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刑法
1. 行賂怎樣避免判刑
法律分析:行賄沒有辦法避免判刑,行賄本身就是不合法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九十條 對犯行賄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賄謀取不正當利益,情節嚴重的,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2. 她十年連生五個娃,竟是為了逃避刑法,惡意規避法律應該怎麼處理
惡意逃避法律肯定是不受到法律的保護的,因為這種做法已經是不利於社會的發展,擾亂公共的秩序,法律也不可能由於一而再再而三的寬容你。據消息稱,一名女罪犯在十年以前因盜竊罪而被逮捕,但是當時這名女罪犯身上懷孕,沒有對其進行收押,而是處於緩刑,在緩刑的期間,還是不思悔改依然抱著僥幸的心理,繼續盜竊,每次刑法實施的時候,她也是剛好就處於懷孕期間,這不得不讓刑法延遲執行,十年過去連生了五個孩子,這種惡意逃避法律責任的行為肯定是不對的,做違法的事情的時候沒想到其後果,現在後悔的話就必須先承擔其法律責任,法律也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不管是誰!
在法律沒有明確限定、限止的范圍內活動,合理避免不利的法律責任與法律後果,即不違法行事。老百姓的說法就是——打法律“擦邊球”。 惡意逃避執行行為,使得歷經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一系列嚴格的審判程序後的民事訴訟活動難以真正終結,勝訴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難以真正實現,嚴重干擾了法院的執行工作,侵害了申請執行人的正當權益。
3. 國企高管如何避免刑事風險
一、 需要了解的幾個概念(一)、何謂刑事法律風險:所謂刑事法律風險,是指刑事責任主體因違反國家刑事法律導致承擔刑事責任或者刑事制裁的風險,也可以說是刑事責任主體所實施的行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分則規定的情形從而可能受到刑事處罰的風險;這種風險一但從「可能」變成「現實」,往往會給企業及企業高管帶來致命的打擊。(二)國企高管的范圍:所謂國企高級管理人員是指國有企業中從事經營管理的人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第217條規定:高級管理人員,是指公司的經理、副經理、財務負責人,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和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人員。筆者認為我們通常所講的「高級管理人員」應做廣義的理解;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法律並沒有明確將公司的董事和監事列入高管人員,但客觀上公司的董事和監事履行著相應的管理或監督職權,可以根據公司的章程將其列入高管人員。由於公司章程可以擴大公司高管人員的范疇,因此,公司其他重要門部的負責人同樣也可以成為公司的高管人員,也就是說國企高管不限於法律的規定,可以根據公司章程的約定由企業內部按照管理體制加以確定。二、 目前現狀簡析目前,在國有企業領域的經濟犯罪屢見不鮮,我們經常在報紙、電視、網路等褚媒體中看到某某國企高管落馬的報道,沖擊著我們的視野,敲打著我們的神經。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主動談及防範刑事法律風險,特別是國有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更是很少有人主動談及防範刑事法律風險,他們認為如果自己主動提及此事,會被別人懷疑自己是不是「犯了什麼事」;更有甚者認為在大庭廣眾之下談防範刑事風險,是主動規避犯罪,是挑戰社會,是不光彩行為,擔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有的高級管理人員自己做事「光明磊落,身正不怕影子斜」,認為刑事犯罪離自己太遠,只要自己不主動去實施犯罪,就不會有什麼風險,也就沒必要主動防範。事實上這種想法是十分危險的;關於國企高管犯罪的情況總結起來大致存在兩種:一種是為了企業和個人利益,積極主動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另一種陷入刑事風險則是被動的、無意的。很多時候,企業高管們雖然能堅決杜絕第一種情況的發生,但是由於他們認識上的偏差和法律意識的淡薄,忽視了可能給自己引發牢獄之災,或者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的法律風險。往往一世英名毀於一旦;例如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原總經理陳同海受賄案,河北三鹿集團及其原董事長田文華等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深圳能源集團原董事長兼總經理勞德容濫用職權案等等,大量鮮活的案例令世人振聾發聵,發人深省;為了明晰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在經營中的犯罪「紅線」,正確識別刑事風險點,避免陷入無意或被動犯罪,是我們每一位國有企業高級管理者必須嚴肅認真對待的頭等大事。三、 國企高管可能承擔的刑事責任及原因分析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擔任要職,管理企業的運營,掌控企業的資源,是企業發展的中流砥柱,肩負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社會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等重大責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部分人決定了其所在企業發展的方向與速度。他們的行為不僅僅可能導致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更為嚴重的是刑事責任;關於國企高管可能承擔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主要存在於《公司法》、《刑法》等法律中;而僅僅一部《刑法》涉及國有企業高管的罪名就達88個之多,企業從設立到終止的全過程,比如在企業設立、企業治理、企業生產經營、企業用工、知識產權管理、國企改制、融資並購、企業解散、稅務管理等各領域,其高管都可能因為實施了不法行為而構成犯罪,從而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之所以可能導致承擔刑事責任就其根本原因是高管們法制觀念淡薄,法律意識不強所致。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刑法》總則中規定的兩個條文:第三十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第三十一條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刑法實行的是雙罰制,國有企業高管就是法律規定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其當然要承擔刑事責任。 從刑法分則來看,國有企業高管可能涉嫌的罪名大都集中在第三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比如「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虛報注冊資本罪」、「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罪」等等;但是在第五章侵犯財產罪中的幾個罪名也應引起重視:比如刑法第271條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款行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刑法272條規定: 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巨大的,或者數額較大不退還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款行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諸如以上法律規定,往往會因為企業高管的「疏忽」招致牢獄之災;筆者曾經在江蘇某中級人民法院辦理的一起刑事案件就非常值得高管們反思:李某擔任某國有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於缺乏法律意識私設小金庫,將小金庫里的錢款借給了單位人員買房子,還將單位用於招待的煙酒用於兒子的婚宴,並且私自收受別人饋贈的代金券現金等,因此他檢察院提起公訴,同時觸犯了挪用公款罪、貪污罪、受賄罪,盡管其涉案金額總計不到20萬元,卻被數罪並罰判處有期徒刑11年,如果他稍加註意規范自己的行為,不至於觸犯刑律。四、刑事風險預防措施國企高管刑事責任風險的問題不僅關繫到自身的人身權、財產權,關繫到企業的正常運作和發展,也關繫到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宏觀全局, 伴隨著企業的成長壯大,企業及其高級管理人員在經營過程中種種犯罪「因子」極有可能聚合成「核彈」,隨時可能「爆炸傷人」。許多企業高管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在日常可以說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他們自以為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盤根錯節的社會關系,甚至還有自己的「保護傘」,因此他們往往把法律當「兒戲」。在他們的潛意識里,也許還存在著「沒有花錢擺不平的事」的錯誤意識。因此他們肆無忌憚,一而再、再而三地給自己「製造枷鎖」。還有一部分靠自己「闖出來」的企業高管,把企業當成一手帶大「孩子」,為所欲為,他們缺乏對法律的必要的敬畏,心存僥幸,天真地認為「法網恢恢,疏而有漏」。當然,也有一些企業高管,他們確實既不懂法,又無法預見或者判斷當時行為後果的嚴重性,結果非常令人遺憾地走上了犯罪道路。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可以看出:重視開拓、重視權力,而輕視法律、輕視規則,這是非常危險的。前面我們提到的幾位企業高管一生馳騁商海,甚至製造了商界一個又一個的神話,然而,面臨司法機關調查時,財富大廈卻轟然倒塌。有多少名噪一時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落得個鋃鐺入獄、最終身敗名裂的下場,究其原因還是法律風險意識不高,也就是說法律觀念淡薄、法律意識不強是他們可能受到刑事追訴的最主要原因;以上說了那麼多,相信各位國企高管已經從中找到了避免刑事風險的最佳答案了,那就是:加強法律學習、提高法律意識,聘請一位律師作為本企業的法律顧問或聘請多位律師成立一個法律顧問團為企業和企業高管保駕護航。
4. 請問資深刑事辯護律師,調查取證時如何規避刑法306條
如果確有調查必要的,方可進行調查取證;對於無調查必要的,不能進行調查取回證。其中答,對於無關緊要、不影響定罪量刑的證據最好不調取,對於已經客觀存在的書證、物證可以適當調查取證,對於主觀性較大的證人證言或者證人作出的書面證詞的調查務必十分慎重,不能輕率或盲目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零六條【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在刑事訴訟中,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偽造證據,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威脅、引誘證人違背事實改變證言或者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證人證言或者其他證據失實,不是有意偽造的,不屬於偽造證據。
5. 出家可以避免刑事處罰嗎
當然不能,要是可以的話,人人犯了法就出家來逃避自己的刑事責任,那刑法不就沒用了嗎? 法律規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形式逃避法律,要承擔應負的法律責任
6. 如何規避減輕處罰
減輕處罰有兩種情況:
1、犯罪分子具有刑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的,應當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
2、犯罪分子雖然不具有刑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但是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判處法定最低刑認為較重時,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處刑罰。
【法律依據】
《刑法》第六十三條
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的,應當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本法規定有數個量刑幅度的,應當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個量刑幅度內判處刑罰。
犯罪分子雖然不具有本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但是根據案件的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
7. 行賂怎麼避免判刑
-(違反法律倫理,不生產)
法律分析:行賄行為已經觸犯我國刑法,如果不想因為行賄被判刑,不實施行賄行為才是王道。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條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是行賄罪。 在經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的,以行賄論處。 因被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沒有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不是行賄。
第三百九十條 行賄罪的處罰規定
對犯行賄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因行賄謀取不正當利益,情節嚴重的,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對偵破重大案件起關鍵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8. 職務侵佔罪立案標准以及規避方法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規定,職務侵佔罪,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現行最新司法解釋,關於職務侵佔罪「數額較大」的量刑標准,參照貪污罪對應標準的兩倍計算,為六萬元以上。
(8)規避刑法擴展閱讀:
職務侵佔罪侵犯的法益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財產權或財產性權益,不包括各種國有公司的財產權或財產性權益。當利用職務便利侵犯的是國有公司的財產權或財產性權益時,可能涉嫌貪污罪。
職務侵佔罪與貪污罪的最大不同是主體的不同。
即職務侵佔罪的犯罪主體不屬於國家工作人員,通常情況下是非國有公司、企業的工作人員。貪污罪的犯罪主體必須是屬於國家工作人員,即只有從事公務的人員才有可能構成貪污罪。當然許多時候兩罪的犯罪行為是相似的,即利用職務便利,侵佔相關財產或財產性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職務侵佔罪不屬於國家職務犯罪,當發生相關犯罪行為時,應當向公安機關報案,而不是向監察機關報案,由公安機關負責偵查收集犯罪事實及證據。
二、職務侵佔罪應該如何處罰
職務侵佔罪,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
根據《刑法》第271條的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其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是指在本人的職權范圍內,或者因執行職務而產生的主管、經手、管理單位財物的便利條件。
三、職務侵佔罪和侵佔罪的界限是怎樣的
1、本罪的主體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且非國家工作人員,為特殊主體;而後者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
2、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明知是單位的財物而決意採取侵吞、竊取、欺詐等手段非法佔為己有;而後罪的主觀內容則明知是他人的代為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埋藏物而決意佔為己有,拒不交還。
3、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利用職務之便將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即化公為私。但行為人必須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採取的是侵吞、竊取、騙取等手段,但財物是否先已為其持有則不影響本罪成立;而後者則必先正當、善意、合法地持有了他人的財物,再利用各種手段占為己有且拒不交還,行為不必要求利用職務之便。
4、本罪所侵犯的對象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財物,其中既有國有的,也有集體的,還有個人的:後罪所侵犯的僅僅是他人的3種特定物,即系為自己保管的他人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他人僅是指個人,而不包括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