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見義勇為條款

民法總則見義勇為條款

發布時間: 2022-05-18 06:54:35

① 見義勇為認定標準是什麼見義勇為可以傷害他人嗎

目前我國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見義勇為的認定標准。見義勇為是指個人不顧自身安危通過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等方式保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的一種行為。

見義勇為也不能夠傷害她人的呀。

見義勇為不是一個法律術語,法律上對見義勇為並沒有嚴謹的定義。可以參照「正當防衛」的標准來判斷是否會承擔法律責任

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拓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② 民法總則"好人法"為什麼要再修改見義勇為

在3月14日下午,根據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日程,各個代表團審議民法總則草案建議表決稿。建議表決稿顯示,民法總則草案中「好人法」條款再度修改,不再區分是否構成「重大過失」,只要見義勇為一律不擔責。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在民法總則草案修改稿修改意見的報告中表示,為了進一步免除見義勇為者的後顧之憂,倡導培育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的良好社會風尚,建議刪除「重大過失」這一「但書」條款。

據此,今天下午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建議表決稿,刪除了前幾次審議稿中的「重大過失」字樣,僅規定,「因自願實施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這意味著,只要是見義勇為行為,就享受依法的「特殊待遇」,不再區分是否有「重大過失」。

③ 法律如何規定見義勇為

見義勇為的法律特徵主要有:1、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2、見義勇為所保護的客體,是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民為保護本人生命、財產安全而與違法犯罪做斗爭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見義勇為。3、見義勇為的主觀方面在於積極主動、不顧個人安危。4、見義勇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與危害行為或者自然災害進行斗爭的行為。見義勇為待遇的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④ 民法總則保護見義勇為怎麼規定的

見義勇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不光是我們品德方面的要求,在民法總則當中也是有相關規定的,這成為了法律所提倡的品質,那麼民法總則見義勇為解釋是怎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民法總則》第183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二、《民法總則》第184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三、解讀:
此前因為做好事反而被誣陷的事不少見,這次《民法總則》見義勇為行為的多個情況進行了明確。
譬如:
1、因見義勇為受損害,由加害人負責,沒有加害人的,誰得好處誰補償;
2、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3、「可以」還可以理解為,不管見義勇為者受損害的責任是否已被侵權人承擔,只要受益人自願給見義勇為者補償了,就不能反悔再要回去。
四、怎麼認定見義勇為
見義勇為的法律構成要件。從法律的角度進行分析,構成見義勇為行為至少需要下列四項法律要件:
1、見義勇為行為實施主體是自然人。所謂自然人是指與法人相對的社會公民個體的統稱。由於見義勇為行為是緊急情況下實施者根據主觀判斷後所採取的行為和行動,因此無論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者、具有完全政治權利者抑或剝奪政治權利者,都無關緊要。因此,只有將見義勇為的實施者定義為自然人,才能夠符合其法律特性。
2、見義勇為者必須實施了危難救助行為。所謂的危難救助行為是指當國家、集體、社會、公民個人財產及公民個人生命安全遭到威脅之時,行為人實施了旨在降低損失或威脅的行為,進而產生了相應後果的一切行為。這種行為一般都是在危險的情況下出現,並且伴有較強的風險性。
3、行為人並不具備法律約定的義務。所謂法律約定的義務是指行為人與救助對象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救助責任。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救助效果,但是存在與救助對象的法律約定,那麼這種行為就不能夠算作見義勇為。換句話說,只有行為人的行為超越了法律約定的職責或不具備法律約定的救助義務以外,才能夠成為見義勇為。
4、行為人主觀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願。原則上說,見義勇為行為要求行為者必須在主觀上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願,並且由此產生的行為,這種意願必須帶有正義感,才符合見義勇為的標准。即使行為者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上述結果,但是主觀上僅僅是出於維護自身利益,那麼也不能構成見義勇為。
綜上所述,以上就是關於民法總則見義勇為解釋是怎樣的相關資料,關於這一問題小編認為主要就是從義烏以及獎勵方面來進行規定,因為這畢竟是一種美德,但不是強制義務,針對這一道德義務我們還是需要記住這並不是法律所強制的,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也不能以這一借口去道德綁架身邊的人。

⑤ 民法總則見義勇為獲贈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法律分析:見義勇為是崇高的美德,是社會所贊同的,也是大家所贊揚的。國家對於見義勇為的行為也是積極的倡導和鼓勵的,從法律上也進行了約定,民法典見義勇為獲贈也是為了鼓勵大家發揚和繼承這種精神,帶動社會精神發展,但是民法典究竟是怎麼規定見義勇為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熱點內容
關於法治原則 發布:2025-01-04 05:47:56 瀏覽:202
法治思維推進法治工商建設 發布:2025-01-04 05:40:52 瀏覽:170
陽光司法鑒定 發布:2025-01-04 05:38:50 瀏覽:639
法院法官級別 發布:2025-01-04 03:31:50 瀏覽:749
道德是燈照亮 發布:2025-01-04 03:23:27 瀏覽:22
司法警察心聲 發布:2025-01-04 03:02:40 瀏覽:639
經濟法業務招待費支出 發布:2025-01-04 02:54:32 瀏覽:369
蘋果法治新聞 發布:2025-01-04 02:25:22 瀏覽:12
杭州司法行政 發布:2025-01-04 02:23:12 瀏覽:250
刑事訴訟法卞建林下載 發布:2025-01-04 01:52:40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