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人臉

司法人臉

發布時間: 2022-05-17 03:21:46

⑴ 最高法院關於人臉識別的規定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司法解釋,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和發展」劃定邊界,在為維護個人信息安全增添司法保障同時,亦指出人臉識別技術近年來在國境邊防、公共交通、城市治安、疫情防控等諸多領域發揮著巨大作用。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三條 人民法院認定信息處理者承擔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民事責任,應當適用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八條的規定,並結合案件具體情況綜合考量受害人是否為未成年人、告知同意情況以及信息處理的必要程度等因素。

⑵ 關於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定

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新聞發布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先生、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鋒先生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民事處處長陳龍業先生出席新聞發布會。
據發布會介紹,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41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在此次發布會上也正式對外發布。這部司法解釋,是保護人民群眾「人臉」安全的重要規范性文件;是人民法院切實實施民法典,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個人信息司法保護,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有力司法舉措。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人臉識別逐步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智慧城市建設,小到手機客戶端的登錄解鎖,都能見到人臉識別的應用。在國境邊防、公共交通、城市治安、疫情防控等諸多領域,人臉識別技術發揮著巨大作用。但在為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人臉識別技術所帶來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也日益凸顯。一些經營者濫用人臉識別技術侵害自然人合法權益的事件頻發,引發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和擔憂。社會上種種行為嚴重損害自然人的人格權益,侵害其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破壞社會秩序,亟待進行規制。

《規定》以 法治思想為指導,嚴格遵循民法典人格權編及相關法律的規定精神,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針對實踐中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從侵權責任、合同規則以及訴訟程序等方面規定了16個條文。

《規定》適用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因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所引起的相關民事糾紛。其次,信息處理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或者雖然沒有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但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均屬於《規定》的適用范圍。再次,涉及的責任承擔既包括侵權責任,也包括違約責任,受侵害的權益既包括個人信息權益,也包括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等人格權以及財產權。

《規定》第2條至第9條主要從人格權和侵權責任角度明確了濫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行為的性質和責任。其中,第2條規定了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行為的認定,針對今年「3.15晚會」所曝光的線下門店在經營場所濫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辨識、人臉分析等行為,以及社會反映強烈的幾類典型行為,該條均予以列舉,明確將之界定為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針對部分商家採用一次概括授權、與其他授權捆綁、「不同意就不提供服務」等不合理手段處理自然人人臉信息的,第2條和第4條明確,處理自然人的人臉信息,必須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對於違反單獨同意,或者強迫、變相強迫自然人同意處理其人臉信息的,構成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第5條對民法典第1036條進行細化,明確了處理人臉信息的免責事由;第6條至第9條分別規定了舉證責任、多個信息處理者侵權責任的承擔、財產損失的范圍界定以及人格權侵害禁令的適用等。

《規定》第10條至第12條,主要從物業服務、格式條款效力、違約責任承擔等角度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予以回應。針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的,第10條明確,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請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針對信息處理者通過採用格式條款與自然人訂立合同,要求自然人授予其無期限限制、不可撤銷、可任意轉授權等處理人臉信息的權利的,第11條規定,自然人依據民法典第497條請求確認格式條款無效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第12條對自然人請求信息處理者承擔違約責任並刪除其人臉信息的情形作了規定。

此外,《規定》第13條、第14條,對相關訴訟程序進行細化規定。第15條至第16條,對涉及個人信息的死者人格利益保護、本司法解釋的施行日期以及溯及力作出明確規定。

⑶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司法解釋 小區不得強制使用人臉識別

最高人民法院28日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人臉信息提供司法保護。《規定》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規定》第1條對適用范圍做了明確規定。《規定》適用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因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所引起的相關民事糾紛。另外,信息處理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或者雖然沒有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但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均屬於《規定》的適用范圍。

《規定》第2條至第9條主要從人格權和侵權責任角度明確了濫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行為的性質和責任。其中,第2條規定了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行為的認定,針對今年「3·15晚會」所曝光的線下門店在經營場所濫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辨識、人臉分析等行為,以及社會反映強烈的幾類典型行為,該條均予以列舉,明確將之界定為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針對部分商家採用一次概括授權、與其他授權捆綁、「不同意就不提供服務」等不合理手段處理自然人人臉信息的,第2條和第4條明確,處理自然人的人臉信息,必須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對於違反單獨同意,或者強迫、變相強迫自然人同意處理其人臉信息的,構成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第5條對民法典第1036條進行細化,明確了處理人臉信息的免責事由;第6條至第9條分別規定了舉證責任、多個信息處理者侵權責任的承擔、財產損失的范圍界定以及人格權侵害禁令的適用等。

《規定》第10條至第12條,主要從物業服務、格式條款效力、違約責任承擔等角度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予以回應。針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的,第10條明確,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請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針對信息處理者通過採用格式條款與自然人訂立合同,要求自然人授予其無期限限制、不可撤銷、可任意轉授權等處理人臉信息的權利的,第11條規定,自然人依據民法典第497條請求確認格式條款無效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熱點聚焦】

1.舉證責任上有無側重?

課以信息處理者更多舉證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規定》既注重權益保護,又注重價值平衡。

在權益保護方面,《規定》明確:一是合理分配舉證責任。《規定》第6條充分考慮雙方當事人的經濟實力不對等、專業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在舉證責任分配上課以信息處理者更多的舉證責任。二是合理界定財產損失范圍。第8條明確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以及合理的律師費用可作為財產損失請求賠償。三是積極倡導民事公益訴訟。

在價值平衡方面,一是注重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在依法保護自然人人臉信息的同時,第5條明確規定了使用人臉識別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比如,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為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所必需而處理人臉信息的;再如,為維護公共安全,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在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等。二是注重懲戒侵權行為和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平衡。為了避免對信息處理者課以過重責任,《規定》第16條明確了本司法解釋不溯及既往的基本規則,即:對於信息處理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的行為發生在本規定施行前的,不適用本規定。

2.小區只能「刷臉」進?

物業應提供替代性驗證方式

「調研中發現,群眾關心小區物業安裝人臉識別設備,集中在強制『刷臉』的問題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鋒說,實踐中,部分小區物業強制要求居民錄入人臉信息,並將人臉識別作為出入小區的唯一驗證方式,這種行為違反「告知同意」原則,群眾質疑聲較大。

為此,《規定》第10條第1款專門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請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根據這一規定,小區物業在使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錄入人臉信息時,應當徵得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的同意,對於不同意的,小區物業應當提供替代性驗證方式,不得侵害業主或物業使用人的人格權益和其他合法權益。

另外,為更好規范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防止其將人臉信息泄露或者侵害業主或物業使用人隱私,第10條第2款又進一步明確:「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存在本規定第二條規定的情形,當事人請求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3.不同意就不提供服務?

強迫或變相強迫同意無效

當前,一些APP通過捆綁授權等不合理方式強制索取個人信息的現象較為突出。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民事處處長陳龍業說,一段時間以來,部分移動應用程序(APP)通過一攬子授權、與其他授權捆綁、「不點擊同意就不提供服務」等方式強制索取非必要個人信息的問題比較突出,這既是廣大用戶的痛點,也是維權的難點。

《規定》根據民法典第1035條,在吸收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精神、借鑒域外做法的基礎上,明確了以下處理人臉信息的規則:

一是單獨同意規則。《規定》引入單獨同意規則,即:信息處理者在徵得個人同意時,必須就人臉信息處理活動單獨取得個人的同意,不能通過一攬子告知同意等方式徵得個人同意。二是強迫同意無效規則。《規定》第4條對處理人臉信息的有效同意採取從嚴認定的思路。對於信息處理者採取「與其他授權捆綁」「不點擊同意就不提供服務」等方式強迫或者變相強迫自然人同意處理其人臉信息的,信息處理者據此認為其已徵得相應同意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4條的規定不僅適用於線上應用,對於需要告知同意的線下場景也同樣適用。

鏈接

八種情形處理人臉信息

法院應當認定屬於侵權

《規定》第2條明確:「信息處理者處理人臉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屬於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一)在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驗證、辨識或者分析;(二)未公開處理人臉信息的規則或者未明示處理的目的、方式、范圍;(三)基於個人同意處理人臉信息的,未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或者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書面同意;(四)違反信息處理者明示或者雙方約定的處理人臉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圍等;(五)未採取應有的技術措施或者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存儲的人臉信息安全,致使人臉信息泄露、篡改、丟失;(六)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向他人提供人臉信息;(七)違背公序良俗處理人臉信息;(八)違反合法、正當、必要原則處理人臉信息的其他情形。」

⑷ 最高院關於人臉識別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 因信息處理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所引起的民事案件,適用本規定。人臉信息的處理包括人臉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

法律依據:《最高院關於審理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

《最高院關於審理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

第一條 因信息處理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所引起的民事案件,適用本規定。人臉信息的處理包括人臉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

本規定所稱人臉信息屬於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規定的「生物識別信息」。

第二條 信息處理者處理人臉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屬於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

(一)在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驗證、辨識或者分析;

(二)未公開處理人臉信息的規則或者未明示處理的目的、方式、范圍;

(三)基於個人同意處理人臉信息的,未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或者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書面同意;

(四)違反信息處理者明示或者雙方約定的處理人臉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圍等;

(五)未採取應有的技術措施或者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存儲的人臉信息安全,致使人臉信息泄露、篡改、丟失;

(六)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向他人提供人臉信息;

(七)違背公序良俗處理人臉信息;

(八)違反合法、正當、必要原則處理人臉信息的其他情形。

⑸ 最高法關於人臉識別的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人臉信息屬於敏感個人信息中的生物識別信息,是生物識別信息中社交屬性最強、最易採集的個人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將對個人人身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危害,甚至可能威脅公共安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四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⑹ 最高人民法院人臉識別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請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如信息處理者處理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應當徵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同意;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要求信息處理者更正、刪除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信息處理者應當及時採取措施予以更正、刪除。信息處理者在徵得個人同意時,必須就人臉信息處理活動單獨取得個人的同意,而不能通過一攬子告知同意等方式徵得個人的同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一十一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⑺ 人臉識別司法解釋

人臉信息屬於敏感個人信息中的生物識別信息,是生物識別信息中社交屬性最強、最易採集的個人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將對個人人身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危害,甚至可能威脅公共安全。
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著力維護自然人人格權益,保護人民群眾「人臉」安全。
《規定》如何兼顧權益保護和價值平衡?部分小區使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引發社會熱議,《規定》如何回應?一些App通過捆綁授權等不合理方式強制索取個人信息,《規定》將採取哪些司法對策?針對上述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最高法研究室副主任郭鋒、研究室民事處處長陳龍業分別回答了記者提問。
注重平衡懲戒侵權和產業發展
最高法出台《規定》是如何兼顧權益保護和價值平衡的?
出台這個《規定》主要是對濫用人臉識別問題作出司法統一規定。「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是本《規定》的制定宗旨。《規定》在起草過程中緊緊圍繞這一宗旨,既注重權益保護,又注重價值平衡。
在權益保護方面,除明確「處理自然人的人臉信息,必須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等內容外,《規定》還在如下方面強化對人臉信息的司法保護。
首先是合理分配舉證責任。《規定》第6條依據現有舉證責任的法律適用規則,以及民法典規定內容,充分考慮雙方當事人的經濟實力不對等、專業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在舉證責任分配上課以信息處理者更多的舉證責任。
其次是合理界定財產損失范圍。除適用民法典第1182條外,考慮到侵害人臉信息可能並無具體財產損失,但被侵權人為維權支付的相關費用卻較大,如不賠償,將會造成被侵權人維權成本過高、侵權人違法成本較小的不平衡狀態。第8條明確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以及合理的律師費用可作為財產損失請求賠償。
最後是積極倡導民事公益訴訟。由於實踐中受害者分散、個人維權成本高、舉證能力有限等因素,個人提起訴訟維權的情況相對較少,而公益訴訟制度能夠有效彌補這一不足。結合人民法院審理個人信息民事公益訴訟相關實踐,《規定》第14條對涉人臉信息民事公益訴訟予以明確規定。
在價值平衡方面,一是注重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在依法保護自然人人臉信息的同時,第5條在吸收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精神的基礎上,對民法典第1036條規定進行了細化,明確規定了使用人臉識別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如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為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所必需而處理人臉信息的;再如,為維護公共安全,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在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等。同時,第5條通過「兜底條款」的規定,將其他免責事由適用引向民法典等法律。
二是注重懲戒侵權行為和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平衡。《規定》充分考量人臉識別技術的積極作用,一方面規范信息處理活動,保護敏感個人信息,另一方面注重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保障人臉識別技術的合法應用。
為避免對信息處理者課以過重責任,妥善處理好懲戒侵權和鼓勵數字科技發展之間的關系,《規定》第16條明確本司法解釋不溯及既往的基本規則,即:對於信息處理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的行為發生在本規定施行前的,不適用本規定。

⑻ 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規范人臉識別應用,最高法是如何解釋的

人臉識別這項技術如今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普及程度比較高,而且其安全程度也是非常高的,可能在最開始的時候,很多人對於這一項技術認識程度不多,而且信任程度也比較低。當然這也是出於對自己資金安全考慮,但其實這項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並且也是非常安全的人臉識別技術,可以通過人類的虹膜以及人類的骨骼包括其他的一些信息,記錄人臉的整體信息,所以在安全和准確程度方面來說,甚至要遠遠高於密碼。

也正是由於綜上原因,所以我國最高法才對人臉識別應用進行了規定,並且在進行規定以後出具了相關的解釋,保護我們的個人信息是每個公民都應有的權益,而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避免一切個人信息被泄露的可能。

熱點內容
物業管理人員罰款條例 發布:2024-11-02 21:59:17 瀏覽:251
四中全會依法治國認識 發布:2024-11-02 21:55:50 瀏覽:150
行政法講課開場白 發布:2024-11-02 21:43:33 瀏覽:760
西城金華志法官 發布:2024-11-02 21:20:06 瀏覽:425
軍事法規級別劃分 發布:2024-11-02 20:49:09 瀏覽:348
民事訴訟法關於涉外的規定 發布:2024-11-02 20:47:06 瀏覽:866
財經法規實訓自評 發布:2024-11-02 20:42:38 瀏覽:30
公司未注銷的小股東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02 20:39:42 瀏覽:428
店務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20:27:44 瀏覽:336
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 發布:2024-11-02 20:02:54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