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圖構
㈠ 民法通則146條的結構和類型
第一百四十六條 【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版律。當事人權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處理。
條文注釋本條是關於涉外侵權責任爭議的法律適用的規定。
侵權責任爭議的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是侵權行為地法,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行為結果發生地。當事人雙方同一國籍或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適用當事人本國法或住所地法。至於第二款是關於侵權行為的認定,認定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
㈡ 誰有方誌平老師民法寶典圖構資料
,如果單純來的想通過考試而學習民源法,那建議挑選一個聽著比較習慣,適合自己的老師。因為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特點,從考試的角度來說,老師們講的都是考點,並不是很深厚的理論。挑選一個老師,系統的學習,都能有很大的進步。要想學習民法理論,基礎很重要,建議多看看一些民法學家的著作,循序漸進會有很大的幫助。
㈢ 民法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你是問民法的基本原則吧?
平等、自願、公平、誠實信用、禁止權力濫用、公序良俗和等價有償。
㈣ 誰能簡單的總結一下民法總論的知識框架結構阿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法律分立中的私法
第二節 我國民法的制度語源
第三節 民法概念及調整對象
第四節 民法的法律淵源
第五節 民法法條
第二章 法律關系和權利
第六節 民法的基本原則
第七節 民法體系和體例
第八節 民法的效力及其范圍
第九節 民法的適用
第三章 權利主體
第一節 法律關系
第二節 權利主體
第三節 自然人概述
第四節 自然人的行為能力
第五節 監護制度及其改革
第六節 自然人的人格權
第七節 自然的其他法律屬性
第八節 法人概述
第九節 法人的權利能力
第十節 法人機關
第十一節 法人的行為能力責任能力
第十二節 法人的成立及其管理
第十三節 法人的其他屬性
第十四節 法人人格的否認
第十五節 法人終止和清算中的法人
第十六節 無權利能力社團
第十七節 合夥
第四章 法律行為
第一節 法律行為的概念和理念
第二節 法律行為的分類
第三節 法律行為的成立
第四節 法律行為的生效
第五節 意思表示瑕疵
第六節 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為
第七節 附條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為
第八節 法律行為的交易基礎瑕疵學說
第九節 法律行為的解釋
第十節 物權行為的理論和應用
第十一節 代理
第五章 民法上的時間
第一節 時間的民法意義及其規范屬性
第二節 期日和期間
第三節 時效
第四節 除斥期間
㈤ 民法總則的樹狀結構
2017年3月1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了民法總則,該法將於2017年10月1日施行,這為我國民法典編纂走出了重要一步。民法屬於私法,關乎每個人,故有人形象得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關懷。未來的民法典,從目前的消息來看,將包括民法總則、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就民法總則而言,其規定的是民法各編共通的基本規則,學者稱之為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模式。現將《民法總則》各章分述如下。
一關於基本規定第一章基本規定共12個條文,其中第5條至第9條規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則,第10條規定了法源。民法基本原則不能作為法官判案的法律依據。有的基本原則屬於倡導式原則,比如第9條的綠色原則,法官不能根據該條規定來確定民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這一章中,最具意義的有兩個條文。一是第8條用國際上通用的「公序良俗」一詞代替了《民法通則》第7條的「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二是在第10條規定習慣可以作為法源,但遺憾的是,在無法律或習慣可供適用時,並沒有規定法官可以基於公平正義理念,依據法理作出判決。
二關於民事主體《民法總則》共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三種民事主體。對於自然人,相較於《民法通則》,有以下幾個主要變化。一是自然人的稱法取代了《民法通則》的公民一詞,因公民是系指一國之民,而自然人不分國籍,民法適用的對象為我國法域內的所有居民而不論國籍,故自然人一詞更精確。二是在第16條明確,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胎兒可以分得遺產,這在《繼承法》第28條已經作出規定,但本條規定則不限於繼承,還包括接受贈與、向侵權人主張侵權損害賠償等凡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均視為有權利能力,也就是說,胎兒在未出生前,就可以向有關義務人主張權利,包括在娘胎里就以自己名義提起訴訟,不需要等待出生後再提起訴訟。三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這個條款並不是媒體誤讀的保護打醬油的權利,恰恰相反,下調年齡將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不利。四是在監護一節,規定對於監護有爭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這條規定改變了《民法通則》必須由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先行指定的前置程序之弊端,因為在實踐中,這此組織往往不願意指定監護人,這導致指定監護制度形同虛設。五是規定了成年監護制度,特別是規定了成年監護中的意定監護制度,當然,《民法總則》即使未規定成年監護制度,成年人預先安排自己老年時變痴獃等無生活自理能力時的監護人,根據私法自治原則,也沒有必要認定無效。六是更加詳細的規定了撤銷監護人資格的相關情形和程序。對於法人,相較於《民法通則》,有以下幾點變化。一是區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特別法人。其中營利法人包括公司等企業法人。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不向出資者、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利潤的法人。其中的社會服務機構,可能包括民辦非企業單位,比如民辦學校、民辦醫院。在特別法人中,《民法總則》一方面在第96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另一方面又在第101條規定了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兩者什麼關系需待釐清。二是明確了法人(不再局限在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理事等執行機構或者決策機構的成員為清算義務人,清算義務人未及時履行清算義務,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種民事責任屬於侵權責任。在民法理論中,侵權責任包括侵害權利、違反善良風俗故意致人受損、違反保護性法律致人受損所產生的侵權責任,其中清算義務屬於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制度,違反清算義務致人受損,屬於違反保護性法律致人受損,構成侵權行為。非法人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需要明確的是,法人的分支機構規定在「法人」一章的第74條,沒有規定在「非法人組織」一章,這說明立法者並沒有將法人的分支機構作為非法人組織,這與民事訴訟法中的非法人組織的概念是不同的。
三關於民事權利民法總則的兩個核心概念是權利與法律行為。在民法總則的立法例中,並不會詳盡列舉民事權利的類型。但我國的《民法總則》獨樹一幟,共用20個條文列舉了民事權利的類型,包括人身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必須要指出的是,在民法總則里詳細列舉權利清單,僅僅起到宣示性作用,難以單獨作為裁判規則。盡管如此,在民事權利一章中,也有進步的一面,比如第117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這是我國用法律的形式,首次明確規定徵收需要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即使《物權法》也沒有使用「公平、合理」這兩個詞。另外,第132條規定,「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這條規定是對權利行使之限制的規定,具有裁判規則的特質,法官可以拿來適用。最後要指出的是,由於立法機關擬不再規定債法總則,故將不當得利、無因管理這兩種債規定在民法總則之中,但由於只有兩個條文,不足敷用,可以想見,今後會通過司法解釋或判例的形式予以補充,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不當得利與無因管理制度。
四關於法律行為作者不願意使用民事法律行為一詞,蓋因法律行為一詞本就是德國民法的產物,不存在行政法律行為、刑事法律行為,所以也沒有必要創設民事法律行為這一概念,但立法機關考慮到法理學者的感情,予以妥協,加了多餘的「民事」兩字。法律行為是權利得失變更的重要法律事實,譬如物權、債權常因法律行為而創設或消滅;又如,婚姻關系始於結婚這個法律行為,終於離婚這個法律行為。法律行為包括財產行為與身份行為,前者如合同,後者如結婚、收養。民法總則既然是民法各編通用規則的提取,即所謂的提取公因式,那麼法律行為一章的相關規定都應該可以適用於身份行為。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民法總則里的法律行為主要適用於財產行為。與《民法通則》相比,《民法總則》關於法律行為有如下修改。一是第139條規定意思表示可以通過公告方式作出,這對於無法尋找相對人有利。比如表達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在相對人下落不明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報紙公告的方式作出,無須通過訴訟途徑解決。但是,第139條規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這是不符合法理的,應當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公告發布後兩個月後生效。二是關於無效法律行為的種類上,共有如下幾種: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44條)、通謀虛偽意思表示(第146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53條第一款)、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53條第二款)、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54條)。對比合同法第52條,你會發現,少了三種情形。一是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是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三是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對此,作者認為,合同法第52條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無效,已經被《民法總則》第153條第二款的違背公序良俗無效所替代。對於另外兩種情形,由於《民法總則》居於一般法的地位,而《合同法》是特別法,故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以及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法律行為,仍應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認定無效。三是關於可撤銷法律行為,與《民法通則》相比,增加了第三人實施欺詐、脅迫的情形,另外對於撤銷權消滅的情形亦作了類型化規定。
五關於代理對於代理制度,與《民法通則》相比,變化不大,仍然將代理限定在直接代理,不承認間接代理。主要變化是將職務行為作為代理之一種。《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58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兩條即所謂的職務行為。作者認為,職務行為,本質上屬於代理行為,故理應作為代理行為之一種,但《民法通則》將之不當得規定在法人一章。《民法總則》撥亂反正,在代理一章的第170條規定,「1、執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工作任務的人員,就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對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發生效力。2、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執行其工作任務的人員職權范圍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自此,職務行為回歸代理制度。
六關於民事責任《民法總則》的民事責任一章,是一個大雜燴,糅合了多種情形。作者嘗試分析之:(1)第176條規定:「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這條是眾所周知的法理,無特別規定之必要。(2)第177條、第178條分別規定了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這里的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屬於債的范疇,本應規定在債法總則里,但由於立法機關不再另行規定債權總則,故將這兩個條文放置於「民事責任」一章,體例的缺陷在這兩個條文中表露無遺。(3)第179條規定了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其中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是人格權、物權、知識產權等絕對權的排他性權能的體現;返還財產是物權請求權之行使;恢復原狀(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修理重作更換、繼續履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賠禮道歉是債法責任。(4)第181條和第182條規定了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制度,這兩條即學理上的自衛行為,在「台灣民法」,與禁止權利濫用(即大陸《民法總則》第132條)同屬於權利之行使的范疇,作者認為可以參照「台灣民法」,規定在「民事權利」之第132條以下,因為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屬於保護自己或他人之利益免遭危害而設,屬於權利行使之界線。第183條以及第184條的「好人法」,類型上亦可分別歸類於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5)第185條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傳言這條是全國人大代表會議表決前臨時加上去的,這個規定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一是死者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這不僅僅是英雄烈士,普通人也應受保護,無特別規定之必要,且即使規定,也應當規定在「民事權利」一章的人身權下。二是該條規定的原告是誰語焉不詳,是否是英雄烈士的近親屬?還是有關國家機關,比如檢察院?如果是後者,規定在民法之中並不合適,如果是前者,則根據侵權責任法即可,也無在民法總則中規定的必要。(6)第186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此條文語意不明。(7)第187條規定,「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刑民交叉是中國式法律問題,不知這一條的規定能否讓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七關於訴訟時效與《民法通則》相比,《民法總則》將訴訟時效期間統一規定為三年,不再規定特殊短期訴訟時效(如前者規定租金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另外,根據第188條的規定,訴訟時效適用的客體為民事權利,但自第190條開始,採用了請求權一詞,因此,訴訟時效的客體為請求權,當屬無疑。而請求權,有基於物權者,有基於人格權者,有基於債權者。何者適用訴訟時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的規定,只有債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但根據《民法總則》第196條的規定,除機動車、船舶等需要登記的動產外,其他動產的返還請求權,雖然屬於物權請求權,但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㈥ 初步構建民法體系,以圖表形式表示
應當以法律關系的要素作為構建民法典體系的基本思路 盡管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德國的模式,但我認為應當借鑒德國模式,採取法律關系的要 素來構建我國民法典體系。潘德克頓學派的一個偉大的貢獻在於,以法律關系的要素作 為構建民法典總則體系的骨架,「德意志編別法創設總則編之一舉,意義甚為重大,當 時德國法律學者皆認為:對各種法律關系共同事項,另有謀設一般的共同規定之必要。 」(註:陳棋炎:《親屬、繼承法基本問題》,台灣三民書局1980年版,第3頁。)也就 是說,潘德克頓學派將整個法律關系的理論運用到法典裡面去,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民法 典的體系結構。具體來說,在總則中確立主體、行為、客體制度,然後在分則中確立法 律關系的內容,該內容主要是民事權利,具體包括債權、物權、親屬、繼承權利,當總 則中確立主體、行為、客體與分則中的權利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關系,例 如總則中的主體、行為、客體與物權制度結合在一起,就構成完整的物權法律關系。由 於法律關系的各種要素都已具備從而形成完整的法律關系,這種構架模式體現了潘德克 頓體系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如果我們要採納潘德克頓制定民法典體系的基本思路,那麼總則按照法律關系的要素 來構建,至少需要規定以下內容:第一,主體制度。主體是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的自然人或法人,民事主體制度是獨立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等說必備的民事權利能 力與民事行為能力方面的規定,是商品關系的當事人在法律上的反映。民事主體主要包 括自然人、法人和合夥等。第二,客體,客體是民事權利和義務指向的對象。根據概念 法學的體系思想,應將作為法律規定的客體的構成要件分離出若干要素,並將這些要素 一般化,形成類別概念,並借著不同層次的類型化,形成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並因此 構成體系。(註:拉倫茨:《法學方法論》,第356頁。)總則中規定客體制度的主要理 由是:我國民法總論已經在總則中抽象出來了法律行為的概念,對於法律行為的構成要 素的客體是應該也可以抽象出來的。建立抽象的客體概念,可以涵蓋未來發展出來的客 體。因為客體本身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社會生活的變化,無形 財產權利在迅速擴張,近來有學者認為,像養老金、就業機會、營業執照、補貼、政治 特許權利等都屬於財產權范疇。(註:Lawrence M.Friedman,The Law of The Living,The Law of The Dead:Property,Succession,and Society,1996 Wis.L.Rev.340.)因此 ,權利客體一詞包含的范圍十分廣泛,這就需要使客體概念的包容性更強。第三,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又稱法律行為,它是指民事主體旨在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 義務,以意思表示為內容的行為。
㈦ 民法中法人那一部分的內容結構圖是怎樣的
圖一:
┏財團法人:由一定目的的財產的集合而成立
┏按成立基礎┫
┃ ┗社團法人:2個以上自版然人結合成立
┏私權法人┫
┃ ┃ ┏營利法人:以營利為目的的法人
法人 ┫ ┗按是否營利┫
┃ ┗公益法人:以公共利益為其目的事業的法人
┗公法人
圖二:
┏取得:成立
┏權利能力┫限制
┃ ┗喪失:終止
┃
┃ ┏意思機關:也稱權力機關、決策機關
法人 ┫行為能力┫代表機關
┃ ┗監督機關
┃
┃
┗責任能力
㈧ 民法都有哪些結構如何掌握民法體系的要點
掌握民法,首先要掌握民法的體系。現代的民法體系,通常包括以下五個組成部分: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法、婚姻法和繼承法。
要深入的掌握民法體系,有必要對於這幾個部分的內在邏輯關系有一個清楚地認識,即為什麼民法體系要包括這樣五個部分,簡單說,就是要滿足一個正常的基本需要,是對於一個正常人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動進行的全面調整。分述如下:
要有物權法,因為,一個要在這個世界有尊嚴的活著,必須要擁有一定的財產並且要以合理的方式對於自己的財產進行利用,以享有財產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物權法,就是調整人們對於財產的歸屬和利用(物權法第2條)的各種法律關系。
(8)民法圖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十八條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第十九條 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㈨ 民法規則的邏輯結構是什麼
現在各種現行的民法教科書中,比如在彭萬林教授主編的《民法學》中{1},民法總論邏輯結構包括民法的概念和適用、民法基本原則、民事法律關系、自然人、法人、合夥、法律行為、代理、訴訟時效和期限等九個部分;魏振瀛教授主編的《民法》{2}又將民法邏輯結構表述為緒論(包括民法概述、民法的基本原則、民事法律關系三部分)、民事權利主體、民事權利客體和民事權利變動等四個部分;而李開國教授的《民法總則研究》{3}將其分為民法的概念和性質、民法的本體、民法的基本原則、民事法律關系、民事主體、公民、法人、民事法律事實、民事法律行為、代理和訴訟時效等十一個部分。雖然他們對民法總論邏輯結構的排列各異,但無疑都將極大地推動民法總論的研究。對於民法總論的爭論實際上是對我國未來民法典總則內容的不同見解。眾所周知,現在大陸法系的民法典編撰體例主要有兩種:其一,羅馬式(又稱法學階梯式);其二,德意志式(又稱為潘德克頓式)。羅馬式乃仿效古羅馬法學家蓋尤士的法學教科書。《法學階梯》(institutions)的體例,分為第一編人法、第二編物法和第三編訴訟法。法國民法典即採用這種體例。只是將訴訟法排除在外,以第一編人、第二編財產及對所有權的各種限制和第三編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組成。潘德克頓(pandectae)式乃是德國學者著述中所用體例,為德國民法典所沿用,共分為五編:第一編總則、第二編債券、第三編物權、第四編親屬和第五編繼承。將兩種立法編撰體例相互比較不難發現:德國民法典與法國民法典最大的區別在於德國民法典有一個專門的總則部分,該部分所對應的學術內容就是我們現在所談的民法總論的一部分。
目前我國正處於民法體系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民事訴訟法的修改、擔保法的討論等一系列的立法活動無一不在為民法的制定作準備。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制定一部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法典終將成為現實。怎樣才能使我國未來的民法典成為像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一樣的經典之作呢?筆者認為,關鍵之處在於要使民法典具有自己的靈魂,如前文所述德國民法典就是通過在民法中引入潘德克頓式的法學理念和立法體制,使德國民法典成為與法國民法典並列的大陸法系民法典代表。因此要使中國的民法典具有時代特點兼較高法律價值,我們就應當在民法的創新上下功夫。本文的寫作目的就是希望選取一個新的視角——從倫理人格主義哲學入手探尋民法總論邏輯結構的發展規律,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民法總論,進而為我國未來民法典的制定略盡綿力。
一、民法總論邏輯結構的概述
什麼是民法總論的邏輯結構?民法總論的邏輯結構是如何作用於民法總論?對民法典的制定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對民法總論的發展過程作一個簡要的闡述。近代民法一語。是從羅馬法之Jus civile-語沿襲而來,在法語為droit civil,英語為civil law,德語為Buergerliches Recht,荷蘭語為Burgerlyk Regt,其本意對應羅馬法的市民法之意。中國民法學者梅仲協在所著《民法要義》中指出:民法一語,典籍無所本,清季變法,抄自東瀛,東瀛則復從拿翁法典之droit civil,譯為今稱。其實不單是民法的語源,整個近代民法的體系都是建立在對羅馬法的研究之上。自從羅馬法古碑在義大利出土以來,通過對羅馬法的不同方法研究,大陸法系創造出兩種民法典編撰體例羅馬式(又稱法學階梯式)和德意志式(又稱為潘德克頓式)。潘德克頓(pandectae)一語,系羅馬法大全即查士丁尼法典中的《學說匯纂》的音譯,19世紀的德國民法學家通過對《學說匯纂》的研究形成了近代德國的民法理論體系,並且明確提出了將民法的原則
㈩ 民法的結構是怎樣的
民法分為民事主體和民事權利:
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民事權利分為人格權、身份權、知識產權、繼承權、財產權。
財產權下分物權和債權。(重點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