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司法應對
⑴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採取的措施有( )。
A. 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
B. 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C.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
D. 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
答案是ABCD
⑵ 如何推進司法體制改革 提升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任何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都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機關都不得執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健全行政機關依法出庭應訴、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並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完善懲戒妨礙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拒不執行生效裁判和決定、藐視法庭權威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規定。
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檢察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
(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
完善司法體制,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完善刑罰執行制度,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探索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相分離。
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辦理跨地區案件。完善行政訴訟體制機制,合理調整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切實解決行政訴訟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突出問題。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加大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無理纏訴行為的懲治力度。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完善審級制度,一審重在解決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二審重在解決事實法律爭議、實現二審終審,再審重在解決依法糾錯、維護裁判權威。完善對涉及公民人身、財產權益的行政強制措施實行司法監督制度。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中發現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行使職權的行為,應該督促其糾正。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
⑶ 什麼叫司法體制改革
司法體制,本人理解:就是為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設置的機構(審判、內檢察等)、職權以及容規定其在國家中的地位的規范和制度的總和。
1、司法是社會治理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2、公道的社會基礎性秩序,只能由司法來維系,司法是社會沖突的減壓閥。
3、司法另一功能:保障民眾不受政府權力的侵害。司法也是政治沖突的減壓閥。
4、司法體系改革原則或亦可稱之什麼是司法體系改革:
從人民群眾司法需求為出發點,以維護人民利益為根本,以促進社會和諧為主線,以加強權力監督制約為重點,著力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問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一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
一、優化司法的制度環境
二、優化司法權配置
三、重整法院體系
四、培育法律人群體
中國社會走向優良治理的正道是,分散治理責任,讓司法在社會治理體系扮演其本應承擔的角色。一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體系將及時地分散地解決社會問題。
⑷ 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
會議原則同意中央政法委員會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 問題的意見。會議認為,黨的十七大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高度, 作出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 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提出的優化司法職 權配置、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加強政法隊伍建設、 加強政法經費保障等重點內容,符合黨的十七大精神, 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方向, 符合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展要求。 會議指出,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 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在繼續抓好2004年中央確定的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事項的基 礎上,從人民群眾司法需求出發,以維護人民利益為根本, 以促進社會和諧為主線,以加強權力監督制約為重點, 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 進一步解決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優化司法職權配置, 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順利運行, 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堅強可靠的司法保障和穩定和諧的社會 環境。 會議強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工作,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積極穩妥地推進; 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 有利於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必須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 立足於我國現階段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和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同時注重吸收借鑒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必須始終堅持群眾路線, 充分體現人民意願,著眼於解決群眾不滿意的問題, 真正做到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 必須始終堅持統籌協調和依法推進,既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又積極推進政法事業科學發展。 原文還找不到。
希望採納
⑸ 司法體制改革的意義是什麼
1、司來法體制改革,涉及到的自高中政治的考點可能有,人民代表大會與司法機關的關系,司法機關的性質與地位。
2、深化體制改革,有利於完善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確處理好國家權力機關與司法機關的關系,完善民主集中制,保障司法機關的獨立司法權。
3、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完善司法體制改革,有利於更好地堅持司法為民、貫徹依法治國方略,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⑹ 請結合刑事訴訟法的理論談談對公正司法,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堅持公平公正公開,杜絕暗箱操作,遏制腐敗
請結合刑事訴訟法的理論談談對公正司法,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堅持公平公正公開,杜絕暗箱操作,遏制腐敗?一定要完善好監督機制才行
⑺ 如何實現優化司法職權配置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作為司法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司法職權的優化配置主要體現在制約和配合兩方面。具體來說,就是既充分考慮司法職權配置中的制約要素,以達到對司法權的制約,實現司法公正;又合理設置司法職權中的配合要素,使司法權得以順暢運行,提高司法效率。
⑻ 《決定》提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的舉措主要有哪些
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探索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相分離。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合理調整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完善審級制度。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建立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加強職務犯罪線索管理,明確紀檢監察和刑事司法辦案標准和程序銜接,依法嚴格查辦職務犯罪案件。
⑼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 如何提升應對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突發性事件,是指司法警察在執行公務過程中,在不可預知或預知可能會發生,有一定影響力或破壞力的不可預測事件。其特點是:不可預知性、危害性大、影響深遠。隨著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公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大量矛盾糾紛通過法院依法解決,隨之人民法院成為當事人間矛盾糾紛的集結地。稍有不慎就容易發生突發性事件,輕者有些案件當事人到法院進行鬧訪,影響法院的正常辦公秩序;重者甚至採用暴力沖擊法院或傷及法官人身安全或危害公共安全,人民法院已經成為了矛盾暴發的前沿陣地,司法警察如何應對突發性事件,確保法官的人身安全和法院公共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司法警察面臨突發性事件的主要類型1、哄鬧、沖擊法庭類突發性事件。這類事件主要發生在刑事、行政、民事審判活動中,表現為鬧事者利用旁聽,參加審判活動等機會在法庭上進行哄鬧、謾罵或圍攻、毆打法官、公訴人、證人及對方當事人,擾亂正常庭審秩序,妨礙司法活動正常進行。2、暴力抗法類突發性事件。主要發生在刑事、民事案件的判決、裁定的執行活動中。表現為被執行人或者其親屬為逃避執行,採取暴力手段圍攻、沖擊執行現場,毆打執行人員、抓扯執法人員佩戴的執行公務證,撕毀執行卷宗材料。毀壞執行車輛和器材,搶奪警械用具或自傷、自殘等妨礙執行活動正常進行的犯罪行為。3、集體、個人纏訪類突發性事件。這類事件其表現為多人聚集,拉橫幅、印廣告、喊口號,個人採取跪喊,靜坐,堵車、堵門,喊冤等手段擾亂法院機關正常工作秩序的行為,意在獲取過往群眾的同情,引起不知實情人們的言論肆意傳播,以此達到引起社會關注,如處理不當會再次上訪滋事或發生沖擊法院或其機關的事件。4、危險人物報復類突發性事件。這類突發事件主要表現為行為人對法院的判決和執行不滿,意圖報復,往往通過攜帶管制刀具、槍械、爆炸物、有毒腐蝕液體等進入法院機關,在審判現場、辦公場地對法院工作人員進行打擊報復,造成人員傷亡或者財產損失。二、司法警察遇突發性事件處置時面臨的問題一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法警隊伍建設,但法警隊伍建制始終不健全。從法院正式成立司法警察隊伍開始,各級法院領導都極為重視法警隊伍建設,將法警隊伍建設問題放在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但由於體制、編制等法院自身難以解決的諸多問題,加之法院擔負審判、執行任務繁重,在繁忙的工作中較長時間內尚未出現重大的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安全形勢比較平穩,不可能將有限的編制配置到法警力量上,由此法警力量始終得不到有效解決,法警部門也成了法院內設機構中的後勤綜合部門,法警人員進出渠道不暢、年齡老化、配置不科學、警力嚴重不足等問題成為司法警察隊伍面臨的最直接的也是最突出的問題。以目前的司法警察力量,在處置突發性事件時警力不足是不爭的事實。《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暫行條例》規定,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配置員額應佔全院編制的12-15%,法警員額嚴重不足,是法院的普遍現象,以商洛市法院系統為例,全市法警的實際員額基本不到編制員額的7%,佔法警編制不到40%。二是突發性事件處置預案的操作性不夠強。目前各單位制定的預案大都是原則性規定,技術、戰術方面涉及的較少,可操作性不強。 三是處置突發事件的准備不夠充分。在面臨突發事件時,往往有時對困難和問題估計還不夠全面,准備還不十分充分。四是處置突發事件演練開展不夠。法院基本都有處置突發事件預案,但按預案搞演練的比較少。五是對處置突發事件的經驗教訓總結不夠。任何事情只做不總結就不會提高,警隊每年處置的突發事件不少,但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較少,交流總結處置突發事件的經驗教訓非常有必要。三、應對突發事件的對策與建議第一、大力加強司法警察隊伍建設,從根本上改變司法警察隊伍現狀。司法警察擔負著保障審判、執行工作有序開展的各項職責,處於各種矛盾沖突的最前沿,尤其是提審、押解、看管、值庭,參與民事案件的強制執行,到法院上訪上訴的群發事件,執行死刑等「危、難、險、重」任務,具有很強的對抗性和危險性,稍有懈怠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不良後果。建設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高素質的司法警察隊伍,不僅是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更是全面加強審判工作,發揮審判職能的需要。因此,要重視對司法警察隊伍的建設,緩解司法警察力量嚴重不足的現狀。第二、構建科學完善的處置突發事件網路體系。一是建立應急預案。在制定應急預案的過程中,一要細化,即針對不同種類的突發事件,按照預案進行細致制定,優化操作,涵蓋全方位確保處突有案可依,打好有準備之仗。二要全面,即預案應當明確組織體系、職責、目的、要求,處置程序、原則及具體措施、方法、警力部署與分工、聯動機制、紀律要求等內容。三要靈活。在面臨突發情況時,以預案為指導,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性運用,在處突實戰和演練中一旦發現預案缺陷,及時修正,確保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二是建立聯動機制。通過與公安、信訪機關等部門建立長期的溝通聯系機制,廣泛交換意見,加強工作銜接,確保處置突發事件時能迅速聯動,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合力處置突發事件。三是建立預警機制。審判業務部門在開展審判實踐活動時,對各類司法活動進行風險評估,在預見可能發生突發事件的情況下,應及時向法警部門報告,以便法警部門提前做好准備。第三、提高司法警察的綜合素質。一是加強思想素質培訓,保證頭腦冷靜。樹立「抓大事、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工作理念,明確「嚴格、公正、高效、文明」的執法理念,通過各種學習途徑培養幹警不怕危險、勇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使幹警在思想上正確對待突發事件,破除處突的畏懼情緒,提高處突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切實提高警員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二是加強專業知識培訓,提高戰鬥力。通過組織法警認真學習、深入研討業務理論,從中獲取突發事件的處理原則和方法,每次突發事件在發生前並非沒有跡象可尋,也有一個矛盾累積、激化的過程,有自身特點和規律,通過了解突發事件的性質、特徵和應對方法,樹立處突信心,增強處突底氣。三是加強業務經驗傳授,做好「傳幫帶」工作。由具備豐富處突經驗的老法警向年輕法警或新進院法警認真介紹傳授處突經驗,緊貼實際需要,加強突發事件的處置與演練,著力提高警務基本技能,提高理性思考、綜合判斷能力和處置能力。第四、科學訓練,建立健全保障機制。一是大力加強應急訓練和演練。要以應對處置突發事件為重點,增加訓練投入,改進訓練方法,用日常訓練與集中訓練來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根據處置突發事件的要求,加強對應急分隊的實戰演練,提高法警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不斷加強法警隊伍力量,提升隊伍整體戰鬥力,使法院的司法警察成為隨時能拉得出、關鍵時刻派得上、任何情況下都過得硬的拳頭隊伍。二是加大物質保障投入。尤其是加強警用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根據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需要,把警務裝備建設納入司法警察工作總體目標,加大資金投入,購置、更新、添置科技含量較高的警用裝備,確保在處置突發事件過程中,在警力、裝備上有充分的保障。三是制定科學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司法警察的工作大都是服務性和配合性的工作,也伴隨著高度的危險性,而對司法警察工作的考核評價不如法官考核評價來得客觀,准確,基層法院的法警任務繁重,工作艱苦,危險性大,接觸各類疾病多。因此,要充分重視司法警察在處理突發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應當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對司法警察予以關心和照顧,對司法警察面臨的疾病、危險配置有效的防護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職業風險。綜上所述,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以學習貫徹修改後刑訴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司法警察工作,始終堅持圍繞審判和執行工作大局,以安全防範為重點,以規范執法為基礎,以履行職能為動力,充分發揮司法警察職能作用,著力構建符合司法警察處置突發事件的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多方面加強探討和實踐,不斷總結應對處置突發事件的經驗,提高司法警察應對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確保人民法院審判執行工作的順利開展及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和公共財產的安全。
⑽ 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至少三次提到了法律的權威問題,其中第二次更把司法權威確定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目標和特徵。年初以來在在開創我省法院工作新局面的活動中,張文顯院長曾多次指出,「要密切關注以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為目標的司法改革的進程,堅持『公正與效率』的法院工作主題,以公正和效率贏得權威,以權威保障公正和效率」深刻闡述了司法權威與法院工作的關系。司法權威與司法公信力是一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在某些語言環境當中兩者的含義基本相同。針對現階段的法院工作而言,樹立司法權威的目標主要是通過提高法院司法公信力來實現的。結合目前法院工作的實際情況,我們所面臨的實現任務是如何在短時期內切實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從而為真正實現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夯實基礎、創造條件。 司法公信力這一概念具有兩個維度:「一是信用的維度,即司法機關獲得公眾信任的能力;另一個是信任的維度,即公眾對司法機關的信任程度」,而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主要是在「公眾信任程度」這一語義下使用司法公信力一詞的,即「公司公信力是指社會公眾對司法主體、司法程序、司法運作過程和司法裁判的尊重和認同,是司法在公眾心目中所建立的信服狀態」。是我們法院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為此我們需要面對客觀現實,透視司法現狀與公眾需求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從而找出快速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具體方案。 一、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現實狀況 事實上無論我們從哪一個載體中獲得關於司法公信力的信息,最初都源自各種評價主體同法院打交道的經歷,從當事人而言他們是程序和實體的親歷者,從相關利益方而言他們是公平與否的感知者,從社會輿論方的角度他們是公信力評判的參與者,總之他們都是對於自己同法律、法院、法官的接觸交往中形成公信力判斷的。也就是說,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高低是於法院的日常工作分不開的,我們需要從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來重新審視公信力問題。目前我們法院的整體司法公信力不高,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法官的職業形象受到質疑。以四川省為例,四川高院曾就法院公信力問題展開過社會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的當事人受訪者對法官的職業形象評價一般,其中作出負面評價的接近兩成,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個別法官違法違紀對法官整體形象的影響最為惡劣。這個調查結果對於法院整體而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應當看到,目前我們法官隊伍在整體結構上仍然是經驗型多於知識型,這同我們建立知識型與經驗型結合的法院隊伍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法官這一職業社會地位還不高,法官自身的職業榮耀感還不強。 (二)裁判的公正性受到質疑。由於法官的司法能力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司法需求,因而有些裁判還存著認定事實不準、說理論證不清、責任劃分不明的現象,困擾法官多年的執行難問題仍然很尖銳,信訪問題一直不容忽視。另外,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如說情風、干預風也侵蝕著法官良知,直接導致了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不信任。 (三)程序的公信力受到質疑。突出表現在,各級法院中超審限案件仍然存在,嚴重影響法院的聲望;法官駕馭庭審能力不強,庭審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發回重審案件過多,增加當事人訴累;「暗廂操作」依然存在,審判公開仍需進一步加強;法官與律師的交往還很普遍等,這些現象表明我們離程序公正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二、造成法院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原因 (一)法官素質不高是造成法官職業公信力偏低的根本原因。法官是法律的實施者,他的一言一行都關繫到法律的尊嚴,法官形象在很多場合就是法院形象的具體化。在西方有這樣一句法諺:「僅次於上帝完美的人就是法官」,生動地表明了社會公眾對於法官這一職業的崇高期待。「打鐵先要自身硬」,現階段造成司法公信力不高的根本原因還是人的問題,因此解決法官素質問題始終成為我們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制度因素是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客觀原因。在各種現實制度當中,司法行政化傾向對於司法公信力的影響最大。這種行政化傾向既有來自法院外部的,如對於法院的行政化功能定位、對於法院人、財、物的行政化管理、以及法官職業的行政化傾向等,還有來自於法院內部的,如法官職能的行政化、幹部管理的行政科層制、以及各種內部行政審批制度等。目前,理論界與實務界都認識到司法獨立的重要性,從某種角度上看司法權的本質是一種由法官代表國家行使的判斷權,而缺乏體制獨立保障的判斷權是很難最終獲得公眾信服的。 (三)公眾認知不夠是影響司法公信力的社會主觀原因。漫長的封建社會留給我們的主要是一種以人治思想為基礎的法律文化,無論是「德主刑輔」,還是「禮法並用」,其中蘊含更多的是一種道德優位的法律觀。現實生活中,當人們出現糾紛後訴訟往往是其最後採取的不得以的手段,即使進入訴訟更多的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托關系、找熟人,而一旦敗訴有的人便會四處告狀、長年上訪,有的則寄希望於找到「大官」為自己鳴不平,這種「清天情結」的背後隱藏著濃厚的官本位思維定式。目前公眾對於法院的了解主要是通過大眾媒體,很多人對於近幾年法院在司法改革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法院各項工作的進展並不了解,他們只是憑借一些個案的報道或是傳聞便產生了對司法公信力的質疑,這一點對於我們省法院而言更為突出。 (一)建立高素質法官隊伍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基礎。從長遠角度看,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法官隊伍是建設現代法治國家的關鍵環節,也是司法回應民眾信任和期待從而提高司法共信力的核心內容。首先,通過嚴格的法官選任制度,讓優秀的法律人才充實到法官隊伍。目前許多基層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著法官老齡化、年齡斷層等現象,人才外流則是各個法院都要面對的問題。只有把法官隊伍塑造成一支高素質的團隊,法官職業的榮耀感才有可能隨之產生。其次,通過科學的法官管理制度,實現法官隊伍的健康有序發展。通過建立和完善各種符合法官職業特點的幹部人事管理制度,不僅要讓優秀的法官能夠脫穎而出,而且要激發法官團隊的整體合力。再次,要以法官職業道德建設為重點,樹立公正廉潔的良好公眾形象。提高司法公信力不僅是法院的工作目標,更是每個法官的職責所在。霍姆斯在《普通法》一書中的格言「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講他更是在強調由法官經驗積累而成的一個個判例對於整個普通法系的重要性。對當事人而言,「張法官」、「李法官」都代表著全體法官、代表著法院甚至是法律,因而我們每位法官都應樹立一種「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團隊意識,把提高司法公信力落實到日常工作當中。從這一點上看,法官的隊伍建設不僅應是自上而下的,也應當是自下而上的。我們目前正在開展的「創建學習型法院、培養研究型法官」活動,為每位法官實現「內增實力,外樹形象」的目標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研究的平台。 (二)提高司法能力水平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關鍵。目前我們主要是通過建立公正高效的司法制度來實現司法能力水平的提高的,其中這樣幾項制度建設直接關繫到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建設。第一,強化審判公開。在支撐司法權公正高效運行的各項制度中公開審判無疑具有核心的地位。「正義不但要伸張,而且必須以看得見的方式伸張。」事實上公開審判制度中的每一小步改革,往往都能成為推進法治進程的強大動力。我們在諸如提高開庭率、證據認證公開、審委會參與公開審理、案件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等許多方面還可以進行許多大膽的探索性工作。第二、提高審判質量與效率。「從權力運行的角度,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權在其運行的過程中以其主體、制度、組織、結構、功能、程序、公正結果承載的獲得公眾信任的資格和能力。」從這一點分析司法公信力的高低取決於我們是否為公眾提供了優質高效的司法產品。評價審判質量效率的標准有很多,但有兩個標準是核心的:一個是結果公正標准,另一個是程序合法標准。為此我們應始終把公平正義作為法院工作的生命線,全面提高審判質量與效率,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司法需求。第三、建立科學的審判管理機制。目前將法院的管理細分為審判管理與司法行政管理已基本成為共識,強化審判管理已成為各級法院提高審判質量的有力手段。藉助於審判質量與效率評估體系的管理功能,使我們能夠建立起法院內部的案件流程管理體系、上下級法院間質量評查體系,通過科學的管理促進司法能力的提高。 (三)把司法改革作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動力。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們民主法制建設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司法活動是依照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宣示法律公正的過程,公眾主要是通過司法制度的整體設計和具體運作來感知和認識司法的,因此司法改革能夠起到提升司法權威、提高公司公信力的作用。首先,健全審判獨立制度,探索符合審判規律和法官思維規律的審判運行體制,既有利於充分發揮合議庭、庭長、主管院長、審委會的各項職能,調動全體法官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實現權力行使與監督制約的統一,建立責權明晰的審判責任制度也能夠成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深層動力。其次,通過增強司法權威的相關改革,例如適當擴大法院對於行政行為審查的范圍、建立嚴格和庄嚴的法庭儀式、加強對法庭秩序的維護等,達到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客觀效果。司法權威與司法公信力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一對概念。司法權威又稱為司法尊嚴,一般被理解為「司法機關應當享有的權威及公信力,它是司法能夠有效運行,並能發揮其應有作用的基礎和前提」。與司法公信力所強調的公眾信任和信用這兩個實然意義的維度不同,司法權威往往更強調司法機關在國家機構運行體制中的地位,它與司法公信力的最大區別是其所具有的應然意義的維度,我們更多是把司法權威作為一種目標指示性詞語來使用的。應當說,沒有司法公信力的實現就沒有司法權威的實現,司法公信力建設是實現司法權威的主要途徑,司法公信力的強弱是司法權威是否實現的主要參數。 (四)通過優化司法環境來保障司法公信力建設。從表面上看,個別司法不公現象無疑是我們法院面臨的司法公信力建設中的最大障礙。而從法院外部的司法環境來看,如何提高法院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理順法院與黨委、人大、政府等的關系。無論從黨的先進性還是代議制的角度,黨委和人大的意見都屬於廣義的公眾信任的范疇,他們有權代表人民群眾對於司法公信力做出直接評價,因此「黨管司法」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同時,我們也要盡量爭取各級黨委、人大、政府對於法院工作獨立性、專業性的理解,以贏得他們對於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尊重,共同維護法律的權威。其次,規范法院與新聞媒體的關系。在西方國家中,媒體一般被認為是繼國家、政府、法院之後的第四種權力。我們要在堅持客觀真實和維護法律權威的媒體監督原則的同時,暢通各種新聞監督渠道,防止不當報道造成法院工作的被動。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強法制宣傳工作,把媒體作為外樹形象的窗口。再次,營造良好的社會基礎和氛圍。從增強公眾對司法的認知入手,使他們能夠了解訴訟程序的基本要求及風險、尊重司法裁判的既判力,從而降低社會糾紛解決的成本,減少影響社會和諧的對抗性因素,最終讓盡可能多的社會成員信任司法,自覺維護司法權威,為司法公信力建設夯實群眾基礎。 總之,我們應始牢記我們的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我們的法官是人民的法官,我們提高司法公信力就是為了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也是為了實現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無論從樹立司法權威、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角度,還是從樹立全社會對法律的共同信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角度,我們法院、法官與社會公眾的法治理想和目標都是一致的。(作者單位: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第1頁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