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中的事實錯誤

刑法中的事實錯誤

發布時間: 2022-05-21 20:39:13

刑法中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的罪質指啥

1,對象錯誤
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侵害對象產生的錯誤認識。中國刑法理論中事實錯誤的一種,相當於西方刑法理論中的客體錯誤。

2,打擊錯誤
又稱「目標錯誤」、「行為誤差「行為人意圖侵害某一對象,因未能控制行為方向而侵害了另一對象的錯誤。刑法中事實錯誤的一種。如行為人慾殺死某甲,於是朝某甲開槍射擊,卻命中某甲身邊的某乙,這就是打擊錯誤。
(1)刑法中的事實錯誤擴展閱讀:
一,對象錯誤主要特徵是:
1,行為人在實施故意犯罪的過程中,有明確而具體的犯罪對象。
2,行為人將另一對象誤認為是自己意圖侵害的對象。
二,打擊錯誤主要特徵是:
1,行為人具有明確的侵害對象,並針對侵害對象實施加害行為。
2,實際侵害了行為人意圖以外的另一個對象。
3,行為人主觀上設想的因果方向與實際發生的因果方向不一致。打擊錯誤造成侵害結果,行為人有過失的,承擔過失的責任。不具有過失的,不負刑事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打擊錯誤
搜狗網路-認識錯誤

Ⅱ 刑法中事實認定錯誤的概念是什麼

事實認識錯誤的幾種形式
一是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 二是客體的認識錯誤; 三是對象的認識錯誤; 四是打擊錯誤(或行為偏差); 五是手段、工具的認識錯誤。
編輯本段概論
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與自己行為有關的事實情況有不正確理解。這類錯誤是否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作不同的處理:如果屬於對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情況的錯誤認識,就要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屬於對犯罪構成要件以外的事實情況的認識錯誤,則不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事實認識錯誤種類繁多,比較復雜。
編輯本段客體錯誤
客體錯誤,是指行為人意圖侵犯一種客體,而實際上侵犯了另一種客體。比如,行為人誤認為正在抓捕人犯的警察正與其朋友打架,於是上前將警察打傷。在此案中,行為人意圖侵犯的是他人的健康權利,卻由於其認識錯誤,而實際上侵犯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正常的公務活動。對於這種認識錯誤,應當按照行為人意圖侵犯的客體定罪,認定為故意傷害罪。
編輯本段對象錯誤
對行為對象的認識錯誤,有以下幾種情況: (1)誤把甲對象作為乙對象加以侵害,而二者體現相同的社會關系。如行為人在行為時,誤把甲認為是乙而對其實施殺害行為。這種對體現相同社會關系的具體目標的錯誤認識,並沒有使行為人罪過的內容發生改變,所以行為人仍應負故意殺人罪的刑事責任。 (2)誤把甲對象作為乙對象加以侵害,而二者體現的社會關系不同。比如,行為人意圖盜竊辦公室的一般財物,卻到值班室將槍支作為一般財物加以盜竊。對於這種錯誤,只能根據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內容認定犯罪性質,即行為人以盜竊一般財物的故意實施盜竊行為,成立盜竊罪。 (3)誤將犯罪對象作為非犯罪對象加以侵害。比如,行為人誤以人為獸而實施殺傷行為。對於這種錯誤,由於行為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而不是故意犯罪,而應根據實際情況成立過失犯罪,或是意外事件。 (4)誤將非犯罪對象作為犯罪對象加以侵害。比如行為人意圖殺害甲,但在黑夜中將牲畜誤認為是甲而加以殺害。對於此種錯誤,由於行為人主觀上存在故意,客觀上實施了犯罪行為,只是由於認識錯誤而未得逞,應而構成犯罪未遂。
編輯本段行為認識錯誤
行為認識錯誤包括兩種情況: (1)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實際性質發生了錯誤的理解。比如,行為人把不存在的侵害行為誤認為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實行防衛,致人死傷。這種情況下,由於行為人不存在故意犯罪的故意,因而不應論以故意犯罪,而應根據實際情況成立過失犯罪,或是意外事件。 (2)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手段存在錯誤認識。 手段錯誤有三種形式: 其一,行為人由於愚昧無知或者迷信使用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方法。比如,行為人企圖用畫符念咒的方法達到殺人的目的。這種情況下,由於這種手段本身缺乏危害社會的可能性,行為不具社會危害性,因此,不能成立犯罪。 其二,行為人意圖採用的犯罪手段具有產生危害社會結果的可能性,但由於認識錯誤而使用了不能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手段。比如,行為人誤以砂糖為砒霜,實行殺人。這種情況下,行為人主觀上存在犯罪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是由於認識錯誤,採用了不能使犯罪得逞的手段,因此成立犯罪未遂。 其三,行為人不具有危害社會的意圖,但由於誤解工具或拿錯物品造成損害結果。如,行為人誤把砒霜當作砂糖給人服用,造成他人死亡。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如果在主觀上有過失,成立過失犯罪。
編輯本段因果關系錯誤
因果關系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所實施的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實際發展有錯誤認識。 因果關系錯誤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情況: (1)行為人誤以為自己的行為已達到預期的犯罪結果,但實際上並沒有發生這種結果。比如,行為人慾殺甲,將甲從懸崖上推下,以為甲已墜崖身亡而離去,但實際上甲被樹枝掛住而未死。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已著手實行犯罪,但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因此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未遂。 (2)行為人所追求的結果事實上是由於其他的原因造成的,但行為人誤以為是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比如,上例中,甲墜崖未死,但在受傷回家的路上,被違反交通規則的汽車軋死。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雖然相信自己的行為已致甲死亡,事實上甲最終確實死亡,但我們卻不能認定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因為甲的死亡並不是行為人的殺人行為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交通事故導致的,因此甲負故意殺人未遂的刑事責任。 (3)行為人的行為沒有按照其預想的方向發展及其預想的目的停止,而是發生了行為人所預見所追求的目標以外的結果。比如,行為人意圖傷害甲,不料刺中甲腿上的動脈血管,致使甲流血過多死亡。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行為人的行為導致了甲的死亡,但行為人並無殺害甲的故意,因此不能認定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而只能讓其負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責任。 (4)行為人實施了兩個行為,傷害結果是由其中一個行為造成的,行為人卻誤以為是由另一個行為造成的。比如,行為人意圖殺害甲,在用暴力致其昏迷後,行為人以為甲已死亡,為隱匿罪證,行為人將甲拋下懸崖,致使甲摔死。刑法理論上對這種情況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我們認為,此種情況,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害他人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殺人的行為,並且甲的死亡結果也確實是由他的行為所直接造成的,因此其錯誤認識並不能影響他的刑事責任,行為人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

Ⅲ 刑法理論中 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你好,構成故意盜竊槍支罪的未遂。抽象事實認識錯誤也是對犯罪某一構成要件的認識錯誤,只是這種認識錯誤導致了客觀上構成了與行為人主觀上完全不相同,不同質的犯罪。如甲想殺乙,卻因為沒有瞄準殺了人家一頭牛,等等。甲主觀上是故意殺人,但客觀上卻是毀壞了別人的財產,兩個犯罪完全不同質。超出了同一犯罪的構成要件范圍。那麼抽象事實認識錯誤分為兩類,一類是打擊錯誤,一類是對象錯誤。另一種分類為:一,主觀輕罪而客觀重罪;二,主觀重罪而客觀輕罪;對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則要根據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處理。例如甲欲殺狗熊,但將人誤以為是狗熊而殺死的,就只能成立過失犯罪或意外事件。如果本欲殺人,但將狗熊誤以為是人而殺死的,就只能成立故意殺人未遂。同理。

Ⅳ 刑法里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里的打擊錯誤指什麼

所謂打擊錯誤,也稱打擊失誤、行為偏差、方法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對版象實施侵害權行為,由於失誤而導致實際侵害對象與其本欲侵害的對象不一致。分開解釋就是指:1、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對象實施了侵害行為。2、實際侵害的對象與行為人意欲侵害乃至行為所指向的對象不一致。3、行為人在主觀上不僅不希望而且也沒有放任自己的行為對第三者(實際侵害對象)造成危害。

Ⅳ 刑法中的抽象事實認識錯誤問題

當然不一樣。
打擊錯誤是客體或對象沒有認錯,但打錯了。如兒子看見有人在與其父打架,便想用鋤頭擊打與其父打架之人,但一鋤頭下去,卻打在了其父的身上。這就是打擊錯誤,打擊者在實施打擊之前對其所打擊的客體或對象沒有認錯,是很清楚的。
客體或對象認識錯誤,是一開始就認錯了,把甲當做了乙。如乙想射殺甲,夜裡拿著槍去甲家,發現甲家的窗戶上有一黑影,乙以為是甲,開槍射擊,第二天才知道他只是打死了甲的狗。這就是客體或對象認識錯誤。
你的案例缺少關鍵的一環,即賈某在開槍射擊前有沒有認清,如果認清a和b,那就是打擊錯誤,如果沒有認清,比如a和b是雙胞胎,那就是客體或對象認識錯誤。

Ⅵ 法律認識錯誤、事實認識錯誤(抽象、具體)三者間的區別

一、具體事實認識錯誤:

對象錯誤:甲想殺乙,誤認為丙是乙,舉槍殺死。(乙不在現場)

具體符合說:評價:對乙無罪,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法定符合說:評價:對乙無罪,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打擊錯誤:甲想殺乙,把乙身邊的丙打死了。(乙在現場)。

具體符合說:評價:對乙故意殺人未遂,對丙過失致人死亡,競合構成故意殺人罪。

法定符合說:評價:對乙無罪,直接認定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二、抽象事實認識錯誤:

對象錯誤,甲想殺乙,把文物當乙打壞。(乙不在現場)

評價:對乙無罪,直接構成過失損壞文物罪。

打擊錯誤,甲想殺乙,把身邊文物打壞。(乙在現場)

法律認識錯誤是有三種行為:自己認為所犯行為是犯罪的,但是法律其實不認為犯罪;自己認為行為不犯罪的,但法律規定是犯罪;自己行為是犯罪,但在犯罪情節和輕重上有錯誤認識的。

事實認識錯誤分為兩種:一種對象認識錯誤,比如錯把死人當活人加以殺害;一種是客觀認識錯誤,這個要視情況,區分是意外還是其他!

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雖然不一致,但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范圍,即行為人只是在某一犯罪構成的范圍內發生了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因而也被稱為同一犯罪構成內的錯誤。

(6)刑法中的事實錯誤擴展閱讀:

1、對象錯誤。

具體的事實錯誤中的對象錯誤,是指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作乙對象加以侵害,而甲對象與乙對象體現相同的法益,行為人的認識內容與客觀事實仍然屬於同一犯罪構成的情況。例如:甲本欲電話詐騙乙,但撥錯了號碼,對接聽電話的丙實施了詐騙,騙取丙大量財物。甲的行為屬於對象錯誤,成立詐騙既遂

我們說,對象錯誤,是指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作乙對象加以侵害,而甲對象與乙對象體現相同的法益,行為人的認識內容與客觀事實仍屬於同一犯罪構成的情況。根據具體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在同一犯罪構成要件內的對象錯誤,不影響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甲打錯電話誤將丙當作乙實施了詐騙,並騙取了大量財物,雖然該行為對象錯誤,但是仍然在同一犯罪構成要件內,應認定為詐騙罪既遂。

在對象錯誤中,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的結論一致:該錯誤不影響犯罪故意的成立,認定為故意犯罪既遂一罪。

同一犯罪構成內不同類型的對象、不同行為方式的認識錯誤,按照具體事實認識錯誤中對象錯誤的原則處理,即這種錯誤不影響犯罪故意的成立,只認定為故意犯罪一罪。

2、打擊錯誤。

打擊錯誤,也稱方法錯誤,是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的情況,但這種不一致仍然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

例如:甲欲槍殺乙,因未瞄準而將丙殺死,屬於打擊錯誤。對於打擊錯誤,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的認定不同。法定符合說認為,甲在主觀上有殺人故意,客觀上也導致他人死亡,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具體符合說認為客觀事實與行為人的主觀認識沒有形成具體的符合,因此甲對乙承擔殺人未遂的責任,對丙承擔過失致人死亡的責任,二者屬想像競合犯,擇一重罪處罰。

3.因果關系的錯誤。

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指結果的發生不是按照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的發展所預見的進程來實現的情況。由於故意的認定不要求行為人明確認識因果發展的具體樣態,而只要求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即可,所以,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並不影響故意犯罪的成立。

事前故意(Weber的概括的故意)。指行為人誤認為第一個行為已經造成危害結果,出於其他目的實施了第二個行為,但實際上是第二個行為才導致預期的結果發生的情況。事前的故意屬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按照法定符合說,應按犯罪既遂處理。刑法理論上對這種情況有四種處理意見。

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指提前實現了行為人所預想的結果。例如,甲准備將乙的貴重物品搬至院牆外毀壞,但剛拿起貴重物品時,貴重物品從手中滑落而摔壞。

(二)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即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所發生的事實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構成(因而也被稱為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

那麼,我們能不能說事前的故意屬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按照法定符合說,應按犯罪既遂處理?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既然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事前的故意,又是指行為人誤認為第一個行為已經造成結果,出於其他目的實施第二個行為,實際上是第二個行為才導致預期的結果出現的情況。

就事前故意而言,行為人主觀意圖實施的犯罪與實際實施的犯罪罪名相同,並未超出同一個犯罪構成,因此事前的故意是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而非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我們不能說事前的故意屬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按照法定符合說,應按犯罪既遂處理。

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的處理原則:在責任主義原則基礎上,以法定符合說為標准判斷故意的成立,即在主觀故意與客觀事實的法律評價相一致的范圍內認定是否成立故意犯罪。

主觀上想犯輕罪,客觀上卻觸犯重罪,如果客觀事實在法律評價上包含輕罪的客觀事實,則按照輕罪的故意犯罪既遂處理。該種情形不可能成立重罪的故意犯罪既遂,因為行為人沒有認識到重罪的客觀事實(但對重罪事實可能成立過失犯罪,屬於想像競合犯)。

主觀上想犯重罪,客觀上卻發生輕罪的結果:如果主觀故意在法律評價上包含輕罪的故意,那麼,根據案件具體情形是否成立重罪未遂,這種情形有兩種處理結論:

當案件存在重罪的實行行為,並導致重罪的危險結果時,則成立重罪未遂,同時也成立輕罪(既遂),認定為重罪未遂與輕罪(既遂)的想像競合犯,擇一重罪處罰。

Ⅶ 刑法上的事實認識錯誤的種類有:(多選題)A、假想的犯罪。B、對象認識錯誤。C、工具認識錯誤。

正確答案是B、對象認識錯誤。C、工具認識錯誤。 D、因果關系認識錯誤。E、客體認識錯誤。假想的犯罪的法律認識錯誤,不選。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於構成要件事實的不正確認識。在刑法理論上,事實錯誤可以分為:
(一)客體錯誤
是指對行為客體的認識錯誤,例如欲殺張三而殺死李四或者為偷手錶而偷得金項鏈,均屬客體錯誤。客體錯誤是否阻卻故意,應視其錯誤是同一構成要件還是不同構成要件的錯誤。如果是同一構成要件的錯誤,不阻卻故意,不同構成要件的錯誤則阻卻故意。至打擊錯誤,如果超出構成要件范圍的,亦應阻卻故意;否則不阻卻故意。
(二)手段錯誤
是指行為人在故意犯罪時,實際採用的犯罪手段與其預想的手段在性質或者作用上不相符合,從而未能發生預期的犯罪結果,形成犯罪未遂,刑法理論上稱為手段不能犯的未遂。在手段錯誤中有一種迷信犯的特殊情形,即由於行為人極端迷信愚昧無知,所採取的手段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造成實際的危害結果,因而,刑法理論一般認為對於迷信犯不應以犯罪論處。
(三)打擊錯誤
又稱為打擊偏差,指行為人意欲侵害某一客體,由於失誤導致對另一客體的侵害。例如,欲殺張三,誤將李四殺死。在這種情況下,並非將李四誤認為是張三而將其殺死,而是由於打擊偏差,造成了與本欲侵害客體不相符的另一客體的侵害結果。
(四)因果關系錯誤
指行為人行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發展情況的認識與實際的因果進程不相符合。典型情況是行為人誤認為自己的行為已經發生了預期的侵害結果,為達到另一目的又實施了另一行為,事實上行為人所預期的結果是的一行為所造成的。

Ⅷ 故意犯罪過程中事實認識錯誤的歸責有哪幾種情形

法律分析:故意犯罪過程中事實認識錯誤的歸責情形:

1、對象認識錯誤。

2、客體錯誤。

3、方法或手段錯誤。

4、因果關系的錯誤。

5、打擊錯誤。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Ⅸ 刑法中認識錯誤是什麼

法律分析:《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的意義有不正確理解或者對有關客觀事實存在不符合真相的認識。認識錯誤包括法律認識錯誤與事實認識錯誤。法律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在有意識地實施某種行為時,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或意義有誤解。法律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在有意識地實施某種行為時,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或意義有誤解。一般認為包括以下三種情況:第一,行為人誤認為自己實施的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其實該行為並非刑法禁止的犯罪行為。第二,行為人誤認為自己實施的行為不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其實該行為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第三,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在罪名、罪數、量刑等方面有不正確的理解。事實認識錯誤分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與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雖然不一致,但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范圍,包括對象錯誤、打擊錯誤、因果關系錯誤等。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根據法定符合說,對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應當在主客觀統一的范圍內認定犯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Ⅹ 刑法具體事實認識錯誤和抽象認識錯誤的區別是什麼

刑法一般認為,行為人主觀上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分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和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認識的事實和實際發生的事實雖然不一致,但沒有超出統一犯罪構成的范圍,即行為人只是在某個犯罪構成的范圍內發生了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因而也被稱為同意犯罪構成內的錯誤。
對於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理論上存有具體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的爭論。
具體符合說認為,只有在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域實際發生的事實具體地相一致時,才成立故意的既遂犯;而法定符合說則認為,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只要在犯罪構成范圍內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

熱點內容
法院分判決和 發布:2024-12-27 13:53:08 瀏覽:637
旌陽法院招聘 發布:2024-12-27 13:35:46 瀏覽:605
二建經濟法口訣 發布:2024-12-27 13:35:05 瀏覽:491
法官陳朝暉 發布:2024-12-27 13:23:40 瀏覽:860
政府案例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2024-12-27 13:22:18 瀏覽:283
車撞人法律責任劃分 發布:2024-12-27 13:00:54 瀏覽:545
高校法律援助站工作 發布:2024-12-27 13:00:49 瀏覽:965
稅務相關行政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7 12:57:58 瀏覽:652
海商法實質 發布:2024-12-27 12:57:22 瀏覽:76
私刻公安局公章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7 12:26:40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