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理念優
『壹』 少捕慎訴慎押司法理念
為切實促進司法公開,維護司法公正,體現司法公信,和靜縣人民檢察院踐行「少捕慎訴慎押」理念,審慎辦理民營企業家涉罪案件。近日,和靜縣人民檢察院就馬某某涉嫌交通肇事一案擬作相對不起訴處理舉行公開聽證會。聽證會由和靜縣檢察院黨組書記、副檢察長加青巴特主持,邀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公安機關代表、犯罪嫌疑人及值班律師參會。聽證會嚴格按照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聽證工作規定》程序進行。「聚光燈」下釋法說理
聽證會上,案件承辦檢察官對案件基本情況、審查認定事實、法律適用、量刑情節、保護民營企業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說明,並對案件擬處理意見及理由進行了闡述。聽取了公安機關、犯罪嫌疑人、值班律師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的意見,最終形成評議意見,一致認為犯罪嫌疑人馬某某的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但鑒於馬某某有自首和認罪認罰從寬處罰情節,並全額賠償被害方經濟損失取得諒解,犯罪情節輕微,同意對馬某某作相對不起訴處理。聽證質效多贏共贏
此次擬不起訴案件公開審查聽證活動體現了「情、理、法」相融合,實現了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是強化司法公開、主動接受監督、確保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的有力舉措。和靜縣人民檢察院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在堅持依法辦案的前提下,嚴格樹立「少捕慎訴慎押」的執法理念,緊緊圍繞和靜縣經濟發展大局,更多地從服務保障民營企業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圍繞服務「六穩六保」等要求,護航本地民營企業健康發展。
『貳』 樹立公正司法理念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司法公正包括:即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
樹立公正司法理念的現實意義在於有助於維護版司法權威的社會影權響,增強法院裁判的有效性。
樹立公正司法理念的現實意義在於打擊司法領域腐敗勢力和地方保護主義,重振並維護我國的司法權威,恢復人們對司法的信心。
樹立公正司法理念的現實意義在於可以提高司法人員的司法素質,減少因司法人員個人素質問題而產生的不公正判決結果,可以有效指導司法人員在司法過程中的行為。
樹立公正司法理念的現實意義在於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有利於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叄』 現代司法理念是
我國當前正處於司法制度大變革的非常時期,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樹立以司法獨立為核心的現代司法理念,並使之貫穿於運行法律規則和構建法律制度過程的始終,是實現公正與效率這一永恆主題,維護社會秩序持續穩定,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歷史選擇和必然要求。
[關鍵字]現代司法理念,司法獨立,司法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人治走向法治,由單一的專政轉向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由貧窮落後發展到小康社會,由義務主導轉向權利主導,那些不能反映司法職能特有性質和司法活動特有規律的傳統司法觀念將會逐漸退出司法制度的歷史舞台,那些明顯不適應新形勢要求、違背客觀規律的司法體制與工作機制也將遭遇巨變。時代的變革呼喚司法制度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銳意改革,而改革的基礎就是要樹立現代司法理念。
樹立現代司法理念,首先應當知道何謂理念?所謂「理念」,實際上就是原理、信念或價值觀。她是一種制度在構建和設計中內在的指導思想、原則和哲學基礎,她是經過歷史歷練後價值選擇的結果,指向某種特定的目標。理念具有特定的客觀基礎,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狀決定的,而不是純主觀的、先天的和超然的東西;理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不是靜止和一成不變的;理念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然的或普適的,理念應該能夠通過外在的表現形式和活動得到反映和驗證,具體化為一系列實證性的可考察的制度和實踐,理念的合理性必須與具體的制度及其運作環境相結合才有真實的意義。具體制度是理念的慣常表現方式,而理念則在這種制度的產生、發展和運作中貫穿始終,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和完善。每一個擁有思維的人都有理念,一個人在其行為中始終遵循的原則或信念、信仰,就是他們的個人理念。而一個制度的理念,則必須建立在若幹人的集體智慧之上,是這個群體在圍繞這個制度行為的過程中普遍遵循和奉行的原則和信仰。
現代司法理念即是如此。法官個人在審判活動中既需要通過自己的生活理念和學理知識進行事實判斷和法律理解,又需要准確把握整個法官群體在運行法律規則和構建法律制度過程中所普遍遵循和奉行的現代司法理念。司法理念是指導司法制度設計和實際運作的理論基礎和主導價值觀,也是對司法的功能、性質和應然模式的系統思考,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司法制度在設計中應該有系統成熟的理念作為基礎,理論准備不足會導致立法的矛盾、混亂和缺乏可操作性;也會帶來法律和制度的不穩定性;[1]其次,司法改革應當從理念的變革切入,但必須形成相對成熟的思考和共識,沒有理論指導的改革將會反復無常,邏輯混亂,比如本文將探討的司法獨立問題與現行體制中的司法監督,就存在邏輯上的沖突;再次,理念的匱乏會導致信仰的危機,以往我國關於司法理念的論述,很多往往是以一種意識形態化的方式出現的,表現為類似於「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人民滿意的好法官」之類的口號,並輔之以運動式的動員和推進。這種意識形態化的表述,往往把理念推向極端,一方面容易導向謬誤,另一方面則掩蓋了其內在的合理性,以至於極易招致同樣意識形態化的反駁,使建立在正當性與合理性之上的理念研究失去了科學性的基矗口號在其熱情鼓動之下,往往可能掩蓋著一種片面性甚至錯誤,在矯枉過正的做法之後,有時會產生許多始料不及的危害。正如一位學者指出的:「口號這種特殊的話語形式往往張揚了一種強硬的語言暴力色彩,力圖用斬釘截鐵的語義和簡潔短促的句式結構遮蔽所有的話語空間,將對話、討論、質疑、辯駁等統統拒之門外。誠然,口號運用得當往往可以充分發揮其感召力和號召力,成為凝聚民心的話語磁場.然而,口號式的感性宣洩終究代替不了理性的思考和務實的實踐,口號的泛濫或許會潛伏著一種非理性的災難。法治口號往往成為主流法律意識的話語載體,甚至會擁有法治領域的話語霸權。」[2]
因此,在當前司法領域中各項具體的改革措施方興未艾、加快司法改革步伐、實現司法公正之呼聲日漸高漲之際,樹立系統周密的現代司法理念,夯實當代中國司法改革的理論基礎,為司法制度的設計和實際運作提供科學完善的價值觀導向,就成為擺在所有致力於中國司法改革的法律人面前的瓶頸。
現代司法理念,是人們在現代司法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學的基本觀念,是支配人們在司法過程中的思維和行動的意識形態與精神指導,是我國實現依法治國需要確立的司法理念。現代司法理念的內涵是現代法治原則的結晶,是法律文化的積累,是司法客觀規律的集中反映。它雖然不包括具體的法律制度,不同於普通的司法理論,但這些理念支配著人們建立制度、運用制度、改造制度的一切行動。從人民法院的審判實踐來看,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樹立了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獨立、司法尊嚴、司法民主、司法文明、司法正義等現代司法理念。其中,司法獨立是現代司法理念的核心,是實現司法的公正與效率這一現代司法理念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的唯一出路和根本保障。
司法獨立,在我國憲法中稱之為審判獨立,即經國家確權的中立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對沖突事實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排除任何非理性干預的法律自主性。德國學者把司法獨立概括為八個方面:1.獨立於國家和社會間的各種勢力;2.獨立於上級官署;3.獨立於政府;4.獨立於議會;5.獨立於政黨;6.獨立於新聞輿論;7.獨立於國民的時尚與時好;8、獨立於自我偏好、偏見與激情。[3]我國有些學者認為,司法獨立體現的是特定社會司法實體的法律自主性,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國家權力架構中法院的獨立地位,即法院單獨享有全部司法裁判權力而不依附於任何其他機構;二是司法程序上法官的獨立地位,即法官只依法律、自身的學識和道德裁判,不服從任何外部命令和利益;其中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法院和法官獨立於社會其他政權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二是一個法院獨立於其他法院.
『肆』 司法所工作理念
一是把司法所建設納入街道建設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與街道發展同部署、同專規劃。屬 二是把司法行政工作納入街道的三個文明建設中,在三個文明建設中始終充分發揮職能優勢,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和諧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三是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納入街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不斷提高廣大幹部職工的法律意識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促進管理教育水平。 四是把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工作納入為民服務工作中,傳送黨的溫暖和關懷,積極化解矛盾糾紛,為民排憂解難; 五是把社區矯正工作納入和諧社會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情感育人等各種有效教育手段,促使矯正對象認罪悔過; 六是把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努力預防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維護社會穩定。
『伍』 中國司法制度的優越性如何理解
中央自上而下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近來高層對我國司法制度的鮮明中國特色作了這樣的表述:在司法制度的本質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在司法權的來源上,司法權來自人民,屬於人民;在司法權的配置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配合;在司法權的行使上,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又自覺接受黨的監督、人大監督、政協監督、群眾監督;在司法形式上,堅持專門機關和群眾路線相結合,等等。
對我國司法制度所具有的優越性,則概括為:徹底的人民性、普遍的公平性、有效的協調性。受訪專家認為,這也是近年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優越性」的首次歸納。
其一,我國的司法制度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具有徹底的人民性
其二,我國的司法制度是最廣大人民平等、真實享有的司法,具有普遍的公平性。
其三,我國的司法制度是政法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既能保證公正執法,又能有效應對、妥善處理復雜的社會問題,具有有效的協調性。
『陸』 關於如何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打造優秀司法行政團隊的思考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抓住隊伍建設這個根本,著力打造一支優秀團隊,成為做好政法工作的關鍵。 那麼,如何打造一支優秀的團隊,我認為應該堅持以團隊精神凝心聚力,以領導帶頭引領示範,以理念教育提升素質,以精細管理促進規范,以人文關懷營造和諧,以創新爭先增強活力。具體措施為: 一、把握關鍵環節,著力強化團隊精神建設 什麼是團隊?有的人可能說「團隊就是一群人。」其實,這不是團隊;團隊是一群為共同目標奮斗的人。 如果在一個單位里,大家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一盤散沙,這就不是團隊;如果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努力建設平安正定,這才是真正的團隊。 打造優秀的團隊,需要把團隊精神建設作為關鍵。因為現代社會更看重以人為本,而人作為高等動物最本質的是人有思想,在物質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精神的需求是更重要的。 塑造團隊精神,必須先強化團隊的意識,形成全員團隊的共同理念。團隊意識表現在對團隊的認同、服從和團隊中心的概念上。認同團隊可以使團隊效率更高。要加強交流、溝通、融合,促進全員團隊意識的形成。在團隊意識的形成過程中,要注意把個人願望與團隊願望緊密結合起來,讓每個幹警通過努力最大限度地明確並體現出他在團隊中的重要性。司法局經過廣泛討論,統一認識,凝聚形成了以「團結和諧,真誠為民,務實高效,清正廉潔」為內容的司法局團隊精神,並堅持不斷實踐,使之化作每個幹警的自覺行動。 二、堅持率先垂範,用班子成員的言行和品格影響帶動隊伍 打造一個優秀的團隊,領導班子至關重要。優秀團隊的形成,既包含幹警對團隊的認同,更離不開作為領導班子成員的參與。班子成員也應融入團隊,成為其中的一員,率先垂範,行要正,站要穩。只有這樣,你去管別人、帶別人,別人才會聽你的。中國古代有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百姓也常說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些都在昭示行動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行動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什麼樣的領導人就會帶出什麼樣的團隊。因此,我們要重視班子建設,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原則,帶頭落實各項制度,堅持抓大事、抓重點、抓協調,努力建成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實、能創新、謀發展的堅強班子,為優秀團隊建設真正起到引領示範作用。 三、營造學習氛圍,不斷提升團隊整體素質 優秀的團隊應該是一個充滿學習氛圍的團隊。團隊成員通過學習,可以取得成員個人的進步;團隊學習則可以推動團隊取得新的更快的發展。作為政法團隊,重要的是要不斷強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理念,用正確的執法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工作。公安局實行幹警大規模集中輪訓、檢察院開展多種形式的檢察文化建設、法院聯合開辦司法考試專題培訓,都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司法局以認真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為主線,結合精讀《沒有任何借口》、《致加西亞的信》、《細節決定成敗》、《地球是平的》等優秀書籍,採取多種形式組織政治學習、業務培訓、讀書心得交流等活動。通過加強團隊的學習,促使大家去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去調整心態,優化心智模式;去營造一種向上氛圍,形成共同的機關文化及價值觀。司法局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凝聚大家智慧,明確了以「日常工作有特色,重點工作出精品,履職盡責爭一流,服務百姓創品牌」作為整體工作目標;以「用力干是一種常態,只能算稱職;用心干是一種境界,才能算優秀」作為檢驗工作的標准;以「快樂工作,幸福生活」作為幹警的人生追求等等。團隊的共有價值觀的整合非常重要。只有有了團隊共同的工作理念和價值觀,團隊成員才會有為之努力的方向。在提升團隊整體素質中,還需要強調團隊執行力。團隊執行力是要求團隊成員共同為之努力對決策負責執行的能力,是推動團隊整體前進的動能。個人對團隊的指令無條件的服從並執行。團隊執行力可以通過業務技能培訓、執行演練、戶外拓展、團隊訓練以及日常工作中的執行力強調來努力實現。有了方向,有了動力,有了執行力,團隊成員的個體素質和整體能力都會有明顯進步。年內,司法局幹警李志強被評為「正定縣十大傑出青年」;程秀梅、曹文生分別入選市「十佳司法行政幹警」、市「十佳民調員」,涌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 四、嚴格精細管理,促進團隊的行為規范 優秀的團隊要有一套與之呼應的團隊行為規范。團隊行為規范包括團隊的規章制度建設、團隊行為准則等等。它不僅涉及諸如科室制度、崗位職責、幹警守則等;還涉及諸如心態、禮儀、言談等許多不成文字的規范。一支優秀的團隊,是能夠讓它團隊的成員時刻體現出所在團隊的風貌。感受過海爾服務的一些顧客,能夠通過海爾的服務人員步伐,就能看出他是海爾的員工。這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司法局在實際工作中,著力完善了一系列規章制度,規范了辦案質量標准,實行了《幹警工作日誌》,力爭形成具有較為明顯特色的司法行政隊伍。 五、重視人文關懷,營造良好和諧環境 堅持以人為本,重視人文關懷,可以最大限度地營造通力合作的空間。優秀的團隊不是簡單的精英組合,而是要靠團隊成員共同努力達成目標的實現。在團隊成員間應該互重(尊重)、互容(寬容)、互信(信任)、互助(幫助)、互讓(謙讓)、互動(行動)。只有在這樣的環境里,才能打造成優秀團隊;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才能使團隊成員對團隊有強烈的歸屬感,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達到團隊效率的最大化。司法局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積極改善辦公條件,為每個科室都安裝了空調和電話,配備了電腦,更新了幹警辦公桌椅,改善了機關食堂條件,修建了職工車輛停放設施;同時,鼓勵全局爭創文明單位,籌措資金為幹警發放「文明獎」;推行「四必訪」制度,即:幹警家紅白事必訪、幹警住院必訪、幹警特殊困難必訪、逢年過節老幹部必訪。07年初幹警孫成香因病去逝,其家庭十分困難,局黨組除按政策落實補助外,又為其籌措了1萬元困難補助金。通過實行人性化管理,使幹警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效果,激發了幹警的工作熱情。 六、堅持創新爭先,努力增強工作活力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生生不息的動力,是時代精神的核心。作為一個團隊,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快發展,就必須善於學習借鑒,夯實知識基礎,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始終立於主動,做到不落後於人。我縣政法系統,一年來在平安正定建設中,憑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在創新中尋找出路,在創新中實現突破,在創新中求得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基層平安創建、社區警務室建設、檢察文化建設、法院的司法調解、司法局的民間矛盾排查調處等工作,都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其江對正定政法綜治工作給予的高度評價,正是對我縣創新爭先的肯定,對工作活力的褒獎。 司法局的團隊建設剛剛起步,我們將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努力打造一支優秀司法行政團隊,共同為正定的政法綜治工作,為平安正定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作者系河北正定縣黨組書記、局長)
『柒』 請問中西司法制度的區別謝謝
中西法律文化比較依然是21世紀中國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項重大課題。經驗和科學告訴我們,法律制度的有效建構和運作依賴於相應的法律文化的存在,法治的成長必須紮根於相應的法律文化土壤。追本溯源,中國法律現代化的建設是在西方法律文化沖擊而與自己固有的法律傳統人為割裂的情況下展開的,因此,百年來一直存在著中西兩種法律文化的沖突。目前,我國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司法制度改革,可見,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順利推進,必須依賴於對法律文化的理性分析,而從司法角度對中西法律文化進行分析更是其中的關鍵。
在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異同之前,先說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法律的形式化象徵,在西方有「司法女神」,在中國有「司法神獸」。司法女神鵰塑在西方法院建築中會經常看到,我們在港劇裡面也能經常看到。司法女神一手執寶劍,一手拿天平,最值得注意的是女神的眼睛是閉著的或是用布蒙著的,所以也叫蒙目女神。寶劍表示力量,天平表示公平,額發表示誠實,閉眼表示「用心靈觀察」。造像背面往往刻著古羅馬法顏:「為實現正義哪怕天崩地裂」。中國的「司法神獸」,是一隻像牛或羊的獨角獸。它是中國的司法神,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眼睛不僅睜著,且睜得很大,怒目圓睜。它是中國第一位法官皋陶在辦案時如爭執不下,就將這叫做獬豸獸牽出來,它會用那隻獨角去抵觸真正的罪犯。西方和中國的司法神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司法女神的眼睛是閉著或用布蒙著的,而中國的司法神獸眼睛是怒目圓睜。這一顯著區別體現著中西司法理念的不同,更深一層地看則是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不同。
以司法制度為例,下面就來分別探討中西法律文化的特點。
一、 西方的法律文化
西方司法制度一般是指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制度,其基本特點是:司法權獨立於立法權、行政權;實行審判公開制度,訴訟活動的透明度較高;律師辯護和代理制度發達,當事人獲得辯護率較高;推行自由心證和無罪推定原則;注重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訴訟作為主要的糾紛解決機制,適用率極高。西方司法制度體現了司法獨立性、中立性、終局性等屬性,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司法制度。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完善過程,真正發揮了司法的功效,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西方的司法制度代表著現代化的司法制度。
然而,西方司法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是有其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的。個人本位和權利本位是西方司法制度最核心的文化內涵。個人本位的價值觀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的自然存在,任何人都無權將他人視為達到主觀目的的手段,每個人都是自治的主體人、目的人,個人價值應當優於社會價值。權利本位是伴隨著個人本位而產生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認為,國家權力來源於公民,公民有權主宰國家,國家應優先保障公民的主人地位及相應權利的取得。個人本位和權利本位的價值觀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古希臘、古羅馬發達的契約關系為自由、平等、權利等法權觀念的生長提供了社會條件。古希臘法與羅馬法所倡導的個人本位和權利本位的價值觀後來隨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大力宣揚而成為西方法律文化的主流,並進一步上升為法律觀念。西方國家的諸多訴訟原則、規則都是對個人本位、權利本位的一種回應。例如,確立了被告人獨立的訴訟主體地位,被告人不再是訴訟的客體,不得對其進行刑訊逼供和有罪推定;被告人不僅有權就自己無罪、罪輕或減輕、免除刑罰作自行辯護,還有權聘請律師協助辯護或接受法律援助。再如,確定國家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人權,尤其是個人利益與國家、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更多的是強調對個人利益的保護,比較突出的一個表現是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和疑罪從無規則。
法律和民主至上的價值觀也是西方司法制度的重要文化內涵。西方國家向來具有濃厚的法律與民主色彩。這也與他們早期發達的商品經濟密不可分。商品經濟講求平等競爭,它是孕育民主的天然土壤。而商品經濟下產生的契約關系則是一種法律關系,它直接推動了法律的發展。今天,法律和民主在西方國家的滲透面更廣。無論是經濟、文化、政治、宗教領域還是個人的日常生活領域,都在推崇民主,追求法治。法律和民主至上的價值觀同時也成為西方司法制度發展的內在動力。為了體現民主,賦予被告人與原告人同等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為了體現民主,司法權獨立於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運作向民眾公開,並讓更多的民眾參與。法律至上的觀念使訴訟成為解決糾紛的首要途徑,並促成了律師業的極大發展。總之,法律和民主至上的價值觀使西方的司法制度處於一種民主、有序、理性的運行狀態中。
二、 中國的法律文化
我們現在的制度建設從總體上來說是學習西方的結果,而且是從不同國家的法律文化中東拼西湊的結果。大體上說來,我們總體上的制度因素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歐洲大陸的,以及日文版的歐洲大陸的法律傳統。第二方面是社會主義的,尤其是俄文版的社會主義學說和社會主義制度。直到今天,法院的地位低微,檢察院的監督權以及司法權行使方式過程中的所謂的群眾路線,這些東西都跟蘇聯的制度很有關系,對具體審案法官的司法解釋權的剝奪都跟蘇聯的司法制度有很密切的關系。第三方面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我們中國人做事情所喜歡採取的方法,我們的政治文化,我們的法律文化,這些東西也許在我們的表層制度上看不到多少,我們的表層制度都是西方化的,但我們骨子裡的運作過程,我們所遵循的一些准則,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所採取的一些方法,都還是我們兩千年來所一直採取的方法。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形成有其獨特的經濟基礎、社會制度、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取代了傳統的封建制經濟,而且我們不再閉關自守,而是在經濟、行政、司法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說,傳統法律文化產生的基礎已不復存在。然而,用中國的手段操作西方的模式,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非常明顯的一種狀態。例如,法院院長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是獨立於地方政府的法官,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下屬,他只是地方權力格局中的—個棋子,下棋的人把他搬到哪兒就是哪兒。正是在這種前提下,分析我國的法律文化不能光從傳統法律文化分析,而應該分析引進西方法律文化後的中國法律文化所產生的獨特性和沖突。具體體現在:
第一,受家國本位、義務本位價值觀的影響,我國的訴訟目的偏向於懲治違法犯罪行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而對個人尤其是被告人的權利保障不力。我國引入了辯護制度,賦予被告人辯護權,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被告人的辯護權並沒有得到真正實現。被告人的自行辯護權利受到種種限制,辯護律師沒有充分的調查取證權,訴訟權利也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法官無視辯護意見,先判後審的現象屢禁不止。另外,法律雖然規定舉證責任在於控方,但又規定被告人應當「如實供述」,「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為了盡快查明案件,違法取證、刑訊逼供的現象也較為常見。比如我們常常能在一些譯製片和港劇中,聽到這樣一句與「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同樣熟悉的話:「你有權保持沉默!」這兩句話充分反映了中西方兩種不同法律文化、不同人文精神的差異所在。
第二,等級特權思想仍然存在於不少人尤其是實權人物的觀念里。有些司法人員辦理案件不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而是以當事人的身份、職務、社會地位為依據;某些高級官員違法犯罪,可以憑借其權勢與地位逃避法律責任;某些權大、官大的所謂「上級人物」可以任意干涉司法活動,強迫司法機關按照他們的意圖辦事,強行更改或拒不執行法院的裁判,甚至憑借特權隨便調離秉公執法的司法人員。等級特權思想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獨立、司法公正等法律原則遭到了嚴重破壞。
第三,雖然我國已實行司法獨立,然而司法行政不分,行政權力過於膨脹的傳統使我國司法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司法機構的改革困難重重。我國的司法機構設置與行政區劃重疊,在機構名稱前均冠以某某省、某某市的名稱。司法人員的級別與行政機關的級別完全相同,也有處級、科級之分。在工作機制上,採用行政化的層層批示制,合議庭報庭長、院長審核、審批,院長提請審判委員會決定或者是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這些與行政機關雷同的做法不符合司法工作的特點,也不能滿足司法工作的要求。另外,司法機關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行政化現象,即其財政受制於地方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沒有獨立的經費來源,而是每年由同級政府提供經費。司法經費的不獨立使得司法領域內地方保護主義惡性蔓延,嚴重影響了司法的獨立性。
第四,受息訟觀念的影響,我國訴訟制度解決糾紛、保障法律實施的功效得不到充分發揮。訴訟觀念的淡薄使得我國民眾遇到糾紛時寧願選擇和解或通過民間調解。民間調解雖然在表面上避免了一些糾紛的公開化,但由於它以傳統的倫理道德乃至家法家規為主要依據,因而不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培養,也不利於法律的實施。而且和解、民間調解等非訴訟機制的過多適用,限制了訴訟機制功效的發揮,不利於現代司法制度的構建。
第五,人情、地緣關系也是我國司法改革中某些難題的症結所在。因為重人情、重關系,證人不願出庭作證,以免得罪他人,破壞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證人的出庭率極低,作證質量也不高;因為重人情、重關系,很多情況下,打官司成了「打關系」,沒有關系也要找關系、拉關系,所以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現象日益嚴重;因為重地緣關系,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使得異地取證、異地執行難上加難。由此可見,引入的先進司法制度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理念支持,相反卻受到本土傳統法律文化的不良影響,那麼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異化,在本土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綜上可見,中西方司法制度的差異根本在於兩者法律文化的差別。根源於傳統法律文化的中國司法制度,只是生搬硬套地學習運用西方的司法制度是行不通的。只有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異,找准中西方在法文化上的共通點,尋找解決兩者文化沖突的方法而又保留和發展我國自身法律文化的獨特性,才能更好地建設和完善我國司法制度。當然,這也是建設我國法治社會的必由之路。
『捌』 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什麼意思
1、公平正義的理念。區別於專制社會下司法的專橫與偏私,現代司法首先推崇的公平與正義的理念。正如培根名言所雲「犯罪只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則把水源給污染了,因此不公正的裁判比十次的犯罪為禍尤烈。」可見,公正對於司法何等重要,它是人們建立法治信仰的基礎。
2、法律權威的理念。法律權威的理念又稱「法律至上」的理念,它實際上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信仰。法律在一個國家有沒有權威,是該國治國策略是人治還是法治的根本區別。就我國目前所處的社會轉型期(其中之一就是人治向法治轉變),法治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的現實狀況而言,強調樹立法律權威理念,顯得尤為重要。
3、公開透明的理念。與封建時代「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落後的司法理念相反悖,現代司法強調「陽光下司法」,以最大限度防止暗箱操作所帶來的偏私與腐敗。最高人民法院近年來所大力倡導「審務公開」系列活動,以公開促公正收到了明顯成效,不僅使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司法的公正,也為人民法院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增強司法的公信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4、平等對待的理念。司法活動中所應遵循的平等理念,實際上是憲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在司法活動中的反映和必然要求。平等地重視當事人的權利、平等地制裁各方當事人的違法行為,是司法公正的內在要求。
5、嚴守中立的理念。所謂中立性,強調能夠客觀的,沒有任何偏袒的居中裁判,其內在機理是裁判的本質就是利益的衡量,作為利益衡量者,本身不能有利益,裁判者應當是無利益沖突的第三方,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6、司法文明的理念。司法作為上層建築的范疇之一,從一個側面反映著社會文明的水準,特別是在推動政治文明的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樹立司法文明的理念,也是建樹現代司法理念問題中應有之義。
7、人權本位理念。人權保障是法律的最高價值,司法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人權。為人權救濟提供司法途徑,實行人權的司法保護,是現代司法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因此,在司法的各個領域中,都要體現和反映現代司法對人權的關懷。
8、司法效率的理念。司法效率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投入產出觀的問題。
9、司法方法科學理念。所謂的司法方法科學理念,強調的是法律思維的方法論問題。任何一種司法裁判活動,實際上都是一個從已知的事實出發(即利用現有證據),運用適當的思維方法,推導出未知事實,並加以法律評價的過程(肯定或否定的評價)。
10、權力制約的理念。對司法權力進行必要的監督與制約,也是構建現代文明司法的理念之一。當前,要在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權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司法機關的內部監督,規范司法機關的外部監督,使監督制約工作真正做到有序和有效,從而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地適用法律和不折不扣地實現法律。
『玖』 社會主義司法理念是什麼
社會主義司法理念包括如下幾個構成要素:
首先是主體要素,即社會主義司法理念是由哪些主體所具有或者應當具有的理念。在社會主義中國,不同主體對於司法理念有一些共同的標准、原則、價值和要求,如公平、正義、效率、廉潔等,但在具體內容等方面又有若干區別和不同。對於社會大眾而言,他們具有的社會主義司法理念大致是文化意義上的、直覺感知性的、普世化以及底線主義的司法理念,他們對於司法案件中的是非曲直、公正與偏私、當與不當、合法與非法等等的評判,除非經過一定時間認真的法律知識學習,較多情況下是「跟著感覺走」的,是一種世代因襲的由中國傳統政治法律文化中的道德評價轉化過來的司法理念和司法評價。這種社會大眾的司法理念,多數可以經過改造和升華後納入社會主義司法理念的范疇,但有些明顯帶有中國封建法制殘余色彩的司法理念,如「法不責眾」、「民憤極大」、「恥於訴訟」等等,則應當廢除。
對於政治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而言,他們具有的社會主義司法理念大致應當是政治性、宏觀性、方向性、自我約束性的司法理念。在中國國情下,他們對於司法工作、司法法律、司法制度、司法人員、司法活動、司法案件等的認識、評價、判斷和把握,通常是以政治性原則為首要標準的,以司法不應當獨立為選擇取向的,以司法功能主義為認同前提的。
對於司法職業人員(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法醫等及其輔助人員)而言,他們具有的社會主義司法理念大致應當是專業化、知識化、技能化和高度分工的司法理念。司法職業人員對於司法的理念,與社會大眾的司法理念相比,突出的特徵傾向基本上是專業化、職業化、技能化和抽象化的;在這種特徵的司法理念面前,社會大眾對於司法職業人員往往具有一種依賴關系。與政治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的司法理念相比,突出的特徵傾向基本上是非政治化、獨立化、自治化的;在這種特徵的司法理念面前,政治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與司法職業人員之間,既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又可能產生某種非對等的認知沖突。
其次是范疇要素,即社會主義司法理念這個概念由哪些范疇的結構組成。就「社會主義司法理念」的關鍵詞及關鍵詞的組合來說,這個概念在宏觀理論層面涉及四個基本范疇:「社會主義」、「司法」、「司法理念」、「社會主義司法」。1、把司法理念定性為「社會主義」,就意味著與資本主義的對立,與封建主義的區分。這里沒有使用「中國特色」的定語,在通常語境下應當是指適用於一切社會主義社會的司法理念。2、這里的主詞是「司法」,在分權理論的意義上,它意味著與立法、行政的分工關系;在憲政與法治理論的意義上,它意味著對於憲政、法治的從屬關系。3、「司法理念」意味著它不同於司法制度、司法程序、司法主體、司法活動等領域的客觀存在,而屬於知識、理論、思想、觀念、意識等主觀范疇的存在。4、「社會主義司法」表明了它的性質、內容、范疇的規定性。
第三是內容(客體)要素,即社會主義司法理念包括哪些主要內容。根據司法理念的主體不同,可以把社會主義司法理念的內容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地講,社會主義司法理念,是指司法職業人員對於司法領域的法律、法治、法律制度、法律程序、法律規范、司法活動、法律職業、司法慣例等的知識、思想、理論、觀念、意識和文化;廣義的社會主義司法理念,是指包括司法職業人員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所共同具有的司法認知、司法意識和司法文化等。我們今天討論的社會主義司法理念,主要是狹義的司法理念。
『拾』 現代社會的刑事司法理念是什麼
現代刑事司法理念是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被中外長期司法實踐證明了的司法活動必須遵循的一系列理性觀念。它的內涵十分豐富,獨立、平等、中立、透明、公正、高效、文明等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本文側重於僅就公正與效率、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實體法與程序法並重,文明司法以及刑罰輕刑化等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的科學內涵進行闡述,並就如何進一步樹立和貫徹這些理念進行理性思考。
一、公正與效率的理念———「現代刑事司法的永恆主題」
「公正與效率」意味著司法不僅要追求公正,而且要追求有效率的公正;訴訟不僅要講求公正,而且要講究效率。它反映了司法的本質及特徵,是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的核心內容。只有正確把握二者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實踐這一永恆主題。
1.公正與效率理念是一個法制化的命題。「公正」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其古老在於它是哲學、政治學和法學的一個永恆命題;其常新在於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圈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其概念既有歷史內涵又有現實意義,可謂見仁見智。正如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默所言:「正義具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之形狀,並具極不相同的面貌。」①而司法公正主要指司法機關適用法律、解決紛爭的公正。它是「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它包括與司法權運作有關的各種因素,從主體到客體,從內容到形式,從實體到程序,從靜態到動態,均達到合理而有序的狀態。」②
「效率」的概念也如此,被經濟學、社會學和法學等廣泛應用而又賦予不同的內涵。它既有時間和速度的內涵,又有成本和效果的內涵。而司法效率是指通過充分、合理運用司法資源,降低司法成本,以最小的司法成本獲得最大的成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更新,司法領域已逐漸認識到法院講的公正與社會上及傳統觀念中的公正內涵是不同的。法院講的公正就是「司法的公正」,這個公正是由法律來規范和調整的,是以法律真實為標準的,是以證據裁判為原則的,是以法律事實為依據的。而一般道德觀念意義上的公正則不同,如通常說的「殺人償命」就是一般道德觀念上的公正。但是就司法公正而言,當殺人這一事實進入訴訟程序以後,還要看案件事實,看犯罪情節,純看定案的證據等等,總之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不能認為,法院對殺人者不判處死刑就是司法不公;相反,法院對有法定從輕情節或證據有問題的殺人者不判處死刑則恰恰體現了司法公正。可見,我們講的司法公正與德觀觀念中的公正有時也會存在很大的反差。因此,從事刑事審判的法官要樹立現代刑事司法理念,首先必須把什麼是司法公正這一問題搞清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司法公正。
2.公正與效率理念是一個科學化的命題。公正與效率理念的科學性在於它反映了法院工作的特殊性和規律性,即法院必須奉行被動性,遵循「不告不理」原則,法院不能主動要求當事人來打官司,更不能「無案找案」甚至「無案造案」;同時,司法審判還奉行中立性原則,法院和法官相對訴訟雙方,應該不偏不倚。
3.正確把握公正與效率的辯證關系。公正是法律的首要價值。刑事審判必須做到准確及時地查明案件事實,正確應用法律,嚴格執行罪行法定、罪行相適應及無罪推定等原則,做到定罪准確,量刑適當,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也就是首先應當確保公正。效率理念則要求以最小的司法投入獲得最大的司法效果,以最短的訴訟時間實現訴訟目的。公正與效率是辯證統一的。沒有公正,效率沒有任何意義;沒有效率,公正的價值也會大打折扣,因為「遲來的正義非正義」、「正義被耽擱等於正義被剝奪」。由於刑事審判涉及可能剝奪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財產權利甚至生命,因此在刑事審判中,公正是第一位的,效率是第二位的。公正是訴訟的靈魂和生命。古人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相對於公正而言,效率只是「魚」而不是「熊掌」,故決不能用通過犧牲公正的方法來提高效率。所以效率應當絕對服從並服務於公正。如果只是片面地追求效率,案件的質量就很有可能得不到保證,最終還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司法資源進行糾錯,這不僅有損公正,而且效率價值本身也得不到實現。所以,「只有公正的司法才是最有效率。而不公的裁判甚至枉法的裁判不僅不能及時解決沖突和糾紛,而且會誘發社會的情緒和行為,導致社會的無序和混亂狀態的加劇。因此它是最沒有效率的」。③
同時,在保證公正的前提下,必須強化效率意識,盡可能地提高審判效率。在新世紀之初,最高人民法院著重提出司法效率問題是具有時代特徵的,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之所以說它具有時代特徵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講究高效率,人們追求的是高效率的司法;之所以說它符合世界潮流,是因為世界各國司法改革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提高司法效率。因為面臨大量的訴訟案件,提高效率是社會的需求。所以,不講效率的司法不是公正的司法。
公正與效率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公正,效率就失去意義;沒有效率,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公正。二者必須協調發展,單純追求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都是對整個司法價值的損害。
二、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有罪則判,無罪放人」
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同是刑事訴訟的基本目的,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不僅要依法懲治犯罪,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維護社會正常秩序,而且要依法保障人權,尊重和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全國人大已經批准我國加入《國際人權最低保障公約》,「尊重和保障人權」也已載入憲法。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加快,我們必須強化人權保障意識。我們樹立這一理念,就是一要堅持「有罪則判,無罪放人」的原則;二要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三要做到嚴格執行審限,防止「兩超」案件發生。
1.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堅持「有罪則判,無罪放人」原則。「有罪則判,無罪放人」是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的核心。即法院對於刑事案件經過審理後,若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依照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依法作出有罪判決;依照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依法作出無罪判決;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以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2.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特別是應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行使申請迴避、辯護、舉證、最後陳述、上訴等各項訴訟權利,在整個審判活動中真正體現依法保障人權。為充分體現依法保障人權,兩高兩部制定了《關於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其實質就是通過法律援助的形式進一步落實辯護制度,強化人權保障意識,促進司法公正。
3.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嚴格執行審理期限,嚴防「兩超」案件發生。人民法院依法懲罰犯罪,必須在法定時限內審結案件,才能確保刑罰產生預期的打擊和威懾作用;同時,對於在法定時限內,沒有足夠的證據指控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必須依法終止訴訟程序,宣告被告人無罪。這是法律保障被告人人權的具體措施,也是人民法院嚴格依法辦案的必然要求。嚴禁隨意延長羈押期限或者變相超期羈押被告人。
貫徹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切實解決超審限和超期羈押問題。造成「兩超」案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上不重視的原因,有審限意識淡薄的原因,有防範機制不全的原因,但筆者認為立法上的不足也是造成「兩超」現象的重要原因:一是我國刑訴法規定的審限非常短,一般案件的審限僅一個半月。若扣除雙休日,一般案件的實際工作日僅有23天;二是審判期限與羈押期限相聯系,因此在審限內不能審結案件也就自然對被告人造成了超期羈押;三是無論案件的繁簡,都實行一樣的審限,很不科學。上述因素造成的後果就是表面上看起來法院老是違法,總是出現超審限和超期羈押問題。但深究原因,與立法不完善息息相關。為此,筆者建議在修改刑訴法時應從立法層面對此加以解決:一是延長審理期限。縱觀世界各國,英美法系的國家沒有審判期限,辦理一個案件法官需要多長時間就可以用多長時間;大陸法系國家雖有審判期限,但它比我國的審限要長得多。因此,我國的刑事審判期限應該有所延長。二是建立除依法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的犯罪嫌疑人外,以保釋為主、羈押為輔的強制措施制度。三是將審理期限與羈押期限相分離,並根據繁簡分流的原則改革、完善審限制度。四是建立刑事預審程序,嚴格案件交付審判的條件。當然,在刑訴法沒有修改之前,解決的辦法就是進行繁簡分流,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進一步深化普通程序簡化審,進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實體法與程序法並重的理念———「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
人民法院審判刑事案件,不僅要嚴格依照刑法的規定,而且要嚴格執行刑訴法的規定,這是公正司法的起碼要求。司法公正不僅包括實體公正,而且包括程序公正。西方有句古老的格言,即「正義不僅應當得到實現,而且應當以人們能夠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刑事實體公正表現為有罪必罰,無罪不罰,罪刑相適,罰當其罪。而程序公正則表現為訴訟程序本身的正當性、合法性。我國傳統刑事訴訟觀念將程序僅僅視為實現實體公正的手段和工具,其自身的價值長期受到漠視。實際上,程序公正是現代法治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理念,程序不僅僅是實現實體公正的手段和保障,而且還具有自身獨有的價值內涵,它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正義。馬克思曾對實體法和程序法的關系作過精闢論述,指出:「審判程序和法二者的關系如此密切,就象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聯系,動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聯系一樣。審判程序和法律就該具有同樣的精神,因為審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內部生命的表現。」④這一論述非常清楚地說明,刑訴法和刑法之間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也說明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是方法和任務的統一。
從一定意義上講,刑事程序法律的精神就在於在懲罰犯罪的過程中突出注重人權保障。從目前的現狀看,由於我國還沒有建立完整的刑事訴訟證據規則,因此,「二五改革綱要」提出要制定刑事證據規則,依法排除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獲得的言辭證據,強化證人、鑒定人出庭,進一步落實保障人權和無罪推定原則。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建立和完善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探索和研究。
四、獨立審判和居中裁判的理念———「不唯書不唯上只唯法」
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憲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司法原則,既是司法公正的必要保障,又是人民法院的法律職責。人民法院審理刑事案件,必須站在中立的立場,強化中立裁判意識,既重視控方的意見,又重視辯方的意見,保持不偏不倚,平等地對待控辯雙方,居中裁判,才能充分體現公平和正義。為保證獨立審判和居中裁判,對具體案件不能搞公、檢、法「聯合辦案」,因為這不符合司法審判的中立性原則,也不利於公正司法;法院也不能搞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提前介入。
五、文明司法的理念———「形象公正同樣重要」
刑事司法文明是法治文明的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刑事司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刑事審判法官應當牢固樹立文明司法的理念,無論是開庭審判、調查取證還是宣判、執行都要注意文明司法,在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同時,要做到形象公正。由於刑事被告人具有特殊的訴訟角色和社會身份,法官在語言、表情上表現出來的先入為主的情緒,都有可能給人以不公正的感覺,影響裁判的權威性和公信度。因此要把形象公正作為轉變審判作風、展示文明形象的重要內容,採取切實措施抓出實效。
要做到形象公正,要做到文明司法,首先在程序上必須公正,做到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審判案件,做到依法保障人權和居中裁判。其次,就是要堅決擯棄和杜絕司法活動中不文明的做法。過去,有的地方通過捆綁、遊街等形式,來營造「嚴打」聲勢,展示「嚴打」的威力,其做法已不適應歷史進步和法治文明的要求,應當堅決擯棄和杜絕。集中統一宣判、集中統一執行死刑等不文明做法,也要堅決廢止。
六、樹立正確的刑罰理念———「寬嚴相濟,罰當其罪」
如何正確適用刑罰不僅是個嚴肅執法的問題,也是一個刑罰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為此,必須樹立正確的刑罰指導思想和科學進步的刑罰觀,樹立正確的刑罰價值取向。
1、樹立正確的刑罰觀必須高度重視量刑問題。長期以來,重定罪輕量刑的現象比較普遍。有人認為刑事案件只要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程序合法,在法定刑幅度內輕一點、重一點沒關系,特別是在「嚴打」中,認為重是方法問題,輕是立場問題,不論對象,一律從重判處,沒有做到罰當其罪,這是錯誤的。量刑是適用法律的重要方面,同樣關繫到案件的公正與否,量刑失當,該重而輕,該輕而重,或者同一類案件在不同地區量刑結果出現較大差異,甚至同一法院對同一類案件作出差異較大的判決,都會削弱和降低刑罰的適用效果及功能。只有嚴格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准確量刑,才能充分發揮刑罰的效能,實現刑罰的目的。
2、樹立正確的刑罰理念就是要逐步走輕刑化的道路。義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里亞曾指出的:「歷史上任何最新的酷刑都從未使決心侵犯社會的人回心轉意。」⑤一種正確的刑罰,它的強度只要足以阻止人們犯罪就夠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刑罰的輕刑化是一種必然。產生犯罪的原因是復雜的,犯罪的增加決非判得不狠、不重。嚴刑峻法固然有其威懾犯罪的作用,但並不能從根本上防止和杜絕犯罪的發生。長期實行重刑主義,必然會使刑罰的負面作用逐步積累起來,形成危及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如果處罰不當,尤其是輕罪重判,很容易使罪犯及其家屬、親友對國家、社會產生不滿甚至仇視心理。這些人集聚得越多,對國家和社會的威脅也越大。所以我們必須從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高度,正確地運用刑罰這一手段。
首先應當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嚴格控制死刑的適用,並逐步減少死刑,是我國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也是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權,也正在於此。死刑問題,人命關天,必須慎之又慎。因為「迄今為止,人類設計的司法制度還不盡完善,而且永遠也不可能完美,無論標榜多麼公正的法官,都可能會因為錯誤的證據、虛假的事實而作出錯誤的死刑判決。」而死刑是剝奪被告人生命的刑罰,一旦用錯,將無法彌補和回轉,因為人死不能復生。毛澤東曾指出:「凡介於可殺可不殺之間的人一定不要殺,如果殺了就是犯錯誤。」⑥在刑事審判中,我們一定要堅決貫徹「少殺、慎殺」的死刑政策,把每一起死刑案件都辦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鐵案」。依法應當判處死刑的案件,只能是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於具有法定從輕、減輕情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於判處死刑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緩。不能為了所謂「平民憤」就把可殺可不殺的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對於論罪應當判處死刑,但還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案件,要注意宣傳法律和刑事政策精神,引導社會公眾觀念的轉變。
其次,要依法充分適用管制、緩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等非監禁刑罰。無論是主刑還是附加刑、監禁性還是非監禁刑,都是我國刑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同犯罪作斗爭的有效手段。對於那些罪行嚴重、社會危害性大的犯罪分子適用監禁刑甚至生命刑是必要的,而對於一些罪行較輕、社會危害性小且有悔改表現、不關押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依法適用非監禁刑,同樣有利於貫徹罪行相適應的原則及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消除罪犯的對立情緒,增強其接受教育改造的自覺性,達到教育改造的目的;也有利於減少犯罪分子交叉感染和重新犯罪的機會,對社會的長治久安也有著長遠的重要意義。同時,還可以減輕監押負擔,降低刑罰成本,合理分配有限的刑罰資源。對此我們應及時更新觀念,對於那些罪行較輕,主觀惡性不是很深,或者確有悔罪表現,不關押也不致於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特別是罪行較輕的初犯、偶犯和未成年罪犯,應當嚴格依照法定條件,充分適用管制、緩刑、單處罰金等非監禁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