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變遷

司法變遷

發布時間: 2022-05-20 12:10:11

『壹』 誰能簡述"中國封建社會中央司法機構的發展與演變

我國的司法機關在封建社會是一個逐漸發展演變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備的行政監察司法機關以及完備的監察制度,同時中央到地方也逐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司法機關.
總之,封建社會的司法機關是一個逐步發展,從名稱的變化,到從一個司法機關發展到三大司法機關,最後三大司法機關的職權、工作范圍等有變化.這是一個由簡單走向完整化、系統化的過程.逐步形成了從審判到復核及監察司法機關的體系,起到了部門之間相互制約和監督的作用.且分工明確具體,同時也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垂直領導和監督的體系
附:
下面我們逐一來看從秦到明清的司法機關設置及演變:
秦朝時期中央的最高立法權、司法權屬於秦皇,丞相和御史大夫則協助皇帝行使權力,中央設司法機關廷尉,其長官也教廷尉.充分顯示了當時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設郡守、縣令,兼管地方司法.另外地方設專職司法官員決曹掾,在縣以下設薔夫、三老、游檄.確保親王的司法統治意志的貫徹.
漢朝時期,中央司法機關有所變化,中央仍設有廷尉,在漢初時期在中央設有丞相,到了漢武帝以後為五曹主斷獄,設御史主監察機關,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規定各封國有獨立審判權,但不構成司法管轄權.
三國兩晉時期,與以前相比,中央司法機關變化很大:主要表現在機構擴大、編制增加、分工詳細,還有機構名稱與機構長官名稱分開.初期為廷尉或大理,到東漢後期設中央三省制度、尚書台、中央行政機構兼領行政司法事務.在地方上,依秦漢的傳統,行政司法機關合而為一,分州、郡縣,司法權由縣令、郡太守、州刺史掌握.
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司法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在中央設立了主管審判的大理寺、主管行政復核的刑部和主監察的御史台,進一步完善了行政司法機關、司法制度和監察制度.在地方上也加強了行政機關監理.
明清時期沿襲前朝的司法制度,在中央依然設有大理寺、刑部,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它們的職能也發生了改變:大理寺由主審判改為主復核,刑部由主行政復核改為主審判,都察院主理監察.另外,明朝還設有九卿會審制度.更具特色的是明朝還建立了一套獨特的特務機關――廠衛制度,加強了對廣大人民的監視和對各級司法機關的監察.

『貳』 魏晉南北朝時期法典的變化和司法制度包括

一、法典結構與法律形式的發展變化

1.《魏律》

鑒於漢代律令繁雜,魏明帝下詔改定刑制,作新律18篇,後人稱為《魏律》或《曹魏律》。新律對秦漢舊律有較大改革:

首先,將《法經》中的「具律」改為「刑名」,置於律首;

其次,將「八議」制度正式列入法典;

再次,進一步調整法典的結構與內容,使中國封建法典在系統和科學上進了一大步。

2.《晉律》頒行與張杜注律

西晉泰始三年,晉武帝詔頒《晉律》,又稱《泰始律》。《晉律》對漢魏法律繼續改革:

(1)精簡法律條文,形成20篇602條的格局。

(2)與魏律相比,在刑名律後增加法例律,豐富了刑法總則的內容。

(3)同時對刑律分則部分重新編排,向著「刑寬」、「禁簡」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張杜注律:在《晉律》頒布的同時,律學家張斐、杜預為之作注,總結了歷代刑法理論與刑事立法經驗,經晉武帝批准頒行,與《晉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故《晉律》亦稱「張杜律」。

3.《北魏律》的制頒

北魏統治者吸收漢晉立法成果,采諸家法典之長,經過綜合比較,「取精用宏」修成《北魏律》20篇,成當時著名的法典。

4.《北齊律》的制定

北齊政權全面總結歷代立法經驗,歷經十餘年修成當時最有水準的法典《北齊律》。《北齊律》共12篇。

特點:將刑名與法例律合為名例律一篇,充實了刑法總則,精煉了刑法分則,使其成為11篇,即禁衛、戶婚、擅興、違制、詐偽、斗訟、賊盜、捕斷、毀損、廄牧、雜律。

影響:《北齊律》在中國封建法律史上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對封建後世的立法影響深遠。

5.法律形式的變化

這一時期法律形式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形成了律、令、科、比、格、式相互為用的立法格局。

(1)科起著補充與變通律、令的作用。

(2)格與令相同,起著補充律的作用,均帶有刑事法律性質,不同於隋唐時期具有行政法律性質的格。

(3)比是比附或類推,即比照典型判例或相近律文處理法律無明文規定的同類案件。

(4)式是公文程式。

二、法典內容的發展變化

主要表現在法律儒家化進一步加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社會政治經濟關系的變化,法律內容也有所發展,主要表現在禮法結合進一步發展。也就是說,在漢代中期以後的法律儒家化的基礎上更廣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倫理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使禮、法更大程度上實現融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八議」入律與「官當」制度確立

(1)「八議」。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時,以《周禮》「八辟」為依據,正式規定了此制度,主要是對封建特權人物犯罪實行減免處罰的法律規定,包括:

①議親(皇帝親戚)

②議故(皇帝故舊)

③議賢(有傳統德行與影響的人)

④議能(有大才能)

⑤議功(有大功勛)

⑥議貴(貴族官僚)

⑦議勤(為朝廷勤勞服務)

⑧議賓(前代皇室宗親)

此後,「八議」成為各代刑律的重要內容,唐律中的名例律在五刑、十惡之後即規定了八議制度。

(2)「官當」。允許官吏以官職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權制度,它正式出現在《北魏律》與《陳律》中。

①——《北魏律·法例篇》規定:每一爵級抵當徒罪2年;

②——南朝《陳律》規定更細,凡以官折抵徒刑,同贖刑結合使用。如官吏犯罪應判4~5年徒刑,准許當徒2年,其餘年限服勞役。若判處3年徒刑,准許以官當徒2年,剩餘1年可以贖罪。表明當時封建特權法有進一步發展。

2.「重罪十條」的產生

北齊為維護封建國家根本利益,在《北齊律》中首次規定「重罪十條」,是對危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十種重罪的總稱。「重罪十條」分別為:

(1)反逆(造反);

(2)大逆(毀壞皇帝宗廟、山陵與宮殿);

(3)判(叛變);

(4)降(投降);

(5)惡逆(毆打謀殺尊親屬);

(6)不道(兇殘殺人);

(7)不敬(盜用皇室器物及對皇帝不尊重);

(8)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禮制服喪);

(9)不義(殺本府長官與授業老師);

(10)內亂(親屬間的亂倫行為);

注意:《北齊律》規定:「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把「重罪十條」置於律首,作為嚴厲打擊的對象,增加了法律的威懾力量。

3.刑罰制度改革

(1)規定絞、斬等死刑制度;

(2)規定流刑——作為死刑的一種寬貸措施,分5等,每等以500里為基數,以距都城2500里為第一等,至4500里為限,同時還要施加鞭刑;

(3)規定鞭刑與杖刑——改革以往五刑制度,增加鞭刑與杖刑(後北齊、北周相繼採用);

(4)廢除宮刑制度——北朝與南朝相繼宣布廢除宮刑,自此結束了使用宮刑的歷史。

4.「准五服制罪」的確立

《晉律》與《北齊律》中相繼確立「准五服制罪」的制度。

(1)服制的概念和分類:服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以喪服為標志,區分親屬的范圍和等級的制度。服制依親疏遠近關系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2)服制的效力:服制不但確定繼承與贍養等權利義務關系,同時也是親屬相犯時確定刑罰輕重的依據。如斬衰親服制最高尊長犯卑幼減免處罰,卑幼犯尊長加重處罰。袒免親為服外遠親,尊長犯卑幼處罰相對從重,卑幼犯尊長處罰相對從輕。

(3)「五服制罪」原則的確立,使得儒家的禮儀制度與法律的適用完全結合在一起,是自漢代開「禮律融合」之先河以來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發展,它不僅體現了晉律「禮律並重」 的特點,也是中國封建法律倫理法特徵的集中表現。依五服制罪成為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內容,影響廣泛,直到明清。

5.死刑復奏制度

死刑復奏制度是指奏請皇帝批准執行死刑判決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時正式確立這一制度,為唐代的死刑三復奏,打下了基礎。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強了皇帝對司法審判的控制,又體現了皇帝對民眾的體恤。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司法制度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王朝的司法機關的名稱和建制基本承襲漢制,同時,為了適應這一時期新形勢的需要,又在漢朝的基礎上有了重大發展。

魏明帝時,在延尉之下增設律博士一職,專門負責教授法律知識,以提高司法官吏的專業素質和審判水平。西晉承襲了這一做法,並增設了其他職官。至北齊,廷尉正式改名稱為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為正副長官。大理寺的建立增強了中央司法機關的審判職能,也為後世王朝健全這一機構奠定了重要基礎。此時期進一步提高尚書台的地位其中的「三公曹」與「二千石曹」執掌司法審判同時掌囚帳,這為隋唐時期刑部尚書執掌審判復核提供了前提。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央統治機構逐步由一省制向三省制轉變,東漢時的尚書台至此時已發展成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其體系和分工也更為精細,這種政治制度的重大變化給司法機關的發展帶來深刻影響。這時雖無專門的司法行政機構,但在尚書台之下已分設各專門部門,其中就有專門掌管全國司法行政事務同時兼理刑獄的機構,長官多稱為尚書。至南朝梁和北齊,尚書台正式改為尚書省,以尚書分統下屬的「六曹」,如北齊的殿中尚書專掌「諸曹囚賬,斷罪,赦建金雞等事」,都官尚書專掌「詔書律令勾檢之事」(《隋書·百官志》),已初具後代刑部的性質和規模。中央行政機關兼理司法事務制度的日趨完善,為隋唐司法制度的發展和完備奠定了基礎。

應試要點與難點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法典結構與法律形式的發展變化。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法典內容的發展變化。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司法制度(律博士 大理寺 三省制度)。

考題分析

一、單項選擇題

1.「准五服制罪」始於()。

A. 曹魏 B. 北魏 C. 晉代 D. 西漢

【答案】 C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我國古代自晉代開始的「准五服制罪」的原則。我國古代以喪服為標志來表示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並形成一種制度,封建服制把親屬分五等:(1)斬衰親;(2)齊衰親;(3)大功親;(4)小功親;(5)緦麻親。親者服重,疏者服輕。這種服制不但被用來作為確定贍養與繼承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而且也是親屬相犯確定刑罰輕重的依據。在刑法的適用上,其原則是:服制愈近,以尊犯卑,處罰愈輕;以卑犯尊,處罰愈重。服制愈遠,以尊犯卑相對變重,以卑犯尊相對變輕。而在民事方面的適用上,原則正好相反。「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自《晉律》確立後,一直沿用至清末,明清律還附有喪服圖。故本題應選C。

2.「八議」入律是在()。

A. 晉律 B. 新律C. 北魏律 D. 北齊律

【答案】 B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魏新律首次正式把「八議」寫入法典。所謂「八議」是指法律規定的以下八種人犯罪,一般司法機關無權審判,必須奏請皇帝裁決,由皇帝根據其身份及具體情況減免刑罰的制度。這八種人是: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這些人犯罪,輕者可以減免,犯了罪要「秦議裁定,皆取決宸衷,曹司不敢與奪。」即一般司法機關無權決斷,須奏請皇帝裁決,皇帝多予減刑與免刑。魏明帝制定「新律」時,首次正式把「八議」寫入法典之中。從此時起直至明清,「八議」成為後世歷代封建法典中的一項重要制度,歷經一千六百餘年而相沿不改。故本題應選B。

3.「重罪十條」首載於()。

A. 北魏律 B. 晉律C. 北齊律 D. 北周律

【答案】 C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重罪十條」首載於哪部法典。「重罪十條」是首次在《北齊律》中規定的對十種最嚴重的犯罪予以嚴厲制裁的制度。在秦漢的律令中就已相繼出現了「重罪十條」 中的罪名,如「不孝」、「不敬」、「不道」、「降叛」、「禽獸行」等。北魏、北周及南朝定律,雖無「十條」之名,但均有類似內容。北齊統治者在總結歷代封建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將統治階級認為危害國家根本利益和統治秩序最嚴重的犯罪集中概括為十種,稱為「重罪十條」,置於法典的首篇《名例律》中,作為封建法律重點打擊的對象。這十種犯罪是: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內亂。犯此十條者,不僅要處以最嚴厲的刑罰,而且不得適用「八議」和贖刑的有關規定。「重罪十條」 自北齊確立後,對後世封建立法的影響極其深遠。隋初制定《開皇律》時採用北齊之制,將這一規定稍加修改而稱為「十惡」。從此,「十惡」制度作為封建法律中一項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作為維護封建統治最有力的武器而被規定於後世歷代法典之中,世代相傳直至明清,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餘年。故本題應選C。

4.將律典簡化為十二篇的是()。

A. 北齊律 B. 魏新律 C. 北魏律 D. 晉律

【答案】 A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哪部法典的篇章結構正式確定為十二篇。於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十月頒行的《魏律》是十八篇,史稱曹魏「新律」;於晉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正式頒行天下的《晉律》共二十篇,620條,史稱「泰始律」;於孝文帝大和十年(公元495年)頒行的《北魏律》共十五篇,共20卷;於武成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完成的《北齊律》共十二篇,949條,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立法成就最高、對後代封建法典影響最直接、最深遠的一部法典。它集中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的封建立法經驗,使封建法典的體例和內容進一步完善。十二篇的規模及篇名也基本上被隋、唐、宋代法典所繼承。《北齊律》在中國法制史上以「法令明審,科條簡要」而著稱,體現了較高的立法水平。故本題應選A。

二、多項選擇題

1.為《晉律》作注的是()。

A. 張斐 B. 陳群C. 賈充 D. 杜預

【答案】 AD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為《晉律》作注的兩位作者。《晉律》於晉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正式頒行天下,史稱「泰始律」。晉律完成後,著名律學家張斐、杜預為之作注,經晉武帝批准一並頒行,註解與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後人把張、杜的註解與《晉律》視為一體,稱之為「張杜律」。張、杜的註解「兼采漢世律家諸說之長」,反映了當時律學發展的成果,使之更便於官吏理解和運用,對於後世封建法典的制定、尤其是唐律中「律疏」的出現影響極大。陳群參與了魏《新律》的制定,賈充參與了《晉律》的制定但沒有作注。故本題應選AD。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三省制度包括()。

A. 中書省 B. 內史省C. 尚書省 D. 門下省

【答案】 ACD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三省制度的形成。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央統治機構逐步由一省制向三省制轉變。1、尚書省。東漢時的尚書台至此時已發展成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其體系和分工也更為精細,這種政治制度的重大變化給司法機關的發展帶來深刻影響。隨著尚書台地位的加強和組織機構的擴充,南梁時遂正式改為尚書省,所屬各曹定為六曹。由尚書台發展為尚書省,反映了封建官僚機構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而日趨於強化。2、中書省。曹魏時為了牽制日益發展的尚書令的權力,維護以皇權為中心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將原有的秘書監改為中書省,設中書監、令。至南朝後期,中書省發展成國家機關中的中樞組織。3、門下省。魏晉時侍中逐漸參預大政,鉗制中書省職權的行使。侍中原為秦朝的丞相史,地位很低,是侍從和備皇帝顧問的小官,至西漢中葉,職權逐漸提高。東漢中葉,開始建置侍中寺,但在名義上仍屬少府。晉時發展為門下省,權力不斷擴大。三省制度的形成是封建行政管理制度的一個重要發展,對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官僚機構體制有著深遠的影響。故本題應選ACD。

3.下列屬於「八議」的內容有()。

A. 「議親」 B. 「議賢」 C. 「議功」 D. 「議勤」

【答案】 ABCD

【試題分析】 曹魏時期「八議」正式入律,形成了「八議」之制。「八議」是指「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自曹魏以後,「八議」遂成為歷代封建法律的重要內容。

4.關於「准五服制罪」原則,敘述正確的有()。

A. 首先在《晉律》中確立

B. 五服是指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喪服

C. 是親屬相犯時確定刑罰輕重的依據

D. 依五服制罪成為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內容,影響廣泛,直到明清。

【答案】 ABCD

【試題分析】 「准五服制罪」原則首先在《晉律》中確立,故A正確。服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以喪服為標志,區分親屬的范圍和等級的制度。按服制依親疏遠近關系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故B正確。服制不但確定繼承與贍養等權利義務關系,同時也是親屬相犯時確定刑罰輕重的依據,故C正確。如斬衰親服制最高尊長犯卑幼減免處罰,卑幼犯尊長加重處罰。袒免親為服外遠親,尊長犯卑幼處罰相對從重,卑幼犯尊長處罰相對從輕。依五服制罪成為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內容,影響廣泛,直到明清,故D也正確。因此,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是ABCD。

5.下列屬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刑罰制度改革的內容有()。

A. 規定絞、斬等死刑制度B. 規定徒刑

C. 規定鞭刑與杖刑D. 廢除宮刑制度

【答案】 ACD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刑罰制度改革。魏晉南北朝時期刑罰制度改革的內容有:一是規定絞、斬等死刑制度。二是規定流刑。把流刑作為死刑的一種寬貸措施。北周時規定流刑分5等,每等以500里為基數,以距都城2500里為第一等,至4500里為限,同時還要施加鞭刑。三是規定鞭刑與杖刑。北魏時期開始改革以往五刑制度,增加鞭刑與杖刑,後北齊、北周相繼採用。四是廢除宮刑制度,北朝與南朝相繼宣布廢除宮刑。自此結束了使用宮刑的歷史。因此,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是ACD。

三、不定項選擇題

1.曹魏時,根據衛凱的建議,在中央司法機關中設()。

A. 監 B. 律博士C. 丞 D. 廷尉平

【答案】 B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律博士設於什麼時期。據史料記載,魏明帝時,在延尉之下增設律博士一職,專門負責教授法律知識,以提高司法官吏的專業素質和審判水平。故本題應選B。

2.有關《新律》的不正確的說法有()。

A. 由漢律的九篇增加為十二篇 B. 「准五服制罪」入律 C. 改革刑罰,使刑罰制度進一步規范化 D. 將《九章律》中的「具律」改為「法例」置入律首

【答案】 ABD

【試題分析】 魏晉南北朝的立法概況。《曹魏律》在《九章律》的基礎上增加了詐偽、斷獄等九篇,共十八篇,故A不正確。把《九章律》中的「具律」改為「刑名」,故D不正確。改革刑罰,使刑罰制度進一步規范化,故C正確,《晉律》首次以「准五服制罪」入律,故B不正確。

3.將廷尉改大理寺為最高司法審判機關的是()。

A. 晉朝 B. 曹魏

C. 北齊 D. 北魏

【答案】 C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在哪個朝代大理寺成為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在南北朝初期,中央最高審判機關仍為廷尉(僅三國的孫吳稱大理,北周因仿效西周之制而稱秋官大司寇),最高司法審判權掌握在各封建王朝的皇帝手中。後來為了加強司法機關的鎮壓職能,穩定社會秩序,各王朝相繼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擴大司法機關的組織規模,以強化封建統治。魏明帝時,在延尉之下增設律博士一職,專門負責教授法律知識,以提高司法官吏的專業素質和審判水平。西晉承襲了這一做法,並增設了其他職官。北齊時正式改廷尉為大理寺,並增設了屬吏,律博士由一人增至四人,司法機關的規模顯著擴大。這一變化既表明在分裂動亂時期強化司法鎮壓職能的客觀需要,也反映了司法機關在維護國家統治秩序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之後,大理寺作為最高審判機關,被隋唐宋繼承,明清時期改主審機關為復核機關。故本題應選C。

4.以下不屬於《北齊律》篇目的是()。

A. 《禁衛律》 B. 《名例律》C. 《法例律》 D. 《斗訟律》

【答案】 C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北齊律》篇目。《北齊律》共12篇,即名例、禁衛、戶婚、擅興、違制、詐偽、斗訟、賊盜、捕斷、毀損、廄牧、雜律。故應選C。

5.關於《北齊律》,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 《北齊律》共12篇

B. 《北齊律》在中國封建法律史上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對封建後世的立法影響深遠

C. 《北齊律》首次規定了「重罪十條」

D. 《北齊律》首次規定了八議制度

【答案】 D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北齊律》的有關知識。北齊政權全面總結歷代立法經驗,歷經十餘年修成當時最有水準的法典《北齊律》。《北齊律》共12篇,其將刑名與法例律合為名例律一篇,充實了刑法總則,精煉了刑法分則,故A正確。北齊為維護封建國家根本利益,在《北齊律》中首次規定「重罪十條」,是對危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十種重罪的總稱,故C正確。《北齊律》在中國封建法律史上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對封建後世的立法影響深遠,故B正確。《魏律》首次規定了八議制度,故D錯誤。因此,符合題意的選項是D。

『叄』 明朝的中央司法機構有何變化

明朝中央司法機關是刑部、大理寺。作為監察機關的都察院也參與會審和審理有關職官犯罪的案件,因而也掌握一定的司法權。明代刑部與大理寺的名稱、組織雖然與唐宋相同,但具體的職權管轄卻與唐宋不同。

1.刑部

刑部的組織機構相應地擴大,地位提高。明初刑部所屬四司,後擴充為十三清吏司,分別受理地方上訴案件,以及審核地方上的重案和審理中央百官的案件。流刑以下案件有權判決,死刑則須奏請皇帝批准。

2.大理寺

大理寺一般不掌管審判,主要負責案件的復核。如審判得當,准予執行,轉交刑部行刑,如認為不妥,可駁回刑部重審。

3.都察院

都察院,稱為「風憲衙門」,監督刑部與大理寺的審判與復核。

明初,為了加強司法鎮壓,還成立了三法司的聯合審判組織。三法司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機關組成。凡遇有大獄重囚,均由三法司審理,叫做「三司會審」。

『肆』 清末變法修律時期司法機關的變化

清末司法機關的改革是在1906年至1911年的「預備立憲」期間進行的,基本上貫徹了減少行政柑橘,實行司法獨立的原則,經過改革,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司法組織系統。
1,司法行政機關的調整,在中央,清政府從1906年起,改刑部為法部,作為中央的司法行政機關,不再兼任何審判職能,以使行政與司法分立。在地方,清政府從1907年起,改提省刑按察使司為提法使司,負責地方司法行政工作以及司法監督。
2,審判機關的調整,在中央,清政府從1906年起,改大理寺為大理院,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規定:「司法大權則專屬法布,以大理院任審判,而法官監督之,均與行政想對峙,而不為所節制。」由此奠定了中央司法與行政分立的基礎。在地方,清政府從197年起,各省設高等審判廳,府設地方審判廳,州縣設初級審判廳,專門負責審判,地方行政長官不再兼理司法。這樣,地方司法也開始獨立於行政之外。
3,實行檢審合署制,在「預備立憲」中,清政府採用「檢審合一」的原則,規定從中央到地方的四級審判機關內,相應設置總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初級檢察廳,使其對形式案件實施偵察,提起公訴,實行審判監督,在特定的民事案件中充當訴訟當事人或公益代表人。

『伍』 西周至隋的中國古代司法機關的演變

西周初年,在周天子之下,中央主要司法官員是大司寇,輔佐周王處理全國的法律、司法事務。大司寇作為中央「六卿」之一,是西周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員。在大司寇之下,設小司寇作為屬官,主要職責是「以五刑庭萬民之獄訟」,即負責具體案件,特別是王畿范圍內發生的案件。除此之外,西周中央政府還設有士師、司刑、司圜、掌囚、掌戮等眾多的司法屬吏,分別負責管理監獄、執行刑罰等具體的司法工作。

秦朝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在這種體制之下,皇帝包攬立法、司法、行政、軍事等各方面的國家最高權力。因此,國家的最高司法審判權也無疑在皇帝手中。在皇帝之下,中央和地方都有專職或兼職的司法官吏,處理各種具體的法律事務。在中央,廷尉是廣地之下的最高司法官,位列中央「九卿」之一,負責全國法律、司法事務,作為最高法律官員,廷尉在秦代法律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地方,郡、縣、鄉、亭各級行政機關都設有相應的專職或兼職司法官員,處理本地區的司法事務。郡守、縣令執掌郡、縣兩級地方司法審判權。

漢承秦制,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權力,凡遇重大疑難案件,必須奏請皇帝做出最終裁決。漢代仍以廷尉為中央司法官,審理皇帝交辦的刑事案件——「詔獄」,同時審判各地上報的重大疑難案件。廷尉屬下有左右正、左右監、左右平等官佐,負責案件的具體審理工作。此外,漢成帝年間首開先例,在尚書台中又「置三公曹,主斷獄」,開始掌握部分司法審判權。另外,漢代設御史大夫作為中央負責法律監督的長官,西漢為御史大夫,東漢為御史中台。下設治書侍御史,執掌律文解釋;侍御史,負責察舉不法官吏,彈劾公卿違法等工作。

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司法機構發生變化。北齊時期正式設置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為正副長官,這增強了中央司法機關的審判職能,也為後世王朝健全這一機構奠定了重要基礎。這一時期,為抑制割據勢力,御史監督職能有明顯加強。晉以御史中丞為御史台長官,權能極廣,受命於皇帝,有權糾舉一切不法案件,又設治書侍御史,糾舉審判官吏的不法行為。另外,這個時期進一步提高尚書台的地位,其中的「三公曹」與「二千石曹」執掌司法審判,同時掌管囚賬,這為隋唐時期刑部尚書執掌審判復核提供了前提。

隋唐時期,皇帝以下設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中央司法機構,執行各自司法職能。大理寺以正卿和少卿為正副長官,行使中央司法審判權,審理中央百官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同時大理寺對刑部移送的死刑與疑難案件具有重審權。刑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下設刑部、都官、比部和司門等四司,刑部有權參與重大案件的審理,對中央、地方上報的案件具有復核權,並有權受理在押犯申訴案件。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為正副長官,下設台、殿、察三院。作為中央監察機構,御史台有權監督大理寺、刑部的審判工作,同時參與疑難案件的審判,並受理行政訴訟案件。

『陸』 日本司法制度的變遷

一、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沿革
日本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其現行的法律制度是以19世紀後半葉即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契機,以歐洲大陸法系為基礎,並受英美法系的影響(主要是引入了美國的法律制度),又繼承了自身傳統的法律文化(主要是中國唐代律令為藍本的「大寶律令」制度)而逐步演變發展起來的。
(一)二戰以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
從17世紀開始到19世紀中葉,日本是由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德川幕府)掌握著國家政權。由於日本當時採取鎖國政策,與外國的邦交及通商都處於停止狀態。直到19世紀中葉受歐美各國開放的壓力,才打破了鎖國政策,並從「明治維新」建立新政權後,才開始了近代國家的建設,並借鑒法國和德國的法律制度,開始建設日本近代的法律制度。其中,法國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影響最為明顯。如1880年的《治罪法》和1890年的《刑事訴訟法》,就是仿照法國的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即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方面的最早立法。同時,日本在刑事司法方面的立法,也受德國的影響,1890年的《法院組織法》就是以德國《法院組織法》為藍本的,並且日本1889年的《明治憲法》和1890年的《裁判所構成法》,也是借鑒德國憲法制定的。此外,日本還借鑒英國的司法制度制定了陪審法,從1928年開始,實行了15年陪審制度,後來由於案件逐年減少,加之二戰爆發,為了節約由於陪審所需要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於是1943年取消了陪審制度。
( 二)日本二戰以後的刑事司法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後,按照《波茨坦宣言》和日本投降書的規定,日本廢除了《明治憲法》。美軍作為聯合國佔領軍進駐日本後,在美國的參與和扶助下制定了實行國民主權原則的日本憲法。以此為契機,日本進行了包括刑事司法制度在內的一系列「美式司法」改革,即所謂二戰後日本的第一次現代司法制度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日本大量引入英美法系特別是美國的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賦予法院(日稱裁判所)完全的司法權和違憲審查權,禁止設置二戰前行政法院那種特別法院;增設了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建立起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的審判機構體系;在審判程序方面,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制度中採用的是當事人主義的訴訟原則;將司法「三曹」(指法官、檢察官、律師,又稱「法曹」)合而為一,實行同一的嚴格的司法考試和研修制度等。1946年頒布的《日本憲法》關於「國民權利義務」一章中,規定了訴訟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權利,如沉默權、令狀主義、質問權等,這便形成了日本的刑事訴訟程序的骨架。這些規定是以《美國聯邦憲法》為根據制定的,並成為日本刑事訴訟法上各種原則的基礎。因此,二戰後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帶有美國司法制度的色彩。

『柒』 與唐宋相比,明清司法機關的變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1)明清兩代中央司法機關主要由刑部、大理院和都察院組成。所謂「刑部主審,大理院覆核,都察院監督」,職權發生了變化,大理寺的審判權歸了刑部,而刑部的復核權則給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為都察院。
(2)明朝設廷杖等極端殘酷的法外刑,特務組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清朝的一個重要發展,就是在都察院內增設了六科給事中,以加強對六部的監督。
(3)明清兩代在訴訟上另外一個特點,體現著皇權干預司法的會審制,明清的會審制度逐步完善起來。會審制是指疑難案件,一律要由皇帝指定交辦的一個特別的審判組織會同幾個中央衙門來共同審理。
(3)皇權逐步加強,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司法僅僅是君主專制的一種工具,皇帝控制司法大權,並將其編織成籠罩人民頭上的嚴密法網。司法的獨立與以前相比,更難顯現。法定的司法機關和訴訟審判制度,卻遭到非法的侵凌與干擾,司法制度中非法變為「合法」,正是君權極度膨脹和司法極端腐敗的結果。

『捌』 對各個朝代司法官名稱變化的看法

夏商無司法機關,周設司寇,分為大司寇和小司寇大司寇輔助周王,實施司法權,小司寇掌管具體的司法工作。 秦朝時中央的司法機構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組成。廷尉一詞的含義,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寫道「聽訟必質諸朝廷,與眾共之,兵獄同制,故稱廷尉。」對「廷」的解釋寫道:「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對「尉」的解釋有:「自上安下曰尉。」可見廷尉一詞是取其公平處理爭議案件,使國家、百姓平安的意思。廷尉的主要職責是審理皇帝授予的案件,全國的上訴案件,以及疑難案件。
另外一個司法機構「御史」,設有官員御史大夫,為最高的監察官員。其職位僅低於丞相,對於重大案件的審理,必須有御史大夫參與進行,因此御史大夫也為中央司法機構。

『玖』 中國古代的司法制度的發展變化

(一)司法機關
1.夏朝和商朝都是從原始社會進化而來的奴隸制國家,它們的司法制度尚未建立起來,但作為國家暴力機關監獄卻是存在的。
夏朝監獄的名稱有「圜土」、「均台」和「夏台」。
商朝監獄名稱有「圜土「、「羑里」和「囹圄」。
西周設中央司法機關和地方司法機關。
中央司法機關包括:(1)大司寇,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2)小司寇,是中央直轄地區的司法機關。(3)士師,是國都之內的司法官吏。
地方司法機關包括(1)鄉士(2)遂士。
3.秦的最高司法審判機關是「廷尉」,它的主要任務是:(1)負責皇帝詔令審理的案件;(2)審理地方送來的疑難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復審。
4.漢朝發展了監察機關和檢察制度。
(1)中央監察機關。
漢代中央設御史府也叫御史大夫寺,為最高監察機關。長官為御史大夫,地位僅次於丞相,協助丞相總理國政,同是掌管全國的最高監察權。下設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等屬官。御史中丞也叫御史中執法,下領侍御史十五人。
(2)地方監察機關有司隸校尉和州(部)刺史。
5.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到了唐朝,發展成為三大司法機關,即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1)大理寺是唐朝的中央最高審判機關,審理中央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
(2)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的案件。
(3)御史台是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也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逢大案,常有大理寺卿會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叫作「三司推事」。 6.宋初除按唐制,在中央設刑部及大理寺分掌司法以外,又於建隆年間在宮中設置審刑院。規定:凡大理寺審判的案件,經刑部復核後,須送審刑院詳議,再奏請皇帝批准。可見,審刑院就是為了加強皇帝對司法權的直接控制而建立的。
7.明朝的司法機關,中央仍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但就其職責而言,與唐、宋有所不同:大理寺不主管審判,而專掌復核,凡是刑部、都察院審判的案件,均由大理寺復核,有權駁令更審,或請旨發落;刑部主管審判,受理地方上訴案件和重案,也審理中央百官的案件;都察院為監察機關,監督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動;也握有一定的審判權。
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由御史、大理寺官員和刑部官員共同審理的,謂「小三法司會審」;由都御史、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共同審理的,謂「大三法司會審」;審判後送皇帝裁決。如遇特別重大案件,則由三法司會同吏、戶、禮、兵、工各部尚書及通政使共同審理,清代叫「九卿會審」,是中央的最高審級,但判決仍須奏請皇帝核准。明朝在司法制度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廠衛干預司法。統治者為了強化封建君主專制,在常設的普通司法機關之外,又設立了廠衛特務審判機構。衛指錦衣衛,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合稱廠衛,是明朝特有的特務司法審判機構。錦衣衛是由保衛皇帝人身安全的侍衛親軍組成的,是皇帝貼身的禁衛軍。東廠、西廠、內行廠,是由專門服侍皇帝及其後妃的宦官成員組成的另一特務司法審判機構。
8.從1906年開始,在中央,清政府把原來掌管審判的刑部改為法部,專門負責司法行政;把原來掌管案件復核的大理寺改為大理院,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判,同時負責解釋法律、監督各級審判;設立總檢察廳,作為最高檢察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取消都察院。
9.南京臨時政府為貫徹三權分立,實現司法獨立的資產階級法治原則,中央設「臨時中央審判所」(亦稱「裁判所」),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
10.北京政府司法機關體系龐雜,法院有普通法院、建立司法法院、特別法庭、平政院之分。11.南京國民政府最高司法機關是司法院。司法院之下設立各級法院。法院有普通法院、特別法庭之分。普通法院分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三級,行三級三審制。特別法庭是據特別法規而設置的,行法西斯審判制度。
(二)審判制度
1.西周審理時,「以五聲聽獄訟」。所謂「五聽」,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這種察顏觀色的審訊方法,盡管還不太科學,但它是奴隸主階級在長期司法審判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也是最早對犯罪心理分析的嘗試,所以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所採用。
5.從秦簡上看,秦朝案件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其中公室告屬於受訴案件,而非公室告則不予受理。「公室告」是指對家庭以外其他人犯有殺人、傷害、盜竊的,就是危害國家和公共利益,也即對整個統治秩序的侵犯,這類案件必須要向官府告發,官府必須受理。「非公室告」指的是子女盜竊父母的錢財或者主人擅自殺死、傷害或「髡」子女、臣妾一類的案件,這類案件僅限於有血緣關系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上述行為和主人對奴婢的侵犯行為。如果這類案件告發到官府,官府不予受理,如果堅持告發,則判處告發人有罪。
審訊後,作出判決,向當事人宣讀判決書,即「讀鞫」。如果當事人服罪,則執行判決。如果喊冤,不服罪,則可以請求再審,叫做「乞鞫」。
6.漢代出身出現了春秋決獄。
所謂《春秋》決獄,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為審判的法律根據,從而把儒家經典法律化。
7.明清時期審判制度有較大發展。秋審是復審各省死刑案件的一種制度,因在每年秋季舉行,故名「秋審」。清律規定:凡嚴重危害封建統治的犯罪,應立即處決的,叫「斬立決」或「絞立決」,如危害性較小或有可疑者,暫判「斬監候」,或「絞監候」,緩刑處決,延至秋天由九卿會審。會審包括秋審和朝審」。
此外,還有「熱審」,是指每年小滿後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員,會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辦司(稱作「小三司」)審理發生在京師的笞、杖刑案件的審判活動。
8.清末的司法審判制度體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典型的兩種制度是領事裁判權和會審公廨。
9.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仿照西方文明的審判方式,對專制野蠻的封建審判制度加以改革,其主要內容之一是廢除刑訊體罰。
10.南京國民黨政府審判制度包括:
(1)「一告九不理」,即對九種提起的訴訟不予立案處理。
(2)「自由心證」。即對證據的取捨和對證明力的判斷,法律不預先規定,由法官據其法律意識和內心確信,自行判斷。這是仿效資產階級國家法律原則而確定的一項審判原則。
(3)「不幹涉主義」。這是民訴中採用的一項訴訟原則,即訴訟活動依當事人意思決定,不得就當事人未申明的事項判決,一切全憑當事人意思行事。
12.在抗日戰爭時期,馬錫五把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到審判工作中去,創造了一種司法民主的嶄新形式,即馬錫五審判方式。其的特點:一是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實是求是地了解案情;二是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尊重群眾意見;三是方便群眾訴訟,手續簡便,不拘形式。馬錫五審判方式為整風運動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群眾智慧是其產生的力量源泉。它的出現、推廣,培養了大批優秀司法幹部,解決了積年疑難案件,減少爭訟促進團結,利於生產保證抗日,使新民主主義司法制度落到實處。

『拾』 改革後司法考試有哪些變化

12月20日,中辦、國辦公布的《關於完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的意見》明確,司法考試制度將調整為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司法考試改革從「國家統一組織的從事特定法律職業的資格考試」到「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制度」。

《意見》規定,建立健全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將現行司法考試制度調整為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制度,改革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內容,加強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科學化、標准化、信息化建設。《意見》要求,建立法律職業人員任職前培訓制度,統一職前培訓的內容和方式,加強職前培訓的組織保障。為完善對法律職業資格的管理,《意見》提出,要加強法律職業資格管理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建立法律職業資格檔案管理和信息發布制度,建立法律職業資格暫停、吊銷制度。

「特定法律職業」,實施辦法對此明確為法官、檢察官、律師和公證員。而這次改革之後,除了上述四個職業外,還會有其他涉及法律相關領域工作的職業需要進行司法考試。
哪些職業納入司法考?《意見》是這樣表述的:「將部分涉及對公民、法人權利義務的保護和克減、具有準司法性質的法律從業人員納入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范圍」。

如果按照調整後的考試范圍,司法輔助人員、司法行政乃至人民警察,這些職業與公民、法人的權利義務均密切相關,將有望被納入司法考試范圍;同時,在公檢法系統外從事行政處罰決定審核、行政復議、行政裁決的職業,以及在社會組織中從事法律服務相關的職業,今後也都有可能需要司法考試的「准入門檻」。

明確法律職業人員范圍:
法律職業人員是指具有共同的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職業倫理和從業資格要求,專門從事立法、執法、司法、法律服務和法律教育研究等工作的職業群體。擔任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法律顧問、仲裁員(法律類)及政府部門中從事行政處罰決定審核、行政復議、行政裁決的人員,應當取得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國家鼓勵從事法律法規起草的立法工作者、其他行政執法人員、法學教育研究工作者等,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取得職業資格。

取得法律職業資格的條件:
取得國家統一的法律職業資格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道德品行;
具備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學歷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及以上學位或獲得其他相應學位從事法律工作三年以上;
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並獲得通過,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熱點內容
法治文化手抄報內容 發布:2024-11-02 12:03:19 瀏覽:333
2016期貨法律法規重點 發布:2024-11-02 11:41:03 瀏覽:376
教育政策法規填空題 發布:2024-11-02 10:43:02 瀏覽:1
美女刑法視頻 發布:2024-11-02 10:11:34 瀏覽:870
合同法探親假 發布:2024-11-02 08:26:53 瀏覽:979
司法部疫情令 發布:2024-11-02 08:26:50 瀏覽:885
立法是誰做的 發布:2024-11-02 06:47:11 瀏覽:354
簡述我國商法的淵源 發布:2024-11-02 06:32:02 瀏覽:948
按勞動法休息日加班12小時怎麼算 發布:2024-11-02 06:21:00 瀏覽:375
初級法院徇私 發布:2024-11-02 06:11:20 瀏覽: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