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歸責
民法
一、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行為人的過錯為依據,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刑法
一、罪刑法定原則
二、罪刑法相適應原則
② 刑法問題,關於存疑時有利於行為人原則和共同犯罪。
不能啊,這屬於對象錯誤,對象錯誤不影響故意犯罪的成立。兩人在故意傷害范圍成立共犯,造成死亡後果了,甲成立故意傷害致死,乙成立故意殺人。
望採納謝謝
③ 在刑法的客觀歸責理論中,結果沒有超出構成要件的保護范圍是什麼意思,構成要件的保護范圍是什麼
在刑法的客觀歸責理論中
④ 有人知道澳門《刑法典》嗎觸犯以下這個會怎麼處理
《澳門刑法典》(第58/95/M號法令):澳門第一部由本地立法機關制定的具有中葡兩種文本的刑法典專。由澳門總屬督核准行使第11/95/M號法律第一條所賦予的立法許可及根據《澳門組織 章程》第13條第3款的規定,經1995年11月8日第58/95/M號法令公布,刊登於1995年11月14日《政府公報》上,1996年1月1日開始 生效。分兩卷,共350條。第一卷總則,包括7編。第一編「刑法的一般原則」,規定罪刑法定原則、刑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適用等問題。第二編「事實」,規定 處罰的前提、犯罪的形式和阻卻不法性的罪過的事由。第三編「事實的法律後果」,包括一般規定,主刑、附加刑、量刑、刑罰的延長、保安處分、患有精神失常的 可歸責者的收容、與犯罪有關的物或權利的喪失。第四編「告訴與自訴」。第五編「刑事責任的消滅」,規定了追訴時效、刑罰及保安處分的時效和其他消滅原因。 第六編「犯罪所引致之損失及損害的賠償」。第七編「輕微違反」。第二卷分則,共5編,分別規定了侵犯人身罪、侵犯財產罪、危害和平及違反人道罪、妨害社會 生活罪和妨害本地區罪。
⑤ 什麼是「客觀歸責原則」,對發揮刑法的謙抑性有什麼
客觀歸責的概念
犯罪是一個整體的過程,犯罪發生之後存在定罪和量刑的問題;定罪環節包括『不法』和『責任』的判斷;『不法』指的是符合構成要件和不存在違法阻卻事由,『責任』指的是對不法具有非難可能性。
客觀歸責理論出現的場合,屬於定罪環節中關於構成要件符合性(是否符合構成要件)的兩個判斷: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結果是否歸責於行為。客觀歸責理論是德國刑法理論的通說,客觀歸責的概念存在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的客觀歸責,包含了事實的因果關系的判斷與隨後的規范判斷。即在結果犯(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時間間隔的犯罪)的場合,先判斷侵害法益的結果(包括危險)與行為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如果得出肯定結論,那麼再根據刑法規范,對行為與結果做出評價,判斷該結果是否歸責與行為。
狹義的客觀歸責,是在確定了事實的因果關系的前提下,僅就結果的歸屬進行的判斷。
總結:廣義的客觀歸責= 判斷事實的因果關系+ 狹義的客觀歸責。
客觀歸責理論與刑法謙抑性的關系
客觀歸責理論的應用存在於司法活動的定罪環節,而如上所述,刑法謙抑性在司法環節的體現主要是罪刑法定原則,因此個人認為要探討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看作是討論客觀歸責理論與罪刑法定原則的關系。
⑥ 刑法,非共同犯罪導致的結果歸責
這個題抄目考查的不是共同犯罪襲,而是因果關系,很簡單的判斷,有因果關系則存在既遂 無因果關系則存在未遂,判斷因果關系的通常的有相當因果關系和客觀規則兩中方法,在兩種方法裡面都必須存在一個前提,就是存在條件關系的的情況下,即無a則無b 則A是b的條件,如果存在條件關系再判斷因果關系。從證據學的角度,第一例子無法單獨證明各自的行為與受害人的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因而沒有因果關系,故而只能是未遂。
⑦ 民法中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為什麼是過錯原則為主,而不同於刑法的故意...
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體系歷來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論題。當一個人的行為或物件致他人損害以後,究竟如何在各當事人之間分配損失,才能既保受害方得到最大程度的救濟,又同時不違公正。上述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與歸責原則的確立。
我國《責任侵權法》的歸責體系,採取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三元並立的做法。從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來看,侵權責任法將無過錯責任納入其中,並且還將過錯推定責任獨立出來作為一種歸責原則,這就構建了多元歸責原則體系。在這一點上,體現了我國侵權責任法的中國特色。在多元歸責原則體系中,過錯責任是普遍適用於各種侵權行為的一般原則。凡是法律、法規沒有規定適用過錯推定責任、無過錯責任的情況,原則上都應當適用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特殊的歸責原則,《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2款和第7條關於過錯推定和無過錯責任的規定,都使用了「法律規定」幾個字。從文義解釋來看,所謂法律規定,主要是指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也就是說,侵權責任法有規定的才適用該歸責原則。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不能適用該歸責原則。
我國民法在追究民事違法行為人的法律責任時,以過錯責任原則為普遍原則,而以無過錯責任原則為特別原則。僅在法律有特別規定時,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凡是法律無特別規定之民事違法情形,均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⑧ 刑法三階層理論
(1)犯罪構成該當性。犯罪構成該當性也稱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構成要件的實現,即所發生的事實與刑法條文規定的內容要相一致。具體來說該當性中包括了行為主體、危害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幾個要素。
(2)違法性。違法性要求犯罪行為不僅是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實質上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即必須是違法的行為。違法性的判斷標准在於是否有違法阻卻事由。違法阻卻事由是排除具有該當性的行為的違法性的事由。違法性阻卻事由一般包括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法令行為、被害人承諾等。
(3)有責性。有責性指能夠就滿足該當性和違法性條件的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和譴責。是否具有有責性應該從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過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責性還有兩種阻卻事由,一是違法性認識,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8)刑法歸責擴展閱讀:
與刑法三階層理論相關的其他件說:
四要件說:
四要件說是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模式。從蘇聯學習過來的。是典型的社會主義法系的產物。但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這一犯罪構成理論模式雖然存在陳舊、機械等不能令人滿意之處,但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已經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a.說明某種犯罪危害了什麼樣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客體。犯罪總是侵害了一定利益的。故意殺人罪侵害了人的生命權,故意傷害罪侵害了人的健康權,盜竊罪侵害了公私財物所有權,等等,諸如此類。
犯罪所侵害的利益實質都是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因此,犯罪客體就是犯罪行為所侵害的而為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在刑法中,不侵害任何社會關系的犯罪是不存在的,因此,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要件。
b.說明犯罪是在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什麼樣的行為,使客體受到什麼樣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首先是指行為人實施了危害行為,沒有危害行為,就沒有構成犯罪的前提。
其次,是指危害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不管具體的犯罪行為表現形式如何復雜或具體的危害結果表現形式如何,他們都是犯罪構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c.說明犯罪是由什麼樣的人所實施的要件,在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主體。在司法實踐中,各種具體犯罪的主體情況盡管千差萬別,但作為自然人犯罪,其共同之處都必須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單位犯罪,也應具備一定的主體資格。
d.說明犯罪主體實施犯罪時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主觀方麵包括兩種形式,即故意和過失。
每種犯罪都必須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觀要件,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和過失,則不構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