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中典司法

中典司法

發布時間: 2022-05-20 18:29:28

『壹』 唐代有哪些特權制度,唐代的司法機關體系

1、《武德律》--唐高祖武德年間制定。共12篇,500條,在內容上大多採用隋朝開皇時期的法律。

2、《貞觀律》--唐太宗李世民命長孫無忌等人在《武德律》基礎上修定而成,仍為12篇、500條,以隋開皇律令為藍本作了較大改動,奠定了唐律的基本風貌。

3、《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間,以《貞觀律》為基礎編纂出《永徽律》,此後又對500條律文逐條逐句進行注釋,並附在律文之後,稱作疏議。律與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稱《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後人又稱之為《唐律疏議》。

4、《唐六典》--唐玄宗開元年間制定,內容涉及國家機關職掌和活動的各個方面,是中國封建時代最早的一部綜合性行政法典。

5、《大中刑律統類》--唐宣宗時張葵編定。即:將同一性質的律、令、格、式混合編在一起的法典形式。

三、唐朝的法律形式

1、律--是刑事法規,相當於近代的刑法典。

2、令--是關於國家體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規。

3、格--是國家機關各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據以辦事的行政法規。

4、式--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

四、唐律的刑法原則

劃分公罪和私罪;自首減免刑罰;共犯區分首從;二罪以上俱發,以重者論;累犯加重;同居相隱;比況類推;老小廢疾減免刑罰;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同罪異罰;區分故意和過失。

五、唐律十二篇的內容

1、第一篇名例:57條,是關於刑罰種類及其適用的一般原則的規定,為《唐律疏議》的總綱,相當於現代刑法的總則。

五刑--即笞、杖、徒、流、死。

十惡--謀反、謀叛、謀大逆、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八議、請、減、贖、官當、免--各級官僚的法律特權。

刑法原則--劃分公罪和私罪;自首減免刑罰;共犯區分首從;二罪以上俱發,以重者論;累犯加重;同居相隱;比況類推;老小廢疾減免刑罰;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同罪異罰;區分故意和過失。

2、第二篇衛禁:33條,主要是警衛宮廷和守衛關津要塞方面的規定。

3、第三篇職制:59條,主要是懲治官吏違法失職的規定。

4、第四篇戶婚:46條,主要是戶籍、田宅、賦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規定。

嚴格保護封建國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所有權

嚴禁脫戶漏口、逃避賦役

維護封建的婚姻家庭關系--離婚以七出、義絕為條件;財產繼承採用諸子平分制,貴族身份的繼承權只屬於嫡長子孫。

5、第五篇廄庫:28條,是關於牲畜、庫藏管理方面的規定。

6、第六篇擅興:24條,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及興造方面的規定。

7、第七篇賊盜:54條,是關於保護封建政權、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及生命、財產不受侵犯的規定。

以謀反、謀大逆、謀叛罪嚴懲危害封建政權及皇帝特權的行為。

嚴懲危害生命安全的犯罪。

對盜罪作了明確規定--竊盜、強盜、監守盜

嚴禁買賣人口

8、第八篇斗訟:60條,是關於斗毆傷人和控告、申訴等方面的規定。

9、第九篇詐偽:27條,是關於欺詐和偽造方面的規定。

10、第十篇雜律:62條,不便編入其它各篇的犯罪,皆歸入此篇,包括買賣、借貸、市場管理以及姦情方面的犯罪。

11、第十一篇捕亡:18條,是關於追捕逃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規定。

12、第十二篇斷獄:34條,是關於司法審判和監獄管理方面的規定。

六、唐律的主要特點與歷史地位

1、唐律的主要特點

(1)規范詳備、科條簡要

(2)中典治國、用刑持平

(3)諸法合體、以刑為主

(4)依禮制刑、禮法合一

2、唐律的歷史地位

(1)唐律是一部完備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長的封建法制發展史中,處於承先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2)唐律對亞洲許多國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八、唐律關於物權和債權的規定

1、關於物權--唐律嚴格保護所有人對物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之權,嚴格禁止他人侵犯;規定物權取得的條件。

2、關於債權--唐律規定了買賣、借貸、賃庸、寄託等債的關系;規定債務擔保制度。

九、唐朝的司法制度

1、司法機關

(1)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2)三司推事--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長官共同審理的制度。

(3)地方司法機關--行政長官兼理司法。

2、訴訟制度

(1)管轄--根據犯罪發生區域、罪行輕重、被告身份,劃分了各級審判機關的管轄權。

(2)起訴--舉劾、告發、告訴

(3)審判--以原告訴狀為准;採取五聽的審判方式,同時也以眾證定罪;"罪從供定",但禁止任意刑訊;規定迴避制度;司法官判決須"具引律、令、格、式";"服辯";司法官對於應該"言上"或"待報"的案件不得擅自判決。

(4)執行--徒流刑應送配所,死刑的執行須奏報皇帝批准。

3、監察機關對司法活動的監督

御史台的主要任務是監督國家各級官吏是否遵守法律。其下設台院、殿院、察院。台院和殿院的御史主要糾察中央及京城的各級官吏;察院御史則巡察州縣,糾察地方官吏的違法失職行為。

●歷史人物

[唐太宗](599-649)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縣)人。隋末與其父親李淵一起發兵反隋。唐建立後,被封為秦王,任尚書令。武德九年(626)發動"玄武門之變",取得太子地位,次年繼帝位,建元貞觀。在位期間推行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造就了"貞觀之治"。在法律思想方面,推崇儒學,吸收法、道兩家的思想,牢固地確立了中國古代儒法結合的思想路線。

具體表現為:(1)以德禮為治,注重教化。認為自古以仁義治天下,國家則長治久安;而專以法治,救弊除害於一時,國家則會很快敗亡。(2)加強立法,力求寬簡。即位不久,便命大臣修訂法典。武德七年頒布《武德律》,貞觀十一年頒行《貞觀律》。修律過程中,刪繁就簡,去重從輕。(3)明正賞罰,不殊貴賤。他認為賞罰之得失,關系國家的安危,必須做到"一斷於律",賞不遺親遠,罰不阿親貴。李世民特別注意剋制自己的感情,帶頭守法,避免用自己的主觀意志來取代法律。(4)加強復核,控制死刑。貞觀元年,實行中央機關對死刑判決的合議,首創封建法律史上"九卿議刑"制度。

[長孫無忌](?-659)唐初大臣。河南洛陽人。曾隨李世民征討,功績卓著。公元626年,參與謀劃、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曾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訂《唐律》,並對《唐律》進行逐條解釋,著成《唐律疏議》,成為我國流傳至今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後因反對武則天為皇後,被誣陷謀反罪,流放黔州,迫令自縊身死。

在法律思想方面,堅持封建正統儒家法律思想,是集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至隋以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之大成,構建以儒家為核心兼采法、道封建法律理論體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觀點有:(1)主張儒法合流。他以儒家經典為依據,以儒家封建綱常思想為指導,對唐律條文進行疏議,完成了封建法典的儒家化過程。(2)主張維護封建等級特權制度。對唐律中規定的特權保護制度進行解釋。。(3)主張罰當其罪。主張官吏嚴格依法斷案,做到罰當其罪。(4)主張整肅吏治。在法律疏議中強調官吏要"導德齊禮,移風易俗"。對一切貪贓枉法行為都要追究刑事責任,論罪處罰;而對負有監督責任的官吏在職務內犯罪,要加重處罰。

『貳』 中國法制史筆記

【00前言部分課後練習】 2008-01-02 22:28 | (分類:默認分類)
1.多選題: 現有通常認為,中國古代法的起源途徑有 A. 祭祀 B. 宗教 C. 戰爭 D. 氏族會議 解答: A,C
2.多選題: 對於中國古代「刑起於兵」說的正確理解有 A. 刑即刑法、刑罰 B. 兵即兵器 C. 刑與戰爭分不開 D. 司法官與軍事長官合一 解答: A,C,D
3.單選題: 對於中華法系特點的錯誤表述是;5.;6. A. 皇帝是立法、司法的樞紐 B. 諸法合體,以刑為主 C. 司法與行政合一 D. 中國法律有濃厚的宗教法色彩 解答: D
4.填空題: 中華法系是以為核心的。 解答: 權力
5.多選題: 中華法系的特點有 A. 以權利為核心 B. 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 C. 維護封建倫理,確認家法族規 D. 諸法合體,以刑為主 解答: C,B,D
【01夏商部分課後練習】 2008-01-02 22:30 | (分類:默認分類)
1.填空題: 周有亂政,而作。 解答: 九刑 2.單選題: 中國古代最早的軍法見於 A. 《尚書•甘誓》 B. 《論語•為政》 C. 《春秋左氏傳》 D. 《周禮•軍禮》 解答: A 3.填空題: 神權法思想指導立法、司法並達到頂峰的是朝。 解答: 商 4.填空題: 中國古代最早的監獄叫作《》。 解答: 圜土 5.填空題: 商有亂政,而作。 解答: 湯刑 6.填空題: 夏有亂政,而作。 解答: 禹刑 7.填空題: 傳說中,夏代的中央監獄被稱之為「」。 解答: 圜土 8.填空題: 商代法律被泛稱為。 解答: 湯刑
【03春秋戰國部分課後練習】 2008-01-02 22:30 | (分類:默認分類)
1.多選題: 關於《法經》的正確表述有
A.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初具體系的法典 B. 是後世封建法典的藍本 C. 對當時封建經濟的形成和鞏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D. 是戰國時期的成文法
解答: B,D,C 2.填空題: 春秋末期鄭國鄧析作了。 解答: 竹刑 3.填空題: 《法經》的篇依次分別是:《》《》《囚法》《》《》《》。 解答: 盜法 賊法 捕法 雜法 具法 4.單選題: 春秋末期,諸侯國所公布法律的中心內容是 A. 保護私有財產 B. 保護人身安全 C. 保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 D. 保護貴族利益 解答: A 5.填空題: 《法經》的作者是時期國的。 解答: 戰國 魏 李悝 6.填空題: 春秋時期先後反對鑄刑鼎的著名人物有和,他們分別反對國和國鑄刑鼎的行為。 解答: 叔向 孔子 鄭 晉 7.多選題: 春秋末期公布成文法的歷史意義有
A. 宣告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奴隸制秘密法狀態的結束 B. 拉開了春秋戰國成文法運動的序幕 C. 標志著封建製成文法的誕生 D. 成為秦漢以後封建法典的源頭 解答: C,B,D,A 8.多選題: 春秋時期,楚國制定的法律有 A. 《仆區法》 B. 《茆門法》 C. 《大府之憲》 D. 《憲令》 解答: A,B 9.多選題: 春秋末期,鑄刑鼎的國家有 A.

B. 趙 C. 晉 D. 楚 解答: A,C 10.多選題: 先秦時期的「五刑」包括 A. 墨 B.
杖C. 刖 D. 閹割為奴 E. 死 解答: C,A 11.多選題:
春秋時期個別國家公布成文法的舉動遭到守舊派的批評。守舊派提出的批評理由有
A. 法不可以公開B. 違背了「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的傳統 C. 刑不可以為小民所用 D. 破壞了「貴賤不衍」的禮制 解答: D,B
【04秦國與秦朝部分】 2008-01-02 22:31 | (分類:默認分類)
1.填空題: 秦律根據控告者與被告者的關系以及侵害行為的性質,將案件分為「」與「」。 解答: 公室告 非公室告 2.多選題:
下列屬於封診式的內容的選項有
A. 規定官吏審理案件的准則 B. 審訊筆錄的書寫格式 C. 現場勘查筆錄的書寫格式 D. 查封筆錄的書寫格式 解答: C,A,B,D 3.填空題: 《睡虎地秦墓竹簡》出土於年。 解答: 1975 4.單選題: 秦簡中「法律答問」的性質是 A.
皇帝提出的問題
B. 立法者虛擬的問題 C. 官方法律解釋 D. 法官考試題目 解答: C 5.多選題:
對於秦朝法制指導思想的正確表述有
A. 以法家思想為指導 B. 將其發展到極端 C. 「法令由一統」、「事皆決於法」 D. 專任刑罰的「重刑主義」 解答: B,D,A,C 6.填空題: 秦簡中我們見到了中國古代最早的「式」——。 解答: 封診式 7.填空題: 「」指父母控告子女盜竊自己的財產,以及子女控告父母、奴妾控告主人擅自殺、傷、髡自己。對於這類案件,官府不得受理。 解答: 非公室告 8.填空題: 秦簡中的判案成例被稱為。 解答: 廷行事 9.單選題: 秦代判案成例的作用是 A. 修改律文的規定B. 補充律文的不足C. 解釋律文的內容 D. 指導律文的修訂
解答: B 10.填空題: 「」指控告他人的殺傷和盜竊行為,官府可以受理。 解答: 公室告 11.多選題: 秦朝的法律形式包括 A. 律 B. 法律答問 C. 課 D. 比 解答: B,A,C
02西周部分】 2008-01-02 22:32 | (分類:默認分類)
1.填空題: 西周時期的司法活動中,已經注意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其中過失稱之為「」,慣犯稱之為「」。 解答: 眚 惟終 2.多選題: 中國古代,夫家可以休妻的幾種情況統稱之為 A. 七出 B. 七絕 C. 七棄 D.
七去
解答: C,A,D 3.單選題: 中國古代法官在長期的審判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察顏觀色的審判方法。下列不屬於這套方法中的內容是: A. 色聽 B. 氣聽 C. 眸聽 D. 耳聽 解答: C 4.多選題:
下列關於西周時期禮刑關系的論述正確的有
A. 禮與刑是西周法的兩個基本方面 B. 禮的作用是「禁於將然」,刑的作用是懲治「已然」犯罪 C. 「出禮入刑」 D. 西周時只強調禮的作用 解答: A,C,B 5.單選題: 中國法制史中所講的「六禮」,是指中國古代禮中所規定的 A. 關於結婚的六道程序 B. 關於離婚的六道程序 C. 關於訂婚的六道程序 D. 關於婚姻的六道程序 解答: A 6.填空題: 中國古代法官在長期的審判實踐中所形成的察顏觀色的審判方法叫作。 解答: 五聽 7.判斷題: 西周時,「劑」為長券,用於買賣奴隸、牛馬。 正確 錯誤 解答: 錯誤 8.填空題: 中國古代,結婚必須經過六道程序,統稱為「六禮」,這種制度最早出於時期。 解答: 西周 9.多選題:
中國古時夫家不可以休妻的幾種情況包括
A. 有所娶無所歸者 B. 無後者 C. 與更三年喪者 D. 前貧賤後富貴者 解答: C,A,D 10.填空題: 西周時兩次大的立法活動分別是:周公制,呂侯作。 解答: 禮 刑 11.填空題: 西周開始,夫家不能休妻的三種情況統稱為「」。 解答: 三不去 12.填空題: 西周時期的買賣契約叫做。 解答: 質劑 13.單選題: 西周時,用於買賣兵器、珍異之物的契約是 A. 質 B. 劑 C. 傅 D. 別 解答: B 14.多選題: 中國古代的所謂「肉刑」,一般而言包括 A. 墨 B. 劓 C. 宮 D. 大辟 解答: C,B,A 15.多選題:
西周時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則有
A. 老幼犯罪減免刑罰 B. 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 C. 罪疑從赦 D. 同罪異罰 解答: D,A,C,B 16.填空題: 西周時期的借貸契約叫做。 解答: 傅別 17.單選題:
下列選項中不屬於西周初年立法思想的是
A. 以德配天 B. 敬天保民C. 敬神敬宗 D. 明德慎罰 解答: C
05兩漢部分】 2008-01-02 22:33 | (分類:默認分類)
.填空題: 漢初,蕭何在《法經》的基礎上,增加了:《律》、《律》、《律》,總稱為《》。 解答: 戶 興 廄 九章律 2.多選題: 漢朝確立的刑法原則有 A. 上請 B. 恤刑 C. 親親得相首匿 D. 先自告除其罪 解答: A,B,C,D 3.填空題: 漢代法律形式之一「比」,全稱為。 解答: 決事比 4.多選題: 關於漢朝法制指導思想的正確表述有 A. 漢初,以黃老學派的法律思想為指導 B. 漢初,強調休養生息、約法省刑 C. 武帝時,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為指導 D. 武帝時,強調德主刑輔,禮法並用 解答: A,B,D,C 5.單選題: 兩漢時期,法律規定乞鞫的法定時限為 A. 一個月B. 兩個月 C. 三個月 D. 一年 解答: C 6.填空題: 漢代,在審判案件時,如無法律明文規定,就以儒家的經義,尤其是《春秋》的經義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的做法被稱為「」,其首倡者是。 解答: 春秋決獄 董仲舒 7.多選題: 漢代的法律形式包括 A. 律 B. 令 C. 課 D. 廷行事 解答: A,B 8.填空題: 奠定了漢律的基礎,又成為漢律代稱的是《》。 解答: 九章律
【06魏晉南北朝部分】 2008-01-02 22:34 | (分類:默認分類)
1.單選題: 改漢《具律》為《刑名》,並列於篇首的律典是 A. 《新律》B. 《蜀科》
C. 《泰始律》 D. 《北齊律》 解答: A 2.單選題: 《麟趾格》制定於 A. 東魏 B. 西魏 C. 北齊 D. 北周 解答: A 3.填空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改廷尉為大理寺的是。 解答: 北齊 4.填空題: 魏晉以後,由於紙契的盛行,出現了。 解答: 合同契 5.單選題: 犯人直系親屬年老應侍而家無成丁,死罪非十惡則允許上請,流刑可免發遣,徒刑可緩期,將犯人留下以照料老人,待老人去世後再實際執行的刑罰執行制度被稱為 A. 存留養親 B. 八議 C. 官當 D. 矜老憐幼 解答: A 6.填空題: 中國古代,官吏犯罪後可以官職折抵徒刑的制度叫做。 解答: 官當 7.單選題: 登聞鼓直訴制度形成於 A. 西晉 B. 東晉 C. 西漢 D. 東漢 解答: A 8.多選題: 與傳統律典相比,《北齊律》在體例和內容上的發展變化有
A. 確定律典12篇的體例 B. 《名例》,列於篇首 C. 確立「重罪十條」 D. 確立新「五刑」 解答: D,A,B,C 9.單選題: 第一次將「服制」列入律典中,作為定罪量刑原則的是 A. 《晉律》B. 《杜張律》 C. 《大戴禮》 D. 《八禮圖》 解答: A 10.單選題: 留養承祀制度最初出現於 A. 北魏 B. 東魏 C. 西魏 D. 北齊 解答: A 11.單選題: 我國專司法律教育,培養司法官員的職位始設於 A. 三國曹魏時期 B. 三國時的吳國 C. 三國時的蜀國 D. 秦朝 解答: A 12.多選題: 《晉律》將《刑名》分為 A. 具 B. 刑名
C. 名例 D. 法例 解答: B,D 13.多選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體現了法律儒家化的法律制度有 A. 八辟 B. 上請 C. 官當D. 存留養親 解答: C,D 14.單選題: 「八議」入律是在 A. 《新律》 B. 《蜀科》 C. 《泰始律》 D. 《北齊律》 解答: A 15.單選題: 三國時,在廷尉之下,專司法律教育,培養司法官的官職是 A. 律博士 B. 副廷尉 C. 御史D. 都御史 解答: A 16.多選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具代表性的律典有 A. 新律 B. 晉律 C. 北魏律 D. 北齊律 解答: D,C,A,B
【07隋唐部分】 2008-01-02 22:34 | (分類:默認分類)
1.多選題: 唐初法制指導思想的主要內容有 A. 「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 B. 立法要求寬簡、劃一、穩定 C. 「明刑弼教」 D. 執法要求審慎 解答: B,A,D 2.填空題: 隋朝時制定的律依次為《》《》。 解答: 開皇律 大業律 3.單選題: 唐朝後期制定的律典有 A. 《大中刑律統類》 B. 《武德律》 C. 《永徽律疏》 D. 《唐律疏議》 解答: A 4.填空題: 唐律中新規定的強制離婚的要件叫做。 解答: 義絕 5.填空題: 唐後期制定的,對五代和宋的法律名稱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法律文件是《》。 解答: 大中刑律統類 6.多選題: 隋唐後定型的,中國古代十種最嚴重的犯罪包括 A. 反逆 B. 謀大逆C. 叛D. 謀叛E. 惡逆F. 不道G. 不敬H. 不孝I. 不睦J. 內亂解答: I,B,D,A0,F,H,E 7.單選題: 《唐律疏議》的篇數為 A. 6 B. 7C. 9 D. 12 解答: D 8.單選題: 唐高宗永徽年間最有成就的立法成果是頒布 A. 《律疏》B. 《律義》 C. 《疏議》 D. 《刑統》 解答: A 9.多選題: 唐代的中央司法機關包括 A. 大理寺 B. 刑部 C. 御史台 D. 都察院 解答: C,A,B 10.多選題: 關於唐律特點的正確表述有 A. 「依禮制刑,禮法合一」 B. 唐律的指導思想是以禮為綱 C. 中典治國,用刑持平 D. 立法技術比較成熟 解答: D,A,B,C 11.多選題: 唐朝前期制定的律典有 A. 武德律 B. 貞觀律 C.永徽律D. 開元律 E. 大中刑律統類
解答: B,C,A 12.填空題:
隋唐時期,中國古代十種最嚴重的犯罪被定型化了,統稱為「」,其前身是《》中的「」。
解答: 十惡 北齊律 重罪十條 13.多選題: 下列關於唐律歷史地位的表述正確的有 A. 唐律是中華法系的代表作 B. 在中國法制史上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C. 對亞洲許多國家的法典有重要的影響 D. 對唐以前的封建法制也有重要的影響 解答: C,B,A
【08兩宋部分】 2008-01-02 22:35 | (分類:默認分類)
單選題: 凌遲開始成為法定刑種是在 A. 北宋 B. 南宋 C. 元
D. 明 解答: B 2.填空題: 宋代實行的,當被告人推翻原口供時,另行安排勘問、推鞠的重審制度叫做「」。 解答: 翻異別勘 3.判斷題: 宋代法律規定,如果犯人妄行翻供,則重審時要加重處罰。 正確 錯誤 解答: 正確 4.填空題: 宋代理雪制度的時效為(請在空中填寫漢字)。 解答: 三年 5.填空題: 宋朝關於民間田宅、婚姻、債負糾紛的起訴、受理、斷遣時限的制度稱為制度。 解答: 務限 6.填空題: 宋代頒行的條法事類保存至今的唯有《》。 解答: 慶元條法事類 7.填空題: 我國古代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 解答: 宋刑統 8.多選題: 宋代刑罰制度與前代相比,主要的變化有 A. 實行折杖法 B. 刺配盛行 C. 凌遲成為法定刑 D. 廣泛適用枷號 解答: A,B,C 9.填空題: 宋初,皇帝為加強對於司法審判的控制,曾在宮中設立。 解答: 審刑院
【09元朝部分】 2008-01-02 22:36 | (分類:默認分類)
1.填空題: 元朝時,其作用類似於前代大理寺的中央審判機構叫做。 解答: 刑部 2.填空題: 元代負責審理蒙古人、色目人案件的機構是。 解答: 大宗正府 3.多選題: 元朝法律中,在案件審理和定罪量刑上實行民族歧視的規定有 A. 審判機構不同 B. 同罪異罰的處刑原則 C. 大宗正府專門審理宗室及有關蒙古人的案件 D. 蒙古人不被刺字,不受刑訊,除死罪外不被拘禁 解答: C,A,B,D 4.填空題: 元代由地方官吏抄集的法律文書分類匯編是《》,全稱為《大元聖政國朝典章》。 解答: 元典章
【10明朝部分】 2008-01-02 22:37 | (分類:默認分類)
1.填空題: 指出明律「輕其所輕,重其所重」特點的學者是朝的。 解答: 清 薛允升 2.判斷題: 明律的所謂「輕其所輕」,即明律在有違倫常教化的犯罪處理上相對偏輕。 正確 錯誤 解答: 正確 3.多選題: 明律在刑法原則上「輕其所輕,重其所重」的原因有 A. 社會矛盾激化,禮教的作用有限 B. 實施「重典治亂世」的必然結果 C. 提倡道德教化的必然結果 D. 法律通俗化、深入人心的必然結果
解答: A,B 4.判斷題: 「重其所重」就是指明律對於所有犯罪行為的處刑都普遍加重。 正確 錯誤 解答: 錯誤 5.填空題: 明律「輕其所輕,重其所重」的特點是與對比的結果。 解答: 唐律 6.多選題: 明《大誥》的具體篇目包括 A. 《大誥初編》 B. 《大誥二編》 C. 《大誥三編》 D. 《大誥文臣》 解答: A,C 7.多選題: 明代創制的正式刑種有 A. 充軍 B. 枷號C. 刺配D. 枷項令眾
解答: A,B 8.判斷題: 明代為重懲貪官污吏,在《大明律》中設官吏受贓專章。 正確 錯誤 解答: 正確 9.填空題: 洪武(請填入漢字)年最終定型完成的《大明律》有篇,篇名依次分別為:《律》《律》《律》《律》《律》《律》《律》。 解答: 三十 7 名例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10.填空題: 為了防止臣下結黨營私,朱元璋特地在《大明律》中規定了「」罪。 解答: 奸黨 11.填空題: 朱元璋親自編制的特別刑法叫作明《》,共有篇。 解答: 大誥 4
【11清朝部分】 2008-01-02 22:38 | (分類:默認分類)
1.填空題: 清代負責重案復核的中央機構是。 解答: 大理寺 2.多選題: 清朝的會審制度包括 A. 秋審 B. 朝審 C. 熱審 D. 大審 解答: A,C,B 3.填空題: 中國法制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是《》。 解答: 大清律例 4.多選題: 清朝法律中保護旗人司法特權的規定有 A. 旗人犯罪,享有「減等」和「換刑」的特權 B. 旗人犯罪一般不刺字,非刺不可的,也不刺面 C. 有專門審理旗人案件的司法機構 D. 把全國人民按照民族分為四等
解答: A,B,C 5.多選題: 清朝制定的,關於少數民族管理的法規有 A. 《蒙古律》B. 《西寧番子治罪條例》 C. 《欽定西藏章程》 D. 《回疆則例》 解答: A,D,B,C 6.多選題:
清代有權審理旗人案件的機構有
A. 宗人府 B. 內務府慎刑司 C. 步軍統領衙門 D. 大宗正府 解答: A,C,B 7.填空題: 清代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關為。 解答: 刑部 8.填空題: 清代的地方司法體制分為級。 解答: 4
【13民國部分】 2008-01-02 22:40 | (分類:默認分類)
1.填空題: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在國家的領導體制上規定實行制,而後者實行制。 解答: 總統 責任內閣 2.填空題: 中華民國南京政府的法律體系包括(其匯編稱為《》)和。 解答: 成文法 六法全書 例 3.填空題: 北京政府所頒布的刑法典為《》。 解答: 暫行新刑律 4.填空題: 中國近代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頒布於年。 解答: 民事訴訟條例 1922 5.填空題: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律師法草案》由編成。 解答: 孫潤宇 6.填空題: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於年。 解答: 1912 7.多選題: 《中華民國民法》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 A. 肯定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習慣及法理可作為審理民事案件的依據 B. 採取「國家主義」原則,強調對私人利益的保護是有條件的 C. 廢止舊法中的宗祧繼承製度,采平等繼承製度,配偶間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D. 肯定財產所有人對財產的佔有、處分、收益權 解答: B,D,A,C 8.多選題: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社會性立法有 A. 《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 B. 《大總統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 C. 《大總統令禁煙文》 D. 《大總統令內務部曉諭不得買賣人口文》 解答: A,C,B 9.多選題: 中國近代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的憲法性文件有 A.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B.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 《中華民國約法》 D. 「天壇憲草」解答: B,D 10.填空題: 史稱「五五憲草」的文件頒布於中華民國政府時期。 解答: 南京國民 11.多選題: 南京國民政府的憲法及其憲法性文件包括 A. 《訓政時期約法》 B. 《訓政綱領》 C. 「五五憲草」 D. 「五權憲法」
解答: C,B,A 12.多選題: 南京臨時政府的法令規定,民間普通稱呼有 A. 先生 B. 君 C. 老爺 D. 大人 解答: A,B 13.填空題: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的法律依據是《》。 解答: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14.多選題: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的普通法院系統包括 A. 大理院 B. 高等法院 C. 地方審判廳 D. 初級審判廳 解答: C,D,A 15.多選題: 《臨時約法》與《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的區別有A. 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 B. 進一步擴大參議院的權力 C. 規定了嚴格的修改程序 D. 規定了人民權利 解答: B,D,C,A 16.多選題: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司法改革措施有 A. 實行司法獨立原則 B. 禁止刑訊,實行重證據不輕信口供的原則 C. 禁止體罰 D. 實行公開審判制度、陪審制度、律師制度 解答: D,C,B,A 17.判斷題: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性質就是中華民國憲法。 正確 錯誤 解答: 錯誤 18.填空題: 中國近代法律史上公布的第一部正式憲法是年《憲法》,被人們稱為「」。 解答: 1923 中華民國 賄選憲法 19.多選題: 國民黨的《六法全書》中包括 A. 憲法及其關系法
B. 刑法及其關系法 C. 商法及其關系法 D. 行政法及其關系法 解答: A,B 20.填空題: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實行。 解答: 總統制
【14革命根據地部分】 2008-01-02 22:40 | (分類:默認分類)
1.多選題: 革命根據地新民主主義法制建設所涉及的主要方麵包括 A. 民事立法 B. 刑事立法 C. 土地立法 D. 勞動立法 解答: D,B,A,C 2.多選題: 工農民主政權時期的司法機關有 A. 中央臨時最高法庭 B. 裁判部(省、區、縣) C. 軍事裁判所 D. 特種刑事法庭 解答: A,C,B 3.填空題: 抗日民主政權的組織形式是。 解答: 三三制 4.填空題: 解放區人民民主政權所創設的新刑種是。 解答: 管制 5.多選題: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的主要內容有 A. 規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權的性質是工農民主政權 B. 確定政權的組織形式是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 C. 確定工農民主專政的基本任務是徹底實現反帝反封的革命綱領 D. 確定工農群眾的各項基本權利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 解答: D,C,B,A 6.多選題: 關於抗日民主政權機關組成人員分配的正確表述有,, A. 共產黨員佔二分之一 B. 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佔三分之一 C. 中間派佔三分之一 D. 地主階級堅決清除解答: C,B 7.多選題: 抗日民主政權訴訟原則的主要發展有 A. 實事求是、調查研究原則 B.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原則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D.
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分開解答: B,A,C 8.多選題: 工農民主政權的土地立法主要有 A. 井岡山土地法 B. 興國土地法 C.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 D. 土地聯產承包辦法 解答: B,C,A 9.多選題: 抗日民主政權時期刑法原則的主要發展有 A. 以鎮壓與寬大相結合、懲辦與教育相結合為原則 B. 貫徹保障人權原則 C. 反對威嚇報復,主張實行感化教育原則 D. 罪刑法定原則 解答: A,B,C 10.填空題: 《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於年。 解答: 1947 11.填空題: 《關於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發布於年。 解答: 1949 12.多選題: 《中國土地法大綱》的主要內容有 A. 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 B. 確定土地財產的分配辦法 C. 確定土改的執行機關為各級農會 D. 為保障土改的順利進行,設人民法庭審理破壞土改的案件 解答: B,D,A,C 13.多選題: 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特點 A. 實事求是、調查研究,反對主觀主義的審判作風 B. 走群眾路線,實行審判與調解相結合 C. 堅持原則,忠於職守,嚴格依法辦案 D. 實行簡便利民的訴訟手續 解答: B,D,C,A 14.單選題:
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特色在於A. 採用審判與調解相結合的審判方式 B. 坐堂問案 C. 巡迴審判 D. 陪審制度 解答: A 15.填空題: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的第一部憲法性文獻是《》。 解答: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16.填空題: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的政體是制。 解答: 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

『叄』 中國法制史,一般要考些什麼啊,完全不會復習

中國法制史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內容:統稱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隸制五刑制度:是通行於中國古代奴隸社會的一種刑罰體系,即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其中,前四種為肉刑,即身體刑,大辟為死刑,即生命刑。這種刑罰體系野蠻而又殘酷,一直到南北朝時方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稱為「大理」,地方法官稱「士」,基層則稱「蒙士」。他們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層的司法審判工作。
(2)夏代監獄稱之為「圜土」,中央監獄稱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規范:昏、墨、賊、殺。(也許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亂政,而作湯刑」:《湯刑》是商代奴隸製法的泛稱。《湯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繼承製度:
(1)明確確定一夫一妻制;
(2)繼承製度:商時為「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繼承製度,且「弟及為主,子繼為輔」,亦即兄殛弟繼,無弟子繼,弟死兄子繼。直至商王武丁時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確立嫡長子繼承製。
3、司法機構:
(1)商代中央最高審判機關為「司寇」,位列六卿;下設正、史等審判官,地方與基層司法審判官則稱「士」與「蒙士」。
(2)商代監獄承夏制仍稱為「圜土」,另設有專門關押要犯之獄,稱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討」、「天罰」神權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張。在法律形式上主張「禮」、「刑」並用,在這里,德等同於禮。並同時體現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思想,這是「民本」思想的雛形。其禮的核心是尊尊、親親。
2、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存在的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庭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時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禮——尊尊、親親。西周時期的「禮」是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國家強制性。
(2)「呂刑」、「九刑」
4、刑罰:仍以墨、劓、刖、宮、大辟五刑為主,並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作為五刑的補充,這是封建制刑罰的萌芽。
5、刑法原則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減免刑罰;
(2)三宥之法: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罰世輕世重」
《尚書•呂刑》:「輕重諸罰有權。刑罰世輕世重」。「權」是權衡、度量。主張「刑罰世輕世重」就是說要根據時勢的變化,根據國家的具體政治情況、社會環境等因素來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其標準是: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典是指刑法、刑罰。
7、債與契約
(1)質劑:使用於買賣關系中的契約;
(2)傅別:使用於借貸關系中的契約形式。
8、婚姻制度:
(1)婚姻原則:
A、一夫一妻多妾制;B、同姓不婚;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此三者為西周時期婚姻成立的三項實質要件。
(2)形式要件:
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前四項為訂婚禮後兩項為成婚禮
(3)解除婚姻——片面離婚權,維護父權、夫權。
七出: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多言、盜竊。
三不去:有所娶而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
9、繼承製度:宗祧繼承,亦即身份地位的繼承,財產繼承是附屬於宗祧繼承的。此時,嫡長子繼承製正式確立,即「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繼承製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一個重要支柱。
10、司法制度:
(1)司法官員:中央稱大司寇,下設小司寇、士師等司法屬吏;
(2)訴訟制度:民事為訟,刑事為訴。
(3)審理方式——五聽:審判案件時判斷當事人陳述真偽的五種觀察方式。包括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
(4)讀鞫、乞鞫制度:西周審理刑事、民事案件時,將判決內容作成判決書,由審判官當眾宣讀,稱為「讀鞫」;宣讀後,若當事人認為判決不對或有冤情,可要求重審,稱為「乞鞫」。
(5)司法官的法律責任——「五過」制度
《尚書•呂刑》中記載了關於司法官法律責任的「五過」制度:「五罰不服,止於五過,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內,惟貨、惟來。」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護;惟反指利用職權私報仇嫌;惟內指內親用事,為親徇私;惟貨指貪贓受財,敲詐勒索;惟來指接受請托,枉法徇私。凡司法官員有五過之一,即要受法律懲處,懲罰原則是「其罰惟均」,即以所涉之案應處的刑罰罰之——反坐之法。
(6)西周監獄稱為「圜土」,又稱「囹圄」。
三、春秋戰國法制
1、鄭國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的成文法;鄧析作「竹刑」為私人著作,後為國家認可,成為正式的法律。開始由奴隸制時的秘密法向封建製成文法轉變。
2、立法:
魏文侯時,李悝制定《法經》六篇。《法經》是我國封建社會最早的一部粗具體系的法典,是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分為《盜》《賊》《網》《捕》《雜律》《具律》(總則性篇章)。
3、秦國法制——商鞅沿用《法經》並改法為律。第一次出現「律」
四、秦代法制
(一)法律形式
1、律:朝廷就某一專門事類正式頒布的法律。自商鞅改法為律後,律便成了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
2、法律答問: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員對律令所做的權威性解釋,與法律條文一樣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其採用的格式是問答形式。
3、廷行事:即判案成例。(秦代的判例法)
(二)刑罰
秦時分為八大類: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經濟刑、株連刑。前五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三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
1、城旦舂——徒刑。
2、具五刑:即「當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這是磔刑的發展,後世凌遲刑的萌芽。至宋神宗時為法定死刑。
3、羞辱刑:髡、耐、完作為徒刑的附加刑。髡指剃光犯人的頭發、胡須。耐/完一刑二稱,僅剔胡須和鬢毛。
4、經濟刑——秦代的經濟處罰刑主要是「貲」
貲:秦代用經濟制裁懲治官吏的一般失職和民人的一般違法行為的獨立刑種。包括三種:A
貲甲、貲盾:純罰金性質。B貲戍:發邊地為戍卒。C貲徭:罰服勞役。
5、定罪量刑原則:
(1)規定刑事責任年齡。秦時以身高為標准;
(2)確認主觀意識狀態,區分故意與過失;
(3)自首減免刑罰,消除犯罪後果減免刑罰;自首又叫自出
(4)誣告反坐。
6、機構設置
(1)官職:中央——三公九卿。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廷尉(掌司法)中央最高司法機構。
地方——郡縣制。
(2)司法機關: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地方——郡縣兩級。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合二為一,行政機構兼有司法職能。
7、訴訟制度
(1)自訴案件:公室告——刑事;非公室告——民事。凡屬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
(2)審訊記錄:秦代司法機構的審訊記錄和在此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案情報告。在《封診式》中稱為「爰書」。爰書——秦代司法記錄
五、漢代法制
上古三代——神權法思想;春秋戰國、秦——法家思想;漢——儒家思想。
(一)法制指導思想:漢初奉行道家的「無為而治」,漢武帝後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之以法家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
(二)漢代立法——漢律六十章(名詞解釋)
1、《九章律》:是秦《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增加了《戶律》《興律》《廄律》三章,合為九章。+《傍章》18+《越宮律》27+《朝律》6=漢律六十篇。漢律六十篇漢代法律的核心
2、法律形式:律、令、科、比
決事比:可以用來比照斷案的典刑判例。漢代廣泛採用判例斷案。屬於判例法
(三)刑法原則
1、刑事責任年齡
2、親親得相首匿:指在直系三代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謀反、大逆外,均可相互隱匿犯罪行為,而且減免刑罰。是一種容隱制度,適用於以卑匿尊,體現倫理性。體現儒家法家思想,具有法律與倫理相合的特點(可能有案例)
3、先自告除其罪——自首免罪。
4、貴族官員有罪先請——貴族官僚特權。
(四)刑罰制度/民事法制
1、文景時期刑罰制度改革
五刑中肉刑的四種僅余宮刑和斬右趾,其他則更為笞刑。
2、買賣契約——漢時稱買賣契約為「券書」
其格式:買賣日期、標的物、價錢、雙方姓名、見證人
3、繼承法
(1)身份繼承:兩漢王位繼承仍為嫡長繼承製,而且強調父死子繼。「父子相傳,漢之約也」。
(2)財產繼承——諸子均分。
(3)漢代已有遺囑繼承。書面遺囑稱為「遺令」或「先令書」。漢平帝元始五年《先令券書》是一份完整的漢代遺囑實物資料。漢代也出現了收養制度。
(五)司法機關、訴訟審判制度
1、中央:廷尉——最高司法機關。
2、漢代對死刑的執行,實行「秋冬行刑」制度,可溯源於東漢章帝。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後、冬至以前執行。
3、春秋決獄:指在審判案件時,如法律無明文規定,則以儒家經義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首倡者為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要旨:須據案情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論心定罪。這是漢代一項司法審判原則,是當時司法原則發展和審判上的一種積極補充。考察人的主觀動機,有利於強調主客觀結合。
4.審理和判決:讀鞫和乞鞫。復審後便進行判決,然後向被告人宣讀判詞(判決書)叫「讀鞫」;假如被告人稱冤,允許本人或其親屬請求復審,即所謂「乞鞫」。
六、三國兩晉法制
(一)三國時曹魏《新律》/《魏律》
1、體例——對漢舊律進行改革
(1)增加篇目,共十八篇;
(2)體例調整。《新律》將原漢《九章律》第六篇《具律》類近於現代刑法總則),改名為《刑名》,列於律首,突出其總則作用。
2、內容:確立維護貴族官員的特權制度「八議」;魏《新律》還規定了官當制度,還實行了九品中正制與任官考績制度,這是後來實行「九品中正制」的萌芽。
八議,是官僚貴族特權法,中國古代貴族官僚的司法特權,最早見於《新律》。
八議:指對八種權貴人物,在他們犯罪後在審判上給予特殊照顧。「大者必議,小者必赦」,官府不得專斷。有親、故、賢、能、功、貴、勤、賓。
(二)西晉《晉律》/《泰始律》/張杜律(張斐、杜預)
1、體例。由張斐、杜預作注成律疏並行,具有法律效力。
(1)嚴格區別律令界限;
(2)體例合理。分魏律《刑名》為《刑名》和《法例》兩篇,又增設幾篇,共二十篇。
2、內容——服制定罪
依服制定罪是《晉律》首創,亦稱五服制罪或准五服以治罪。是指親屬間的犯罪,依據五等喪服所規定的親等來定罪量刑。包括親屬相犯,親屬相盜,親屬相奸。屬於倫理法范疇。
(三)《北齊律》——水平最高
1、體例。進一步改革體例,省並篇目,定為十二篇,將《刑名》《法例》合二為一,稱《名例》,冠於律首,增強法典結構上的科學性。
2、內容:重罪十條。為加強鎮壓危害封建統治和違反倫理綱常的行為,將「重罪十條」正式入律,始於北齊。實即後世法典中之「十惡」,即將直接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最嚴重的十種犯罪置於律首,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內亂,犯此十條,不在八議論贖之限。《北齊律》所定「重罪十條」,是南北朝時立法程度最高的法典,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予以概括,包括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個方面。
(四)法律解釋
秦《法律答問》——漢《漢律章句》——晉《泰始律》——《唐律疏議》
(五)訴訟制度
1、直訴:即不依訴訟等級,直接訴於皇帝或欽差大臣,是訴訟中的特別上訴程序。其作為制度形成於西晉。
2、死刑復核制度形成於北魏,即將死刑決定權收歸中央。一方面是慎刑,一方面也是控制。
七、隋唐法制
(一)隋朝《開皇律》
1、體例:採用北齊十二篇結構,定名例律第一,其下為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各篇。與北齊不同的是,改北齊《禁衛律》為《衛禁》;《戶》改為《戶婚》;《捕斷》分為《捕亡》和《斷獄》把北齊《斗律》、〈〈毀損律〉〉的篇名刪除,內容為它律所吸收。自戰國、秦漢,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修《開皇律》,封建刑律的十二篇體制最終確定。
2、刑罰。(內容特點)
(1)正式確定以笞、杖、徒、流代替以往野蠻的肉刑制度,成為封建制五刑。隋代五刑的出現標志封建刑罰制度趨於成熟。
(2)正式以法律形式確定「十惡」之罪。
(3)形成「議、請、減、贖、當」的法律特權。
3、意義:《開》是隋初統治集團總結以往立法經驗而制定的一部具的代表性的封建成文法典,承襲北齊律「法令明審,科條簡要「的傳統,並加以調整、修定。在中國封建法律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律法逐步法典化。
(二)唐代法制
Ⅰ《唐律疏議》共四次修定。從律文上奠定唐律基礎的是《貞觀律》。
1、《貞觀律》的重大變革。共十二篇,五百條。
(1)創設加役流刑,作為減死之罰;
(2)改革「兄弟分居,連坐俱死」之法;
(3)以大法形式明確了比附類推所應遵循的法律原則。
2、《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是我國歷史上迄今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具有社會影響的封建法典。
3、《開元律》
4、《唐六典》(玄宗時修訂)
(1)共三十卷按照封建行政官僚體制編排,定以「周禮六官」為編修體例,規定了行政立法「以官統典」的指導原則。
(2)實現了刑律與禮制的分離,使封建行政法最終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
(3)其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古老、也是第一部系統的行政法典,傳至後世稱為《大唐六典》。自此產生了封建刑律與行政法典既相互分立又相互為用的兩大法典體系。
Ⅱ法律形式
1、唐之刑書有四,曰:律、令、格、式
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范立制,格以禁違止邪,式以軌物程式。唐代式稱為「永式」,是帶有行政法規性質的經常適用的法律規范。
唐後期:典、敕、例。
2、唐宣宗時編《大中刑律統類》,以律為統,同類法條附於其後。
Ⅲ行政機構
三省六部制——尚書省——吏、戶、禮、兵、刑、工
—中書省
—門下省
御史台——監察機構
Ⅳ體例。
《唐律疏議》共十二篇,將《名例》置於律文之首,起到總則性作用,包括刑罰制度與刑罰方式等內容。
1、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
笞——輕微犯罪懲戒;杖——身體刑;徒——自由刑與奴役刑結合;流——減死之罰;死——絞、斬。
2、十惡
Ⅴ內容
1、 十惡
唐律「十惡」是危及封建皇權和封建國家的十種重罪的總稱,即自漢制《九章律》便有了某些罪名;北齊、北周則匯總為「重罪十條」;隋制《開皇律》時,完備了「十惡」之目,從而奠定了唐律「十惡」的基礎,並沿用至清末。其內容為: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其中把降合並於叛;增加了不睦;在反、大逆叛增加了謀。具體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類:
A、 威脅損害皇權、危及封建國家的政治性犯罪:謀反、謀大逆、謀叛、大不敬等;
B、 威脅封建秩序:不道;
C、 破壞封建倫常關系: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
2、 特權法
(1)八議:唐代承襲曹魏以來的「八議」之制,對八類特權人物犯罪作了減免處罰的規定。議親,皇帝親戚;議故,皇帝故舊;賢,品行達到封建道德最高水準的人;能,有大才乾的人;功,功勛卓著者;貴,封建大貴族大官僚;勤,勤於封建國家服務的人;賓,前朝皇室後代被尊為國賓者。按照唐律規定,上述八類人犯罪,如是死罪,官吏必先奏明皇帝,並「議其所犯」,交皇帝裁處,按照通例,一般死罪可以降為流罪,流罪以下自然減刑一等,但犯有「十惡」罪的,不包括在此范圍。
(2)請,減,贖,官當,免官。
Ⅵ刑法適用原則
1、 累犯加重原則;
2、 老、少、廢、疾犯罪減免處罰原則;(注意案例分析)
3、 自首原則。唐律完善了自首的規定。首先,嚴格區分自新的界限。唐代以犯罪未被舉發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其次,唐律規定不是所有犯罪都可以享受自首的待遇。第三,唐律規定自首者雖然可發免罪,但「正贓猶征如法」,即贓物必須按法律規定如數償還,以防止自首者非法獲財。第四,對自首不徹底行為作了嚴格規定。
區分自首與自新。
自首:犯罪未被舉發而至官府交待罪行者,原其罪,即免於追究刑事責任。
自新:犯罪被揭發,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後,再投案者,減輕刑事處罰。
4、 數罪並罰原則——吸收原則。
5、 類推原則: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
6、 化外人犯罪原則:將屬人主義與屬地主義相結合。(贖人原則)
Ⅶ唐代離婚制 唐離婚形式(制度):義絕、和離
義絕:指夫或妻殺傷對方直系尊親或旁系尊親的行為。在法律上強制離婚。
和離:夫妻實無感情,在法律上強制離婚。
Ⅷ司法制度
1、唐代中央司法機構:三法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三司推事制/三司使鞫審:唐代中央或地方如發生特別重大的案件,則由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在京組成臨時最高法庭加以審理。至後世,此制逐漸變為「三法司」聯合審判制。明清時稱為「三司會審」。
2、唐代嚴格規定了法官責任。
(1)出、入人罪。凡故意出入人罪的,「全出全入」,「以全罪論」;故意從輕入重的,或從重入輕的,以所增減的刑罰論罪;因過失而出入人罪的,「失於入者,各減三等,失於出者,各減五等。
(2)換鞫。《大唐六典》第一次以法典典形式肯定了法官的迴避制度。
3、死刑復核程序。改在京死刑三復奏為五復奏。
八、宋代法制
《宋刑統》是綜合性法典,第一部刻板發行的法典。是宋代系統制訂的基本的刑事法典。
九、明代法制
(一)體例
1、《大明律》
(1)篇目條文,共七篇。《名例律》作為統帥以下六律的總綱,吏、戶、禮、兵、刑、工。洪武三十年律的刊布,標志明代基本法典的最後定型。《大明律》的產生,不僅標志明代立法成就,而且影響了清代立法的格局。
(2)《明大誥》是朱元璋親自編纂的一部特別刑法(刑事特別法),重典治吏,具有殘酷性。
十、清代法制——清末、半殖半封
(一)預備立憲的主要活動:
1、《欽定憲法大綱》(仿日本的實君制君主立憲制)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頒布《欽》,成為中國法制史上首部具有近代憲法意義的法律文件。是中國首部憲法性文件,用資級憲法形式為君主專制制度披上合法外衣,使清末立憲成為中華法系解體的開端。君權憲法化。採用實君共和的君主立憲制。
2、《十九信條》1911年
(1)虛君共和的責任內閣制;
(2)形式上限制皇權,擴大國會權力;
(3)屬臨時憲法,具有憲法性質。
3、設立「諮議局」和「資政院」
(二)行律的修訂:
1、《大清現行刑律》
(1)性質:過渡性法典。
(2)體例內容:
①改律名為《刑律》;
②改原體例,更為自名例至河防三十門,新舊體例折衷所致;
③改革刑罰,廢酷刑,以罰金、徒、流、遣、死五刑取代封建制五刑;
④廢除過時法條,增加新罪名。
2、《大清新刑律》由沈家本、岡田朝太郎編,但未能施行。
(1)結構:
①仿資產階級刑法體例;
A將非科刑定罪內容刪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近代化的專門刑法典;
B確定新的刑法體系,定近代刑法總則與分則體例;
②採取資產階級國家刑罰體系,近代五刑。主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將身體刑排除在刑罰體系之外。
(2)內容
①吸收資產階級刑法制度——罪刑法定;
②對封建刑法制度大量刪削,等級特權法等,確定了平等地位;
③這是中國歷史上首部仿效資產階級刑法原則、體例制定的法典,影響著我國半殖半封的刑事立法。
(三)名詞解釋:禮法之爭:在清末變法修律過程中,以張之洞、勞乃宣為代表的「禮教派」與修定法律大臣沈家本為代表的修定而產生的理論爭執。
(四)民律草案的修訂:
《大清民律草案》沈家本、松岡義正
(1)民法前三編以「模範列強」為主,由修定法律館主持,聘外國人修定,汲取西方近代民法內容;
(2)後兩編以「固守國粹」為宗,由清廷禮學館主持起草,注重吸收中國傳統社會歷代相沿的禮教民俗,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大清民律草案》不是成熟的法律草案,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是北京政府民法草案第二次修訂時的基礎。
(五)司法制度
1、領事裁判權:凡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管轄,不論發生任何違背中國法律的違法犯罪行為,或成為民訴/刑訴當事人時,中國司法機關無權裁判,只能由該國領事等人員或設於中國的司法機構據本國法律裁判。
2、會審制度:1864年,清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會審公廨。
3、司法機構改革 開始追求司法獨立
中央
(1)刑部改為法部專任司法行政。
(2)大理事改大理院,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正式廢除三法司制,確立近代中央司法機關制度。
(3)設總檢察廳,將總檢察廳改設於大理院。作為最高檢察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審檢合署——地方檢察機構位於同級地方審判機構之內。
地方
(1)省設高等審判廳;府設地方審判廳;州、縣設初級審判廳。四級三審制推向全國。
(2)地方各級審判廳內設檢察廳。
《大理院審判編製法》引入資產階級「司法獨立」原則,確立四級三審制,審檢合署、審判合議制度,是模仿資產階級國家制定的我國第一個單行法院組織法規。
4、訴訟制度改革
(1)確定司法獨立原則;
(2)區別刑事、民事訴訟;
(3)審判權、檢察權分立;
(4)承認辯護制度。此後,中國始有律師制度。
十一、民國法制
(一)五權憲法。1906年,孫中山首次提出「五權分立」的共和制度: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外,還有考選權、糾察權的五權分立的共和政治。
(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內容:
(1)確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內容和性質;
(2)確定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多民族國家;
(3)確定民國國家機構採取「三權分立」原則;
(4)確定人民民主權利和義務;
(5)確認保護私有財產的原則;
(6)確定《臨時約法》的最高效率和修改程序。

題例:
1.刑罰衍變(P49)
主刑:奴隸制五刑——墨、劓、刖、宮、大辟;
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
清末《現刑律》——罰金、徒、流、遣、死;
《新刑律》——罰金、拘役、有期、無期、死。
附加刑:周——圜土之制、嘉石之制、贖刑、流刑;
秦——笞、徒、流放、肉、死、羞辱、經濟、株連;
漢——廢肉刑代以笞刑;斬右趾刑改為棄市,以輕改重;後肉刑四種又改為宮刑和斬右趾刑兩種。
明——五刑、充軍刑、枷號刑、廷杖制度。
2.貴族官僚特權法——同罪異罰
(1)周:刑不上大夫。貴族官僚觸犯普通罪名時,是否予以處罰,給予何種處罰,非嚴格依法,而是由上層貴族或周王據不同情況作出判斷。
(2)漢:貴族官員有罪先請。西漢時,公侯及其嗣子和官吏三百石以上者,在法律上享受有罪先請特權,凡經上請,一般可減刑或免刑。
(3)曹魏《新律》首次提出「八議」制度。八議入律。
(4)《陳律》正式使用「官當」一詞,以官抵罪。
(5)唐:八議、請、減、贖、官當、免官。以此將貴族官員的特權法律化,用以維護封建官僚體制,鞏固專制統治的基礎,並沿用至清末。
(6)清末《大清新刑律》刪除等級特權法,確定法律上平等地位。
3.篇章體例的衍變
(1)戰國《法經》六篇,設《具律》為總則性篇章;
(2)秦改法為律,作六法;
(3)漢律六十章。《九章律》在秦《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增加《戶》、《興》、《廄》合為九章。
(4)三國兩晉
魏《新律》增至十八篇,改《具律》為《刑名》,列於律首,突出其總則作用。
《晉律》增至二十篇。分《刑名》為《刑名》和《法例》兩篇。
《北齊律》省並為十二篇。將《刑名》和《法例》兩篇合為《名例》,冠於律首,增強法典結構上的科學性。
(5)隋《開皇律》十二篇結構。改《禁衛》為《衛禁》;《戶律》為《戶婚》;《捕斷》改為《捕亡》和《斷獄》。封建刑律十二篇體例最終確立,沿用至明朝。
(6)明《大明律》共七篇。《名例》作為統帥以下六律的總綱,吏、戶、禮、兵、刑、工。標志明代基本法典最後定型,影響清代立法格局。
(7)清
《大清現行刑律》改律名為《刑律》,自名例分為30門(過渡性法典);
《大清新刑律》
4、法律儒家化。
(1)夏——有不孝罪;
(2)周——禮—尊尊親親;老幼減免刑罰;
罪名:不孝不友,犯王命,放弒其君,殺越人於貸。
(3)漢——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中心為德主刑輔。
罪名:親親得相首匿——具有倫理性。
(4)南北朝——重罪十條,始於北齊,為後世所承襲。
罪名:服制定罪《晉律》首創;留養制度。中國古代法律家族化、制度化的具體體現。
(5)隋——「十惡罪」
(6)唐——十惡重懲。老少廢疾犯罪減免刑罰;
(7)清末刪除以家天下和宗法制為據的十惡、存留養親等封建法律內容。

『肆』 西周司法的指導原則是什麼

西周司法制度

篇一:西周的法律制度

西周的法律制度

一、周初法制的指導思想

(一)「敬天保民」,「明德慎罰」

周初統治者從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嚴峻斗爭中深刻意識到天命雖然難料,但有規律可循:「天唯時求民主」,天總是尋求能夠為民作主的統治者。周初對周人貴族內部的文告中反復出現強調「保民」、「安民」以及類似的提法,可見他們標榜「敬天」,卻落實在「保民」上。

另一條規律:天命總是歸屬於有德者並以「德」嚴格要求統治者內部,將德落實在國家活動的各個方面。運用於法制便是「明德慎罰」,無論立法、司法都必須崇德,慎重從事,制定法規,任用法官,審理案件,施用刑罰,都必須反復思考,不可輕率。

(二)「親親」、「尊尊」

鑒於統治者的內部關系是事關國家命運和政局穩定的決定條件之一,周初統治者十分重視在貴族內部提倡和貫徹「親親」、「尊尊」,即親其親者,尊其尊者的原則。「親親」指維護家族內部秩序,「尊尊」指維護社會及家族內部的尊卑關系。

在「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的前提下,將「親親」、「尊尊」原則制度化、法律化,落到實處,是西周法制的基本特點。

(三)「刑罰世輕世重」

西周初期,統治者們在政治上、法律上更加成熟,在總結前代立法用刑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罰世輕世重」理論,並以此來指導周王朝的法律實踐。「刑罰世輕世重」是指應根據時世的變化來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即懲罰犯罪應根據犯罪者的主觀情節與當時的客觀形勢,進行權衡,強調具體適用法律時的靈活性。

二、宗法制、禮與刑

(一)宗法制

周王採取「封建諸侯,以藩屏周」的國策,實行統治。鑒於商朝屬國時服時叛而最後反戈相擊,以及歷史上因王位繼承問題帶來的擾亂,為了加強王室對諸侯國及其下屬封邑的控制,為了解決權位繼承問題,周初統治者系統地確立了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與國家制度相結合,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制度。周王為周族之王,自稱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稱「大宗」,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餘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為諸侯,對天子是「小宗」。大宗、小宗的宗法關系,同時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二)禮

禮在西周實際上具有法的性質,但又不限於法。西周的禮既是根本大法,又是國家機關的組織法和行政法,以及刑事、民事、經濟等方面的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則也基於禮。同時,國家施政的成敗得失,人們言行的功過是非,罪與非罪,統統以禮作為評判的根據。總的說來,則以「親親」、「尊尊」之義為最高准則。

(三)刑

刑為西周刑事法律的總稱。流傳至今的有傳說為西周中期司寇呂侯所作「呂刑」,其基本精神仍在於貫徹周初法制的指導思想,在「明德慎罰」

方面尤其突出,可稱為西周刑事法律經驗的理論總結。《呂刑》要求用刑必須以德教為本,必須適「中」,此後通篇反復強調「中」字,力求不輕不重。

(四)出禮入刑

禮與刑是西周法的兩個基本方面。禮主要用於貴族內部,以積極的、正面的「禁於將然」為主;刑主要用於處罰犯罪。「禮不下庶人」,指庶人不可能完全按禮行事,但決不許違反禮的基本原則。「刑不上大夫」,指貴族犯罪在一定條件下可減免刑罰。

三、西周法律的主要內容

(一)刑法

以「誓」、「誥」、「命」等形式發布的王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反映了周初法制為重大政治行動服務的要旨,體現了刑法的主要原則。1 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則

(1)因地因時制宜。周初統治者將其領域按佔領、開辟的先後和政局穩定程度,大致分為三類地區,制定了因地制宜的原則:「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2)區分故意(非眚)、過失(眚),慣犯(惟終)、偶犯。

(3)嚴懲犯上作亂、殺人越貨。

(4)嚴禁錯殺無辜。處理兩可的疑難案件,寧可偏寬不依常法,也不能錯殺無辜。

2 刑罰

西周刑罰基本上沿用以前的五刑,墨、劓、刖、官、大辟五刑加上贖、鞭、撲、流等刑罰,合起來稱「九刑」。此外西周時期還有不少酷刑,處死的方式也較多。西周已出現了贖刑,斷罪有疑,可依所疑之罪的輕重,罰以數額多少不等的鍰收贖。

(二)民事法律關系

1 原則上土地屬周王所有,按貴族等級層層分封。西周初期土地只能繼承,不得買賣,即所謂「田裡不鬻」。但西周中期後已經出現貴族以土地租賃、交換和充當賠償物的事例,而且事實上得到法律的承認,說明貴族對土地的處分已得到默認。

2 契約關系已較為復雜。民間買賣奴隸、牛馬和兵器、珍異之物,要通過「質人」成立「質」、「劑」。質人是市場管理人員,買賣奴隸、牛馬使用較長的契券,稱「質」;買賣兵器、珍異之物使用較短的契券,稱「劑」。

借貸契約採用「傅」、「別」的形式。「傅」即債券,債券一分為二稱「別」。債權人持左券,債務人持右券。法官以債券為憑,審理有關債權、債務糾紛案件。春秋時期審理這類糾紛,大多要債務人以右券與債權人以左券相合,以作判斷。

『伍』 簡述中國古代法典總則沿革的歷史

(一)法典化的淵源和法典化的興起
從法制文明的歷史考察,伴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曾出現過法典化編纂的高潮,中國也不例外。考察中國法制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中國古代法典化的過程,餚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中國奴隸制的夏、商、周三代積累了豐富的刑事立法經驗,開始醞釀制定法。例如,規定了三國三典的刑事政策(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規定了疑罪從贖、疑罪從赦等刑罰適用原則。同時,開始制定《禹刑》、《湯刑》、《九刑》、《呂刑》等,並初步區分獄、訟之間的關系(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之間的關系),形成法典化的淵源。但由於統治階級奉行「刑不可知」、「威不可測」的法律秘密主義觀念,所以阻礙了成文法公布的進程。與奴隸制夏、商、周三代刑事立法相適應,當時也形成了自己的司法體制,在中央,即天子以下,設立了中央司法機構,有大理(夏),也有大司寇(商、周);在地方,有諸侯國家,還有鄉、州兩級地方司法機構。
當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伴隨地主階級的興起,和社會劇烈變化,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如鄭國子產、魏國李悝等人,在他們主政期間,打破奴隸主階級對法律的壟斷,揭開了法典化的序幕。通過鑄刑書和鑄刑鼎以及制定《法經》等各種方式,將符合地主階級利益的成文法典公諸於世,從而使法典化步人新的歷史階段,成為普遍遵守的法律規則。這一時期李悝制定的《法經》,成為當時法典化的突出代表。從《法經》的內容看,它主要是刑事性的法典,也就是說,既包括了刑法方面的規定,也包括了刑事訴訟法方面的規定,從刑事訴訟法學的角度看,該篇法典首先確立了「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的刑事政策和立法的指導原則,主張用法律的手段對於「造反」等政治性的犯罪,「殺人無忌」等惡性刑事犯罪,以及搶劫盜竊等危害財產安全的犯罪,列為刑事鎮壓的重點,作為推行法典的主要任務。此外,《法經》規定了《盜法》和《賊法》,與此同時,為了保障上述兩篇實體法的實施,又特別規定了《囚法》和《捕法》。最後,《法經》還專門規定了具有「具其加減」作用的《具法》,作為全篇的總則,指導各篇的行用。從形式上看,《法經》確實有「諸法合體」的特點,但在內容上也有相應的分工,也就是說,在「諸法合體」的前提下,包含了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元素:第一,刑事政策和指導原則;第二,訴訟法的具體規定,如《囚法》和《捕法》;第三,最早規定了總則的基本內容,即各篇有關犯罪的量刑與行刑的基本原則。我們不能不看到,中國古代法典化的進程具有典型價值,雖然它與世界各國同期法典都有相似之處,即「諸法合體」的形式,但不同之處,它也包含了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元素,這說明,中華民族的先人已經領悟到法典原則和法典制定的關系、實體法和訴訟法的關系、總則和分則的關系,雖然因為在農業社會的歷史條件下,生產方式限制了人們的視野,造成法典化初始階段的一些特點(諸法合體、程序法與實體法並立等),但畢竟把法典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公布成文法治理國家的階段。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歷史性的進步。
(二)秦漢社會轉型與法典化運動
西周以下到春秋戰國,中國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封建社會開始形成。進入秦漢,社會轉型期後,為適應生產發展的要求,改革上層建築,特別是法律制度成為歷史的要求,也成為地主階級奮斗的目標。從有關秦朝的歷史文獻的記述,到雲夢秦簡的發掘,人們都可以看到,統一的秦王朝已經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法律秩序,它的法典化程度,遠遠超出以往的春秋戰國的水平。從當時的刑事政策和立法指導原則來看,秦朝提出「以法為本」、「垂法而治」、「一斷於法」、「輕罪重刑」、「事皆決於法」等一系列刑事立法原則,對於封建刑事立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商鞅改法為律,認為「律者,』常也」,「律者,罰罪也」,律的功能作用還在於「范天下之不一歸於一」,這樣就把封建國家的刑書定位為國家大法,也就是刑事性的、普遍性的、經常性的封建成文法典。其中也包含刑事訴訟法《囚律》、《捕律》等法律內容。
漢承秦制、蕭何在制定《九章律》時承襲了秦律的傳統,在盜、賊、囚、捕、雜、具六律的基礎上,增加了戶、興、廄三篇,形成了九篇律文的體例。對於《九章律》,後代有不同的認識,一種意見認為,《九章律》對秦律作了重要的發展,增加了懲治違反戶籍管理,以及財賦徵收方面的犯罪內容,增加了懲治違法擅自興修土木工程和擅自調動軍隊的犯罪行為,又增添了懲治違犯牲畜管理規定的各項犯罪,使得封建刑書內容更加豐富,同時又將某些單行刑事立法,經過中央立法部門的整理,上升為國家大法的內容。另一種意見(曹魏時代之劉劭)認為,《九章律》的問世,在體例上有嚴重的失誤,按照李悝制定的《法經》,具法排列最後,也能起到總則對分則的指導作用,只是位置不一定合適。而《九章律》把具律既不放在篇首,又不放在篇末,而置於篇中,從而使總則的地位有所降低,總則的作用也難以發揮。由此可見,在秦漢轉型期內,承襲了春秋戰國的刑事立法的成果,繼續推進法律改革。但從法典化的過程看,秦漢立法仍屬於初創階段,在其探索中,既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這就為後世的刑事立法、司法改革,提供了重要前提。
此外,我們還應看到,秦漢時期由於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度,面臨著紛繁復雜的法律問題,單純的國家大法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於是,秦代創造了令、詔、廷行事等,漢代創造了科和比(比又稱「決事比」),於是出現了以多種法律形式調整社會關系,懲治社會犯罪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東漢年間,創設了一種「比」的形式,也就是典型判例斷案的形式,即所謂「諸夜半無故人人家,主人登時殺死,勿論」。秦漢法律都規定,殺人者斬。但出於正當防衛,將入室犯罪者在格鬥時當場殺死,判例規定不追究責任。這種減免處罰的判例規定,對於同類案件具有示範作用。換句話說,可以進行類推,即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條件下,比照典型判例,對同類案件作出科學的、符合邏輯的推理判決。由此可見,秦漢時期在刑事法律形式上有重要發展,即將成文法和判例法相輔相成,相互為用,共同構建了封建早期的刑事法律體系,它既不同於英美法系只承認判例法而否定成文法的傳統,又不同於大陸法系只承認成文法而否定判例法的傳統,從法律淵源的意義上看,這是中華民族先人的一種創造,它們不固守某種不變的成式,而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創造新的法律形式,來調整變化了的社會關系。
在秦漢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度內,無論是中央的司法體制,還是地方的司法體制,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首先,在中央,皇帝總攬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成為最大的司法審判官,皇帝以下,設立廷尉,作為司法審判機關的長官。但廷尉已經和商、周的大司寇在執掌上有明顯的不同,按照《周禮》、《秋官·大司寇》的記載,大司寇主掌司法審判,同時兼管「刑暴亂」,即負責社會治安管理。但到秦朝時期,由於舊貴族的反抗,和社會矛盾的突出,犯罪案件劇增,加重了刑事審判工作,從而導致了秦朝完成了中央司法審判權與中央治安管理權的兩權分離。於是,在廷尉之外,又設立中都尉,使之掌管全國治安管理大權。秦漢司法體制的這一變革,意義重大,曾影響了封建後世兩千年。此外,秦漢時期還設立了監察機構,即御史大夫和監察御史,以及御史台制度。這種垂直監察領導方式,有力地鞏固了封建集權制度,有效地制約了官吏的不法行為,為封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封建法典化的第一次高潮——隋唐的刑事立法和司法
眾所周知,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封建政治、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法制文明的發展,從而產生了中國封建法典化的第一個高潮。隋朝採用中典治國的方針,在《開皇律》中確立了十二篇的法律體系,其中以《名例律》作為律文首篇,充分發揮了總則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改變了蕭何《九章律》中《具律》既不在篇首又不在篇尾的狀況。與此同時,將秦漢、魏晉以來《囚法》、《捕法》、《捕斷》、《系獄》改造成為《捕亡律》與《斷獄律》,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律文當中的刑事訴訟法的程序內容和行刑規則。封建刑事法律體系改革的成功,這應視為封建法典化進入高潮的第一個標志,此外,隋唐時期,隨著社會文明與法制文明的發展,採取了以輕刑主義替代重刑主義的原則,從而推出了法定的五刑制度,即笞、杖、徒、流、死。這種捌度的進步性表現在:採用身體刑的笞杖方法替代殘酷野蠻的墨刺肉刑,以徒流等勞役刑替代野蠻殘酷的荊刑和宮刑,以絞、斬兩種死刑替代以往殘酷的死刑制度,諸如具五刑、梟首、車裂等。從中可以看到,隋唐統治者順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從保護犯火的勞動力價值出發,推進了刑罰制度的文明化改革,這應視為封建法典化進入高潮的第二個標志。隋唐法律中,特別是唐律當中,雖然確定了刑訊逼供的合法性,但在國家大法中,對刑訊逼求口供的做法是加以嚴格限制的。《唐律》之《斷獄律》規定:凡刑訊,必須向上級提出申請,上級批准後才能實行;在實行刑訊時,必須有同僚共同參與,才能夠動用刑罰,而刑罰總數為杖二百,同時規定要分三次進行。這說明,唐朝統治者認識到,刑訊逼求口供的審訊方法,是存在著很多弊病的,必須嚴格加以限制,避免出現冤、假、錯案。與此同時,《唐律》之《斷獄律》又規定,在審理案子的時候,如果罪犯「贓證露驗」,經審判人員反復推敲研究,理無可疑,即使無法取得犯人口供,仍可以依據證據定案。《唐律》的這項規定,是當時刑事訴訟法理科學的重要發展,也是審判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發展的重要根據。對此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封建法典化進入高潮的第三個標志。此外,隋唐確立了皇帝以下中央三大司法機關相互制約,相互配合,共同負責中央司法審判的格局。其中,大理寺負責流刑以下的審判工作,死刑案件必須上報皇帝,由皇帝最終裁決;刑部負責對大理寺審案的復核工作;御史台則負責法律監督工作,用以糾正大理寺和刑部審案的失誤。隋唐在地方上設立州縣兩級審判制度,州縣長官就是該地方的司法長官和行政首腦。他們掌握兩項主要權力,即案件的批准權和上報權,州縣長官以下,設立法曹參軍和司法參軍,具體審理各類刑事案件,審判結果要報州縣長官,州縣長官認為審判無誤,可以批准執行,但審判和執行的案子只限於笞杖和徒刑。如州縣長官認為審判案件過於復雜,難於定案者,可以上報中央,請求處理。此外,唐朝還規定了死刑的復奏制度,在京實行「五復奏」,在京外實行「三復奏」,通過復奏的形式,盡量減少死刑執行中的冤、假、錯案,以此緩和社會的不滿情緒,維護社會的基本穩定。從司法制度的完善與構建和諧司法秩序上,隋唐時期,特別是唐朝統治時期,達到了封建統治的巔峰,也可以視為封建法典化進人高潮的第四個標志。
(四)封建法典化的第二次高潮——明清時期的刑事立法和司法
明清時代,中國封建時代進入了晚期。它產生了許多不同於封建中期的特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早年生長在民間,較之一般的帝王更了解民情,在長期的征戰和統治中,形成了帶有自身特點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意識,他的思想當中,更多的帶有針對性和實踐性。在洪武十三年發生宰相胡惟庸造反案後,朱元璋針對此案得出結論,宰相制度不是一個好的制度,於君主專制統治不利,應當予以廢除。他還強調,今後有人提出要恢復宰相制度的「定斬不赦」。針對此次宰相的變亂活動,朱元璋進行了改革,不僅在政治體制上排除了宰相的制度影響,實行皇帝親抓六部的垂直領導體制,而且,通過變更法律的體制,實現皇帝運用法律規范約束六部官吏的新的制度,即《刑律》的七篇體例,具體說,就是《名例律》、《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這次法律體例的變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法律科學的角度看,總則的指導地位固定,依然可以發揮統率作用。此外,這次變革,在分則的領域實現了行政法律規范相對的集中於《吏律》,財政、金融、經濟法律規范相對集中於《戶律》,禮儀科考等法律規范相對集中於《禮律》,懲辦軍官、軍士犯罪的軍事法律相對集中於《兵律》,刑法、刑事訴訟法律規范相對集中於《刑律》,違法建築工程方面的法律相對集中於《工律》。我們結合明清時代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商品經濟的突出發展,可以看到,這次變革的重要價值即在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適應當時的政治經濟的要求,形成了由封建性的「諸法合體」過渡到資本主義性質的部門法體制的中間環節,就是沈家本所說的「六部分律」。從某種意義上講,「六部分律」體制的出現,是十二篇體制的重大發展,也是走向部門法體制的中間環節,同時也是封建法典化進人第二次高潮的重要標志。明清時代是封建晚期社會,在明朝存在廠衛特務干預司法的廠衛制度,在清朝存在著思想高壓與文化專制的文字獄制度,這些都是晚期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走向沒落在司法制度上的體現。但這只是一個方面,並不能以偏概全,我們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仔細考察明清時代的會審制度,就會發現,在死刑的復審、復核方面,明清時代步入了一個高潮階段,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眾所周知,死刑是剝奪人們生命的最高刑罰,一旦執行死刑,便會出現死而不可復生的局面,如果執行的是冤假死刑的話,其後果就更加嚴重了。明清時期,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保持穩定的社會秩序,在死刑復審復核制度上作了明確的規定,首先劃分死刑的兩種類別,即立決和監候制度,凡死刑屬於造反等政治性的重大案件和惡性的殺人案件等,一般採取斬立決和絞立決的處刑方式,而對於一般的死刑案件,則採取斬監候和絞監候的處刑方式,也就是留待秋審或朝審時再作處理。其次,建立臨時的最高審判機構,即九卿會審制度,由中央六部尚書和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史等九位中央長官,會同審理絞監候和斬監候案件。具體的形式有兩種,即秋審和朝審。所謂秋審,是指在立秋以後,由九卿在天安門西面的朝房會同審理全國上報的死刑案件(絞斬監候案件)。所謂朝審,是指由九卿出面,會同其他官吏審理中央刑部處理的絞斬監候案件,以及京師附近發生的絞斬監候案件。從最後處理的結果來看,上述死刑案件的多數都可以獲得減刑的處理,例如,可矜(具有某些可憐因素的死刑案件)、緩決(因證據不足推遲審理案件),以及留養承祀(獨生子死刑案件)都可以獲得減刑的處理,惟有情實這類死刑案件因其犯罪性質和犯罪情節屬實無誤,故上報皇帝勾決執行死刑。明清時期對死刑案件的重視,表明當時的統治者對生命價值的肯定,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封建法典化進入高潮的另一個重要標志。
總括以上,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典化運動,淵源於夏、商、周三代,初創於戰國秦漢,完善於隋唐,變化於明清。由於當時社會條件所限,特別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一家一戶的個體生產方式的影響,使得當時的法典只能是諸法合體、諸法並存,而不可能產生獨立的部門法,但盡管如此,人們仍然可以從法典化的運動中看出它自身發展的規律。從法典的體例來看,由雜亂無章到體系化,由繁雜到簡明,由總則置於篇尾到總則調整到篇首,顯示了立法技術的提高與司法經驗的豐富和積累,從法典的內容來看,由單純的刑律的調整,發展到判例與刑律共同調整,採取多種手段調整社會內容和社會關系,反映出法典化伴隨社會生活的變化而日益完善的過程。此外,從司法制度的角度來看,中央司法機關由單一機構執行法律,到多個機構相互制約、相互配合,共同執行法律;地方司法機關由長官行使司法權,到長官掌握批准權和上報權,具體案件由司法參軍或法曹參軍審訊,反映了司法機構為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在執法過程當中不斷地調整變化的歷史發展過程。而這一過程,是一個逐漸進步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走向文明的過程,特別是唐朝的三復奏、五復奏,明清時代的會審制度,都表明了,在當時的條件下,由於社會文明的要求,統治者也逐漸改變了草菅人命的態度,而逐步轉到對人生命價值的肯定。由於本書研究的是刑訴法典化問題,而古代不可能分離出刑事訴訟法,也不可能產生獨立的刑訴法典,對於古代的研究,只能在諸法合體的條件下,來研究刑事訴訟法律規范的變化過程。中國古代初步分離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產生了獄和訟的區分,這說明中國的先民們,已經意識到刑事訴訟同民事訴訟,無論在原則上,還是在具體爭端的解決方式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歷代的刑書和刑律中,都包含了總則的相關內容,都囊括了程序法的相關規定,諸如《囚法》、 《捕法》到《捕亡》、《斷獄》,再到《刑律》,可以看到,它們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所解決的程序問題越來越集中,這同樣是一個進步的過程,也是一個走向文明的過程。但是,這一項進步是封建專制時代的一種進步,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和大工業生產方式下的部門立法的進步不可同日而語,而後者則是前者質變的結果,也是客觀發展的必然。

『陸』 八品頂戴是什麼官職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柒』 漢書刑法志梗概

刑法志》是《漢書》中的一篇。但是除了《漢書》以外,《隋書》,《舊唐書》等多部史書都有這樣的篇目。主要介紹的是關於法律刑罰的情況。

漢書刑法志》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部敘述刑法制度發展史的專著。作者班固以「德主刑輔」的觀點,評述了夏商周以來法制及其變革的功過得失。《漢書刑法志》的前半部分首先對夏商周、春秋戰國以及秦朝的法治變革進行了闡述,並未詳盡闡述作者自己的觀點,但從作者舉例時引用的一些文獻中,依然能看出其重禮輕刑、輕視法律的思想。

文章開篇兩段對中國中國古代刑法的產生的原由進行了說明,「愛待敬而不敗,德須威而久立,故制禮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上身卓然先行敬讓博愛之德者,眾人說而從之」,「聖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動緣民情,而則天象地也」。可以看出,統治者在法與禮制的產生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之後三至六段作者以兵刑不分的觀點,闡述了春秋戰國到西漢的刑法的發展過程,由於作者把用兵當做行「行大刑」,所以作者說用兵其實就是闡述刑法的發展狀況,但作者秉承仁義用兵(刑)為上,文武(禮治與法治)相配為立法治國的原則,「治其賦兵教以禮誼之謂也」,「言以仁誼綏民者,無敵於天下也」。而窮武極詐,濫用刑法則是下策。作者在第七段提出了自己「德主刑輔」的觀點,「文德者,帝王之利器也;威武者,文德之輔助也,夫文之所加者深,則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則威之所制者廣」。後面幾段主要結合「刑新邦用輕典,刑平邦用中典,刑亂邦用重典」的觀點,引用西漢以前的一些例證來說明法制對治國理政的負面作用。以上就是我目前所閱讀部分的主要內容,下面來談談我的感想。

《漢書》的作者班固生活在東漢時期,當時儒家思想已經取得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理政思想得到了漢武帝的推崇,將其作為西漢的主流統治思想,並作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班固作為東漢學者,自然尊崇儒家思想。應該看到的是,西漢以後的儒學已經不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孟子所單純信奉的儒家思想,它根本的目的是為了迎合統治階級的需要,以儒家為基礎,融合了法家、道家、墨家等學派的一個「大雜燴」的思想體系。尤其是融合了法家的思想,相信當時漢朝的學者也是看到了法家思想在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中所能夠發揮的作用。同時,從作者筆下也可以看出,他主張的是「德主刑輔」的觀點,對「刑」與「禮」的地位有著明確的劃分,強調「本末有序」,堅持「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順耳」,法律在當時只是被看作輔助禮制的工具。同時,我想到了漢朝時重要的一個斷案制度——春秋決獄,即在斷案的時候依據儒家經典、春秋大義進行裁決,在審判案件的時候考慮行為人的內心動機,「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可見,法律在當時的司法背景下只是禮制的「輔助者」,禮制對法律的施行有著指導作用,只有在禮制的指導下,法律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同時,作者其實是一種兵刑不分的觀點,將軍事制度看成一種「刑法」,謂之「大刑」,「大刑用甲兵,中刑用刀鋸,薄刑用鞭撲」,講述了遠古及夏、商、周以兵定天下,以文德教導百姓及編制軍隊,立武治國的歷史。

但是,作者主張「德主刑輔」的思想的同時,沒有很好的處理法律的地位以及沒有正確認識法家思想,作者這方面的觀點,我不敢苟同。首先,作者兵刑不分的論述方式有失偏頗。對外用兵屬於一國的「外交」范疇,而一國的法律則屬於「內政」問題。當今法學界有關於法律「屬地效力」的界分,相信在當時秦國的法律也不會對齊國的人民產生約束力。所以法律根本上屬於一國的「內政」問題,只對其管轄下的人民有普遍約束力,不能與對外用兵混為一談。作者將對外用兵作為用兵刑合一的思想對其觀點進行論述,其所引用的範例也多是涉及軍事用兵方面的例子,卻沒有更多地引用涉及「內政」方面的例子,其論點的說服力上打了折扣。其次,作者沒有很好的認識法家思想的精髓。法家強調君主制定良好的法律治理國家並嚴格執行,強調君主治理國家要將法、術、勢三者有機結合。作者引用的吳起、商鞅等例子,將這些法家學者看成了「狡詐之士」,只看到了他們破壞了「禮制」,「上勢利而貴變詐,施於暴亂混嫚之國,君臣有間,上下離心,政謀不良,故可變而詐也」。而沒有看到「術治」在治理國家、維護君主權威中所發揮的作用。對於「法治」,作者在叔向與子產的對話中也沒有很好地看待其作用,同樣只看到了「法治」對禮制的破壞,而沒有對「法治」在治國理政 中的作用進行分析,並引用聖人孔子的話來反對子產「鑄刑書」的行為。另外,更為偏頗的是,作者錯誤地將法家思想看成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在第十一段中,對秦國商鞅變法到秦朝重刑治國進行了簡要說明,體現出了法家思想造成秦朝滅亡的觀點。我認為,應該正確區分法家思想在秦國時期與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後所發揮的不同作用。在戰國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燔詩書而明法令」,獎勵耕戰,維護君主的無上權威,使秦國迅速成為了當時的強國,為之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在這一階段,法家思想是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學界的共識。然而,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雖然表面上還是遵循法家的思想,但是實際上已經背離了法家的思想宗旨,更多是一種極端的國家主義,同時也沒有根據統一全國後社會狀況的變化相應的修改其法律,違背了法家早期思想家倡導的「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的思想。同時,到了秦二世時期所實行的嚴刑峻法已經背離了法家所倡導的「以刑去刑」的精神以及重刑主義的要求,完全變成了一種赤裸裸的國家恐怖主義。因此,秦朝由於嚴刑峻法不得人心而被推翻不假,但是,認為是法家思想造成了秦朝的滅亡,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的。

當然,漢書作為官方編著的史書,必然要打上時代的烙印,折射出統治者的意志,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江山穩固。因此,必然要為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找出一個論點,所以,在思想領域批判法家、尊崇儒家,把秦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法家思想的錯誤也就不難理解了。畢竟,歷史歷來都是由取得江山的人來書寫的。

『捌』 西周時期的刑法制度所起的作用

西周法制指導思想::繼承神權,提出德治思想。
l、以德配天
2、明德慎罰:是西周時期提出的一種法制思想。內容簡單說來即提倡德治,謹慎使用刑罰。
西周各代統治者把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結合起來,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法制觀,被後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則與標本。
3、刑法世輕世重:(西周)是指應根據時世的變化來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具體內容是:「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西周立法概況:
1、周公制禮:西周時期周公將夏商時期的禮制加以整理編撰而成。
2、西周時期的禮
「禮」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維護血緣宗法關系和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以及言行規范的總稱,是一種綜合性的行為規范。
禮的內容:「親親」與「尊尊」是禮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影響中國古代法律的兩項重要制度。「親親」「尊尊」、維護的是以父權為主的家族關系和以君權為主的等級關系。
3、呂刑。西周時期周王朝司寇呂侯所作,又稱甫刑,注意尚書中的呂刑篇不是成文法典,而是對此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記錄。
4、九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有兩種含意:一是指周朝的刑書,另一種含義是西周的刑法。
5、遺訓、段彝。「遺訓」是指先王留下的遺制,「段彝」是指商朝的習慣法。
刑事司法政策,是刑事政策的司法化,是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對於刑事司法政策的考察,離不開對刑事政策歷史發展過程的考察。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刑事政策的不同,主要是對不同的刑事法制指導思想的具體反映,刑事政策的變化反映了刑事法制指導思想的發展變化。而中國刑事政策發展的歷史無疑也蘊含在中國刑事法制指導思想的發展變化之中,體現在刑事司法過程的法律適用之中。自先秦中華法系初成直至晚清法制改革之前,中國歷代的成文法典始終處於民刑不分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諸法合體」,但又以刑為主。中華法系的成文法典,大都以維護其封建統治政權為中心,將不利於其政權穩定、不利於其封建統治的行為統統禁止於法律之中,行為性質涉及民事、刑事、行政等各領域,國家對於違反法律的行為一律規定為犯罪,科以刑罰,國家司法機關也沒有明確的民、刑劃分。因此,對於中國歷史上各朝代有關於刑事法制思想的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國刑事法律政策的變遷。

熱點內容
美女刑法視頻 發布:2024-11-02 10:11:34 瀏覽:870
合同法探親假 發布:2024-11-02 08:26:53 瀏覽:979
司法部疫情令 發布:2024-11-02 08:26:50 瀏覽:885
立法是誰做的 發布:2024-11-02 06:47:11 瀏覽:354
簡述我國商法的淵源 發布:2024-11-02 06:32:02 瀏覽:948
按勞動法休息日加班12小時怎麼算 發布:2024-11-02 06:21:00 瀏覽:375
初級法院徇私 發布:2024-11-02 06:11:20 瀏覽:83
城建科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05:50:29 瀏覽:601
尋法律顧問上海 發布:2024-11-02 05:46:10 瀏覽:696
勞動法曠工的解釋 發布:2024-11-02 05:41:56 瀏覽: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