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講刑法
㈠ 法家的法治與當今社會的法治是否相同為什麼
歷史發展到今天,當代中國的法制建設已步入正軌,並且有著明確的目標:即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讓我們聯想到了法家思想的法治理論,早在數千年前,法家思想的先驅們就樹立起了「法任而國治矣」[1]「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2] 「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3]諸多法治思想。可以說,法家思想,雖然內容及其豐富,但其中最精彩,最集中的就是法治理論了。從形式上看,法家的法治理論與中國當代的法治理論具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主張以法為本,強調立法和執法的重要性,強調法律在國家中的重要地位,主張法的公開性、平等性、客觀性和穩定性。對比古今法治,我們可以從中得出很多有借鑒意義的結論。
法家所講的法是君主立法,且強調法治的目的,是為了君主的利益,而我國現代的法治觀念是與公民的意志相聯系,與民主相一致。法家認為:「法生於君」。[4]「法審則上尊而不侵。」所謂君主以法制臣,「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為惠於法之內,動無非法」所謂賢臣必須「無有二心」「順上之為,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5]。「聖人之治也,審於法禁,法禁明著,則官法;必於賞罰,賞罰不阿,則民用官。官治則國富,國富則兵強,則霸王之業成矣。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6]。甚至提出:「法不信,則君行危矣」[7],即即使他提倡法的平等適用,也還是為了保護君權。而我國的法治理論的首要內涵,即人民主權原則,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國《憲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說明我國的立法權掌握在人民手中,是高度民主的。而且在當代,依法治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國的依法治國,就是指「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辦事,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8]由此可見,我國法治社會的貫徹,是建立在民主制基礎上的。
法家思想中,法的主要內涵是刑,「凡所治者,刑罰也。」而且這個「刑」還是「重刑」。重刑主義是秦立法司法的指導思想,法家認為,少數人的善良無補於整個社會之治,法家治國關注的是大多數的人,治國不能以治良民的方法治奸民,而是要以治奸民的方法治良民,「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疆」[9]。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商鞅主張治國莫若用重刑,對犯罪不管輕重,一律從重處罰,他說:「勝法之務,莫急於去奸,去奸之本,莫深於嚴刑。」[10],目的就是用重刑震懾住人們的犯罪行為,是「刑重者民不敢犯」[11] 「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12]。而且,但我國現代刑法,則堅持罪刑相當原則。罪行相當原則的含義是:凡多大的罪,就應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法院判處刑罰,相應的也要作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我國《刑法》第五條就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我國現代的法治觀點,更多地傾向於「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愛戴和尊重為轉移的,而這種愛戴和這種尊重是以內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為轉移的。」(羅伯斯庇爾),而且,我們也逐漸認識到,「在剛剛擺脫野蠻狀態的國家裡,刑罰給與那些心靈僵硬的印象應該比較強烈和易感。為了打倒一頭狂暴的撲向槍彈的獅子,必須使用閃擊。但是,隨著人的心靈在社會狀態中柔和感覺能力的增長,如果想保持客觀與感受之間的穩定關系,就應該降低刑罰的強度。[13]。我國現代法治已覺悟到,人們所苦的並不僅是重刑,輕刑亦為人們所苦,過重的刑罰指揮導致人們的厭惡和憎恨。切不可把刑罰的效力於過分的嚴厲性混淆起來,前者與後者是完全相反的,一切人們都贊助公正的溫和的法律,一切人都反對殘酷的法律。
法家思想中,法的主要目標是打擊「小人」,嚴厲懲罰反抗專制君主統治的臣民。而我國現代的法治則更多的以保護公民之間的平等與自由,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為主要目的。法家思想中,所謂「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14] 「過匿則民勝法,罪誅則法勝民。民勝法,國亂。法勝民,兵強。」[15]。這些都非常螻蛄的點明了法治的目標是使老百姓不敢有絲毫的反抗,所謂「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從至矣。」 「嚴刑者,民之所謂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故聖人陳其所畏以禁其邪,陳其所惡以防其奸,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16]這些,一語道破了加重處罰,嚴厲鎮壓民眾的反抗,人民就不敢觸犯法律,結果也就達到了法治的目標。但是現代的中國法治注重對公民權利的保護。自我國走向真正的法治之後,國家十分重視用法律保護公民的權利。國家除了通過制定各種法律明確規定公民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享有的各項權利外,還建立健全了權利救濟制度。立法機關通過頒布《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而且在《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無罪推定原則,從制度上較好的解決了防範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濫用權力和對已發生的侵權損害給予賠償的問題。
法家思想中,對於法本身並沒有嚴格的要求,即它不追求法本身的良、惡,只要是君主的意志,就要嚴格執行。盡管法家也強調法必須順乎自然,合乎民心,「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17],但是就法是否合乎正義,法家始終站在君主一邊,提君主利益辯護。但是我國的現代法治要求發必須是良法,必須符合公平正義的思想,只有好的法律,才能作為治理國家的基礎,才能達到實施法治的目的。
法家思想的法治理念是「以法治國」,而我國現代的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國」。雖然僅有一字之差,卻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差別。在中文中,「以」和「依」的含義就不同,前者主要有「用」「拿」的意思;後者則主要是「依靠」「依從」「按照」的意思。這樣,我們就可以發現,法家所強調的法治,實際上是把法作為治理國家的工具和手段,作為統治者的為政之具和統治策略,因此很明顯的打上了人治的烙印,這樣的法治,即成為人治的法治,專制的法治,最終即歸於人治主義一途。而我國的依法治國原則,則是把法作為一種文明價值的體現,作為一種文明理念的灌輸,作為占社會主導地位的普遍觀念和內在精神,它要求在法治狀態下,通過對國家和政府的權力和責任的科學規劃,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合理配置,在法律秩序的層面,人們普遍的依據法律規則,制度,原則去從事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形成一種嚴格有序,井井有條的狀態,並使違法犯罪現象大為減少。在這種法治中,人們要樹立的是法律至上的觀念,而且這種觀念追求的是民主,平等,自由和正義的價值。
但是,我們要本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問題,用現代法治的視角來看待法家理論時,自然不應忘記它的種種缺陷,但是我們也應認識到,法家思想中有些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普遍價值和指導意義,能夠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法家所借鑒利用。
1)「法不阿貴,刑無等級」,反對特權
法家的刑無等級思想是基於當時領主貴族特權猖獗,守舊勢力嚴重阻礙改革進行的社會狀況下而產生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18]是對這種思想的最好總結,法家主張適用法律要做到「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19]在守法上,強調平等性,君主,臣民都應守法。「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20]。商鞅說:「守法守職之吏又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21],「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22],「法之不行,自上犯之」[23]。這些反特權主張,在當時貴族特權登記制度的社會條件下無疑是振聾發聵的時代吶喊,當然,如前文所說,君主專制下的法治不可能真正實踐到避免所有特權,但是不可否認的,在當代人有少數人特別是領導幹部,總以為有特權在身,以權試法,而法家這些法特權的思想,無疑是具有先進教育意義的。
2)「明法去私,反對以私害法
「明主之道,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24]。法家強調,法律是公正無私的,不能因親近友好而隨意賞賜。情感不能代替法,個人的好惡,恩怨情仇都必須服從法,天下為公則天下大治。法家強調法的公正性原則,主張行法,司法必須公正無私。商鞅認為,嚴格依法辦事,這就是「公」,反之為了私利而損害法的施行,這就是「私」,法就是要奉公去私。他說:「君臣釋法任私必亂。故立法分明,而不以私害法則治。」[25]。君主和大臣都放鬆法度,依任私議,國家必定混亂。確定法律就是為了明確人們言行的當與不當,即「明分」,只有保證了法的公正性,不以私害法,國家才能走上有序的軌道。「夫信法度而任私議,皆不類者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26]。法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慎到對此也有很好的闡述,他說:「法之功,莫大於私不行。……今立法而行私,是私與法爭,其亂甚於無法。……故有道之國,法立而私議不行。」[27],慎到還認為,公正是立法,執法的第一要義,法律公正就要拋棄一切徇私和偏私的做法。「故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審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28]。應該說,法家的這種觀點對現實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以私害法的情況在我們當今社會仍是屢見不鮮。我們應借鑒法家「明法去私」的思想,執法必嚴,公正辦案,鏟除「人情官司」「權錢交易」等問題,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不徇私情,秉公執法,保護人民的合法利益和國家利益。
3)「法與時移」,制定完備的法律體系。
法家主張「法與時移」,立法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要求。商鞅說:「故聖人之為國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則不成,治不宜於是則行之則不幹。」[29]韓非子也認為:「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事宜則有功。……時移而治不易者亂。」[30]所謂「古今異俗,新故異備」,而「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雖然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法家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本質上的差別,但時代卻同樣在不斷變化,因此,作為現代法制運行首要環節的立法,也需要及時制定,修改和廢除,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這是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任務,也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基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從數量上來看,我國制定的法律是比較齊全的,較建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以憲法為核心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這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台和實施,促進和保障了我國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但由於各種原因,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還不夠完善。如:現在我國行政權被濫用的現象還比較嚴重,而行政救濟權利的途徑卻很有限;與市場經濟主體有關的法律制度,如:債券法,反壟斷法等法律制度還不太完善,因此,我國應不斷完善現有的法律體系,對缺失的部分應當補充制定,來保障人民的權利,促進經濟的發展,適應社會的新變化,新發展和新要求。
4)法要「布之於眾」,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
法家強調,法作為治理國家的依據,一旦制定,就要以成文的形式出現,「使之明白易知」[31],「布之於眾」,並爭取做到「家喻戶曉」,讓「全民皆知其所避就」[32],而今天,我們仍把普法,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放在重要的位置,廣大領導幹部應該帶頭懂法,守法,護法。然而,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一些幹部無視法的存在,認為權大於法,因此,提高廣大黨員幹部的法制意識已經迫在眉睫。在一部分人民群眾中間,同樣存在著法律意識淡薄,遇到法律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找關系,托熟人,甚至進行錢色交易,而不根據法律尋求解決的途徑。這樣造成的結果是社會資源的浪費和辦事成本的提高。因此,當務之急,黨和國家應充分利用各種宣傳載體,如:電視,報紙,網路來普及法律知識,並且堅持進行法制教育,使全民樹立起法律至上的理論。
㈡ 法家的法治與當今社會的法治是否相同
1、理論前提不同
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論是基於他們對人性和歷史演進的看法。法家主張「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現代法治的基本內涵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統治階級以法對國家權力的制約,以有效地制約和合理運用公共權力,使已經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基本原則是依法治國,有法可依。
2、本質不同
法家的「法治」維護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本質還是為了維護建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法家的「法」實質是維護新興統治集團的法,並不能代表整個社會成員的利益。
現代的法治要求是人民是「法」的制定主體,法的作用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推行法治的方法不同
法家「法治」的方法概括為以法為本,法令必須成為判斷人們言行和行賞施罰的唯一標准。同時主張嚴刑峻法。在法家看來,重刑是達到法治的一個重要手段。
現在法治的法是懲罰犯罪分子,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犯罪活動都將受到懲罰。
(2)法家講刑法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現在法治)的必要性: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切實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帶頭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要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基本要求,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要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靈魂,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完善訴訟法律制度,規范執法司法行為,進一步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
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重要目標,深化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圍。
㈢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
那我們就要明白法家思想到底是什麼?
一、法家思想的本質是什麼學問分為「學」和「術」,學中有術,術中有學,有道無術和有術無道都是不提倡的。學古代也稱道,是諸子百家提出來應對事物的主張、思想。術古代也稱謀,是諸子百家提出來應對事物的策略、方法。法家思想的有「學」,但更多的是「術」,更實用,更方便用來指導操作。毛澤東思想把「學」「術」分別稱為"戰略「「戰術」,並對「戰略」和「戰術」有著系統的論述,有著名的主張「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可見戰術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三、法家的主張更符合當政者的心理
法家主要人物都在秦國從政,嬴政當政之後,韓非子更加受到重用,韓非子主張「刑法」,源於其老師的「性惡說」,認為人之初性本惡,秦始皇的經歷讓他更加認同法家的思想,我們看看秦始皇經歷了什麼?
嬴政從小漂泊居無定所、缺乏愛、沒有安全感、忍受非議、極度克制壓抑自己、母親與多人出軌、認母的情人作父、其母與太監私通生子、遭受母親的背叛和謀殺、厭惡痛恨女人、商人。秦始皇所遭受的一切經歷讓他更加認同法家的主張。
㈣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是什麼意思
《韓非子》中,最有名的言論,便是「刑過不避大夫,賞善不遺匹夫。」很多人認為,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比儒家的「刑不上大夫」思想更先進,更能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果真如此嗎?且聽韓非之分解:
《二柄》有曰:「明主制臣者,二柄而已。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故人主用刑德,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此為「刑不避大夫,賞不遺匹夫」理論之綱。
然後,韓非又以「田常徒用德而簡公弒,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的實例警示君主,一旦失去誅殺和賞賜的權柄,不但無法駕馭群臣,甚至會被其所弒。
《愛臣》又曰:「人臣太貴,必易主位。千乘之君無備,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昔紂之亡,周之卑,晉之分,齊之奪。皆群臣太貴也。」韓非言之鑿鑿,使君主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除了群臣外,君主還面臨另外一個威脅——王子。
由此可見,君主最大的威脅不是平民百姓,而是群臣和王子。唯有「一心效忠君主者,賤民必賞;其忠心稍有不及者,近愛必誅。」方能鞏固君權。
韓非謂之曰:「賞罰不信,士民不死,謀臣不盡其忠也。霸王之名不成也。」韓非自己揭示了其「刑不避大夫,賞不遺匹夫」的本質——它並不是為了宣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不是為了保障匹夫階層的合法權益。而是通過誅殺和賞賜的權柄,使臣民為君主盡忠。
至此,韓非也將「依法治國」的本質,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其所謂的法律,僅僅是實施賞賜和誅殺的載體,是君主制衡臣民的工具。與今天的法治有著根本區別。
韓非不僅要過過賞賜和誅殺使臣民為君主盡忠。甚至要控制和剝奪其思想和情感,使群臣和百姓生存的唯一價值,就是成為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有智不以私臆,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而上盡制之。」
為了君主利益,無所不用其極,真不負秦王對韓非的肺腑之言:「嗟乎,寡人得見此人,死不足恨!」言至於此,若君再聞韓非之「刑不避大夫」等言論,是否覺得頭皮發麻,不寒而慄。
㈤ 法家主張的「法」究竟是什麼,和現在的「法」區別在哪
古代法家的法治是不包括皇帝的,皇帝犯法,不與庶民同罪。而現代是王在法下,總統犯法,與平民同罪。古代法治是統治的手段,而且往往流於酷吏統治,就如秦始皇之暴政,這種法治總是人亡政息,法治總是變成刑治,以刑法壓制人民,法律成為酷吏手裡發財的工具,給錢就輕判或不判釋放這樣就偏離了法治的本來面目。
至於人人平等,保護人權等等都是法與勢分開,司法獨立的結果。當然由於人性的自利本性,人總是去找法律漏洞,而有權有錢人也總是想影響法律的公正,但須看到這是永恆的人性,而跟制度無關,在最完美的制度下同樣會發生的。而人能做是盡量去完美製度,使制度無懈可擊。
㈥ 我國古代有哪些主要的刑法思想有何影響如何評價
1、剝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面板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面板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面板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面板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頭頂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2、腰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有人認為方孝孺是被腰斬的,但事實上他是被凌遲處死的。
3、車裂
車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五塊,因為作為頭是最先掉得,其次就是雙臂,等只剩雙腿連著軀乾的時候,拉力會拉斷其中一條腿,軀干就會留在另一條腿上。不過根據了寫的說法來看,不一定肢體就會從既定的部位斷掉,因為手腕和腳腕都比根部脆弱的多。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噴濺出來的血液才是其恐怖之處。
4、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戚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5、凌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謹,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明朝的方孝孺就是不尊崇朱棣的旨意,而被凌遲。(最終還是被滅十族!本來只有九族,朱棣就把方孝孺的一些學生和朋友一起殺了。)
㈦ 法家學派的觀點是什麼
法家學派的觀點是以法治天下,以刑法約束眾人,以刑法懲治惡人規制天下
㈧ 法家的刑無等級和近代的刑無等級聯系和區別
聯系:近代的刑無等級是從古代演變來的,先有法家後有近代。
區別:
一、意思不同
法家的刑無等級應該說是刑具都是一樣,沒有等級之分。近代的刑無等級應該說是說在刑法面前眾人平等,也沒有什麼等級之分。
二、針對對象不同
針對「刑不上大夫」的禮治,提出「壹刑」:取消貴族特權,勵行法治。《商君書·賞刑》:「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
現代以法為本,事斷干法,否定奴隸主貴族「禮有差等」的舊傳統。
三、歷史背景
刑無等級是先秦法家倡行法治,韓非進一步提出:「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刑無等級」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為建立封建法制提供了思想基礎。
㈨ 儒家講求「仁政」,法家講求「法治」,結合當今社會現實,你能談談對兩者的認識嗎
這兩者不能完全照搬,只能是說兩者相輔相成,才是最正確的,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是兩者的結合體,不可能是單獨的一個能夠支配整個社會的發展。
(9)法家講刑法擴展閱讀: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為歷代儒客尊崇,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㈩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法家受到推崇,各國以法制國,而隨著歷史更替,之後許多統治者開始舒緩刑法,如漢高祖
法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備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1)適應了當時社會政治改革版的需要。
(2)符合權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趨勢。
(3)有利於統治者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4)強調樹立君主個人權威以加強中央集權。
(5)地主階級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思想政權來維護他們的利益。
以上答題如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朋友們來補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