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案

民法總則案

發布時間: 2022-05-21 01:11:13

民法總則草案規定了哪些重要制度

補充了自然人主體來

  1. 增加了保護胎源兒利益的規定

  2. 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

  3. 完善了監護制度

㈡ 民法總則草案規定了哪些重要制度

補充了自然人主體

  1. 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

  2. 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版的未成年人的權年齡標准

  3. 完善了監護制度

㈢ 《民法總則(草案)》有哪些看點

看點一:胎兒也有民事權利。

此次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對胎兒的利益提出了明確的保護原則。草案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的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未存活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我國現行的繼承法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法定繼承辦理。這個被稱為「特留份制度」的規定,就已經體現了對胎兒權益的保護。隨著時代的發展,胎兒利益的保護不僅限於個別情形,應該提出更全面的保護規定。

看點二:六歲孩子可以「打醬油」?

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具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是十周歲。草案將這一下限下調至六周歲,規定: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民法典編纂既要強調尊重成年人的決定自由,也要兼顧尊重未成年人的天性。這就要在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標准上有所體現。隨著現代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兒童的生理和心智發育水平也不同於以往,現在六周歲小孩兒所知道的東西遠遠多於以前同齡孩子的認知,他們具備有一定的辨別和判斷能力,應當有權獨立進行一些民事法律行為,這樣的調整,有利於更好地保護這些兒童的利益。

看點三:老人有望納入監護制度保護范圍。

未成年人、植物人、精神病人、老年痴呆患者,當他們需要參與社會活動或者權益需要維護時,誰可以替他們做主?答案是他們的監護人。監護人到底該如何確定?他們應當承擔哪些職責?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被監護人?圍繞這些問題,草案給出了較為全面的規范。

看點四:擬對法人作出新分類。

法人是法律擬制的「人」。我國現行民法通則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等。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組織的形態發生很大變化,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等新組織形態大量出現,現行法律已經很難完全納入,需要從法律上作出調整。對此,草案將法人進行了新的劃分,即「營利性法人」和「非營利性法人」。

看點五:擬新增民事主體「非法人組織」。

草案以專門一章對「非法人組織」進行規定。其中明確,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依法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同時,草案也對「非法人組織」進行了列舉,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營利性法人或者非營利性法人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等。

看點六:見義勇為受了傷,鼓勵被救者給予補償。

草案規定:為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㈣ 民法總則的基本內容六大原則是什麼

法律分析:此法已經廢止,民法典正式實施。1、平等原則。平等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在民法中的體現,一層含義是平等保護所有民事主體的合法民事權益;2、自願原則;3、公平原則;4、誠信原則;5、綠色原則;6、公序良俗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㈤ 民法中的總則和分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

1、范圍:

《民法通則》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也就是總則屬於通則的一部分。

2、制定時間: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

《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3、背景:

《民法通則》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

《民法總則》的背景: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4、內容:

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在《民法總則》中,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總則是統領整個民法的,裡面多為規定一些民法的原則和基本精神,譬如誠實信用原則、風俗良俗原則、訴訟時效和契約自由等等能夠貫穿整部民法的基本原則,具有普適性。分則是根據具體的情況分別作出明確的規定,具有特殊性。

民法總則是統領整個民法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民法分則是基於民法總則中的基本原則在結合具體情況做出的具有特殊性的明確規定。

(5)民法總則案擴展閱讀

總則編制

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

1979年第三次啟動,由於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備的民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因此,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確定先制定民事單行法。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制定的。

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並於2002年進行了一次審議,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以來,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3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並且先後3次於會後將草案審議稿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徵求社會公眾意見,兩次將草案印送全國人大代表徵求意見,還將草案印發中央有關部門、地方人大、法學教學科研機構徵求意見。

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6年10月和11月在北京、四川、寧夏和上海召開4次座談會,直接聽取中央有關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和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立法聯系點代表、法律實務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意見,並到基層進行實地調研。

㈥ 民法總則的樹狀結構

  • 2017年3月1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了民法總則,該法將於2017年10月1日施行,這為我國民法典編纂走出了重要一步。民法屬於私法,關乎每個人,故有人形象得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關懷。未來的民法典,從目前的消息來看,將包括民法總則、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就民法總則而言,其規定的是民法各編共通的基本規則,學者稱之為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模式。現將《民法總則》各章分述如下。

  • 一關於基本規定第一章基本規定共12個條文,其中第5條至第9條規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則,第10條規定了法源。民法基本原則不能作為法官判案的法律依據。有的基本原則屬於倡導式原則,比如第9條的綠色原則,法官不能根據該條規定來確定民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這一章中,最具意義的有兩個條文。一是第8條用國際上通用的「公序良俗」一詞代替了《民法通則》第7條的「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二是在第10條規定習慣可以作為法源,但遺憾的是,在無法律或習慣可供適用時,並沒有規定法官可以基於公平正義理念,依據法理作出判決。

  • 二關於民事主體《民法總則》共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三種民事主體。對於自然人,相較於《民法通則》,有以下幾個主要變化。一是自然人的稱法取代了《民法通則》的公民一詞,因公民是系指一國之民,而自然人不分國籍,民法適用的對象為我國法域內的所有居民而不論國籍,故自然人一詞更精確。二是在第16條明確,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胎兒可以分得遺產,這在《繼承法》第28條已經作出規定,但本條規定則不限於繼承,還包括接受贈與、向侵權人主張侵權損害賠償等凡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均視為有權利能力,也就是說,胎兒在未出生前,就可以向有關義務人主張權利,包括在娘胎里就以自己名義提起訴訟,不需要等待出生後再提起訴訟。三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這個條款並不是媒體誤讀的保護打醬油的權利,恰恰相反,下調年齡將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不利。四是在監護一節,規定對於監護有爭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這條規定改變了《民法通則》必須由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先行指定的前置程序之弊端,因為在實踐中,這此組織往往不願意指定監護人,這導致指定監護制度形同虛設。五是規定了成年監護制度,特別是規定了成年監護中的意定監護制度,當然,《民法總則》即使未規定成年監護制度,成年人預先安排自己老年時變痴獃等無生活自理能力時的監護人,根據私法自治原則,也沒有必要認定無效。六是更加詳細的規定了撤銷監護人資格的相關情形和程序。對於法人,相較於《民法通則》,有以下幾點變化。一是區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特別法人。其中營利法人包括公司等企業法人。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不向出資者、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利潤的法人。其中的社會服務機構,可能包括民辦非企業單位,比如民辦學校、民辦醫院。在特別法人中,《民法總則》一方面在第96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另一方面又在第101條規定了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兩者什麼關系需待釐清。二是明確了法人(不再局限在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理事等執行機構或者決策機構的成員為清算義務人,清算義務人未及時履行清算義務,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種民事責任屬於侵權責任。在民法理論中,侵權責任包括侵害權利、違反善良風俗故意致人受損、違反保護性法律致人受損所產生的侵權責任,其中清算義務屬於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制度,違反清算義務致人受損,屬於違反保護性法律致人受損,構成侵權行為。非法人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需要明確的是,法人的分支機構規定在「法人」一章的第74條,沒有規定在「非法人組織」一章,這說明立法者並沒有將法人的分支機構作為非法人組織,這與民事訴訟法中的非法人組織的概念是不同的。

  • 三關於民事權利民法總則的兩個核心概念是權利與法律行為。在民法總則的立法例中,並不會詳盡列舉民事權利的類型。但我國的《民法總則》獨樹一幟,共用20個條文列舉了民事權利的類型,包括人身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必須要指出的是,在民法總則里詳細列舉權利清單,僅僅起到宣示性作用,難以單獨作為裁判規則。盡管如此,在民事權利一章中,也有進步的一面,比如第117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這是我國用法律的形式,首次明確規定徵收需要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即使《物權法》也沒有使用「公平、合理」這兩個詞。另外,第132條規定,「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這條規定是對權利行使之限制的規定,具有裁判規則的特質,法官可以拿來適用。最後要指出的是,由於立法機關擬不再規定債法總則,故將不當得利、無因管理這兩種債規定在民法總則之中,但由於只有兩個條文,不足敷用,可以想見,今後會通過司法解釋或判例的形式予以補充,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不當得利與無因管理制度。

  • 四關於法律行為作者不願意使用民事法律行為一詞,蓋因法律行為一詞本就是德國民法的產物,不存在行政法律行為、刑事法律行為,所以也沒有必要創設民事法律行為這一概念,但立法機關考慮到法理學者的感情,予以妥協,加了多餘的「民事」兩字。法律行為是權利得失變更的重要法律事實,譬如物權、債權常因法律行為而創設或消滅;又如,婚姻關系始於結婚這個法律行為,終於離婚這個法律行為。法律行為包括財產行為與身份行為,前者如合同,後者如結婚、收養。民法總則既然是民法各編通用規則的提取,即所謂的提取公因式,那麼法律行為一章的相關規定都應該可以適用於身份行為。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民法總則里的法律行為主要適用於財產行為。與《民法通則》相比,《民法總則》關於法律行為有如下修改。一是第139條規定意思表示可以通過公告方式作出,這對於無法尋找相對人有利。比如表達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在相對人下落不明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報紙公告的方式作出,無須通過訴訟途徑解決。但是,第139條規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這是不符合法理的,應當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公告發布後兩個月後生效。二是關於無效法律行為的種類上,共有如下幾種: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44條)、通謀虛偽意思表示(第146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53條第一款)、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53條第二款)、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54條)。對比合同法第52條,你會發現,少了三種情形。一是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是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三是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對此,作者認為,合同法第52條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無效,已經被《民法總則》第153條第二款的違背公序良俗無效所替代。對於另外兩種情形,由於《民法總則》居於一般法的地位,而《合同法》是特別法,故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以及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法律行為,仍應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認定無效。三是關於可撤銷法律行為,與《民法通則》相比,增加了第三人實施欺詐、脅迫的情形,另外對於撤銷權消滅的情形亦作了類型化規定。

  • 五關於代理對於代理制度,與《民法通則》相比,變化不大,仍然將代理限定在直接代理,不承認間接代理。主要變化是將職務行為作為代理之一種。《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58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兩條即所謂的職務行為。作者認為,職務行為,本質上屬於代理行為,故理應作為代理行為之一種,但《民法通則》將之不當得規定在法人一章。《民法總則》撥亂反正,在代理一章的第170條規定,「1、執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工作任務的人員,就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對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發生效力。2、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執行其工作任務的人員職權范圍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自此,職務行為回歸代理制度。

  • 六關於民事責任《民法總則》的民事責任一章,是一個大雜燴,糅合了多種情形。作者嘗試分析之:(1)第176條規定:「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這條是眾所周知的法理,無特別規定之必要。(2)第177條、第178條分別規定了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這里的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屬於債的范疇,本應規定在債法總則里,但由於立法機關不再另行規定債權總則,故將這兩個條文放置於「民事責任」一章,體例的缺陷在這兩個條文中表露無遺。(3)第179條規定了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其中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是人格權、物權、知識產權等絕對權的排他性權能的體現;返還財產是物權請求權之行使;恢復原狀(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修理重作更換、繼續履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賠禮道歉是債法責任。(4)第181條和第182條規定了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制度,這兩條即學理上的自衛行為,在「台灣民法」,與禁止權利濫用(即大陸《民法總則》第132條)同屬於權利之行使的范疇,作者認為可以參照「台灣民法」,規定在「民事權利」之第132條以下,因為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屬於保護自己或他人之利益免遭危害而設,屬於權利行使之界線。第183條以及第184條的「好人法」,類型上亦可分別歸類於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5)第185條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傳言這條是全國人大代表會議表決前臨時加上去的,這個規定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一是死者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這不僅僅是英雄烈士,普通人也應受保護,無特別規定之必要,且即使規定,也應當規定在「民事權利」一章的人身權下。二是該條規定的原告是誰語焉不詳,是否是英雄烈士的近親屬?還是有關國家機關,比如檢察院?如果是後者,規定在民法之中並不合適,如果是前者,則根據侵權責任法即可,也無在民法總則中規定的必要。(6)第186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此條文語意不明。(7)第187條規定,「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刑民交叉是中國式法律問題,不知這一條的規定能否讓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 七關於訴訟時效與《民法通則》相比,《民法總則》將訴訟時效期間統一規定為三年,不再規定特殊短期訴訟時效(如前者規定租金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另外,根據第188條的規定,訴訟時效適用的客體為民事權利,但自第190條開始,採用了請求權一詞,因此,訴訟時效的客體為請求權,當屬無疑。而請求權,有基於物權者,有基於人格權者,有基於債權者。何者適用訴訟時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的規定,只有債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但根據《民法總則》第196條的規定,除機動車、船舶等需要登記的動產外,其他動產的返還請求權,雖然屬於物權請求權,但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㈦ 民法典草案總則編的主要內容有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一)總則編

第一編「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第一編基本保持現行民法總則的結構和內容不變,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並將「附則」部分移到民法典草案的最後。第一編共10章、204條,主要內容有:

1.關於基本規定。第一編第一章規定了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依據。其中,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重要的立法目的,體現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鮮明中國特色(草案第一條)。同時,規定了民事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確立了平等、自願、公平、誠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等民法基本原則(草案第四條至第八條)。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草案第九條)。

2.關於民事主體。民事主體是民事關系的參與者、民事權利的享有者、民事義務的履行者和民事責任的承擔者,具體包括三類:一是自然人。自然人是最基本的民事主體。草案規定了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監護制度、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制度,並對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作了規定(草案第一編第二章)。結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對監護制度作了進一步完善,規定因發生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被監護人的生活處於無人照料狀態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草案第三十四條第四款)。二是法人。法人是依法成立的,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草案規定了法人的定義、成立原則和條件、住所等一般規定,並對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特別法人三類法人分別作了具體規定(草案第一編第三章)。三是非法人組織。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草案對非法人組織的設立、責任承擔、解散、清算等作了規定(草案第一編第四章)。

3.關於民事權利。保護民事權利是民事立法的重要任務。第一編第五章規定了民事權利制度,包括各種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草案對知識產權作了概括性規定,以統領各個單行的知識產權法律(草案第一百二十三條)。同時,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作了原則性規定(草案第一百二十七條)。此外,還規定了民事權利的取得和行使規則等內容(草案第一百二十九條至第一百三十二條)。

4.關於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代理是民事主體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的制度。第一編第六章、第七章規定了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代理制度:一是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定義、成立、形式和生效時間等(草案第一編第六章第一節)。二是對意思表示的生效、方式、撤回和解釋等作了規定(草案第一編第六章第二節)。三是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制度(草案第一編第六章第三節)。四是規定了代理的適用范圍、效力、類型等代理制度的內容(草案第一編第七章)。

5.關於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期間計算。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的法律後果,是保障和維護民事權利的重要制度。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權利不受保護的法律制度,其功能主要是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維護交易安全、穩定法律秩序。第一編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規定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期間計算制度:一是規定了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並對不可抗力、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自願實施緊急救助等特殊的民事責任承擔問題作了規定(草案第一編第八章)。二是規定了訴訟時效的期間及其起算、法律效果,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等內容(草案第一編第九章)。三是規定了期間的計算單位、起算、結束和順延等(草案第一編第十章)。

(二)物權編

物權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重要財產權。物權法律制度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是最重要的民事基本制度之一。2007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物權法。草案第二編「物權」在現行物權法的基礎上,按照黨中央提出的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的要求,結合現實需要,進一步完善了物權法律制度。第二編共5個分編、20章、258條,主要內容有:

1.關於通則。第一分編為通則,規定了物權制度基礎性規范,包括平等保護等物權基本原則,物權變動的具體規則,以及物權保護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了新的表述,為貫徹會議精神,草案將有關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修改為:「國家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草案第二百零六條第一款)

2.關於所有權。所有權是物權的基礎,是所有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第二分編規定了所有權制度,包括所有權人的權利,徵收和徵用規則,國家、集體和私人的所有權,相鄰關系、共有等所有權基本制度。針對近年來群眾普遍反映業主大會成立難、公共維修資金使用難等問題,並結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現行物權法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一是明確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居民委員會應當對設立業主大會和選舉業主委員會給予指導和協助(草案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二款)。二是適當降低業主共同決定事項,特別是使用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維修資金的表決門檻,並增加規定緊急情況下使用維修資金的特別程序(草案第二百七十八條、第二百八十一條第二款)。三是結合疫情防控工作,在徵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的事由中增加「疫情防控」;明確物業服務企業和業主的相關責任和義務,增加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應當執行政府依法實施的應急處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積極配合開展相關工作,業主應當依法予以配合(草案第二百四十五條、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二款、第二百八十六條第一款)。

3.關於用益物權。用益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他人的物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第三分編規定了用益物權制度,明確了用益物權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以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等用益物權。草案還在現行物權法規定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完善:一是落實黨中央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要求,明確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的,自動續期;續期費用的繳納或者減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草案第三百五十九條第一款)。二是完善農村集體產權相關制度,落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的要求,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相關規定作了完善,增加土地經營權的規定,並刪除耕地使用權不得抵押的規定,以適應「三權分置」後土地經營權入市的需要(草案第二編第十一章、第三百九十九條)。考慮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正在推進過程中,草案與土地管理法等作了銜接性規定(草案第三百六十一條、第三百六十三條)。三是為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住房制度的要求,增加規定「居住權」這一新型用益物權,明確居住權原則上無償設立,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或者遺囑,經登記佔有、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滿足其穩定的生活居住需要(草案第二編第十四章)。

4.關於擔保物權。擔保物權是指為了確保債務履行而設立的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第四分編對擔保物權作了規定,明確了擔保物權的含義、適用范圍、擔保范圍等共同規則,以及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的具體規則。草案在現行物權法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擔保物權制度,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法治保障:一是擴大擔保合同的范圍,明確融資租賃、保理、所有權保留等非典型擔保合同的擔保功能,增加規定擔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質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擔保功能的合同(草案第三百八十八條第一款)。二是刪除有關擔保物權具體登記機構的規定,為建立統一的動產抵押和權利質押登記制度留下空間。三是簡化抵押合同和質押合同的一般條款(草案第四百條第二款、第四百二十七條第二款)。四是明確實現擔保物權的統一受償規則(草案第四百一十四條)。

5.關於佔有。佔有是指對不動產或者動產事實上的控制與支配。第五分編對佔有的調整范圍、無權佔有情形下的損害賠償責任、原物及孳息的返還以及佔有保護等作了規定(草案第二編第二十章)。

(三)合同編

合同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制度。1999年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合同法。草案第三編「合同」在現行合同法的基礎上,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堅持維護契約、平等交換、公平競爭,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完善合同制度。第三編共3個分編、29章、526條,主要內容有:

1.關於通則。第一分編為通則,規定了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保全、轉讓、終止、違約責任等一般性規則,並在現行合同法的基礎上,完善了合同總則制度:一是通過規定非合同之債的法律適用規則、多數人之債的履行規則等完善債法的一般性規則(草案第四百六十八條、第五百一十七條至第五百二十一條)。二是完善了電子合同訂立規則,增加了預約合同的具體規定,完善了格式條款制度等合同訂立制度(草案第四百九十一條、第四百九十五條至第四百九十八條)。三是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完善國家訂貨合同制度,規定國家根據搶險救災、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達國家訂貨任務、指令性計劃的,有關民事主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草案第四百九十四條第一款)。四是針對實踐中一方當事人違反義務不辦理報批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問題,草案明確了當事人違反報批義務的法律後果,健全合同效力制度(草案第五百零二條第二款)。五是完善合同履行制度,落實綠色原則,規定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草案第五百零九條第三款)。同時,在總結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增加規定了情勢變更制度(草案第五百三十三條)。六是完善代位權、撤銷權等合同保全制度,進一步強化對債權人的保護,細化了債權轉讓、債務移轉制度,增加了債務清償抵充規則、完善了合同解除等合同終止制度(草案第三編第五章、第五百四十五條至第五百五十六條、第五百六十條、第五百六十三條至第五百六十六條)。七是通過吸收現行擔保法有關定金規則的規定,完善違約責任制度(草案第五百八十六條至第五百八十八條)。

2.關於典型合同。典型合同在市場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應用普遍。為適應現實需要,在現行合同法規定的買賣合同、贈與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等15種典型合同的基礎上,第二分編增加了4種新的典型合同:一是吸收了擔保法中關於保證的內容,增加了保證合同(草案第三編第十三章)。二是適應我國保理行業發展和優化營商環境的需要,增加了保理合同(草案第三編第十六章)。三是針對物業服務領域的突出問題,增加規定了物業服務合同(草案第三編第二十四章)。四是增加規定合夥合同,將民法通則中有關個人合夥的規定納入其中(草案第三編第二十七章)。

第三編還在總結現行合同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完善了其他典型合同:一是通過完善檢驗期限的規定和所有權保留規則等完善買賣合同(草案第六百二十二條、第六百二十三條、第六百四十一條至第六百四十三條)。二是為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明確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草案第六百八十條第一款)。三是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建立租購同權住房制度的要求,保護承租人利益,增加規定房屋承租人的優先承租權(草案第七百三十四條第二款)。四是針對近年來客運合同領域出現的旅客霸座、不配合承運人採取安全運輸措施等嚴重干擾運輸秩序和危害運輸安全的問題,維護正常的運輸秩序,草案細化了客運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草案第八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第八百一十九條、第八百二十條)。五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修改完善了贈與合同、融資租賃合同、建設工程合同、技術合同等典型合同(草案第三編第十一章、第十五章、第十八章、第二十章)。

3.關於准合同。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既與合同規則同屬債法性質的內容,又與合同規則有所區別,第三分編「准合同」分別對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的一般性規則作了規定。(草案第三編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

(四)人格權編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繫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的權利。草案第四編「人格權」在現行有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從民事法律規范的角度規定自然人和其他民事主體人格權的內容、邊界和保護方式,不涉及公民政治、社會等方面權利。第四編共6章、51條,主要內容有:

1.關於一般規定。第四編第一章規定了人格權的一般性規則:一是明確人格權的定義(草案第九百九十條)。二是規定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人格權不得放棄、轉讓或者繼承(草案第九百九十一條、第九百九十二條)。三是規定了對死者人格利益的保護(草案第九百九十四條)。四是明確規定人格權受到侵害後的救濟方式(草案第九百九十五條至第一千條)。

2.關於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第四編第二章規定了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的具體內容,並對實踐中社會比較關注的有關問題作了有針對性的規定:一是為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鼓勵遺體捐獻的善行義舉,草案吸收行政法規的相關規定,確立器官捐獻的基本規則(草案第一千零六條)。二是為規范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明確從事此類活動應遵守的規則(草案第一千零九條)。三是近年來,性騷擾問題引起社會較大關注,草案在總結既有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規定了性騷擾的認定標准,以及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防止和制止性騷擾的義務(草案第一千零一十條)。

3.關於姓名權和名稱權。第四編第三章規定了姓名權、名稱權的具體內容,並對民事主體尊重保護他人姓名權、名稱權的基本義務作了規定:一是對自然人選取姓氏的規則作了規定(草案第一千零一十五條)。二是明確對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眾混淆的筆名、藝名、網名等,參照適用姓名權和名稱權保護的有關規定(草案第一千零一十七條)。

4.關於肖像權。第四編第四章規定了肖像權的權利內容及許可使用肖像的規則,明確禁止侵害他人的肖像權:一是針對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深度偽造」他人的肖像、聲音,侵害他人人格權益,甚至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等問題,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並明確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草案第一千零一十九條第一款、第一千零二十三條第二款)。二是為了合理平衡保護肖像權與維護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草案結合司法實踐,規定肖像權的合理使用規則(草案第一千零二十條)。三是從有利於保護肖像權人利益的角度,對肖像許可使用合同的解釋、解除等作了規定(草案第一千零二十一條、第一千零二十二條)。

5.關於名譽權和榮譽權。第四編第五章規定了名譽權和榮譽權的內容:一是為了平衡個人名譽權保護與新聞報道、輿論監督之間的關系,草案對行為人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涉及的民事責任承擔,以及行為人是否盡到合理核實義務的認定等作了規定(草案第一千零二十五條、第一千零二十六條)。二是規定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報刊、網路等媒體報道的內容失實,侵害其名譽權的,有權請求更正或者刪除(草案第一千零二十八條)。

6.關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第四編第六章在現行有關法律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並為下一步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留下空間:一是規定了隱私的定義,列明禁止侵害他人隱私權的具體行為(草案第一千零三十二條、第一千零三十三條)。二是界定了個人信息的定義,明確了處理個人信息應遵循的原則和條件(草案第一千零三十四條、第一千零三十五條)。三是構建自然人與信息處理者之間的基本權利義務框架,明確處理個人信息不承擔責任的特定情形,合理平衡保護個人信息與維護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草案第一千零三十六條至第一千零三十八條)。四是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負有保護自然人的隱私和個人信息的義務(草案第一千零三十九條)。

(五)婚姻家庭編

婚姻家庭制度是規范夫妻關系和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1980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新的婚姻法,2001年進行了修改。1991年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收養法,1998年作了修改。草案第五編「婚姻家庭」以現行婚姻法、收養法為基礎,在堅持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等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結合社會發展需要,修改完善了部分規定,並增加了新的規定。第五編共5章、79條,主要內容有:

1.關於一般規定。第五編第一章在現行婚姻法規定的基礎上,重申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婚姻家庭領域的基本原則和規則,並在現行婚姻法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完善:一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加強家庭文明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更好地弘揚家庭美德,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草案第一千零四十三條第一款)。二是為了更好地維護被收養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將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關於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落實到收養工作中,增加規定了最有利於被收養人的原則(草案第一千零四十四條第一款)。三是界定了親屬、近親屬、家庭成員的范圍(草案第一千零四十五條)。

2.關於結婚。第五編第二章規定了結婚制度,並在現行婚姻法的基礎上,對有關規定作了完善:一是將受脅迫一方請求撤銷婚姻的期間起算點由「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修改為「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草案第一千零五十二條第二款)。二是不再將「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作為禁止結婚的情形,並相應增加規定一方隱瞞重大疾病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草案第一千零五十三條)。三是增加規定婚姻無效或者被撤銷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草案第一千零五十四條第二款)。

3.關於家庭關系。第五編第三章規定了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和其他近親屬關系,並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在現行婚姻法的基礎上,完善了有關內容:一是明確了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現行婚姻法沒有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作出規定。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司法解釋,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作出規定,近年來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2018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新的司法解釋,修改了此前關於夫妻共同債務認定的規定。從新司法解釋施行效果看,總體上能夠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各方面總體上贊同。因此,草案吸收新司法解釋的規定,明確了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草案第一千零六十四條)。二是規范親子關系確認和否認之訴。親子關系問題涉及家庭穩定和未成年人的保護,作為民事基本法律,草案對此類訴訟進行了規范(草案第一千零七十三條)。

4.關於離婚。第五編第四章對離婚制度作出了規定,並在現行婚姻法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完善:一是增加離婚冷靜期制度。實踐中,輕率離婚的現象增多,不利於婚姻家庭的穩定。為此,草案規定了提交離婚登記申請後三十日的離婚冷靜期,在此期間,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申請(草案第一千零七十七條)。二是針對離婚訴訟中出現的「久調不判」問題,增加規定,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雙方又分居滿一年,一方再次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准予離婚(草案第一千零七十九條第五款)。三是關於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將現行婚姻法規定的「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修改為「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以增強可操作性(草案第一千零八十四條第三款)。四是將夫妻採用法定共同財產制的,納入適用離婚經濟補償的范圍,以加強對家庭負擔較多義務一方權益的保護(草案第一千零八十八條)。五是將「有其他重大過錯」增加規定為離婚損害賠償的適用情形(草案第一千零九十一條第五項)。

5.關於收養。第五編第五章對收養關系的成立、收養的效力、收養關系的解除作了規定,並在現行收養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有關制度:一是擴大被收養人的范圍,刪除被收養的未成年人僅限於不滿十四周歲的限制,修改為符合條件的未成年人均可被收養(草案第一千零九十三條)。二是與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相協調,將收養人須無子女的要求修改為收養人無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草案第一千零九十八條第一項)。三是為進一步強化對被收養人利益的保護,在收養人的條件中增加規定「無不利於被收養人健康成長的違法犯罪記錄」,並增加規定民政部門應當依法進行收養評估(草案第一千零九十八條第四項、第一千一百零五條第五款)。

(六)繼承編

繼承製度是關於自然人死亡後財富傳承的基本制度。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繼承法。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個人和家庭擁有的財產日益增多,因繼承引發的糾紛也越來越多。根據我國社會家庭結構、繼承觀念等方面的發展變化,草案第六編「繼承」在現行繼承法的基礎上,修改完善了繼承製度,以滿足人民群眾處理遺產的現實需要。第六編共4章、45條,主要內容有:

1.關於一般規定。第六編第一章規定了繼承製度的基本規則,重申了國家保護自然人的繼承權,規定了繼承的基本制度。並在現行繼承法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完善:一是增加規定相互有繼承關系的數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難以確定死亡時間的繼承規則(草案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條第二款)。二是增加規定對繼承人的寬恕制度,對繼承權法定喪失制度予以完善(草案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條第二款)。

2.關於法定繼承。法定繼承是在被繼承人沒有對其遺產的處理立有遺囑的情況下,繼承人的范圍、繼承順序等均按照法律規定確定的繼承方式。第六編第二章規定了法定繼承製度,明確了繼承權男女平等原則,規定了法定繼承人的順序和范圍,以及遺產分配的基本制度。同時,在現行繼承法的基礎上,完善代位繼承製度,增加規定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繼承(草案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條第二款)。

3.關於遺囑繼承和遺贈。遺囑繼承是根據被繼承人生前所立遺囑處理遺產的繼承方式。第六編第三章規定了遺囑繼承和遺贈制度,並在現行繼承法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完善了遺囑繼承製度:一是增加了列印、錄像等新的遺囑形式(草案第一千一百三十六條、第一千一百三十七條)。二是修改了遺囑效力規則,刪除了現行繼承法關於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規定,切實尊重遺囑人的真實意願。

4.關於遺產的處理。第六編第四章規定了遺產處理的程序和規則,並在現行繼承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有關遺產處理的制度:一是增加遺產管理人制度。為確保遺產得到妥善管理、順利分割,更好地維護繼承人、債權人利益,草案增加規定了遺產管理人制度,明確了遺產管理人的產生方式、職責和權利等內容(草案第一千一百四十五條至第一千一百四十九條)。二是完善遺贈扶養協議制度,適當擴大扶養人的范圍,明確繼承人以外的組織或者個人均可以成為扶養人,以滿足養老形式多樣化需求(草案第一千一百五十八條)。三是完善無人繼承遺產的歸屬制度,明確歸國家所有的無人繼承遺產應當用於公益事業(草案第一千一百六十條)。

內容來源自:中國政府網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279條解釋 發布:2024-12-28 06:33:07 瀏覽:967
司考筆記民法 發布:2024-12-28 06:28:50 瀏覽:887
貴大復試經濟法 發布:2024-12-28 06:21:42 瀏覽:789
罪惡與道德 發布:2024-12-28 06:19:23 瀏覽:533
浦東法院萬里 發布:2024-12-28 06:13:45 瀏覽:149
勞動法五險一金是強制要求嗎 發布:2024-12-28 06:03:17 瀏覽:382
珠海斗門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4-12-28 06:03:11 瀏覽:133
非賣品法規要求 發布:2024-12-28 05:51:52 瀏覽:201
與法治試卷 發布:2024-12-28 04:36:41 瀏覽:237
勞動合同法人力資源管理 發布:2024-12-28 04:26:32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