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救助暖

司法救助暖

發布時間: 2022-05-21 08:10:29

① 刑滿釋放人員到民政局真的可以領錢嗎

這是可以的。
可以,有這個規定。對刑釋人員要積極安排就業,解決生活出路。對無業可就,無家可歸,無親可投人員給予的過度性生活救助金(比照最低生活保障金),由所在地司法機關協調民政局發給。
《監獄法》 第三十七條: 對刑滿釋放人員,當地人民政府幫助其安置生活。刑滿釋放人員喪失勞動能力又無法定贍養人、扶養人和基本生活來源的,由當地人民政府予以救濟。
《關於進一步做好刑滿釋放、解除勞教人員促進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意見》:
(十)對城市(含城鎮)戶籍的刑釋解教人員,其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各級民政部門應將其納入當地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實現「應保盡保」。

② 社會救助法的徵求意見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通知
為了進一步增強立法的透明度,提高立法質量,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全文公布,徵求社會各界意見,以便進一步研究、修改後報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徵求意見稿的主要內容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低收入家庭專項救助、自然災害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以及低收入家庭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各項社會救助制度日益完善,社會救助對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社會救助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須通過立法加以解決:一是,社會救助的基本原則尚不明確,影響了社會救助功能的發揮;二是,部分地方的社會救助資金保障不足,導致一些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城區救助水平偏低、部分困難群眾未能納入社會救助的范圍;三是,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專項救助和自然災害救助制度缺乏法律行政法規的依據;四是,現行的各項社會救助制度救助標准過於原則,各地制定具體救助標准時缺乏統一的依據,隨意性過大;五是,有關部門對社會救助的申請審查手段不足,申請人騙取社會救助待遇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民政部在總結實踐經驗和徵求意見的基礎上,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草案送審稿)》,報請國務院審批。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在充分聽取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企業、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經與民政部等有關部門反復研究、修改,形成了目前的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明確了社會救助的基本原則、管理體制和資金保障。
關於社會救助的基本原則,徵求意見稿規定,社會救助遵循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保障基本生活、鼓勵勞動自救和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第四條)
關於社會救助的管理體制,徵求意見稿規定,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的社會救助工作,財政、教育、衛生、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管理相應的社會救助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社會救助工作。(第六條)
關於社會救助的資金保障,徵求意見稿規定,社會救助所需資金,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列入財政預算,專項管理,專款專用;對財政困難的地區和遭受特大自然災害的地區,中央財政按照規定給予適當補助;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開展救災募捐並接受國內外的社會捐贈。受贈的財產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公益事業捐贈的規定使用。(第九條)
(二)對社會救助的標准作了相對具體的規定。
徵求意見稿規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參考上年度當地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指標,並適當考慮必需的衣物、水電燃煤(燃氣)等因素制定,在本行政區域內公布執行,並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定期調整。(第十二條)
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的家庭,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給予最低生活保障。(第十一條)
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2倍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的家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根據需要給予教育、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第十六條)臨時救助的標准和內容,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第二十六條第二款)
(三)規定了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具體措施。
徵求意見稿規定,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每月按標准發給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實物券,也可以給付實物。(第十四條)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在中等、高等教育階段,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助學金等救助,有關教育機構可以酌情減免學費。(第十八條)
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成員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付參保費用有困難的,統籌地區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對經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後個人負擔醫療費用數額較大的,可以給予適當補助。(第十九條)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住房困難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定通過提供廉租住房、住房租賃補貼、經濟適用住房等方式予以保障,在寒冷地區還應當給予冬季取暖補助。(第二十條)對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二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基本生活因自然災害受到影響的人員提供資金、物資、服務等方面的救助,保障其吃、穿、住、醫等基本需求。(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對因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較大困難的家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給予資金、物資、服務等臨時救助。(第二十六條第一款)
(四)強化了管理部門對社會救助申請的審查手段。
徵求意見稿規定,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和有關專項救助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以及信函索證等方式對申請人的家庭收入、財產狀況和實際生活水平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可以查詢社會救助待遇申請人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存款或者持有有價證券的情況。(第十三條第二款、第十七條第二款)
此外,徵求意見稿還對不依法履行社會救助管理職責、騙取社會救助待遇、出具虛假證明等違法行為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
二、徵求意見的有關事項
有關單位和各屆人士可以在2008年9月8日前,通過以下三種方式提出意見:
(一)登錄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通過網站首頁左側的《法規規章草案意見徵集系統》,對徵求意見稿提出意見。
(二)通過信函方式郵寄。
(三)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將意見發送。
二○○八年八月十五日

③ 如何做好社區矯正安置幫扶救助工作

一是組建機構,強化領導,確保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有人抓。民政局為切實履行職責,成立了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局長直接擔任,副組長由分管社會救助、基層政權工作的分管領導擔任,社會救助局、辦公室、基層政權股、救助管理站的相關同志為成員,並明確日常工作由基層政權股負責。在鄉鎮,要求鄉鎮民政辦必須與鄉鎮司法所加強聯系,互通情況,積極配合司法部門做好此項工作。在村(居)及農村社區,明確有專人負責此項工作。通過努力,在全縣構建了縣、鄉鎮、村、社區四級組織抓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的體制機構,做到了職責清晰,分工明確。
二是加強指導,規范陣地,確保村(居)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站建設到位。民政局在指導村(居)陣地建設和規范化管理過程中,將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指導村(居)在辦公場所的設置上,有社區矯正工作站的牌子和場所,明確了一名村(居)幹部分工負責社區矯正對象的跟蹤教育和平安社區創建服務工作,使社區矯正工作人員隊伍得到落實。同時以村(居)為單位建立了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台賬,做到家底清、情況准、數據明。
三是以人為本,及時解困,最大限度地對安置幫教人員予以救助。一是特殊情況下啟用臨時救助政策。對於剛剛出獄的刑滿釋放人員,啟動臨時救助,確保刑滿釋放對象剛回家基本生活有保障,讓他們樹立重生的希望和勇氣,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以及家庭的溫暖。二是對基本生活困難的矯正安置幫教對象,優先將他們納入城鄉低保予以基本生活保障。
四是著眼當前,立足長遠,構建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長效機制。五年來,民政局強化職能,認真履責,在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上探索出了「特定對象、及時申報、限時審查、分類救助」的作法和經驗,取得了一些實實在在的效果,但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與縣委、政府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積極主動動地與司法部門聯系和溝通,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制定切實可行的長遠工作規劃,使民政系統在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中發揮更科學、更規范、更能惠及民生的作用。把民政保障民生、維護民權、落實民利的職責在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上更好的得到執行和實施。

④ 社會救助的救助原則

政府幹預社會救助的權力正當合法,防止政府權力異化。由於政府在社會救助中權責的特殊性,必須通過立法界定公權,使政府社會救助的管理內容合法,權責明晰。另一方面,防止公權「合法」異化。立法是國家權力的程序性分配,保障各項權力對人民的忠誠是立法的根本目的。社會救助立法必然擔負保障權利(生存權)、制約權力兩大任務。社會救助公權不可能只集中在一個或者極少數幾個部門,所以必須通過法治對政府公權進行合理分配,既要防止權力過分集中形成「壟斷經營」權力;又要防止權力分散,多頭管理,以致職能交叉,相互推委扯皮,造成公共權力的「重復建設」和浪費。要加強社會救助中政府公權的監督,加強社會救助立法權的制約,規制政府「造法功能」的不良膨脹,避免「法」之泛化。
社會救助法制的基本價值目標確定之後,能否通過法律程序實現這些價值目標是社會救助法治的關鍵。依法救助不僅依據法律規范,還應當包括法律原則、法律目的和法律精神。要合理行政,高效便民,以維護和實現受助對象的基本權利為目標,結合實際情況,開展靈活多樣的救助管理活動,著重防止政府權責范疇的不作為,不履行給付義務或履行瑕疵。國家在社會救助中發揮的作用越積極、越重要,對於程序的要求也就越強烈。因此,必須著力規范保護公民基本權利實現的行政程序。社會救助主管部門遵循《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要求,「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 ,既滿足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又維護社會公平。
社會救助法律「不僅應宣示權利,而且還應同時配置救濟的各種程序」 .獲得權利救濟既是尊重和實現受助對象的生存權,也是受助對象的一項基本權利。由於社會救助法治的薄弱和實踐操作的不規范,侵害救助對象權利的現象時有發生,「應保」者不能「盡保」,救助機構擅自降低救助標准,甚至挪用救助款物等等,受助對象的生存權利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基本生活。因此,必須完善權利救濟制度,建立規范和操作簡便的司法救濟程序和行政救濟程序,並規范相應的法律援助制度,使其真正發揮抵抗權與監督的作用,排除侵害並加以補救,確實尊重受助對象的基本權利並保障其權利的實現。
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真正完成傳統社會的轉型與產業社會的進一步轉型的雙重現代化課題,社會救助的任務是相當繁重的。有效解決困難群體的生活問題,滿足其基本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十分緊迫而重大的政治任務和現實課題,需要調配社會資源廣泛參與,形成以政府為核心,社會組織和民眾為重要參與力量的救助體系,從過程和結果上保證公民生存權的實現。從管理的技術層面看,社會救助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實行動態管理,如最低生活保障的「應保盡保」,農村五保供養、農村扶貧的返貧現象等。政府公權是社會救助的主導力量,但政府不是萬能的,不可能在社會救助中完全「包干到底」、「包打天下」,如低保對象應得收入核實,低保資金監管、災害監測、災情評估等。社會組織和民眾是我國未來社會救助事業的基本力量,其在社會救助中扮演的角色和所發揮的職能,毫不遜色於政府公權救助。要加快立法進程,規范社會救助的中間力量。第一,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會救助。加快社會救助法治進程,規范社會組織和公民在社會救助中的義務,組織志願者隊伍,推進社會救助社會化。以「扶貧濟困送溫暖」為主題,進一步加強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健全社會捐助服務網路,廣泛利用各種社會資源,調動各社會階層的積極性,各盡其力,解決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問題。第二,以滿足困難群體的基本需求為目標,實現救助方式多元化。社會救助基於一定的事由(法律事實)而發生,受助對象的需求受經濟發展水平、地域、時間及自身條件等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可從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出發,採金錢給付、物質幫困、溝通交流、心理疏導、精神撫慰等方式,從社會法領域實現對特定群體基本權利的有效保護。第三,規范救助程序,建立我國嚴密而強大的社會救助網路。中間力量的社會救助是我國救助多元化和社會化的必然趨勢,通過立法設定一套程序,讓各種社會力量進入此預設程序,可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形成合力,提高社會救助的規范性、透明度和公信力,以建立和維系長期有效、嚴密細致、相對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救助體系。
規范社會救助法的規劃和體例,尤其防止制定錯位的下位法來實施上位法的現象。「違背法制統一原則和政令不夠暢通問題比較突出,下位法與上位法相抵觸,同一位階的法律規范相沖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現象嚴重損害了法治方針政策的調研和起草工作的權威」 是當前行政管理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當前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要制定嚴密的社會救助立法規劃,依法立法,釐清社會救助立法的位階和體例,確定適度的立法進程。同時,社會救助立法不僅要考慮立法過程成本,還要研究其實施後的執法成本和社會成本。我們認為,社會救助法治,一是不能搞統一的社會救助法。所謂統一的社會救助法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條文簡練,僅為原則性規定的「憲法式」的法律規范,另一種是內容翔實,條文多而全的社會救助法典。本文所指為後者。至於前者,我們認為,簡單的疊加或抽象忽略了社會救助業務的復雜性和多樣化,無助於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立法、執法和司法,甚至學理研究,均不可趨之。社會救助的內容寬泛,具體操作有非常大的區別,加之當前社會救助的法制化程度底,很難用一部法律把各項業務規范起來。以法治的旗號勉強地把社會救助的各項業務用法律語言拼湊在一起,無異於拔苗助長。制定統一的社會救助法典,條件不成熟,也沒有必要。二是大力推動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農村特困戶救助、災害救助、醫療教育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各領域的高標准立法。應當制定我國社會救助立法的中長期規劃,以保障特定群體基本權利為核心和基石,兼顧各單行法間的協調,完善社會救助的各項法律制度。在立法進度上,社會救助的各項單行法是十分急迫的,應當齊頭並進,沒有主次和輕重之分。這在實務操作和學理上都是可行的。在法律位階上,以法律為主幹,完備適用要件,形成憲法——法律——法規的救助法律體系。避免以下位法,尤其是欠完備的政府規章實施上位法——規章作為行政政策(授權的例外)的表現,必須符合憲法、法律和法規的規定。有關社會救助的規章要避免和克服「擴大或者縮小上位法規定的管理事項范圍、增加或者減少上位法規定的種類、提高或者降低上位法規定的幅度;違反上位法規定,或者自行設定增加管理相對人義務的內容,或者自行設定降低或者減少管理相對人合法利益的內容」 的問題;避免法律的細則化,產生復雜的「副法」,跳不出「基本法還不如單行法,單行法還不如國務院的法規,國務院的法規還不如一個鄉政府的決定,鄉政府的一個文件似乎可以超越憲法」 的怪圈。
此外,在社會救助法與公私法的關系問題上,社會救助法屬於社會保障法的范疇,是典型的社會法,有其獨立的結構體系和價值體系,但並不排斥公法和私法。相反,社會救助的基本權利規范、權利救濟、社會救助的行政管理程序和監督等內容離不開公法和私法,二者相互銜接,互為補充,構築完整的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

⑤ 學生校門口設崗提供法律援助有作用嗎

7月13日上午,幾位當事人專程趕到中國政法大學,給該校準律師協會法律援助中心的同學們送了一面錦旗。

在此之前,通過法律援助中心的幫助,昌平區某樂器廠26名員工每人順利拿到了8萬到10萬元的一次性賠償。對於參與援助的20多名學生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鼓勵。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是像張文嘉一樣的大一學生,在大二師兄師姐的帶領下,這群剛剛接觸法學不久的學生,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勝利」。能夠獲得當事人信任,並最終幫他們解決問題,讓不少同學都開心不已,「這次法律援助經歷能夠成功,真的非常非常開心,一萬分的開心和一萬分的成就感!」

盡管最終法院出具的民事調解書上並沒有留下任何一名同學的名字,但他們在案件當中付出的努力還是得到了當事人的認可。老員工代錶王佃芳說,如果沒有這些學生的幫助,自己或許就拿不回養老保險補償了。「他們有些比我自己的孩子年齡還小,但辦事非常靠譜非常認真,對我們也很熱心。」

校門口的「接待處」

今年4月,26名樂器廠老員工向北京市昌平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要求樂器廠為大家補繳養老保險。但因26人均已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申請未被受理。無奈之下,26人決定向法院提起訴訟。

雖然決定了要打官司,官司怎麼打、起訴書怎麼寫卻難住了他們。後經昌平區人民法院推薦,他們找到了中國政法大學准律師協會的法律援助中心。「說是法大的學生可以幫忙寫起訴書,我們就到學校了,一到校門就看見了值班的學生。」

負責接待他們的正是張文嘉,她介紹,中心平常就是在校門口接待當事人,「並沒有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室內的援助中心」。雖然「接待處」有些簡陋,但慕名而來的求助者可不少。張文嘉說,自己到目前為止已經接觸了幾十起法律援助案件,「雖然不是每個案子都能解決」。

據她介紹,社團每個成員每周至少要去校門口值班一次,「都是利用中午午休時間,每次值班至少會有兩三個當事人,多的時候有五六個。」這些人有的是被法院推薦而來,有的是被之前曾接受過援助的當事人推薦而來。而同學們提供的主要服務就是普及法律知識,幫他們寫起訴書。

15天「趕出」26份起訴書

可別小看寫起訴書,對於樂器廠這個案子來說,起草26個人的起訴書可花了同學們不少精力。

根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相關規定,勞動者在收到不予受理案件通知書後,如果不服,可以在收到通知書之日起15天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就是說,留給同學們起草起訴書的時間只有15天。

除了時間緊之外,26名當事人每個人完全不同的經歷、訴求,也是一大難題。為了理清每個人的「時間線」,同學們專門組織了一次實地考察,和樂器廠的員工面對面聊天,同時通過與周圍村民、村委會溝通,確認了樂器廠的性質,以確保樂器廠有資金可以支付老員工的養老保險。

「五一」假期,社團20多名同學自願放棄了自己的假期,聚在一起起草起訴書。有些人或許會認為,一人起草一份起訴書應該用不了多少時間。但事實上,為了讓起訴書更加嚴謹,不少學生都是熬夜好幾天才最終完成。案件負責人之一的張文嘉解釋說:「因為還是學生,很多東西會出紕漏,所以總是要一改再改,遇到不懂的知識還需要請教老師、師兄師姐,或者自己檢索。」

法律文書提交到法院後,26人的起訴書、保全申請被全部受理。6月下旬,大家從當事人處得知,經法院調解,大家已經和樂器廠達成協議,每位當事人獲得了8萬到10萬元不等的一次性賠償,總計200餘萬元。

慎重選擇放棄當代理人

得到消息後,相比學弟學妹的高興、欣喜,該案負責人之一的前值班部部長張宗銘顯得很冷靜,「為當事人通過調解化解矛盾、定紛止爭感到高興。但還有一些職工沒有達到如願的結果,待裁判結果出來後我們會繼續跟進案例的進度,進一步提供力所能及的法律幫助。」

張宗銘今年大二,作為學長、前輩,在這起勞動糾紛案件中,他提供了不少意見和幫助。「我們社團雖然大一學生是主力,但遇到學弟學妹們還沒有學到的領域,大二、大三、大四的師兄師姐都會提供幫助。」他介紹,自己之前剛剛接觸法律援助時,也是師兄師姐「手把手」教著上路。如今,他雖然已經「卸任」,但也時時刻刻關注著學弟學妹在援助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在遞交起訴書時,曾有當事人提出,希望可以請同學們擔任該案的代理人。張宗銘和其他幾位同學商量後,婉拒了這一請求。對於剛剛接觸法學不久的學弟學妹來說,能夠擔任代理人或許會是一次很新奇的體驗,但張宗銘卻有更長遠的考量。

「這個案子是法律援助日常接觸的典型案件類型之一,從法律層面來講,解決難度並不大。但在我們方面,共計250萬的標的額遠遠超出學生個人的可承受范圍,訴訟風險過重。同時在目前學期時長縮短的背景下,貿然採取代理後,粗略估演算法院審限,很有可能捨本逐末,影響學生代理人的正常復習、甚至庭審與期末考試沖突的情況發生;這是我不能允許在我的部員中發生的。綜合考慮後,我通過咨詢有代理經驗的師兄們,及與我們管理層內部商議,並經過對用人單位的實地調查後,決定放棄代理。」張宗銘說。

「永遠不會放棄法律援助」

對於法律援助中心的同學們來說,樂器廠的案子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法律援助卻還沒有結束。

刑事司法學院大一學生季樂頎在該案總結感想時寫道:「從大一入學加入法律援助中心開始,在南門接待的當事人也算不少,但對當事人的幫助,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說不失望是假的。也曾很多次問過自己,法律援助這件事情,對當事人到底有沒有意義。所以這一次幫樂器廠的阿姨們拿到賠償金,不只是一個『法援成功』的案子,它給我帶來成就感的同時,於我更重要的意義是回答了這個我一直在問自己的問題。當看到阿姨們成功拿到補償金消息的時候,我突然明白,就算成功率很低,低到像壁爐里快要熄滅的小火星,我們的努力都可以讓這個火星再大一點,再大一點,然後照亮當事人的希望。我們做的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啊。」

國際法學院大一高鑫說:「很多人都說,一群學生,能幹什麼啊,每天的值班能幫到的有幾個?法律援助的目標在我心裡是:哪怕一個,我們也義不容辭。就算沒有,我們也甘之如飴。」

張宗銘則已經為自己規劃好了未來的職業:「可能會去當律師,永遠不會放棄法律援助。」

即可解決經驗問題,又能幫助人。贊。

消息來自網易新聞。

⑥ 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是誰提出的

你好,您的問題不屬於法律實務方面的問題,給您做如下的簡要回答,人權的提出者是盧梭,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就「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包括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懲戒制度等內容。這是黨的文件首次就人權保障法治作出系統而又具體的規定,既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又體現了通過司法救濟手段切實保障人權的改革努力。是在國家人權保障制度體系中,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果說人權立法保障是通過將應有人權的憲法化、法律化和法規化,使之進入國家法律保障制度體系,成為依法保護的對象,因而它是實現人權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如果說人權執法保障是通過國家行政機關認真履行職責、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將憲法法律法規規定在紙面上和條文中的各項人權具體付諸實現,使每一個公民都能夠享受到社會主義人權的實惠和溫暖,因而它是實現人權的重點和關鍵,那麼,人權司法保障就是實現人權不可或缺的救濟手段和最後防線。
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⑦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對該法律予以修正有什麼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和家庭結構的變化,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內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容:一是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二是困難老人數量增多。對社會照料的需求日益增大。三是家庭養老功能明顯弱化。因此,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和養老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問題,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社會養老管理服務工作形勢緊迫、刻不容緩。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修訂,進一步完善了養老法律制度,是我國老齡事業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美德,增強全社會的責任意識,改善維護老年人權益的各種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必將產生巨大的促進和保障作用。
權威答案,請採納。

⑧ 社會救助法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徵求意見稿)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建立社會救助制度,承擔為公民提供社會救助的基本責任,為開展社會救助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組織保障。
第三條
本法所稱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社會對依靠自身努力難以滿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給予的物質幫助和服務。
社會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基本內容,並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專項救助、自然災害救助、臨時救助以及國家確定的其他救助。
第四條
社會救助應當遵循下列基本原則:
(一)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
(三)保障基本生活;
(四)鼓勵勞動自救;
(五)公開、公平、公正、及時。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依照本法享有申請和獲得社會救助的權利。申請和獲得社會救助的公民應當如實申報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接受相關部門的核查。
第六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的社會救助工作,財政、教育、衛生、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管理相應的社會救助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社會救助工作。
第七條
村(居)民委員會或者其他社會組織接受民政部門以及其他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的委託,協助做好社會救助的申請、調查和審核工作;通過開展社區服務、鄰里互助等活動,照料本社區分散供養的貧困孤殘人員。
鄉、鎮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辦事處對委託村(居)民委員會或者其他社會組織的工作,應當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工作條件。
第八條
縣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等有關部門應當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專項救助待遇家庭中有勞動能力的成員提供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服務,並通過職業介紹、扶持從事個體經營、安排公益性崗位、辦理勞務輸出等方式促進其就業。
第九條
社會救助所需資金,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列入財政預算,專項管理,專款專用;對財政困難的地區和遭受特大自然災害的地區,中央財政按照規定給予適當補助。
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開展救災募捐並接受國內外的社會捐贈。受贈的財產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公益事業捐贈的規定使用。
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審計機關對社會救助款物的使用情況依法實施監督。
第十條
國家提倡和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支持、發展社會救助事業,為社會救助事業捐贈資金、物資和提供服務,支持以社會救助為目的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的發展。
國家鼓勵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救助工作。
國家對在社會救助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一條
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的家庭,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給予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二條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參考上年度當地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指標,並適當考慮必需的衣物、水電燃煤(燃氣)等因素制定,在本行政區域內公布執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在公布執行前應當報所在的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備案。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定期調整。
第十三條
申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戶主向戶籍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提出,經審核後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批准。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以及信函索證等方式對申請人的家庭收入、財產狀況和實際生活水平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可以查詢申請人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存款或者持有有價證券等情況,申請人以及有關單位、組織或者個人應當配合調查,如實提供相關情況。
第十四條
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每月按標准發給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實物券,也可以給付實物。
第十五條
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發生變化的,戶主應當及時告知當地民政部門。民政部門應當對取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的收入和財產狀況進行核查,及時辦理增發、減發或者停發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續。
第三章 專項救助
第十六條
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2倍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的家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根據需要給予教育、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
第十七條
申請專項救助,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提交醫療、教育、住房等相關情況的證明材料,經審核後上報縣級人民政府相關專項救助管理部門審批。
縣級人民政府相關專項救助管理部門可以參照本法第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對申請人的收入和財產狀況進行核查。
享受專項救助的家庭的收入和財產狀況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告知相關專項救助管理部門,辦理專項救助增發、減發或者停發的手續。
第十八條
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在中等、高等教育階段,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助學金等救助,有關教育機構可以酌情減免學費。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配合政府做好教育救助工作。
第十九條
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成員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付參保費用有困難的,統籌地區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對經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後個人負擔醫療費用數額較大的,可以給予適當補助。
第二十條
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住房困難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定通過提供廉租住房、住房租賃補貼、經濟適用住房等方式予以保障,在寒冷地區還應當給予冬季取暖補助。
第二十一條 對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章 自然災害救助
第二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基本生活因自然災害受到影響的人員提供資金、物資、服務等方面的救助,保障其吃、穿、住、醫等基本需求。
其他突發公共事件需要採取救助措施的,適用本章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自然災害預警和自然災害發生後,緊急疏散、轉移、搶救和安置受災人員,並為其提供食品、飲水、醫療、衣被、臨時住所、日常生活用具、心理撫慰等應急救助。
第二十四條 自然災害的危害消除後,受災地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幫助受災人員恢復重建因自然災害倒損的居民住房。
恢復重建應當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設計,保證建設質量,達到防災要求。
第二十五條
在自然災害發生後的當年冬季、第二年春季以及其他困難時期,受災地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受災人員的基本生活,提供食品、飲水、取暖、衣被、住所和醫療等臨時生活困難救助。
第五章 臨時救助
第二十六條
對因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較大困難的家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給予資金、物資、服務等臨時救助。
臨時救助的標准和內容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
第二十七條
申請臨時救助,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提交相關證明材料,經審核後上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批准。
第二十八條
對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實行臨時救助,依照《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
負責社會救助工作的相關部門和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機關、主管機關或者所在單位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符合法定條件的救助申請不予受理,或者未依法說明不予受理的理由的;
(二)對符合救助條件的拒不簽署同意意見,或者對不符合救助條件的故意簽署同意意見的;
(三)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貪污、挪用、扣壓、拖欠、虛報社會救助款物,擅自提高或者降低社會救助水平的。
第三十條
申請人和救助對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給予批評教育,直至停止救助,必要時責令退回救助款物;情節嚴重的,處以冒領款項金額或者冒領物資價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一)採取虛報、隱瞞、偽造等手段,騙取社會救助款物和服務的;
(二)救助對象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好轉,不按照規定告知社會救助管理部門或者相關機構,繼續享受社會救助待遇的。
第三十一條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村(居)民委員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應當向民政部門或者相關部門如實提供申請人和救助對象的相關情況。出具虛假證明的,由民政部門或者相關部門提請其上級主管機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行政處罰。
第三十二條
申請人或者救助對象對於社會救助管理部門或者相關機構做出的不予救助或者調整、停止救助的決定或者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結果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七章 附 則
第三十三條
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扶養、撫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公民實施的供養救助,由國務院規定
第三十四條 本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中國政府網)

⑨ 國家對於年滿70歲以上的老人有什麼優惠政策

1.各地在落實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政策時,應對老年人予以適度傾斜。

2.鼓勵地方建立八十周歲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齡津貼制度。

3.政府投資興辦的養老機構,要在保障「三無」老年人、「五保」老年人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優先照顧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老年人。

4.各地對經濟困難的老年人要逐步給予養老服務補貼。對生活長期不能自理、經濟困難的老年人,要根據其失能程度等情況給予護理補貼。

5.各地在實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時,要照顧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優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進行危舊房屋改造時,優先幫助符合條件的老年人進行危房改造。

6.政府有關部門要為老年人及時、便利地領取養老金、結算醫療費和享受其他物質幫助,創造條件,提供便利。鼓勵和引導公共服務機構、社會志願服務組織優先為老年人提供服務。

7.政府有關部門在辦理房屋權屬關系變更等涉及老年人權益的重大事項時,應依法優先辦理,並就辦理事項是否為老年人的真實意願進行詢問,有代理人的要嚴格審查代理資格。

8.免除農村老年人興辦公益事業的籌勞任務。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同意,將未承包的集體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灘塗等作為養老基地,收益供老年人養老,納入國家和地方濕地保護體系及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濕地除外。

9.政府有關部門要完善老年人社會參與方面的支持政策,充分發揮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0.對有老年人去世的城鄉生活困難家庭,減免其基本殯葬服務費用,或者為其提供基本殯葬服務補貼。對有老年人去世的家庭,選擇生態安葬方式的,或者在土葬改革區自願實行火葬的,要給予補貼或獎勵。

(二)衛生保健優待

11.醫療衛生機構要優先為轄區內65周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免費建立健康檔案,每年至少提供1次免費體格檢查和健康指導,開展健康管理服務。定期對老年人進行健康狀況評估,

及時發現健康風險因素,促進老年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積極開展老年疾病防控的知識宣傳,開展老年慢性病和老年期精神障礙的預防控制工作。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

12.鼓勵設立老年病醫院,加強老年護理院、老年康復醫院建設,有條件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應設立老年病科。

13.醫療衛生機構應為老年人就醫提供方便和優先優惠服務。通過完善掛號、診療系統管理,開設專用窗口或快速通道、提供導醫服務等方式,為老年人特別是高齡、重病、失能老年人掛號(退換號)、就診、轉診、綜合診療提供便利條件。

14.鼓勵各地醫療機構減免老年人普通門診掛號費和貧困老年人診療費。提倡為老年人義診。

15.倡導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建立業務協作機制,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協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復護理,加快推進面向養老機構的遠程醫療服務試點,為老年人提供便捷、優先、優惠的醫療服務。

16.支持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申請納入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范圍。

(三)交通出行優待

17.城市公共交通、公路、鐵路、水路和航空客運,要為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務。

18.交通場所和站點應設置老年人優先標志,設立等候專區,根據需要配備升降電梯、無障礙通道、無障礙洗手間等設施。對於無人陪同、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給予特別關照。

19.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應為老年人提供票價優惠,鼓勵對65周歲以上老年人實行免費,有條件的地方可逐步覆蓋全體老年人。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優惠辦法,對落實老年優待任務的公交企業要給予相應經濟補償。

20.倡導老年人投保意外傷害保險,保險公司對參保老年人應給予保險費、保險金額等方面的優惠。

21.公共交通工具要設立不低於坐席數10%的「老幼病殘孕」專座。鐵路部門要為列車配備無障礙車廂和座位,對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訂票和選座位提供便利服務。

22.嚴格執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標准》和《養老設施建築設計規范》等建設標准,重點做好居住區、城市道路、商業網點、文化體育場館、旅遊景點等場所的無障礙設施建設,

優先推進坡道、電梯等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設施改造,適當配備老年人出行輔助器具,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適的生活和出行環境。

23.公廁應配備便於老年人使用的無障礙設施,並對老年人實行免費。

(四)商業服務優待


24.各地要根據老年人口規模和消費需求,合理布局商業網點,有條件的商場、超市設立老年用品專櫃。

25.商業飲食服務網點、日常生活用品經銷單位,以及水、電、暖氣、燃氣、通訊、電信、郵政等服務行業和網點,要為老年人提供優先、便利和優惠服務。

26.金融機構應為老年人辦理業務提供便捷服務,設置老年人取款優先窗口,並提供導銀服務,對有特殊困難、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特需服務或上門服務。鼓勵對養老金客戶實施減費讓利,對異地領取養老金的客戶減免手續費。對辦理轉賬、匯款業務或購買金融產品的老年人,應提示相應風險。

(9)司法救助暖擴展閱讀

一、具體補貼政策

(一)高齡補貼

數省份對100歲以上的老人都給予100元每月以上的高齡津貼,除天津市外,寧夏規定,90周歲以上城鄉高齡津貼標准每人每月450元;其次是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上海、山東、海南、陝西,均規定給予100歲以上老人每月300元的津貼或營養費。

發放高齡津貼門檻最低的省份為青海和陝西,兩地均規定,70歲以上的老人均可享受高齡津貼。青海規定,凡具有青海省戶籍,年滿7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均可領取高齡津貼,具體標准為70-79周歲,90元/月。

【高齡補貼辦理流程】:

1、本人申請。符合條件的老年人由本人或委託他人向戶籍所在地的村、社區提出申請,填寫《縣高齡津貼申請審批表》一式三份,同時提供申請人本人身份證和戶口簿原件(復印件各三份),本人近期一寸免冠照片3張。

2、村(社區)審查。村、社區負責對申請材料進行調查核實,經公示無異議後填寫縣高齡津貼發放匯總表上報各鎮(鄉)。

3、鎮(鄉)審核。鎮(鄉)負責對村、社區上報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核和信息錄入,建立老年人高齡津貼信息資料庫,經公示無異議後上報縣老齡辦。

4、縣老齡辦審批。對符合條件的對象以書面形式進行確認;對不符合條件的,將有關材料退回鎮(鄉),由鎮(鄉)告知申請人並說明原因。

5、鎮(鄉)發放。縣老齡辦根據審批情況將津貼劃撥到各鎮(鄉),各鎮(鄉)實行打卡發放。

(二)養老保險補貼

這種補貼也是農民可以領取的,領取資格同樣是要達到60周歲的。其中,前幾年的養老保險補貼只有60元/月,從2017年起就變成120元/月了。這兩項補貼的增加,能更好地保障農村老年人的生活。

(三)農村養老金

目前國內的農村養老金包括基礎養老金與個人繳費金兩種。在農村,只有年齡達到60周歲的老年人,才能夠獲得養老金。值得一提的,前幾年養老金的補貼為55元/月,今年起正式提高到70元/月了。

二、2017年高齡津貼政策

從國家民政部獲悉,我國已經陸續在省級層面出台了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政策。截至目前,已有26個省份出台了高齡津貼補貼政策,20個省份出台了養老服務補貼政策,17個省份出台了護理補貼政策。

梳理發現,在已出台高齡津貼的這26個省份中,大多數地方對80歲以上的本地戶籍老人發放高齡津貼或營養費。其中,天津高齡津貼額度最高,可達到500元。

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要求,各地要認真學習借鑒這些地區的做法,以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續為方向,加快建立這些惠民制度,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在省級層面全覆蓋。未出台相關補貼政策的地區,要結合當地實際,加快工作進度,盡快出台政策。

已出台相關補貼政策的地區,要做好老年人評估工作,逐步提高補貼標准和覆蓋面,切實增強老年人獲得感。

熱點內容
美女刑法視頻 發布:2024-11-02 10:11:34 瀏覽:870
合同法探親假 發布:2024-11-02 08:26:53 瀏覽:979
司法部疫情令 發布:2024-11-02 08:26:50 瀏覽:885
立法是誰做的 發布:2024-11-02 06:47:11 瀏覽:354
簡述我國商法的淵源 發布:2024-11-02 06:32:02 瀏覽:948
按勞動法休息日加班12小時怎麼算 發布:2024-11-02 06:21:00 瀏覽:375
初級法院徇私 發布:2024-11-02 06:11:20 瀏覽:83
城建科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05:50:29 瀏覽:601
尋法律顧問上海 發布:2024-11-02 05:46:10 瀏覽:696
勞動法曠工的解釋 發布:2024-11-02 05:41:56 瀏覽: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