宥刑法律
『壹』 西周時期的主要刑罰原則有哪些
1.區分犯罪的故意和過失、慣犯與偶犯原則
由於周朝宣揚一慎刑」原則,因而在刑法中初步劃分了故意和過失、慣犯和偶犯的區別。《尚書·康誥》說;「人有小罪,非,乃惟終,……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催災,……時乃不可殺」。這里的非青、青、惟終、非終分別是指故意、過失、慣犯和偶犯。在處刑上,故意和慣犯,雖是小罪也處重刑,過失和偶犯,雖大罪亦可減刑。此刑法原則表明了西周刑法打擊的重點,同時也反映了西周統治者在定罪量刑時,是考慮到犯罪者的主觀動機的,這說明西周時期在刑法理論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2.刑罰世輕世重原則
所謂「世輕世重」,即刑罰要隨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取輕重不同的靈活手段。《周禮·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就是說,對於新征服的地區,為收取民心,要用輕刑;對於統治時間較長,治理情況較好的地區,要用中刑;對於不服從統治,犯上作亂較多的地區,要用重刑。西周的統治者已認識到,只有區別不同地區、不同情況用刑,才能使刑罰鎮壓更有力。這種思想後來被融人中國傳統的政治理論中,對以後各封建王朝影響很大。
3.赦宥原則
西周定罪量刑時體現三赦三宥的原則,體現了矜老、憐幼的寬容。所謂三赦,即「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合愚」。幼弱指七歲以下,老耄指八十歲以上,蠢愚指白痴、這三種人犯罪可以赦免其罪。所謂三宥,即「一曰宥不識,二曰宥過失,三曰宥遺忘」。對此三種情況皆可寬宥原諒。
4.罪疑從輕、罪疑從赦原則
西周時期為進一步體現慎刑原則,謹慎適用法律,凡是疑案難案,都採取從輕處斷或加以赦免的辦法。按《尚書·呂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與罪疑從效相聯系的還建立了贖刑制度,因疑而赦,須繳納木同數量的贖金。
5.寬嚴適中
西周時期,在定罪量刑上強調「中罰」,即實行寬嚴適中原則。
『貳』 穿琵琶骨是什麼刑
法律分析:犯人在行刑前穿琵琶骨是指用鐵索穿過人的琵琶骨,穿琵琶骨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受刑者動彈不得,無法施展神通而已。 琵琶骨也叫胛骨、肩胛骨。位於胸廓的後面,是三角形扁骨。法律依據:《尚書·舜典》載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 欽哉!惟刑之恤哉。」《尚書·呂刑》對原始社會末期的處罰方式作了這樣的說明:「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淮作王虐之刑曰法」,「爰始淫為劓、刵、諑、黥」。又據《後漢書·刑法志》說:「(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2、夏代:逐步確立了墨、劓、剕、宮、大辟的五刑制度。3、商代:刑法嚴酷。盤庚規定「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死刑除去斬刑外,還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殺手段。4、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度作為五刑的補充,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的成熟階段。
『叄』 春秋時期的法律制度
春秋時期的法律制度
(一)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代。社會的基本特點是「禮崩樂壞」,封建制逐步確立。
儒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最早形成、最有影響的一個最大的學派。孔丘是儒家的創始人,其貢獻在於提出並建立了以「仁」為核心、以「復禮」為目的的思想體系,作為整個儒家的理論基礎,並構建了儒家法律思想的體系。孟柯沿襲孔丘的思想體系,荀況對孔丘的思想發展較大,是儒法合流、禮法統一的先行者。
儒家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維護「禮治」,即要求建立以家庭為本位、以倫理道德為中心、以宗法等級為基礎的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要求以「禮」作為指導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則。提倡「德治」,即認為法律僅僅是確立和維護「君臣父子」等道德准則的輔助手段,主張「教化」,反對不教而殺;在法律和道德的關繫上,相對來說,輕視法律及其強製作用,重視道德感化作用。重視「人治」,即指重視統治者個人尤其是最高統治者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決定作用,提倡「聖賢」治國,主張將立法、司法權集中於「英明」的君主手中。
法家是戰國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主張「以法治國」的一個學派。法家主張「變法」、要求「以法治國」「一斷於法」。法家學派的鼻祖是戰國初期的李悝。
(二)春秋末期的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革,就是鄭、晉兩國最早出現的「鑄刑鼎」事件,公布了以保護私有財產為中心的成文法律。「鑄刑鼎」事件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成文法的產生。
1.春秋末期,首先創製成文法的是鄭國的子產。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鼎」,將法律條文鑄在鼎上,公布於眾。這是中國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此舉遭到晉國大夫叔向他的抨擊。
2.公元前503年,鄭國執政殺鄧析而用《竹刑》。《竹刑》原為鄭國大夫鄧析所私自編撰,並無法律效力,後經國家認可,才具有法律效力。
3.公元前513年,晉國大臣趙鞅、荀寅將該國法典鑄在鐵鼎上,公布於眾。但遭到了孔子的反對。
4.鄭、晉兩國相繼鑄刑鼎的事件是中國法律歷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律事件。它宣告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中國奴隸製法律形態的結束和成文法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古代法律步人了一個新的時代。
(三)鄭、晉兩國的成文法之後,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紛紛登上各諸侯國的政治舞台,進行變法改革,制定成文法,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成文法運動。成文法運動的發祥地三晉地區的魏國,產生了成文法運動的豐碑《法經》;在秦國,出現了成文法運動的集大成者《秦律》。
(四)《法經》
《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戰國時期魏國李悝制定的,是成文法運動的結晶,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法經》共有《盜法》《賊法》《國法》《捕法》《雜法》《具法》六篇。《盜法》和《賊法》是關於懲罰危害國家安全、傷害他人及侵犯財產的法律規定。《囚法》(也稱《網法》)是關於囚禁和審判罪犯的法律規定。《捕法》是關於追捕盜賊等的法律規定。《雜法》主要是關於盜賊以外的其他犯罪與刑罰的規定,起著具體加減作用。
《法經》的基本特點是: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私有財產和人身安全;維護君主專制制度和封建統治秩序;體現法家重刑輕德的思想;開創編纂成文法典新體例。
(五)商鞅在秦孝公重用下,實行變法,對秦國法律制度進行重要改革,主要內容有:
1.改法為律。商鞅對《法經》做了許多重要補充,以《法經》為藍本創立了秦國的法律體系。
2.重農獎功,富國強兵。頒布墾草令、分產令等,實施廢井田、開阡陌的土地政策,從法律上確認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為獎勵軍功,頒布《軍爵律》,這對廢除世卿世祿制有重要意義。
3.明法重刑。制定了一系列的執行重刑的具體措施,主要有族刑連坐、行刑重輕、不赦不宥、刑用於將過和獎勵告奸等。
商鞅變法為秦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商鞅的法律理論與實踐都為秦朝各代君主所接納,以至直接影響到秦的「法峻刑嚴」,為封建法律的嚴酷
『肆』 西周的刑法原則主要有那些
西周主要刑罰刑法原則
1、老幼犯罪減免刑罰。
西周時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殺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禮記•曲禮》中也載:「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日悼。悼與耄,雖有死罪不加刑焉。」它是西周「明德慎罰」思想在刑法中的具體體現。作為矜老恤幼的標志,後世法律沿襲和發展了這一制度。
2、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
過失被稱為「眚」,故意即是「非眚」,慣犯被稱為「惟終」,偶犯稱為「非終」。《尚書•康誥》中說:「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時乃不可殺。」這反映了西周在定罪量刑時考慮到犯罪者的主觀動機。
增加:三宥之法。一宥曰不識,再宥曰過失,三宥曰遺忘。考察人的主觀動機,原心定罪。
3、罪疑從輕、罪疑從赦。
西周時為保證適用法律的謹慎,防止錯殺無辜,對犯罪事實有疑的案件,實行從輕處斷或赦免罪責的原則。《尚書•呂刑》中記載:「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這也是「明德慎罰」思想的體 現。
增加:三刺制度,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聽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4、寬嚴適中原則。西周在定罪時強調」中道」、」中罰」、」中正」,即要求寬嚴適中,罪刑相當。《尚書•呂刑》說:「士制百姓於刑之中。」中為不輕不重。強調量刑時要恰如其罪,不可畸輕畸重。
5、因地、因時制宜。「刑新國,用輕典:刑亂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典」。《呂刑》中載有「輕重諸罰有權」、「刑罰世輕世重」,即主張結合犯罪的主客觀情勢權衡量刑,不可一味地從輕或從重。
6、上下比罪。所謂「罪無正律,則以上下而比附其罪」,「上刑適輕,下服;下刑適重,上服」。
7、同罪異罰。
這是體現宗法等級制度的刑法原則。《周禮•秋官•掌戮》載:「凡殺人者,踣諸市, 肆之三日。刑盜於市。凡罪之麗於法者亦如之。唯王之同族或有爵者,殺之於甸師氏。」即一般人犯殺人或盜賊罪,要在鬧市正法,並暴屍三天示眾;而王族或有爵位的貴族犯死罪,則由甸師氏秘密處死,一般不當眾行刑。並且「公族無宮刑」,應處宮刑者,由貴族們議決減免。此外,《周禮•秋官》關於八辟之法的規定, 亦公開賦予特定身份者享受減免刑罰的特權,後世的」八議」制度即源於此。
『伍』 古代刑罰大全
中國古代刑罰的分類在不同的時代有所不同,具體分類如下:
1、原始社會:舜禹統治的時期確認不少有關處罰的習慣。《尚書·舜典》載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 欽哉!惟刑之恤哉。」
《尚書·呂刑》對原始社會末期的處罰方式作了這樣的說明:「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淮作王虐之刑曰法」,「爰始淫為劓、刵、諑、黥」。又據《後漢書·刑法志》說:「(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2、夏代:逐步確立了墨、劓、剕、宮、大辟的五刑制度。
3、商代:刑法嚴酷。盤庚規定「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死刑除去斬刑外,還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殺手段。
4、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度作為五刑的補充,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的成熟階段。
5、春秋戰國時期:仍然以五刑為主,殘酷性並沒有改變、商鞅被處死時,即用車裂之刑,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向封建制刑罰過渡的階段。
6、秦:刑罰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有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經濟、株連八大類。其中前五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三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有明顯的過渡的特徵。
7、漢代:對刑罰進行了改革,漢文帝十三年,下詔廢除肉刑,著手改革刑制。漢景帝又兩次下詔減少笞數,改革之後,除死刑以外,還有笞刑,而宮刑未改。至此,兩漢肉刑有宮和斬右趾。
關於徒刑,漢初沿用秦制。但是漢代已經有了明確的刑期。此外,兩漢還沿用秦代及以前的罰金、徙邊等刑罰。另外有禁錮刑,是漢為禁止官史結黨,對有朋黨行為的官吏及其親屬,實行終身禁為官的政策。
『陸』 中國法制史五刑
隋、唐時期,商周以來的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制度,終於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 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宮、大辟; 北魏律的五刑是死、流、徒、鞭、杖, 北齊律的五刑是鞭、杖、耐、流、死, 北周律的五刑是死、流、徒、鞭、杖。 自隋律起,才將五刑定為笞、杖、徒、流、死。此後延用至清。 墨 在罪犯面部、耳後、頸項、手臂上刺刻後塗以墨的刑罰,是最輕的刑罰。戰國時秦稱為黥刑,廣泛適用,並與其他刑罰相結合。漢文帝廢肉刑時,黥刑被廢。魏晉南北朝時期間或使用,到梁武帝天監十四年(515)再度被廢。隋唐無此制。五代後晉恢復黥刑,改稱刺字,並與流刑結合使用,稱為刺配,沿用至清。刺字的對象、部位、形狀各代不盡相同。清末法制改革,刺字廢。 劓 割掉鼻子的刑罰。重於墨刑,輕於剕刑。起源於夏,周代廣泛適用。戰國及秦時與其他刑罰結合使用。漢初亦沿用劓刑。漢文帝除肉刑,以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北朝時,劓刑尚間或使用。隋以後不見於刑典,只有金國早期對於犯重罪的贖刑者(見贖免),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別於一般平民。 刖 斷足的刑罰。也稱剕刑。重於劓刑。春秋戰國時普遍施用。齊國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現「屨賤踴貴」現象,踴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漢初,罪重者斬右趾,罪輕者斬左趾。漢文帝除肉刑,改刖左趾為笞五百,刖右趾為棄市。至漢景帝時,又下令應棄市的犯人,如願意刖右趾,可以聽許,廢除的刖刑又被恢復。自魏晉以後,律典中已無刖刑的規定。但間或亦有實行刖刑者,如唐初一度以斷右趾作為減死罪的刑罰。 宮 男子割勢、婦人幽閉的刑罰。始於夏代苗族的蒼刑,夏族襲用,秦、漢時亦稱腐刑、蠶室刑、陰刑。男子割勢即割下男子生殖器。女子幽閉,古有兩說。一說為禁閉於宮,另一說為用棍棒椎擊女性胸腹,使胃腸下垂,壓抑子宮墮入膣道,以妨交接。宮刑最初用以懲罰淫罪,後來也適用於謀反、謀逆等罪,並擴大到連坐的犯人子女。秦統一六國後曾大量適用。漢文帝除肉刑而宮刑不廢。漢景帝允許以宮刑代替死刑。自漢至南北朝時期,宮刑時存時廢,到隋開皇(581~600)初年正式廢除 。後來遼穆宗應歷十二年(962)又一度恢復,以後各朝律令沒有宮刑。 大辟 即死刑。其名稱和執行方式各代不盡相同。先秦時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斬、焚、踣、罄、轘、辜等。戰國及秦有鑿顛、鑊烹、抽脅、車裂、囊撲、梟首、腰斬、棄市等。漢初以腰斬、棄市、梟首為主。北魏有轘、腰斬、殊死(斷頭)、棄市四等,後改為梟首、斬、絞三等。北齊、北周因襲不改。隋、唐定死刑為斬、絞兩等。五代和宋大抵仿效隋律,此外,還有不載於律書的凌遲(即分割犯人的肢體)。遼初還有投懸崖、射鬼箭、五車轘、生瘞(活埋)、炮擲等目。金代有擊腦。此外,歷代還有法外酷刑,如棒殺、剝皮、醢 笞 用竹板或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在奴隸社會已廣泛使用。秦律有「笞十」、「笞五十」的規定。漢文帝除肉刑時,用笞來代替肉刑。漢景帝時因笞刑過重,減笞500為300,300為200。後又改300為200,200為100。同時定《棰令》,規定以竹代小荊,削平其節;笞臀部,中途不得更換行刑人。魏晉時,婦女受笞刑笞背。南北朝時的杖刑,實際上即隋以後的笞刑,且多作為流刑、徒刑的附加刑,其數在200以下,數量不等。隋改鞭為笞,分為10、20、30、40、50五等,並皆可用銅贖。唐沿隋制,並規定受刑人腿、臀分受,亦允許自願背、腿分受者。宋沿唐制,亦分笞為五等,但允許以笞折臀杖,笞五十者折臀杖十一。遼無笞刑,但有木劍、大棒擊背,類似笞刑。金國舊制,輕罪笞以柳條。元代笞刑分7、17、27、37、47、57六等。明、清笞刑沿襲唐、宋制,分五等,可贖刑。 杖 用大竹板或大荊條拷打犯人脊背臀腿的刑罰。起源甚早,《尚書舜典》就有「鞭作官刑」的記載。漢、魏、晉都設有鞭杖的刑罰。至南北朝梁武帝時把杖刑列入刑書。北魏開始把杖刑與鞭刑、徒刑、流刑、死刑並列,為五刑之一。北齊、北周沿襲魏制,依杖數分等,並均允許以金贖。隋代廢鞭刑,代以杖刑;另立笞刑,以代替原來的杖刑。凡所犯重於五十笞者,則入於杖刑。唐代杖刑同隋。唐律規定,杖皆削去節目;決杖者,背、腿、臀分受。宋沿唐制,亦分五等,並將杖刑作為附加刑。遼、金、元也均有杖刑規定。明、清杖刑依唐、宋制,至清末,杖刑廢。 徒 即徒刑,並強制服勞役。起源很早。商代就有牢獄「圉」,周代除死刑外,其他處肉刑的罪犯都須服勞役,為當時五刑的附加刑。秦、漢根據勞役的性質、徒刑期限和有無附加刑,分徒刑為若乾等級。魏晉以「髡」、「耐」(為徒刑犯人剃發、剃須)作為徒刑的制度,並以此作為徒刑名稱。北魏徒刑按勞役年限分為各種等級,因此又稱年刑。北齊時由於有附加刑「耐」,也稱「耐罪」。當時除「耐」外,還附加鞭、笞,有的還須帶刑具「鉗」。北周開始正式稱「徒刑」,並附加鞭、笞,允許以金贖罪。隋唐徒刑作為五刑之一,亦分五等,刑期為1~3年,每等之間相差半年,且不附加笞、杖,准許以銅贖刑。五代基本沿用唐制,但恢復了加杖制,實際上是一罪兩刑。宋代實行折杖制度,即折減笞杖數目,杖後不再服勞役。遼代有終身刑 ,還加杖,並「黥面」。金代徒刑與唐、宋同,唯將五等改為七等。元代徒刑又分為五等,並附杖刑。明、清徒刑基本相同,即分為五等加杖,准許以錢贖。 流 把罪犯押解到邊遠地方服勞役或戍守,不得離開該地區的刑罰。流刑刑名最早見於《尚書堯典》:「流宥五刑」,作為對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寬宥的一種刑罰。流刑的名稱,歷代不同,有時稱放、遷、徙。北魏流刑沒有遠近差別。北齊正式將流刑列為五刑之一,亦無里程之差。到北周,流刑從流至距皇畿2500~4500里分為五等,也有時間限制,最長為六年。隋代流刑分三等,也稱三流。應配者分別居作二年、二年半、三年。應住居作者,三流俱役三年。唐代流刑亦分三等,其里數比隋代流刑各加1000里,其居作期限則縮短為一年。役滿編所在為戶,謂之「常流」。此外,有役三年者,謂之「加役流」。唐代流刑許以銅贖。宋代流刑所流里程和役年與唐代相同,但附加脊杖。元代沒有流刑。明代流刑沿宋制,均附加杖,並可用銅贖。清代流刑與明相同。 死 即死刑。隋、唐定死刑為斬、絞兩等。五代和宋基本仿效隋律,但自五代始有為凌遲。遼代將凌遲定為正式刑名,將死刑定凌遲、斬、絞三等。元代同。明、清法定死刑雖僅斬、絞兩等,但有法外刑,如棒殺。
滿意請採納
『柒』 蹾刑是啥
法律分析: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從中可以得知,當時的社會體制很重視對官員的管理,對於一些貪污、昏庸的行為,有很重的懲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九十五條 省、直轄市、縣、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組織由法律規定。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的組織和工作根據憲法第三章第五節、第六節規定的基本原則由法律規定。
『捌』 不赦不宥是什麼意思需要權威解釋,不是字面解釋。謝謝!
所謂「不赦不宥」,商鞅說:「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命,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於前,有敗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過於後,不為虧法。忠臣孝子,有過必以數斷。」這一條,是直接針對西周的「八辟之法」、「刑不上大夫」的原則的。
西周的「八辟(音『避(bì)』,刑法的意思)之法」,為議親(君主的親戚)、議故(君主的故舊)、議賢(德行出眾的人)、議能(有大才乾的人)、議功(對國家有大功勞的人)、議貴(有相當高的官位與爵位的)、議勤(特別勤於政務的人)、議賓(前朝國君、諸侯的後裔,被尊為國賓的,就像後世持有)之辟。即上述八種人物犯罪,要由高級貴族根據他們的身份、地位、情節等進行議決,採取寬宥赦免。從表面來看,好像這些人物享受了特殊的待遇,王子犯法,不與民同罪,這是一種法律的不公平;而取消了「八辟之法」,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法律的公平,以前,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肯定商鞅變法的進步意義的,而這實際上是以今天的法制觀念生搬硬套去解釋當時的刑法理念的結果。
一個基本事實是,實現「不赦不宥」的原則後,全國就只有一個人超於刑法之上,那就是君主。「不赦不宥」的原則只有對君主不適用,因為他的意志、行為是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所以,「不赦不宥」看上去是拉平了貴族和平民的差距,實際是擴大了君主和臣民的鴻溝,從法律上保證了政治體制從中國世的貴族民主體制向君主獨裁體制過渡。
再加上「刑用於將過」原則,就是,對已經犯罪的人處以重刑,還不足以止奸,還要擴大打擊對象,對表現出犯罪意圖,並沒有犯罪行為的人,一樣可以定罪判刑。這就為懲治思想犯罪製造了理論根據。我們只要想一想,秦檜置岳飛於死地的「莫須有」罪名,可以追溯到商鞅變法的「刑用於將過」原則,就可以知道這條原則對加強君權獨裁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玖』 宥的意思
宥釋義:寬容,饒恕,原諒。
宥拼音:yòu,部首:宀部,部外筆畫:6畫,總筆畫:9畫
五筆:PDEF,倉頡:JKB,鄭碼:WDGQ
結構:上下,電碼:1359
(9)宥刑法律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宥府[yòu fǔ]
即樞密院。
2、八宥[bā yòu]
八種可以原宥的罪情。
3、宥謐[yòu mì]
宥密。
4、該宥[gāi yòu]
寬容,赦免。
5、宥恕[yòu shù]
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