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關於解除合同
⑴ 合同解除恢復原狀的理解
法律分析:1、恢復原狀與返還財產在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出現次數最多、與恢復原狀類似的便是「返還財產」一詞。那二者之間又存在何種關聯。觀各國立法,不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國家,恢復原狀在內涵上可能同於不當得利,亦可能具有損害賠償之功能。2在我國法上,恢復原狀的范圍在不同的法律規范中亦有所不同。返還財產是將法律秩序回復到原先狀態的一種方式,但僅僅憑借這一手段並不必然能使權利人的財產權利恢復如初。在標的物已經返還的情況下,權利人仍有可能受有其他損害,其在請求返還財產的同時,有權要求損害賠償。因此,在范圍的界定上,恢復原狀要大於返還財產。
2、恢復原狀與不當得利返還不當得利,是指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利益,致他人受損者,應負返還的義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九十二條 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可見,我國法在不當得利制度構成要件上與大陸法系其他國家並無不同,但在適用范圍上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於我國立法未採納物權行為理論,作為原因行為的合同無效或被撤銷後,原權利人得以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並非德國法上的不當得利請求權。因此,我國法的恢復原狀制度下,原則上是排斥不當得利制度適用的。
⑵ 民法通則關於解除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合同法定解除的情形有哪些
《合同法》第94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將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的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1)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不可抗力可以導致合同不能履行、不能完全履行、不能按時履行。如供貨方甲公司(生產性企業)因天災造成生產線全部毀損,合同不能履行;部分毀損可以視情況確定為不能完全履行;因天災也可能導致不能如期履行。
合同法定解除的情形有哪些?
(2)預期違約。履行期尚未屆滿,債務人明示或默示毀約,這種行為被稱為預期違約。所謂明示預期違約,是指債務人以通知或聲明的方式表示到期將不履行合同。所謂默示預期違約,是債務人以行為表明其到期將不履行合同,比如債務人將惟一的標的物出賣給第三人,第三人善意地取得了標的物的所有權,此時,預期違約人到期不可能履行合同,這就是默示毀約。
(3)當事人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的時間內仍未履行。
遲延履行是指債務人在履行期屆滿後仍未履行債務。當事人遲延履行主要債務,如果繼續履行仍能實現合同目的或者債權的履行利益仍然能夠實現的情況下,債權人不能徑直通知債務人解除合同,而應催告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經催告後,債務人在合理的時間內仍未履行,此時債權人獲得單方解除權,可以通知債務人解除合同。催告是債權人向債務人發出的請求履行的通知,合理的期限,是指給予債務人必要的履行准備時間。合理期限的長短,應當根據合同的具體情況確定。
⑶ 解除合同關系對當事人以後有什麼影響
合同的解除,是合同有效成立後,因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關系歸於消滅的行為。合同解除是合同之債終止的事由之一。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以後,當解除的條件具備時,因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自始或僅向將來消滅的行為,它也是一種法律制度。
我國《合同法》第97條規定:「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本條規定了合同解除的效力。合同解除的效力就是合同解除所產生的法律後果。
所謂根據履行情況,是指根據履行部分對債權的影響。如果債權人的利益不是必須通過恢復原狀才能得到保護,不一定採用恢復原狀。當然如果債務人已經履行的部分,對債權人根本無意義,可以請求恢復原狀。
所謂根據合同性質,是指根據合同標的的屬性。標的的屬性是不可能或者不容易恢復原狀的,就不需要恢復原狀。這類情況較多地發生在:
(1)以行為為標的的合同。如勞務合同,對於已經履行的勞務,也很難用同樣的勞動者和同質量的勞務返還。
(2)以使用標的為內容的連續供應合同。如水、電、氣的供應合同,顯然對以往的供應不可能恢復原狀;租賃合同一方在使用標的後,也不能就已經使用的部分作出返還。
(3)涉及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如合同的標的物所有權已經轉讓給他人,如果返還會損害第三人的利益;解除委託合同,如果允許已經辦理的委託事務恢復原狀,將使委託人與第三人發生的法律關系失效,使第三人的利益受損。所謂恢復原狀,是指當事人應將標的物恢復到訂立合同前的狀態。恢復原狀是合同解除具有溯及力所表現的效力,是雙方當事人基於合同發生的債務全部免除的必然結果。恢復原狀只發生於合同部分或者全部履行的情況。如果合同沒有開始履行,就談不上恢復原狀的問題,因為合同訂立以後的狀態和合同訂立以前的狀態基本一致。恢復原狀還要「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這是指從合同的實際情況和標的物的性質來看是否能夠恢復到訂立合同前的狀態。
恢復原狀的效果因合同標的物的性質不同而有下列不同:(1)在原交付的標的物存在時,自然要返還原物;除返還原物外,還應當補償因返還原物所支付的費用,如果返還的是能產生孳息的物,孳息應當隨主物一起返還。(2)在原物不存在時,如原物是種類物,可以同一種類的物返還。在有些情況下是不能恢復原狀的,例如,原物是特定物而滅失,又如,提供勞務或者使用物品作為合同的給付,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合同解除有溯及力,只能採取賠償損失或者其他補救措施,而不能恢復原狀。
我國法律承認合同解除與損害賠償並存。《民法通則》第115條規定:「合同的變更或者解除,不影響當事人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我國《合同法》第97條規定,合同解除後,當事人有權要求賠償損失。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1)合同解除不溯及既往的,如果只是使未履行的合同不再履行,不得請求賠償損失,那麼一方當事人因另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受到的損害就無法補救。(2)合同解除溯及既往的,如果只是恢復原狀,則非違約方因相信合同能夠履行而作準備所支出的人力、物力,以及為恢復原狀而支出的費用就得不到補償。(3)協議解除合同的情況下,一方當事人因解除合同少受了損失,如果受益的一方不賠償對方當事人因解除合同受到的損害,不符合公平原則。(4)在因第三人的過錯致使債務人不能履行而解除合同的情況下,債權人不能直接向第三人主張權利,只能由債務人向第三人要求賠償,如果債務人取得了第三人的賠償而又不承擔解除合同的賠償責任,等於取得了雙重利益,而債權人卻要自己承擔責任,還是不公平的,使債權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不能因合同解除而免除債務人應負的賠償責任。
⑷ 合同無約定,能否解除合同中某一條款,法律依據是什麼
一、合同條款是合同當事人設立權利和義務的具體內容體現,依法設立的條款,具有法律效力。
二、合同解除是指因出現一定的事由,雙方提前終止尚在有效期之內的合同權利義務的行為。解除針對的是整個合同,而不是針對某部分內容或某個條款。
三、對某一條款有意見,只能通過雙方協商的方式予以變更,或增加、或補充、或刪除;如果符合法定條件,還可申請法院予以變更。
法律依據:
《合同法》第77條第1款: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合同。
《合同法》第54條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⑸ 合同撤銷和合同無效引起的法律後果有哪些
你好,關於上述的問題,解答如下, 在我國滿足《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兩種情形,合同可以進行撤銷。合同撤銷與合同無效都是一種民事行為,但是往往這兩者產生的時候也會引起一定的法律後果。合同無效和合同撤銷所引起的法律後果,應有如下幾個方面:1、合同無效和合同被撤銷的溯及力根據中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無效的民事行為和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中國合同法第56條貫徹了《民法通則》的上述立法精神,明確規定:「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按照該條法律規定,無效的合同和被撤銷的合同,其沒有法律效力的後果一直回溯到合同訂立之時。2、合同部分無效的後果民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這是中國民法的民事行為制度的基本規則之一。3、合同無效和被撤銷後的財產責任在合同當事人已經給付財產或者遭受損失的情況下,合同無效和被撤銷後,必須涉及到財產責任的承擔。中國《民法通則》規定,民事行為被確定無效或者被撤銷後,當事人經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如果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對行為人與對方惡意串通,實施了損害國家的、集體的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給第三人。
⑹ 根據民法通則規定合同的變更或者解除影響當事人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
合同的變更或者解除,不影響當事人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
法條鏈接:〈民法通則〉
1、第一百一十五條:合同的變更或者解除,不影響當事人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
2、第一百一十六條: 當事人一方由於上級機關的原因,不能履行合同義務的,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另一方賠償損失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再由上級機關對它因此受到的損失負責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