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民法體系圖
A. 民法體系
總則
物權
債權
侵權
人格權
婚姻
家庭
繼承
B. 民法的基本體系 是 什麼
法律體系就是部門法體系。部門法,又稱法律部門,是根據一定標准、原則所制定的同類規范的總稱。
我國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2002年分別進行過民法典制定的嘗試,前三次由於我國社會經濟條件尚不具備,因此擱淺,在2002年啟動的民法典第四次編撰工作,採用了分編分章逐步制定的方法,中國目前的民法主幹法律如下。
按照民法體系劃分:
民法總則編:
《民法通則》(1986)及後來的實施意見
物權編
《物權法》(2007)《擔保法》(1995)
債權編
《合同法》(1999)及合同法解釋1、2
知識產權編
《著作權法》(1991)《商標法》(1993修正)《專利法》(2008年修訂)
家庭關系編
《繼承法》(1985)《婚姻法》(2001修訂)《收養法》(1998修訂)
侵權責任編
《侵權責任法》(2010年實施)
人格權編
《人格權法》目前只有草案稿,待成熟後將提請審議
涉外民事關系編
《涉外民事關系律適用法》,目前只有草案,待成熟後將提請審議
據了解,繼侵權責任法頒布後,民法典下一步的內容將是人格權法的審議,預計將會列入2010——2011年的人大立法計劃,另外涉外民事關系法也將在幾年內提請審議,待次兩步完成後,全國人大將用3年左右的時間整合現行民事法律,最終編撰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預計最快在2015——2018年前後)。
C. 民法典體系結構是什麼
1.民法典體系包含了總則篇、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回繼承編、答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
2.民法典的體系結構來源於現實生活之中。現有民法典的體系結構基本可分為兩種:一是法國民法典的「人——物」對應結構;二是德國民法典的「總——分」對應結構,這兩種結構均有法典目的缺失的缺陷。我國民法典的結構設計應體現以人為本位、以權利為中心、以責任為手段的思想,以此設計的民法典實行三編制:第一編人法,第二編權利法,第三編侵權行為法。這一結構既具有民法文化的支持,也能使我國民法典結構具有一定的原創性。
民法典的制定過程,實際上是一國的民事法律體系化的過程。在沒有民法典的國家中,並不意味著沒有民事立法。民法典就是現實中的實在法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的外殼。要將這些雜亂存在的實在法組合在一起,就得為其提供一個體系框架,使每一民法材料都能在這個體系框架中各得其所,和諧共存,這就是民法典的體系結構。有了以一定結構構成的體系,各種民法材料的加工才有一個歸屬。因此,體系結構的設計是民法典制定的基礎。
D. 民法總則的體系結構
民法總則體系結構圖,請選擇購買指南針出版思維導圖。
E. 民法典的體系結構是什麼結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一)總則編
第一編「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第一編基本保持現行民法總則的結構和內容不變,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並將「附則」部分移到民法典草案的最後。第一編共10章、204條,主要內容有: 1.關於基本規定; 2.關於民事主體; 3.關於民事權利; 4.關於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 5.關於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期間計算。
(二)物權編
物權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重要財產權。物權法律制度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是最重要的民事基本制度之一。2007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物權法。草案第二編「物權」在現行物權法的基礎上,按照黨中央提出的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的要求,結合現實需要,進一步完善了物權法律制度。第二編共5個分編、20章、258條,主要內容有:1.關於通則;2.關於所有權;3.關於用益物權;4.關於擔保物權;5.關於佔有。
(三)合同編
合同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制度。1999年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合同法。草案第三編「合同」在現行合同法的基礎上,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堅持維護契約、平等交換、公平競爭,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完善合同制度。第三編共3個分編、29章、526條,主要內容有:1.關於通則;2.關於典型合同;3.關於准合同。
(四)人格權編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繫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的權利。草案第四編「人格權」在現行有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從民事法律規范的角度規定自然人和其他民事主體人格權的內容、邊界和保護方式,不涉及公民政治、社會等方面權利。第四編共6章、51條,主要內容有:1.關於一般規定;2.關於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3.關於姓名權和名稱權;4.關於肖像權;5.關於名譽權和榮譽權;6.關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五)婚姻家庭編
婚姻家庭制度是規范夫妻關系和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1980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新的婚姻法,2001年進行了修改。1991年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收養法,1998年作了修改。草案第五編「婚姻家庭」以現行婚姻法、收養法為基礎,在堅持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等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結合社會發展需要,修改完善了部分規定,並增加了新的規定。第五編共5章、79條,主要內容有: 1.關於一般規定; 2.關於結婚; 3.關於家庭關系; 4.關於離婚; 5.關於收養。
(六)繼承編
繼承製度是關於自然人死亡後財富傳承的基本制度。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繼承法。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個人和家庭擁有的財產日益增多,因繼承引發的糾紛也越來越多。根據我國社會家庭結構、繼承觀念等方面的發展變化,草案第六編「繼承」在現行繼承法的基礎上,修改完善了繼承製度,以滿足人民群眾處理遺產的現實需要。第六編共4章、45條,主要內容有:1.關於一般規定;2.關於法定繼承;3.關於遺囑繼承和遺贈;4.關於遺產的處理。
(七)侵權責任編
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侵害他人權益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了侵權責任法。侵權責任法實施以來,在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預防和制裁侵權行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草案第七編「侵權責任」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侵權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吸收借鑒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對侵權責任制度作了必要的補充和完善。第七編共10章、95條,主要內容有:1.關於一般規定;2.關於損害賠償;3.關於責任主體的特殊規定;4.關於各種具體侵權責任。
(八)附則
最後部分「附則」明確了民法典與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的關系。民法典施行後,上述民事單行法律將被替代。因此,草案規定在民法典施行之時,同步廢止上述民事單行法律(草案第一千二百六十條)。需要說明的是,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的解釋》,作為與民法通則、婚姻法相關的法律解釋,也同步廢止
民法典的體系結構來源於現實生活之中。現有民法典的體系結構基本可分為兩種:一是法國民法典的「人——物」對應結構;二是德國民法典的「總——分」對應結構,這兩種結構均有法典目的缺失的缺陷。我國民法典的結構設計應體現以人為本位、以權利為中心、以責任為手段的思想,以此設計的民法典實行三編制:第一編人法,第二編權利法,第三編侵權行為法。這一結構既具有民法文化的支持,也能使我國民法典結構具有一定的原創性。
民法典的制定過程,實際上是一國的民事法律體系化的過程。在沒有民法典的國家中,並不意味著沒有民事立法。民法典就是現實中的實在法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的外殼。要將這些雜亂存在的實在法組合在一起,就得為其提供一個體系框架,使每一民法材料都能在這個體系框架中各得其所,和諧共存,這就是民法典的體系結構。有了以一定結構構成的體系,各種民法材料的加工才有一個歸屬。因此,體系結構的設計是民法典制定的基礎。
F.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體系結構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體系結構具體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體系包含了總則篇、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體系結構來源於現實生活之中。現有民法典的體系結構基本可分為兩種,法國民法典的「人——物」對應結構和德國民法典的「總——分」對應結構,這兩種結構均有法典目的缺失的缺陷;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結構設計應體現以人為本位、以權利為中心、以責任為手段的思想,以此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實行三編制,分別是人法。、權利法和侵權行為法。這一結構既具有民法文化的支持,也能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結構具有一定的原創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制定過程,實際上是一國的民事法律體系化的過程。在沒有民法典的國家中,並不意味著沒有民事立法。民法典就是現實中的實在法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的外殼。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十五條 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第十六條 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第十七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G.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體系結構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即將「誕生」。
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既保持民事法律制度的連續性、穩定性,又保持適度的前瞻性、開放性。
多一「典」不容易
民法典,就要來了,會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在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看來,民法典「為民事活動提供各種基本准則,為交易活動確立基本的規則依據,為各種民事糾紛的預防和解決提供基本遵循」。稱之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實至名歸。
談起民法典,它為什麼不是叫「民法」而是叫「民法典」呢?
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法典」?有學者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像《漢謨拉比法典》《狄奧多西法典》之類的古代法典,盡管名稱中帶有「法典」二字,但並不是真正的「法典」,其實質上是關於各科法律、命令甚至是權威學說的系統匯編。法典,是指18世紀以來對法律予以分科之後對某一法律學科進行系統編制而形成的有國家強制力的書面文件。「法典」要求,凡是納入的規則,在組合和搭配上具有邏輯性、體系性。可見,能真正叫「典」並非易事。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符合「典」的要求,被視為近代法典範本之一。
那我國民法典是不是真正的「法典」?這要從「編纂」二字上找答案。編纂是在總結現行立法和司法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制度完善、設計和創新。王利明形象地比喻:「編纂民法典是在已經支起來的房屋骨架上蓋房屋。」編纂民法典,既要「編」又要「纂」。「編」就是要將現有的物權、合同等民事法律和制度進行系統整理、統合。對已制定的合同法、物權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法律進行科學化、體系化的整理。「纂」就是要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實踐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確立新的制度。例如,人格權編就是重新起草、編寫的。這樣看來,我國民法典具備「法典」特徵,不愧於「法典」本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民法典立法參與專家龍衛球認為,「我國民法典從體繫到制度再到每個具體條文,千錘百煉,邏輯嚴密,規范清晰。從法律形式上說,立法表達形式至臻成熟,達到了科學系統化的較高水平,顯示出極高的成熟度和穩定性。」
為何分七編
我國此次編纂的民法典(草案)共七編,採取了總則加分編的結構,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為什麼如此編排?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介紹:「我國民法典採用的是德國潘德克頓式的做法,編纂體例分成總則和分則,總則規定的是一般性規定,分則規定的是各個民事法律關系當中的具體規定。德國民法典由總則編和債編、物權編、親屬編和繼承編組成,這種做法就叫五編制的民法典,我們原則上也是用這樣一個方法,但比德國民法典多出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
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民法典分編包含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等,達成了廣泛共識。在討論中,有專家建議在此基礎上增加人格權編、知識產權編、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編。
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是否納入民法典各分編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內容具有基礎性,是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規則;二是內容具有普遍性,是社會生活普遍適用的通用規則;三是內容具有穩定性,是經過實踐證明切實有效、可以長期適用的慣常規則;四是內容具有平等自願性,是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依法可採用、可約定的規則。對於涉及特定群體、領域的內容,原則上由民事特別法規定;對於民法典各分編的規定難以涵蓋和替代的內容,不宜納入;對於那些還處於發展變化中、經驗還不成熟、拿不準的內容,暫不納入。
有了科學的原則標准,哪些內容能入編就可以嚴格研究論證了。人格權關繫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加強人格權保護的呼聲和期待較多。綜合考慮各方面意見,總結我國現有人格權法律規范的實踐經驗,在民法典中增加人格權編是較為妥當、可取的。而設立知識產權編目前條件還不成熟;民法典不宜設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編。於是,民法典最終採取七編制,這也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體現。
在楊立新看來,「我國民法典之所以比德國民法典多出兩編,採用七編制,是因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在這兩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立法和司法經驗,可以人格權單獨規定一編,侵權責任單獨規定一編。這也剛好是我們的中國特色。」
貢獻民事立法的中國智慧
民法典以「民」為名,自然要立足中國、面向中國,解決中國人民自己的問題,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而這七編制的中國特色,突破了傳統大陸法系體系的安排,是我國民法典體系的重大創新,在世界民事立法中也具有重要意義。
這其中,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我國民法典最重要的創新之一和最大亮點,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民法典中都沒有獨立成編的人格權制度。人格權獨立成編是全面保護人格權的需要,彌補了傳統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強化了對人格尊嚴的維護,也回應了人格權保護在網路信息時代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解決了實踐中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
除編纂體例的創新外,民法典的許多具體規定也彰顯了中國智慧。比如,強化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侵權責任,侵權責任編草案的重大修改就是增加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貫徹了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原則。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鳴起介紹,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廣大專家學者、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建言獻策。參與面之廣,舉辦的各類座談會、研討會、論壇之多,收到的修改建議內容之豐富,為我國立法史上所罕見。在民法典草案的審議過程中,立法機關通過召開不同形式的座談會、論證會,在互聯網上公開征詢意見等多種方式,多次聽取收集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反復斟酌和修改草案,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努力使民法典成為中國智慧的集中體現。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對中國法治的未來充滿希望,「我們現在正處在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轉型的重要時期,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防控,好多事情都是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去解決的,讓世界更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文明的重要性。我們應藉助民法典的編纂,讓中華民族再次回到人類法律文明的最前沿」。
H. 中國民法典體系結構
中國民法典在形式上最大的特點是其獨特的七編制結構: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和侵權責任;這是一個極富原創性的新體系。眾所周知,傳統的民法典體系,以法國式的三編制(人-財產-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和德國式的五編制(總則-債法-物權-家庭-繼承)為代表。相對於這些傳統的民法典模式,中國民法典新增了單獨的合同編、人格權編以及侵權編;這些都是中國民法典的重要創新。
在上述新增各編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無疑是人格權編。作為中國民法典的獨創,人格權編以全新的形象「閃亮登場」,濃墨重彩地為中國民法典塗上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特色。這由此成為中國民法典最為重要的結構和內容創新。
從形式來說,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這是對民法典體系與結構的重大發展;而從內容來說,在民法典中將人格權提升到獨立一編的地位,彌補了傳統民法典分則中只有財產權而無人格權、「重物輕人」的缺陷,實現了「人物並重」。從實質層面來說,民法典設置人格權編是在科技革命時代對人文主義的鮮明弘揚,是民法典時代特色最為重要的表彰;而以民法典的正式通過和頒行為標志,中國自此邁入人格權保護的歷史新時代。
我國的人格權立法始於1986年民法通則,該法在第五章「民事權利」中專設「人身權」一節。此後,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就名譽權保護、精神損害賠償、人身損害賠償、死者人格利益保護、人格物保護等制度出台了多部司法解釋。2009年侵權責任法第二條列舉了法律所保護的部分人格權。作為民法典編纂「兩步走」戰略的「第一步」,2017年民法總則規定了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作為一般人格權,列舉了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個人信息保護等具體人格權。而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使得人格權立法迎來歷史性契機,報告明確提出「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人格權」一詞首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這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民權利的尊重和保護,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化對人格權的保護,既是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不懈追求,也是實現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舉措。
正是基於對「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這一重大指示的貫徹落實,2018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所審議的民法典一審稿中第四編即為人格權編。這充分顯示了民法典設置人格權編是黨中央基於「問題導向」所作出的重大「頂層設計」,致力於解決我國現階段民事法律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這完全符合民法典編纂對現行法律進行「系統整合、修改完善」的立法目標。民法典設置獨立的人格權編是對民法典體系的重大發展。這一創新的價值在於:以「編」這一具有最大包容度的框架,為人格權未來的發展留下充分的餘地,從而確保人格權制度的高度開放性。如果未來的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使得必須納入新的人格權類型,民法典完全可以在人格權編之下增設新的章節和條款,對社會生活的變化及時作出充分的立法回應。
中國民法典在體系結構上的另一個重大變革是未設立債法編,而是將其分解為合同編和侵權責任編。這一立法技術的選擇的原因在於:債法中的大部分內容與合同法總則的內容存在重復,如多數人之債、債的效力、債的履行、債的擔保、債的轉讓、債的消滅等。事實上,債法的這些制度都是來自於合同法,也主要適用於合同法。這就解釋了晚近的一些合同法示範法(如國際商事合同通則、歐洲合同法原則等)其實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了債法總則功能的原因。由此,中國民法典最終不設債法總則,而以合同編通則代行債法總則的功能。同時,在合同編通則中規定,對於非合同之債,如無相關規定可適用合同編通則的有關規定;但根據其性質不能適用的除外(如侵權之債不適用可預見性、抵銷等規則)。另外,對於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借鑒法國法等比較法上的經驗,歸入「准合同」這一分編,突出了它們與合同之間所存在的邏輯聯系。事實上,可以將二者擬制為合同之債,譬如,無因管理可擬制為獲得授權後的委託管理合同,而不當得利則可以擬制為取得他人財產具有合同依據;因此,二者在法律後果上與合同具有天然的類似性,這就解釋了將其定性為「准合同」的原因。
中國民法典不設立債編的另一個邏輯後果,是設立了獨立的侵權責任編。作為債的發生原因,侵權之債與合同之債存在本質性差異;這種合意之債與法定之債的二元格局是大陸法系債法理論的基礎。因此,在不設立債編的前提下,合同與侵權必然分別獨立成編。還值得注意的一個重大變化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將侵權責任法第二章的名稱從「責任構成和責任方式」修改為「損害賠償」。這意味著民法典實現了從「侵權責任」到「損害賠償之債」的重大轉變。這標志著侵權責任將回歸損害賠償的本來屬性,集中圍繞這一責任形式的要件和法律效果展開。而對損害賠償請求權之外的「防禦性請求權」(或稱絕對權請求權,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民法典將其剝離給各相應的絕對權分編。譬如,民法典在物權編規定了物上請求權,在人格權編規定了人格權請求權。這就使得民法典有效實現了侵權責任編與人格權編的邏輯分離,使得二者各自回歸其本來的功能,而不至於出現功能和適用上的重疊混淆,確保了民法典體系的完整與統一。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I. 中國民法體系是怎樣的
民法體系是以調整財產所有和財產交換為目的,由民事主體、物權、債和合同等制度組成的具有內在聯系的一個統一的整體系統。我國目前的民法體系劃分如下:
(1)民法總則編:《民法通則》(1986)及後來的實施意見
(2)物權編:《物權法》(2007)《擔保法》(1995)
(3)債權編:《合同法》(1999)及合同法解釋
(4)知識產權編:《著作權法》(1991)《商標法》(1993修正)《專利法》(2008年修訂)
(5)家庭關系編:《繼承法》(1985)《婚姻法》(2001修訂)《收養法》(1998修訂)
(6)侵權責任編:《侵權責任法》(2010年實施)
(8)人格權編:《人格權法》目前只有草案稿,待成熟後將提請審議
(9)涉外民事關系編
J. 民法都有哪些結構如何掌握民法體系的要點
掌握民法,首先要掌握民法的體系。現代的民法體系,通常包括以下五個組成部分: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法、婚姻法和繼承法。
要深入的掌握民法體系,有必要對於這幾個部分的內在邏輯關系有一個清楚地認識,即為什麼民法體系要包括這樣五個部分,簡單說,就是要滿足一個正常的基本需要,是對於一個正常人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動進行的全面調整。分述如下:
要有物權法,因為,一個要在這個世界有尊嚴的活著,必須要擁有一定的財產並且要以合理的方式對於自己的財產進行利用,以享有財產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物權法,就是調整人們對於財產的歸屬和利用(物權法第2條)的各種法律關系。
(10)2016民法體系圖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十八條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第十九條 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