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和民法
❶ 疫情期間各種法律訴訟時效是否都要延期
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疫情這一不可抗力的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滿六個月,訴訟時效期間屆滿。適用訴訟時效中止制度,須要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發生時間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
(2)因此疫情的影響,致使當事人不能行使請求權;如若此疫情並未對當事人行使請求權造成障礙的,不適應訴訟時效中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四條,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下列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喪失代理權;
(三)繼承開始後未確定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
(四)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導致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障礙。
自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滿六個月,訴訟時效期間屆滿。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在了疫情期現治健康公民出行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在了解疫情期間限制健康出行嗎?中華人民公我沒法。沒有疫情期間限制公民出行。在疫情期間可以臨時出出台限制公民區域性復習,不進入民法。
❸ 民法典中疫情防控期合同提前終止算違約責任嗎
法律分析:疫情防控期合同提前終止是否算違約責任,要看疫情防控是否為不可抗力因素。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條 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違約責任。
❹ 民法典買房定金交了因為疫情會怎麼辦
法律分析:疫情屬於不可抗力事由,因該事由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可以解除合同,並且無需承擔違約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不可抗力是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❺ 疫情期間處理民事糾紛
法律分析:主要還是以協商為主,協商不成的可以上法院起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四十二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力量,按照預防、控制預案進行防治,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必要時,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採取下列緊急措施並予以公告:(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二)停工、停業、停課;(三)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四)控制或者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五)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
第四十五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根據傳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國務院有權在全國范圍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權在本行政區域內緊急調集人員或者調用儲備物資,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
❻ 民法典和傳染病防治法哪個法階地位高
民法典高。
民法典的正式實施,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強大的民事法律保障。對不遵守傳染病防治規定,給他人造成人身、財產損失的,不僅要承擔相關行政。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制定本法,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管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
❼ 民法典因為疫情原因發放全勤獎金嗎
發放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普法內容。
1。疫情期間,交通不允許導致不能按時回公司復工,不構成曠工。疫情期間企業無薪休假這一做法是違法的。
2。企業因受疫情影響導致生產經營困難的,可以通過與職工協商一致採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等方式穩定工作崗位,盡量不裁員或者少裁員。符合條件的企業,可按規定享受穩崗補貼。企業停工停產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企業應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准支付職工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若職工提供了正常勞動,企業支付給職工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職工沒有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應當發放生活費,生活費標准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辦法執行。
❽ 疫情防控四個責任
法律分析:疫情期間,全面落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的四方責任。 各地政府主要負責人對屬地防控工作負總責,對轄區內的疫情防控工作進行督促檢查,確保防控工作不留死角。政府各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切實做好本行業、本系統的防控工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四十五條 因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後,應當返還被徵用人。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或者徵用後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
❾ 民法典草案新增三大抗疫規定:完善國家訂貨合同制度
草案結合來新冠肺炎疫情防自控工作,完善了國家訂貨合同制度,規定國家根據搶險救災、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達國家訂貨任務、指令性計劃的,有關民事主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
具體來說,「國家根據搶險救災、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達國家訂貨任務、指令性任務的,有關民事主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此外,「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負有發出要約義務的當事人,應當及時發出合理的要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負有作出承諾義務的當事人,不得拒絕對方合理的訂立合同要求」。
❿ 民法典2021和2022區別
民法典回應疫情,在監護制度、財產徵用、物業責任、國家訂貨合同等方面作了有針對性的規定。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關於民法典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顯示,交付表決前,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和有關方面的意見,草案作了100餘處修改,其中實質性修改40餘處。比如,實踐中,有的物業服務人員採取斷水、斷電等方式催收物業費,對業主的基本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對此,民法典合同編物業服務合同一章增加了禁止性條款。又如,提交審議的草案規定: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最終出爐的民法典將「言語、行為等方式」進一步細化為「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
在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降低法定結婚年齡、住宅用地使用權自動續期、小區車位分配等問題上,民法典並未取得實質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