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獨立與英國
1. 為什麼司法獨立是英國民主的基礎
沒有司法獨立,民主隨時可以演變為大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或少數人對大多數人的專政,這一來,總有人得不到公平的待遇。所以,司法獨立是英國民主的基礎,也是所有西方發達國家的民主的基礎。
2. 英國政體如何體現司法獨立原則
英國的政體是君主立憲制 採用三權分立原則 但出去司法是獨立以外其餘都集中於議會專的下議院 即是首相屬領導的中央政府(內閣),但英國的首相和美國的一樣是普選的 有民眾選舉的 即是說到了選舉時間時成立選舉委員會 各大政黨爭奪各選區的下議院席位 最後勝出者即獲得多數選票的政黨領袖 由國王 (女王)召見邀請他組閣成立政府 。 不過議會 分為上議院和下議院 上議院是貴族組成 下議院是有選舉產生的 立法是有政府提議案 有下議院討論 審核 通過後 交上議院第二次審核 一般由於歷史上的上下議院的斗爭到現代後立法權,。但值得一體的是英國是沒有完整的一部憲法的。但是司法權由上院單獨行使外,其餘職能主要由下院行使 但是英國的司法權是不允許挑戰英皇的特權的。
3. 美國1787年憲法所確立的政治原則(詳細)
美國在獨立戰爭勝利之後建國,其政治體制很大程度是參考英國,形成三權分立的:
(1)立法:英國在革命形成君主立憲制時,構建的上議院是以貴族為主,而下議院則吸收各階級行業代表的平民百姓,美國以參議會、眾議會對照英國的上議院、下議院。
(2)司法:司法獨立與英國相仿。
(3)行政:英國是以國王(即現在的英女王)為國家象徵元首,但具體行政權是以經過全國普選上台的首相為主,在其帶領下組成內閣運行國家行政體系;而美國則是以總統(當然是經全國普選產生)為國家最高領導人,整個內閣班子由總統推薦組成,內閣中設國務卿(SECRETARY GENERAL)職位,協助總統運行國家行政體系,所以美國總統、國務卿的組合,其實局部相仿英國國王、首相的關系,其中執行細節就不在此贅述了。
單檳匽萎戲迪圃惺晉番福昊侍棋暢躍擁華斕列佐
4. 為什麼英國只有司法獨立沒有三權分立
您好!英國政府對議會負責,需取得議會多數支持才能組成,而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內閣代表著議會多數,因此,行政權和立法權實際上是掌握在一個團體手中的,不分彼此,只有司法相對獨立。三權分立是美國成功建國後,由美國先賢重新設計的一種制度。英國建國在美國之前,美國的三權分立不適用於英國,對英國沒有約束力。謝謝閱讀!
5. 美國是怎樣確立三權分立政體的
美國的開國元勛們認為,要保障人的權利尤其是財產權,必須對政府的權力加以限制,他們「希望有一個更有效能的政府,……效率和秩序是重要的考慮,但它並不如自由同等重要。他們希望保證國內安定並預防未來的叛亂,但他們又想要防止出現一個土生土長的喬治三世」。這就是說,在美國的創建者們的心目中,自由比政府效率更重要,為了保障自由,他們寧肯犧牲效率。
分權制度在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中,通常具體表現為由不同的機關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分權制度在歐美各國的具體形式是不同的,並不都是美國式的「三權分立」,譬如英國就是被稱為「混合權力」型的分權制度,即雖然議會和政府分別掌握立法權和行政權,但政府是由議會產生,並向議會負政治責任,並且由議會上議院掌握最高司法權,這體現了洛克的分權理論:立法權至上。美國實行的則是一種「嚴格的三權分立」,即合眾國(聯邦)的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不僅分別屬於國會、總統、最高法院以及聯邦下級法院,而且它們之間的憲法地位是平行的,憲法沒有規定一個最高權力機關。而且,美國的制衡原則更強調的是:每一個機關在行使其權力時,都需要其他機關的協助;每一個機關都擁有防止、抵禦其他機關侵犯其權力的法律手段。通過這些安排,實現不同權力之間的制約和平衡。
美國獨立後的13州憲法,總的傾向是注重對行政權的防範,各州憲法中的分權是一種強調「立法權至上」、「議會至上」的分權,行政首腦由議會選舉產生,僅僅執行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不能單獨任命政府官員,有的甚至把任命權給予議會單獨行使。尤其是賓夕法尼亞的憲法甚至用一個十二人行政會議來代替行政首腦,從而實際上取消了行政首腦。但與此同時,各州的憲法並沒有確立對立法權的明確限制,造成議會任意侵佔行政和司法部門的權力,最讓各州精英人物憂心忡忡的是議會甚至「把法院關於財產爭議的裁決宣布無效」。在隨後的年代裡,人們日益關注實現徹底分權和遏制立法機關的權力擴張的問題,如馬薩諸塞埃塞克斯縣的一份報告稱,「如果三大權力合而為一,政府就會專制,無論這些權力是在一個人手裡還是在很多人手裡」。傑斐遜在總結弗吉尼亞政府的經驗時,也認為,把權力集中在同一些人手裡,就是專制政體,即使這些權力在許多隻手裡行使,而不是一隻手行使,也不能讓人放心。他指出,「173個暴君,將會與一個暴君一樣專制」。「一個選舉產生的專制政府,不是我們為之斗爭的政府。」
在此期間,產生了許多關於憲法改革的建議,幾乎所有的建議都是以「完全、徹底」的分權作為理由,強調任何時侯,政府的三大基本權力,都必須保持相互獨立,並以此作為衡量所有憲法的一個標准。譬如,有人提出,法官如果依賴議會的任命和發放薪俸,他們就很難擁有「尊嚴和獨立」;越來越多的人要求對議會加以防範,要求由人民選舉國家首腦的呼聲也日益強烈,認為這樣就可以使行政權適當地獨立於立法機關;還有人主張,應該把對軍事和行政官員的任命權從議會手裡拿過來還給國家首腦;等等。也有人建議,應給予行政首腦有限的否決立法的權力,認為這是「保持必要的分權、制約立法機關、阻止立法機關侵佔行政權力的一種辦法」,1780年通過的馬薩諸塞憲法即採用了這種安排,認為讓行政首腦分享立法權,就「可以在政府的三個主要權力之間保持一種適當的平衡」。由於議會的三分之二多數可以推翻行政首腦的否決,因此它不是絕對的否決,而是暫時的否決。
總之,要求削弱立法權「成為1780年代憲法改革的中心問題」。在制憲會議上,麥迪遜指出,「如果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開行使,這是自由政府的一條基本原則,那麼,它們也應該各自獨立地行使,這也是同等重要的基本原則」。三權不僅應該分開,而且應該相互獨立,這種想法顯然成了費城制憲會議的主導思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的憲法沒有採用英國式的議會至上的分權制度,而是採用了讓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門相互平行、相互獨立的分權體制。這種分權體制有以下基本特點:
①三大部門權力來源不同,相互平行。麥迪遜和漢密爾頓指出,應該「使各部門的成員對其他部門成員的任命盡可能少起作用」,為行使不同權力的各政府部門奠定基礎。[39]根據這個原則所設計的體制,國會參議院議員由各州選民選舉(最初是由各州議會選舉產生,1913年第十七條修正案生效後改為現制),眾議員由各選區選民選舉產生;總統由選民選出的選舉人組成的選舉團選出;聯邦各級法院的法官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但一旦被任命,如無失職行為就終身任職。因此,三個機關的地位是平行的,其中沒有一個是最高權力機關。
②三大部門之間相互獨立。這里的所謂獨立指的是彼此「在政治上相互獨立」。一方面,由於三個部門的權力來源各不相同,相互之間也沒有政治上的責任。總統及其政府不就所施行的政策綱領向國會負責,除非經過彈劾國會無權要求總統辭職;總統也無權因國會不支持總統的政策而解散國會;總統和國會均無權將聯邦法院法官免職、撤職或令其提前退休。另一方面,實行所謂「不相容原則」,三個機關的成員不得相互兼職,總統及政府官員、法官均不得在國會佔有和保留議席,議員也不能受任政府文官職位,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也不能同時擔任法官。三個機關各自分掌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
③三個機關在執行自己的職能時需要其他部門的合作。美國政府是一個「由分立的機關分享權力的政府」這就意味著三個機關相互有所依賴。立法權屬於國會,但國會通過的法案須經總統簽署才能生效,生效的法律由總統忠實執行;行政權屬於總統,但總統得在最高法院首席法院的監督下宣誓就職;總統領導政府,但總統提名政府高級官員須經國會參議院批准後方能任命,政府的預算也需要經國會通過和撥款,總統負責與外國簽定條約,但所簽定的條約需獲得參議院批准才能生效。司法權屬於聯邦最高法院及聯邦下級法院,但法院做出的裁決需由政府執行,而法院的運轉也需要國會的撥款,聯邦下級法院由國會以立法設立。
④三個機關都擁有相互制約和相互防衛的手段。麥迪遜和漢密爾頓寫道,「防止把某些權力逐漸集中於同一部門的最可靠辦法,就是給予各部門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門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個人的主動。……野心必須用野心來對抗。」有合作,就有了相互的依賴,也就有了相互的制約。總統可以否決國會已經通過後送交他簽署的法案;國會可以拒絕通過總統提出的政府預算,參議院可以拒絕總統提名的官員和簽定的條約。除此以外,美國憲法還特別為各部門提供了對抗其他部門侵權的手段:對總統否決所通過的法案,國會兩院可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而推翻總統的否決;最高法院可以裁決國會通過並經總統簽署生效的法律和政府的行政命令、法規違憲,但國會可以通過法律決定和變更最高法院的組成人數,並通過提出憲法修正案廢除法院的裁決。此外,國會還可以對總統及其他政府高級官員、聯邦法院法官進行彈劾:眾議院掌握彈劾權,當發生彈劾案時,眾議院以過半數通過提出彈劾;由參議院掌握彈劾案的審判權,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定罪即可將被彈劾的官員免職;如果是總統被彈劾,則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審判。
總之,美國政治制度中存在著雙重的分權制衡,正如麥迪遜和漢密爾頓指出,在美國的制度中,「人民交出的權力首先分給兩個不同的政府,然後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權力再分給幾個分立的部門。……兩種政府將互相控制,同時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前一種分權和控制是聯邦制,所謂兩種政府,是指全國政府和州政府;後一種分權和控制就是三權分立,美國的全國政府和各州政府都實行了三權分立的體制。
6. 英國三權分立的特點
英國的內閣制。
內閣制:總攬國家行政權力的內閣在議會的基礎上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內閣首腦,組織內閣。內閣受議會監督,議會對內閣不信任時,可以倒閣。
在這種制度下,國家元首名義上代表國家,但是沒有實際的行政權力。與內閣制不同的有總統制和君主制。
特點:
一、 行政、立法(指立法創議權,提出的法案要經過內閣審議、表決)合一,而非明顯之三權分立,而且無總統制式的制衡機制。
二、 國家元首與行政首長分由兩人擔任。因為歷史傳統與個別制度差異,其名稱並不固定。國家元首有的稱之為國王,有的稱為總統,也有的稱為大公(如盧森堡)或親王(如列支敦斯登)。至於行政首長則多稱之為首相或總理。
三、 行政首長的產生是建立在議會的同意之上,並對議會負責。行政首長及閣員通常可兼任議員,(但有些國家規定不得兼任),並得因議會的不信任而去職。因此閣揆的任期較不固定。
四、 元首發布命令時,需經行政首長或有關閣員副署(countersigning或countersignature),以明權責,其責任則由副署者承擔。無副署者,則元首之政令不生效力。因此元首的角色實系「統而不治」(reign but not govern)。
五、 國家元首平常主要承擔儀式性任務。但是當國家發生緊急危難,得超越黨派,任命新的行政首長,或宣布行使緊急權力,保護國家渡過危難。因此國家元首雖然不經常行使權力,卻仍擁有象徵性權力(symbolic power)或保留之權力(reserved power)。
六、 行政首長系由間接方式產生。通常系由人民選舉國會議員,再由國會議員選舉產生行政首長。至於國家元首產生方式,則多系以君主繼承(立憲君主國家),或間接選舉(共和體制國家)方式產生,但亦有採取直接選舉者。
七、 議會通常有「倒閣權」,內閣通常也有「國會解散權」,但亦有特例。此二許可權使議會內閣制下的議員黨性較強,黨紀亦較易維持,因為如果執政黨議員對內閣決策不表贊同,導致「倒閣」,議員即需重新面對大選。
若在野黨議員不支持本黨之決策,轉而支持執政黨,則無異將使本黨失去執政機會,同時也可能因選民背棄而遭致落選。基於此,議會內閣制通常有較強之黨紀及較完善之政黨組織。
(6)司法獨立與英國擴展閱讀:
內閣制優點
第一,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通力合作,效率高;第二,議會和選民都可以監督政府;第三,遇緊急情況,內閣可以實行應急政策。內閣制有利於訓練政治家。
內閣制缺點
相對總統制而言,議會對行政機關的監督不如總統制國家議會有力。
7. 英國為什麼司法獨立是民主的根本
你好該是美國總統制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吧!關於美國民主共和制與英國專君主立憲制的異同。(1)相屬同點:都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同屬於資本主義國家政體,本質上均為三權分立的近代國家政治體制。(2)不同點:英國君主立憲制,世襲君主只是象徵性國家元首,權利受憲法限制,是統而不治的虛君。議會才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內閣與首相均對議會負責。美國總統制民主共和國,總統由選民選出,他與他組成的政府只對選民負責而不必對議會負責。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和武裝力量總司令。總統有任免官吏與締約權,但在財政與立法上受到議會監督與制約
8. 簡述西方司法獨立原則。
以美國的司法獨立原則為例,美國的各級法院法官大多是從開業律師中選內拔出來的。聯邦法院的法官容,從地區法院、上訴法院到最高法院,都是由總統提名,交由國會參議院認可同意由總統任命的。至於各個州,有的采選舉制,有的采任命制,有的實行選舉與任命的混合制。在美國,高級法院法官極少數是由下級法院法官升任的。
美國的法官盡管也有級別之分,但在工資收入方面區別不大,在履行審判職責時法律地位更趨平等,法官的獨立自主性也更強,等級色彩盡管存在,但相對弱化。
(8)司法獨立與英國擴展閱讀
司法獨立最早是作為一種觀念被用作對抗王權的專橫和對民眾權益的保護。司法獨立原則在現代各國憲政中得到普遍尊重和確認,作為一項現代法治原則,盡管各國的立法和制度設計有所不同,但基本認為其指法院、法官獨立地行使司法權,法院、法官的審判活動只服從法律與良心,不受外來干涉。
較美國而言,德國的法官人數比較龐大,法院的管理需要法院院長兼管法院行政事務,這就使法院帶有一定的行政性。同時政府行政官員對法官的行為也有一定約束力,這就造成行政權與司法權一定程度上的緊張。
9. 英國君主立憲制 司法權是否獨立
英國司法權當然獨立於內閣之外,議會有權監管法院,但內閣無權監管司法權。法院和內閣都是向議會負責的。
10. 簡述司法獨立原則
司法獨立原則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一項原則,它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下的司法專橫所取得的勝利果實。這一原則經歷了從政治思想原則,到憲法原則,再到司法審判基本原則的演變過程。
作為一項政治思想原則,司法獨立原則起源於三權分立學說,是三權分立的派生物。三權分立學說的產生,已經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所謂三權分立,就是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個部分,分別交給三個不同的機關掌握和行使,這三個機關的法律地位互相平等、互不隸屬、互相制衡。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在其名著《政治學》一書中提出了「政體三要素」的分權理論,從而成為近代分權學說的思想淵源。亞氏從中等奴隸主的立場出發,主張建立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共和制政體,實行法治,反對人治。他指出,「一切政體都有三個要素,作為構成的基礎……三者之一為有關城邦一般公務的議事機能(部分);其二為行政機能部分——行政機能有哪些職司,所主管的是哪些事,以及他們怎樣選任,這些問題都須一一論及;其三為審判(司法)機能。」[1]古羅馬時代,波里比亞斯繼承並發揚了亞氏的分權思想,主張在分權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國家權力機關之間的互相制衡。但是,由於受歷史局限性的影響,無論是亞氏還是波氏的分權理論,都與近現代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有著一定的距離。近現代三權分立的理論和思想,則以英國思想家洛克和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為主要代表,尤以孟德斯鳩為甚。近現代三權分立原則的確立,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需要,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三權分立作為資產階級國家的學說,首先是由英國的洛克提出來的,法國的孟德斯鳩在洛克分權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三權分立學說,從而正式而明確地提出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可以認為,孟德斯鳩是近現代三權分立思想之父,是司法獨立原則的創始人。孟德斯鳩深感封建國家權力過分集中給廣大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帶來的極度危害,認為非實行權力分離不足以消除。他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2]因此,他認為,「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 [3]基於這一認識,孟德斯鳩指出:「每一個國家有三種權力:(一)立法權力;(二)有關國際法事項的行政權力;(三)有關民政法規事項的行政權力。依據第三種權力,他們懲罰犯罪或裁決私人訟爭」,我們稱這種權力為「司法權力,而第二種權力則簡稱為國家的行政權力。」[4]在這里,孟德斯鳩首次將國家權力簡練地概括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並對司法獨立的必要性,作了初步而又深刻的探討。他認為,政府擁有的這三種權力應該由三個不同的機關來行使,而且三種權力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他說:「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並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權同立法權合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權力」,「如果同一個人或是由重要任務、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決私人犯罪或訟爭權,則一切便都完了。」[5]孟德斯鳩從揭露和批判封建專制的角度提出的權力分立和司法獨立的學說為西方國家在憲法及司法審判中確立司法獨立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權分立原則從一項政治原則上升為一項憲法原則,則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之後。最早將三權分立學說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並將其作為憲法原則加以確立的是美國。美國宣布獨立後,其十三個州中的十一個州相繼制定了以「三權分立」為原則的憲法。其後,1789年生效的美國第一部憲法明確規定了三權分立原則。根據美國憲法的規定,在美國,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司法權則屬於最高法院及國會隨時設立的低級法院。繼美國之後,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的憲法也都先後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從而使司法獨立成為三權分立中以權力制約權力的重要支柱。司法獨立原則也由此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所奉行的一項憲法原則。法國憲法在規定三權分立的基礎上,還特別強調司法的獨立性。它明確規定司法權屬於法院,規定司法機關是獨立的機關,並同時規定共和國總統是司法機關獨立的保障者。[6]日本憲法規定,所有法官依良心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本憲法及法律的約束。[7]德國憲法規定,設立聯邦法院和各邦法院,共同行使審判權,並按照司法獨立原則進一步規定,法官獨立只服從法律。[8]
司法獨立原則成為憲法原則之後,在司法實踐中就必須加以遵守,就應該使成為審判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其它任何法律都必須以其為根據。所以,刑事訴訟法也必須堅持司法獨立原則。否則,即是違反憲法的行為。在各國司法獨立的實踐中,英國是實踐最早的國家。英國司法獨立的形成,可以看作是一個比較自然的社會發展過程。因為,在英國,司法獨立是通過社會內部時而激烈、時而緩和的長期斗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於英國採取的是君主立憲的議會制政體,立法機關的地位高於一切。因此,其司法獨立主要是針對行政機關。1701年的英國《王位繼承法》規定,「國王和行政不得干預司法」。而且,該法還對法官職務的保障作了明確規定,如規定法官不可撤換制、職務終身制等等。在美國,司法獨立原則實行得更為徹底。該原則在美國的貫徹,不僅實現了政體上的突破,而且大大提高了司法機關的地位。美國憲法不僅規定法院相對於國會和行政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而且還賦予法院違憲審查權。因此,在美國,司法獨立不再僅僅意味著法院地位的獨立和法官職務的獨立,而且意味著獨立的司法機關對憲法實施的監督和保障。在法國的實踐中,其司法獨立原則的貫徹,重點在於保障司法機關及其人員獨立行使職權,而且基於對三權分立學說的嚴格理解,法國將普通司法權的管轄范圍限制在行政法律關系以外,單獨設立行政法院以審理行政案件。不過,無論是普通司法活動,還是行政司法活動,均依照司法獨立原則進行。德國和日本也比較重視司法獨立原則的實現。在德國,通過立法對法官的地位、法官的任職資格以及撤換程序等作了明確規定,從而滿足了司法獨立的一般條件,而且,德國通過設立憲法法院行使監督和保障憲法實施的權能從而使德國法院在司法獨立的前提下獲得了違憲審查權。在日本,現行《日本憲法》以及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院法》使日本司法的獨立地位得到了比較明確的保障。其具體表現有三:其一,司法權脫離行政權而獲得完全的獨立;其二,作為審判主體,各個法院的獨立審判也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其三,法官的獨立得到了憲法上的保障。《日本憲法》第76條第3項明確規定:「所有法官依良心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本憲法及法律的拘束。」第78條規定:「法官除因身心故障經法院決定為不適於執行職務者外,非經正式彈劾不得罷免。」[9]這些西方國家關於司法獨立原則的實踐充分說明,司法獨立是現代司法制度必須遵循的一項基本行為准則。司法獨立意味著法官審理案件時能夠獨立地作出判斷,既不受訴訟當事人意見的支配,也不受公眾輿論的控制,更不能成為政府權力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