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對象
1. 民法總則中的適用對象是什麼
民法總則已經失效,現在適用民法典,民法典的法條適用對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 民法總則中的適用對象是什麼
民法總則已失效,民法典法條的適用對象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並且前述的權利自權利人出生或產生時起算,截止於權利人死亡或消失。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3. 民法典撫恤金發放對象規定
【法律分析】:死亡撫恤金的分配按照以下2種情況分配:1、第一順序繼承人配偶、子女、父母仍存活的,撫恤金平均分配;2、第一順序繼承人已經全部死亡或失蹤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平均分配。並且由於死亡撫恤金不屬於公民的遺產其列,所以死亡撫恤金不能立遺囑分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條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一)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二)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本編所稱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本編所稱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本編所稱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4. 民法的調整對象包括哪些
民法的調整對象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民法典》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5. 我國民法典的調整對象和體系是什麼
我國民法典的調整對象是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我國民法典體系包含了總則篇、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
《民法典》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6. 民法典適用范圍是什麼
法律分析:民法的適用范圍包括了時間、空間以及人這三個方面做了相應的規定,其實法律除了對民法典的適用范圍做了相應的規定,對於民法典的適用原則、調整對象等,法律也都做了詳細的規定。民法生效的時間,即民事法律規范生效的時間,一般根據民事法律規范的性質和實際需要而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7. 民法典的意義是什麼與刑法的區別在哪裡
1、兩者的作用有所不同
刑法是規定什麼是犯罪,對什麼犯罪應當承擔何種刑事責任的法律。
刑法的任務是為維護國家安全,維護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打擊一切刑罰犯罪行為。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公民、法人、公民和法人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比如賠償和債務。它主要是解決民事糾紛,違反刑法是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2、兩者的目的不一樣
民法是一種權利法典,它告訴人們享有哪些權利。
刑法是一部規定義務、告知人們不該做什麼、後果和處罰的法律。
3、兩者的規范對象不一樣
刑法規制的對象主要是嚴重危害社會的各類行為。
而民法則主要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
聯系:
民法是調整作為民事主題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即自然人、法人、其他非法人組織只有以民事主體的面目參與社會活動而產生的社會關系,才由民法調整。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極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刑法與狹義刑法之分。
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狹義刑法是指刑法典。
(7)民法典對象擴展閱讀
我國刑法作用:
主刑就是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於其他刑種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就是作為主刑的補充而附加適用,但也可以獨立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這實際上也屬於附加刑。
我國刑罰就是通過有主有從、互相配合,有輕有重、互相銜接的設計方式,形成了嚴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個刑種都有它特定的內容和作用。
刑種的多樣性,是為了適應犯罪性質和情節的多樣性,便於體現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實行區別對待的原則。所以,這些刑種是切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際需要的。
刑罰是對犯罪分子某種利益的剝奪,如剝奪其自由,剝奪其政治權利,剝奪其財產等。所以刑罰對被判刑人必然造成痛苦,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這是刑罰的屬性。正是這個屬性,使刑罰發揮懲罰、懲治和威懾的作用。
同時,刑罰還包含有譴責的因素,它是對犯罪分子及其行為的否定評價,是國家對於他幹了犯罪這種壞事的一種嚴厲譴責。由於刑罰譴責某種犯罪行為和實施這種行為的人,遂使人們意識到犯罪的事干不得,走犯罪的道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所以這種譴責又是一種教育。
社會主義性質的刑罰是懲罰和教育的辯證統一。懲罰和教育都是我國刑罰的內容屬性。單純的懲罰和脫離懲罰的單純的教育都不是刑罰。
國家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的根本目的是預防犯罪,包括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而懲罰和教育是達到刑罰目的的手段。
特殊預防就是預防犯罪分子本人再犯罪。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的判刑,除了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非殺不可的依法判處死刑外,對其他犯罪分子,主要是通過懲罰和教育,把他們改造成為去惡從善、悔罪自新、遵守法紀、自食其力的新人,化有害為無害,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我國對罪犯改造工作的實踐證明,多數犯罪分子通過懲罰和教育,是能夠認識到犯罪的危害性以及自己犯罪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
一般預防就是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警戒社會上那些不穩定分子,即有可能犯罪的分子,防止他們以身試法,走上犯罪的道路。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意思。
為什麼人民法院有時選擇典型案件,大張旗鼓地公開宣判呢為什麼宣判罪犯死刑立即執行要出布告呢主要就是為了警戒和震懾少數不穩定分子,以達到一般預防的目的。
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也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增強法制觀念,提高警惕性和同犯罪作斗爭的積極性。司法機關只有充分地、廣泛地依靠群眾,同他們一道展開對犯罪的斗爭,才能夠達到有效地預防犯罪的目的。
刑事責任與其他法律責任的區別是:
第一,基礎不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只能是犯罪行為,其社會危害性比被追究其他法律責任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大。也就是說,刑事責任只能由實施犯罪的人承擔,而不能由任何其他人承擔。罪責自負、反對株連是我國刑法的一項重要的原則。
這個原則要求,只有參與實施犯罪的人,才能成為刑事責任的主體,其他沒有參與實施犯罪的人,不論他與犯罪人的關系如何,都不能令他負擔刑事責任。
第二,程序不同。行為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只能由國家司法機關按照刑事訴訟程序來決定。其他法律責任,則不是通過刑事訴訟程序決定的。確定是否承擔刑事責任,主要是國家審判機關的任務,但這不是絕對的。
在某些情況下,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也可以解決刑事責任問題。例如,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當出現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情況,或者發生犯罪嫌疑人死亡的情況,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就應當作出不追究刑事責任或不起訴的決定。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定,對於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犯罪嫌疑人,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第三,後果不同。對負刑事責任的人往往隨之而來的是給予刑罰處罰,這是最嚴厲的國家制裁方法。它不僅可以剝奪被判刑人的財產,還可以剝奪其人身自由、政治權利,甚至可以剝奪其生命。其他法律責任都不會引起刑罰處罰這種嚴厲的法律後果。
8. 德國民法典和法國民法典的異同
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的區別:
一、立法背景:
法國民法典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勝利成果和啟蒙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希望通過成文法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法律上奠定基礎。它的制定處於個人主義民法階段,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適應了當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需要。
德國民法典成文於20世紀初期,是德意志帝國統一後的產物,是羅馬法和日耳曼法融合的產物,它處於自由主義向壟斷主義的過渡時期,是在容克貴族與資產階級妥協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的。德國民法典中社會利益地位得到提高,絕對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被削弱。
二.體例安排:
法國民法典以《法學階梯》為藍本編撰,分為卷、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繼承了羅馬法的傳統,分為人、財產以及所有權的各種變更、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等三卷共2283條。
德國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基礎,分為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為總則、債的關系法、物權、親屬法和繼承法等五編共2385條。
三.內容:
1.總則:
法國民法典沒有明確規定總則,而以序編為總論部分。其內容主要為法律的頒布、效力與適用問題,共分6條。
德國民法典則首創民法總則編,並分七章227條,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第三編債法總論,第四編合同,第五編侵權行為,第六編親屬,第七編繼承。
2.物權:
法國民法典沒有對物權、債權加以區分,沒有獨立的物權制度。它對債權、物權的規定是混雜在一起的。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以個人為本位,確立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原則。第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物權體系。法國物權法不僅確認了所有權,也確認了他物權。
德國民法典以體系的科學和概念的准確為特徵,將體例分為總則和分則,在分則中將物權單獨作為一編,明顯與債權區分開來。其對物權的規定呈現以下的特點:第一,物權的社會化趨向增強。即物權法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移,對所有權與他物權予以一定的限制,以及賦予所有權以負擔。第二,以物的所有為中心向以物的利用為中心轉移。第三,物權制度與債權制度相互交融。
3.債權:
法國民法典將債法與繼承法等一起規定在第三卷「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中,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契約、法律之強制力、負擔義務、債務人本人的行為(由准契約、侵權行為或准侵權行為而發生的債務)。
德國民法典則將債法規定在第二編,嚴格區別了債權和物權。德國民法典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等。
四、對象:
法國民法典的對象是全體法國人民,僅存在自然人概念。由於當時資本主義不夠發達,以個人經營為主,公司公司還不發達。
德國民法典中出現法人制度,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團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強,大公司、大企業日益成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工具。為順應這一時代潮流,德國民法典開始尊重團體的地位,承認它們的人格。法典正式確立了營利社團法人的法律地位,承認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五、具體制度:
1.法國民法典中絕對保護私人所有權,所有權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僅有的限制是不許可法律所禁止的使用;德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則對所有權作了多方面的限制,增強社會化趨勢和社會利益的重要性。
2. 法國民法典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把私人之間的契約上升為法律;德國民法典則規定,契約必須服從法律。
3. 法國民法典規定,只要當事人主觀上沒有侵害他人的意思,即使在客觀上使別人遭受了損害也無須承擔責任;德國民法典中有過失責任和無過失責任並存。
4.法國民法典中除了少數條文有」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規定外,很少有彈性條款,司法機關執行法典時裁量權餘地;德國民法典中彈性條款和參照條款大量運用,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對案件作出靈活的裁判,以維護壟斷資產的利益和需要。
六。、語言方面:
法國民法典言語通俗易懂,形成言簡意賅的法律文風;德國民法典編排上具有結構嚴謹、邏輯清晰、首尾一致、避免重復的優點。由於過分追求結構形式上的科學性,往往忽視規范在實際生活中的相互聯系,結構是某些相關問題的規則被規定在法典不同部分,在用語上力求抽象化、概念化和專門術語進行表述。
9. 民法典調整對象和體系是什麼
可以到民法典里查查看。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私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