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預測可能性
①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指的是
你說的是對的
期待可能性,是指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期待行為人不為違法行為,而實施適法行為的情形。
② 刑法中不特定性是一種預測可能性,而不是現實實害性。現實實害性是什麼意思呢
現實實害性是指已經造成了可以看到的損害
刑法中的不特定性指的是具有發生危險的風險性,這樣的條例很多,例如 危險駕駛機動車罪
即使沒有造成實質性損害,但是還是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
③ 刑法期待可能性是啥意思
期待可能性,是指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期待行為人做出合法行為。法律不強人所難,如果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不能期待行為人做出合法行為,行為人即使做出了違法犯罪行為,也無罪。因此,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便成為主觀阻卻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論是19世紀末(1896年)由倡導規范責任論的學者提出的研究行為人主觀方面(有責性)的理論。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據行為時的具體情況,能夠期待行為人實施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如果有期待可能性,即能夠期待行為人在行為時實施合法行為,行為人違反此期待實施了違法行為,即產生責任;如果無期待可能性,即行為人在行為時只能實施嚴重違法行為,不能期待其實施合法行為,此為阻卻責任事由,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④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是什麼意思
一、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和適用
期待可能性,即行為當時,能期待行為人避免實施違法行為而實施其他合法行為的可能性。
(——與規范責任論互為表裡,是規范責任論之主觀基礎。即:如有故意或過失的心理事實,且處於規范評價內,即違反了規范(客觀基礎),但無期待可能性(主觀基礎),則無責。)
期待可能性作為責任要素,其功能是阻卻責任,但其濫用,則會導致法秩序的鬆弛,因此,限制其適用,是勢所趨。(如德國,缺乏期待可能性,只能是法定阻卻事由,日本,原認為是超法規責任阻卻事由,現已受德之影響,漸主張限制適用。)一般認為,防衛過當、避險過當減免處罰,就是以此為據。
二、期待可能性的判斷標准
即以什麼為標准來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問題,直接影響案件處理結果。
1、行為人標准說。以行為時具體狀況下行為人的自身能力為標准。——批判:如此一來,毫無秩序可言,完全任由行為人。同時,對於確信犯不能說明。(因確信犯確信其行為正當,無期待可能性,但並非不承擔責任)
2、平均人標准說。把平均人置於行為人當時的情況下進行判斷。——批判:平均人或通常人是個模糊概念,其實質是由法官自己去判斷。
3、國家標准說(法規范標准說)。從期待者一方出發,以法秩序的具體要求為標准。但何種情況下,法才會做出期待,則更含糊了。
⑤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是什麼
期待可能性,是指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期待行為人不為違法行為,而實施適法行為的情形。
⑥ 何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是指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期待行為人做出合法行為。
如果有期待可能性,即能夠期待行為人在行為時實施合法行為,行為人違反此期待實施了違法行為,即產生責任;如果無期待可能性,即行為人在行為時只能實施嚴重違法行為,不能期待其實施合法行為,此為阻卻責任事由,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應當根據什麼標准判斷期待可能性是否存在,是在刑法理論上存在爭論的問題。對此,主要存在以下學說:
1、行為人標准說,即在行為時,該行為人能否作出其行為之外的適法行為的可能性。這是把行為人本身的情況作為判斷期待可能性的標准。
2、平均人標准說,即根據社會通常人的情況,將能否作出與行為人同樣的行為,作為判斷期待可能性的標准。
3、國家標准說,即從國家法秩序的立場出發,期待行為人作出合法行為,以此作為判斷期待可能性的標准。
(6)刑法預測可能性擴展閱讀
現行刑法,雖無任何「期待可能性」的字樣,卻是包含了豐富的期待可能性思想。試以刑法規定分析如下。
刑法第14條、第15條關於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的規定體現了有期待可能性的思想,換言之,刑法第14條、第15條以有期待可能性從積極的方面肯定了罪過的存在。與刑事司法中期待可能性是否存在尚須確認不同,刑事立法中的故意與過失體現了期待可能性思想。
行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為將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前提下,是否實施該行為具有可選擇性;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將可能造成的結果或應當小心謹慎而不盲目自信從事,在是否盡適度注意或者小心謹慎從事方面也存在著行為的可選擇性(以上情況若無行為可選擇性,則成立意外事件或不可抗力)。
法律期待行為人抑止危害社會的行為或盡適度注意或小心謹慎從事,行為人卻違反此期待希望或放任了危害結果的發生或由於疏忽大意或由於過於自信導致了危害結果的發生。可見,犯罪故意、犯罪過失都體現出了期待可能性思想。刑法第16條體現了無期待可能性的思想,以無期待可能性從消極的方面否定了罪過的存在。
⑦ 刑法中「期待可能性」的具體含義,並且根據具體實例分析(如重婚罪)。
所謂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據具體情況,有可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違法行為而實施其他適內法行為。期待可能性理容論認為,如果不能期待行為人實施其他合法行為,就不能對其進行法的非難,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責任。
期待可能性不僅存在著有無的問題(是否阻卻責任),而且存在程度問題(是否減輕責任)。
判斷標准:在考察行為人的能力的前提下,判斷能夠期待行為當時的行為人通過發揮其能力而不實施違法行為。
關於期待可能性,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A.行為人是否具有故意、過失,與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換言之,具有故意、過失的人,也可能沒有期待可能性
B.行為人犯罪後毀滅自己犯罪的證據的行為之所以不構成犯罪,是因為缺乏期待可能性
C.在司法實踐中,對於因遭受自然災害外流謀生而重婚的,之所以不以重婚罪論處,是因為缺乏期待可能性
D.身無分文的乞丐盜竊他人財物得以維持生存的,因為缺乏期待可能性,不應認定為盜竊罪
參考答案:D
⑧ 什麼是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論和法律不強人所難原則求詳解,容易理解的回答,不要粘貼復制的!感謝~!
對這兩個問題我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很淺的程度上。
1):所謂期待可能性,指的是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期待行為人不為違法行為,而實施適法行為的情形。
要將一個人的行為納入刑法的考量,就必須要求這個人在作出這種行為之前能夠通過可能的渠道去知悉這個行為產生的後果。這是刑法的可預測性的要求,同時也是期待可能性理論中的前置性要求。最能體現這個要求的規定就是刑事責任能力的劃分:在我國刑法理論中,不滿14周歲的人是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因為不滿14周歲的孩子沒有義務「懂法」。
如果一個人在做出某種違法行為之前知道這種行為可能受到刑法的調整,還要視行為時的具體情況:是不是有實施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如果這個人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有兩種行為可以選擇:一個合法一個違法。並且這兩種行為都可以達到同一目的。那麼此時他就具有期待可能性。如果他實施了違法行為的話,法律就可以對其進行處罰。反之,如果當時就只剩一種可能解決問題的途徑,即違法行為,那麼這個人在當時就沒有期待可能性,法律就無法對其進行處罰。具體體現在刑法總則中就是緊急避險行為和正當防衛行為。
2):「法律不強人所難的」含義和「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含義相同,比如說最近熱烈討論的將「見義勇為」納入刑法調整范圍之中的問題。見義勇為和舍己為人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一個人具有這種品德的話將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但大多數人是不具備這種高尚品德的,人生來自私,「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對這種自私的敷衍。所以,法律不能要求大多數人去做與自己的本性相違背的事。這就是「法律不強人所難」的含義。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⑨ 預測可能性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用自己的感覺去估測這件事情的幾率啊等等。。。。。
我認為是這樣。
⑩ 解釋一下刑法上的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就是依據行為人作出危害行為時所處的情況,只有在行為人有可能不作出該行為而作出了的時候,法律才能夠對行為人施以處罰。通俗的表達就是「法律不強人所難」。
比如說,一個人殺了人之後,把殺人凶器扔到河裡,把血衣燒了,在對該犯罪人定罪處罰的時候只能定他的殺人罪,而不能對他毀滅證據的行為進行處罰,因為犯罪人殺人之後,毀滅證據逃避偵查是他的正常反應,我們不能期待犯罪人犯罪之後保存好證據然後主動投案,盡管現實中也存在犯罪人犯罪後投案自首的情形,但那隻是極少數的情況,法律不可能期待所有犯罪的人犯罪後都不毀滅證據或者逃跑,所以我國刑法分則沒有規定對犯罪人犯罪後毀滅證據的行為進行處罰,但卻規定了「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也就是說,犯罪人以外的其他人唆使、協助當事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要受處罰,因為對犯罪人以外的人不去為犯罪人毀滅、偽造證據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至於那個「癖馬案」,趕馬人在事故發生以前就早已預見到可能因為馬的怪癖而造成危害結果,而最後也終於造成了危害結果,法官之所以判決趕馬人無罪,是因為趕馬人之前已建議僱主換馬,而僱主卻沒有同意,此時趕馬人有兩種選擇:1、為了避免可能發生的危害結果而冒著被解僱的危險換掉馬匹;2、執行僱主的命令不換掉馬匹以保證自己工作的穩定。趕馬人選擇了第二種,這是一種「人之常情」,雖然最後危害結果發生了,但是法律不能期待趕馬人以丟掉自己工作的代價去違抗僱主的命令,否則就是強人所難,所以不能對趕馬人進行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