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刑法史
『壹』 中國大陸刑法典從清代到現在有哪些
1、清代《大清新刑律》
《大清新刑律》於1908年完成,但由於守舊派的反對,直到1911年1月25日才公布。不久清王朝即告覆亡,該律並未施行。它採用資產階級的刑法體例、刑罰制度和刑法原則。在刑法體例方面,分總則、分則兩篇。
在刑罰制度方面分主刑、從刑兩種,主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包括褫奪公權和沒收。 在刑法原則方面,採用了資產階級的罪刑法定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此外,還根據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情況,規定了有關妨礙國交、妨礙選舉、妨礙通訊、交通以及妨害衛生等方面的犯罪。
2、北洋政府《暫行新刑律》
《暫行新刑律》是北洋政府成立之初對《大清新刑律》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
1912年3月,袁世凱發布命令:「所有從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與民國國體抵觸各條應失效力外,余均暫行援用。」此處所指「新刑律」,即清末修律公布之《大清新刑律》。據此命令,北洋政府法部隨即擬定《刪修新刑律與國體抵觸各章條等並刪除暫行章程文》,並附列刪除各章條目,經呈袁世凱批准,並通令各司法衙門遵行,是為《暫行新刑律》。
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3、國民政府1928年《中華民國刑法》
該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共48章,387條。1935年1月1日又公布了經過修改的刑法,即所謂新刑法。其中總則編12章99條,分則編35章258條。
列舉了諸如竊盜、殺人等罪名,並針對各罪內容特別規定。學說上一般把刑法分則按照侵害法益的不同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數部分;在個人法益方面又常再細分為生命、身體法益、自由法益和財產法益等。
原則上本法總則部分的規定適用於所有法律的刑事規定(其他法律的刑事規定稱附屬刑法,即刑法以外之特別刑法),在分則的部分則列舉了基本的刑事處罰規定。
4、國民政府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
新刑法標榜「從輕主義」,對一般輕罪的處罰比舊刑法規定的有所減輕,但對於所謂觸犯反動統治秩序的行為則從嚴、從重處罰。
同時吸取了德、意、日帝國主義國家刑事立法政策中所謂「社會防衛主義」和「主觀人格主義」精神,宣稱犯罪原因在於人的生理素質和心理因素,主張應以主觀的犯罪動機,而不是以客觀的犯罪事實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
對所謂「內亂罪」以及「外患罪」、「殺人罪」、「強盜罪」等「危險極大」者,皆規定了懲罰「預備犯」、「未遂犯」和「陰謀犯」的條款。
特別增加了「保安處分」專章,對於所謂有犯罪行為或有「犯罪嫌疑」「犯罪危險」的人,可以借口預防「犯罪」或「再犯罪」,實行「社會防衛」手段,令其入感化教育處所。
5、新中國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
在 1950 年,我國就在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的主持下進行了刑法典的起草准備工作。刑法大綱草案是對新中國各項法律的高度概括,是日後刑法修訂的基礎
6、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貳』 徒刑以上刑罰是什麼意思
刑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罰金、沒收財產、驅逐出境、剝奪政治權利
故徒刑以上刑罰應為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叄』 中國刑法史中共殺的分類
您好,按照一般法理,貪污罪應當是以其造成的影響和危害程度定罪。貪污罪與回故意殺人罪不同答,故意殺人罪所造成的後果不可挽回,所以刑罰首先考慮的是死刑(包括死緩),其次是無期徒刑,依次遞減。貪污罪如果當事人最大限度的挽回(或減輕)了對國家人民造成的損失,是可以減刑的,而且貪污刑罰首先考慮得是有期徒刑。我國的法制還不夠完善,包含人治的成分。
『肆』 求一些講述中國古代刑法的書籍
《中國刑法史》
作者:蔡樞衡 中國法制出版社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5k3v-gyL_t4C&dq=%E5%88%91%E6%B3%95&hl=zh-CN
《歷代刑法考》
作者:專沈家本 出版社:屬中國檢察出版社
http://www.wl.cn/79768
『伍』 刑法怎麼保障人權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人權保障的關系
------------------------------------------------------------------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在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經驗,合理借鑒中外法治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個理念的提出為當前和今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了正確的思想指南。本文擬就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關系和人權保障關系進行探討和論述。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確立是保障人權的政治基礎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首次將「人權」概念引入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將「人權」由一個政治概念提升為法律概念,人權入憲開創了用憲法保障人權的新時代。繼而,中共中央又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共五個內容,前四個理念是對憲法規定的保障人權做了進一步的闡釋,為尊重和保障人權奠定了法律基礎和政治基礎。
人權入憲是人民民主憲政和人權法律保障的重大發展。第一,確立了人權原則,完善了民主憲政。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頒布實施的《共同綱領》和四部《憲法》都沒有使用「人權」概念,而只使用「公民的基本權利」概念。雖然從實際內容來看公民權利與「人權」概念並無二致,但是,由於憲法中沒有「人權」概念和原則,使得我國的人權法律保障和人民民主憲政建設顯得不夠完整。此次修憲引入「人權」概念,完善了人民民主憲政的內涵。
第二,突出了人權價值和理念,為憲法關於公民權利的規定注入了新的意義。此次修憲在寫入「人權」概念的同時,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憲法關於公民權利原則性規定的條款之一,既賦予人權概念以確定的內涵,又從原則上提升了公民權利概念的實質含義和價值,實現了兩者的統一。
第三,完善了公民權利保障的原則規定,強化了憲法的人權精神。人權作為一項原則寫入憲法,不僅使《憲法》第33條關於公民權利的原則規定更加完整,對第二章關於「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對整部憲法有關人權的內容起到統率作用,對憲法的基本精神和未來發展將產生導向性影響。從憲法上宣告和確認人權,僅僅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要變憲法原則為實際行動,在現實中切實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權。
切實遵行憲法的人權原則,就要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貫穿於立法、執法、司法和執政、行政各個環節之中。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過程中要進一步突出人權主題,突出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精神,將憲法規定的人權原則和各項公民權利具體化到有關的法律法規中去,建立健全以憲法為基礎的行之有效的人權法律保障體系,使公民各項人權的保障做到了有法可依。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具體法律保護人權的科學指針
人權的改善和進步需要法製作保障。法制則需要科學的理念作為指南。刑法作為我國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涉公民基本人權的保護。從目前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具體法律保護人權的法治理論 依據,順應時代要求,進一步從制度上強化了對公民人權全面而有效的保障。
其一是確立三大刑法基本原則,為人權保障提供堅實基礎
首先是確立了罪刑法定原則。現行刑法第3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罰。」這一規定以具體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了罪刑法定這一現代刑法的首要原則。它表明,當代中國刑法由偏重對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護向保護社會整體利益與保障個人權利並重的價值取向轉變,體現了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因而在中國刑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使公民能夠清楚地預測到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後果。同時,罪刑法定還能夠使公民預測到他人的行為性質和後果,避免因擔心自己的利益受他人侵犯的恐懼和不安。
其次是確立了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法治原則在刑法中的具體化,也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必然要求。現行刑法第4條:「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其實質是:任何犯罪人均應當平等地承擔刑事義務,並平等地享有刑法所規定的刑事權利,不允許犯罪人因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財產、性別、種族等的不同而適用不同的刑罰。
再次是確立了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罪、責、刑相適應,亦可稱為罪刑相當、罪刑均衡、罪刑相稱,其基本意義是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現行刑法第5條明確規定:「對犯罪分子量刑的輕重,應當與其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人權保障的實質是: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和適用刑罰必須公正,從而使犯罪人的權利得到法律合理的剝奪、限制與保護,同時被害人的權利也得到合理的刑法保護。
其二是強化和突出了對特殊群體人權的保護
對社會特殊群體的特殊保護是人權保護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就刑法的人權保護而言,強化對未成年人、殘疾人、婦女、少數民族等特殊群體的人權保護,無疑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1.關於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未成年人由於生理、心理尚不成熟、責任能力不完備且易於教化等特點,成為現代各國刑事政策和刑事法律上普遍予以從寬處理的特殊對象。我國現行刑法規定了對未成年人的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特殊待遇,表現在:(1)明確規定了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負刑事責任的范圍。(2)明確規定對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罰,即一律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3)明確規定對未成年犯罪人不得判處死刑,即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判處死刑,包括不得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此外,為了切實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現行刑法進一步強化了對侵害未成年人之犯罪的刑法懲治,明確規定了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新罪名,如猥褻兒童罪、拐賣兒童罪、嫖宿幼女罪等。對於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犯罪行為,刑法也明確規定要從重處罰。
2.對精神病人、盲人、又聾又啞人的特殊保護。現行刑法第18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一規定考慮到了精神病人由於存在精神障礙,其責任能力減弱甚至不具備的特殊情況,有助於維護精神病人的合法權益。
盲人、又聾又啞的人由於重要的生理功能喪失而影響其接受教育、學習知識和開發智力,進而影響到其刑法意義上的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不完備。我國刑法第19條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刑法對生理功能缺陷者的特殊保護。
3.對婦女的特殊保護。我國現行刑法對婦女的特殊保護體現在兩個方面:(1)保障婦女在犯罪時受到適當的從寬處理。現行刑法第49條規定:「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對孕婦不適用死刑,這既是對婦女作為母親的尊重,也是對胎兒的保護,體現了刑罰的人道主義。(2)在婦女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刑法給予特殊保護。現行刑法強化了對婦女合法權益的特殊保護,關涉婦女合法權益特殊保護的罪名主要包括強奸罪、強制猥褻婦女罪、侮辱婦女罪、拐賣婦女罪、重婚罪、組織賣淫罪等等,這些罪名構架起了我國刑法對婦女的特殊保護機制。
4.對少數民族公民的特殊保護。相對於1979年舊刑法而言,現行刑法在解決民族問題上進行了重要的補充和必要的修改,進一步強化了對少數民族公民人權的保護。具體表現為:(1)繼續在刑法總則中對民族自治地方如何適用刑法典作出專門規定。(2)完善刑法分則關於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的規定,以更好地保護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
其三是刑罰更加人道化
刑罰人道無疑是用刑法保障人權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現行刑法也充分體現了刑罰人道主義精神。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保留並更加重視人道性的刑罰種類「管制」。管制是一種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機關予以執行的刑罰方法。作為一種開放性的刑罰方法,管制的人道性特徵十分明顯:首先,它僅僅限制犯罪分子的部分自由而並非剝奪其自由;其次,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未與社會隔離,仍在其工作崗位上;再次,被判處管制的犯罪人還可以享受同工同酬的勞動待遇。二是限制和減少了死刑。我國現階段在死刑問題上一貫堅持的刑事政策是:保留死刑,限制死刑,堅持少殺,防止錯殺。這一政策是符合中國現階段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的。現行刑法較好地貫徹了這一政策,對死刑進行了嚴格地限制和削減,主要表現在:(1)進一步限制了死刑的適用條件,將死刑的適用對象嚴格限制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2)放寬了死緩減輕為無期徒刑的條件,將1979年舊刑法規定的「確有悔改」修改為「沒有故意犯罪」。(3)削減了死刑罪名。比如,將舊刑法規定的流氓罪分解為強制猥褻婦女罪、侮辱婦女罪、聚眾斗毆罪、尋釁滋事罪和聚眾淫亂罪,這幾種罪均未設置死刑,這等於取消了原流氓罪之死刑。三是刑法分則體現了反對酷刑、保障人權的法治理念。我國政府一貫反對酷刑,在立法和司法上都採取了積極的措施予以遏制。現行刑法規定了刑訊逼供罪、暴力取證罪、非法拘禁罪、虐待被監管人罪等酷刑范疇之罪名,這是我國政府反對酷刑、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犯罪人人權的法治理念的具體體現。
由此可以看出,憲法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各自反映出對人權保護的重要意義,並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在我國法治建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條第一款之規定
第二百七十條 【侵佔罪】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本條罪,告訴的才處理。
(6)中國刑法史擴展閱讀:
侵佔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
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於故意,即明知屬於他人交與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佔為己有。犯罪對象只限於三種財物:一是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二是他人的遺忘物,遺忘物不等於遺失物,也不同於遺棄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
侵佔罪在中國刑法史上一直沒有明確的定義,就是在中國刑法第270條第一款的規定中也沒有使用「侵佔」一詞。因而在確定侵佔罪概念之前,有必要對「侵佔」一詞進行分析,因為「侵佔」是侵佔罪罪名中的關鍵詞,它代表了侵佔罪的主要內涵。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構成特徵:
1、侵害的客體是他人財物的所有權。本罪的犯罪對象為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和埋藏物。
2、客觀方面表現為將他人的交由自己代為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
4、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
『柒』 有關中國法制史的外文文獻名稱
科舉 宮崎市定 秋田屋 1946年
法家的實證主義 田中耕太郎 福村書店 1947年
東洋的家與官僚 生活社 東洋文化研究會議 1948年
近世中國宗族研究 牧野巽 日光書院 1948年
中國家族法論 滋賀秀三 弘文堂 1950年
史學指南 宮崎市定(編) 東大東洋史研究室 1951年
中國法制史 仁井田升 岩波書店 1952年
東洋法史要 島田正郎 三和書房 1952年
中國農村家族 仁井田升 東洋文化研究 1952年
中國人家族制度研究 大山彥一 關書院 1952年
元典章索引稿 佐伯富 京大人文科研 1953年
中國族產制度考 清水盛光 岩波書店 1954年
中國社會的法和倫理 仁井田升 弘文堂 1954年遼制之研究 島田正郎 三和書房 1954年
遼通條格 憲台通紀目次索引 東大東洋史研究室 1954年
宋代主要法制史料目錄 東教大亞洲史研究會 1955年
東洋的法的歷史 島田正郎 三和書房 1956年
九品官人法的研究 宮崎市定 東洋史研究會 1956年
舊中國社會的仲間主義和家族制度研究 仁井田升 1957年
元典章索引稿續編 佐伯富 東大人文科研 1959年
中國法制史研究(刑法) 仁井田升 東洋文化研 1959年
元典章索引稿三編 佐伯富 東大人文科研 1959年
中國法制史研究(刑法) 仁井田升 東大出版會 1959年
中國法制史研究(土地法·貿易法) 仁井田升 東大出版會 1960年
秦漢思想研究 日本學術振興會 1960年
古代中國的社會和國家 增淵龍夫 弘文堂 1960年
魏晉時代喪服禮研究 藤川正數 敬文社 1960年
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及構成——二十等爵制的研究 西●定生 東大出版會 1961年
亞洲——歷史和法 島田正郎 啟文社 1962年
中國法制史研究(奴隸農奴法·家族村落法) 仁井田升 東大出版會 1962年
秦漢政治制度研究 鐮倉重雄 日本學術振興會 1962年
中國的法和政治(中國法的歷史·現狀和理論) 福島正夫 日本評論社 1963年
中國法制史考證 內藤乾吉 有斐閣 1963年
中國法制史研究(法和習慣·法和道德) 仁井田升 東大出版會 1964年
現代亞洲的革命和法 仁井田升博士追悼論文集2 勁草書房 1966年
中國的風俗和法思想 增田福太郎 三和書房 1966年
中國古典與國際法 入江啟四郎 成文堂 1966年
唐王朝的賤人制度 浜口重國 東洋史研究會 1966年
中國土地文書研究 天海謙三郎 勁草書 1966年
前近代亞洲的法和社會 仁井田升博士追悼論文集1 勁草書房 1967年
中國的法和社會的歷史 仁井田升 岩波書店 1967年
中國家族法原理 滋賀秀三 創文社 1967年
唐代政治制度研究 築山治三郎 創元社 1967年
六典所揭開元職員一覽表 池田溫 編者油印 1967年
皇明制書 山根幸夫解題 古典研究會 1967年
清國行政法索引 山根幸夫編 大安 1967年
支那法制史論叢 桑原騭藏 岩波書店 1968年
東洋法制史(序論·本論) 廣池千九郎 廣池學園出版部 1968年
中國思想史 山島●馬 創文社 1968年
韓非子的語言——唯物的法治主義國家論 近藤廉信 黎明書房 1968年
中國古代的家族和國家 守屋美都雄 東洋史研究會 1968年
漢代禮學研究 藤川已數 風間書房 1968年唐宋法律文書研究 仁井田升 大安 1968年
以律令為中心的日中關系的研究 曾我郭靜雄 吉川弘文館 1968年
中國經濟史研究——均田制度篇 西村元佑 東洋史研究會 1968年
慶元條法事類 長澤規矩也解題 古典研究會 1968年
明代土地制度研究 清水泰次 大安 1968年
東亞政治史研究 衛藤沈吉 東大出版會 1968年
宋代科舉制度研究 荒木敏一 東大東洋史研究會 1969年
御制大浩人名索引 明代史研究會編 1969年
東洋法史 島田正郎 明好社 1970年
日本法和亞洲 仁井田升博士追悼論文集3 1970年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研究 小倉芳彥 青木書店 1970年
中國古代喪服的基礎研究 谷田孝之 風間書房 1970年
金律之研究 葉潛昭 著者刊 東大出版會 1970年
中國律令史研究 曾我郭靜雄 吉川弘文館 1971年
魏晉百官世系表(改訂) 矢野主稅 長崎大學史學會 1971年
中國政法思想和社會政策研究文獻目錄(1) 東一夫·吉田寅編 中國政治思想和社會政策研究會 1971年
日本中國古代研究(神判·誓盟的研究) 白鳥清 柏書房 1972年
大唐開元社(附大唐郊祀錄) 池田溫解說古典研究會 蒙古書院 1972年
中國法制史概要 布施彌賓士 八千代出版 1973年
東西自然法思想 增田福太郎 佐野書房 1973年
法思想史論考——亞洲法制思想 增田福太郎 佐野書房 1973年
唐代租稅研究 吉田虎雄 汲古書院 1973年
遼制研究 島田正郎 汲古書院 1973年
清代刑法研究 中村茂夫 東大出版會 1973年
清代契約文書(書簡文類集) 山根率夫解題 汲古書院 1973年
中國刑法史研究 西田太郎 岩波書店 1974年
唐代租庸調研究Ⅰ、Ⅱ、Ⅲ 日野開三郎 著者刊 1974年 1975年 1977年
東洋學研究——居延漢簡篇 森鹿三 同朋舍 1975年
均田制研究 掘敏一 岩波書店 1975年
清代重要官職研究 ●木野宣 風間書房 1975年
中國土地契約文書集(金~清) 東洋文庫、明代史研究室編 東洋文庫 1975年
中國古代的國家 貝●茂樹 中央公論社 1976年
中國村落度的歷史研究 松本善海 岩波書店 1977年
遼代官制研究 島田正郎 創文社 1979年
中國法制史料第1輯(4冊) 島田正郎 鼎文書局(台北) 1979年
中國古代刑法研究 熊林實 著者刊 1971年
中國古代的家和國家——皇帝統治下的秩序構造 尾此勇 岩有書店 1979年
木簡 大庭修 學生社 1979年
中國律令制及其展開——對周邊諸的影響唐代史研究會編 1979年中國古代籍帳研究——概觀·錄文 池田溫 東大出版會 1979年
元代勾當官體系研究 牧野修二 大明堂 1979年
元典章年代索引 植松正編 同朋舍 1980年
法家思想源統 大●伴鹿 三信圖書
中國封建國家的統治構造(明清賦役制度史研究) 川騰守 東大出版會 1980年
清末近代法典的編纂(東洋法史論集第三) 島田正郎 創文社 1980年
均田、租庸調制度研究 鈴木俊 刀水書房 1980年
補訂中國法制史研究(——刑法——土地法·貿易奴——奴隸農奴法·家族村落法——法和習慣·法和道德) 仁井田升 東大出版會 1980年
中國歷代職官辭典 日中民族科學研究所編 國書刊行會 1980年
明代蒙古史研究 ●原淳平 同朋友 1980年
中國的現代化和法 加藤—郎編 東大出版會 1980年
『捌』 誰能介紹一下《刑法史》這本書
本書有兩大特點,一是作者精於音韻、訓詁,對《尚書》和其它古籍原文含義有許多新的見解,訂正長期以來人們的誤解,例如秦始皇在春秋、戰國長期戰爭之後曾規定:「夫為寄豭,殺之無罪。」傳統看法一直望文生義庸俗地解釋為殺姦夫無罪,如《史記索隱》就如此。作者考證說:「夫指丈夫,即成年男性。為是實行。寄和觭同音,寄借為觭。《集韻•寘韻》,『觭,只也』。又《支韻》:「奇,不偶也,通作觭」,觭借為奇。只和不偶都指單數。豭(音加)和家同音,屬於麻韻。豭借為家。家是居處。夫為寄豭實是夫為奇家,亦即成年男性隻身為家。也就是不娶妻。不娶妻者,殺之無罪。實是授予群眾以生殺之權。」(本書第176頁) 二是作者在本書中採用了橫切與縱剖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按照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來劃分刑罰體系歷史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同時將全書內容分成若干問題分別敘述,探索各自的發展過程及規律。本書除引言和尾語外,包括12章,也即12個刑法史專題,幾乎探討了刑法史的一切領域。和傳統刑法史最大的不同在於:傳統的做法一般是按朝代分別闡述,然後在每個朝代的專題下,闡明罪、刑、法等內容,缺點在於看不清刑法史的歷史沿革,因此本書摒棄了這種體例,而是分列專題,然後根據4種舊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來闡明每個問題的古今沿革,使人能清晰地看清每個專題的過去和預測將來的刑法發展變化。
作者採用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研究刑法問題,認為法制是屬於上層建築,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而經濟基礎就是指生產關系的總和,在生產關系中最基本的又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所以隨著所有制的變化,必然出現上層建築的沿革。作者認為自原始共產主義在神農氏末期開始崩潰以後舊中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歷了邦人私有制(五帝時代)、邦君私有制(三王時代)、家長私有制(春秋、戰國至清末)和法制上的個人私有制(清末以後)等 4次變革,因此考察任何刑法史問題都不應脫離所有制的發展過程。
作者首先考察了國家的形成過程,從以血緣為紐帶的原始人群發展成為原始部落即出現村落領土的此疆彼界,名為封,和邦是一個意思,本是生產生活單位,到私有制時代形成階級剝削單位,為防止別邦的掠奪便形成國。《周禮詳解•天官》註:「或而圍之謂之國。」最初國家林立,到周時「尚凡千七百七十三國」,直到秦始皇才一統天下,始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政體。與此同時,作者還專題講述了婚姻、姓氏、宗族和親屬、階級的發展變化。在前兩者的基礎上探明了法律形式的發展變化,在原始共產主義社會,調整人們的行為規則是風俗習慣,直到五帝時代,邦牧代表邦人統治邦民,才有了制令,由統治者頒行,秦代有所謂法令、法式,但含義並不明確。漢代則混同禮制和律令,發展了戰國以來的新法制,實行法家法律儒家化。唐代除律令外,還有格式,宋朝綜括典章制度,分為敕令格式,明朝援引唐例,清代則又改為律、例二類。到民國時代又分為法律和命令二類。這些行為規范的保證實施者也有最初的巫牧,到後來的君主,直到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制,法律的保證實施才有一個徹底的改變。作者以刑罰的歷史是所有制的歷史在上層建築的反映的觀點,闡述了五帝時代以死刑為中心的刑罰體系、三王時代以肉刑為中心的刑罰體系、隋唐至清以徒流為中心的刑罰體系和清末以後以自由刑為中心的刑罰體系,表明了刑罰的輕緩發展趨勢。作者還闡述了因君臣斗爭而產生的刑法變化:「從無到有,又因自身的發展而致一分為二,彝外有倫,彝倫、要倫互相對立。更因君臣斗爭,以令代倫。最後由民君斗爭和民官斗爭,彝倫、律例二合為一,名為刑法而以特別法、單行法代替倫和例。」且刑法的發展有多種表現形式,一方面是條文,先例和律、令、格、式,明清還有比附援引,另一方面,還有刑法的時間效力、空間效力。同時作者按刑法的歷史沿革,講明了刑法名實的發展變化。作者還講明了各朝代刑法關於犯人身份的規定對罪責的影響,及犯罪事實和犯人的危險性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和關於犯罪的基本形態,如未遂的問題和共犯理論的發展變化。作者還更加詳細地闡明了幾種古老的罪名和刑罰的發展變化,如性犯罪、財產犯罪(如盜竊、強盜等)、政治上的犯罪(如大逆、謀反、謀叛、惡逆等)、侵犯人身的犯罪(如殺人、傷害等)。從處罰來講,不管任何朝代,最重處罰的是政治犯,其次是侵犯統治階級人身和財產的犯罪如強盜,對殺人犯的處罰一般都比較慎重,至於適用的刑罰,在刑罰體系的發展變化中已有闡明。
本書是積作者20年心血的一部刑法史專著,詳盡闡明了刑法史上幾乎所有的重要問題,對中國刑法史研究有重要學術參考價值。
『玖』 「死、流、徒、鞭、杖」五刑形成於北齊還是北魏
既不是北齊,也不是北魏
五刑最早源於有苗氏部落,另有一說源於上古時代蚩尤領導的九黎族。有苗氏亡於夏啟後,夏啟將有苗氏推行的刖、劓、琢、黥等刑加以損益,形成了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刑罰,並使之成為主要的刑罰體系。
自夏以後、商、周及春秋之際,五刑一直被作為主體刑而廣泛使用。奴隸制五刑在漢文帝時期因為緹縈上書而被廢除,被封建制五刑取代。
五刑兩個階段
以漢為界,「五刑」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秦以前為墨、劓、剕(刖)、宮、辟。 「 墨」是在罪犯面部、耳後、頸項、手臂上刺刻後塗以墨。「 劓」是 割掉鼻子。「 剕」是 斷足,春秋戰國時普遍施用此刑。齊國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現「屨賤踴貴」現象,踴就是刖足者穿的鞋。
「 宮」是剝奪犯人生育能力:對男犯施行閹割;對女犯則用暴力打擊其腹部,使其子宮脫垂,不能生育。「辟」 即死刑,其名稱和執行方式不盡相同,主要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斬、焚、踣、黥、轘、辜等。
可以看出,上古的五刑都是殘害肢體的刑罰,它反映出蒙昧時期刑罰的野蠻。秦亡漢立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對人的生命的尊重,以墨、劓、剕(刖)、宮、辟為主的舊五刑也逐漸為笞、杖、徒、流、死的新五刑所代替。
奴隸制五刑
奴隸制五刑中除大辟為死刑,其餘四種皆為肉刑,並對人體造成的損害是不可復原的。
墨,又稱黥,在受刑者面上或額頭刺字,並染上墨。
劓,割去受刑者的鼻子。
刖,夏稱臏,周稱刖,秦稱斬趾。斬掉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有另一說稱臏是去掉膝蓋骨。
宮,又稱淫刑、腐刑、蠶室刑,割去受罰者的生殖器。
大辟,即死刑,分為戮、烹、車裂、梟首、棄市、絞、凌遲等。
封建制五刑
笞,用小荊條擰成的刑具抽打受刑者臀部,清朝時刑具改為竹板。分五等: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杖,用粗荊條擰成的刑具抽打受刑者的背、臀和腿。也分五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和一百。
徒,強制犯人勞役。分五等:一年,一年半,兩年,兩年半,三年。
流,將犯人流放到邊遠地區,不準回鄉。
死,隋唐之後,死刑一般為兩種:絞和斬。宋後加凌遲。明清加梟首。
上古五刑與中古五刑差異
魏晉南北朝時中國法制進入上承秦漢、下啟隋唐的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刑制改革是向中古時期「五刑」的最後沖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中的刑種和刑等,是從這時進入法典並逐漸規范化的。
其改革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正式廢除了宮刑。從此,在中國古代,宮刑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第二,形成了五種刑種。經過魏晉南北朝各律的不斷改進,《北齊律》最終形成了接近「五刑」的五個刑種,它們是:死、流、耐、鞭、杖刑。實際上,與中古時期的「五刑」已十分接近。
第三,規定了刑等。上古時期的「五刑」只有刑種,沒有刑等。而魏晉南北朝的刑制改革中,不僅出現了刑等,而且逐漸規范,並在律中作了明文規定。
(9)中國刑法史擴展閱讀
現代五刑
(1)管制:對犯罪人不予關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司法行政部門執行和群眾監督改造的刑罰方法。判處管制的犯罪人仍然留在原工作單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勞動,在勞動中應當同工同酬。期限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並罰時不得超過3年。
(2)拘役:短期剝奪犯罪人自由,就近實行勞動的刑罰方法。 拘役由公安機關在就近的拘役所、看守所或者其他監管場所執行,在執行期間,犯罪人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兩天,參加勞動的,可以酌量發給報酬。 拘役的期限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罪並罰時不得超過1年。
(3)有期徒刑:在一定期限內剝奪犯罪人的人身自由,並監禁於一定場所進行勞動改造的刑罰。期限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罪並罰的可以延長到25年。
(4)無期徒刑:剝奪犯罪人終身自由,並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無期徒刑的刑期從判決宣判之日起計算,判決宣判前先行羈押的日期不能折抵刑期,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後,執行有期徒刑,先行羈押的日期也不予折抵刑期。
(5)死刑:剝奪犯罪人生命的刑罰方法。一般採用槍決或注射等方法。死刑分為立即執行和緩期二年執行,被判緩期二年執行的犯罪人如果在二年考驗期內有故意犯罪的行為或以前隱匿的犯罪行為被發現,則執行死刑,否則減為無期徒刑,如有重大立功表現,則減為有期徒刑20年。
無期徒刑和死刑只能由中級或中級以上人民法院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可以由所有的人民法院判處。判處死刑的案件,需要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復核後方可執行。
附加刑:
(1)剝奪政治權利:剝奪犯罪人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活動權利的刑罰方法。剝奪政治權利是指剝奪犯罪人下列四項權利:
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3、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
4、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
判處管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與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時執行。即3個月以上2年以下。判處拘役、有期徒刑附加剝奪政治權利或者單處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為1年以上5年以下。
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犯罪人,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死刑緩期執行或者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的,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改為3年以上10年以下。
(2)罰金:強制犯罪人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刑罰方法。具體數額由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犯罪情節,如違法所得數額、造成損失的大小等,並結合考慮犯罪人繳納罰金的能力進行裁量。
(3)沒收財產:將犯罪人所有財產的一部或者全部強制無償地收歸國有的刑罰方法。判決時應考慮以下幾個因素:犯罪人所處主刑的輕重;其家庭的經濟狀況和其人身危險性大小。 只能沒收罪犯的個人財產,其親屬的財產不得一並沒收。
(4)驅逐出境:強迫犯罪的外國人離開中國境的刑罰方法。可單獨或並處,並處時需待罪犯的其它刑罰執行完畢後,即押送其驅逐出境或押送該犯罪的外國公民所在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押送回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古五刑
『拾』 秦朝的十大酷刑是什麼
1、剝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2、腰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3、車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五塊。 據說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4、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鼻,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5、凌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6、縊首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7、烹煮
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然後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瓮里。
8、宮刑
宮刑又叫腐刑。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即陰囊)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子全部割掉。割掉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
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
9、刖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信。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
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 不起來,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
10、插針或插竹簽
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於女囚。竹簽,由此令人想到我們經常用的牙簽,就是這樣一種很不起眼的小物件兒,也曾在刑罰和拷訊的舞台上大展身手,橫行一時。漢朝部員薛安奉命去揚州清查倉庫賬目,把管理倉庫的小吏戴就逮捕,逼他揭發郡太守成公浮。
曾將鐵針釘入戴就的指甲里,然後逼他扒地上的硬土。唐朝開元初年,酷吏王旭常常將竹簽削尖,釘入犯人指甲內,受刑者疼得死去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