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審議
⑴ 金融監管機構的問責機制
(一)機構問責
1.與立法機關的問責關系。在西方,議會憑借立法權影響監管活動,負責建立金融監管機構運作的法律框架。金融監管機構向立法機關問責有三個目的:確保金融監管機構具有適當的使命;確定賦予金融監管機構的權力得到有效履行並有利於實現預期的目標;在需要對立法進行修改時,提供交流渠道。立法機關不應該對金融監管機構行使直接權力,或具體指導金融監管機構如何從事其監管活動。
2.與行政機關的問責關系。行政部門對金融政策的總體方向和制定負有最終責任,並且政府作為規章發布者,在金融監管機構的主要負責人或董事會成員任命上發揮關鍵作用,所以,金融監管機構需要對相關行政部門負責。
(二)監督問責 即與司法機關的問責關系。金融監管機構決策影響的個人和公司應有通過法院尋求法律救濟的權利。鑒於金融監管機構廣泛的自由裁量權,對監管措施的司法審議是其問責關系的基石。這種問責形式在事後基礎上進行,以確保金融監管機構的行動在法律限度內。英國在此方面具有非常成熟的經驗。
(三)歸制問責 即如何對其他利益相關者及公眾負責。大部分金融監管機構是通過向被監管機關徵收的費用來獲得全部或部分資金的,因此,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要向那些為其提供資金的人負責。透明度、協商與參與和承擔對監管影響(RIA)的分析是建立和維持此問責的有力工具。
(四)預算問責制度安排 為確保金融監管機構的自主權,最好讓它在財務上獨立於政府。要達到這種結果的辦法之一是由受監管機構支付監督活動花費。然而,這可能為受監管機構行使不當影響開方便之門。因此,無論獲取資金的方式如何,都應該要求金融監管機構明確報告資金支出情況。
(五)同體問責的制度安排 在很多國家,金融法律對監管機構治理結構也作了明確的規定,要求最高監管權力層至少設置三類部門:第一類是決策部門,一般是監管機構的董事會;第二類是執行部門,直接負責管理監管機構的日常監管工作;第三類是監督部門,是決策部門和執行部門的內部問責人,可要求後者分別就監管決策和執行過程做出相應的解釋和說明,並負責對監管機構的治理、財務、人員薪酬、風險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問責。這三類部門的設置為部門間的互為問責提供了基礎。
⑵ 反傾銷措施的採取條件、調查程序和具體措施
【1】採取條件1、傾銷存在 2、; 損害存在3、傾銷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在這三個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國際反傾銷。【2】 調查程序1一、初步裁定初步裁定指進口國反傾銷調查機關在收到各利害關系方調查問卷後,做出有關傾銷和損害的肯定或否定的初步判定,並決定是否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以及是否接受出口商的價格承諾。1、如果是肯定性初步裁定,確定了被訴產品存在傾銷和損害及因果關系的基本事實,則進口國反傾銷調查機關將繼續深入調查,直至做出最終裁定。2、初步裁定是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的法律依據。由於最終反傾銷稅徵收一般是從最終裁定做出之日開始計征,而一項反傾銷調查從立案到最終裁定大約需要一年左右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初步裁決確認進口產品存在傾銷和損害,進口國反傾銷調查機關即可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以抵消傾銷所造成的損害影響。臨時反傾銷措施一般包括徵收臨時反傾銷稅、現金保證金、保函及其他形式的擔保等。3、初步裁定是進口國反傾銷調查機關提出和接受價格承諾的前提。WTO《反傾銷協議》規定,為了防止價格承諾的濫用,進口國調查機關只有在做出肯定性初步裁定之後,才能提出價格承諾的建議和接受出口國政府與出口商提出的價格承諾的建議。4、在反傾銷案件調查中,無論是傾銷或損害,只要其中一項做出否定性初步裁決,即可確定不存在傾銷,進口國反傾銷調查機關應當立即終止正在進行的反傾銷調查。如果初步裁決結果是肯定性的裁決,則進口國調查機關可與出口商及出口商所屬政府就消除傾銷造成的損害進行談判,如果雙方可以達成協議,反傾銷調查也可隨之中止。二、最終裁定在肯定性初步裁定基礎上,進口國反傾銷調查機關對申請人提出的反傾銷指控進行進一步調查,確定被訴進口產品是否存在傾銷和損害,傾銷與損害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並做出最終裁定。1、最終裁定是在初步裁定基礎上,進一步調查核實,在程序和要求上都更加嚴格。2、如果是肯定性裁定,則實施徵收最終反傾銷稅等措施。如果是否定性裁決,則調查工作立即終止。三、行政復審所謂行政復審指進口國徵收反傾銷稅一段時間後,反傾銷調查主管機關應有關當事人的請求,或主動審查反傾銷稅和價格承諾是否有必要延續,以確定是否繼續或終止反傾銷稅的徵收和價格承諾的履行。任何一個反傾銷行為都會牽涉到許多利害關系方,為了使不同利害關系方的正當權利都得到充分的保障,並對採取反傾銷措施後出現的新情況做出裁定,WTO《反傾銷協議》以及大多數國家反傾銷法都規定了行政復審制度。行政復審包括為新出口商開辟的復審、期中復審、期終復審等。1、為新出口商開辟的復審WTO《反傾銷協議》規定,當某一成員國的出口產品在進口國被徵收反傾銷稅,而在調查期間該成員國新生產商或出口商並沒有出口該產品,同時,與本國被徵收反傾銷稅的生產商或出口商沒有任何聯系,則進口國反傾銷調查主管機關應該根據新生產商或出口商的申請立即進行審查,確定新生產商或出口商的單獨傾銷幅度。在進行審查期間,不能對新生產商或出口商的產品徵收反傾銷稅。進口國調查機關可要求新生產商或出口商對此提供擔保,用來保證一旦審查結果確定構成傾銷時,能夠自審查開始之日起追溯徵收其反傾銷稅。同時,各利害關系方有權要求復審。2、期中復審期中復審指反傾銷措施執行一段時間後,反傾銷調查主管機關對是否應繼續實施反傾銷措施進行的復審。WTO《反傾銷協議》規定:「在任何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提出審查要求時,並提交證明有必要進行審查的確實資料時,主管機關認為合理或假如自徵收最終反傾銷稅起已經過了一段合理的期限,主管機關應當對繼續徵收反傾銷稅的必要性進行復審;在有授權時,可以主動發起。」3、期終復審期終復審又稱「日落復審」,指反傾銷稅自徵收之日起或最後一次復審之日起不得超過五年時間,除非能夠證明中止征稅還可能對進口國工業造成損害。五年期滿前,企業可以提出復審,通過復審取銷反傾銷措施,降低稅率。在此五年限期內,調查主管機關也可以自行進行復審。國內產業和產業代表的復審請求應該在五年期限到期前一段合理時間內提出。如果復審確定終止反傾銷稅徵收有可能導致傾銷和損害的繼續和再度發生,則可以繼續征稅。4、對有關因素變化後的復審採取反傾銷措施之後,由於某個因素發生了變化,進口國反傾銷主管機關應對是否繼續採取反傾銷措施進行復審。復審應符合反傾銷調查程序的相關規定,任何復審都應該在自復審開始之日起12個月內結束。四、司法審議司法審議指在反傾銷調查程序中,出口方對進口方調查機關做出的最終裁定以及行政復審做出的行政行為不服,要求獨立的司法、仲裁或行政裁判庭進行審議的司法救濟措施。司法審議是在烏拉圭回合後的《反傾銷協議》中新增加的條款,目的是保障各方當事人的利益,給予被裁定徵收反傾銷稅的出口方再次申訴的機會,充分保障其利益。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行政機關對反傾銷調查與裁決權力的濫用。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有關規定,每一成員方的國內反傾銷立法均應設有司法、仲裁和行政裁判庭進行司法審議的程序,以迅速審查與反傾銷最終裁定有關的行政行為。此類司法、仲裁、行政裁判庭應獨立於該國反傾銷調查主管機關。從目前國際司法的實踐來看,司法審議僅僅審查反傾銷調查與裁決的程序性問題,一般不涉及實體法方面的問題。 【3】具體措施反傾銷措施
反傾銷措施包括臨時措施、價格承諾和徵收反傾銷稅。
(一)臨時措施
二、反傾銷措施
反傾銷措施包括臨時措施、價格承諾和徵收反傾銷稅。
(一)臨時措施
《反傾銷協議》第7條規定,在符合下列條件時,調查當局可以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1)已開始調查,已予以公告,並已經予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提供資料和提出意見的充分機會;(2)已作出傾銷存在和對國內相關產業造成損害的肯定性初步裁定;(3)調查當局認定採取臨時措施對防止在調查期間繼續發生損害是必需的。
臨時措施的種類包括:(1)徵收臨時反傾銷稅;(2)採用擔保方式,支付現金或保證金。臨時反傾銷稅和保證金的數額不得高於初步裁定確定的傾銷幅度。
臨時措施應從開始調查之日起的60天後方可採取,其實施的期限一般不能超過4個月;如果有關貿易的*部分出口商提出要求,由調查當局決定,該期限可延長至6個月。如果調查過程中調查當局正在審查徵收低於傾銷幅度的稅額是否能消除損害時,則上述期間可分別為6個月和9個月。
此外,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應遵守徵收固定反傾銷稅的其他規定。
(二)價格承諾
根據《反傾銷協議》第8條的規定,價格承諾是指進口國調查當局與出口商或出口國政府就提高傾銷產品價格或停止以傾銷價格向進口國出口以便消除損害影響而達成的一種協議。其中,以提高傾銷產品價格形式作出的價格承諾,其價格提高不得超過經初步裁定已確認的傾銷幅度。
作出價格承諾的前提是已經作出了傾銷存在和由傾銷造成國內相關產業的損害的肯定性初步裁定。在初步裁定作出之前,或作出的裁定是否定的情況下,調查當局不能尋求或接受價格承諾。
達成價格承諾的要求可以是調查當局提出的,也可以是受調查的出口商提出的,但無論是誰首先提出的,對方都沒有必須接受的義務。在出口商提出價格承諾的要求時,如果調查當局認為接受價格承諾在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如存在出口商的數目過*等情況,則可以不接受價格承諾。在調查當局提出價格承諾的要求時,出口商也沒有義務必須接受,並且其拒絕接受的行為不應影響到對案件的最終裁決結果。
價格承諾一旦作出,其效果是導致反傾銷調查的暫時中止,進口國反傾銷當局應立即停止調查程序。在承諾執行期間,調查當局可要求出口商定期提供其執行承諾的有關信息資料。如果發現違反承諾的情況出現,調查當局可終止承諾協議的執行,並立即重新啟動反傾銷調查程序,調查當局可根據現有的證據資料立即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並且這時採取的臨時措施可以追溯至採取措施前90天輸入的產品,但這一追溯不適用於在違反承諾之前就已經進口的產品。
(三)反傾銷稅
反傾銷稅是最主要的是一種反傾銷措施,它是在反傾銷調查當局在最終裁定中作出肯定性的傾銷和損害存在的結論時所徵收的稅項。
徵收反傾銷稅應遵循以下原則:(1)徵收額度應低於或等於傾銷幅度。如果以較少的征稅就能足以消除對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害,最好征稅額小於傾銷幅度。(2)多退少不補。如果最終確定的反傾銷稅額高於臨時反傾銷稅,則差額部分不能要求出口商補交;反之,如果最終確定的反傾銷稅額低於臨時反傾銷稅,則出口商多交的部分稅款應當退還,並且退款應在作出決定後90天內進行。(3)非歧視原則。反傾銷稅的徵收應一視同仁,其稅率不能因國別不同而有差異,除非依照《反傾銷協議》存在可以忽略不計的情況或存在傾銷幅度的差異。
反傾銷稅應自征稅之日起5年內結束,但如果在5年期限到來之前的一段合理時間內提出了復審要求。則在作出復審結果之前,反傾銷稅應繼續徵收。如果復審結果表明損害已不存在或不存在重新發生損害的可能,則反傾銷稅的徵收應當停止;如果復審結果表明損害依然存在,或者停止徵收反傾銷稅將導致傾銷和損害繼續發生或重新發生,則原有的反傾銷稅可以繼續維持下去。
一般情況下,反傾銷稅的徵收效力發生於最終裁定作出之後。但在特殊情況下,調查當局也可以對臨時措施適用之前90天進入進口國消費領域的產品追溯徵收反傾銷稅。根據《反傾銷協議》第10條的規定,追溯徵收反傾銷稅的條件包括:(1)傾銷產品有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傾銷歷史,或者傾銷產品的進口商知道或應當知道產品的出口商在傾銷產品,並且傾銷將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2)傾銷產品在短期內*量進口,並且已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 !!!!!!!!!!!!希望你能對這個答案滿意
⑶ 勞動仲裁和司法程序的關系與區別是什麼
勞動仲裁和司法程序的關系和區別是:勞動仲裁是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前置程序,發生勞動爭議,必須先進行勞動仲裁,直接去法院是不受理的,只有對仲裁裁決不服的才可以向法院起訴!勞動仲裁的裁決具有強制執行力,對不履行仲裁裁決的,一方可以申請強制執行;勞動仲裁當事人不一定要出庭,可以由代理人出庭,這和法院的民事訴訟一樣,或撤銷案件,或缺席判決;律師也是一樣,可請可不請,這是當事人的權利!如果當事人熟悉勞動法和仲裁的程序,完全可以自己去打官司,免去了高額的律師費。
⑷ 日落復審(sunset)這個詞有什麼典故
司法審議」是指在反傾銷調查程序中,當事人對進口方調查機關作出的最終裁定以及行政復審決定的行政行為不服,可要求獨立的司法、仲裁、或行政裁判庭進行審議的司法救濟措施。
「日落復審」,就是在徵收產品反傾銷稅5年期滿進行的行政復審,又稱期滿復審。「日落復審」將決定反傾銷是繼續生效、延伸和提高稅率,還是終止。因此,積極參與反傾銷「日落復審」,是企業和產品重新回到國外市場的重要手段,是打破反傾銷裁定的轉折關鍵。現在,WTO成員國一般都建立了反傾銷行政復審制度,歐盟早在1994年就在反傾銷法案中制定了「日落復審」條款,美國在《烏拉圭回合協議法》中明確了日落復審的法律地位,建立起了強制性反傾銷期滿復審制度。對於已經受到反傾銷措施的我國企業來說,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日落復審」更加顯得迫切和重要。
⑸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國家有什麼好處
中國於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從而成為了最後加入這個組織的主要貿易國之一。這向世界發出了明確的信息:中國准備著成為全球經濟中一個被賦予了完全權利的成員。加入WTO將為中國帶來巨大利益:擴大貿易、推動進一步經濟改革、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並促進法治。
在國內,加入WTO無疑將給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帶來重大的責任和挑戰。在國外,這將從根本上重新確定中國同其它國家的關系,特別是同美國這個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的關系,中國同在亞洲地區的鄰國的關系則更勿庸贅述。
有一點是肯定的:中國加入WTO所引起的變化將遠遠超出它同其它國家的貿易關系領域,既會帶來重重收益,也會帶來挑戰。如何最大限度地擴大收益和減少風險對於決策者、商界人士和消費者來說仍然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
中國為什麼需要WTO
中國經濟在過去20年中的迅猛發展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成功經歷。在強勁的改革措施的推動下,近10%的平均年增長率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和投資新機會,使中國變得更加繁榮。中國從閉關自守的計劃經濟轉向一個更為市場化的貿易強國所產生的效力遍及全球經濟,影響著從消費者選擇到投資流動的方方面面。
但飛速發展並不是沒有代價的。它尤其無情揭示出中國經濟體制中一些結構性的弱點,特別是在農業、金融和國有企業等方面。中國面臨的矛盾一直是,而且會繼續是,如何最好地保持經濟增長和結構改革勢頭的齊頭並進,因為如果其中之一停滯不前,另一個就很可能受挫,從而可能導致產生另外一系列新的經濟挑戰和困難。
從很多方面講,加入WTO都是中國保持經濟發展和改革速度的最佳選擇。隨著世界經濟變得更加錯綜復雜和彼此關聯,中國按照國際貿易規則參與世界經濟對中國以及美國、亞洲和世界都變得更為關鍵。作為WTO成員,中國將能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管理規則的制定。
同樣地,中國將能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來保護自己的貿易利益。中國出口商的一個受益之處是,他們現在可以確信自己的貿易夥伴必須遵守WTO規章。這意味著,舉例而言,WTO成員將不能在自己的國內市場上歧視中國產品。加入WTO將使中國對於外國投資者更具吸引力。在中國的投資增多意味著有更多的高薪就業機會、更多的政府稅收收入和更多的技術轉讓。中國對WTO的承諾將有助於增加各個經濟領域中的競爭。中國消費者將因競爭帶來更多選擇、更低價格和更高質量而直接受益,更不用說對知識產權和消費者權益的覺悟和認識也將提高。競爭將有助於提高效率和生產力,最終增強中國經濟並提高中國公司在任何一個市場同最好的跨國公司進行競爭的能力。
中國經濟將由於服務行業范圍的擴大而受益,外國公司希望在中國加入WTO後向中國引進保險、金融和經銷業。在這些領域的競爭將反過來刺激中國國內的服務業,從而使公司和消費者有更寬的選擇面。
也許最重要的是,隨著中國履行對WTO的承諾,特別是實施那些旨在形成最高透明度和非歧視性貿易的規定,消費者和公司都將受益於更廣泛的法治。
中國在WTO中承擔的義務
中國將因加入WTO而極大受益,但是,加入WTO不僅意味著享有某些權益,而且也意味著承擔具體責任。中國通過15年的艱苦談判,特別是同美國和歐洲聯盟的談判,才加入WTO。中國作出了多方面的承諾。若要全面了解這些承諾,人們需要研讀1,000頁之詳的《中國議定書》、《工作組報告書》以及《商品和服務承諾減讓表》。我們在這里只概述一下中國入世文件的主要內容:
◆ 降低關稅
·對美國商家最為重要的工業關稅將從25%降到7%。
·對美國農牧民最為重要的農業關稅將從31%降到14%。
◆ 對服務業的承諾
·大幅度開放范圍廣泛的服務業,包括美國的重要行業,如銀行、保險、電信和專業性服務等。
◆ 體制改革
·在透明度、通知和咨詢、執法一致和司法審議這些方面的廣泛改革將有助於消除外國公司在中國做生意的障礙。
◆ 遵守現行WTO協議
·中國將承擔起多個現行WTO協議所規定的義務,涵蓋范圍涉及農業、進口許可、貿易知識產權、貿易及同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的技術障礙等所有方面。
◆ 專門涉及中國的貿易自由化條款
·3年內直接與中國客戶進行進出口貿易的權利。
·在加入WTO的3年內在中國銷售所有產品的權利(化肥和原油及精煉石油除外,這些產品在加入WTO的5年後可以批發銷售,化肥在加入WTO的5年後可以零售)。
·對投資和進口的批准不再受制於那些會造成貿易扭曲的要求,如有關技術轉讓、外匯平衡、出口表現和本地原材料含量比例等要求。
·不需在中國投資注冊即有對中國出口的權利。逐步取消對數百種產品的配額和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NTMs),在2005年1月1日前取消與WTO規定不符的所有非關稅措施。
·取消國營貿易公司對工農業產品的進口壟斷。
·要求國營企業的采購和銷售決定必須完全基於商業考慮。
·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以及取消工業品的進口替代和出口補貼。
◆ 保障機制
·美國和其它WTO成員可以在15年內在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中繼續使用特別的非市場經濟方法衡量傾銷情況。
·根據一項專門涉及中國的保障機制,美國和其它WTO成員可以在12年內限制擾亂其市場的中國進口品的增加。
為這些承諾進行談判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證明,中國決心成為完全融入這個有規可循的全球貿易體系的一名成員。雖然獲得加入WTO的勝利來之不易,但中國在許多方面面臨另一個同樣值得去努力但也同樣困難的挑戰。從上面列舉的承諾中可以看到,中國為履行其WTO義務正在進行巨大變革:重組工業、公開發表以前在內部發布的法律和規章、建立裁決爭端的正規程序、為外國公司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等。中國同意降低關稅和取消進口配額、取消出口補貼,並對外開放服務業的競爭。這些改變有的將立即實現,還有的則將在幾年內逐步實現。
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
中國有13億人口,中國經濟越來越呈多樣化並正在日益增長。中國(與台灣同時)加入WTO不可避免地改變了這個貿易組織的結構和特徵,這將對中國與其它國家、特別是與鄰國的關系產生直接影響。許多亞洲國家正面臨經濟衰退,這些國家希望通過增加出口來重振經濟。從某些方面來說,中國既代表著對這些國家實現目標的競爭性挑戰,也代表著這些國家可以從中國強勁的經濟表現中獲益的機會。
1995年至2001年間,中國出口額從佔全球的2.9%增長到3.9%,而同期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出口停滯不前。在過去4年內,中國在對美電子產品出口領域已經超過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另一方面,中國加入WTO也有利於出口高價值產品的國家和地區促進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據UBS沃伯格投資銀行公司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加入WTO將促進台灣經濟增長,到2005年增長幅度相當於台灣2000年GDP的1.7%。隨著中國對亞洲其它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出口產品的需求增加,這些經濟體的收益預計將達它們2000年GDP的1.1%。
然而,對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來說,前景並不那麼光明。UBS沃伯格公司估計,到2005年,東南亞經濟體蒙受的損失將相當於它們2000年GDP的0.1%到0.2%。對印度來說,這個數字可能高達0.7%。這正是為什麼東盟與中國同意努力開放相互間貿易的一個原因。
美中關系
中國如何履行WTO的成員義務將直接影響美中關系的未來。中國領導人已經一再表明完整履行中國所作承諾的決心。美中兩國的利益都要求避免因中國無力或不願履行入世承諾而增加的美中貿易摩擦。
當然,美中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會隨著中國加入WTO而消失,正如美國與很多老資格WTO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摩擦也並未消失一樣。甚至正相反,至少是在入世初期,由於兩國貿易關系的規模和范圍擴大,出現摩擦的可能性還會增加。中國已經在與美國的貿易中享有迅速增長的貿易順差。如果美國公司發現中國作出的市場准入承諾不能如預期的那樣迅速實現,其結果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美國出口增長緩慢無力、從政治上無法長久維持的中方雙邊貿易順差以及貿易摩擦加劇。
美國和WTO的其它成員能夠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幫助中國履行其對WTO所承擔的義務來避免發生上述情況。例如,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同美中商業全國委員會合作舉行了一個電視會議,讓美國貿易法專家與中國官員對話。同樣,位於北京的美國駐華使館同北京大學和當地的一個電視函授學院合作,為中國各地社區提供與WTO有關的網上培訓機會。使館商務處組織了一系列的研討會,使當地官員了解WTO的原則。歐洲聯盟也撥款約2,300萬美元使中國官員盡快了解WTO的各項規則和觀念,如保護知識產權。
雖然中國受到必須遵守國際規則並徹底履行其對WTO承諾的極大壓力,但要記住,貿易爭端並非總是單方向。中國同樣將能夠訴諸於WTO機制來解決它同WTO其它成員貿易糾紛。
盡管中國面臨著挑戰,但毫無疑問,加入WTO對中國來說是正確的選擇,並且有益於世界經濟體系。加入WTO將使中國與國際經濟社會緊密相連,最終給中國帶來更多的就業和投資機會,並且由於法治在經濟運作管理中進一步紮根,帶來更大的社會穩定。美國人民將從對中國的更多出口機會、國內的更多就業機會和更多的海外投資選擇中受益。隨著兩國貿易商務關系的擴大,美中兩國人民的直接接觸、觀點交流和技術轉移也將增加。而且,通過WTO而日益增長的相互依賴感,隨著美中兩國更加密切地在事關全球經濟穩定、安全和繁榮的廣泛領域里的合作,應該有助於加強兩國共同的使命感。
⑹ 現階段,我國司法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一)司法機關受制於地方,導致了司法審判權的地方化。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我國的各級司法機關作為一級政府的組成部分並完全隸屬於人民政府。到1954年9月我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才使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獨立於人民政府之外,從而使司法機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文革結束後,1982年我國又頒布了新憲法,憲法規定了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地位的獨立性。但是我國從1980年以來,基本上實行的是以「分灶吃飯」為主要內容的財政體制。這種財政體制調動了各地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但與此同時,一方面我國的行政機關掌握著整個國家的財政,各級司法機關的經費必須由同級政府決定。另一方面,司法機關的裝備、辦公、辦案經費等因各地經濟發展及財政狀況不同而不同,導致了司法機關的財政與地方的財政融為一體,這種情況下,地方司法機關更多地傾向於從發展地方經濟的角度去執行法律和行使司法權,而不是著眼於國家法治的統一性和嚴肅性。司法機關除了在財政上依賴於地方外,在人事制度等方面,不僅地方司法機關的司法行政職務由地方各級權力機關選舉、委任和罷免,而且司法人員也由地方權力機關任免。由於地方各級司法機關的財政和人事權隸屬於地方,這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隸屬、依附關系,使得地方司法機關的獨立性受到地方干預,其結果是破壞了國家司法獨立和國家法治的統一,還導致了司法審判權的地方化。
(二)司法機關缺乏制約與監督機制。
我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的規定,在我國的國家機關體系中,「兩院一府」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並受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但在實踐中,各級權力機關與司法機關的關系僅在選舉或罷免同級司法機關的負責人,各級權力機關對司法人員的任免僅屬履行法律手續,沒有把對司法人員的任免與對他的具體執法情況的考察有機地結合起來,各級權力機關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只表現為工作監督,聽取和審議司法機關的年度工作報告以及視察或檢查司法機關的執法情況。因此,我國憲法雖然賦予了國家權力機關廣泛的權力,但是目前國家權力機關尚無行使權力的具體程序,特別是國家權力機關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問題上更是如此。由於缺乏對司法機關進行法律監督的程序性規定,一方面導致了國家權力機關特別是地方權力機關輕司法監督的傾向,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司法機關特別是地方司法機關以司法獨立來對抗權力機關的監督。由於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不力,再加上我國現行司法體制中司法機關相互制約疲軟,檢察監督的作用發揮不充分,上下級司法機關更是和善相處,這就使得司法機關中的許多問題難以通過現行的監督機制予以解決,並在客觀上為司法機關濫用權力以及司法腐敗等現象的產生提供了便利。從司法機關內部的監督來看,目前,主要由檢察機關對審判機關的檢察監督和上級審判機關對下級審判機關的審級監督。人民檢察院作為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它有權對國家審判機關的審判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但是在實踐中,檢察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從來就沒有真正確立和實現。一是檢察監督的力度軟化,檢察機關執法監督意識和監督行為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困擾和束縛,致使檢察監督難以展開;二是從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看,檢察機關對審判機關的審判行為所實施的監督只是一種事後監督,在實踐中檢察機關發現審判機關的審判行為違法時,只能以抗訴的形式要求審判機關糾正。如果審判機關拒絕糾正,檢察機關也無能為力;三是檢察機關也是司法機關,我國現行法律已確定檢察機關有權監督其他司法機關,至於如何監督檢察機關的檢察權問題,除了國家權力機關的工作監督外,目前尚無其他明確規定,從而為檢察機關濫用權力提供了便利。就審級監督而言,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上級審判機關有權對下級審判機關的審判行為實行審級監督。在實踐中,上級審判機關通過審級監督的形式對下級審判機關的違法行為的確也進行了有效糾正。但是審級監督是審判機關內部的監督,由於我國實行兩審終審制,再加上審判機關的審判行為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困擾,因此,在有些地方,上級審判機關對下級審判機關進行審判監督的著眼點已不再是法治的統一和國家法律的有效實施,而是地方利益是否受到充分的保護。
(三)司法人員專業水平低,嚴重影響公正司法。
首先,與法治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法官、檢察官任職資格條件的要求比較低。我國《法官法》、《檢察官法》規定法官、檢察官的專業學歷起點為大學本科以上。然而,我國現有司法人員學歷的實際情況離這一要求卻相去甚遠。在20多萬法官中本科層次的只佔5.6%,研究生學歷僅佔0.3%。而在全國20餘萬檢察官中,本科層次的更少,只佔4%。我國司法隊伍的絕大部分人員是1979年後到司法機關的,主要一是政法院校的畢業生;二是復轉軍人;三是通過社會招干考入司法機關的高中畢業生。從人數上看,後兩部分的人數居多。另外,效率低下是目前司法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案件久拖不決是司空見慣的現象。有資料表明,1992年,中國平均8328人中有一名法官,而英國每11萬人中才有一名法官。可見,我國現行司法隊伍中非專業化的傾向十分嚴重,再加上司法效率低下,嚴重影響公正司法。
⑺ 美國總統特朗普為何想開除穆勒
美國總統特朗普此前公開說出有開除特別檢察官穆勒的想法之後,美參議院兩黨4名議員星期三(當地時間4月11日)提交了保護特別檢察官的法案。
美共和黨北卡羅萊納州參議院蒂里斯、南卡羅萊納州參議員格拉厄姆、民主黨特拉華州參議員庫恩斯及新澤西州參議員布克4月11日提交了法案,要求給予特別檢察官10天窗口期,以便在其被開除時得到快捷司法審議。
⑻ WTO是什麼,中國什麼時候加入WTO,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wto就是世界貿易組織,中國是2001年加入的WTO,是第126個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2001年9月12日至17日,世貿組織中國工作組第18次會議在日內瓦舉行,此次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多邊文件提交總理事會審議。會議宣布結束中國工作組的工作。 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召開的世貿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審議並表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於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從而成為了最後加入這個組織的主要貿易國之一。這向世界發出了明確的信息:中國准備著成為全球經濟中一個被賦予了完全權利的成員。加入WTO將為中國帶來巨大利益:擴大貿易、推動進一步經濟改革、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並促進法治。
在國內,加入WTO無疑將給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帶來重大的責任和挑戰。在國外,這將從根本上重新確定中國同其它國家的關系,特別是同美國這個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的關系,中國同在亞洲地區的鄰國的關系則更勿庸贅述。
有一點是肯定的:中國加入WTO所引起的變化將遠遠超出它同其它國家的貿易關系領域,既會帶來重重收益,也會帶來挑戰。如何最大限度地擴大收益和減少風險對於決策者、商界人士和消費者來說仍然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
中國為什麼需要WTO
中國經濟在過去20年中的迅猛發展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成功經歷。在強勁的改革措施的推動下,近10%的平均年增長率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和投資新機會,使中國變得更加繁榮。中國從閉關自守的計劃經濟轉向一個更為市場化的貿易強國所產生的效力遍及全球經濟,影響著從消費者選擇到投資流動的方方面面。
但飛速發展並不是沒有代價的。它尤其無情揭示出中國經濟體制中一些結構性的弱點,特別是在農業、金融和國有企業等方面。中國面臨的矛盾一直是,而且會繼續是,如何最好地保持經濟增長和結構改革勢頭的齊頭並進,因為如果其中之一停滯不前,另一個就很可能受挫,從而可能導致產生另外一系列新的經濟挑戰和困難。
從很多方面講,加入WTO都是中國保持經濟發展和改革速度的最佳選擇。隨著世界經濟變得更加錯綜復雜和彼此關聯,中國按照國際貿易規則參與世界經濟對中國以及美國、亞洲和世界都變得更為關鍵。作為WTO成員,中國將能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管理規則的制定。
同樣地,中國將能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來保護自己的貿易利益。中國出口商的一個受益之處是,他們現在可以確信自己的貿易夥伴必須遵守WTO規章。這意味著,舉例而言,WTO成員將不能在自己的國內市場上歧視中國產品。加入WTO將使中國對於外國投資者更具吸引力。在中國的投資增多意味著有更多的高薪就業機會、更多的政府稅收收入和更多的技術轉讓。中國對WTO的承諾將有助於增加各個經濟領域中的競爭。中國消費者將因競爭帶來更多選擇、更低價格和更高質量而直接受益,更不用說對知識產權和消費者權益的覺悟和認識也將提高。競爭將有助於提高效率和生產力,最終增強中國經濟並提高中國公司在任何一個市場同最好的跨國公司進行競爭的能力。
中國經濟將由於服務行業范圍的擴大而受益,外國公司希望在中國加入WTO後向中國引進保險、金融和經銷業。在這些領域的競爭將反過來刺激中國國內的服務業,從而使公司和消費者有更寬的選擇面。
也許最重要的是,隨著中國履行對WTO的承諾,特別是實施那些旨在形成最高透明度和非歧視性貿易的規定,消費者和公司都將受益於更廣泛的法治。
中國在WTO中承擔的義務
中國將因加入WTO而極大受益,但是,加入WTO不僅意味著享有某些權益,而且也意味著承擔具體責任。中國通過15年的艱苦談判,特別是同美國和歐洲聯盟的談判,才加入WTO。中國作出了多方面的承諾。若要全面了解這些承諾,人們需要研讀1,000頁之詳的《中國議定書》、《工作組報告書》以及《商品和服務承諾減讓表》。我們在這里只概述一下中國入世文件的主要內容:
◆ 降低關稅
·對美國商家最為重要的工業關稅將從25%降到7%。
·對美國農牧民最為重要的農業關稅將從31%降到14%。
◆ 對服務業的承諾
·大幅度開放范圍廣泛的服務業,包括美國的重要行業,如銀行、保險、電信和專業性服務等。
◆ 體制改革
·在透明度、通知和咨詢、執法一致和司法審議這些方面的廣泛改革將有助於消除外國公司在中國做生意的障礙。
◆ 遵守現行WTO協議
·中國將承擔起多個現行WTO協議所規定的義務,涵蓋范圍涉及農業、進口許可、貿易知識產權、貿易及同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的技術障礙等所有方面。
◆ 專門涉及中國的貿易自由化條款
·3年內直接與中國客戶進行進出口貿易的權利。
·在加入WTO的3年內在中國銷售所有產品的權利(化肥和原油及精煉石油除外,這些產品在加入WTO的5年後可以批發銷售,化肥在加入WTO的5年後可以零售)。
·對投資和進口的批准不再受制於那些會造成貿易扭曲的要求,如有關技術轉讓、外匯平衡、出口表現和本地原材料含量比例等要求。
·不需在中國投資注冊即有對中國出口的權利。逐步取消對數百種產品的配額和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NTMs),在2005年1月1日前取消與WTO規定不符的所有非關稅措施。
·取消國營貿易公司對工農業產品的進口壟斷。
·要求國營企業的采購和銷售決定必須完全基於商業考慮。
·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以及取消工業品的進口替代和出口補貼。
◆ 保障機制
·美國和其它WTO成員可以在15年內在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中繼續使用特別的非市場經濟方法衡量傾銷情況。
·根據一項專門涉及中國的保障機制,美國和其它WTO成員可以在12年內限制擾亂其市場的中國進口品的增加。
為這些承諾進行談判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證明,中國決心成為完全融入這個有規可循的全球貿易體系的一名成員。雖然獲得加入WTO的勝利來之不易,但中國在許多方面面臨另一個同樣值得去努力但也同樣困難的挑戰。從上面列舉的承諾中可以看到,中國為履行其WTO義務正在進行巨大變革:重組工業、公開發表以前在內部發布的法律和規章、建立裁決爭端的正規程序、為外國公司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等。中國同意降低關稅和取消進口配額、取消出口補貼,並對外開放服務業的競爭。這些改變有的將立即實現,還有的則將在幾年內逐步實現。
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
中國有13億人口,中國經濟越來越呈多樣化並正在日益增長。中國(與台灣同時)加入WTO不可避免地改變了這個貿易組織的結構和特徵,這將對中國與其它國家、特別是與鄰國的關系產生直接影響。許多亞洲國家正面臨經濟衰退,這些國家希望通過增加出口來重振經濟。從某些方面來說,中國既代表著對這些國家實現目標的競爭性挑戰,也代表著這些國家可以從中國強勁的經濟表現中獲益的機會。
1995年至2001年間,中國出口額從佔全球的2.9%增長到3.9%,而同期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出口停滯不前。在過去4年內,中國在對美電子產品出口領域已經超過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另一方面,中國加入WTO也有利於出口高價值產品的國家和地區促進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據UBS沃伯格投資銀行公司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加入WTO將促進台灣經濟增長,到2005年增長幅度相當於台灣2000年GDP的1.7%。隨著中國對亞洲其它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出口產品的需求增加,這些經濟體的收益預計將達它們2000年GDP的1.1%。
然而,對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來說,前景並不那麼光明。UBS沃伯格公司估計,到2005年,東南亞經濟體蒙受的損失將相當於它們2000年GDP的0.1%到0.2%。對印度來說,這個數字可能高達0.7%。這正是為什麼東盟與中國同意努力開放相互間貿易的一個原因。
美中關系
中國如何履行WTO的成員義務將直接影響美中關系的未來。中國領導人已經一再表明完整履行中國所作承諾的決心。美中兩國的利益都要求避免因中國無力或不願履行入世承諾而增加的美中貿易摩擦。
當然,美中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會隨著中國加入WTO而消失,正如美國與很多老資格WTO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摩擦也並未消失一樣。甚至正相反,至少是在入世初期,由於兩國貿易關系的規模和范圍擴大,出現摩擦的可能性還會增加。中國已經在與美國的貿易中享有迅速增長的貿易順差。如果美國公司發現中國作出的市場准入承諾不能如預期的那樣迅速實現,其結果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美國出口增長緩慢無力、從政治上無法長久維持的中方雙邊貿易順差以及貿易摩擦加劇。
美國和WTO的其它成員能夠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幫助中國履行其對WTO所承擔的義務來避免發生上述情況。例如,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同美中商業全國委員會合作舉行了一個電視會議,讓美國貿易法專家與中國官員對話。同樣,位於北京的美國駐華使館同北京大學和當地的一個電視函授學院合作,為中國各地社區提供與WTO有關的網上培訓機會。使館商務處組織了一系列的研討會,使當地官員了解WTO的原則。歐洲聯盟也撥款約2,300萬美元使中國官員盡快了解WTO的各項規則和觀念,如保護知識產權。
雖然中國受到必須遵守國際規則並徹底履行其對WTO承諾的極大壓力,但要記住,貿易爭端並非總是單方向。中國同樣將能夠訴諸於WTO機制來解決它同WTO其它成員貿易糾紛。
盡管中國面臨著挑戰,但毫無疑問,加入WTO對中國來說是正確的選擇,並且有益於世界經濟體系。加入WTO將使中國與國際經濟社會緊密相連,最終給中國帶來更多的就業和投資機會,並且由於法治在經濟運作管理中進一步紮根,帶來更大的社會穩定。美國人民將從對中國的更多出口機會、國內的更多就業機會和更多的海外投資選擇中受益。隨著兩國貿易商務關系的擴大,美中兩國人民的直接接觸、觀點交流和技術轉移也將增加。而且,通過WTO而日益增長的相互依賴感,隨著美中兩國更加密切地在事關全球經濟穩定、安全和繁榮的廣泛領域里的合作,應該有助於加強兩國共同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