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通63

司法通63

發布時間: 2022-05-14 18:40:09

1. 社區矯正司法通手機定位是自己到移動公司辦理還是司法所給辦理,怎麼知道自己自己被司法通定位了

有的地方正在推行社區矯正司法通手機。這是一種強制性的監控手段,對象是違法犯罪人員,由執法部門在監管對象的手機上統一強制安裝定位監控軟體,以便對其實施全天時監控,增加矯正效果,防止重新犯罪。

對於被監管對象來說,不存在是否知道自己被定位了的問題。他會十分清楚,自己的一舉一動隨時都在被監視定位中。

有人可能琢磨將這個手段拿來定位他人,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因為作為公民個人,任何人都無權對他人採取強制措施。

(1)司法通63擴展閱讀:

思明區司法局多舉措解決社區矯正定位手機欠費難題

一是勤查詢,明確責任歸屬。分別在社區服刑人員入矯、解矯時,向電信運營商查詢所配備定位手機話費賬目,查清明細,並與社區服刑人員核對確認,避免今後因賬目不清產生糾紛。

二是勤督促,避免惡意拖欠。對於因個人消費,導致定位手機欠費的社區服刑人員,司法所積極督促其及時繳納話費,對於情節特別嚴重且拒不改正者,限期整改並給予相應處分。

三是限消費,抓好源頭防範。經司法局與電信運營商協商,除滿足日常定位需求外,關閉定位手機額外的功能如長途通話、上網服務等,避免社區服刑人員因使用定位手機進行額外消費,產生欠費問題。

2. 「社區矯正司法通手機定位」怎麼辦理,怎麼知道自己被「司法通」定位了

有的地方正在推行社區矯正司法通手機。這是一種強制性的監控手段,對象是違法犯罪人員,由執法部門在監管對象的手機上統一強制安裝定位監控軟體,以便對其實施全天時監控,增加矯正效果,防止重新犯罪。


對於被監管對象來說,不存在是否知道自己被定位了的問題。他會十分清楚,自己的一舉一動隨時都在被監視定位中。


有人可能琢磨將這個手段拿來定位他人,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因為作為公民個人,任何人都無權對他人採取強制措施。

3. 2001年8月31日發布的《司法鑒定程序通則 (試行)》(司法通[2001]092號)

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

  • 【頒布時間】-8-31

  • 【標題】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

  • 【發文號】司發通[2001]092號

  • 【失效時間】2007-10-1

  • 【頒布單位】司法部

  • 法規來源】http://www.legalinfo.gov.cn/moj/fgjys/2003-06/04/content_29889.htm
    註:本法規2007-10-1已經被id208627法規廢止

    【注】本法規已經被id208627法規修改

  • 【法規全文】

  • 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

    司法部




    司法部關於印發《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的通知

    2001年8月31日 司發通[2001]09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法局:

    為規范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活動,保障司法鑒定質量,在廣泛徵求有關部門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我部制定了《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現印發給你們。望你們及時將執行中的經驗和問題報告司法部法規教育司。


    附件: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規范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活動,保證司法鑒定質量,實現司法鑒定的科學、客觀、獨立、公正,保障司法與仲裁活動的順利進行,制定本程序通則(以下簡稱通則)。
    第二條本通則適用於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機構從事的各類司法鑒定活動。
    第三條本通則所指的司法鑒定機構是指按照《司法鑒定機構登記管理辦法》的規定,取得司法鑒定許可證,並通過年度檢驗的司法鑒定機構。
    第四條本通則所指的司法鑒定人是指按照《司法鑒定人管理辦法》的規定,取得司法鑒定人執業證書,並經年度注冊的司法鑒定人。
    第五條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應當嚴格按照登記管理機關所核定的司法鑒定業務范圍、執業類別開展鑒定業務,不得從事未經登記管理機關核定的司法鑒定事項。
    第六條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開展司法鑒定活動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本通則的規定。
    第七條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從事司法鑒定活動應當接受國家、社會和當事人、委託人的監督。
    第八條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從事司法鑒定活動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進行非法干涉。
    第九條司法鑒定應當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有國家或者行業標準的,應當採用國家或者行業標准。
    第十條與案件有關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向司法鑒定機構如實提供鑒定材料。
    第十一條司法鑒定實行迴避、保密、時限和錯鑒責任追究制度。


    第二章迴避


    第十二條司法鑒定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不自行迴避的,委託人、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有權要求其迴避:
    (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近親屬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勘驗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四)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司法鑒定公正的。
    第十三條司法鑒定人本人提出迴避的,由其所在的司法鑒定機構決定。委託人、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認為司法鑒定人應當迴避的,向司法鑒定人所在的司法鑒定機構提出申請,由司法鑒定人所在的司法鑒定機構決定。司法鑒定機構決定不迴避的,申請人可以申請復議或者撤銷鑒定委託。


    第三章司法鑒定的委託與受理


    第十四條司法鑒定機構接受司法機關、仲裁案件當事人的司法鑒定委託。
    在訴訟案件中,在當事人負有舉證責任的情況下,司法鑒定機構也可以接受當事人的司法鑒定委託。當事人委託司法鑒定時一般通過律師事務所進行。
    第十五條司法鑒定機構接受鑒定委託,應當採取書面形式。委託書應當載明委託事項、鑒定要求以及簡要案情,並提供全面、客觀、真實的鑒定材料。
    因提供的鑒定材料虛假或者不完全而出現的錯鑒,由委託人負責。
    第十六條司法鑒定機構收到委託書後,應對委託人的委託事項進行審核。
    對於符合受理條件的,能夠即時決定受理的,司法鑒定機構應當與委託人簽訂《司法鑒定委託受理合同》;不能即時決定受理的,應當向委託人出具《司法鑒定委託材料收領單》,在收領委託材料之日起7日內對是否受理作出決定。決定受理的,與委託人簽訂《司法鑒定委託受理合同》。對於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退回鑒定材料並向委託人書面說明理由。
    對於函件委託的,司法鑒定機構應當在收到函件之日起7日內作出是否受理的書面答復。
    第十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鑒定機構不得受理:
    (一)委託要求超出本司法鑒定機構的業務范圍、技術條件和鑒定能力的;
    (二)送鑒的鑒定材料不具備鑒定條件的,或者與鑒定要求不符的;
    (三)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本通則規定的。
    第十八條司法鑒定機構可以向委託人公開其司法鑒定人的基本情況,供委託人進行選擇。
    第十九條司法鑒定機構依法向委託人收取鑒定費用。


    第四章司法鑒定的實施

    第一節初次鑒定


    第二十條司法鑒定機構接受委託後,由司法鑒定機構指定的司法鑒定人、或者由委託人申請並經司法鑒定機構同意的司法鑒定人完成委託事項。
    第二十一條同一司法鑒定事項應由兩名以上司法鑒定人進行。第一司法鑒定人對鑒定結論承擔主要責任,其他司法鑒定人承擔次要責任。
    第二十二條司法鑒定結論應當由本機構內具有本專業高級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司法鑒定人復核。復核人對鑒定結論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十三條司法鑒定文書由本機構內主管業務的負責人或者由其指定代行其簽發的人員簽發。
    第二十四條司法鑒定從受理之日起一般應當在15日內出具司法鑒定文書。如確需延長的,經向委託人說明理由,可延長至30日。復雜、疑難案件的鑒定時限確需延長的,經司法鑒定機構負責人批准,並徵得委託人同意,可再適當延長。延長期不得超過60日。
    法醫精神病鑒定及司法會計鑒定的時限可適當延長,一般應在受理之日起60日內完成。鑒定過程中需要補充鑒定材料所需時間,不計入鑒定時限。
    第二十五條作婦科檢查時,須由女性司法鑒定人進行。無女性司法鑒定人時,須有女性工作人員在場。
    對未成年人的檢查,應有監護人在場。
    第二十六條現場勘驗、屍體解剖時,應通知委託人到場,並在勘驗、解剖記錄上簽名。如委託人不到場,不影響現場勘驗和屍體解剖的進行。
    第二十七條司法鑒定機構對復雜、疑難的技術問題或者對鑒定結論有重大分歧意見時,應當由司法鑒定機構主管業務負責人主持會鑒、或者在聽取有關專家意見後再作出結論,不同意見應當如實記錄在案。
    第二十八條對涉及多學科知識和技術手段的司法鑒定,司法鑒定機構可聘請有關專家協助鑒定。專家意見應當記錄在案。
    第二十九條司法鑒定過程中應當妥善保管送檢材料,並依鑒定程序逐項建立檔案。鑒定時若需耗盡檢材或者損壞原物的,應當商請委託人同意。
    第三十條在鑒定過程中,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終止鑒定:
    (一)委託人要求終止鑒定的;
    (二)出現不可抗力致使鑒定無法繼續進行的;
    (三)確需補充鑒定材料而無法補充的;
    (四)發現自身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的。
    終止司法鑒定,應當退回有關鑒定材料,並向委託人說明理由。


    第二節補充鑒定、重新鑒定、復核鑒定


    第三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鑒定機構可以接受委託,進行補充鑒定:
    (一)發現新的相關鑒定材料;
    (二)原鑒定項目有遺漏。
    第三十二條補充鑒定可以由原司法鑒定人進行,也可以由其他司法鑒定人進行。補充司法鑒定文書是原司法鑒定文書的組成部分。
    第三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鑒定機構可以接受委託,進行重新鑒定:
    (一)司法鑒定機構、司法鑒定人超越司法鑒定業務范圍或者執業類別進行鑒定的;
    (二)送鑒的材料虛假或者失實的;
    (三)原鑒定使用的標准、方法或者儀器設備不當,導致原鑒定結論不科學、不準確的;
    (四)原鑒定結論與其他證據有矛盾的;
    (五)原司法鑒定人應當迴避而沒有迴避的;
    (六)原司法鑒定人因過錯出具錯誤鑒定結論的。
    重新鑒定所提供的鑒定材料必須是與初次鑒定相同的鑒定材料;鑒定材料有異的鑒定,不是重新鑒定。除第一項應由其他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重新鑒定外,其他各項重新鑒定可由原司法鑒定機構進行。
    重新鑒定應當由原司法鑒定人以外的司法鑒定人進行。
    第三十四條對鑒定結論有異議需進行復核鑒定的,其他資質較高的司法鑒定機構可以接受委託,進行復核鑒定。
    復核鑒定除需提交鑒定材料外,還應提交原司法鑒定文書。
    第三十五條復核鑒定人須有不低於原司法鑒定人的專業技術職務的任職資格。
    第三十六條補充鑒定、重新鑒定、復核鑒定的其他事項適用初次鑒定的規定。第五章司法鑒定文書的出具


    第三十七條司法鑒定機構在法定或者約定的鑒定期限內完成司法鑒定後,應當按時出具司法鑒定文書。
    第三十八條司法鑒定文書是鑒定過程和鑒定結果的書面表達形式(包括文字、數據、圖表和照片等)。
    司法鑒定文書分為司法鑒定書、司法鑒定檢驗報告書、司法鑒定文證審查意見書、司法鑒定咨詢意見書等。
    第三十九條司法鑒定文書的製作應當規范、標准。
    司法鑒定文書不得使用文言、方言和土語,不得涉及國家秘密,不得載有案件定性和確定當事人法律責任的內容。
    司法鑒定文書應當載明受理日期、委託人、委託事由、鑒定要求、送鑒材料情況、檢驗或者檢查過程、鑒定(檢驗)結論或者審查(咨詢)意見、鑒定(檢驗、審查、咨詢)人以及其它應當包括的內容。
    鑒定(檢驗、審查、咨詢)人應當在司法鑒定文書上簽名並註明專業技術職稱,對鑒定結論進行復核的司法鑒定人應當在司法鑒定文書上簽名。司法鑒定文書經簽發人簽發後加蓋司法鑒定機構司法鑒定專用章。
    第四十條司法鑒定文書正本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交委託人,兩份由司法鑒定機構存檔。
    第四十一條司法鑒定文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託人有權要求司法鑒定人重新製作司法鑒定文書:
    (一)非正式印刷的;
    (二)鑒定文書有表述錯誤的;
    (三)不符合委託書要求的;
    (四)有其它明顯差錯的。
    第四十二條司法鑒定文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鑒定文書無效;
    (一)司法鑒定機構超越司法鑒定業務范圍的;
    (二)行為人不具備司法鑒定人執業資格或者超越執業類別的;
    (三)未加蓋司法鑒定機構司法鑒定專用章或者無司法鑒定人簽名的;
    (四)法律、法規有其它規定的。


    第六章司法鑒定人的出庭


    第四十三條司法鑒定人應當按照司法機關或者仲裁機構的要求按時出庭。
    第四十四條司法鑒定人出庭時,應當出示《司法鑒定人執業證書》。
    第四十五條司法鑒定人出庭時,應依法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回答司法鑒定相關問題。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六條本通則是司法鑒定的一般規則,各專業鑒定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七條本通則由司法部負責解釋。
    第四十八條本通則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

4. 司法鑒定報告能作為證據嗎

法律分析:司法鑒定報告可以作為證據。第63條證明同一事實的數個證據,其證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認定:(一)國家機關以及其他職能部門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文書優於其他書證;(二)鑒定結論、現場筆錄、勘驗筆錄、檔案材料以及經過公證或者登記的書證優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法律依據:《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第二條 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活動中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對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並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司法鑒定程序是指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進行司法鑒定活動的方式、步驟以及相關規則的總稱。

5. 在外地公安局辦理取保候審現在要移交檢查院為什麼要通知當地司法所

在外地公安局辦理取保候審,移交檢查院時通知當地司法所是因為需要司法機關依法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監管。
取保候審是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一種強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機關對未被逮捕或逮捕後需要變更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防止其逃避偵查、起訴和審判,責令其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並出具保證書,保證隨傳隨到,對其不予羈押或暫時解除其羈押的一種強制措施。
取保候審的適用對象如下:
1、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3、依法應當逮捕,但因患有嚴重疾病,或是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不宜逮捕的;
4、對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經過訊問、審查,認為需要逮捕但證據不足的;
5、已被逮捕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定的偵查羈押、審查起訴、一審、二審期限內不能結案,採取取保候審方法沒有社會危害性的;
6、對持有有效護照或者其它有效出境證件,可能出境逃避偵查,但不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6. 司法通套餐f是什麼意思

司法套餐應該屬於公務卡,一般的公務卡收費按照當地的套餐資費走的,還有兩內種就是,一個是容你電話號碼的所屬號段之間互通是免費的,還有一種是對聯通的當地用戶之間互通都是免費的,簡訊不包括,發信息點對點是0.1元,點對外是0.15

7. 什麼叫司法

1、定義不同

司法現指檢察機關或法院依照法律對民事、刑事案件進行偵察、審判;又稱法的適用,通常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民法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等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在國家司法中:

(1)司法是國家司法行為: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非監禁刑罰的執行機關)、刑法執行機關,在行使調查(偵查)、起訴、審判、執行的程序行為。

(2)司法是國家司法機關:廣義的國家司法包括: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及刑罰執行機關;狹義的國家司法是指司法行政機關(冠以中國司法)。



(7)司法通63擴展閱讀:

我國司法機關職權

1、審判權: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其他國家機關不能分享。

2、檢察權: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

3、偵查權:公安機關依法行使偵查權,具有司法機關的性質。

4、特殊偵查權:國家安全機關依法行使特殊偵查權,同樣具有司法機關的性質。

8. 行政訴訟法第63條求助司法律師解釋

所謂「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行政行為,指具有明顯的或重大的違法特徵,但不能通過補正或轉換的方式進行補救,而且不可以被取消或撤回的行政違法行為。一般而言,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行政行為有以下四種情形:
1.損害不可恢復原狀;
2. 授益行政行為相對人合法且無過錯;
3. 具體行政行為因法律上或事實上的理由已經消滅;
4. 撤銷具體行政行為將給國家、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第一、第三兩種情形屬撤銷不能,第二、第四兩種情形屬於撤銷不應。

9. 民法通則司法解釋

一、公 民
(一)、關於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問題
(二)、關於監護問題
(三)、關於宣告失蹤、宣告死亡問題
(四)、關於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問題
二、法 人
三、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
四、民事權利
(一)關於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問題
(二)關於債權問題
(三)關於知識產權、人身權問題

五、民事責任
六、訴訟時效
七、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八、其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已於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現將民法通則的貫徹執行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以下意見。

一、公 民

(一)、關於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問題

1.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自出生時開始。出生的時間以戶籍為准;沒有戶籍證明的,以醫院出具的出生證明為准,沒有醫院證明的,參照其他有關證明認定。

2.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認定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3.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

4.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精神健康狀態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精神狀態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

5.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如果沒有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知其行為後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人;對於比較復雜的事物或者比較重大的行為缺乏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並且不能預見其行為後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人。

6.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他人不得以行為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以上行為無效。

7.當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司法精神病學鑒定或者參照醫院的診斷、鑒定確認。在不具備診斷、鑒定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參照群眾公認的當事人的精神狀態認定,但應以利害關系人沒有異議為限。

8.在訴訟中,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提出一方當事人患有精神病(包括痴呆症),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認定的,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的特別程序,先作出當事人有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判決。

確認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應當比照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的特別程序進行審理。

9.公民離開住所地最後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為經常居住地。但住醫院治療的除外。

公民由其戶籍所在地遷出後至遷入另一地之前,無經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戶籍所在地為住所。

(二)、關於監護問題 返回目錄

10.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包括: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監護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人發生爭議時,代理其進行訴訟。

11.認定監護人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經濟條件,以及與被監護人在生活上的聯系狀況等因素確定。

12.民法通則中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13.為患有精神病的未成年人設定監護人,適用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的規定。

14.人民法院指定監護人時,可以將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二款中的(一)、(二)、(三)項或第十七條第一款中的(一)、(二)、(三)、(四)、(五)項規定視為指定監護人的順序。前一順序有監護資格的人無監護能力或者對被監護人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被監護人有利的原則從後一順序有監護資格的人中擇優確定。被監護人有識別能力的,應視情況徵求被監護人的意見。

監護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順序中的數人。

15.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協議確定監護人的,應當由協議確定的監護人對被監護人承擔監護責任。

16.對於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三款或者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由有關組織予以指定。未經指定而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7.有關組織依照民法通則規定指定監護人,以書面或者口頭通知了被指定人的,應當認定指定成立。被指定人不服的,應當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起訴的,按變更監護關系處理。

18.監護人被指定後,不得自行變更。擅自變更的,由原被指定的監護人和變更後的監護人承擔監護責任。

19.被指定人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本意見第十四條的規定,作出維持或者撤銷指定監護人的判決。如果判決是撤銷原指定的,可以同時另行指定監護人。此類案件,比照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的特別程序進行審理。

在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前的監護責任,一般應當按照指定監護人的順序由有監護資格的人承擔。

20.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了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十七條規定的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或者單位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按照普通程序審理,要求變更監護關系的,按照特別程序審理;既要求承擔民事責任,又要求變更監護關系的,分別審理。

21.夫妻離婚後,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無權取消對方對該子女的監護權。但是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對該子女有犯罪行為、虐待行為或者對該子女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取消的除外。

22.監護人可以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託給他人。因被監護人的侵權行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由監護人承擔,但另有約定的除外;被委託人確有過錯的,負連帶責任。

23.夫妻一方死亡後,另一方將子女送給他人收養,如收養對子女的健康成長並無不利,又辦了合法收養手續的,認定收養關系成立。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不得以收養未經其同意而主張收養關系無效。

(三)、關於宣告失蹤、宣告死亡問題 返回目錄

24.申請宣告失蹤的利害關系人,包括被申請宣告失蹤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其他與被申請人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25.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的順序是: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四)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申請撤銷死亡宣告不受上列順序限制。

26.下落不明是指公民離開最後居住地後沒有音訊的狀況。對於在台灣或者在國外,無法正常通訊聯系的,不得以下落不明宣告死亡。

27.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申請宣告死亡的期間適用民法通則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

28.民法通則第二十條第一款、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中的下落不明的起算時間,從公民音訊消失之次日起算。

宣告失蹤的案件,由被宣告失蹤人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住所地與居住地不一致的,由最後居住地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29.宣告失蹤不是宣告死亡的必須程序。公民下落不明,符合申請宣告死亡的條件,利害關系人可以不經申請宣告失蹤而直接申請宣告死亡。但利害關系人只申請宣告失蹤的,應當宣告失蹤;同一順序的利害關系人,有的申請宣告死亡,有的不同意宣告死亡,則應當宣告死亡。

30.人民法院指定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應當根據有利於保護失蹤人財產的原則指定。沒有民法通則第二十一條規定的代管人,或者他們無能力作代管人,或者不宜作代管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公民或者有關組織為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失蹤的,其監護人即為財產代管人。

31.民法通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中的"其他費用",包括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和因代管財產所需的管理費等必要的費用。

32.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拒絕支付失蹤人所欠的稅款、債務和其他費用,債權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將代管人列為被告。

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向失蹤人的債務人要求償還債務的,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訴訟。

33.債務人下落不明,但未被宣告失蹤,債權人起訴要求清償債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公告傳喚後缺席判決或者按中止訴訟處理。

34.人民法院審理宣告失蹤的案件,比照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的特別程序進行。

人民法院審理宣告失蹤的案件,應當查清被申請宣告失蹤人的財產,指定臨時管理人或者採取訴訟保全措施,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公告期間為半年。公告期間屆滿,人民法院根據被宣告失蹤人失蹤的事實是否得到確認,作出宣告失蹤的判決或者終結審理的裁定。如果判決宣告為失蹤人,應當同時指定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

35.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以無力履行代管職責,申請變更代管人的,人民法院比照特別程序進行審理。

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職責或者侵犯失蹤人財產權益的,失蹤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財產代管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同時申請人民法院變更財產代管人的,變更之訴比照特別程序單獨審理。

36.被宣告死亡的人,判決宣告之日為其死亡的日期。判決書除發給申請人外,還應當在被宣告死亡的人住所地和人民法院所在地公告。

被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時間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與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後果相抵觸的,則以其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為准。

37.被宣告死亡的人與配偶的婚姻關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滅。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銷,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關系從撤銷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如果其配偶再婚後又離婚或者再婚後配偶又死亡的,則不得認定夫妻關系自行恢復。

38.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銷後,僅以未經本人同意而主張收養關系無效的,一般不應准許,但收養人和被收養人同意的除外。

39.利害關系人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其財產的,除應返還原物及孳息外,還應對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

40.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請求返還財產,其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返還。但依繼承法取得原物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或者給予適當補償。

(四)、關於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問題 返回目錄

41.起字型大小的個體工商戶,在民事訴訟中,應以營業執照登記的戶主(業主)為訴訟當事人,在訴訟文書中註明系某字型大小的戶主。

42.以公民個人名義申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和個人承包的農村承包經營戶,用家庭共有財產投資,或者收益的主要部分供家庭成員享用的,其債務應以家庭共有財產清償。

43.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從事個體經營或者承包經營的,其收入為夫妻共有財產,債務亦應以夫妻共有財產清償。

44.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債務,如以其家庭共有財產承擔責任時,應當保留家庭成員的生活必需品和必要的生產工具。

45.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在民事訴訟中,應當以依法核准登記的字型大小為訴訟當事人,並由合夥負責人為訴訟代表人。合夥負責人的訴訟行為,對全體合夥人發生法律效力

未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合夥人在民事訴訟中為共同訴訟人。合夥人人數眾多的,可以推舉訴訟代表人參加訴訟,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全體合夥人發生法律效力。推舉訴訟代表人,應當辦理書面委託手續。

46.公民按照協議提供資金或者實物,並約定參與合夥盈餘分配,但不參與合夥經營、勞動的,或者提供技術性勞務而不提供資金、實物,但約定參與盈餘分配的,視為合夥人。

47.全體合夥人對合夥經營的虧損額,對外應當負連帶責任;對內則應按照協議約定的債務承擔比例或者出資比例分擔;協議未規定債務承擔比例或者出資比例的,可以按照約定的或者實際的盈餘分配比例承擔。但是對造成合夥經營虧損有過錯的合夥人,應當根據其過錯程度相應的多承擔責任。

48.只提供技術性勞務不提供資金、實物的合夥人,對於合夥經營的虧損額,對外也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對內則應按照協議約定的債務承擔比例或者技術性勞務折抵的出資比例承擔;協議未規定債務承擔比例或者出資比例的,可以按照約定的或者合夥人實際的盈餘分配比例承擔;沒有盈餘分配比例的,按照其餘合夥人平均投資比例承擔。

49.個人合夥、或者個體工商戶,雖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錯誤地登記為集體所有制的企業,但實際為個人合夥或者個體工商戶的,應當按個人合夥或者個體工商戶對待。

50.當事人之間沒有書面合夥協議,又未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但具備合夥的其他條件,又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合夥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合夥關系。

51.在合夥經營過程中增加合夥人,書面協議有約定的,按照協議處理;書面協議未約定的,須經全體合夥人同意,未經全體合夥人同意的,應當認定入伙無效。

52.合夥人退夥,書面協議有約定的,按書面協議處理;書面協議未約定的,原則上應予准許。但因其退夥給其他合夥人造成損失的,應當考慮退夥的原因、理由以及雙方當事人的過錯等情況,確定其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

53.合夥經營期間發生虧損,合夥人退出合夥時未按約定分擔或者未合理分擔合夥債務的,退夥人對原合夥的債務,應當承擔清償責任;退夥人已分擔合夥債務的,對其參加合夥期間的全部債務仍負連帶責任。

54.合夥人退夥時分割的合夥財產,應當包括合夥時投入的財產和合夥期間積累的財產,以及合夥期間的債權和債務。入伙的原物退夥時原則上應予退還,一次清退有困難的,可以分批分期清退;退還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折價處理。

55.合夥終止時,對合夥財產的處理,有書面協議的,按協議處理;沒有書面協議,又協商不成的,如果合夥人出資額相等,應當考慮多數人意見酌情處理;合夥人出資額不等的,可以按出資額佔全部合夥額多的合夥人意見處理,但要保護其他合夥人的利益。

56.合夥人互相串通逃避合夥債務的,除應令其承擔清償責任外,還可以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三款的規定處理。

57.民法通則第三十五條第一款中關於"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是指合夥人以個人財產出資的,以合夥人的個人財產承擔;合夥人以其家庭共有財產出資的,以其家庭共有財產承擔;合夥人以個人財產出資,合夥的盈餘分配所得用於其家庭成員生活的,應先以合夥人的個人財產承擔,不足部分以合夥人的家庭共有財產承擔。

二、法 人 返回目錄

58.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59.企業法人解散或者被撤銷的,應當由其主管機關組織清算小組進行清算。企業法人被宣告破產的,應當由人民法院組織有關機關和有關人員成立清算組織進行清算。

60.清算組織是以清算企業法人債權、債務為目的而依法成立的組織。它負責對終止的企業法人的財產進行保管、清理、估價、處理和清償。

對於涉及終止的企業法人債權、債務的民事訴訟,清算組織可以用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

以逃避債務責任為目的而成立的清算組織,其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

61.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如果查明企業法人有民法通則第四十九條所列的六種情形之一的,除企業法人承擔責任外,還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四十九條和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三款的規定,對企業法定代表人直接給予罰款的處罰;對需要給予行政處分的,可以向有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由有關部門決定處理;對構成犯罪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依法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62.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中,依法對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人採用罰款、拘留制裁措施,必須經院長批准,另行製作民事制裁決定書。被制裁人對決定不服的,在收到決定書的次日起十日內可以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決定暫不執行。

63.對法定代表人直接處以罰款的數額一般在二千元以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64.以提供土地使用權作為聯營條件的一方,對聯營企業的債務,應當按照書面協議的約定承擔;書面協議未約定的,可以按照出資比例或者盈餘分配比例承擔。

10. 司法通2016第63號繼承房屋過戶怎麼辦手續。

辦理住房繼承過戶,需要繼承人持有繼承公證書,死者名義房產證,契稅證明專,土地證。死屬者的死亡證明,婚姻情況證明,繼承人身份證,戶口本,婚姻情況證明,到該住房所屬房管部門申請辦理住房繼承過戶手續。
《房屋登記辦法》規定:
第三十二條
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應當在有關法律文件生效或者事實發生後申請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
(一)買賣;
(二)互換;
(三)贈與;
(四)繼承、受遺贈;
(五)房屋分割、合並,導致所有權發生轉移的;
(六)以房屋出資入股;
(七)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分立、合並,導致房屋所有權發生轉移的;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三條
申請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登記申請書;
(二)申請人身份證明;
(三)房屋所有權證書或者房地產權證書;
(四)證明房屋所有權發生轉移的材料;
(五)其他必要材料。
前款第(四)項材料,可以是買賣合同、互換合同、贈與合同、受遺贈證明、繼承證明、分割協議、合並協議、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員會生效的法律文書,或者其他證明房屋所有權發生轉移的材料。

熱點內容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
法律法規和規章三者的區別 發布:2025-01-10 17:27:28 瀏覽:79
自考經濟法分章試題 發布:2025-01-10 17:26:46 瀏覽:416
奴隸制社會軍事經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1-10 17:26:43 瀏覽:706
16歲具備法律責任么 發布:2025-01-10 17:05:58 瀏覽:270
14歲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0 17:05:52 瀏覽:758
李林法學 發布:2025-01-10 16:58:28 瀏覽:449
老百姓最關心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0 16:31:40 瀏覽:400
經濟法本科屬於什麼學科門類 發布:2025-01-10 13:31:54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