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審判監督
Ⅰ 司法監督的作用是什麼
法律監督亦稱「司法監督」或「檢察監督」。是行政法制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系合法性的監督。
1.法律監督是對法律實施中嚴重違反國家法律的情況所進行的監督。法律監督不包括對立法活動的監督,而只是對法律實施情況的監督,並且是以監督嚴重違反法律的情況為主。
從法律的有關規定看,人民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在內容上受到嚴格的限制,即對法律執行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國家公務員職務活動中構成犯罪的行為進行立案、偵查和公訴,對法律遵守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嚴重違反法律以至構成犯罪的行為進行追訴,對法律適用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三大訴訟活動中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以及違反法定程序的情況進行監督
2.法律監督是一種專門性的監督。法律監督的專門性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律監督權作為國家權力的一部分,由人民檢察院專門行使,法律監督是檢察機關的專門職責。檢察機關如果放棄對嚴重違反法律的行為進行監督,就是失職。因而它不同於其他一切社會活動主體都能進行的一般性監督。二是法律監督的手段是專門的。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檢察機關進行法律監督的手段是由法律特別規定的。如對職務犯罪立案偵查、對刑事犯罪提起公訴,以及對訴訟過程中違反法律的情況進行監督等,都是只有檢察機關才有權使用的監督手段。
3.法律監督是一種程序性的監督。法律對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規定了一定的程序規則,這些程序規則可能因監督的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對職務犯罪立案偵查有立案偵查的程序,對刑事犯罪提起公訴有提起公訴的程序,對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提起抗訴有提起抗訴的程序,糾正違法有糾正違法的程序。程序性的另一層含義是法律監督的效果在於啟動追訴程序或者救濟程序。
對於嚴重違法構成犯罪的,法律監督的功能是啟動追訴程序,提請有權審判的法院進行審判;對於構成違法的,法律監督的功能是提請對行為人有管轄權的主體追究責任;對於違反法律的判決、裁定或決定,法律監督的功能是提請作出決定的機關啟動救濟程序以糾正已經出現的錯誤。
4.法律監督是一種事後性的監督。只有當法律規定的屬於法律監督的情形出現以後,檢察機關才能啟動法律監督程序,實施監督行為。並且,司法活動、行政活動、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違法行為,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只有在違法行為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檢察機關才能啟動法律監督程序實施監督。
Ⅱ 什麼是審判監督程序
審判監督程序,即再審程序,是指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人民法院認為確有錯誤,對案件再行審理的程序。
審判監督程序具有以下特點:
1、審判監督程序分為兩個階段,即再審的提起階段和再審的審理階段。再審的提起階段中,因為啟動主體的不同,提起再審的程序和條件也有明顯差別;再審的審理階段中,沒有獨立的訴訟程序,應根據原審的審級和再審法院的級別,分別適用一審普通程序或二審程序進行審理。
2、再審的提起只能由特定的機關和人員完成。
3、人民法院基於審判監督權提起再審以及人民檢察院基於檢察監督權提起抗訴,不受時間的限制;當事人申請再審,一般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6個月內提出。
4、再審提起成功的標志,是人民法院作出再審裁定,審判監督程序自此進入再審審理的階段。在裁定提起再審的同時,一般應當裁定中止原裁判的執行。
5、審理再審的法院一般為提起再審的法院。在有些情況下,可以將案件交給原審人民法院進行再審審理或者交給與原審人民法院同級的其他人民法院進行再審審理。
6、再審的審理范圍受到當事人再審請求范圍或人民檢察院抗訴支持當事人請求范圍的限制。
(2)司法審判監督擴展閱讀
對於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原來是一審的按照一審程序進行,所作判決、裁定可以上訴、抗訴;若原來是二審生效,或者是上級法院提審,應當依照二審程序進行,所作判決、裁定是終審判決、裁定。
審理期限方面,對於所有再審案件,應當自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需要延長的不能超過六個月。
對於再審改判宣告無罪並依法享有申請國家賠償權利的當事人,法院宣判時應當告知其在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可以申請國家賠償。
Ⅲ 如何正確認識審判監督管理和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之間的關系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無疑是回歸「讓法官裁判,由裁判負責」的司法基本原則。
「讓審理者裁判」,其重大意義在於打破以往司法權運行的「行政性」和「層級性」地位,改變「法官不審判、法官不審判」和「審判分離」的問題,實現「審判統一一致」。法官必須是法官,必須有「個人經驗」。
同時「讓審理者裁判」,也清楚和明確無誤的賠償的權利被授予「法官」,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人,也就是說,法官必須有權做出判斷,法官必須有一個獨立的地位,一個獨立的個性和完整的管轄權。
(3)司法審判監督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一是申請人必須是交通事故的當事人。
因為交通事故責任是絕交通事故當事人定的,不是交通事故的當事人,如車輛所有人、當事人的單位以及其負責人、當事人的僱主等都不能成為重新認定的申請人。
如果當事人喪失了行為能力或死亡,其近親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其他人均無權代理)可以以當事人的名義申請重新認定;如果當事人無行為能力及無近親屬,可以請法定代理人提起重新認定,但申請人仍是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只是以代理身份出現。
二是被申請人是認定責任單位,而不是個人。
這里有很多當事人會認為是某個辦案人員辦案不公,認定責任有偏向性,而對辦案人員進行申訴,要求對事故責任進行重新認定,這是錯誤的。
因為交通事故責任不是某個辦案人員認定的,而是公安機關集體認定的。所以,被申請人是指某個公安機關而不是指個人。
三是第三人。
這主要是在責任重新認定時,利於第三人進行申辯,因為上一級公安機關如果認為責任認定不當需要變更時,會涉及到第三人的責任變動,從而在行政處罰、損害賠償等方面影響到一系列法定權力,有必要讓第三人到場申辯。
如果交通事故當事人均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在法定期限內重新申請認定者,均為申請人,則不存在第三人。
Ⅳ 什麼是審判機關的審判監督
審判監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依照法律規定由法定機關提起,對案件進行再審的程序。它又稱為再審程序。基於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行使審判監督權和行使檢察監督權引起的再審程序和當事人行使訴權申請再審引起的再審。前兩種稱為審判監督程序,後一種稱為當事人申請再審程序。從廣義上講,前兩種和後一種統稱為審判監督程序。
再審程序是特別救濟程序
審判監督程序即再審程序是獨立於審級之外的一種重要的程序制度,是特別救濟程序,其啟動有較為嚴格的法律限制。再審制度是對上訴等常規程序的補充,其實質是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但有錯誤的裁判再次進行審理,以期糾正原有錯誤的一種救濟制度。由於再審程序與判決的既判力及終極性的內在沖突,頻繁地啟動再審,必然會動搖裁判的既判力。為了維護生效裁判的終局性,權威性和穩定性,我國民事訴訟法對再審的提起方式,再審事由等均作了相對嚴格的限制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對啟動再審程序是十分審慎的。
再審案件的審理是在原審裁判的基礎上進行的
一般情況下,當事人或抗訴機關不會對原審裁判涉及的所有問題都有異議,只是對其中的一部份要求再審。因此,再審程序的審理范圍應主要圍繞檢察院的抗訴內容和當事人申訴、申請再審的請求和理由進行。此外,再審案件往往案情復雜,經過一審、二審的審理和裁決,絕大多數案件得到了解決,只有極少數案件進入再審程序。這些案件大多屬於爭議較大,在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方面存在不同看法。且再審程序審理的對象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已經不是單純的訴訟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之爭。但無論啟動再審程序的方式如何,都是針對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的。無論再審的結果是維持還是改判,再審都需要對原審裁判正確與否作出評判。所以,再審案件的審理對象明顯不同於一、二審程序。
Ⅳ 司法機關的監督
【司法機關的監督的概念】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行政機關進行的內監督。司法機容關的監督主要有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
【審判監督】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行使國家審判權,通過審理有關案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的監督。《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其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通過審理行政訴訟案件,對符合法律規定受案范圍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有權判決撤銷、部分撤銷、變更、責令履行和賠償,以監督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政。
【檢察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行使檢察權,通過檢察活動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的監督。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除了對公安等機關的偵查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外,還可以對公安、監獄等執行機關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等。
Ⅵ 審判監督庭是干什麼的
法律分析:審監庭是一個設立於法院的審判監督機構,是審判委員會的常設機構。審判監督是對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監督的主體可以是國家權力機關、人民檢察院、新聞媒體等,人民法院體系內還可以有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審判監督的形式可以有第二審人民法院對第一審人民法院的監督,負責死刑復核的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的監督以及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對下級人民法院的監督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四條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重新審理,對於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Ⅶ 什麼是審判監督程序與其他審判程序有什麼不同
審判監督程序是《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一種針對個別案件的獨立的審判程序,並非一般民事案件的必經程序。普通民事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審判監督程序是糾正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裁判的一種補救程序,即是不增加審級的具有特殊性質的審判程序。
與其他訴訟程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必須是特定的機關和人員:本級人民法院院長、上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享有審判監督權的人民檢察院及符合再審申請條件的當事人。
第二,依審判監督程序法院審理的對象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既包括第一審法院審理的已發生的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調解協議,也包括二審法院審理的已生效的判決、裁定或者調解協議。
第三,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前提條件,必須是案件的裁判在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
第四,適用審判監督程序的法院,可能是再審案件的原審人民法院,也可能是再審案件的上訴審法院;同時,上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都有權進行審理,並依法重新作出裁判。
第五,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時限的規定與其他程序不同,除當事人申請再審須在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兩年內提出外,無論是人民法院按審判監督程序提起再審,還是人民檢察院基於審判監督權提起抗訴,都不存在時間性的限制,只要符合法定的再審條件,任何時間都可提起再審。
第六,審判監督程序審理的對象是生效的法律文書,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調解書具有強制性和穩定性,任何人都無權改變,當事人必須依法執行該生效的裁決。只有當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行使監督權引起再審程序的發生或者當事人依法申請再審引起再審程序的發生,才能對該判決、裁定或調解再次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
第七,適用審判監督程序審判的案件不交納訴訟費。因為再審案件大部分是錯案,造成錯案的原因是法院審判人員的主觀疏忽或徇私舞弊,對錯案再審向當事人收取訴訟費是有失公允的。
審判監督程序的設立,是人民司法工作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在訴訟程序制度上的具體體現,是我國民事訴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審判監督程序的適用,對於保證案件的質量,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以及完善民事訴訟程序制度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Ⅷ 審判監督程序時效規定
法律分析:審判監督程序時效是六個月內,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果是人民法院、檢察院行使監督權力的,是沒有時效規定的,如果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該在判決書生效後六個月內提出。無論是刑事訴訟還是民事訴訟,審判監督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程序,審判監督是對法院的判決結果進行監督,對司法的公平、公證都是非常重要的,審判監督是有一定程序的。「審判監督程序,又稱「再審程序」,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依職權提起再行審理的特殊訴訟程序。目的在於對已生效而確實有錯誤的判決和裁定,通過再次審理並作出裁判予以糾正。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八條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