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考試刑法觀點

司法考試刑法觀點

發布時間: 2022-05-17 14:12:27

『壹』 司法考試

以下這篇文章是我對司法考試的一些感想,希望對你有幫助。
司法考試對於我來說已經是過去式,兩年的司考之路確實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有喜有悲,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謹以此文來祭奠它對於我的離去。

1、對司法考試定位的錯誤認識

一直以來,由於司法考試及格分數線的相對固定,使廣大考生產生了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即司法考試是360分的考試。其實不然,司法部在每年司法考試成績公布前都會先行公布當年的及格分數線,且一般都以360分(總分600分)或240分(總分400)分作為幾個分數線,這使部分考生認為只要考過360分就可以通過司法考試。但事實上,司法考試屬於選拔性的考試,作為法律職業的入門考試,國家對每年的通過人數和比例是進行宏觀調控的,比如對於法律專業人員匱乏的西部地區放寬報名資格和分數線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要想通過司法考試,對自己的定位不應該是360分,而是擠進前12%(雖然司法考試的通過率在逐年上升,但從各地區的差異情況看,本人認為在近幾年內前12%是一個安全系數較高的區域)。

2、司考通過率的再認識

司法考試素有「天下第一考」的美譽,雖然這樣的說法多少有些誇張的成份,但是,司考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這從司法考試的通過率就能得到體現。司法考試的通過率每年都會毫無例外的成為司考界熱議的話題。通過的人以此實現某種自豪感,未過的則以此作為某種慰藉。無論如何,這個數據是殘酷的,不過在我看來,也是合理的。綜合考查世界各國的司法考試制度和現狀,中國的司法考試通過率已經算是高的驚人了。比如在日本和英國,司考的通過率只有1%左右。

在我看來,中國的高通過率是與中國目前的整體法治水平相適應的。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法治水平相對落後,對法律專業人員也相當缺乏,在某些落後地區甚至出現了缺口。現階段,我國司法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快速、穩定、健康的發展法律專業從業人員。因此,目前我國司法考試的高通過率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但這種狀況不會長期持續下去。在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之後,隨著對法律職業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參考人員基數的逐年增加,司法考試的通過率會呈現出逐步回落的態勢。

3、司法考試中「萬古不變」的定律——重者恆重

司法考試大綱范圍內的大小法律共有200部左右,涉及的法條一共有1萬余條。這對於整個法律體系來說,只是一部分的內容,或者說是相對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是對於准備司法考試來說,這些法條所涵蓋的內容足以讓所有的考生望而生畏。

那麼,我們該如何來復習呢?是全看?還是只看一部分?什麼該看,什麼又不該看呢?到底應該怎麼來看?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雖然,從學習知識、提高專業水平的角度來說,我絕對贊成全面掌握所有知識點。但這是不切合實際的,沒有人有足夠的精力去掌握這么多的內容,其實也沒有必要。因為,在司法考試中,有一條「萬古不變」的定律,那就是「重者恆重」。據統計,刑法民法、三大訴訟法、公司法和行政法在司法考試中的分值在65—70%之間,其中又以刑法和民法為重中之重。這種狀態在每年的司法考試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其實,這與各部門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所以,有人說在司考中,得民刑者得天下。

打個通俗的比方說,在2004、2005年的考試中考查了故意殺人罪的內容,在2006、2007年也同樣會考,而且,在2008年肯定也還會考,因為它是刑法中的重點,並且永遠都是重點,它的地位不可能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當然,如果真實現了所謂的「大同」社會,則另當別論)。

4、網羅復習資料

伴隨著司法考試的成長,司考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各類司考輔導班和輔導書籍、資料層出不窮,這對廣大考生來說是有利有弊的。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復習資料就成為我們首要的任務。我認為,不同的資料都有其特點和側重,如果能將這些資料融會貫通,相互之間取長補短,發揮它們各自最大的功效,相信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比較常用的復習資料包括以下幾種:

(1)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

俗稱的「指定教材」,共三本,按照司法考試前三卷的考試內容進行編排。原為司法部組織編寫的司考官方教材。後在《行政許可法》頒布之後,取消了「指定教材」的稱謂,但是,作為司法部組織編寫的唯一司考專用教材,其「指定教材」的地位仍然是毋庸質疑的。因此,作為考生,也應當對其有足夠的重視。當某些教材或者復習資料對某個觀點存在爭議時,我們應當以輔導用書的觀點為准。當然,三大本中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不少內容似乎對於司法考試的作用並不是很大,我們在復習時也應當視具體情況而定。

(2)講座系列教材

此類教材一般為各高校、法學研究機構或者司考輔導機構編寫的「民間教材」,比如萬國編寫的系列講座。此類教材的特點是重點突出、高度歸納,考生在復習的時候可以省去很多概括知識點的精力。 我認為在復習的時候可以將其與司法部的輔導用書穿插起來使用,效果會好一些。

(3)法律匯編

各法律出版社每年都會出版一些司考用的法律、發規匯編,此外,還會有一些重點法條導讀。對於重點法條,我們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據統計,雖然司考范圍內的法條總共有一萬多條,但每年實際考核的只有600條左右,而從2002年司法考試至今,考核過的法條不超過3000餘條。對於其它的「休眠」法條,一方面是因為其重要性相對次要,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法條不具有可考性。這也體現了「重者恆重」的定律。

因此,對重點法條進行重點復習、全面掌握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司法考試的主要得分點。對於其它法條,也要有所了解,能夠結合運用。

(4)常規教材

所謂常規教材,指的是一些普通的教科書。之所以看這些書,主要是與命題人有關。比如,往年的司考刑法部分的命題人一般為張明楷和陳興良,那麼,很多考生就會去看他們編寫的刑法學方面的教材。從中除了可以了解他們對於一些爭議問題所持的觀點,把握答題脈絡,還可以對他們的出題思路進行大膽的預測。

不過,本人認為,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復習並不適合於大部分考生。因為這種方式有助於考生深入掌握知識點,但難以面面俱到,難免顧此失彼,反而得不償失。因此,對於那些基礎掌握比較扎實,有充足時間復習的考生來說,可以適當顧及這類教材。

(5)歷年真題

對於司法考試而言,歷年真題的作用是相當突出的,我們必須對它要有足夠的認識——善待真題。應該說,歷年真題是司法考試的精華所在,它將司法考試范圍內的知識點以題目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也是命題專家智慧的結晶。

如何用好真題是關鍵問題。曾經有位考生僅通過看重點法條和做真題通過了司考,由此可見一斑。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於真題必須反復的做,並且要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夠真正搞懂每一道真題,而並非單純的記住答案。在制訂復習計劃的時候,應當把真題練習單獨列出來,穿插在每一輪的復習過程中。我的建議是,真題至少做兩到三次。希望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每次對題目的內涵都能夠有更深刻的認識。

(6)流傳於網路中的文字和音頻資料(附較有影響力的部分論壇網址)

互聯網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許多的便利,也方便了我們的交流。目前,網上有不少專門針對司法考試的網站和論壇,很多考生都會將自己學習的體會和經驗發表於此,此外,也會有很多復習的資料能從那裡淘到。這些資料主要是考生自己整理和總結出來的要點、難點,以及大家從各個司考輔導班中整理出來的講義和講座的音頻資料。應該說,這些資料的作用還是很大的,有時能給大家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5、各部門法的復習方法

基於各個部門法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點以及在司法考試體系中的重要性的不同,在對各部門法的復習方法上,也是有區別的。根據本人的復習經驗,可以將其分為四個梯隊:

第一梯隊:包括刑法和民法。如前所述,得民刑者得天下,對於民法和刑法必須高度重視。從最近兩三年的司考來看,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查越來越側重理論,所以,對這兩門部門法一定要看透教材(此處所說教材一般指《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下同),這是基礎,當然,對於刑法,可以只看總則部分,刑法學的理論基本集中在總則部分。對它們,必須站在理論的高度來學習,掌握原理性的知識點,而並非單純的去記憶法條。然後在看重點法條,對於重點法條必須完全掌握,做到運用自如。之後,在把所有法條都看一遍,達到融會貫通之功效。

第二梯隊:包括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包括仲裁法)。這兩個部門法和第三梯隊的行政訴訟法的分值一般在180分左右,佔了司法考試的三分之一,因此,從考試得分的層面看,必須把三大訴訟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且,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查不像其它部門法那麼靈活,訴訟法考查的多為法條的直接規定(行政訴訟法稍有不同)。在復習的時候,應當直接面對法條,全面掌握訴訟法的每一個法條,應該說,訴訟法的每一個法條都具有可考性,因為其都為操作性的內容。而對於仲裁法,法條內容不多,可每年分值都在10分左右,可以說,仲裁法是最好得分的一部法律。不少司考輔導機構的目標是「訴訟法不丟分」,我們也可以以此作為自己的復習目標,真正做到抓大放小、有的放矢。

第三梯隊:包括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商法經濟法、憲法、知識產權法和司法制度及法律職業道德。這部分內容龐雜、法條冗多,而理論性相對較弱。對於這部分內容,可以只看重點法條,並且,從經驗來看,掌握重點法條已經足夠。這些法律中有很多法條是不具有可考性的。比如《環境保護法》中只有第10、11、41、42條四條可能作為考查對象,因此,在復習時,只需掌握這四條內容就可以了。如此,可以少走不少彎路。

第四梯隊:包括法理學、法制史、三國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這部分內容本身沒有法條,而三國法部分的國際條約也沒有必要去看,其實也不可能有精力去掌握國際條約的內容。因此,對於第四梯隊只看教材即可。

『貳』 「司法考試」是採取刑法理論主流觀點,還是司法解釋

其實,不抄能完全說是採取某一個觀點或者司法解釋,一般來說,司法解釋的地位更高,其地位和法律平等,但司法考試畢竟是考試,很多時候,出題人為了推出自己的觀點而出的題目,答案往往就是按照自己的觀點所解釋的,比如出刑法的張明楷教授,經常在司考出題中推廣自己的觀點,所以既然是考試,也要善於應變,你要知道出題人想讓你干什麼,而不是你想干什麼,摸准出題人的心思,才能做對題目,我說司法考試採用什麼觀點有用嗎?沒有用,你說,也沒有用,出題人說,才有用。有時候出題人就是為了指出司法解釋或者法律中不合理的地方,推出自己的觀點,得出的答案和司法解釋是有出入的,所以你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叄』 司法考試 刑法 正當防衛不會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嗎也就是說正當防衛造成他人傷害但能救活而不救

《刑法》中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有三種:

(1)意外事件。即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認為是犯罪,對行為人不應追究刑事責任。

(2)正當防為。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的條件是:

①必須有危害社會的不法侵害行為的發生;

②不法侵害行為必須是正在進行的;

③防衛行為必須是為了使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實施的;

④防衛行為必須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施;

⑤防衛行為不能超過必要限度。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司法考試刑法觀點擴展閱讀:

就過度防衛的刑事責任而言,過度防衛的刑事責任構成犯罪,應當承擔。過度防衛的刑事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信念

過度的防禦不是一個特定的獨立的犯罪,它只是顯示了國防法案的本質,沒有決定性的影響的構成犯罪,刑法沒有規定的特別規定防衛過當的指控和具體適用法定處罰,所以所謂的「過度防禦犯罪」不能確定。

一些學者認為,應該在前面的指控是防衛過當限制,如「過度防禦死亡的犯罪」,「防衛過當造成嚴重傷害的犯罪」,等等,為了顯示不同於常見的犯罪,也沒有足夠的合法性和必要性的表達式的指控並添加蛇,應當根據國防形式人民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損害結果,違反刑法具體規定的罪,即是根據罪名,

辯護人的過失致使不法侵權行為嚴重損害或者死亡的,分別視為過失重傷罪或者過失致人死亡罪。辯護人間接故意造成不法侵害人傷害或者死亡的,分別認定故意傷害罪和故意殺人罪。防衛不當的,只能作為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量刑情節。

量刑

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刑法沒有明確規定在什麼情況下應當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根據司法實踐,減輕或免除對過度防衛行為的處罰應考慮以下情況:

(一)防禦行為的原因;

(二)國防部保護的利益的性質;

(三)防衛明顯超過限度的程度和損害的嚴重程度;

(四)辯護人犯罪的主觀形式和當時的情況;

(五)防禦過度的原因。

『肆』 馬工程刑法觀點與法考一致嗎

不一致。
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兩部分,考試分析的分則部分我沒用,因為排版實在離了個大譜了。
就像馬峰老師在法理學法律推理方法那一部分講到的,每當考試出分後,都會有很多同學在微博、知乎等平台分享經驗貼,但是這種經驗貼往往都是一種「由果推因」的設證推理,作者是基於現在已經成功上岸的結果來告訴你他之前學習過程中的種種方法。
治的復習備考就很類似於NBA解說常說的「得分如砍瓜切菜」,對於大部分較為簡單、只需稍加識記的知識點(這是政治得分收益率最高的部分)迅速掌握拿下,極少數較為晦澀的知識點也不必去鑽牛角尖。
有舍有得,也是高效復習備考的一種策略。

『伍』 司法考試,刑法, 教唆他人自殺成立犯罪嗎

按照眾合的觀點(我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教唆自殺行為一般不構成故意殺人罪,但兩種情況除外:

(1)如果行為人教唆,欺騙的是不具有刑事行為責任能力、沒有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如不能理解死亡意義的兒童或精神病人,屬於故意殺人的間接正犯,對教唆者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2)如果行為人教唆,欺騙的雖然是正常的成年人,但其教唆,欺騙自殺的行為使得被害人對法益的有無、程度、情況產生錯誤的認識,被害人對死亡的同意是無效的,教唆自殺的行為也屬於故意殺人行為。如醫生欺騙患者你馬上就要死了,進而使被害人自殺。
詳細可以去看看眾合的專題講座。

『陸』 2012司法考試 刑法怎麼復習

劉鳳科關於備戰2012司考之刑法復習方法(部分)
司法考試,是一種應試型的考試,考生學習的目的與教師授課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無限接近並把握命題的思想與規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藉助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合理運用各種復習材料。
就刑法的復習來說,可供利用的復習資料有三個,即歷年真題、基礎理論講義與法條。充分、有效地利用上述三個材料,是我們復習好刑法的基本保證。
一、合理利用歷年真題
很多考生在復習過程中不重視歷年真題的研究,只把歷年真題作為檢測自己復習效果的試金石,從而習慣性地把真題放到每年考試之前的一個月進行自我測驗。這種對真題的利用極不充分,根本沒有發揮出真題的價值。如果做真題只關注是否做對、是否記住了真題的答案,哪怕做了100次,也是沒有效果的。
歷年真題是集中體現命題思想和規律的材料,是考生復習當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同時,歷年真題也是檢驗講義、輔導書的觀點是否適合司法考試的標准。從考生開始准備復習參加司法考試,到最終走上考場,整個復習過程都要運用歷年真題,所以真題的利用時循環進行的,任何階段的復習過程中,都需要利用真題,在不同的復習階段,考生研究真題的效果也不一樣,
通過對真題的研究,考生應該盡量達到以下幾個層次:
(一)熟悉考題,把握命題考點
通過對真題的研究,熟悉命題中常考點、必考點,熟悉命題的基本特點和模式,例如把握具體考點的命題方向、視角,熟悉哪些知識點可能相互結合命題。
(二)做對真題,牢記正確答案
就刑法的真題而言,答案應以官方公布的為准,尤其是2006年之後的考題,官方公布的答案沒有問題。不要輕易否定官方答案,如果對官方答案提出異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自己的理論不能解釋真題而已。
(三)解剖真題,理解命題思路
研究真題,不要在意自己是否選對了答案。做錯了,多想想自己為什麼做錯,之所以犯錯,原因是什麼,以便下次針對同一問題,再也不要犯相同的錯誤。當然,做對了,也不是就放任不管,而是要多想想,這個題的考點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命題。換言之,無論對錯,都必須知道為什麼。
(四)舉一反三,掌握關聯考點
我們復習歷年真題,是為了應對當年的考試,如何在過去的考題與將要進行的考試之間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梁,就是我們復習所要追求的目標。所以,在准確理解真題的考點之後,還要多想想,與該題考點直接、間接相關聯的知識點還有什麼。因為將來在針對同一個考點進行命題的時候,為了避免重復,命題者會選擇另外的視角或者換個說法、換個命題進行考核。
舉一例:
甲乙上山去打獵,在一茅屋旁的草叢中,見有動靜,以為是兔子,於是一起開槍,不料將在此玩耍的小孩打死。在小孩身上,只有一個彈孔,甲、乙所使用的槍支、彈葯型號完全一樣,無法區別到底是誰所為。對於甲、乙的行為,應當如何定性?(2008年延考試卷二第6題•D)
A.甲、乙分別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B.甲、乙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共同犯罪
C.甲、乙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同犯罪
D.甲、乙不構成犯罪
本題考點與思考路徑如下:
第一,故意、過失與意外事件的區分。甲、乙沒有認識到人的存在(「以為是兔子」),所以不成立故意殺人罪;甲、乙兩人的行為發生在山上茅草屋旁邊(「在一茅屋的草叢中」),行為人應該認識到有人的存在,所以不成立意外事件,而是過失行為。即本題中甲、乙兩人的行為都是過失行為。
第二,過失犯罪的相關理論。過失實行行為只有導致實際的侵害結果才能成立犯罪(過失行為屬於侵害犯),即必須證明其過失行為與實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我國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就是指的共同故意犯罪,過失行為之間不可能成立共犯,所以對甲、乙兩人的行為應該分別認定,相應地,也就不能適用共同犯罪中的「部分實行全部責任」原則。即本題需要論證究竟是甲還是乙的行為導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
第三,存疑時有利於被告人的原則。本題中能夠證明一人的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但是卻不能證明究竟是甲還是乙的行為導致,那麼,根據疑罪從無、疑罪從輕的原則,甲、乙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都沒有因果關系。如果認定任何一人或者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那麼證據的證明力都達不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存在冤枉無辜的可能性。
因此,本題的結論就是:甲、乙兩人的過失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在法律上不存在因果關系,不成立犯罪。ABC選項錯誤,D選項正確。

注意以下關聯考點:
1.如果甲、乙兩人都射中了被害人心臟等致命部位,即兩人的行為都能獨立導致被害人死亡,則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都有因果關系(即二重的因果關系)。甲、乙兩人則分別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
2.如果甲、乙兩人合作,共同過失行為(即一個過失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兩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屬於共同過失犯罪(注意:不是共同犯罪,也不需要認定為共同過失犯罪,按照各自的行為分別定罪處罰)
3.如果甲、乙兩人發現草叢中獵物旁邊還有小孩,仍然開槍,結果導致小孩死亡的:
(1)在甲、乙兩人存在共同故意的情形,無論誰導致了結果發生,無論能否查清誰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根據「部分實行全部責任」原則,兩人都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共犯(間接故意)。
(2)在甲、乙沒有共同故意的情形,如果查清由其中一人導致死亡結果發生的,分別認定為故意殺人既遂與未遂;如果兩人行為競合在一起導致死亡結果發生的(即二重的因果關系),兩人都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如果無法證明是誰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但能證明由一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由於存在故意殺人罪的實行行為,兩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
4.如果甲、乙的行為導致重傷結果,具體情形與結論參照上述原則。只是要注意,在同時故意傷害的情形下,如果導致一個輕傷,能證明由一人行為導致,但不能證明具體是誰導致,則甲、乙無罪(故意傷害輕傷的未遂不受處罰)。

二、法條利用:加重情節是出題點,與其他犯罪的關聯點是直接命題點
(一)直接針對法條表述進行考核時最近幾年命題的趨勢
例如,刑法第60條規定:「沒收財產以前犯罪分子所負的正當債務,需要以沒收的財產償還得到,經債權人請求,應當償還。」
(2009年試卷二第9題)關於沒收財產,下列那一項選項是正確的?其中D選項為「丁為治病向李某借款五萬元,一年之後丁因犯罪被判處沒收財產。無論李某是否提出請求,一旦法院發現該債務存在,就應當判決以沒收的財產償還」。根據刑法第60條規定,沒收財產以前犯罪分子所負的正當債務,經債權人主動請求,人民法院應予償還。如果債權人沒有主動請求,人民法院沒有義務主動提出以沒收的財產償還。所以D選項說法錯誤。
(2010年卷二第56題)關於沒收財產,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其中C選項為「甲因走私罪被判處無期徒刑並處沒收財產。此前所負賭債,經債權人請求應予償還」。根據刑法第60條規定,經債權人請求應予償還的債務,僅限於沒收財產之前犯罪分子所負正當債務,而賭債屬於不正當債務,不屬於應予償還的范圍。
(二)加重情形(結果加重犯或者情節加重犯)是現在的命題要點
加重情形本身在法條中可能又被認定為氣他犯罪,所以是否成立加重情形,與罪數等問題聯系在一起。
例如《刑法》第328條第1條規定:「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盜掘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二)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集團的首要分子;
(三)多次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四)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並盜竊珍貴文物或者造成珍貴文物嚴重破壞的。」
上述法條第(四)項加重情形就涉及盜竊罪、故意毀損文物罪、過失毀損文物罪與盜掘古墓葬罪的加重情形的區分問題。舉例如下:
甲盜掘國家重點保護的古墓葬,竊取大量珍貴文物,並將部分文物偷偷運往境外出售牟利。司法機關發現後,甲為毀滅罪證將剩餘珍貴文物損毀。關於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2010年試卷二第63題•ABD)
A.運往境外出售與損毀文物,屬於不可罰的事後行為,對甲應以盜掘古墓葬罪、盜竊罪論處
B.損毀文物是為自己毀滅證據的行為,不成立犯罪,對甲應以盜掘古墓葬罪、盜竊罪、走私文物罪論處
C.盜竊文物是盜掘古墓葬罪的法定刑升格條件,對甲應以盜掘古墓葬罪、走私文物罪、故意損毀文物罪論處
D.盜掘古墓葬罪的成立不以盜竊文物為前提,對甲應以盜掘古墓葬罪、盜竊罪、走私文物罪、故意損毀文物罪論處
根據《刑法》第328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在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過程中,造成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中的珍貴文物等損壞的,成立盜掘古文物遺址、古墓葬罪的加重情形。但在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後,故意毀壞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中的珍貴文物或者名勝古跡的,則應實行數罪並罰。行為人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後,將其中的文物非法據為己有的(盜竊珍貴文物的),仍以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論處,不再認定盜竊罪。

三、刑法理論:新舊理論在司法考試中的妥協
刑法理論上存在不同的犯罪構成理論,因為犯罪構成要素基本一致,但各要素之間的組合方式不一樣,即體系化不一樣,這導致認識思路和判斷順序存在差別。這主要屬於方法之爭,絕大多數的結論仍然一致。但是方法之間在科學性、合理性、效率性、便捷性上存在區別。司法考試命題不會針對不同犯罪論本身進行考核。
(一) 掌握不同學說
有的考點,需要考生掌握不同的學說,掌握不同學說得出的不同結論。
例如,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中的對象錯誤、打擊錯誤,存在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的分歧,要求考生理解兩種不同學說及其結論。
再如,因果關系錯誤的事前故意的情形,理論上有不同的觀點。試舉一例:
趙某殺害錢某,以為錢某已經死亡,便將錢某「屍體」縛重扔入河中。經鑒定,錢某系溺水死亡。
趙某致錢某死亡的事實,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什麼?刑法理論對這種情況有哪幾塊處理意見?你認為應當如何處理?為什麼?(2010年卷四刑法案例分析題)
本案屬於典型的事前故意的情形。
刑法理論上對這種情況有四種處理意見,其中第四種觀點合理。
觀點一,行為人的第一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未遂,第二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犯,有人主張成立數罪。但這種觀點存在疑問:因為行為人以殺人的故意殺害了所要殺害的人,卻成立殺人未遂,違反了社會的一般觀點。
觀點二,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對於死亡持未必的故意(或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既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但這種觀點也存在疑問:因為行為的客觀事實完全相同,只因行為人是否誤信結果發生,來決定是否將行為人分割為兩個行為,缺乏理由。
觀點三,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概括的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但這種觀點同樣存在疑問:這一學說有歪曲事實的嫌疑。
觀點四,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體,視為對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因果關系的發展過程是在相當的因果關系之內,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在這種場合,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即仍應肯定第一行為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現實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欲實現的結果完全一致,故應以故意犯罪既遂論處。
(二) 新舊理論的取捨
1.傳統理論中不可能考到的學說。
如果傳統理論中的某中學說,在學界受到了主流觀點的強烈批判,對該觀點現在不可能進行命題。例如,如果某一行為在客觀上絕對不可能侵犯法益,傳統理論可能認為成立未遂,但該觀點受到主流理論學術理論的批判,該觀點現在就不可能出現在命題中了(當前觀點認為不成立犯罪)。
2.新舊理論都認可的理論,考試角度特殊。
如牽連犯中牽連關系的認定,按照傳統理論的觀點,既要求客觀上存在牽連關系,還要求主觀上也具有牽連關系,否則不成立牽連犯。例如,一年前甲為了狩獵盜竊槍支,一年後為了搶劫銀行實用該槍支,不成立牽連犯;但是,如果乙為了殺人而盜竊槍支,進而殺人的,則成立牽連犯。
而司法考試採取了不同的觀點,即成立牽連關系,不僅要求在客觀上、主觀上能認定牽連關系,而且這種關系在社會生活中還必須具有通常性:從經驗法則上判斷,具有牽連關系的兩個行為具有極高的並發性,即主張類型性的牽連關系,否則不成立牽連犯。例如,非法入侵住宅殺人的,成立牽連犯;但非法盜竊槍支後殺人的,不認定為牽連犯(雖然槍支經常用於殺人,但盜竊槍支並不是殺人的通常手段)。再如,偽造武裝部隊公文、證件、印章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的,可以認定為牽連犯;但盜竊軍車後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的,不應認定為牽連犯。
3.可能考核的新理論。
對於今年出現的一些刑法新理論,如果在學界被廣泛的認同,也會進入司法考試的命題范圍。畢竟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需要對法律做出符合社會的理解。社會在前進,理解在進步。例如,部分犯罪共同說的原理替代傳統的完全犯罪共同理論,就是刑法理論發展的體現。

總之,為應對司法考試而進行的復習,並非一個機械的記憶或者「背書」的過程,需要考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在思考過程中學會新知識。「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這是最好的註解,也是法律職業的必備素質。

『柒』 本人要參加司法考試,請問怎樣學習刑法及

相對於其它部門法,刑法最重要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性強。針對這個特點,建議在復習司法考試的過程中,建議你要做到理論結合案例的學習方法。

刑法具有自身獨特的理論。從一般的刑法教材上,我們可以看出,刑法的理論分為總論和分論兩大塊,其中總論主要是刑法的理論部分,分論部分除了前半部分的罪狀、法條偏向於理論外,其他都是各個罪名和法定刑,偏向於實踐性。理論部分,我們不僅要從整體上把握刑法的理論體系,細節部分也不能錯過。具體來說,刑法最重要的理論構成部分,顯然是統領刑法理論的犯罪構成理論。我們知道,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部門法,其中犯罪構成理論就是規定犯罪的部分。在這塊,理論性最強。一定要仔細研習犯罪構成的三階段新理論。
具體來說,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認識錯誤是司法考試中的重點。
在犯罪停止形態這部分,犯罪既遂、犯罪未遂、犯罪預備、犯罪中止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點,尤其是像涉及到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犯罪預備的區分問題,在共同犯罪中,比較重要的內容有共同犯罪的成立條件、實行過限、共同犯罪中的部分中止以及共同犯罪人的種類和刑事責任。在罪數形態中,較重要的考點,像想像競合犯、牽連犯以及刑法分則特別規定的不適用數罪並罰的情形。
正當防衛這塊,一個重要的考點涉及到無過當防衛,或者稱特殊防衛。在刑法里,比較重要的考查的知識點,像死刑問題,剝奪政治權利的問題,緩刑、減刑、假釋、累犯、自首這些重要的刑法制度。
除了理論性,刑法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獨角獸網校的老師建議我們,在刑法的復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結合案例,把刑法案例結合到學習中。我們知道,刑法中具有很多經典案例,對於這些案例,一定要知道典型案子的來龍去脈,以及案子所具有的意義,並且把案例同前部分的理論聯系起來,達到理論和案例的結合。
在刑法分則當中,涉及到400多個罪名,但是從司法考試所要求的情況來看,重點要考查的罪名非常少。在侵犯財產罪這一章,要考查的罪名比較多,也比較集中。具體來說,像盜竊罪、詐騙罪、搶劫罪、搶奪罪、敲詐勒索罪、侵佔罪、挪用資金罪。其次就是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這一章,比較重點的罪名有綁架罪、故意傷害罪、強奸罪、拐賣婦女兒童罪。
在貪污受賄罪這一章,也涉及到比較重要的罪名,比如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賄罪。在瀆職罪當中,涉及到比較重要的是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徇私枉法罪。
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涉及到較重要的罪名有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窩藏包庇罪、偽證罪。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這一章,涉及到比較重點的罪名有信用卡詐騙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走私罪、侵犯知識產權罪。
在危害公共安全罪這一章,涉及到的有交通肇事罪、重大責任事故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國防利益罪和軍人違反職責罪,不屬於司法考試的重點內容,但是我在這里要提醒大家要注意一些罪名,在危害國家安全罪當中,比較重要的罪名包括間諜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在危害國防利益罪這一章,值得引起注意的罪名有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在軍人違反職責罪這一章中,值得注意的是戰時自傷罪、阻礙執行軍事職務罪。
在刑法分則當中,在毒品犯罪這一節所規定的「特別再犯」制度,具體的說,在犯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非法持有毒品罪以後,又犯毒品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在量刑這一塊,除了一些重要的量刑作為考試的內容之外,在卷四當中還有可能考查的,是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某些犯罪處罰的問題,關於這一點,在你復習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引起很大的疑慮。總之,你多聽老師講解就可以了。
在刑法分則中規定「絕對確定的死刑」,具體來說,劫持航空器致人重傷死亡,或者是航空器遭受嚴重破壞的,綁架者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或者故意殺害被綁架人的,拐賣婦女兒童情節特別嚴重的,實施貪污受賄行為數額在十萬元以上且情況特別嚴重的,這些情形都要處死刑。除此以外,還需要掌握盜竊罪的死刑適用,根據新刑法規定,僅適用盜竊金融機構、盜竊文物這些情形。搶劫罪當中,八種加重情形的死刑適用、故意傷害死刑適用,也是引起特別重視的。
在最近五年中,刑法在司法考試中,每年平均分值90分左右,基本就這些了,你在復習刑法時可以借鑒一下。

『捌』 司法考試刑法中污染環境罪怎麼理解

1、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

2、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三噸以上的。

3、排放、傾倒、處置含鉛、汞、鎘、鉻、砷、鉈、銻的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三倍以上的。

4、排放、傾倒、處置含鎳、銅、鋅、銀、釩、錳、鈷的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十倍以上的。

污染環境罪注意事項

污染環境罪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簡稱《修正案八》)罪名做出補充規定,取消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罪名,改為污染環境罪,從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該罪具體的內容包括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污染環境罪

『玖』 司法考試 刑法 請問搶劫罪的即遂標準是什麼

區分搶劫罪抄的既遂與未遂,應當以搶劫罪的犯罪構成要件是否具備,即法定的犯罪結果是否已經造成為標准。

當犯罪事實屬於基本的犯罪構成時,以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是否取得財物為准。當行為人的行為已具備加重形態的全部要件,無論行為人是否搶到財物,應是犯罪既遂。

(9)司法考試刑法觀點擴展閱讀:

搶劫罪特徵

搶劫罪的在主觀方面必須出於直接故意,並且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刑法對構成搶劫罪沒有規定數額、情節方面的限制,只要行為人當場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實施了搶劫公私財物的行為,無論是否搶到錢財,也不論實際搶到錢財的多少,原則上都構成搶劫罪,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

因為婚姻、家庭糾紛,一方搶回彩禮、陪嫁物,或者強行分割並拿走家庭共有財產的,即使搶回、拿走的份額多了,以及類似的民事糾紛,也屬於民事、婚姻糾紛中處理方法不當的問題,不具有非法強占他人財物的目的,不構成搶劫罪。

『拾』 准備參加2012年的司法考試,非法本專業,刑法分則如何復習可以選擇性(重點法條)的復習嗎

劉鳳科老師關於備戰2012司考之刑法復習方法
司法考試,是一種應試型的考試,考生學習的目的與教師授課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無限接近並把握命題的思想與規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藉助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合理運用各種復習材料。
就刑法的復習來說,可供利用的復習資料有三個,即歷年真題、基礎理論講義與法條。充分、有效地利用上述三個材料,是我們復習好刑法的基本保證。
一、合理利用歷年真題
很多考生在復習過程中不重視歷年真題的研究,只把歷年真題作為檢測自己復習效果的試金石,從而習慣性地把真題放到每年考試之前的一個月進行自我測驗。這種對真題的利用極不充分,根本沒有發揮出真題的價值。如果做真題只關注是否做對、是否記住了真題的答案,哪怕做了100次,也是沒有效果的。
歷年真題是集中體現命題思想和規律的材料,是考生復習當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同時,歷年真題也是檢驗講義、輔導書的觀點是否適合司法考試的標准。從考生開始准備復習參加司法考試,到最終走上考場,整個復習過程都要運用歷年真題,所以真題的利用時循環進行的,任何階段的復習過程中,都需要利用真題,在不同的復習階段,考生研究真題的效果也不一樣,
通過對真題的研究,考生應該盡量達到以下幾個層次:
(一)熟悉考題,把握命題考點
通過對真題的研究,熟悉命題中常考點、必考點,熟悉命題的基本特點和模式,例如把握具體考點的命題方向、視角,熟悉哪些知識點可能相互結合命題。
(二)做對真題,牢記正確答案
就刑法的真題而言,答案應以官方公布的為准,尤其是2006年之後的考題,官方公布的答案沒有問題。不要輕易否定官方答案,如果對官方答案提出異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自己的理論不能解釋真題而已。
(三)解剖真題,理解命題思路
研究真題,不要在意自己是否選對了答案。做錯了,多想想自己為什麼做錯,之所以犯錯,原因是什麼,以便下次針對同一問題,再也不要犯相同的錯誤。當然,做對了,也不是就放任不管,而是要多想想,這個題的考點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命題。換言之,無論對錯,都必須知道為什麼。
(四)舉一反三,掌握關聯考點
我們復習歷年真題,是為了應對當年的考試,如何在過去的考題與將要進行的考試之間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梁,就是我們復習所要追求的目標。所以,在准確理解真題的考點之後,還要多想想,與該題考點直接、間接相關聯的知識點還有什麼。因為將來在針對同一個考點進行命題的時候,為了避免重復,命題者會選擇另外的視角或者換個說法、換個命題進行考核。
舉一例:
甲乙上山去打獵,在一茅屋旁的草叢中,見有動靜,以為是兔子,於是一起開槍,不料將在此玩耍的小孩打死。在小孩身上,只有一個彈孔,甲、乙所使用的槍支、彈葯型號完全一樣,無法區別到底是誰所為。對於甲、乙的行為,應當如何定性?(2008年延考試卷二第6題•D)
A.甲、乙分別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B.甲、乙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共同犯罪
C.甲、乙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同犯罪
D.甲、乙不構成犯罪
本題考點與思考路徑如下:
第一,故意、過失與意外事件的區分。甲、乙沒有認識到人的存在(「以為是兔子」),所以不成立故意殺人罪;甲、乙兩人的行為發生在山上茅草屋旁邊(「在一茅屋的草叢中」),行為人應該認識到有人的存在,所以不成立意外事件,而是過失行為。即本題中甲、乙兩人的行為都是過失行為。
第二,過失犯罪的相關理論。過失實行行為只有導致實際的侵害結果才能成立犯罪(過失行為屬於侵害犯),即必須證明其過失行為與實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我國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就是指的共同故意犯罪,過失行為之間不可能成立共犯,所以對甲、乙兩人的行為應該分別認定,相應地,也就不能適用共同犯罪中的「部分實行全部責任」原則。即本題需要論證究竟是甲還是乙的行為導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
第三,存疑時有利於被告人的原則。本題中能夠證明一人的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但是卻不能證明究竟是甲還是乙的行為導致,那麼,根據疑罪從無、疑罪從輕的原則,甲、乙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都沒有因果關系。如果認定任何一人或者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那麼證據的證明力都達不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存在冤枉無辜的可能性。
因此,本題的結論就是:甲、乙兩人的過失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在法律上不存在因果關系,不成立犯罪。ABC選項錯誤,D選項正確。

注意以下關聯考點:
1.如果甲、乙兩人都射中了被害人心臟等致命部位,即兩人的行為都能獨立導致被害人死亡,則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都有因果關系(即二重的因果關系)。甲、乙兩人則分別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
2.如果甲、乙兩人合作,共同過失行為(即一個過失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兩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屬於共同過失犯罪(注意:不是共同犯罪,也不需要認定為共同過失犯罪,按照各自的行為分別定罪處罰)
3.如果甲、乙兩人發現草叢中獵物旁邊還有小孩,仍然開槍,結果導致小孩死亡的:
(1)在甲、乙兩人存在共同故意的情形,無論誰導致了結果發生,無論能否查清誰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根據「部分實行全部責任」原則,兩人都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共犯(間接故意)。
(2)在甲、乙沒有共同故意的情形,如果查清由其中一人導致死亡結果發生的,分別認定為故意殺人既遂與未遂;如果兩人行為競合在一起導致死亡結果發生的(即二重的因果關系),兩人都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如果無法證明是誰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但能證明由一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由於存在故意殺人罪的實行行為,兩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
4.如果甲、乙的行為導致重傷結果,具體情形與結論參照上述原則。只是要注意,在同時故意傷害的情形下,如果導致一個輕傷,能證明由一人行為導致,但不能證明具體是誰導致,則甲、乙無罪(故意傷害輕傷的未遂不受處罰)。

二、法條利用:加重情節是出題點,與其他犯罪的關聯點是直接命題點
(一)直接針對法條表述進行考核時最近幾年命題的趨勢
例如,刑法第60條規定:「沒收財產以前犯罪分子所負的正當債務,需要以沒收的財產償還得到,經債權人請求,應當償還。」
(2009年試卷二第9題)關於沒收財產,下列那一項選項是正確的?其中D選項為「丁為治病向李某借款五萬元,一年之後丁因犯罪被判處沒收財產。無論李某是否提出請求,一旦法院發現該債務存在,就應當判決以沒收的財產償還」。根據刑法第60條規定,沒收財產以前犯罪分子所負的正當債務,經債權人主動請求,人民法院應予償還。如果債權人沒有主動請求,人民法院沒有義務主動提出以沒收的財產償還。所以D選項說法錯誤。
(2010年卷二第56題)關於沒收財產,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其中C選項為「甲因走私罪被判處無期徒刑並處沒收財產。此前所負賭債,經債權人請求應予償還」。根據刑法第60條規定,經債權人請求應予償還的債務,僅限於沒收財產之前犯罪分子所負正當債務,而賭債屬於不正當債務,不屬於應予償還的范圍。
(二)加重情形(結果加重犯或者情節加重犯)是現在的命題要點
加重情形本身在法條中可能又被認定為氣他犯罪,所以是否成立加重情形,與罪數等問題聯系在一起。
例如《刑法》第328條第1條規定:「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盜掘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二)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集團的首要分子;
(三)多次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四)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並盜竊珍貴文物或者造成珍貴文物嚴重破壞的。」
上述法條第(四)項加重情形就涉及盜竊罪、故意毀損文物罪、過失毀損文物罪與盜掘古墓葬罪的加重情形的區分問題。舉例如下:
甲盜掘國家重點保護的古墓葬,竊取大量珍貴文物,並將部分文物偷偷運往境外出售牟利。司法機關發現後,甲為毀滅罪證將剩餘珍貴文物損毀。關於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2010年試卷二第63題•ABD)
A.運往境外出售與損毀文物,屬於不可罰的事後行為,對甲應以盜掘古墓葬罪、盜竊罪論處
B.損毀文物是為自己毀滅證據的行為,不成立犯罪,對甲應以盜掘古墓葬罪、盜竊罪、走私文物罪論處
C.盜竊文物是盜掘古墓葬罪的法定刑升格條件,對甲應以盜掘古墓葬罪、走私文物罪、故意損毀文物罪論處
D.盜掘古墓葬罪的成立不以盜竊文物為前提,對甲應以盜掘古墓葬罪、盜竊罪、走私文物罪、故意損毀文物罪論處
根據《刑法》第328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在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過程中,造成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中的珍貴文物等損壞的,成立盜掘古文物遺址、古墓葬罪的加重情形。但在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後,故意毀壞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中的珍貴文物或者名勝古跡的,則應實行數罪並罰。行為人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後,將其中的文物非法據為己有的(盜竊珍貴文物的),仍以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論處,不再認定盜竊罪。

三、刑法理論:新舊理論在司法考試中的妥協
刑法理論上存在不同的犯罪構成理論,因為犯罪構成要素基本一致,但各要素之間的組合方式不一樣,即體系化不一樣,這導致認識思路和判斷順序存在差別。這主要屬於方法之爭,絕大多數的結論仍然一致。但是方法之間在科學性、合理性、效率性、便捷性上存在區別。司法考試命題不會針對不同犯罪論本身進行考核。
(一) 掌握不同學說
有的考點,需要考生掌握不同的學說,掌握不同學說得出的不同結論。
例如,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中的對象錯誤、打擊錯誤,存在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的分歧,要求考生理解兩種不同學說及其結論。
再如,因果關系錯誤的事前故意的情形,理論上有不同的觀點。試舉一例:
趙某殺害錢某,以為錢某已經死亡,便將錢某「屍體」縛重扔入河中。經鑒定,錢某系溺水死亡。
趙某致錢某死亡的事實,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什麼?刑法理論對這種情況有哪幾塊處理意見?你認為應當如何處理?為什麼?(2010年卷四刑法案例分析題)
本案屬於典型的事前故意的情形。
刑法理論上對這種情況有四種處理意見,其中第四種觀點合理。
觀點一,行為人的第一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未遂,第二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犯,有人主張成立數罪。但這種觀點存在疑問:因為行為人以殺人的故意殺害了所要殺害的人,卻成立殺人未遂,違反了社會的一般觀點。
觀點二,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對於死亡持未必的故意(或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既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但這種觀點也存在疑問:因為行為的客觀事實完全相同,只因行為人是否誤信結果發生,來決定是否將行為人分割為兩個行為,缺乏理由。
觀點三,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概括的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但這種觀點同樣存在疑問:這一學說有歪曲事實的嫌疑。
觀點四,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體,視為對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因果關系的發展過程是在相當的因果關系之內,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在這種場合,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即仍應肯定第一行為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現實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欲實現的結果完全一致,故應以故意犯罪既遂論處。
(二) 新舊理論的取捨
1.傳統理論中不可能考到的學說。
如果傳統理論中的某中學說,在學界受到了主流觀點的強烈批判,對該觀點現在不可能進行命題。例如,如果某一行為在客觀上絕對不可能侵犯法益,傳統理論可能認為成立未遂,但該觀點受到主流理論學術理論的批判,該觀點現在就不可能出現在命題中了(當前觀點認為不成立犯罪)。
2.新舊理論都認可的理論,考試角度特殊。
如牽連犯中牽連關系的認定,按照傳統理論的觀點,既要求客觀上存在牽連關系,還要求主觀上也具有牽連關系,否則不成立牽連犯。例如,一年前甲為了狩獵盜竊槍支,一年後為了搶劫銀行實用該槍支,不成立牽連犯;但是,如果乙為了殺人而盜竊槍支,進而殺人的,則成立牽連犯。
而司法考試採取了不同的觀點,即成立牽連關系,不僅要求在客觀上、主觀上能認定牽連關系,而且這種關系在社會生活中還必須具有通常性:從經驗法則上判斷,具有牽連關系的兩個行為具有極高的並發性,即主張類型性的牽連關系,否則不成立牽連犯。例如,非法入侵住宅殺人的,成立牽連犯;但非法盜竊槍支後殺人的,不認定為牽連犯(雖然槍支經常用於殺人,但盜竊槍支並不是殺人的通常手段)。再如,偽造武裝部隊公文、證件、印章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的,可以認定為牽連犯;但盜竊軍車後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的,不應認定為牽連犯。
3.可能考核的新理論。
對於今年出現的一些刑法新理論,如果在學界被廣泛的認同,也會進入司法考試的命題范圍。畢竟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需要對法律做出符合社會的理解。社會在前進,理解在進步。例如,部分犯罪共同說的原理替代傳統的完全犯罪共同理論,就是刑法理論發展的體現。

總之,為應對司法考試而進行的復習,並非一個機械的記憶或者「背書」的過程,需要考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在思考過程中學會新知識。「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這是最好的註解,也是法律職業的必備素質。
參考書籍《三校名師講義》2012版

熱點內容
廊坊中院紀檢有人管法官嗎 發布:2025-01-07 20:17:29 瀏覽:113
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 發布:2025-01-07 19:12:29 瀏覽:74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 發布:2025-01-07 18:36:01 瀏覽:812
韓國領養法規 發布:2025-01-07 18:07:44 瀏覽:122
阜陽中級人民法院段書記 發布:2025-01-07 18:02:35 瀏覽:109
淘寶的確認收貨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07 16:49:09 瀏覽:80
婚姻法離婚吧現在改為什麼 發布:2025-01-07 16:44:24 瀏覽:179
衡陽法學會 發布:2025-01-07 14:48:33 瀏覽:862
教育儲蓄管理辦法屬於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07 14:21:23 瀏覽:933
中華民族共和國行政法 發布:2025-01-07 14:03:34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