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民法
㈠ 民法的歷史沿革
1、在悠久的中國古代文明史中,法律制度佔有重要地位
自夏至周,調整奴隸社會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制度已逐漸完備,只是還沒有形成有系統的法典,規范內容散見於《禮記》等文獻之中。如「分爭辯訟,非禮不決」(《禮記·曲禮》),「土無二王」(《禮記·喪服四制》),「里田不鬻」(《禮記·王制》)等,說明當時土地屬奴隸制國家所有和不得買賣的情況。「人民、牛馬、兵器、珍異,凡買賣者質劑焉」(《周禮·地官·司徒》),說明當時重要的買賣合同必須有書面的契據文書。其他關於婚姻、家庭和繼承的規定也多有記載。
2、中國封建的法律制度始於戰國
當時李悝編成《法經》,商鞅又承襲《法經》制定秦律,其中關於土地關系和人身關系的規定,已顯示出封建主義性質。漢承秦制,制定《九章律》。以後隨著朝代的更迭,律令典章的增刪,至唐代《永徽律》,封建法制已臻完備;其中關於財產所有和財產流通關系,婚姻、家庭及繼承關系,已有較詳細的規定。唐代以後由宋代至清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達,律、例、法令中民事內容已有相應的發展,但立法體例、條目遞相承襲,沒有脫離唐代《永徽律》的模式。
3、中國近代的民事立法始於清末
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漸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外國資本主義傳入,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加上西歐文化的影響,變法圖強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清政府迫於形勢,宣布「變法」和實行「新政」。光緒三十年(1904)正式開館修訂《大清律例》,於宣統二年(1910)頒行。中華民國時期,參議院於1912年4月決議:「嗣後凡關於民事案件,仍依前清現行律中規定辦理」,其中處理民事案件的規范後來稱為「大清現行律之民事有效部分」,包括:服制圖、服制、名例、戶役、田宅、婚姻、犯奸、斗毆、錢債,施行至1929年10月。清末在修訂《大清律例》的同時,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開始制訂《大清民律草案》,至宣統三年(1911)完稿,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律草案,其中包括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5編,大體仿效日本、德國民法,未及頒行,清廷已亡。中華民國時期於1918年二次設館著手修訂「民律」,至1925年脫稿,此稿除債編部分效法瑞士債務法外,其他各編與第一次民律草案相比變動很少,是為中國第二次民律草案。1927年國民黨政府設立法制局,又著手修訂民律,決定先行草擬親屬、繼承兩編,至1928年脫稿,是為中國第三次民律草案。同年12月國民黨政府成立立法院,著手編訂民法典,從1929年5月~1931年12月分編陸續公布,共分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5編,計1225條。這部法典承襲了德國、瑞士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事立法原則和體系,但也保留了上述三次民律草案中的封建主義的內容。
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立法
4.1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不同發展時期的要求,逐步開展民事立法。《共同綱領》第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取消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沒收官僚資本歸人民的國家所有,有步驟地將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保護國家的公共財產和合作社的財產,保護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及私有財產,發展新民主主義的人民經濟,穩步地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為貫徹本條的原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制定了許多法律、法令,如《政務院關於沒收戰犯、漢奸、官僚資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財產的指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新區農村債務糾紛處理辦法》和《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等。這些法令的公布和實施,使官僚資產階級財產歸於國家所有,使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於農民所有,從而肅清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財產關系,而且使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不到3年時間扭轉了國民黨統治時期財政經濟極端混亂的局面,有效地制止了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得到了供應,解放了生產力,為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和進一步對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4.21953年以後,中國進入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並開始進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工商業方面,國家公布了《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關於在公私合營企業中推行定息辦法的規定》以及《關於目前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若幹事項的決定》等一系列法令和單行條例,並通過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等合同形式,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經濟活動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在農業方面,國家公布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等。根據這些法令、規章,國家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式對資本主義工商企業進行了和平改造,並使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合作化的道路。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在中國奠定了由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構成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4.3為了調整企、事業單位間,企、事業單位與公民間,公民相互之間在經濟協作方面的各種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陸續制定了調整物資的買賣和購銷,加工訂貨,基本建設工程承攬,財產租賃和房屋租賃,銀行信貸和儲蓄,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貨運和客運,倉庫保管,信託行紀,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等經濟關系的合同法律規范(見合同);還制定了關於保護智力成果的著作權、發現權、發明權、專利權的有關法律、法規以及保護工商企業商標權等單行條例。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把經濟建設作為工作重點。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制定和公布了許多關於不同經濟成分的經濟組織形式和法律地位、關於它們對於財產的所有和管理的許可權、關於經濟組織間開展多種形式互助協作方面的權利和義務、關於發展先進的科學管理和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法學界也有人認為,這些法律、法規不完全屬於民法,其中有的應屬於經濟法范疇。
4.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法建立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本質。它的指導原則主要是: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保護和鞏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全面提高社會生產經濟效益的原則;當事人權利義務一律平等的原則。
㈡ 古代沒有法律嗎
古代有法律。簡介如下:
法.律的歷.史和文明的發展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聯。古埃.及的法.律——可回溯至公元前3000年,有一部約可被分成十二篇的民法.典。這部民法.典是基於瑪特的概念,傳統、修辭語法、社.會公平為其特色。公元前約1760年時,在漢謨拉比的統.治.下,古巴比倫法成文法了,並將寫上法.典的石碑放在市場上供眾人觀看;此一法.典現被稱為漢謨拉比法.典。但和埃.及法.律是由歷.史學家從爭訟紀錄中拼揍出來一樣,漢謨拉比法.典也只有少許的文獻殘留下來,且大部分都已經隨著時間而流逝掉了。這些早期的法.律對後世文明的影響力是很小的。
舊約聖經大概是仍然和現今法.律系統有關的最古老的法.律體.系,可追溯至公元前1280年。它採取道.德責任的模式,作為對良好社.會的建議。古雅典(古希臘的小城)是第一個由除了婦.人和奴.隸之外的廣大公.民所組成的社.會,時間約在公元前8世紀時。當時的雅典並沒有法.律科學,且古希臘也沒有和「法.律」有關的字眼以做成指涉的抽象概念。但古希臘法包含了對雅典式民.主發展政制上的革新。
羅馬法很大程度受到了希臘學說的影響。它形成了當代法.律世界的橋梁,在羅馬帝.國的盛衰之間的時代里。羅馬法在查士丁尼一世時進行了主要的成文法工程,編成了《民法大全》。這部法.典在黑.暗時代時遺失了,直到11世紀才被重新地發現。中世紀的法.律學者自此開始研究羅馬法規,並使用其中的概念。中世紀時的英國,國王.權威的判.決開始發展成了先例的體.系,這成為了英美法系。同一時間,在全歐洲,《商人法》形成了,使得商人可以用相似的規范,而非零碎的地方法來交易。作為當代商業法先趨的《商人法》強調合同的自.由和財產的可讓與性。當18世紀、19世紀,國.家主.義興起之後,《商人法》即並入了國.家新的民法.典之中。法國的法國.民法.典和德國的德國.民法.典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民法.典。相對於英國的一般法之中充滿了大量的判例法,可以寫在小本書籍中的法.典較易於輸出以及供法.官使用。然而,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有會同的趨向。歐盟法即以條約作為其成文法.典,但又由歐洲法.院發展其判例。
古印度和古中.國有不同的法.律傳統,且在歷.史上也有不同的法.理學派和實務。《政事論》(約編於公元100年左右,雖然也包含一些較早的資料)和《摩奴法.典》(公元100年至公元300年)是印度的基本條約,被認為是可信賴的法.律指引。摩奴的中心哲學為容忍和多元,並流傳在整個南亞之中。印度教傳統和伊.斯.蘭法在印度變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時被一般法取代掉。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和香.港也在那時接受了一般法。東亞的法.律傳統則反應了對世俗與宗.教影響的一種獨特的混血。日本是這之間第一個開始將其法.律系統依西方世界現代化的國.家,引進了少許的法國及大量德國.民法.典的概念。這也部分反映了德國.民法.典在19世紀末期逐漸興起的實力。相似地,傳統中.國.法.律也在清朝末數年開始轉向西化,在民法.典的制定上,參考日本民法.典,引進了德國.民法.典的立法模式,制定了中.國當代第一部民法.典。該法.典仍然適用於中.國台.灣地區。不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除了中.華民國時期所制定的六法全書,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架構很大程度地受到蘇聯的社.會主.義法.律所影響,其型式主要在於犧牲私法而擴大了行政.法的領域。不過隨著工業化的加速進行,中.國的法.律架構已經開始出現變革,至少在經濟上(若非在社.會和政.治上的話)的權.利上面。1999年的新合同法顯示出其對行政優先的立場轉向。更甚者,在歷經了十五年的協商,中.國於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而隨著合同法、物權法等法.律的制定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制定將指日可待。
著名法.典
唐律
唐代法.律的總稱。主要是《永徽律》,還包括《武德律》、《貞觀律》等法.典。唐朝的主要立法有:
(1)武德時期的《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
(2)貞觀時期的《貞觀律》、《貞觀令》、《貞觀格》、《貞觀式》;
(3)永徽時期的《永徽律》、《永徽律疏》;
(4)開元時期的《開元律》、《大唐六典》;
(5)大中時期的《大中刑律統類》。
《武德律》是唐高祖時以《開皇律》為藍本所制訂的法.典,共十二篇五百條,內容與《開皇律》基本相同,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行。
《貞觀律》是唐太宗命房玄齡、裴弘獻等人根據《武德律》編撰的法.典,共十二篇五百條,於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頒行。
《永徽律》是唐高宗命長孫無忌等人根據《武德律》和《貞觀律》編撰的法.典,共二十篇,五百零二條,篇名依次為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捕亡、斷獄等,於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頒行。《永徽律》以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加強皇帝的權力,統.治和鎮.壓農.民為主要內容,是中.國現存最完備的一部封.建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議》中。
在封.建社.會,法.律是維護封.建秩序、維持封.建禮教和對人.民進行鎮.壓的工具。根據這種原則制定的《唐律》,首先把謀反、某大逆、謀叛等定為「十惡」罪,犯者不得赦、減或贖免。其次,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嚴禁妄認、盜賣、盜耕公私田。再次,竭力維護各種封.建性的等級特.權,皇族、官僚、富人犯法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減刑或免刑,奴婢、部曲犯法則比「凡人」加等論罪。《唐律》還起調整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各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保證統.治機.構正常運行的作用。
《唐律》是傳世的中.國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它對亞洲許多國.家產生過顯著影響。
拿破崙法
《拿破崙法.典》又稱《法國.民法.典》或《民法.典》。《拿破崙法.典》是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原則鮮明,編排合理,邏輯嚴謹,語言簡潔,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部誕生於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保衛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而制定的。而且這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原則也為後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隨著拿破崙在歐洲的軍事擴張,《拿破崙法.典》也被應用到法軍所到之處。由於該法.典的系統性、完整性和規范性,因而對後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產生了巨大影響,起到了立法規范的作用。這部法.典至今仍在使用,但100多年來,隨著法國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化,法.典也進行了一百多次的修改。
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是漢謨拉比為了向神明顯示自己的功績而纂集的。 法.典竭力維護不平等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社.會的情況。
法.典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用阿卡德語寫成。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正文有282條內容,包括訴.訟程序、保護私產、租佃、債務、高利貸和婚姻家庭等。
㈢ 民法發端於古代哪個國家
中國古代的刑法是相當發達的,它的科學性和周密性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中國古代的民法卻遠沒有刑法那樣發達,沒有形成系統、完整和嚴密的體系,沒有獨 立的民法典。盡管歷代封建統治者都十分重視法典的編纂,各朝代都制訂有法典,但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之規定,其中雖涉及民事關系,
㈣ 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民法
沒有,古代的律法一般不分類,一個朝代大致只有一部律法,而審案治國也不靠律法,靠皇帝和官員的人治
㈤ 中國古代的法律有哪些
夏商周法律制度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以習慣法為主,禮刑並用。它體現了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了神權思想。
夏代法律
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商代法律
「湯刑」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尚書·盤庚》記載:「以常舊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獻中有明確記載,並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商朝的刑法嚴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卜辭中,有象徵殘酷刑罰的文字;《簡書·康誥》載:「罰蔽殷,用其義刑義殺。」戰國時荀子亦說:「刑名從商。」
周代法律
西周的法律制度因於夏、商,到了西周更趨成熟。《周禮》中包含有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內容。《呂刑》中對犯人施行五種刑罰的規定長達三千條;同時,明確規定了罰金等級和贖刑制度等。 春秋戰國春秋時期,奴隸製法制解體,各諸侯國的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成文法陸續頒布。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左傳·昭公六年》杜預注),鄧析編訂「竹刑」。晉國亦「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 戰國時期封建制確立。各諸侯國陸續頒布了以保護封建私有制為中心內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國李悝在總結各國刑法典的基礎上制定《法經》6篇,即《盜》、《賊》、《囚》、《捕》、《雜》、《具》。《法經》是以刑為主,諸法並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秦國統治者奉行法家學說,任法為治。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還頒布了大量法令。秦漢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把秦國的法律推行全國,第一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封建法制。1975年12月,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其中有《秦律二十九種》、《法律答問》、《封診式》3類法律文書,其內容涉及農業、手工業、商業、徭戍賦斂、軍爵賞賜、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組織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說明秦代「莫不皆有法式」的說法是信實的。秦代法律以酷烈而著稱於世,刑罰種類繁多,手段也極為殘酷,有死刑、肉刑、徒刑、笞、籍沒收孥等,對罪犯往往數刑並施。
西漢法律制度
西漢,蕭何以《秦律》為基礎,製成《九章律》,確立以律、令、科、比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質乃外儒內法,正如漢宣帝所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這種思想構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論基礎,一直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
三國兩晉南北朝法律制度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各朝都編纂法典。曹魏對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並改漢具律為刑名,冠於全律之首;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這是中國古代刑法的重要發展。其後產生了諸如《晉律》、《北齊律》等。《北齊律》首創「重罪十條」(亦稱「十惡」);北魏、南陳法律中規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當」制度,對後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響。
隋唐法律制度
隋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諸種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在封建法典中佔有重要地位。唐代尤為重視立法建設,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500條。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永徽四年(653)頒行全國。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對中國封建法律的發展影響極大,對亞洲一些國家亦有一定影響。
宋代法律制度
宋代《宋刑統》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時後周的《顯德刑統》為基礎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強化封建專制主義,皇帝可隨時頒布□令作為斷罪處刑的依據,詔□成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編□成為宋代最經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動。宋代正式出現「典賣」制度的法律規定。
遼代法律制度
遼代大規模地編纂法典,開始於興宗時期。重熙五年(1036年),參照唐律修訂太祖以來法令,正式編定《新定條例》547條,又稱《重熙條制》,頒行全國,成為遼代基本法典。道宗咸雍六年(1070年),又以「契丹、漢人風俗不同,國法不可異施」為由,對《重熙條制》進行刪修增補,編成《咸雍重定條例》789條,簡稱《咸雍條制》。這部法典對契丹、漢人同樣適用,是遼代法律進一步漢化的標志。
㈥ 如何從民法的歷史發展認識民法
1、中國古代民法觀念不發達,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權利等觀念一直沒有形成,2、中國古代沒有成文的民法典,民法法典化極不發達,與羅馬法及後來的大陸法系相比,相去甚遠;3、民刑不分,以刑事責任代替民事責任
㈦ 民法一詞的來源
民法一詞來源於古羅馬的市民法(jus civile)。最初的羅馬法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稱市民法;對於被羅馬征服地區的居民之間的關系及其與羅馬人之間的關系的調整則適用由裁判法官形成的規則,稱為萬民法(jus gentium)(與羅馬公民法相比,萬民法具有以案例為主、靈活方便的特點,適用范圍的擴大也使它克服了以往那種狹隘民族性的缺點,因而更能滿足整個社會的普遍要求,更能適應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需要)。` 後來非羅馬市民逐漸獲得羅馬公民權,兩法的區別逐漸消失。公元 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進一步匯總整理編成法典,到12世紀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見羅馬法)。恩格斯說羅馬法是「我們所知道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3頁)。 羅馬法的理論體系對私有制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極大的影響,以至歐洲大陸都根據拉丁語(jus civile)分別將民法定名為 droit civil(法)、civil law(英)、 Zivilrecht(德)、граданское право(俄),都有市民法律和公民法律的含義。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修訂法律從法語譯為日語「民法」。中國古代法律文獻原無民法一詞,有關錢、債、田、土、戶、婚等法律規范,都收在各個朝代的律、例之中,清朝末年至中華民國時期曾制訂「民律」草案,後經修訂於1929~1930年分編陸續公布時改稱「民法」,這是中國法律歷史文獻上對民法一詞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據學者考察,我國法上的「民法」一詞系來自日本語中的「民法」。
㈧ 中國古代的民法都包括什麼
中國古代刑民不分,按照現在的標准來看,屬於混合法。包含的內容和現代差不多,除了現代的民事主體組織法外,調整婚姻生活關系的都屬於其范圍。
㈨ 古代的民法和現代的民法有什麼區別
您好!古代的民刑並沒有明顯的區分,比如唐律和現代法律有如下區別:
1、本回質區別:答唐朝的法律是維護封建統治,是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工具;現在的法律服務於人民是對多數人的民族對少數人吃的專政;
2、劃分的方法不同:唐律主要是以頒布的時間劃分的,分為《永徽律》,還包括《武德律》、《貞觀律》等法典;現在的法律主要是以管理的范圍劃分的,如《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憲法》、《刑法》等;
3、服務的社會背景不同:唐律是封建社會的法律,現在的法律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法律;
4、執行的結構不同,唐代主要是大理寺、刑部等,現在主要是司法機關和人民檢察院。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㈩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完整的民法體系
因為時代不同,體系不同,實際的社會環境也不同,任何事情都是不斷更新完善中。民法體系當然也不例外,也會持續不斷的更新,就現在來說,也不能完全說是民法體系就算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