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基調

民法典基調

發布時間: 2022-05-20 15:35:39

㈠ 求一篇論文!望在政治上有探索的高人指點!定重謝

論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是本國法學工作者極為關注的問題之一。由於我國社會主義法學是一門較新的、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科,因而對法律體系問;題的研究更具有迫切的意義。這個問題不僅對法學基礎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法律院校教學計劃中課程設置直接有關,而且對立法規劃、司法實踐、法規整理與法規編纂、法學研究規劃、法學圖書資料分類以及法學工具書的編輯等工作,都具有直接、間接的意義。

我國的法律體系應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它應該從我國實際出發,能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需要。當然,在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時,我們應當借鑒外國的或我國歷史上的經驗,但決不能盲目照搬。

陳守一同志和我於1980年間曾合寫《論法學的范圍和分科》一文(2),實質上也探討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法學體系問題。現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又取得了重大進展,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也有所發展。這篇文章就是以上述論文為基礎,試就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法律體系的含義

體系一詞泛指由若幹事物構成的一個和諧的整體。因而,法律體系一詞就成為一個多義詞,在國內外法學著作中都有不同的含義。僅就國內法學界而論,有的指比較完備的法律或法制;有的指憲法、法律、法規等各種成文法法律淵源的體系;有的指各種法律分類的體系;有的更廣義地解釋為從法律的制定到實施的體系或「法治系統工程」、「法網」,等等。

按照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法學基礎理論課教學中的傳統解釋,法律體系是指一國的各種部門法組成的體系,如《法學辭典》對該詞的定義是「由各法律部門組成的一國法律有機聯系的整體。」(3)為了尊重「約定俗成」的原則,本文所講的「法律體系」也是在最後一種意義上使用的。因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指由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各部門法組成的整體。研究我國法律體系,也即研究如何將我國全部法律分門別類,從而建立起一個由各部門法組成的具有內在聯系的體系。不言而喻,一國的法律體系僅指本國仍生效的(加上正在或即將制定的)法律,不包括國際法或已不生效的國內法。

部門法當然離不開成文法的規范性文件(即通常所講的法規匯編意義上的「法規」),但二者並不是一個概念。盡管有些部門法的名稱和相應規范性文件名稱是一致的,例如作為一個部門法的「刑法」和作為一個規范性文件的《刑法》或《刑法典》。有些部門法的名稱,例如行政法經濟法等名稱,一般來說,只是許多同類的單行的成文法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並沒有《行政法》或《經濟法》之類的規范性文件。

部門法的劃分和法律的其他分類(如實體法和程序法、根本法和普通法等)是有密切聯系的,在劃分部門法時要考慮到這些分類,但部門法的劃分並不等於這些分類。

有些法學著作中提出了法律體系和立法體系之間的區別問題。這里應注意的是:對立法和立法體系二詞可以作不同意義的理解。狹義的立法僅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或代表機關(在我國還包括最高權力機關的常設機關)制定法律這種特定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廣義的立法則泛指制定任何成文法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中間意義的立法則指除以上狹義的立法外,還包括根據憲法規定或由最高權力(代表)機關授權,由政府部門或地方國家機關制定某種成文法規范性文件的活動。因而我國法學界個別文章中所提出的一級立法和二級立法,或西方法學著作中通常所講的議會立法和授權立法(或委任立法),從字面上講,就是分別指以上狹義的立法和中間意義的立法。

如果從以上狹義的立法來說,法律體系顯然不同於立法體系,前者的范圍遠比後者為廣,例如行政法是法律體系中被公認的獨立的部門法之一,但這一部門法中的主要成分是各種行政法規。它們並不是由最高權力機關或其常設機關制定的。如果從廣義的或中間意義的立法來講,這種立法體系又可以指不同含義,例如,它可以是指國家在某一時期的立法規劃,而立法規劃顯然不同於法律體系;它也可以指有關法規整理或法規編纂的結構,但這種意義上的「立法體系」是否等於法律體系,就取決於這一國家的法規整理或法規編纂採取什麼形式。如果根據我國50~60年代出版的《法規匯編》形式(將一定時期的法規加以粗線條式的分類編排),或採用《美國聯邦法典》的形式(將聯邦議會通過的全部現行制定法規定劃分為50類)或蘇聯近年來出版的《法律匯編》的形式(將全蘇聯的法律劃分為關於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等7類),那麼,這些分類也不等於部門法的分類,因而法律體系也不同於立法體系。如果採用西方國家民法體系(即大陸法系)國家法規編纂形式,如日本的「六法全書」之類的形式,就可以說法律體系大體上等於立法體系。但不論對立法或立法體系的含義如何理解,法律體系和立法體系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一點是毫無疑義的。

二、劃分部門法的根據

研究一國法律體系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劃分本國部門法的根據(或標准、原則)是什麼。自50年代初以來,我國法學著作中關於這一問題的傳統觀點是:劃分部門法的標准主要是法律所調整的不同社會關系,即調整對象,其次是法律調整的方法(4)。

這里講的「不同社會關系」實際上是指社會關系的不同領域。劃分部門法時無疑首先應考慮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領域。因為法律調整的對象是社會關系,即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這里講的「人們」既包括個人,也包括能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法人(國家、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等)。社會關系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宗教、民族、家庭等各個領域。有關自然資源的使用和保護、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盡管其直接的保護對象並不是某種社會制度或社會關系,而是某種自然現象,但其內容仍在於調整人們在有關這種自然現象方面的相互關系。程序法不同於實體法,但程序法同樣是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的,即在實體法所規定的某種權利義務受到侵犯時而產生的訴訟活動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時所採用的方法也的確是劃分部門法時所應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刑法調整的范圍涉及社會關系的各個主要方面,它之所以成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原因在於它是以刑罰(即刑事制裁)作為手段來實現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任務的。在這里,調整方法實際上是指對違法行為制裁的形式。因而也可以說,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的區別之一,在於民法和行政法是分別以民事制裁或行政制裁的方式來保證民法和行政法所要調整的社會關系的。

劃分部門法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僅以社會關系的不同領域和不同的調整方法作為劃分部門法的根據顯然是不夠的。除此二者外,還應考慮到其他一些因素:

第一,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主體以及這種主體之間關系的不同形式。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主體實質上就是法律關系的主體。如上所述,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個人和法人。

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關系也有不同形式,例如有的是民事平等關系,有的是行使國家權力所發生的關系等等。民法和經濟法這兩個部門法都是調整經濟社會關系的,它們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法律關系主體的不同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不同形式。關於這一問題,在下節中再加論述。

第二,在劃分部門法時,也應考慮到不同社會關系領域的廣泛程度和相應法規的多寡。社會關系包括無數領域,但這並不意味著調整任何社會關系領域的法律都應成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例如選舉法是調整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領域的,但是目前我國的選舉法規的數量還是很有限的,有關選舉的法律規定分散在許多不同的部門法中。因此,至少就目前或可預見的將來而論,不必將選舉法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只須將它列入憲法這一部門法中的一個附屬部門即可。反之,有的社會關系,例如通常所說的經濟關系領域,其范圍極為廣泛,幾乎可以說每一部門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調整經濟關系,因此很難設想可以把凡涉及經濟領域的法律都納人作為部門法之一的經濟法。

在實行成文憲法制度的國家,只有一個憲法,但它是國家的根本法,在一國法律體系中佔有主導地位。它不像一般部門法那樣,僅調整社會關系的一個或幾個領域,而是調整全面的社會關系,即對本國社會關系的各個重要領域都作了原則的規定。嚴格地說,不能稱憲法是部門法,它是一切部門法的基礎。如果稱它為「部門法」,也只是在特定意義上才這樣稱的,即它是一國法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是佔主導地位的部分。

第三,與上述因素密切聯系的另一因素是:劃分部門法既不應過寬也不應過細,在它們相互之間還應保持適當的平衡。過寬過細或過大過小,都有背劃分部門法的原意。劃分部門法對法律院校課程設置、立法規劃、司法實踐、法規整理與法規編纂、法學研究規劃、法學圖書資料的分類以及法學工具書的編輯等工作,之所以都有重要意義,歸根結底就在於通過這種劃分,有助於人們了解和掌握本國的全部法律。

為此,在每一獨立的部門法之下,不妨再分為第二層次甚至第三層次。第二層次的法律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在這一獨立的部門法中,如憲法,除了佔主導地位的憲法外,又有幾個附屬的、較小的或第二層次的部門法,如各級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國籍法等;另一種是某一獨立的部門法,如自然資源法,由幾個平行的、較小的或第二層次的部門法組成(如土地法、森林法、能源法等),其中並沒有一個佔主導地位的法律。

一國的部門法劃分為多少比較合適,不可能有一個絕對的原則。根據各國立法史的經驗來看,普通法法系(即英美法系)國家對部門法的劃分,特別是私法的劃分,是相當模糊的;蘇聯和民法法系(即大陸法系)國家,一般將部門法劃分為十個上下。

第四,在劃分部門法時,應以全部現行法律為基礎,同時也應適當考慮正在制定或即將制定的法律,以保持法律體系的相對穩定性,特別是我國的法制正處在逐步完備的過程中,在劃分部門法時,就更是如此。因此當我們將民法、經濟法或行政法分別劃為獨立的部門法以及在考慮它們內部的層次如何劃分時,顯然應考慮到那些正在或即將制定的許多有關法律。

綜上所述,劃分部門法的根據或原則,應包括六個因素: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領域;調整社會關系的不同方法;社會關系的不同主體和主體之間關系的不同形式;不同社會關系領域的廣泛程度和相應法規的數量;不應過寬或過細並保持適當平衡;以全部現行法為基礎,同時適當考慮正在或即將制定的法律。以上這六個因素是互為聯系的、交錯的。對每一部門法的劃分要綜合各種因素加以考慮。

三、經濟法應作為一個部門法

一國的法律體系首先隨著本國法律,最終必然是隨著社會客觀實際的發展變化,同時也隨著立法者和法學工作者的認識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斷改變。當然,法律體系應保持相對的穩定性,立法者和法學工作者的任務之一在於使本國法律體系既有健全的發展變化,又能保持相對穩定性,避免放任自流和動盪不定。

各種社會關系是錯綜復雜地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各部門法之間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交錯。例如,憲法要對本國社會關系作出全面的、原則的規定,因而憲法和其他所有部門法必然存在著交錯;又如經濟法同民法、勞動法、行政法以及自然資源法等部門法之間,就調整經濟關系這一角度而論,存在更多的交錯。因此,要科學地劃分部門法,就要善於區別必要的交錯和不能容許的重復以至混亂。

從近年來我國有關法學文章以及法律起草工作的實踐來看,經濟法與其他一些部門法,特別是與民法之間的界限是一個爭論較多迄今尚無大體一致意見的問題。日本名古屋大學法學教授加藤曾就我國法學界關於民法與經濟法之爭問題寫了一篇長文,先在日本發表,後又在美國發表。文章的基調是,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必然地難以解決的問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就像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民法典的制定提出了一些特殊的問題。在民法法系(即大陸法系)中,民法(包括合同法、民事侵權行為法、財產法和家庭法)和經濟法(反托拉斯法和對私人交易的公共調節)之間是有明顯區別的。可是在社會主義國家,由於私法和公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合在一起的,這種區別就變得難以分清了。社會主義國家在制定民法過程中,起草人就遇到了民法是什麼以及它和經濟法又如何區別開來的問題。」(5)

應該承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時,經濟法作為一個部門法的問題,包括經濟法和民法之間的界限問題,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但也並不必然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本文主題限於一般地探討我國法律體系,不宜過多地論述有關經濟法問題,但另一方面,在我國目前研究法律體系,即研究如何劃分部門法時,明確經濟法作為一個部門法的概念,它與其他部門法之間的界限,又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

在研究上述問題時,應當特別注意:作為一個部門法的經濟法和泛指的經濟法(或經濟立法、經濟法規)是兩個既有聯系卻又是不同的概念,這也就是說,經濟法這一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二者不應加以混淆。圍繞經濟法問題上的有些爭論,看來是和經濟法概念上的混淆有關的。

我們完全可以正確地指出,為了適應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需要,必須重視經濟法,加強經濟立法,制定大量經濟法規,等等。我們也可以一般地對經濟法下一個簡短的定義:經濟法是「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法規的總稱。」(6)同時,我們也完全可以根據這樣的定義,來寫一本以《經濟法》為題的專著,編一本《經濟法規匯編》的資料,在法律院校中設立一個經濟法專業,等等。但應注意,所有以上講的「經濟法」(或經濟法規、經濟立法)都可能是(事實上也大體上是)泛指的或廣義的經濟法,而不是指作為一個部門法的經濟法或狹義的經濟法。

如上所述,我們可以一般地將經濟法界說為「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法規的總稱」,因為顧名思義,經濟法是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但這是一個泛指的或廣義的經濟法的定義,對作為一個部門法或狹義的經濟法來說,上述定義是不合適的。從邏輯上說,定義者和被定義者的外延是不相等的。就一國的法律體系來說,經濟法是其中的一個獨立的部門法,它是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但並不是調整一國全部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事實上,一國法律體系中的其他各個獨立的部門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調整著社會經濟關系,特別是民法,主要是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從這一點上講,「經濟法」這一術語,就像法學中的其他不少術語,諸如法;法律、法制、法治等一樣,是多義的,甚至是容易引人誤解的。現代世界各國都制定了大量有關經濟領域的法律,但就大多數國家的法學著作來說,一般並不將「經濟法」作為部門法的各稱,這也不是偶然的。

一個財經學院如果單獨開設「經濟法」這門課,而不開設其他更多的法律課程,它完全可以從泛指的、廣義的「經濟法」定義出發來理解這一課程。但在一個法律院校中(不論是法律專業或經濟法專業),它所開設的課程,除了經濟法這門課外,還有民法以及其他許多法律課程,在這種情況下,它就必須要明確「經濟法」這一課程與民法等課程之間的界限。不認真地研究這些問題,是不合適的,僅提出「大經濟法」或「大民法」之類的原則,看來也是不夠的。

一般來說,一國的法律體系問題,包括經濟法與民法或其他部門法之間,的劃界問題,當然是學術上的問題,但這些問題不僅與法律教育、法學研究、法規整理和編纂、法學工具書編輯、法學圖書資料等工作直接聯系,而且對立法與司法工作也有直接、間接的聯系。一個明顯的例證:1981年12月通過的《經濟合同法》一般被認為是狹義的經濟法的一個重要法規。根據該法第2條和第54條,經濟合同法適用范圍是企業、農村社隊、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法人之間的經濟合同關系;個體經濟戶、農村社員同法人之間的經濟合同關系則參照該法執行。這里就需要研究,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中,有沒有以上所講的經濟合同關系以外的合同法律關系,有沒有例如公民之間或除個體經濟戶、農村社員以外的公民和法人之間的合同法律關系?如果有,又用什麼法律來調整?《經濟合同法》和擬議中的《民法》中的合同篇(即合同法)有什麼關系和差別?我們在這一問題上的立法方針是像個別東歐國家那樣,不同的合同法關系分別由經濟合同法和民法合同法來調整?還是像其他多數東歐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那樣,所有合同關系都由民法合同法調整?或者還有其他方針?

據報載:「近幾年來,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目前我國已頒發了約300個新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規,其中近250個是經濟法規。此外還有140多項經濟法規正在制訂中。」(7)據我的理解,這里講的「經濟法規」是指廣義的經濟法或經濟法規,即其中僅一部分屬於狹義的、作為一個部門法的經濟法,其他部分則屬於別的幾個同樣也在不同程度上調整經濟關系的部門法。反過來,如果以上講的近250個經濟法規都可以歸人作為一個部門法的經濟法;又如果以上講的300與250之比可以適用於我國全部現行法規的話,那就意味著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經濟法作為一個部門法的數量佔六分之五,其他所有部門法的總和僅佔六分之一。

顯然,這樣來理解作為一個部門法的經濟法,無論從理論上或實踐上說,都是不合適的。我們不能把凡是調整經濟關系的一切法律都稱為作為一個部門法的經濟法。同時,上面已指出,劃分一國部門法時應遵循的一個原則是:不應過寬也不應過細,各個部門之間也應保持適當的平衡,過寬過細或過大過小,都有悖劃分部門法的原意。保持適當平衡有助於人們理解和掌握一國的全部現行法律。

四、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議

經濟法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部門法,是與一些傳統的部門法如民法、勞動法、行政法等並列的部門法;婚姻法可擴大為家庭法;勞動法可擴大為勞動法和社會福利法(一稱社會安全法或社會保障法);各種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也可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以上這些部門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相互之間建立合理的分工關系,既有交錯又有區別。

大體上說,經濟法調整的是國家、國家機關在計劃和管理國民經濟以及各種經濟組織內部或相互之間所存在的大部分經濟關系。民法調整的是國家、國家機關、經濟組織、公民與其他法人在財產所有權、一般民事合同、民事侵權行為方面的經濟關系,同時也調整與財產關系有關或無關的某些人身關系(如版權、發明權、姓名權等);民法中規定的很多總則和重要法律概念也可適用於調整經濟關系的其他所有部門法,特別是經濟法。行政法調整國家行政機關在實現一般的行政管理活動方面的關系,其中也包括有關工農商行政管理的法律。勞動法調整的是勞動關系,社會福利法調整國家和有關組織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方面的關系,二者密切聯系,也都主要涉及經濟關系。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調整各種自然資源的經營管理、規劃、利用、保護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關系。

在研究經濟法與其他有關部門法之間的劃界問題時,一方面應注意,這種劃界並不是立法部門或法學工作者「隨意規定」的;但另一方面,也應認識到這種劃界是相對的,這不僅是因為一國的部門法的劃分,即法律體系,是隨著本國法律的發展變化以及立法者和法學工作者認識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斷改變的,而且還因為,往往可能同時存在幾種劃分法,它們各有利弊。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妨回顧廠下資產階級立法史中關於「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之爭。單純從立法技術來看,對這兩種劃分法是很難作出肯定結論的。

除了將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列為獨立的部門法外,我還建議將文教科技法和軍事法也分別作為獨立的部門法,以適應科技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在法制方面的需要。

在劃分部門法時應注意實體法和程序法之分的問題。實體法所規定的權利、義務關系(或職權、職責關系),如果沒有相應的程序法的保障,那麼這一國家的法制很難說是健全的。我國已制定了《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試行)》,但行政訴訟程序法尚未制定,有關行政訴訟的體制問題也不明確。例如,行政機關和公職人員在其職權范圍內的活動中侵犯公民權利,從而引起行政侵權行為的責任問題,究竟由專門的行政法庭處理或由普通法院處理,或由二者分別處理等問題。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適應機構改革的需要,行政實體法和程序法亟待健全。就劃分部門法來說,刑事和民事訴訟法在我國法學界一般已被公認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而不是分別屬於刑民法實體法部門。至於行政訴訟程序法,暫且與行政實體法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

有的同志主張將司法制度或司法組織,甚至將法院組織法和檢察院組織法都單列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司法制度或司法組織等作為二門課程或一本專著的名稱,當然是無可非議的,但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往往產生一個副作用,即或者是與憲法發生不必要的重復,或者是削弱了憲法作為一個部門法的內容。為此,我建議:可將有關國家機關的組織法(包括司法機關組織法)作為憲法這一部門法中的一個附屬的部門法,不要將司法制度或司法組織等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當然,在行政法和行政訴訟程序法、刑民事訴訟程序法、經濟法等部門法中,都會涉及相應的組織法問題。

附表: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議圖解:

一、憲法(以憲法為主導部門,並包括以下附屬部門)國家機關組織法、政府機構改革法、民族區域自治法、選舉法、國籍法等。

二、經濟法(由以下各並行的部門組成)國民經濟計劃法、基本建設法、財政法、金融法、工業企業管理法、農業經濟管理法、商業管理法、交通運輸法(包括海商法、航空法等)、對外經濟關系法(包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經濟合同法(與民法中合同法之間關系待定)等。

三、民法

四、家庭法(由以下各並行的部門組成)婚姻法、計劃生育法、親屬和繼承法等。

五、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由以下各並行的部門組成)土地法(包括土地徵用法)、森林法、草原法、能源法、水利法、水產資源法、礦產資源法、環境保護法等。

六、勞動法和社會福利法(由以下各並行的部門組成)工會法、職工參加企業管理法、勞動保護法、職工獎懲法等。

七、文教科技法(由以下各並行的部門組成)教育法、科學法、專利法、發明獎勵法、新聞法、出版法、文藝法、廣播電視法、文物保護法等。

八、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法(由以下各並行的部門組成)民政管理法、治安管理法、城市規劃和建設法、衛生管理法、交通管理法(一般指維護城鎮街道、公路等方面交通秩序的法規)、工農商行政管理法(包括企業登記法、商標法等)、行政訴訟程序法等。

九、刑法

十、司法程序法(以刑民事訴訟程序法為主導部門,並包括以下附屬部門)律師法、公證法、調解法和仲裁法、勞教法、勞改法、監獄管理法、國際私法(指沖突法)。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㈡ 《民法總則》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民法總則》(王澤鑒)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密碼:734t

書名:民法總則

作者:王澤鑒

豆瓣評分:9.7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2

頁數:491

內容簡介:

《民法總則(最新版)》是研習民法者的入門參考書,以私權利貫穿始終,開篇就轉載了德國法學家耶林的名著《法律的斗爭》,為全書定下了基調:即民法是保障私權利的基本法。接著從權利主體(自然人及法人)、權利客體(物)、權利變動(尤其是法律行為,既屬重要,全書亦主要圍繞之詳加論述)及權利的行使等角度進行論述,力圖把民法的權利本位、私法的價值理念與原理原則全方位地展現給讀者。《民法總則(最新版)》的另一特色是用實例引導讀者發掘問題、思考問題,並帶著問題去探求私法上的解決途徑。

作者簡介:

王澤鑒,1938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獲得過慕尼黑大學法學士。曾擔任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訪問教授,並在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政經學院、澳洲墨爾本大學從事研究工作。現任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專攻民法,主要著作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8冊)、《民法思維:請求權 基礎理論體系》、《民法概要》、《民法總則》、《債法原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民法物權》等。

㈢ 婦隨夫姓的日本改變

在日本,以大陸法系為基調的《民法典》,一直以來就有一項剛性規定:「夫婦必須同姓。」表面上看,《民法典》並沒有產生「誰隨誰」的強制性問題,似乎夫婦姓氏均可作為選項。不過,2008年的日本官方統計數據顯示,超過95%的已婚女性改隨夫姓。因此,《民法典》之規定,事實上成了婦女強行被改姓的推手。另據日本法務省統計,自1996年來,先前尚未上台的民主黨以及其他政黨曾20次提起類似議案,但保守派議員均以可能破壞家庭團結為由拒絕。

㈣ 存摺上基調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詳細咨詢銀行,有可能是利息退補或其他支付返利等。

法律依據:《中間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七條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六百六十八條 借款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間借款另有約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

㈤ 農村有房的留意:2021年起,農村房子統統這樣處理

自98年房改以來,我國房地產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房價更是連續上漲了近20年,由2063元/平飆漲到了2020年的最高點10543元/平,平均漲幅達到了5.11倍。

對於城市中的房價為何能20年如一日持續上漲,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是只知其表,不知主因。我們認為有三個主要原因:其一,在巨大的人口紅利和改革開放合力推動的經濟快速發展下,國人的購買力大大增加,且對住房的需求日益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房價快速上漲;

其二,在長期缺乏安全靠譜的投資渠道背景下,恰好房地產迎來快速發展,很多城市房價過快上漲,使得早買房、多買房的人都賺得盆滿缽盈。是以越來越多的人瞄準了投資房地產這門生意。尤其是2010年後,經濟高速發展,疊加城市購房無門檻,信貸政策較為寬松,更直接推動了數以億計的國人進入城市大量購買城市商品房,以期獲得巨額房產升值回報;

其三,更重要的是,在城鎮化過程中,全國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這背後對應的是巨大的購房需求。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998年-2019年的22年時間,全國有近2.8億農村人口「洗腳上岸」進了城,平均每年有1270萬人成為「城裡人」,其中僅三大都市圈就吸引了全國70%以上的人口。不僅如此,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2020年發布的報告認為,未來5年我國仍然會有8000萬人口進入城鎮。

人口學把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稱之為城市化。為什麼要「城市化」?首先,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更可以促使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其次,城市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餘人口;再者,城市化過程能夠卓有成效地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有利於改善地區產業結構。除此之外,城市化還對工業發展、科技進步、文化交流等都有積極意義。

事實上,站在個人的角度,離開農村進入城市也有充足的原因。一則城市就業機會多,資源較為豐富,尤其是教育、醫療、交通等發達的基礎設施配套,是農村無法比擬的;二則即使自己沒有進城的需求,但是為了下一代能夠更好地學習、生活,上一代也會想盡一切辦法進城按揭買房,歸根結底是不想下一代再「輸在起跑線上」。尤其是過去10年間,全國數十個重點城市,房價都迎來了快速上漲,這更提高了「無房人」在城市買房安居的迫切性。

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這背後是人口、資源、資金、產業、技術等的一次大規模集中,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過去二三十年間,我們肉眼可見,全國各大城市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經濟增速逐年攀升,醫療、交通、教育、科技、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駛向「快車道」。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城市快速發展的對立面是農村的逐漸沒落。尤其是城市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經濟步入快速發展正軌以後,對農村的虹吸效應更加明顯——廣大農村越來越留不住人口,這不僅導致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更直接導致大量的農村土地「拋荒」,比這更嚴重的是,伴隨著農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全國各地都成片出現了十戶九空的「空心村」。根據中科院2019年底公布的測算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宅基地面積總共有2.7億畝,其中空置的土地面積達到1億畝左右,也就是說在農村有超過37%的宅基地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那些早些年就落戶城市的城裡人的子女大多都已經習慣了城市的生活,雖然他們祖上在農村仍然保有宅基地、房屋,但是這類人卻對農村宅基地、房屋的位置、數量、現狀等一概不知。更有甚者,雖然有權利繼承大量的農村房屋,但是他們自己卻無意返回農村。

相較於城市土地、房屋等的詳細登記在冊,農村在這方面顯然存在非常大的不足。是以在2013年國家便下令「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短期看可有效解決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糾紛,更有助於維護農民權益;長期看,有助於依法確認和保障農民的土地物權,更是建設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的前提。

一、確權「結束」?

截止到2020年底,全國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工作已經開展了8年有餘。而且根據自然資源部2017年發布的「宅基地確權三年規劃」綱要,2020年應該是確權「結束」年份。

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去年很多地區的宅基地確權工作有所延後,尤其是一些「疫事」嚴重的城市,下半年的主基調確權工作完全被擱置了。所以按照自然資源部2020年底發布的公告來看,有些地區的確權工作延後到了2021年。事實上,根據相關專家預計農村宅基地的確權問題,基本上會於2021年全部落實完畢。換言之,2021年農村宅基地確權將全面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土地確權的逐步完成,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開始領取土地證了,但有的農民卻拿不到,核心原因是並非所有的農村房屋都可以完成「確權登記」工作——根據現行的法規規定,以及自然資源部給出的說明,我國歸納總結有6類情況的宅基地無法確權:1、「一戶一宅」超出部分;2、違法佔用耕地和突破生態紅線的宅房屋;3、宅基地和房子產權存在爭議;4、不符合規劃,未過審且依法將被拆除的建築;5、城鎮居民違規購買的農村房屋;6私自開墾並私自建設的房屋。

二、農村有房的留意:2021年起,農村房子統統這樣處理

農村宅基地確權工作基本完成後,更多的人其實還是比較關心農村宅基地、房屋等的繼承問題。尤其是很多戶口已經轉移到城市,但是父母仍然在農村的情況,一直以來都是很多人重點關注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宅基地繼承,房屋繼承問題。對於農村房屋,繼承法明確規定,這是個人的遺產,所以他完全可以由自己的合法繼承人繼承。換言之,子女無論是農村戶口,還是城市戶口都可以按照規定繼承,辦理權證。對於農村宅基地,需要著重強調的是,宅基地的權屬屬於農村集體所有,它一直以來都是作為「無償」使用的性質給村民使用。即農村宅基地是無法繼承的,村民擁有的是宅基地的使用權。但是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的《民法典》中有明確規定,農村宅基地繼承實施的是「房地一體」原則,即合法繼承人繼承房屋的同時,也可以繼承房屋之下的宅基地使用權。一句話總結就是,繼承農村房屋,按照「房地一體」原則,也繼承了宅基地的使用權。

其次,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可以依法由城鎮戶籍的子女繼承並辦理不動產登記——這是2020年10月23日,自然資源部經商住建部、民政部等7部委明確後的結果。對於村宅基地來說,其權益可分為三個「權」:所有權、資格權和使用權。其中,所有權歸集體,資格權歸擁有該房屋的村民,而這次明確可以由城鎮子女繼承的就是使用權。

毫無疑問,此舉為未來的農村子女進城落戶解決了後顧之憂:近年來,雖然各大城市都相繼全面放開放寬了落戶,但是一直以來由於農村房屋繼承問題,很多農村子女想落戶城市卻不敢,歸根結底是擔心落戶城市後未來無法繼承父母的農村房屋。

雖然城市對農村人口放開了落戶條件,但並不意味著城鎮人口可以隨意購買農村土地、房屋。因為宅基地屬於農村集體所有,城鎮戶口可繼承農村宅基地,並且能辦理不動產登記,但並不能交易,這是底線所在。

再者,雖然繼承農村宅基地已經沒有城市農村戶口的地域限制,但是仍然有兩點關鍵事項需要注意:其一、子女完全是按照「房地一體」原則繼承宅基地使用權,換言之子女繼承完宅基地使用權後,有確保宅基地之上的房屋保持完整性的必要。因為如果未來一旦宅基地之上的房屋坍塌、損毀,則房屋之下的宅基地的使用權一並消失,村集體有權收回宅基地使用權;其二、按照法律規定,城市子女繼承人無權對農村的房屋進行翻建、改建、擴建等活動的權利。按照規定程序,城市戶口子女再把戶口遷回農村的另當別論。對於這一條規定,不同地區的政策規定有很大區別,想知道准確信息,請到有關部門詳詢。

第四,合法繼承後的農村房屋到底可不可以交易?這里有三點需要明確,農村有房的人一定要留意:其一、土地確權之後,宅基地可以進行流轉,當然流轉的范圍只能是村集體內。換言之農村房屋的轉讓對象只能是本村集體里的成員。切不可為了利益把農村房屋私自交易給城鎮戶口居民,這是不被允許的;其二、有了確權證書之後,宅基地便可以進行流轉經營,即可以承包給他人,通過這種形式獲得收益是可以的;其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現在部分宅基地可以憑借確權證書進行貸款。這跟城市商品房抵押貸款類似。

總結:經濟較為發達,資源具有明顯優勢的城市雖有萬般好,但是農村依然會繼續存在,並持續發展下去。原因很簡單,我們不能指望全國60多萬個行政村全部搞城市化。更不能指望仍然在農村生活的5億多農民全部進城。事實上,非但如此,近些年國家更在大力為農村發展而努力,2017年更提出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開始集中精力、政策、財力發展農村。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經濟也保持較快發展,國家為何反過來又開始重視農村發展建設?核心原因是,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徵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基於此,我們可以肯定,未來農村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年輕人未來也不一定非要到城市不可,留在農村大有作為不是一句空話。所以,對於父母留下的農村房屋,一定要全力保護好。說不定哪天就有大用處。

㈥ 建築,人文與自然類演講稿

這是一個燈火闌珊的夜晚,喧鬧、迷離、躁動與激情充斥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閃爍的霓虹映在城市路人的臉上,伴著幾許郁悶憂郁的神情,夾雜著幾許發泄慾望的沖動。我也是這樣一個城市人,但卻偏偏選擇了寂靜與孤獨。駐足湘江之畔,徜徉嶽麓之顛,靜靜地看著城市的燈火,感受著現代城市建築的藝術魅力,並不知不覺由此伸發開去,將混亂的思緒遊走於建築的藝術與法律的精神之間,試圖在感性與理性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將其二者融合。在此種比較的視野中,妄圖在法學研習之路上另闢蹊徑,尋找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法律內在的邏輯平衡和結構價值。
一、凝固中的運動
說到建築的美,人們常常以「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一語冠之。的確建築的形式語言和音樂十分的相似,他們在時空上都強調對稱性。建築立面上的門和窗是音樂的節奏和音符,建築的形式語言和音樂的語言一樣,在表意上都強調一種朦朧的狀態,而非直露的表白。但是建築本身卻並非凝固之狀態,建築的存在,建築的功能,以及建築的審美,在更高的層次上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度,呈現出一種四維空間復變的態勢,一種拓撲結構。建築藝術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不斷地獲得新的生命。在人類對藝術的鑒賞和詮釋下,看似凝固的建築重新被激活,古老的巴提農神殿、精美的黃鶴樓也在此種激活中具有了新的時代的意義和價值。這種凝固中的運動價值與法律的價值有著驚人的相似。篆刻在黑色玄武岩上的《漢謨拉比法典》距今已有2700多年,但是如今的法學教育和研究中我們依然對於這部人類早期的行為規范贊賞有佳。《法國民法典》頒布已有200年,但是其基本的原則和精神並沒有因為凝固的法典文字而被禁錮,而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在法律的實踐與研究中獲得了新的生命,不斷地更新、超越和創造自身的價值之維。
二、在開放與閉塞之間
建築作為一門藝術和工程相結合的學科,其自身內部是無法達到一種自給自足的完滿狀態的,其必須有結構力學和人文精神雙重支柱的支撐才能不斷的深入發展。隨著人類科技的突飛猛進,近年來誕生了一些新的建築學名詞,諸如建築經濟學、建築生態學、建築論理學、綠色建築等。其中美國設計室奈特設計的流水別墅和美國皇家女子學院教學樓鋼架與山坡融合的設計堪稱新時代生態與綠色建築的代表之作。反觀法學又何嘗不是此番景象呢?法學研究在開放與閉塞之間徘徊。有的法學家認為法學自身的方法論和價值取向就完全可以解決法學研究中的一切問題。這種思想在法學的歷史發展中長期以來都佔有極其顯赫的地位。隨著近代科技的發展與更新,人類的思想意識形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交流與融合的思想觀念融入每一個現代人的大腦。隨著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等等學科的興旺發展,法學本身正在一步一步地被這些學科所介入,由此便誕生了法經濟學、法社會學、法人類學等等分支學科,以及這些學科所具有的獨特的研究方法。其間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法經濟學專家理查德•A•波斯納法官、法社會學者龐德教授,德國的柯茨教授等。
三、民族與地域的差異
德國文學家歌德認為:「凡是把許多靈魂團結在一起的就是神聖的。」自古以來,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的精神支柱使人們團結在一起。中國是文明古國,建築經歷了幾千年的改革和發展,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具有獨特文化的傳統。在秦帝國時期修建的萬里長城,蜿蜒於峻嶺之上,千百年來抵禦著異族對中華民族的入侵,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遙遠的北歐,一些傳統的建築多為尖頂,這與冬天當地積雪有關。受當地建築材料的制約,用木材構築的屋頂承受不了積雪的重壓。所以屋頂有大坡度使得積雪不至於在房頂較越積越多。雖然今天在建築材料領域早已經有了堅實的新材料,但是北歐人依然保留著他們建築的這種固有風格。
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國家之間在經濟、文化、藝術、法律、科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將有可能導致世界范圍內的趨同。後現代主義的建築思潮強調國際型(International style)建築。但是俗話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法學領域中,德國歷史法學派代表人薩維尼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與其語言、文化、民俗和習慣一樣具有民族特徵,並隨此民族的存在而存在,消亡而消亡。」法學的發展經歷了由習慣到習慣法到成文法的歷史演進過程。從法學誕生之初她就一直帶有濃厚的地域特徵和民族的情節。而作為建築這樣一門神聖的藝術,這種民族的特性越發突顯其重要性。地球上存在多種民族和文化。便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念與精神向度,不可使用統一的建築理念來統一全球建築。
四、建築散發出的法治精神
每當漫步於清華園中,都不由得將眼光游離於各色的西洋建築之上。有德式的清華學堂,有美式的大禮堂和圖書館,蘇式的主樓還有各個院系的系館。在所有這些建築中,我最喜歡的還是清華大學的明理摟。明理摟是清華大學法學院的院樓,共有100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明理摟的建築以 「方與圓」作為基調,在建築物的頂部和大廳內均有方圓組成的標志性圖案。明理摟的正面有8根很粗的准羅馬柱,象徵著法律的神聖與威嚴,同時也寓意法律是整個社會行為秩序的支柱和保障。每一個來到法學院的人,不論您是平凡的百姓還是著名的學者,甚至國家主席,只要到法學院都必須上十幾級台階,以表示對法律的敬畏。明理摟的設計,散發著一種民主與學術的氣息,每個老師都有一間專屬於自己的辦公室,在一方狹小的書齋中,潛心研究法學的真諦,傳播理性的思維,闡述正義的理念。
建築中散發的法治精神不僅僅表現於法學院的建築中,同時也體現在各級法院的辦公大樓之中。近年來,由於國家將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任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各級法院的辦公大樓也相繼蓋起,改變了先前法院辦公樓破敗殘舊的景象,法院的威嚴至少從外部的硬體形象上得到了體現。各級法院的辦公樓幾乎都有準羅馬柱式樣的標志,而且也都有很多節數的台階,期間的道理和清華明理摟的設計理念具有共同的特徵。但是,法院建築的內部設計卻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一,有的法院在門口擺放石獅子,以此來標榜法院的威嚴。還有的設有直立的軍警,乍一看還以為是什麼國家軍事秘密機關。法院建築的主要作用是為解決民間糾紛提供場所,經濟和法制越發達的地方,法院往往會在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法院的建築外觀既要使民眾感到法律的威嚴,又要具有親和力,讓百姓感覺通往法院之路並非危險,去躺法院只不過是百姓生活中的平常事。應此,在法院門口擺放石獅子是不可取的。在法院大樓的內部,院長、副院長往往都有自己單獨的辦公室,而一般的法官卻要住「集體宿舍」。這種編制有似於行政機關辦公室的設置方式,不能體現法官的獨立地位。哪怕辦公室小一點,也都應該保持每個法官有一間專屬於自己的辦公室啊。

以上是本人對於現代建築藝術與法律精神之間的關系的一點點粗略斷想。思緒間的混亂與非連續性充滿了整篇文章,由於知識的缺乏無法將建築與法學這兩門高深的學問糅合成和諧的整體。只能在一些初步的表象和宏觀的視角加以評述,也算是對自己近期來思考的一點點總結。其實,建築藝術中最為原始和本質的美是建築的平衡,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各各時期的建築,幾乎無一例外的堅持著這一基本的設計思路。建築中「人字形」的屋頂象徵著一種制衡與博弈的思想,而這種相互制衡、相互博弈的思想在法學的研究、設計、實踐、運用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這種「人字形」的結構不僅僅體現於實體法中,在程序法中亦是表現的尤為明顯。現代法治的存在與發展的整體形態是一種類似於「人」字形之結構。在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極力的強調私權神聖,使得人字結構之一方過於強大,最終導致法治的失衡。在後來的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階段,人們為了極力的消除這種失衡的影響,通過各式各樣的立法從而逐步地確定了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對意思自治加以制衡。從而共同構建私法體系之和諧與穩定之結構。
龐德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此種工程構建著人類社會一定局域內的行為規則、人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狀態。建築同時亦是一種工程,構建著人們的居住空間和心理狀態。但是建築由於其固有的性質,使其越來越具有了文化的氣息和藝術的氣質,現代建築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為人們提供生活、辦公的場所了,而已經成為了一個城市品味的象徵,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標志。法律是社會科學中的工程學科,建築是工程學科中的社會科學。羅馬人給德意志皇帝留下了一句古訓,那就是:統治意味建築與頒布法律。可見法律與建築的興衰對於一個國家興衰的決定作用。歐洲城市建設又與法律的完善聯系在一塊。科隆大教堂建設歷經600年,幾十代人按照同一個設計方案去做這一代人該做的事,而不是去否定、推翻上一代人的思路;荷蘭人有錢可以購房,但房子的外裝修改造並不是你自己說了算,而必須依法由政府按市政建設的統一規劃審核,連施工都要由政府核定的有資質的企業來進行,房主不能各行其是。在歐洲,一個城市的建設規模、建設規劃一經議會通過,誰也不能改變。建築與法律就是這樣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兩大輪子。
思緒依舊在混沌中激情的飛揚。放眼城市的夜空,人類在創造了無限文明的同時也書寫了各種驚人的歷史。建築是歷史的活化石,法律是歷史的情侶表,它們分別以各自的方式將人類歷史和文明加以固定,加以詮釋,加以表達。我們要感謝建築,同時也要感謝法律,因為有了它們的交相輝映,使得人類的理性之維與情感空間如此的豐富多彩,魅力四射。

㈦ 如何看待正在推進的房地產稅

房地產稅收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即一切與房地產經濟運動過程有直接關系的稅收都屬於房地產稅收,在我國包括房地產業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城市房地產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投資方向調節稅、契稅、耕地佔用稅等。
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房地產稅由產權所有人是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交納。產權出典者,由承典人交納;產權所有人、承典人不在當地或產權未確定及租典糾紛未解決者,均由代管人或使用人代為報交。
城鎮土地使用稅:以土地為征稅對象,以實際佔用的土地面積為計稅依據。
土地增值稅:以土地和地上建築物為征稅對象。以增值額為計稅依據。
耕地佔用稅:以納稅人實際佔用的耕地面積計稅,按照規定稅額一次性徵收。
契稅:以轉移土地、房屋使用權的行為為征稅對象。以成交價格為計稅依據。
房產稅的征稅對象是房產。所謂房產,是指有屋面和圍護結構,能夠遮風避雨,可供人們在其中生產、學習、工作、娛樂、居住或儲藏物資的場所。但獨立於房屋的建築物如圍牆、暖房、水塔、煙囪、室外游泳池等不屬於房產。但室內游泳池屬於房產。
由於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的商品房在出售前,對房地產開發企業而言是一種產品,因此,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建造的商品房,在售出前,不徵收房產稅;但對售出前房地產開發企業已使用或出租、出借的商品房應按規定徵收房產稅。
實施目標編輯
2012年9月20日,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巡視員叢明透露,下一步房產稅將擴大試點范圍,並逐步建立房地產稅制度。房地產稅最終會在全國實施。 [9]
他強調,要區分房產稅和房地產稅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按照原值徵收則是房產稅,如果按照評估價值則是房地產稅,評估價值里包括了地價。房產稅是為了加強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通過付出稅收代價來抑制投資投機性炒房,房地產稅則不是為了調控。 [9]
上海和重慶已開展房產稅試點,下一步將雙管齊下,包括進一步擴大房產稅試點以及逐步建立房地地產稅制度,「目標是消滅房產稅,建立房地產稅」

㈧ 民法典:社會生活百科全書

①總則編

健全民事權利體系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馬一德代表:

作為開篇,民法典草案總則編提綱挈領地將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與引領性的內容納入其中,綱舉目張,統領其他各分編內容,奠定了民法典草案的基調與框架,是民事主體權利保障的集大成。

總則編將「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作為立法目的之一,採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通過民事權利專章中列舉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債權、知識產權、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等民事權利,並規定「民事主體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兜底條款,從而全面系統地確認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各項民事權利,構建了完整的民事權利體系,夯實了善治之基。

總則編注重保護人身權利,明文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全面列舉人身權利,並置於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其他權利之前,表明民法典草案重視對人的保護,著重保護人身權利,強調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不容侵犯,恪守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

總則編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凸顯民法與時俱進、面向未來的立法精神:肯定胎兒享有繼承與接受贈與的權利,建立健全成年監護制度,回應老齡化社會的現實需要,明確網路虛擬財產與數據為民事權利的客體,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充分體現民法典的時代特徵。

(本報記者徐雋采訪整理)

②物權編

平等保護公私產權

九三學社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委戴紅兵委員: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民法典草案物權編第207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草案明確平等保護私人物權,看似平淡尋常,卻意味著在法律面前無論國家、集體還是個人的財產,都能享受法律相同力度的保護,這是對改革開放40多年成果的法律確認,也賦予公眾更多信心。

物權編在一般規定中直接體現物權平等的原則,在很多細節中也體現了對平等保護的落實。草案中關於徵收補償的規定,在擴大補償范圍的同時,強調「及時」支付相關費用。一些地方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過程中,發生補償不到位、補償方案不合理或價款未支付等現象,「及時」二字的增加是對公權力的約束,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平等保護」釋放的是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心,折射出以人民為中心、依法保護公民權益的態度。民法典必將鑄就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本報記者孟祥夫采訪整理)

③合同編

維護公平競爭原則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偉代表:

合同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制度。民法典草案在現行合同法的基礎上,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堅持維護契約、平等交換、公平競爭,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完善合同制度。合同編規定了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保全、轉讓、終止、違約責任等一般性規則。完善了電子合同訂立規則,增加了預約合同的具體規定,完善了格式條款制度等合同訂立制度。草案還針對實踐中一方當事人違反義務不辦理報批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問題,明確了當事人違反報批義務的法律後果。

物業管理工作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今年3月,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為破解北京物業管理難題提供法律支撐。在起草條例過程中,我們感到,群眾普遍反映業主大會成立難、公共維修資金使用難。對此,民法典草案適當降低了業主共同決定事項特別是維修資金使用的表決門檻。這對解決物業管理實踐中存在的業主開會難、議事難、表決難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可有效避免久拖不議、久議不決現象,有利於業主大會依法行使職權。草案還注重合理平衡物業管理相關主體的利益關系,維護公平公正,促進物業服務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本報記者左瀟黃超采訪整理)

④人格權編

加強保護人格尊嚴

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生龍委員: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繫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的權利。人格權獨立成編,把對人格權的保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充分體現我們黨增進人民福祉、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不變初心。

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強調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草案將「生活安寧」納入隱私范疇是對隱私的周全保護。此外,民法典草案規定了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原則以及信息控制者的特定義務,對刑事法律難以調整的行為加以規制,為權利人提供了尋求民事救濟的基礎。針對此前基因編輯等技術帶來的問題,民法典草案明確要求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相關醫學和科研活動的,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不得違背倫理道德

類似規定在人格權編中還有不少,這樣的規定既為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保障民事主體的相關權益築起了法治屏障,也為民事主體自覺尊法、守法提供了更加精準的法律指引。從司法審判角度看,人格權編的內容不僅為司法實踐提供價值引領和規范遵循,也有助於促成司法與立法的良性互動,更為法官審理此類案件提供了規范依據。

(本報記者鄭海鷗采訪整理)

⑤婚姻家庭編

堅守社會公序良俗

江西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馮帆代表:

婚姻家庭制度是規范夫妻關系和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如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夫妻關系、家庭關系對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影響。民法典草案婚姻家庭編力求將堅守公序良俗的理念導入每個人的內心,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

民法典草案婚姻家庭編開篇第一章就重申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婚姻家庭領域的基本原則和規則,增加了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等原則性規定。為了更好地維護被收養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婚姻家庭編增加了最有利於被收養人的原則的規定。這些規定充分體現了立法機關將尊重人權、自由、平等、保障未成年人權益作為婚姻家庭編的基本原則。

近年來,輕率離婚的現象增多,不利於婚姻家庭的穩定,對未成年子女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草案對離婚制度進行了完善,增加離婚冷靜期制度,將離婚冷靜期制度性地固定下來,可以促使夫妻雙方更加冷靜地考慮如何處理婚姻關系,有助於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倡導公序良俗。

(本報記者齊志明采訪整理)

⑥繼承編

弘揚孝老愛親美德

北京乾坤(烏魯木齊)律師事務所律師法蒂瑪代表: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公民的私有財產不斷增加,社會家庭結構、繼承觀念等方面也發生了變化。民法典草案繼承編對繼承製度做了進一步完善,為孝老愛親的和諧家庭提供了制度規范,相信會對文明家庭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

我在工作中曾遇到過這樣一起案例,老人沒有子女,一直由侄子悉心照料,可是老人去世後,侄子卻無法繼承老人遺產。按照情理來講,的確應該由老人的侄子繼承遺產,但是現行法律卻不是這樣規定的。繼承編在現行繼承法的基礎上,完善代位繼承製度,將被繼承人的侄、甥也納入代位繼承人的范圍,這是從法律層面鼓勵弘揚孝老愛親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另外,草案還修改完善了繼承製度,刪除了現行繼承法中關於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規定,僅保留「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後的遺囑為准」的規定。這是因為,常有老人會根據子女的照料情況隨時修改遺囑,根據自己的真實意願確保孝順的子女分配到更多的遺產,但當最後遺囑和公證遺囑發生沖突時,是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因此,繼承編刪除了這一規定,就不會損害遺囑自由,更能體現當事人的真實意願。

(本報記者李亞楠采訪整理)

⑦侵權責任編

保護生命財產安全

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陳晶瑩代表:

在民法典草案侵權責任編中,既有對產品生產銷售、機動車交通事故、醫療等傳統侵權行為責任的認定,還對網路侵權責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侵權責任等作出了具體規定,體現了法治的與時俱進。其中,有關高空拋物的相關條款引人關注。

按照傳統的法律規定,在民事侵權案件中,是「誰主張、誰舉證」,但在高空拋物這種特殊侵權行為中,受害人舉證很難。為了切實保護受害人的權利,民法典草案將舉證責任倒置。對於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築使用人先行舉證,證明自己並非侵權人,則不承擔賠償責任;如不能證明的,應先行對被害人進行補償,並有權向真正的侵權人進行追償。這不僅讓受害人得到了更全面、合理的保護,也保障了事件中無過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更加公平合理。

此外,草案充分考慮社會治理因素,要求物業服務企業要承擔採取安全措施的義務,如果沒有採取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高空拋物造成危害,物業方也要承擔相應責任。同時還明確一旦發生案件,由公安機關等相關部門依法及時進行調查,查清責任人。這些規定都充分體現了民法典編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本報記者巨雲鵬采訪整理)

《人民日報》(2020年05月28日13版)

㈨ 法律總則是什麼意思

法律的總則是該法律的序言,是對該法律立法目的、適用范圍和基本內容綱領性、概括性的簡短表述。
一部法律的總則是他的總綱,貫穿於這部法律的始終,具有統領和指導其它各章的作用。

㈩ 公序良俗原則的基礎是什麼原則

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風俗,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原則於民法制訂之初,乃是對契約自由進行限制,但於今,公序良俗原則則被視為與誠信原則同等的私法領域的大原則:私法上權利的行使、義務的履行,須在此范圍內,始視為正當。誠信原則是在法律自由之基調上,從法律內部對當事人間的權益加以調整修補,而公序良俗則是在同樣的基調上,自外部對之加以限制 。
公序良俗原則是學者根據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立法用語而對中國現行的民法原則規定進行概括而得的,中國現行法因受前蘇聯民事立法及民事理論的影響,未使用公序良俗等字樣,而以「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來表達出同樣的精神,「社會公共利益」在內涵與作用方面同「公共秩序」相當;「社會公德」則與「善良風俗」相當。公序良俗原則在諸多民事立法較好的國家都有明文規定,如《法國民法典》第6條規定,個人不得以特別約定違反有關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法律。《德國民法典》第138條規定: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無效。《日本民法典》第90條規定:以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的事項為標的的法律行為無效,等等 。
民法之所以需要規定公序良俗原則,是因為立法當時不可能預見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為而做出詳盡的禁止性規定,故設立公序良俗原則,以彌補禁止性規定之不足。公序良俗原則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而能處理現代市場經濟中發生的各種新問題,在確保國家一般利益、社會道德秩序,以及協調各種利益沖突、保護弱者、維護社會正義等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機能。當遇有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益和社會道德秩序的行為,而又缺乏相應的禁止性法律規定時,法院可直接依據公序良俗原則認定該行為無效。
日本學者我妻榮運用判例綜合研究法,將違反公序良俗行為歸納為以下七種類型: 1:違反人倫的行為;2:違法正義觀念的行為;3:利用他人窘迫、無經驗獲取不當利益的行為;4:極度限制個人自由的行為;5:限制營業自由的行為;6:處分生存基礎財產的行為;7:顯著的射幸行為。此即著名的「我妻類型」 。
我國學者從了學理上概括違反公序良俗的類型有:1:危害國家公共秩序類型;2:危害家庭關系類型;3:違反性道德行為類型;4:射悻行為類型;5:違反人權和人格尊嚴類型;6:限制經濟自由的行為類型;7:違反公平競爭行為類型;8:違反消費者保護的行為類型;9:違反勞動者保護的行為類型;10:暴力行為類型 。

熱點內容
萊蕪債務律師 發布:2024-12-28 21:25:06 瀏覽:554
亂港分子立法議員 發布:2024-12-28 21:16:43 瀏覽:968
民商法學賺錢嘛 發布:2024-12-28 20:57:43 瀏覽:629
周鄭強律師 發布:2024-12-28 20:38:51 瀏覽:813
周口司法拍賣 發布:2024-12-28 20:36:51 瀏覽:376
規劃公司法 發布:2024-12-28 20:21:59 瀏覽:426
合同法00230的歷年自考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4-12-28 20:16:18 瀏覽:181
法律顧問資格考試現場審核 發布:2024-12-28 20:15:33 瀏覽:523
企業法律顧問執業資格取消 發布:2024-12-28 20:06:45 瀏覽:788
法院被執行人房產拍賣程序 發布:2024-12-28 18:41:29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