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精神論文
Ⅰ 急求民法論文大綱!~時間緊迫!~
論民法中的公平責任原則
[內容提要]本文圍繞我國現行民法中所規定的三種歸責原則,從公平責任原則的爭議入手。闡述了公平責任原則應為獨立歸責原則的理由及依據,並結合審判實踐試述了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及與其它歸責責任原則的區別。一、「公平責任」原則是否為獨立歸責原則的爭議、理由及依據。有肯定說和否定說。否定說認為公平責任是無過錯責任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其基本特徵與無過錯責任相同,並認為如果此為「公平原則」則使人誤解別的歸責原則就不公平了。公平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適用范圍很大,如把公平原則視為歸責原則,就縮小了它的功能,不符合民法通則的立法意圖。作者持肯定觀點,認為將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項獨立歸責原則具有其客觀經濟性、歷史性、社會性。公平責任原則是其它歸責原則的補充和完善,反映了損害賠償理論的發展,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觀念的升華,使責任的承擔更加符合了公平正義的要求。這也是我國司法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了我國司法中所貫徹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原則。二、試述我國民事立法中,法律規定公平責任原則適用的主要情況。(一)《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的情況。(二)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公平責任。(三)緊急避險人適當承擔的責任。三、公平責任與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的區別。通過對以上觀點的闡述,作者以期司法實踐中更多運用該歸責原則,以求案件的處理達到最好的社會效果,從而有力地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全文字數共7000餘字。
[關鍵詞]民法 歸責原則 公平原則
論民法中的公平責任原則
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民法學上也叫歸責原則。自羅馬法以來,各國立法多規定「過錯責任原則」為民事責任的一般原則,但到上一世紀,同時又出現了「過錯推定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等作為特殊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所適用的原則與之並存。我國《民法通則》在確認「過錯責任原則」為一般原則的基礎上,同時又規定了「無過錯責任」及公平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在不能依法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1],又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但受害人遭受的重大損害得不到賠償而顯失公平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按公平合理觀念判定由雙方分擔損失的一種歸責原則。公平責任原則產生於「良心公平責任」,英、美法系通行這一原則,而在我國公平責任原則在司法實踐中運用非常有限,甚至不把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項獨立的基本原則。只是在無法適用其他歸責原則時,才不得已適用公平原則,本文試述公平責任原則,以期在司法實踐中更多運用公平責任原則。
一、 「公平責任原則」是否為獨立的歸責原則的爭議、理由及依據。
我國民法通則中規定了公平責任。例如「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這就是公平責任,他既不是過錯責任,也不是無過錯責任。不過,我國民法界對公平責任能否成為歸責原則頗有爭議,有「肯定說」和「否定說」[2]。否定說認為,公平原則不能作為歸責原則,原因有三:其一,它不符合歸責原則的涵義。所謂歸責原則,是確定民事主體僅就其過錯行為承擔民事責任,還是對特殊類型的意外損害也負責任的原則。這說明,在現代民法上,歸責原則只能有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原則,不可能有公平責任原則。其二,「公平責任」實際是無過錯責任的一種類型,應屬於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范疇。其三,公平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適用范圍很廣,如果僅把公平原則視為歸責原則,顯然縮小了它的功能,不符合民法通則的立法意圖,而基於方便、人情或其它因素從寬適用公平原則,又累及了其它歸責原則,軟化了侵權行為法體系[3]。
還有的同志認為,一些侵權損害賠償案件是依據公平原則處理的,但依據公平原則解決的侵權糾紛還為數不多,還不帶有普遍性,因此,還不能將公平原則作為侵權法上的歸責原則。但筆者認為,「公平責任」原則確實應該是獨立的歸責原則。
(一)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項歸責原則,具有其客觀的經濟必然性。
法律責任可分為懲罰過錯和恢復權利兩類責任。依公平責任補償受害人的損害是由民法所擔負的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利的任務所決定的。尤其應看到公平責任作為一項歸責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法所調整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要求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經濟利益等價,同時也要求當法律上平等和經濟利益上的平衡受到破壞時,需要通過判令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手段加以調整,盡量恢復被破壞了的平等和平衡關系。在一方或雙方有過錯時,用過錯責任來調整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但若當事人均無過錯,就需要通過公平責任在當事人之間合理分擔損失,維護當事人之間的經濟利益上的平衡。我國民法順應商品經濟交易關系的內在要求,確認公平責任原則為獨立歸責原則是必然的。
(二)公平責任原則是道德觀念與法律意識結合的歷史產物。確立公平責任原則為獨立歸責原則,體現了社會的公正合理性和在更高水準上要求人們承擔互濟互助的社會責任。公平責任原則把人們共同生活規則和社會主義道德的公平觀念上升為民事法律規范,使責任的承擔更加符合了公平正義的要求。這符合廣大人民意志、願望。也是對侵權法理論的發展和完善[4]。這對倡導互濟互助的社會風氣,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將公平責任作為我國民法中的一項歸責原則,也是我國司法實踐經驗的總結。同時它也給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他們能夠針對案件的具體情況,公平合理地作出判定,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司法中所貫徹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由於民事案件的錯綜復雜,任何法律都不可能包羅萬象,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是非常必要的,這對於正確適用法律和處理民事糾紛都是有益的。單純以不具有普遍性為依據否認公平原則的存在是與實際相悖的,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項配合過失責任發展的歸責原則,它雖不能像過錯責任原則那樣普遍適用於一般案件,但由於許多當事人雙方均無過錯的情況下,不能用過錯責任處理,從而為公平責任的適用提供了必要的領域。把公平責任歸入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范疇,而否定公平責任原則的獨立性也是錯誤的。以公平原則已為民法所確認,侵權法中再強調公平責任原則與民法通則的立法意圖相悖的觀點否定公平責任原則也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民法所確認的基本原則與在某類法律關系中適用的具體原則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互聯系的,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具體化,並不存在降低民法公平原則作用的問題,與民法通則的立法意圖是相一致的。另外,我國民法通則及其司法解釋對公平原則已經確認。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55條規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如果當事人均無過錯,應當根據公平原則酌情處理」。這表明,公平責任原則確是我國民法獨立的歸責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同時並存,互相補充,缺一不可,否則就不能確保侵權法理論的完整性[5]。
二、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
如前所述,公平責任作為一項歸責原則,主要適用於當事人雙方均沒有過錯的情況。此處所說的沒有過錯,包括不能通過過錯推定的辦法來確定行為人有過錯。在實踐中,經常發生此種情況,即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使原告難以就被告的過錯問題進行舉證,但被告不能通過反證證明其沒有過錯,此種情況,亦應適用公平責任。不過,如果能夠證明被告有過錯,則可以依過錯原則處理。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第155條規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如果當事人均無過錯,應當根據公平原則酌情處理。」但此處所舉的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完全應適用《民法通則》第126條關於「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責任,也就是說,可通過過錯推定的方法確定堆放物品的責任,而不應適用公平責任的規定。
在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中,法律規定公平責任適用的情況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的情況
《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的性質,在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對公平責任原則的一般規定,可以適用於各類案件,且不限於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另一種觀點認為,這一規定只是對特殊侵權損害的民事責任的規定,因此應僅限於法律的明文規定。從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來看,該條的規定還不能概括所有的應適用公平責任的案件。例如,在依過錯責任原則應負責任時,法院亦可基於衡平的考慮而減輕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此種情況顯然不能為132條所包括。然而該條的規定確實概括了公平責任適用的主要范圍,而且我國人民法院在《民法通則》頒布以來所處理的各類公平責任的案件,基本上都是以該條作為法律依據的。由此可見,這一規定應該是對公平責任原則的一般規定。但是這一規定也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表現在:
第一,該條適用於當事人沒有過錯,也不能推定當事人有過錯,依據過錯確定加害人的責任或免除加害人的責任,明顯有失公平的-情況。認定「沒有過錯」是適用公平責任的前提,這就需要法院首先要審慎地認定當事人的行為,准確地得出「沒有過錯」的結論,而不能用十分寬松的過錯標准來衡量行為人有無過錯的問題,從而把有過錯的案件作為「沒有過錯」的案件處理。或者把所有依過錯難處理的案件不適當地按「沒有過錯」的案件處理,這樣極可能嚴重威脅過錯責任作為一般原則的存在地位,導致民事歸責原則體系的瓦解。
第二,第132條所稱的「實際情況」並非彈性規定,而應該由立法和司法機構作出明確解釋。我們認為,「實際情況」主要包括兩方面:即損害的事實和當事人雙方的經濟狀況,這兩點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能憑司法審判人員作主觀臆斷。可以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的實際情況,主要應包括:損害後果較為重大;加害人的經濟狀況優於受害人或與受害人相同,完全由受害人承擔全部損失有失公平;一方從損害行為中受益等情況。
第三,由當事人雙方公平合理所分擔的責任,應主要限於財產損失,而不包括對人格權的侵害所造成的精神損害。且此種損失主要是指直接損失而不包括間接損失。
一般來說,依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能夠處理的案件,就應依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處理,而不能適用公平責任,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依我國《民法通則》,對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和緊急避險兩種情況下,應適用公平責任而不適用過錯責任。
(二)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公平責任
公平責任最初產生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責任。根據大多數國家的法律規定,法官依法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基於對「當事人的經濟狀況」、經濟收入和造成損害的實際情況的考慮,而決定其公平分擔損失。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在一般情況下,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時,如果其監護人不能證明其沒有過錯,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然而,如果監護人證明其已盡到監護之責而沒有過錯,就要被完全免除或者減輕賠償責任,其結果是導致無辜的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失,顯然有失公平。還要看到,實踐中常常存在著監護人的監護之責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不確定的情況,以至於認定監護人有過錯十分困難,或者監護人雖有過錯但無經濟能力賠償,而被監護人雖無過錯卻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賠償,在這些情況下,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顯然不妥當。我國民法遂規定了幾種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公平責任。這對於公平合理地處理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責任,充分補償受害人的損失,是十分必要的。
Ⅱ 我要寫一篇民法的論文,題目是「以法律行為為核心論民法上自由的本質、范圍和限制」,幫我解讀一下題目
核心應來該是自由,民法之自由自要緊扣意思表示來寫。過程中必須討論民法自由所涉及的概念外延。何為外延,可以查找邏輯學。
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以意思表示自由控制下的合法行為,才能算是法律行為。
建議你可以用這么一個思路:
第一部分:概述民法自由在中國的權威定義以及社會環境,記住用自己的話概括,不要抄襲。
第二部分:(拆分)1.民法自由的起源(查找法制史有關羅馬法的相關介紹)
2.民法自由的構成要件(找民法學,最好可以參考一下盧梭的論法的精神)
3.民事法律行為之構成,及民法自由上的表現與特徵
第三部分:(收尾)綜述法律行為的改革可行性,提出建議
Ⅲ 《民法的精神》讀後感
法律社會學,目前的譯著並不多,只有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布律爾《法律社會學》,埃利希的《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作為法律社會學奠基者的韋伯,國內對其宗教社會學的重視遠超過對其法律社會學的重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簡惠美和康樂翻譯的《法律社會學》則填補了這個空白。這本書是由韋伯《經濟與社會》中的專門一章《法律社會學》,曾由美國兩位學者將該章與《經濟與社會》中其他與法律社會學相關的章節編成一集《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後由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此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韋伯作品集之IX的《法律社會學》以德文原著為准,並結合英譯本翻譯而成,且將英文、日文譯本添加的譯注和中文譯本的譯注連同德文文本作者的原注一並收入。法學中的法律觀與法律社會學中的法律觀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觀,前者從參與者的內在視角考察法律中的正義問題,後者則從觀察者的外在視角看法律。早期的社會學如孔德、斯賓塞只是將自然科學的方法直接引入社會科學,稱為「社會物理學」。韋伯作為一個新康德主義者,堅持事實與價值二分的思想,試圖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種研究方法,他最早將主觀意圖、行為動機引入社會學研究,強調社會科學也是一種經驗事實,對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可以進行理解,並對其過程及結果可以進行因果解釋。他採用的理念類型的方法,從雜多現實中抽離出某些特徵組成一系列清楚定義的理念型概念,它們代表著行動者在特定情境下,其行動中之「意義關聯」的種種可能形式,從而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在《法律社會學》一書中,全書共分八章,韋伯的旁徵博引,其中很多史實與術語對於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我們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但韋伯《法律社會學》的主題只有一個即法律的合理化。這是與他的中心論題即資本主義為何出現在西方相關聯。從法律是如何在此種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角度出發將法律與統治、與政治(國家形式、行政層級)、法律與經濟作了全面的考察。法律的演進過程經歷習慣、習俗、慣例到法四個階段,首先是一種呆板的、機械式的重復,純粹事實的習慣,經由心理對此習慣的「擬向」,讓人感到具「拘束性的」,既而形成一種普遍的共識,即令人在有意無意之中越來越「期待」他人也做出意義相對應的行為,最後此種價值共識被賦予法規范的特徵,由強制機構予以保障。也就是說秩序的合法性不僅建立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之上,而且需要外在的保障。由此將法律的內在面向(理念和價值)和外在面向(利益、制裁等構成的整體)統一起來。法律的合理化是三種合理化結合下實現的。一種是規則的合理化。市場的擴大,貿易的發展使個人從團體中分離,主觀權利設定方式即授權規范不斷增多,財產責任取代身體責任,個人責任取代團體責任。在傳統型社會和卡里斯瑪型社會,主觀的權利與客觀的規范合二為一,即擁有特權的個人依據為他而設的客觀規定來當作自己的主觀權利。因此,特別法無非是支配者的主觀權利,普遍有效的規范不存在。商品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形式上的法律平等以客觀的形式規范予以保障,要求用「規則」取代「特權」,代議制國家於是形成,行政體制的「合理」構造,即行政事務的連續性和文牘性,以能力而不是以身份為標準的行政組織,嚴格的等級科層制結構,公共事務與私人事務的分離,形成一個官僚科層制的非人格化統治的社會。二是社會行動的目的合理性,韋伯將人的行為分為四種,基於情感的,導源於感情沉迷;基於價值合理的:取決於對秩序作為某種倫理、信念;基於傳統性行動,源於傳統;基於目的理性,由對特定外在後果的預期、即由利益情勢所保障。商品經濟的可計算性要求主體基於目的理性而行動。三是科學合理性。貿易的發展,使得交易的復雜需要法律人士專業知識的幫助。新興的市民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保障自己的權利,也需要藉助法律專業人員來為他們提供咨詢,充當他們與政府之間進行談判的中介人,並在政治和司法程序中代表他們的利益。法律職業共同體運用從羅馬法和教會法中傳承而來的各種解釋技術,通過對社會中現有的規范性因素進行收集、概括和總結,創造出一套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則,使每一具體案件都可以通過邏輯方法得出判決,從而形成是一個沒有漏洞的、邏輯一致的體系。三個面向「合理化」構成近代資本主義形式理性法律,其形成過程是教會法與世俗法、實質與形式分離的過程。道德等實質價值技術化進入法律,自主的道德中立的法律可以用於任何調整目的,法律合理化的過程也是現代化過程。韋伯意識到現代社會是一個「專家沒有精神,縱欲者沒有靈魂」信仰缺失的社會,形式與實質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形式重視個人能力,能排除絕對恣意和集體主義,但形式化之抽象性格在給予形式上合法之利益最大自由的同時,卻處處傷害了「實質公道的理想」。韋伯是現代文明之子,其創造的概念如理念型、形式理性等一直沿用至今,其意識到的形式與實質之矛盾我們仍無法超越,韋伯《法律社會學》中價值的實證研究進路對於處於轉型中的中國意義重大。中國目前的社會矛盾,很多時候是日益分化的利益與價值之爭,因此只有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對法治的具體路徑進行描述,法治目標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Ⅳ 怎麼理解民法的精神
民法之精神在於保護私權,在於尊重平等,在於契約精神,在於意思自治,在於對彼此民事權利(Private right)的容忍。
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間及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與經濟法的區別
兩者調整范圍不同,有重合但有區別。經濟法調整以生產經營管理為中心所發生的經濟關系,民法調整以交換為中心所發生的財產關系,經濟法調整縱向的經濟關系與一定范圍的橫向的經濟關系,還調整經濟組織內部一些重要經濟關系。
民法則不調整縱向的經濟管理關系,也不調整經濟組織內部關系,經濟法不調整民法中的平等的人身關系。
主體構成不同,民法中的主體分自然人與法人兩類,經濟法主體體系包括法人以及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和內部組織。
主旨思想不同,民法是「個體權利本位」,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
調整手段不完全相同,民法主要採取民事手段,經濟法除了採取民事手段,還運用行政手段,刑事手段,實行綜合調整。
Ⅳ 求一篇淺顯易懂的民法論文~~
論民法基本原則
【摘要】知識產權法應適用民法基本原則。在一切私法均應納入民法典的訴求下,私
法基本原則往往由民法典予以確定,稱民法基本原則。民法基本原則是一切私法活動必須遵
循的最高准則,應適用於知識產權的產生、權利行使以及保護。民法基本原則在知識產權法
上的適用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能為司法實踐中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提供准則。
【關鍵詞】民法基本原更IJ知識產權法知識霸權
齊愛民/文
.I-|、..
找
國知識產權法學界對知識產權國際保
護制度的基本原則十分關注.但對作為
一個學科的知識產權法的基本原則的
研究卻較為薄弱。在大陸法系國家。私法基本原
則往往由民法典予以確定.因此私法基本原則又
稱民法基本原則。我國未頒布民法典,《民法通
則》執行著民法典的功能和發揮著民法典的作
用。《民法通則》確立的基本原則為我國私法的基
本原則。是我國知識產權法必須遵循的私法最高
原則。吳漢東教授認為:「知識產權法的調整對象
系平等主體,因創造或使用智力成果而產生的財
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調整手段和適用原則主要
是民法的手段和原則。」硼還有學者也持相同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3條。
張,認為「知識產權應當以民法理論和規范為基
礎,適用民法的一般原則和調整方法。」12J我國《民
法通則》確立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平等原則、自願
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合法原則、公序
良俗原則。這些基本原則也同樣在知識產權法上
得到適用。
一、平等原則及其應用
所渭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
是指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1平等原
則是私法根本特徵的集中反映,知識產權法應貫
徹平等原則。首先,從客體角度看,就是對「知識
45
萬方數據財產」和「物」等財產在法律上平等對待。所有財
產同等保護原則是財產法的基本原則。黑格爾指
出.精神技能、科學知識、藝術、甚至宗教方面的
東西以及發明等等。都可以成為契約的對象,而
與在買賣等方式中所承認的物同視13J。從立法上
看。知識產權法是貫徹同等保護原則而產生的
不同於物權法的另一部財產法。「抽象物的易受
侵害性。使得最依賴於他們的市民社會的那些
因素給了國家以巨大壓力,使之採取新的知識
財產保護形式。這個過程也延及圖際范圍。知識
財產個人所有人不僅想在國內保護其財產的安
全.他們還想在國際市場知識財產權貿易環境
中保護其財產的安全。」【4j貫徹對所有財產同等
保護,就反對知識霸權而言有著特殊的重要意
義。其次,在知識產權主體方面,法律對待知識
產權人的相對人及侵權人之間的關繫上,也堅
持了平等原則,即無論是知識產權人,還是相對
人。還是侵權人,其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三,在
權利保護方面.尤其是保護在先權利等方面,也
堅持了平等原則。「保護在先權利主要有兩種方
式:一種是財產法則,即恢復被侵犯的在先權利
的原狀,宣告在後權利無效或撤銷在後權利;另
一種是補償法則.即在承認在後權利的同時對
被侵犯的在先權利給予一定補償。」四無論哪一
種方式。都堅持了對在先權利和在後權利的平
等保護。
二、自願原則及其應用
自願原則.是指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的原
則。2自願原則是以平等原則為前提的,是當事人
內心意願在法律上的確認。自願原則在知識產權
法上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從知識產權的獲
得角度看,知識產權的獲得和享有貫徹了自願原
則,如商標注冊(以自願原則為主)和專利權申
請、作品是否發表等方面均貫徹了自願原則。第
二,在知識產權行使上貫徹了自願原則。知識產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4務。
權入如何行使知識產權,選擇出資、融資和許可、
轉讓等何種方式,都出於權利人的自願,任何個
人和單位均不得干涉。當然。知識產權人行使權
利不得違反知識產權法的強制性規定。受到非自
願許可制度等相關制度和原則的限制。
三、公平原則及其應用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
則。:公平原則是正義和衡平理念在私法領域的
體現。在知識產權實踐中,公平正義價值取向也
具有重要意義。知識產權法在對知識財產的確
權、有關知識財產的利益分配、知識產權行使和
限制等方面體現了私法的公平原則網。公平原則
在知識產權法上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知識產權法
賦予所有人對其創造的知識財產享有知識產權
的均等機會以及行使知識產權的機會。另外,知
識產權法上的權利限制與反限制制度的設計也
體現了公平原則。為了促進知識應用,知識產權
法確立了權利限制制度,限制知識產權人的權利
內容和權利行使;為了保護權利人的私有財產,
知識產權法針對權利的限制制度確立反限制制
度。即權利的限制必須符合法定要件。知識產權
法通過權利限制制度和反限制制度實現知識財
產在應用中的公平。
四、誠實信用原則及其應用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z。在民法
上。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應
誠實、守諾、善意、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
我國現有知識產權立法均未明確規定誠實信用
原則.但是在具體制度的設計上對該原則均有體
現。在著作權的取得上,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
11條的規定.只有進行創作的人才能成為作者,
這體現了民法誠信原則的要求。在著作權保護方
砸,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盜版問題日益嚴重,促
46
萬方數據使著作權人或者信息產品的提供者採取技術措
施保護作品防止盜版。然而,技術措施的運用,也
限制了公眾的合理使用。而合理使用是著作權法
的基本制度之一,因此根據誠實信用原則.我國
確立了技術措施的限制制度,即因合理使用而避
開技術措施的,不構成侵權。3再如我國《商標法》
第13條(馳名商標)、第15條(代理人)及第3l
條(搶先注冊他人商標)等都體現了誠信原則的
要求。無論在《商標法》上是否明示誠實信用原
則.誠實信用原則都是指導商標法立法、執法、司
法和守法的基本原則。為了起到更好的實效,筆
者建議在《商標法》中直接規定誠實信用原則。在
《專利法》上也有諸多規則體現了誠信原則的要
求。如專利權應誠實地取得和行使,如果申請人
隱藏關鍵技術或編造虛假數據。專利局應駁回申
請人的專利申請。
五、合法原則及其應用
私法中的合法性原則主要是指遵守強制性
法律規范的原則。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
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私法貫徹自
治原則.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的方式改變法律
規范的內容和效力。但是。當事人對私法規范的
改變僅限於私法中的任意性規范.私法中的強
制性規范(包括禁止性規范)不允許當事人變
更。首先。知識產權確權。合法原則是指導知識
產權確權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國《專利法》第5
條規定:「對違反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
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對違反法律、
行政法規的規定獲取或者利用遺傳資源,並依
賴該遺傳資源完成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
權。」這就是合法原則在知識產權獲得方面的具
體體現之一。
其次,法律規范的屬性。知識產權法的強制
性規范和禁止性規范佔了很大比重,合法性原則
3.《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第12條。
4.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因民法通則》第6條。
具有更大的適用空間。知識產權法為私法,其主
體規范為任意性規范。但由於知識財產有別於
物。主要是事關公共利益,各國立法均強調公共
機關的於預,並規定了大量的強制性規范,例如
知識財產的種類、知識產權的內容、知識產權的
權利限制、禁止知識產權濫用等.這些強制性規
范都不允許當事人改變。可以說,知識產權法是
私法中最為嚴格的法律。由此,貫徹合法原則對
於知識產權法而言尤為重要。
最後,合法原則與知識產權行使。合法原則
在知識產權權利行使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依法行使原則是指權利行使應該採取合法方式、
按照法定程序進行。行使知識產權。應該依照憲
法和法律認可的方式和程序。不得假借合法權
利謀求非法利益。在憲政國家,憲法具備確認權
利並限制權利行使的基本功能。我國《憲法》5l
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
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
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這是
權利行使的憲法限制,當然適用於知識產權。有
些涉及知識產權的部門法還明確確立了依法行
使的原貝lj。1983年9月20日,國務院發布的《中
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
第46條規定,技術轉讓協議不得含有為中國的
法律、法規所禁止的不合理的限制性條款。我國
《著作權法》第4條第2款規定:「著作權人行使
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社會公
共利益。」
六、公序良俗原則及其應用
公序良俗可以分為「公共秩序」與「善良風
俗」兩個方面,所謂「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
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善良風俗」是
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
47
萬方數據甭回
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與公共秩序法貫徹公序良俗原則。我國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
和善良風俗相抵制的民法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是標評審委員會認為「流氓兔」有違公序良俗。曾駁
諸多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典所確立的一項基本原回了韓商在中國注冊「流氓兔」的商標申請。「流
則。《法國民法典》第6條規定,個人之間的約定氓」一詞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權威解釋中.都是
不得違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德國民法典》第一個貶義概念.因此商標評審委員會駁回「流氓
138條規定,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無效。《日本民兔」的商標申請是正確適用公序良俗原則的結
法典》第90條規定,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的果。並且,筆者認為,根據公序良俗原則,「流氓
行為無效。我國現行法並未採納公序良俗的概念兔」非但不能注冊為商標,而且也應禁止作為未
表述,但《民法通則》第7條、《合同法》第7條和注冊商標使用。
《物權法》第7條關於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和知識產權的行使,除法律規范和政策規定
社會經濟秩序的規定,通常被認為是公序良俗原以外,必須尊重公序良俗。我國《著作權法》第1
則的法律依據。在司法實踐中,一旦人民法院遇條開宗明義地規定:「為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
到立法當時未能預見到的一些妨害公序良俗的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
行為或者事件,均可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確認勵有益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
無效。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
在我國.許多學者看到公序良俗原則在知識的發展與繁榮,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其中,「鼓勵
產權法領域的重要作用。有學者認為公序良俗原有益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規定即為公序良俗
則是知識產權法的基本原則,並位列四大基本原原則的體現。2008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艷照門」事
則之首01。就知識產權法而言,無論是著作權法、件。最終以陳冠希行使著作權禁止艷照的傳播而
專利法還是商標法,乃至商業秘密保護法和非物落下帷幕。2008年2月28日,《中國青年報》發表
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都必須堅持公序良俗原「艷照門:娛樂退場並不意味反思終結」一文,指
則。在著作權法領域,違反公序良俗的作品不能出陳冠希的律師以行使著作權的方式,杜絕了陳
獲得著作權。在專利法領域,違反公序良俗的技冠希拍攝的陳和其他著名女星和公眾人物的性
術方案不能獲得專利權。我國《專利法》較為明確愛照片——「艷照」在網路流傳。然而,著作權法
地規定了公序良俗原則。該法第5條規定:「對違真為陳冠希提供了保護嗎?筆者並不以為然。因
反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為盡管通過著作權行使的方式繞開了道德和隱
造.不授予專利權。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私的爭論。但是並不能把該問題納入法律軌道。
獲取或者利用遺傳資源,並依賴該遺傳資源完成如果說陳冠希拍攝的性愛照片——「艷照」能否
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其中關於妨害社會被定義為黃色照片尚有爭論的話,那麼說「艷照」
公德和公共利益的規定就是貫徹公序良俗原則違背公序良俗則屬肯定。基於公序良俗原則,以
的結果。根據該規定,妨害公序良俗的技術方案及我國《著作權法》第4條的規定,此類違法作品
不能獲得專利權,如用於賭博的設備、機器或工之上不可能產生著作權。因此權利的行使也就無
具。吸毒的器具,偽造國家貨幣、票據、公文證件、從談起。
印章、文物的設備等。其中,上述規定在商業秘密《巴黎公約》第6條規定,商標違反道德的,
的保護方面同樣適用。在商標法領域,貫徹公序成員國應不予注冊:已獲注冊的亦應無效。我國
良俗原則更是十分必要。我國《商標法》第lO條《商標法》第10條也規定有害於社會主義道德風
規定。有害於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響的標志不得注冊為商標。
影響的標志不得被注冊為商標。也就是說,商標盡管如此。但是將「中央一套」和「二人轉」注冊為
48
萬方數據匪垂麗■一
避孕套商標.將「微軟」注冊為衛生巾商標等有損范、法條、概念。不論法律規范是否有明確規定。
善良風俗的事件仍層出不窮。這從反面說明了在也無論當事人有無特別約定,民法基本原則的有
商標法領域貫徹公序良俗原則的重要意義。歐洲關內容都會進入到知識產權當事人之間的法律
大陸法系國家的專利法和《歐洲專利公約》關系,成為其當然內容。這也是國家干預知識產
Ⅵ 對民法的認識,急需,1020字論文
「民法」一詞源於羅馬法中的市民法(jus civile)。羅馬法中有市民法、萬民法(jus gentium)與自然法(jus naturale)之區分。市民法調整具有羅馬市民資格者的各種法律關系,萬民法調整羅馬市民與異邦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自公元3世紀起,市民法與萬民法的對立逐漸淡化。羅馬法中完備的平權主體法律規范,經過羅馬法復興運動復甦。在歐洲法典化運動中,先後產生了《法國民法典》(又名拿破崙法典)與《德國民法典》兩部具有劃時代意義法典。在對《法國民法典》的引進中,日本學者津田真道錯誤地將「市民法」一詞翻譯為「民法」。清末變法,由中國學者直接抄自日本,譯作今稱。但也有學者認為,民法一詞並非來自日本,而是中國自己創造的,在中國古代典籍《尚書》中就已有「民法」一詞。《尚書·孔氏傳》:「咎單,臣名,主土地之官,做明居民法一篇亡」中的「民法」一詞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我國民法的起源(實際上,中國真正開始出現成文的民法法典,是在1929年五月,由當時的國民政府頒布)。近代以後大陸法系國家立法中使用的民法一詞,如法語中的droit civil,德語中的Bürgerliches Recht,荷蘭語中的Burgerlyk Regt等都由市民法轉譯而來。
而民法依法源不同,分為直接與間接法源。在台灣地區,民法第一條便規定:「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即是對民法的法源規范。當中的法律、習慣、法理即為直接法源,此外尚有所謂的間接法源,指學說與判例而言。現今大陸法系民法在內容分為物權法、債法、親屬法、繼承法等等。英美法系民法在內容上包括契約法、財產法、家庭法、侵權行為法、信託法等等。普遍認為,知識產權法、商法也屬於民法范疇。
關於如何規律司法上的關系,立法上有采「民商分立」制度,即除規律個人關系的民法法典外,另立規律商事交易的「商法法典」。如德國、法國、二戰前的日本,在中國,自二十世紀初國民政府立法之際,決定仿照瑞士「民商合一」制度,即於民法法典外,不另立商法法典。現今中國廣義的民法,除民法法典外,另外還有其他関於私法事項的法律,稱為特別民法。除公司法等商法外,另外尚包括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知識產權法、婚姻法、繼承法等。狹義的民法僅指調整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止於成文的民法法典。不包括婚姻法和屬於傳統商法內容的法律、法規。
民法典是按一定的體例、系統地將民法的各項制度編纂在一起的立法文件。新中國自建國以來,尚未頒行一部系統完整的民法典。由於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完善民事立法,民事活動急需要規定一些基本行為准則,在這種條件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86年制定並頒布了一部《民法通則》。從中國民法通則的內容來看,盡管其條款較之於各國民法典的條文要簡略得多,但是民法通則基本上概括了商品經濟活動的一般行為准則,它不僅包括了一些民法總則的規范,而且也包括了民法分則的部分內容。
由於近代市民社會是以平等契約為基礎,而與封建社會的階級身分關系為基礎者大為不同,因此司法上乃以「自由平等」為理念,基於此一理念演變成三大原則:
契約自由原則、過失責任原則、所有權絕對原則
契約自由原則(freedom of contract)
主條目:契約自由原則
它是近代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近代意義上的「契約自由原則」,可以追溯到1804年頒布的《法國民法典》。其意義為個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應根據契約當事人的自由意思決定,而不得受到國家的干涉。契約自由原則的內容包括:是否締結契約的自由(締約的自由),與誰締結契約的自由(對象選擇的自由),訂立什麼內容的契約的自由(內容的自由),以何種方式訂立契約的自由(方式的自由)。又不僅契約如此,即使單獨行為,如遺囑,亦是如此。因而此一原則遂發展為「私法自治」原則。
過失責任原則
主條目:過失責任原則
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若非出自故意或過失,縱使有損害他人,亦不負賠償責任。換言之,即唯有對自己故意或過失行為,始負賠償責任。至於對他人之侵權行為,則絕對不負責任。故亦稱「自己責任」原則。
Ⅶ 關於民法論文3000字
從民法的基本原則來認識公法與私法的劃分 關鍵詞] 公法;私法;法律規范體系 [摘要] 很長一段時間來,我國法學界不承認在我國法律規范體系中有公法和私法的劃分,過多 強調民事關系的國家意志性,忽視對公民和法人意志的尊重。近年來,隨著我國法制的不斷健全完善,我 們不得不修正原有的觀點,承認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本文主要從民法的平等、自願、公平等基本原則的角 度來討論公法與私法的劃分。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與經濟高度一體化格局開始分解,民事方面和商事方面的立法 逐漸增多,我國法學理論中的否認公法與私法劃分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和要求。我國的 法學家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修正原有的觀點,接受公法與私法相對獨立的事實以及私法優先的觀點。 一般認為,公法主要調整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由此而形成的權利稱為公權。公法通常包括憲法、 行政法、訴訟法、刑法、稅收法和軍事法等。私法主要調整公民個人之間的關系,由此而形成的權利稱為 私權。私法通常特指民法。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立法中明文規定「公法」或「私法」概念。最早提出公法與 私法的劃分是古羅馬的法學家馬爾比安。他認為,有關羅馬國家的法為公法;有關羅馬人的法為私法[1]。 而最初的劃分意義只在於使研習法律的人們便於認識法律、了解法律規范體系,後來法學家們認識到, 更重要的是這種劃分有利於研究法律的價值導向。由於《羅馬法》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商品經濟的法律 ——《拿破崙法典》的基礎,因而,它的很多原理又為後世的許多民法系國家所普遍效法。 為什麼從羅馬法學家開始,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學家們都十分推崇公法與私法的劃分?筆 者認為其根本原因在於:一方面是為了防止體現每一個法律部門的固有本質或它的相對獨立性「異化」;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體現國家與公民之間的公權關系的法律對體現公民與公民之間的私權關系的法 律侵擾,以便建立起涇渭分明的部門法體系。那麼,為什麼公有制國家建立後,要極力摒棄公法與私法的 劃分呢?究其原因,正像列寧所說是為了擴大國家干預私權關系的范圍,包括國家擁有廢除私人合同的 權力,以便形成蘇維埃國家賴以存在的公有制基礎。從客觀上看,列寧不承認公法與私法的劃分,與布爾 什維克黨消滅私有制,實行土地、銀行、礦產、運輸等企業逐漸國有化的綱領和實踐是一致的。因為不這 樣,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難以在沒有現成的社會主義經濟萌芽的空地上建立起來。而我國法學理論在相當 長時期內也否認公法與私法的劃分,這與兩個原因不可分:其一,馬列主義經典之理論對我國約束太深; 其二,列寧的這一理論恰恰符合我國長期以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需要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全面 干預的法律要求。其實,恩格斯早就有公法與私法的觀點,在論述法律產生時就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 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 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隨著法 律的產生,就必然產生出以維護法律為職責的機關——公共權力,即國家。」[2]這一體現歷史和邏輯統一 的論述,不僅充分說明了在法律的進程中私法先於公法,更蘊含著一個深刻的觀點,即公法、公共權力是 為私法而設立的。而我們過去卻恰恰忽略了這一論述對法律分類的意義。 在現代法律體系中,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是現代法秩序的基礎,是建立法治國家的前提,在現代國家 一切法律規范,無不屬於公法或私法的一方,而且因其所屬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效果。如何確立公法和私 法的劃分標准,大致有三種學說,其一為利益說,即以規定國家利益者為公法,以規定私人利益者為私 法;其二為意思說,即規定國家與公民之間的權力服從關系的意思為公法,規定有關公民相互間平等關 系的意思為私法(這也是以法律關系的內容和性質為區分標準的法律關系說);其三為主體說,即公法主 體至少有一方為國家或國家授予公權者,私法主體法律地位平等。其中第三種學說為法學家們普遍認 同。要正確認識公法和私法的劃分,筆者認為還得從民法的有關基本原則上加以考證。 一、民事主體地位平等原則。平等是一個具有多種不同含義的概念。我們在此討論的是私法主體所 涉及的法律地位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3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平 等原則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獨立的法律人格,能夠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意志。作為民事主體當事人,是財產 在靜態中的所有者,在動態中的交換者,而不是國家行政管理關系中的上級下級。即使是國家作為民事 主體,也必須受民事規范的約束,與其他民事主體保持平等地位。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在受到侵 害時,平等地位受到法律保護。自然人生而平等;法人不論行業、性質、財產狀況,人格也一律平等(法人 的人格平等是法人地位平等的依據)。從平等原則中就能讓我們領悟到,私法的法律關系是法律地位平 等的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它與公法的法律關系即國家憑藉公共權力對市場進行干預的關系是截然不 同的。 不過,民事主體在人格上的平等,不等於在實際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每個當事人所享有的具體民事 權利和民事義務都是一樣的。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各個當事人根據法律和自身的意志享有不同有 權利,承擔不同的義務,尤其是對法人而言,在權利的享有和義務的承擔上,還要受法人本身性質、法律 和行政命令以及法人的目的范圍等限制。 二、自願原則。《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它是指民事主體在從民事活動 時,應當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志,根據自己的意願設立、變更和終止某種民事關系。該原則的確立就是 要賦予民事主體在法定范圍內享有廣泛的行為自由,實際上也是私法所奉行的意思自治原則的充分體 現。通過對傳統法學理論的學習和認識,可以概括出意思自治在三個層面上的內涵:第一,從法哲學和 法律社會學的角度看[3],意思自治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哲學思潮的直接產物,這大致可定義為,每個社 會成員依自己的理性判斷,管理自己的事務,自主地選擇,自主地參與。黑格爾曾在《權利哲學》里指出, 國家應當賦予其公民以擁有私人財產的權利的同時給予個人以自由締結契約的權利[4]。第二,從公法與 私法劃分角度來看,意思自治是私法自治,其基本含義是私法主體有權自主實施私法行為,他人不得非 法干預;私法主體僅對基於自由表達的真實意思而實施的私法行為負責;在不違反強行法的前提下,私 法主體自願達到的協議優先於私法的適用,即私人間協議中變通私法。意思自治是羅馬法時期公法與私 法劃分理論的直接產物,它以承認民法是私法為理論前提,成為民法的精髓。隨著現代民法的發展,私法 自治分演為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三大民法基本原則。第三,從沖突法角度來看[5],意思自治 是指為當事人協商選擇處理糾紛所適用的准據法的權利。意思自治原則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商品經 濟的客觀要求在民法上的必然反映,由於該原則恰恰符合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個人本位和自由主義 的思想,所以被《拿破崙法典》以來的近現代民法始終奉為一項神聖的法律准則。但隨著現代國家干預主 義的興起,哲學上個人主義和經濟上自由主義的衰落,也必然導致意思自治原則的削弱。從本世紀開始, 民法上的契約自由原則受到沖擊,民事主體之間的交易自由不得與公共利益、道德規范和占支配地位的 公共政策相矛盾、相抵觸,許多國家的法律對以損害或侵擾社會其他成員的方式使用私人財產的行為作 出較為嚴厲的處罰規定,按照被其他商人或整個社會認為是完全不公正的慣例而進行的商業活動則受 到法律的限制。這樣,就使得意思自治原則因注入新的內容而所改變。 三、公平、等價有償原則。法律的一個理念是追求正義的實現。正義所蘊含的公平、公正、平等等價 值內涵,是政治社會中所有價值體系追求的最高目標。私法自然也將公平和正義作為其最終的理想。 《民法通則》第4條還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公平原則是道德規范的法律化。該原則要求民 事主體應以公平的觀念從事民事活動,正當地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在民事活動中兼顧他人利益和社會 公共利益,同時,司法機關在處理民事糾紛時,應根據公平原則,使案件的處理既符合法律又公平合理。 公平正義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但就從事民事活動的主體來說,公平正義理念的要求體現在:第 一,一個社會的經濟結構必須為其每個成員的自由發展提供公平平等的機會,為其每個成員利益的獲取 和合理分配提供手段及程序規則,並且在利益分配和公平的實現出現不均衡時能夠予以有效補正及救 濟;第二,社會關系主體即社會成員的交易活動應當遵循普遍公認的行為准則,主體實現經濟目的的手 段應當是正當的、合理的,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利益並且自覺接受社會義務的約束。 根據《民法通則》第4條的規定,民事活動還應當遵循等價有償的原則。該原則在要求民事主體在從 事移轉財產等民事活動中要實行等價交換。任何一方不得無償佔有、剝奪他方的財產和侵害他方的權 益,如果構成對他方的損害,應負損害賠償的責任。筆者認為,該原則已涉及到交換對等之平等領域的有 關問題。例如在交換的交易中,人的正義感在某些情形下要求在允諾與對應允諾之間、在履行與對應履 行之間達到某種程度的平等。一般說來,合同當事人是通過行使其私人自治權來確定他們各自履行行為 的價值的,這與公法通過行使國家權力來確定公民行為價值是顯然不同的。 雖然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是以其不同的性質、內容來進行的,但從以上所討論到的民法有關原則上考 證,法律確實有公與私之分。不能把公法領域的強制性原則適用於平等、自願、互利的私法領域,換言之, 要收縮行政權力在私人或民間領域不適當的延伸和干預。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強調公法與私法的分 離,有利於明確私人的獨立地位,私人權利義務的協商性以及民事權利不可侵犯性,尊重公民和法人在 民事交往中的意志;也有利於樹立私法是公法及整個法治的法律基礎的觀念。 [參考文獻 ] [1] 潘念之.法學總論——國外法學知識譯外[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2.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8卷[C].第538-539頁. [3] 姚輝.民法的精神[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6. [4] 〔德〕黑格爾.權利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5] 江平,張禮洪.市場與意思自治[J].載法學研究,1993,(6)
Ⅷ 大學生如何認識新時代民法典彰顯的民族精神與時代價值
寫作思路:意高則文勝立意,就是確立的中心和意圖,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正文:
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法治文明的世界文明古國,在長期的治國理政實踐中積累了十分豐厚的政治智慧與法律智慧,並形成了法典化的立法傳統。然而,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中,中國古代始終沒有出現一部獨立的民法典。
近代雖制定了民法,但因一味移植西法、脫離國情實際而無法保障民眾的合法權益。新中國成立以來,陸續制定了《民法通則》和《婚姻法》《繼承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一系列民事單行法。
覆蓋民事法律關系的方方面面,為編纂一部旨在維護民事權利、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的統一民法典奠定了制度基礎、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民法典的誕生,將開啟中華法治文明新的歷史篇章。
其一,民法典凝聚中華民族共同意志,體現出社會主義立法的民主性、科學性和先進性。民法典在編纂過程中採取開門立法的方式。
廣泛聽取和吸收各界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充實和改善相關條文,嚴格履行法定程序,最大程度傾聽民意、反映民情、薈萃民智,是群眾路線在立法層面的深入貫徹,生動詮釋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集中反映出社會主義立法的優越性。
其二,民法典既體現出新時代的核心價值,也弘揚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核心價值與民族精神相輔相成,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最本質、最集中的表達,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民的特質和稟賦,持續塑造著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性格。
民法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孜孜追求並不懈堅持的自願、公平和誠信原則納入其中,不僅實現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也展示了民法典捍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遵從民事立法普遍原則的基本立場,彰顯出中華民族在推動法治文明發展進步中的偉大創造精神。
其三,民法典是對依法治國經驗和智慧的升華,是人民權利保護的宣言書。民法典並不是憑空立法,而是在認真梳理和科學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法治建設經驗與運行規律基礎上,對現行民事立法進行整理而成的。
無論是總則條款的設置,還是分則內容的排列,都體現出契合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務實精神。尤其是人格權的獨立成編和諸多平等保護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的規定,切實回應了大數據時代公民個人權利面臨的現實挑戰,表達了新時代民法典對人民權利保護的鮮明態度。
Ⅸ 民法的原則及立法精神1500字
民法基本原則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 (1)立法准則的功能 民法基本原則的立法准則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立法中的指導作用和約束力。民事立法必須在一定的原則指導下進行,沒有一定的原則指導,民事立法就難以准確體現立法的宗旨,也難以達到立法的目的。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立法的過程中,就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基本原則的確立,就對我國的民事立法起著指導作用。這種作用無論是在制定民事基本法上,還是在制定民事單行法或民事特別法上都有所體現。具體而言,在民法的基本原則確立後,所有的民事立法都應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具體的民法規范也要受其約束而不能與其相抵觸。 (2)行為准則和審判准則的功能 民法的行為准則功能和審判准則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活動和民事審判中的指導作用和約束力。民法基本原則雖然具有非規范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但它卻體現了民法的精神實質和價值取向,對整個民事法律制度有著統帥作用。在我國目前民事立法尚不完善,存在著諸多缺陷的情況下,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活動和民事審判就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首先,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如果遇到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就可依據民法基本原則的精神實施自己的行為,而且可以合理地預期只要自己的行為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精神,就可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護。其次,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如果尋找不到相應的法律規范來適用,而且又不能以法無規定不處理時,則可直接依照民法基本原則的精神對案件作出適當的處理。甚至有學者認為,在現行法對某一現象已有規定但該規定違背民法基本原則,其適用會導致顯失公正時,法院可以不適用該具體規定而直接適用民法的基本原則。不過,在這種情形下應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參見梁慧星:《誠實信用原則與漏洞補充》,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70-71頁。 (3)彌補民事法律規范缺陷的功能 彌補民事法律規范缺陷的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法律規范存在缺陷的情形下,可起到彌補其缺陷的作用。事實上,民法基本原則在立法上的確定,正是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的產物。由於立法者不可避免地存在認識上的局限,立法時不可能窮盡一切可能出現的社會現象,同時由於受法律本身穩定性的限制,不能朝令夕改,因此,現行民事法律規范往往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有些民事法律規范甚至成為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桎梏。在此情形下,民事主體就可以直接依據民法基本原則進行民事活動,人民法院也可直接適用民法基本原則處理有關案件。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民法基本原則實質上就是原則性民法規范,是具體民法規范的補充。
Ⅹ 傳統民法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民法的基本精神是對作為民法存在基礎的市民社會和商品經濟根本要求的體現,它貫穿在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終,具有普遍適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是民法的精神或理念。民法基本原則在內容上具有根本性,在效力上具有貫徹始終性,在形式上具有非規范性,在功能上具有補救性。
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具有立法准則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則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統帥和指導各項民法制度和民法規范的制定,以避免民法內部矛盾,從而保持民法體系的和諧一致,藉以實現民法整體功能。
第二,具有行為准則的功能。
第三,具有法律解釋准則的功能。由於成文法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般規則對具體案件之局限性,有限規則對無限客體之局限性,模糊規則對確定事項之局限性,穩定規則對發展事物之局限性,刻板規則對豐富內涵之局限性),克服成文法局限的經常性手段是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
(10)民法的精神論文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民法的"精神脊樑"
平等原則。民法總則第4條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原則意味著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具體表現為:一是民事主體資格一律平等。自然人自出生開始直至死亡都享有民事主體資格,並且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二是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法律地位平等。
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都應該經過雙方當事人平等協商。三是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如若受到侵害,有權請求相對人採取補救措施,承擔民事責任,必要時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保護和救濟。
公平原則。民法總則第6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本著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而司法機關在裁判民事糾紛時,也應該本著公平的觀念和要求。
基於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充分享有平等的機會參與民事活動;民事主體在訂立合同或者進行其他活動時,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應該具有對應性,不得顯失公平;民事主體在承擔民事責任時,若是過錯責任,應按照過錯程度承擔責任,若是無過錯責任,應由雙方合理分擔損失;法院在處理民事案件時,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適用明確規定的條款,沒有明確規定或者無規定,且當事人也無約定時,則應依照公平原則作出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