破產企業的,要協調有關部門和被執行人,綜合運用執行擔保、以物抵債、債轉股等方式,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
8、進一步做好訴前調解工作。在收到當事人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後、正式立案之前,對於未經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調處的案件,要積極引導當事人先行就近、就地選擇非訴訟調解組織解決糾紛,力爭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
當事人選擇非訴訟調解的,應當暫緩立案;當事人不同意選擇非訴訟調解的,或者經非訴訟調解未達成協議,堅持起訴的,經審查符合相關訴訟法規定的受理條件的,應當及時立案。
要進一步加強與人民調解組織、行政調解組織以及其他調解組織的協調與配合,有條件的基層法院特別是人民法庭應當設立訴前調解工作室或者「人民調解窗口」,充分發揮訴前調解的案件分流作用。
9、進一步強化立案調解工作。在案件立案之後、移送審判業務庭之前,要充分利用立案窗口「第一時間接觸當事人、第一時間了解案情」的優勢,積極引導當事人選擇調解方式解決糾紛。
對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案件,在立案後應當及時調解;對可能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群體性案件、集團訴訟案件,敏感性強、社會廣泛關注的案件,在立案後也要盡可能調解。對當事人拒絕調解的,無法及時與當事人及其委託代理人取得聯系的,或者案情復雜、爭議較大的案件,以及法律規定不得調解的案件,應當在立案後及時移送審理。對在調解過程中發現案件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案件需要審計、評估、鑒定的,或者需要人民法院調查取證的,應當終結調解程序,及時移送審理。
立案階段的調解應當堅持以效率、快捷為原則,避免案件在立案階段積壓。適用簡易程序的一審民事案件,立案階段調解期限原則上不超過立案後10日;適用普通程序的一審民事案件,立案階段調解期限原則上不超過20日,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可以再延長10日。延長的調解期間不計入審限。
10、積極探索和加強庭前調解工作。在案件移送審判業務庭、開庭審理之前,當事人同意調解的,要及時進行調解。要進一步加強庭前調解組織建設,有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探索建立專門的庭前調解組織。要進一步優化審判資源配置,有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探索試行法官助理等審判輔助人員開展庭前調解工作,提高調解工作效率,減輕審判人員的工作負擔。
11、繼續抓好委託調解和協助調解工作。在案件受理後、裁判作出前,經當事人同意,可以委託有利於案件調解解決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等有關組織或者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主持調解,或者邀請有關單位或者技術專家、律師等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調解人可以由當事人共同選定,也可以經雙方當事人同意,由人民法院指定。當事人可以協商確定民事案件委託調解的期限,一般不超過30日。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可以順延調解期間,但最長不超過60日。延長的調解期間不計入審限。人民法院委託調解人調解,應當製作調解移交函,附送主要案件材料,並明確委託調解的注意事項和當事人的相關請求。
12、大力做好再審案件調解工作。對歷時時間長、認識分歧較大的再審案件,當事人情緒激烈、矛盾激化的再審案件,改判和維持效果都不理想的再審案件,要多做調解、協調工作,盡可能促成當事人達成調解、和解協議。對抗訴再審案件,可以邀請檢察機關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對一般再審案件,可以要求原一、二審法院配合進行調解;對處於執行中的再審案件,可以與執行部門協調共同做好調解工作。
13、扎實做好調解回訪工作。對於已經達成調解協議的,各級法院可以通過實地見面訪、遠程通訊訪或者利用基層調解工作網路委託訪等形式及時回訪,督促當事人履行調解協議。對於相鄰權、道路交通事故、勞動爭議等多發易發糾紛的案件,應當將訴訟調解向後延伸,實現調解回訪與息訴罷訪相結合,及時消除不和諧苗頭,鞏固調解成果,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14、注重發揮律師和法律援助機構在調解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各級法院要積極推動、引導律師和法律援助機構參與或者主持調解、和解,共同做好調解工作。要積極探索,爭取當地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的支持,注意解決律師風險代理收費與調解結案之間的矛盾。要積極推動律師協會建立推薦優秀律師擔任調解員的制度,推進律師和法律援助機構參與或者主持調解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對於在調解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律師和法律援助機構,人民法院應當向當地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提出予以表彰和獎勵的建議。
三、規范調解活動,創新調解工作機制,提高調解工作質量
15、切實貫徹當事人自願調解原則。要積極引導並為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提供條件、機會和必要的司法保障。除了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要尊重當事人選擇調解或者裁判方式解決糾紛的權利,尊重當事人決定調解開始時機、調解方式方法和調解協議內容的權利。要在各個訴訟環節,針對當事人的文化知識、訴訟能力的不同特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釋法解疑,充分說明可能存在的訴訟風險,引導當事人在充分認識自身權利義務的基礎上,平等自願地解決糾紛。
16、切實貫徹合法調解原則。要依法規范調解過程中法官審判權的行使,確保調解程序符合有關法律規定,不得違背當事人自願去強迫調解,防止以判壓調、以拖促調。要及時查明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爭執點和利益共同點,准確合理確定當事人利益關系的平衡點,維持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基本均衡,確保調解結果的正當性。要認真履行對調解協議審查確認職責,確保調解協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規定,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第三人利益以及社會公序良俗,正確發揮司法調解的功能,切實維護公平正義。
17、科學把握當判則判的時機。要在加強調解的同時,切實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注意防止不當調解和片面追求調解率的傾向,不得以犧牲當事人合法權益為代價進行調解。對當事人虛假訴訟或者假借調解拖延訴訟的,應依法及時制止並做出裁判;對一方當事人提出的方案顯失公平,勉強調解會縱容違法者、違約方,且使守法者、守約方的合法權益受損的,應依法及時裁判;對調解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投入的成本與解決效果不成正比的,應依法及時裁判;對涉及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具有法律適用指導意義的案件,或者對形成社會規則意識有積極意義的案件,應注意依法及時裁判結案,充分發揮裁判在明辨是非、規范行為、懲惡揚善中的積極作用。
18、加強對調解工作的監督管理。要充分考慮調解工作的特點,建立健全有利於調解工作科學發展的審判流程管理體系。要落實《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第六條關於特定情況下的和解、調解期間不計入審限的規定,合理放寬對調解案件適用時間、期間和審限的限制。當事人願意進行調解,但審理期限即將屆滿的,可以由當事人協商確定繼續調解的期限,經人民法院審查同意後,由承辦法官記錄在卷。案件有達成調解協議的可能,當事人不能就繼續調解的期限達成一致的,經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合理延長調解期限。同時,要針對各類調解案件在審理流程中不同環節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案件流轉程序,避免在調判對接、調判轉換環節因效率不高而延長案件處置周期;要加強對調解工作的跟蹤管理和評查,及時糾正調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著重解決硬調、久調不決等問題,確保調解工作質量。
19、進一步加強對法官在調解工作中的職業行為約束。各級法院的法官,在調解過程中要注重著裝儀表,約束舉止言行,保持客觀公正,平等保護各方當事人合法權益,不偏袒一方。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法官可以在調解過程中分別做各方當事人的調解工作,但不得違反有關規定,私自單方面會見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代理人。
20、進一步規范調解協議督促條款、擔保履行條款的適用。在調解過程中,要關注義務履行人的履行能力和履行誠意,在確保調解協議內容具體、明確並具有可執行性的同時,注重引導當事人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的督促條款和擔保履行條款,提高調解協議的自動履行率。對原告因質疑被告履行調解協議的誠意而不願調解的案件、爭議標的額較大的案件,以及調解協議確定的履行期限較長或者分期履行的案件,可以通過適用督促條款、擔保履行條款,促進調解協議的達成,促使義務履行人自動履行調解協議。要注意總結調解經驗,制定規范性的表述方式,明確條款的生效條件,防止調解結案後雙方當事人對協議條款內容的理解產生歧義。
21、建立健全類型化調解機制。要不斷總結調解經驗,努力探索調解規律,建立健全以調解案件分類化、調解法官專業化、調解方法特定化為內容的類型化調解機制,建立相應的調解模式,提高調解同類案件的工作效率和成功率。要根據案件利益訴求、爭議焦點的相似性,對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醫療損害賠償糾紛、勞動爭議等案件試行類型調解模式,實現「調解一案、帶動一片」的效果。要根據類型案件的特點,選配具有專業特長、經驗豐富的法官調解,鼓勵法官加強對類型案件調解理論和方法的梳理和研究,將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個案調解方法,提升為同類案件的調解技巧,不斷豐富調解的形式和手段。
22、建立健全調解工作激勵機制。要修改完善調解工作統計指標體系,完善統計口徑,要從統計和考核民事案件調解情況,發展到對訴前、立案、庭前、庭中、庭後、執行、再審、申訴、信訪等諸環節的調解案件,以及刑事、行政等各項調解、和解和協調工作進行統計和考核。在考核指標體系方面,在適當考慮辦案數量、結案率和改判發回率的同時,突出對辦案社會效果的考核,加大調解撤訴率、服判息訴率、申請再審率、申訴率、信訪率、強制執行率和調解案件自動履行率等指標的權重。要建立健全能夠反映調解工作量和社會效果的量化考核體系和考評方法,作為評價各級法院調解工作成效的標准和法官業績考評的參考依據,正確引導調解工作方向,提高調解水平。
23、建立健全調解能力培養長效機制。要及時總結調解工作經驗,整理典型案例,加強對調解工作的指導。要把調解能力培養列入法官年度和專門培訓計劃,要以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為核心,著力加強調解能力建設。要繼續推行法官教法官、新進人員到基層和信訪窗口接受鍛煉等做法,鼓勵法官深入社會、深入實踐、深入基層,深刻把握社情民意,了解本地風俗習慣,學會運用群眾語言,不斷貼近人民群眾,切實增強調解工作的效果。
24、建立健全調解保障機制。各級法院要積極爭取當地黨委和政府的支持,把調解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要積極爭取中央政法補助專款資金和省級財政配套資金支持,充分發揮專款資金的使用效益,加大對調解工作的經費投入。要在經費、裝備和人員編制等方面向基層法院和人民法庭傾斜,加大投入,進一步夯實調解工作基層基礎。要爭取專項經費支持,為參與調解的特邀調解員、委託調解人提供經費保障,對在調解工作中成績突出的特邀調解員、委託調解人,要予以表彰和獎勵。
四、進一步推動「大調解」工作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糾紛解決機制
25、堅持在黨委領導和政府支持下推進工作體系建設。各級法院要緊緊依靠黨委領導,積極爭取政府支持,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充分發揮司法的推動作用,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大調解」工作體系建設納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的整體部署。在堅持三大調解各司其職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司法的引導、保障作用,加強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在程序對接、效力確認、法律指導等方面的協調配合,及時把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有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26、推動「大調解」工作網路體系的建立。各級法院要加強與村委會、居委會、工會、共青團、婦聯、僑聯等組織密切配合,形成化解社會矛盾的合力。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來支持其他調解組織開展工作,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基層法院和人民法庭設立人民調解工作室等必要的辦公場所,為其他組織調處糾紛提供支持,同時也要注意利用其他社會組織和有關部門的調解資源。可以在處理糾紛比較多的派出所、交警隊、婦聯、工會等單位設立巡迴調解點。要建立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基層幹部、人民陪審員、離退休幹部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的覆蓋各級、各部門、各行業的特邀調解員、調解志願者網路庫,加強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組織網路的對接,逐步形成資源共享、力量共用、良性互動的「大調解」工作網路體系。
27、加強在「大調解」工作體系中的溝通協調。各級法院要加強與各級聯席會議、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以及其他調解組織的聯系,及時掌握矛盾糾紛排查情況,緊緊抓住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充分發揮不同調解組織的職能互補作用,引導不同類型的矛盾糾紛由不同的調解組織解決,相互借力、共謀調處。要依靠黨委的領導和「大調解」工作體系,對可能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重大案件提前做好工作預案,對已受理的重大或群體性案件,要充分依託「大調解」工作體系協調相關職能部門穩妥處置化解。
28、加強對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的法律指導。各級法院要加強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組織的工作溝通和經驗交流,相互學習借鑒好經驗、好做法,共同提高調解水平。要積極開展對「大調解」工作中新情況、新問題的分析研究,加強對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組織的指導,幫助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組織完善工作程序,規范調解行為。要配合司法行政機關等政府職能部門和有關組織,指派審判經驗豐富的審判人員採取「以案代訓」、「觀摩調解」等方式對人民調解員、行政調解人員開展培訓。對人民法院變更、撤銷或者確認無效的調解協議及其原因,應當以適當方式及時反饋給相關調解組織,並就審理中發現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29、進一步完善調解銜接機制。對經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或者其他具有調解職能的組織調解達成的協議,需要確認效力的,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及時審查確認;符合強制執行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及時執行。具有債權內容的訴訟外調解協議,經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人可以向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㈦ 知道有哪些規定

婚姻登記條例
實施教育行政許可若干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 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
中央直屬水庫移民遺留問題處理規劃實施管理辦法 民政部門實施行政許可辦法
最高檢公布《檢察人員紀律處分條例(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民間糾紛處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護法 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殘疾人就業條例 司法鑒定程序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民法院國家賠償確認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新技術新產品研究開發項目管理辦法(試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受理申請承認外國法院離婚判決案件有關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加強和改進委託執行工作的若干規定 婚姻法司法解釋對可撤銷婚姻的規定 婚姻法司法解釋關於探望權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 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被執行人未按民事調解書指定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的義務是否應當支付延期履行的債務利息問題的復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憲法保護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批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處理人民檢察院提出的暫緩執行建議問題的批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處理農村五保對象遺產問題的批復 查詢和沒收個人存款及存款人死後過戶手續的聯合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關於進一步推動職業學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意見 民政部關於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登記有關問題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民政部關於啟用新式婚姻登記證等問題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的通知 關於下達教師教育管理者國家級研修項目任務的通知 教育部關於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的通知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貫徹落實《實施教育行政許可若干規定》的通知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建立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生誠信檔案的通知 教育部關於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幼兒園安全工作六條措施》的通知
教育部關於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採取措施進一步推動以國家助學貸款為重點的高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貫徹執行《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國家標准有關問題的通知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規范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設置與教材編寫使用的通知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轉發國務院扶貧辦《關於貧困地區反對鋪張浪費有關問題的通知》的通知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轉發科學技術部《關於嚴肅財經紀律規范國家科技計劃課題經費使用和加強監管的通知》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獎金等發放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關於加強學校體育活動安全防範工作的緊急通知
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安全工作,預防學生擁擠踩踏事故的通知 教育部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實施意見
教育部關於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通知 關於切實做好危險化學品和煙花爆竹許可制度實施工作的通知 關於抓緊落實國家助學貸款學生個人信息採集工作的通知
關於加強對編寫和出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文件學習輔導讀物管理的通知 關於加強元旦、春節市場監管確保消費安全的緊急通知
國家人口計生委辦公廳關於印發《全國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
國家人口計生委關於印發《人口和計劃生育系統作風建設評選與表彰規定》的通知 國家人口計生委關於印發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機制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國務院關於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 關於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制度的通知
內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關於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判決的安排 關於在行政執法中及時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見
民政部第33號令:《假肢與矯形器(輔助器具)製作師執業資格注冊辦法》 民政部等十五部委聯合出台《關於加強孤兒救助工作的意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更名及調整有關組成人員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產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民事訴訟時效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執行案件督辦工作的規定》等三項執行工作制度的通知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司法文書送達問題若干規定
其他更多法律法規 信息化類 文物保護類

經濟法
經濟法類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 新聞出版類 廣播電視政策法規 財務稅收類
財務稅收類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 勞動法
勞動法類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 行政類
行政類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 海洋法規類
海洋法規類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 道路交通法規
道路交通法規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 環境保護類
環境保護類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 宗教法 禽流感專題 醫葯法規類
醫葯法規類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 工商行政管理法規
工商行政管理類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 房地產及建築法規
房地產及建築法規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 個人所得稅相關法規 勞動教養法規 司法訴訟程序類 公務員法律法規 反腐倡廉 煙草法規

其他類 知識產權類

㈧ 庭前會議規程

法律分析:庭前會議的基本規程:
1.關於庭前會議的啟動。除規定4類案件人民法院可視情況決定召開庭前會議外,還規定控辯雙方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召開庭前會議。當然,控辯雙方申請召開庭前會議的,不會導致庭前會議的必然召開,人民法院對控辯雙方的申請要予以審查,認為有必要的則召開庭前會議,沒有必要的則無需召開,但決定不召開庭前會議的,應當告知申請人。
2.關於庭前會議的召開方式。庭前會議一般不公開進行。同時,考慮到部分案件庭前會議可能僅解決迴避、管轄、不公開審理等爭議較為簡單的程序性問題,當事人、辯護人等可能一時不在當地,根據案件情況,庭前會議可以採用視頻會議等方式進行。在不影響庭前會議質量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採用靈活方式召開庭前會議,既方便訴訟,又能提高訴訟效率。
3.關於庭前會議的主持人員。庭前會議一般由承辦法官主持。同時,考慮到合議庭還有其他成員,且合議庭共同對案件負責,在承辦法官有特殊情況不能主持的情況下,規定其他合議庭成員也可以主持。根據案件情況,承辦法官可以指導法官助理主持庭前會議。
4.關於庭前會議的參與人員。合議庭其他成員可以參加庭前會議;同時,基於保護被告人權益,形成控辯雙方平等對抗,以及人民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者」的要求,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參加庭前會議。
關於被告人參加庭前會議的問題,司法實踐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兩點:首先,有多名被告人參加庭前會議的,應當採取必要措施防止串供,特別是庭前會議中,涉及被告人口供的場合(包括對審前口供的異議及非法口供的排除),可參照庭審程序,分別組織被告人逐一參加庭前會議;其次,被告人不參加庭前會議的,辯護人應當就庭前會議處理事項聽取被告人意見,注意保障被告人訴訟權利。
5.關於庭前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等。作為庭前准備程序,司法實踐中庭前會議在正式開庭審理之前召開,是其應有之意。此外,人民法院休庭後,可以在再次開庭前召開庭前會議。
法律依據:《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庭前會議規程》 第四條 注意總結和推廣試行「三項規程」的經驗做法。各級人民法院要以貫徹「三項規程」為契機,以提高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率、律師辯護率和當庭宣判率為重點,著力推進庭審制度改革。要採取實地考察、庭審觀摩等方式,加強法院之間的溝通交流,共享經驗,共同提高。要採取積極穩妥的方法,強化正面宣傳報道,營造各方共同推進改革的良好氛圍。在貫徹執行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探索的新經驗、新做法,要認真加以總結,並及時層報最高人民法院。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如何調劑 發布:2025-01-10 21:39:50 瀏覽:616
助產假勞動法 發布:2025-01-10 21:31:58 瀏覽:223
律師私章樣式 發布:2025-01-10 21:12:08 瀏覽:845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