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袁彬刑法

袁彬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5-23 09:33:17

❶ 明朝為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設置的廠衛特務機構有

明朝富有特色的廠衛制度是其中央權力高度集中的結果,廠衛包括錦衣衛和東廠、西廠、大內行廠兩大系統。本文從基本史料出發,簡要廓清這一制度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及其主要職能,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在當時社會產生的歷史原因,並試圖對這一制度對當時社會產生的影響做出客觀的評價。

關鍵詞:明朝;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

明朝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發展的頂峰階段,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同時在其政治制度上產生了極具特色的廠衛制度。《明史·刑法志三》中載有:刑法有創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設立錦衣衛,逐漸形成的廠衛制度是中國政治制度史中一塊獨立的單元,從其產生到其最終消亡歷經200餘年。不同版本的中國通史教材對於這一制度的普遍性結論一般都類似於此:「廠衛是極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產物,它的出現,也標志著君主專制統治的加強。」將這一制度視為明王朝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結果。

一、廠衛的產生及發展消亡過程

廠衛是廠和衛的合稱,指的是明朝內廷偵察機構,。衛,指錦衣衛;廠,指東廠、西廠和內行廠。因為二者關系密切,後人將這兩大系統合稱為廠衛制度。它們的產生淵源、發展情況、最終消亡的基本概況大致如下:

錦衣衛:皇帝的侍衛機構。有關於錦衣衛的來源,《明史》中的記載是這樣的:「太祖即吳王位,其年十二月設拱衛司,領校尉,隸都督府。洪武二年改親軍都督府,統中、左、右、前、後五衛軍,而鑾儀司隸屬。六年造守衛金牌,銅塗金為之。長一尺,闊三寸。以仁、義、禮、智、信為號。二面俱纂文:一曰守衛,一曰隨駕。掌於尚寶司,衛士佩以上直,下直納之。十五年罷府及司,置錦衣衛。所屬有南北鎮慰司十四所,所隸有將軍、力士、校尉、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ii]

錦衣衛下設經歷司與鎮撫司,經歷司主管文卷出入;鎮撫司分南北,南鎮撫司管理本衛的法紀、軍籍,北鎮撫司專理詔獄,。錦衣衛的長官一般從民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歷逐級升遷;同時,錦衣衛的官職也允許世襲。在其組織內,錦衣衛官員有指揮使一人;佐官有同知、僉事、鎮撫、千戶所;下屬有將軍、力士、校尉。

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錦衣衛,到其晚年的時候鑒於錦衣衛權勢太重,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就下詔書「申明其禁,詔內外獄無得上錦衣衛,大小咸經法司」。[iii]取消錦衣衛。然而在靖難之役發生後,明成祖朱棣為了壓制臣民對他的不滿,於永樂元年(1403年)重新又恢復錦衣衛的所有設置和權力。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經過中間短暫取消到永樂元年(1403年)重設,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錦衣衛才退出歷史舞台, 前後共存在了200 多年。

東廠:官署名。據《明史》中記載:「東廠之設,始於成祖。……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為耳目。故即位後專倚宦官,立東廠於東安門北,令嬖暱者提督之,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iv]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除此以外,東廠中設千戶一名,百戶一名;掌班、領班、司房若干;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

東廠自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立後, 一直與錦衣衛並存, 存在時間前後長達200 余年。

西廠:官署名。成化年間,宮中出現「妖人」李子龍用符術與太監勾結私入大內,明憲宗藉此加強特務統治,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又分別設西廠刺事,以汪直督之,所領緹騎倍東廠。」5

西廠的軍官主要從禁衛軍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幾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東廠。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廠事,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西廠也於成化十七年(1482年)隨之解散。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西廠於正德元年(1505年)復開,其權勢超過東廠。

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凌遲,西廠又被撤銷。西廠存在時間很短,僅十年左右。3f"C!l]Xu

內行廠:官署名。正德年間太監劉瑾當權,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他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台。為了便於控制,正德元年(1505年)「瑾又修薪司外薪廠為辦事廠,容府舊倉地為內辦事廠,自領之。京師謂之內行廠。」6

劉瑾親自統領內行廠,比東廠、西廠更為酷烈。武宗以前,廠、衛分立,更迭用事。到了此時,劉瑾當權,東廠首領丘聚,西廠首黨谷大用,錦衣衛指揮史石文義,都是劉瑾的死黨,以致廠、衛合勢,特務遍天下,並創立重刑,令官吏軍民談虎色變,人們視宦官如虎狼。

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以謀反罪被殺,內行廠被撤銷。Z

WS2q4/S 內行廠前後存在不足5 年。

明朝為了強化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從朱元璋開始設立錦衣衛,最終形成了廠衛制度。 「在組織形式上,廠衛是兩個系統,但關系極為密切。且不論他們的直接的頂頭上司,都是皇帝,儼然是一個獵人,手牽兩條獵狗。」7這一制度對明朝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或隱或明的影響。

二、主要職能

從明朝廠衛的產生、發展、消亡來看,它伴隨了明王朝的終了,可以說廠衛對明王朝產生著重要的作用,下面將從廠和衛各自的職能出發,試圖分析各自職能之下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錦衣衛:《明史·職官五》載:「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恆以勛戚都督領之……盜賊姦宄,街塗溝洫,密緝而時省之。」8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至於「緝捕密緝」,則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將錦衣衛的保衛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為皇帝的私人警察。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且不經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傳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即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

錦衣衛另一項職能是「執掌廷杖」。 即皇帝在朝廷上杖責臣下,是對官吏的一種酷刑,明代往往由廠衛行之。廷杖據史料記載始於東漢光武帝劉秀杖打大司空劉據,其後各代都有過廷杖的記載,不過只是少數。但是到了明代,廷杖制度化了其次數之多,手段之狠,為歷史罕見。此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有明一代,史書中關於廷杖的記錄卻是連綿不斷的。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打算化名南巡,群臣紛紛勸諫,明武宗大怒,下令廷杖勸諫南巡的146位大臣,結果打死11人;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的 「大禮儀」事件,明世宗因此下令廷杖134人,打死17人;天啟四年(1624年),魏忠賢以皇帝名義下令廷杖工部侍郎萬憬一百。太監們先到萬憬家把他痛打一噸,然後再拖到朝門前,由錦衣衛行刑,萬憬被打得遍體鱗傷,四天後不治身亡 ...…

縱觀有明一朝的錦衣衛,盡管也出過袁彬、牟斌這樣比較正直的指揮使,但總的來說,其職能主要還是為明朝的極端專制制度充當幫凶。「詔獄,廷杖,立枷之下,士大夫不但可殺,而且可辱,君臣間的距離愈來愈遠,天皇聖明,臣罪當誅,打得快死而尤美名之曰恩。禮貌固然談不到,連主僕間的恩意也因之而盪然無存。」9有了錦衣衛這樣高效率的工具,更加方便了明朝的皇帝壓制士大夫階層、下層民眾,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社會活力的極大降低。

隨著錦衣衛的權力越來越大,「結果皇帝對他給予錦衣衛的廣泛權力警惕起來,也認識到了專門依賴錦衣衛搞調查工作的危險性。他於是更轉向被委派負責東廠的宦官們,他們在秘密工作中終於超過錦衣衛,有時甚至也直接調查錦衣衛。」10

東廠: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蓋遷都後事也。」11,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其權力甚至超過了錦衣衛,只對皇帝負責,不經過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東廠偵緝范圍非常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一些重要衙門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甚至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范圍之內。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衛必須採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匯報,要方便的多。到了明中後期,東廠的偵緝范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 「「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轉相避匿。」12。

西廠: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西廠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為了陞官發財,拚命的構置大案、要案,其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西廠在全國布下偵緝網,主要打擊對象是京內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對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

內行廠:內行廠職能與東西廠一樣,但偵緝范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內行廠的權勢極大,東西廠也在它的偵伺之中,較之東西廠,其濫施的刑獄有過之無不及。內行廠自創刑罰,「罪無輕重皆決杖,永遠戍邊,或枷項發譴。枷重至百五十斤,不數日輒死。」13一時間,錦衣衛、東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平存,緹騎四處,天下騷動。

錦衣衛和東廠、西廠、內行廠都是特務部門,專門從事保衛皇帝的偵緝活動,廠衛都可以不通過司法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集保衛、偵查、控訴、審判、執行職權於一身。因此可以說二者的性質和任務是一樣的。而二者同時也是存在差異的:其一,錦衣衛是軍隊,東廠、西廠、內行廠則不是軍隊性質的組織,可以說是純粹的特務組織。其二,錦衣衛的長官一般都由外戚或功臣擔任;而東廠、西廠則由太監統領的。其三,廠、衛不是並行的,衛在廠的監督之下。

衛與廠結合在一起,保衛職能、警察職能、行政職能混雜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政警合一的特務系統,適應了維護集權專制統治的需要。廠與衛的職權基本無差別,他們之間相互勾結、相互倚重,都是皇權專制集權金字塔下的一塊塊磚石。但由於錦衣衛屬於外官,奏事需用奏疏,還有勛戚及其子弟參加,不如東廠太監親近,故廠的勢力總要大於衛:錦衣衛偵伺一切官民;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西廠有時還監視東廠,內行廠則監視官民和東廠西廠和錦衣衛);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

❷ 歷史上的錦衣衛是怎樣的一個機構

錦衣衛是中國明朝時期的專有軍事特務機構,其全名為「錦衣衛親軍指揮使司」,前身為明太祖所創頭戴鳳翅盔的錦衣衛大漢將軍設之「御用拱衛司」以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時改制之「儀鸞司」與二年(公元1369年)時改制「大內親軍都督府」。他們直接聽命於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部分功能形同今制憲兵、國家安全局及總統府參軍長。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類似於今天的FBI,如在朝鮮萬曆之戰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 傳統意義上,錦衣衛三大特徵為飛魚服,鸞帶,綉春刀。古人慣以朝廷鷹犬暗稱呼錦衣衛與東廠、西廠。
[編輯本段]歷史
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是「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10000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49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身著金飛魚服,佩秀春刀的錦衣衛官員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一個頓號,基本上把錦衣衛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其中比較著名的為「大漢將軍」。這些人雖名為「將軍」,其實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工作,說白了,就是在皇宮大殿上的樁子。當然,這些「樁子」也非等閑之輩,一般都是牛高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氣十足,聲音宏亮,從外表上看頗有威嚴,對不了解明廷底細的人有一定震懾作用。大漢將軍在錦衣衛中自成一營,初期約有1500人,到明末,由於官僚機構的膨脹,大漢將軍也一度增加到5000餘人。 至於「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也是它為什麼能為人們牢牢記住的原因。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也只是用來鹵簿儀仗,但後來由於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於是將錦衣衛的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為皇帝的私人警察。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兩個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設,專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成化元年,增鑄北司印信,一切刑獄不必關白本衛。北司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為「緹騎」。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為1000,最多時多達60000之眾。錦衣衛官校一般從民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歷逐級升遷。同時,錦衣衛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於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以及對官吏的清廉要求有其他朝代所沒有的高度要求。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的擴大了。一般來講,錦衣衛的工作只限於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適逢野心大、心腸狠的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餘力地製造事端,既可以打擊異己,也可以作為自己升遷的資本。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寧等,在他們掌權時,緹騎四齣,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北鎮撫司大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死於錦衣衛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計其數。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唐武則天時期的短期出現不同,終明一朝幾乎是綿綿不絕,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系,使百官、民眾、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 錦衣衛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的士大夫的一項酷刑,始自明朝。《明史·刑法志》稱之為:「明之自創,不衷古制」。一語道破了貫穿明皇朝的特別專制的酷政性質。一旦哪位倒霉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在那裡,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一左一右早已嚴陣以待。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里,隨著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為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准確根據司禮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來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象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則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著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條命。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錦衣衛將校對它也是情有獨鍾。 縱觀有明一朝的錦衣衛,既出過袁彬、牟斌這樣比較正直的指揮使,也出過馬順,紀綱一類的走狗,酷吏。既有過對萬曆中日戰爭中出色的情報戰,及其對蒙古貴族策反等表現,也有過依附東廠,妄殺忠臣的卑劣行徑。但總的來說,其職能主要還是為明朝皇帝監視,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階層的不詭行為和預防可能的叛亂,同時負擔相當部分國防及情報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錦衣衛這樣血腥的統治工具,監督士大夫階層行徑顯得更加得心應手。有明一代的錦衣衛,基本是文官,宦官兩大政治集團的政治斗爭工具。盡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更大的是負面影響。 明代的錦衣衛設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明史·刑法志》明確說,近於漢武帝時之詔獄。所謂詔獄,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級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詔書始能系獄的案子。漢武帝與匈奴作戰多年,將國家拖入了戰時體制,多用法家酷吏,嚴刑峻法,《史記·酷吏列傳》等篇說,漢武帝晚年,詔獄多達二十六所,關押有郡守、九卿一級高官前後達百餘人,牽連對象至十餘萬人。不過,在漢代,這類酷政依然只是漢武帝晚年階段較短時期的現象。了解了詔獄的性質,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設置錦衣衛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職官五》說:「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恆以勛戚都督領之……盜賊姦宄,街塗溝洫,密緝而時省之。」明太祖擔心自己死後,下一代皇帝駕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幾興大獄,假借了若干由頭,連殺帶整,把輔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滅了個乾乾凈凈。這類案子,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如果交給朝官們按法辦理,就有可能曠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這些案子作為詔獄交給錦衣衛辦理。 這樣來看錦衣衛,性質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衛」,本就是皇帝的親兵;「刑獄」,自己可以斷獄;加之「密緝」,則又說明其特務機構性質。漢武帝時的詔獄,仍是由朝官辦案,只是嚴刑峻法的政策失誤;明太祖的錦衣衛,則以消滅功臣為目的,羅織罪狀,置無罪者於死地。「幽縶慘酷,害無甚於此者,太祖時,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獄中,數更大獄,多使斷治,所誅殺為多。」《明史·刑法志》說:「胡惟庸、藍玉兩(大臣)案,株連且四萬(人)。」足見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維護皇權,鏟除腐敗之心過關切的產物,所以其後遺症也特別嚴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類酷政不可以為長,所以,在藍玉案以後、也即是功臣都已殺得差不多後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詔內外獄無得上錦衣衛,大小咸經法司」。不過,始作俑時心術已壞而造成的弊政,是難以斷根的,到他的兒子燕王朱棣,借著京城文武功臣已經殺光、大傷元氣的特殊機遇,起兵奪了明太祖嫡孫建文帝的帝位,是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殺忠於建文帝的正直官僚,這卻又需要特務機構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錦衣衛重又燦爛輝煌。明初兩代重用錦衣衛,其後,有明一代,此弊終難去矣。
歷任指揮使
錦衣衛的第一任指揮使在歷史上沒有明文記載,不過綜合各種蛛絲馬跡來看,有明明白白的錦衣衛指揮使名分的第一人是毛驤,打造了胡惟庸死後的牽連大案,最後把自己也牽連進去陪葬了,被朱元璋為了平息眾怒而推出去做了胡惟庸的墊背。第二代是蔣瓛,歷史上藍玉謀反的罪證正是他通告的朱元璋,當然在瘋狂的藍玉案後,被老朱一杯毒酒搞定。此後到建文時代都沒有常設。錦衣衛 第三代比較出名,成祖時代的紀綱,歷史上他負責用雪壓死了解縉,永樂十四年因為支持漢王奪嫡被砍了。因為執掌錦衣衛時的種種惡行而被列入《明史·佞幸傳》的第一位。此後按步升遷了幾位,有一個是蒙古人賽哈智。 英宗繼位的時候,錦衣衛指揮使是劉勉和徐恭,《明史》上說他們「皆謹飭」。王振上位後,提拔親信馬順作了錦衣衛的老大,然後在英宗被俘後,作為王黨「餘孽」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緊接著景泰朝的清算開始,盧忠當了指揮使,指揮了一把景泰朝的「金刀案」,撲朔迷離之後,盧忠甚至裝瘋,一把刀引發的血案被內閣和司禮監聯手壓了下去。「奪門之變」後的指揮使是逯杲,公然索賄,胡亂按罪,被准備謀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欽發現了無間身份後砍了,為事業獻身。接任的是門達,也不是好人,憲宗繼位後流放廣西。不過天順朝最出名的指揮使是皇帝的大恩人袁彬,全大明錦衣衛的頭頭腦腦們摘出來,所有人聽過的好話加起來估計也沒有給他一個人的多。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皇帝上台錦衣衛都得大清洗一遍,只有他服侍了兩代皇帝還都是正牌衛使。去世時官爵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為帝國超一品的大員,連母親和妻子都是一品誥命。另一位在同期做過錦衣衛指揮使的是蒙古人哈銘,他和袁彬是唯二與英宗在「土木之變」後共患難的。還留下一本回憶錄《正統臨戎錄》。 憲宗朝的第一位指揮使是萬貴妃的弟弟萬通。後繼者朱驥持獄公正,風評不錯。弘治朝的牟斌也是個厚道人。[1] 指揮使馬順象牙腰牌 正德時,衛使石文義與張采攀附劉謹,劉公公倒台後也歸天了。接棒的是錢寧,這位同志從小被太監義父「嬖之」。做御前侍衛更是跟武宗皇帝睡在同一張床上,「如膠似漆」,還順便認了皇帝做乾爹,名札上直接寫「皇庶子錢寧」,不過後來還是倒在了另一位皇帝親近江彬手裡。江彬繼任了錦衣衛指揮使和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而且同時還管了東廠。正德朝的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都是錢寧和江彬「誘使」皇帝乾的。正德一死,江彬也就被剮了。 嘉靖朝錦衣衛指揮使換得勤快,開始是朱宸,不久是駱安,然後是王佐、陳寅,都是嘉靖在安陸興王府的舊人。之後就是陸炳,嚴嵩的同黨,不過卻是被夏言逼得,而且居官並無過甚之惡跡,並且對士大夫折節有禮,不曾陷害一人,為朝士所稱。他是嘉靖奶娘的兒子,而且還救過嘉靖的命,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而且是善終。但是死後在隆慶朝還是被清算了,萬曆的時候張居正出來替他說話,身後才得保持。嘉靖三十九年陸炳退休後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難」功臣朱能的後人,襲封成國公。 萬曆朝張居正時代的指揮使是劉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後期是駱思恭,他干到了天啟四年,在「移宮案」中出了大力,可惜還是栽在魏忠賢手裡了。接任的是田爾耕,崇禎繼位後完結。接任的是駱養性,也就是駱思恭的兒子。之後大概是吳孟明,緩於害人而急於得賄。
酷刑
錦衣衛木印錦衣衛在天津設立機構後,就開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軍情民意,凡是有一點對皇帝不利的言論都逃不過他們的耳目,當地的官吏也不敢隨便過問他們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對他們的不滿,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務們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輕也要落個殘疾的下場。 據明史記載,錦衣衛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麼夾棍、腦箍、攔馬棍、釘指等等都包括其內。其中有一項刑罰叫做「杖刑」,特務對於「杖刑」的執行非常有講究,對一般的犯人行刑官只說「打著問」,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說「好生打著問」;要求狠狠打,不論死活的就說「好生著實打著問」。一般來說,只要犯人被抓進來,18種刑具都要受過一遍。和錦衣衛有密切關系的一種刑法,叫「廷杖」,即殿廷上杖責進諫觸怒或有過失的大臣,以提高皇帝的威權。洪武年間,公侯如朱亮祖),大僚如工部尚書薛祥等,都是受廷杖致死的。 相對於杖刑、夾棍等刑罰,廠衛不常使用的幾大酷刑可就令世人不寒而慄,在幾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葯、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來,生不如死。 【刷 洗】就是將犯人脫光衣服按在鐵床上,用滾燙的開水澆在犯人的身上,然後趁熱用釘滿鐵釘的鐵刷子在燙過的部位用力刷洗,刷到露出白骨,最後直到犯人死去。 【油 煎】類似於後來的鐵烙鐵。將一口平的鐵盤燒熱後,將人放在上面,不到片刻,將犯人燒焦。 【灌毒葯】特務們灌一次毒葯,然後喂一次解毒葯,然後再灌另一種毒葯,直到將犯人毒死,目的是使犯人嘗遍了死的恐怖和痛苦,特務們從旁觀賞。 【站重枷】明代的這一刑法卻很特別,戴枷之人必須站立,不準坐卧。枷的重量超過常人體重,最重曾經做過300斤的大枷,給犯人戴上後幾天就得活活累死。據明朝野史記載,廠衛殺人的酷刑還有剝皮、鏟頭會、鉤腸等刑罰,據說,這些刑罰又要勝過以上所說的幾種酷刑。
編制
錦衣衛官員有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事二人,四品,鎮撫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五品,下屬有將軍、力士、校尉,對外有參口口事(缺兩字,私參知某事,見朝鮮王朝實錄)、校令,另有精通多國語言的翻譯(如憲宗朝張渺正),內有法庭和監獄,其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兼理軍匠,即「詔獄」。錦衣衛平日為皇帝爪牙,鎮壓臣下時則羅織大獄,捕人,審訊和處刑。 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駐有分支機構,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區的錦衣衛橋大街和以前的錦衣衛橋,就是當初這些特務機構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務機關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分駐各地的,一是駐在京師的,再有就是臨時向外派遣的。這三部分中,以分駐各地的最為繁多,從明成祖朱棣時就開始設立,後來全國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鎮全部都設有。他們的任務實際是替皇帝偵察該地官吏軍民人等,暗查軍民動態。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五年將首都遷往北京,遷都前,首先派出負責皇帝防務的貼身衛隊「錦衣衛」到天津衛,在原來三衛的指揮衙門前設立錦衣衛指揮衙門府,所在地就是現在的錦衣衛橋大街附近,專門負責暗地監察京津軍民動態。(1404年設立天津衛後,由於天津還沒有建城,天津衛指揮使的官衙就設在現在的獅子林橋望海樓附近;在建城以後,衛指揮使衙門遷入城內,原來的衛所便被空置。) 說清了錦衣衛的性質,東西廠、鎮撫司獄等機構的性質,也就容易說明了。東廠始於明成祖,一開始就是從收買建文帝身邊的宦官、刺探消息起家的機構,其特務性質更為明顯,所以正式建立後即專以宦官負責,「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其後明憲宗又增設西廠,東西廠下面則用了一批幹事,「京師亡命,誆財(敲竹杠)挾仇(報私仇),視(東廠所屬)幹事者為窟穴」,這也就是說,東廠幹事成為流氓頭子,「自京師至天下,旁午偵事,雖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屬」。鎮撫司獄也是明太祖時建立的詔獄,其後亦由宦官負責。明代的劉瑾、魏忠賢等專權的宦官,大多倚靠錦衣衛、東西廠、鎮撫司獄等類帶有特務性質的專設監察機構,不斷陷害、誣殺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賢的狗腿子們,拷掠楊漣、左光斗等正直官僚時,械、鐐、棍、拶、夾棍,五毒俱用,血肉潰爛,即是一例。這終於使整個明代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專制黑暗的皇朝。 錦衣衛與東廠在天津設立機構後,就開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軍情民意,凡是有一點對皇帝不利的言論都逃不過他們的耳目,當地的官吏也不敢隨便過問他們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對他們的不滿,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務們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輕也要落個殘疾的下場。
[編輯本段]業務職掌
錦衣衛的業務職掌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這一句話就包括了錦衣衛的兩大執行機構與職權: 一、大漢將軍:主管皇帝侍衛、展列儀仗、傳遞皇帝命令以及職掌廷杖等事項,可以說和一般禁衛軍毫無不同(只有職掌廷杖此項為錦衣衛獨有)。 二、經歷司和南、北(名稱,非方位)鎮撫司:這一方面即為錦衣衛與一般禁衛軍不同的特點,分述如下: 1、經歷司:主管錦衣衛公務文書的出入、謄寫及檔案封存等事項。 2、南鎮撫司:主管一般衛、所部隊人員之犯罪偵查、審訊、判決、情報以及軍事武器之研發事項(等同後世之憲兵隊、軍事法院、軍事檢查署以及軍備局之結合體)。 3、北鎮撫司:主管各地藩王及官員秘密監視、肅反肅貪,獨立偵訊、逮捕、判決、關押權力(詔獄)以及反間諜事項。(等同後世之國家安全局、調查局、香港廉政公署之結合體)。 其外,也曾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朝鮮萬曆之戰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
[編輯本段]影響與評價
由於錦衣衛是由皇帝直接管轄,朝中的其他官員根本無法對他們干擾,因而使得錦衣衛可以處理牽扯朝廷官員的大案,並直接呈送皇帝。所以,朝中官員多畏懼錦衣衛。而且明朝特務機構使上至藩王宰相,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監視之下,稍有拂逆,便家毀人亡. 另外,錦衣衛擁有特權,無形中令他們可胡作非為、貪贓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護,造成了社會的混亂不堪。所以說,明之亡於廠衛之亡。也有人認為,正因為崇禎時期,錦衣衛許可權大為削弱,所以導致官場腐敗變本加厲,間接引起大明朝的滅亡。

❸ 明朝四川奉直大夫何廣的資料越詳細越好!

何廣(1427~1502),字廷秀,號椒丘,又號天苗,明代廣昌(今江西廣昌)人,何文淵第三子。景泰五年(1454)中進士,初授南京禮部主事,後為刑部主事、廣東司郎中。因秉公執法,拒絕都指揮袁彬所託訟事,名氣日增。成化四年(1468),出任福建按察副使,深入民間,考察民情。得知興化縣農民於洪武初年租官牛,百年後仍交牛租谷;福安、寧德銀礦久絕,仍課稅,均上奏朝廷以減免。壽寧銀礦盜采者千餘人,募兵擒其魁首。其舉措深得民心。後遷河南按察使、湖廣右布政使,皆有政績。成化十六年(1480),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兼提督紫荊、雁門、居庸三關要塞。轉左副都御史。歲飢,奏免雜辦及戶口鹽鈔十分之四。成化二十年為刑部右侍郎。是年秋,陝西、山西旱飢,人相食。二十一年正月,奉命前往山西賑災,了解實情後,奏請朝廷發內帑、賣淮鹽,得銀三萬兩;又勸導富戶賣米數十萬石以救貧,並實行以工代賑。從而救活災民40萬人,招迴流亡人口14萬戶。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孝宗繼位,閣臣萬安、劉吉忌何廣剛正,將其外放為南京刑部尚書。其時,長江沿岸蘆洲良田,盡為宦官侵佔,農民缺田,生活困苦,他不避風險,上疏奏言:「民之無食,國將危卵,宜將蘆洲良田盡還於民,以利生息」。帝准其奏,命其全權辦理。何廣將洲田按農戶丁口發還,並對劣跡昭著的宦官,按律治罪,深得百姓擁護。弘治元年(1488)正月,經吏部尚書王恕舉薦,何廣返朝接替杜銘為刑部尚書。就刑獄之事直言上疏,為大學士劉吉所忌恨,借事奪其俸祿。後又遭御史鄒魯誣陷,辭職歸里。弘治十五年(1502)卒。正德十一年(1516),贈太子太保。十二年,賜謚「文肅」。何廣學識淵博,對哲學、文學、史學皆有研究,著述有《椒丘文集》、《周禮集注》、《策府群玉》、《宋元史臆見》、《文苑群玉》、《唐律群玉》、《續編百將傳》、《賢琬琰集》等。何源:精通經史的刑部侍郎何源(?~1589),字仲深,號心泉,明廣昌縣(今江西廣昌)盱江鎮人,何廣弟何喬年五世孫。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初授嘉興縣令。在任上,他為鄉民郭傑洗雪十年冤獄,將殺人真凶郭明正法,被縣人譽為「神君」。巨商吳瀛倚仗總制之勢,欲增鹽課,何源以倭寇騷擾,百姓疾苦,不宜增加為由向總制陳述,得到總制諒解。嘉興、湖州連遭地震、水災,何源上疏朝廷,請求緩征白銀6000兩,米3000餘擔,用原五年剩餘下來的庫存銀米補繳,減輕民眾負擔。四十一年,調為工部主事,奉命考察山西呂梁單家口大堤修築工程,漕官提出降低民工伙食標准,引起河工嘩然。何源上疏申辯利害關系,說:「法貴有常,前規既存,不如且仍舊制,」方得議止。隆慶初調吏部文選司主事,權相張居正托其照顧親信,他拒不答允,託病辭歸。後為吏部稽勛清吏司、考功清吏司,南京吏部侍郎。他在考察官吏,掌管品級、升遷、改調、黜陟諸事中公允清正,為右僉都御史、應天巡撫海瑞所稱許。萬曆初,為刑部左侍郎,協同曾同亨制定有關刑法條例,審勘刑獄。因過渡勞累卒於任上。因為官清廉,卒時家徒四壁,竟無法入殮。靈柩經過呂梁時,軍民扶柩號哭阻絕道路,抵家鄉後,浙江嘉興百姓不遠千里競相來廣昌弔奠。謚「靖惠」,贈右都御史。著有《心泉集》25卷。何源精通經史,教授有方,一門三進士。長子何衢亭,通《春秋》,為寶佑進士;次子何光龍,精《禮記》,享淳進士;弟子莫如德,專攻《周易》,是淳佑進士。 何廣(1427~1502),字廷秀,號椒丘,又號天苗,明代廣昌(今江西廣昌)人,何文淵第三子。景泰五年(1454)中進士,初授南京禮部主事,後為刑部主事、廣東司郎中。因秉公執法,拒絕都指揮袁彬所託訟事,名氣日增。成化四年(1468),出任福建按察副使,深入民間,考察民情。得知興化縣農民於洪武初年租官牛,百年後仍交牛租谷;福安、寧德銀礦久絕,仍課稅,均上奏朝廷以減免。壽寧銀礦盜采者千餘人,募兵擒其魁首。其舉措深得民心。後遷河南按察使、湖廣右布政使,皆有政績。成化十六年(1480),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兼提督紫荊、雁門、居庸三關要塞。轉左副都御史。歲飢,奏免雜辦及戶口鹽鈔十分之四。成化二十年為刑部右侍郎。是年秋,陝西、山西旱飢,人相食。二十一年正月,奉命前往山西賑災,了解實情後,奏請朝廷發內帑、賣淮鹽,得銀三萬兩;又勸導富戶賣米數十萬石以救貧,並實行以工代賑。從而救活災民40萬人,招迴流亡人口14萬戶。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孝宗繼位,閣臣萬安、劉吉忌何廣剛正,將其外放為南京刑部尚書。其時,長江沿岸蘆洲良田,盡為宦官侵佔,農民缺田,生活困苦,他不避風險,上疏奏言:「民之無食,國將危卵,宜將蘆洲良田盡還於民,以利生息」。帝准其奏,命其全權辦理。何廣將洲田按農戶丁口發還,並對劣跡昭著的宦官,按律治罪,深得百姓擁護。弘治元年(1488)正月,經吏部尚書王恕舉薦,何廣返朝接替杜銘為刑部尚書。就刑獄之事直言上疏,為大學士劉吉所忌恨,借事奪其俸祿。後又遭御史鄒魯誣陷,辭職歸里。弘治十五年(1502)卒。正德十一年(1516),贈太子太保。十二年,賜謚「文肅」。何廣學識淵博,對哲學、文學、史學皆有研究,著述有《椒丘文集》、《周禮集注》、《策府群玉》、《宋元史臆見》、《文苑群玉》、《唐律群玉》、《續編百將傳》、《賢琬琰集》等。何源:精通經史的刑部侍郎何源(?~1589),字仲深,號心泉,明廣昌縣(今江西廣昌)盱江鎮人,何廣弟何喬年五世孫。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初授嘉興縣令。在任上,他為鄉民郭傑洗雪十年冤獄,將殺人真凶郭明正法,被縣人譽為「神君」。巨商吳瀛倚仗總制之勢,欲增鹽課,何源以倭寇騷擾,百姓疾苦,不宜增加為由向總制陳述,得到總制諒解。嘉興、湖州連遭地震、水災,何源上疏朝廷,請求緩征白銀6000兩,米3000餘擔,用原五年剩餘下來的庫存銀米補繳,減輕民眾負擔。四十一年,調為工部主事,奉命考察山西呂梁單家口大堤修築工程,漕官提出降低民工伙食標准,引起河工嘩然。何源上疏申辯利害關系,說:「法貴有常,前規既存,不如且仍舊制,」方得議止。隆慶初調吏部文選司主事,權相張居正托其照顧親信,他拒不答允,託病辭歸。後為吏部稽勛清吏司、考功清吏司,南京吏部侍郎。他在考察官吏,掌管品級、升遷、改調、黜陟諸事中公允清正,為右僉都御史、應天巡撫海瑞所稱許。萬曆初,為刑部左侍郎,協同曾同亨制定有關刑法條例,審勘刑獄。因過渡勞累卒於任上。因為官清廉,卒時家徒四壁,竟無法入殮。靈柩經過呂梁時,軍民扶柩號哭阻絕道路,抵家鄉後,浙江嘉興百姓不遠千里競相來廣昌弔奠。謚「靖惠」,贈右都御史。著有《心泉集》25卷。何源精通經史,教授有方,一門三進士。長子何衢亭,通《春秋》,為寶佑進士;次子何光龍,精《禮記》,享淳進士;弟子莫如德,專攻《周易》,是淳佑進士。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❹ 傳銷app注冊後有會犯法嗎

會犯法。

傳銷,就是傳銷組織通過多層次(MLM:Multi-Level Marketing)、獨立傳銷商來銷售或提供勞務,每個傳銷員除了將貨物銷售以賺取利潤外,還可以介紹、訓練他人為新的傳銷人,並建立新的銷售網路來銷售公司貨物,在公司獲取更多利潤的同時,每個傳銷員也在自己的銷售網路中獲取相應的差額。傳銷方式在世界各地都較為流行,傳銷企業因此獲取大量貨物的差額利潤,但並非傭金。正因為傳銷的巨大商業利潤,趨使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傳銷的方式開展非法傳銷,將正當傳銷演變為「網路連鎖」等非法形式,變相聚斂財富、欺詐群眾,從而連鎖引發非法傳銷人追求財產為核心的各類型犯罪。
【拓展資料】
傳銷產生於美國哈佛大學兩位數學系學生的天才想法,二人開始只是研究倍增學,比如1變2,2變4這樣的數學模型。後來被引用到市場營銷學中成為了傳銷。其實在美國也摸索了很多年,名稱也不統一,有叫直銷,有叫傳銷,直到1979年美國將傳銷正式立法--《反金字塔法》。 首先,非法傳銷有兩層含義,既包括行政法意義上的非法傳銷,也包括刑法意義上的傳銷犯罪。行政法意義上的傳銷包括三種形式:
一是拉人頭;二是收取入門費;三是團隊計酬。以上任意一種都是違法行為,只要具有一種形式即可構成傳銷。而刑法意義上的傳銷只包括兩種形式:一是拉人頭;二是收取入門費,且必須兩種情況都具備。與行政法意義上的非法傳銷相比,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不包括團隊計酬式傳銷,可見刑事立法及其司法解釋對傳銷犯罪入罪門檻關注點主要是加入傳銷組織的人數,立法的意旨在於防止傳銷組織的擴張,防範傳銷的受害者人數增加。
由於「拉人頭」和「收取入門費」實際上並沒有經營活動,其本質是詐騙,所以現在刑法意義上的傳銷就是一種詐騙式傳銷。因此,我國刑事立法規定的非法傳銷犯罪的構成要件比行政法規對非法傳銷的規定更為嚴格,構成行政法所認定的非法傳銷,未必構成犯罪。

其次,提到非法傳銷,不得不討論的就是團隊計酬模式的定性問題。由於其並不屬於詐騙型傳銷,刑法修正案(七)增設的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並沒有將其作為構成此罪的行為方式之一,那麼其是否可以構成其他犯罪呢?抑或者只能以行政法予以規范,並不構成刑法上的犯罪?若網路傳銷組織提供了商品或者服務,不具備騙取財物的要素時,又應當如何處理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國學術界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團隊計酬」式傳銷構成犯罪,但構成何罪又存在爭議。張明楷教授認為,只要是傳銷(包括行政法意義上的傳銷)都可成立犯罪,只不過不同類型的傳銷涉及的犯罪類型不同,其中詐騙型傳銷(拉人頭式傳銷和收取入門費式傳銷)可構成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的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而經營型傳銷(即團隊計酬式傳銷)則可構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非法經營罪;趙秉志教授認為,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同時包括了《禁止傳銷條例》第七條中的三種形式,即「拉人頭」「收取會費」和「團隊計酬」,應當構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王恩海教授則認為,「團隊計酬」式傳銷不構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也不構成非法經營罪,但並不意味著不構成其他犯罪,若其符合其他犯罪的構成要件,仍應進行犯罪化處理。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團隊計酬」式傳銷只是行政違法,不構成犯罪。陳興良教授和袁彬教授認為,不是所有的傳銷都能構成犯罪,只有詐騙型傳銷(「拉人頭」式傳銷和「收取入門費」式傳銷)才能構成犯罪,即構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經營型傳銷(即「團隊計酬」式傳銷)只是行政違法,不構成犯罪。由此看來,學界關於「團隊計酬」式傳銷的法律定性問題並沒有形成一定的共識。

❺ 傳銷為什麼屢禁不止

近年來,國家對傳銷活動打擊力度不斷加大,為何還屢禁不止,甚至愈發猖獗?該如何治理傳銷?

入罪門檻高導致「立案難」

傳銷活動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立案難。「刑法和相關司法解釋僅規定對30人以上且層級在3級以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進行追訴。對於30人以下的,公安機關就不能立案了。」

查閱資料發現,刑法中關於傳銷犯罪的規定,只有第224條規定的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關於該罪的定罪標准,則規定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中:涉嫌組織、領導的傳銷活動人員在30人以上且層級在3級以上的,對組織者、領導者,應予立案追訴。

早在2013年,央視記者曾經到傳銷組織卧底,並與當地警方配合進行抓捕行動。結果,由於該窩點一共只有29人,最終警方不得不將他們全部釋放。

「即使抓到組織、領導者,但將積極參與傳銷活動者排除在刑法規制的范圍之外,只對其進行簡單的說服教育,這只是治標不治本。」葉飄零說,即使打掉一個組織者,很快會產生另一個組織者,而傳銷組織根本不會解散。

「之所以不對其他參加者進行刑法處罰,是考慮到很多參加者本身也是受害者。但是如果他們實施其他犯罪行為,如非法拘禁、故意傷害等,就必須承擔法律責任。」袁彬說,從立法角度,可以考慮將多次參加傳銷的人員,納入打擊范圍。

「正因為這樣,實踐中,對傳銷的認定越來越難,而群眾就更難以辨識了。」

「可以通過受害人講述其親身經歷的方式,增強揭露新型傳銷的針對性。」葉飄零建議,在傳銷活動的重災區,還可以利用居委會和物業的力量,挨家挨戶進行宣傳,將反傳銷宣傳日常化。政府還可以設置舉報獎勵,提高大家舉報的積極性。

「傳銷如此猖獗,根本上還是因為很多人抱有一夜暴富的僥幸心理。所以,要加大宣傳力度,一方面引導公眾樹立合法致富、勤勞致富的觀念。另一方面,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傳銷的危害,增強對傳銷行為的辨識能力。」

❻ 《最愛是中華》中提到朱元璋設立的一個特務機構叫什麼

答案:錦衣衛

錦衣衛是朱元璋的一大發明。《明史·刑法志》說:「刑法有創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是數者,殺人之慘而不麗於法,踵而行之,至沒造而極。舉朝野命,一聽之武夫宦豎之手,良可嘆也!」大意是說,刑法方面明朝獨創的有三樣:一是廷杖(在宮廷之上杖責官員),二是建立由宦官掌控的特務機構東廠、西廠,三是建立軍事特務機構錦衣衛以及它所附屬的鎮撫司詔獄。

這三樣之中,廷杖、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發明,東廠是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的發明,西廠則是明憲宗的發明,此外,明武宗還發明了凌駕於東廠西廠之上的內廠(內行廠)。不過西廠、內廠(內行廠)存在的時間很短,東廠、錦衣衛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它們互相配合,二位一體,當時人稱為「廠衛」。

錦衣衛隨駕出行。

這些衣著華麗的男人最初只是皇家的儀仗隊,日後卻慢慢演變為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特務機構

❼ 800年前的特工是什麼樣

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置的特務組織,直接聽命與皇帝,不受任何人調動。最早起源是1360年代初,朱元璋仍是吳王時代,且更早於稱吳王時代:朱於著名之鄱陽湖水戰鏖戰數月毫發未傷且箭斃敵首陳友諒,即為此「親軍」(錦衣衛原名)護駕建功;創建親兵衛都指揮使者名賴漢臣。朱元璋在建國後,猜忌多疑,怕對大臣對他不忠,因此隨時充滿戒心,要求大臣對他絕對的服從、忠心不貳,要出朝之後也要對他恭恭敬敬,便設法派密探四齣巡視。這是錦衣衛以及明朝特務機構的雛形。

後來,朱元璋以親信密探曰「檢校」,負責偵察在京中官吏的大小之事。直至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朱元璋正式建立錦衣衛組織,首任指揮使是楊憲(檢校),後續是毛驤、蔣?、紀綱。

在朱元璋駕崩前,因錦衣衛「非法凌虐,誅殺為多」,於是大削錦衣衛的權力。後來,靖難之役發生後,明成祖朱棣為了壓制臣民對他的不滿,於是更新恢復錦衣衛的所有權力,永樂十三年《永樂大典》總裁官解縉被紀綱凍死雪地。袁彬官至特授勛上柱國、左軍都督、升授光祿大夫,是最顯赫的指揮使。錦衣衛直至李自成起義滅明後,才可說是正式結束長達262年的歷史。

錦衣衛即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為了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的不法行為,太祖先後任用親信文武官員充當「檢校」,「專主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無不奏聞。」明洪武二年(1369)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1382)設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

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是「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48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身著金飛魚服,佩秀春刀的錦衣衛官員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一個頓號,基本上把錦衣衛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其中比較著名的為「大漢將軍」。這些人雖名為「將軍」,其實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工作,說白了,就是在皇宮大殿上的樁子。當然,這些「樁子」也非等閑之輩,一般都是牛高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氣十足,聲音宏亮,從外表上看頗有威嚴,對不了解明廷底細的人有一定震懾作用。大漢將軍在錦衣衛中自成一營,初期約有1500人,到明末,由於官僚機構的膨脹,大漢將軍也一度增加到5000餘人。

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也是它為什麼能為人們牢牢記住的原因。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也只是用來鹵簿儀仗,但後來由於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於是將錦衣衛的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為皇帝的私人警察。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兩個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設,專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成化元年,增鑄北司印信,一切刑獄不必關白本衛。北司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為「緹騎」。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為1000,最多時多達60000之眾。錦衣衛官校一般從民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歷逐級升遷。同時,錦衣衛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於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以及對官吏的清廉要求有其他朝代所沒有的高度要求。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的擴大了。一般來講,錦衣衛的工作只限於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適逢野心大、心腸狠的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餘力地製造事端,既可以打擊異己,也可以作為自己升遷的資本。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寧等,在他們掌權時,緹騎四齣,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北鎮撫司大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死於錦衣衛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計其數。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唐武則天時期的短期出現不同,終明一朝幾乎是綿綿不絕,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系,使百官、民眾、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

錦衣衛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的士大夫的一項酷刑,始自明朝。《明史·刑法志》稱之為:「明之自創,不衷古制」。一語道破了貫穿明皇朝的特別專制的酷政性質。一旦哪位倒霉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在那裡,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一左一右早已嚴陣以待。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里,隨著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為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准確根據司禮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來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象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則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著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條命。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錦衣衛將校對它也是情有獨鍾。

縱觀有明一朝的錦衣衛,既出過袁彬、牟斌這樣比較正直的指揮使,也出過馬順,紀綱一類的走狗,酷吏。既有過對萬曆中日戰爭中出色的情報戰,及其對蒙古貴族策反等表現,也有過依附東廠,妄殺忠臣的卑劣行徑。但總的來說,其職能主要還是為明朝皇帝監視,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階層的腐敗行為和預防可能的叛亂,同時負擔相當部分國防及情報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錦衣衛這樣高效率的工具,監督士大夫階層,文武官員的犯罪行徑顯得更加得心應手,也使得不法之人及文官集團更加忌憚。有明一代的錦衣衛,基本是文官,宦官兩大同治集團的政治斗爭工具,主要作用總是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而發生著變化。盡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也有相當的負面影響。

明代的錦衣衛設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明史·刑法志》明確說,近於漢武帝時之詔獄。所謂詔獄,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級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詔書始能系獄的案子。漢武帝與匈奴作戰多年,將國家拖入了戰時體制,多用法家酷吏,嚴刑峻法,《史記·酷吏列傳》等篇說,漢武帝晚年,詔獄多達二十六所,關押有郡守、九卿一級高官前後達百餘人,牽連對象至十餘萬人。不過,在漢代,這類酷政依然只是漢武帝晚年階段較短時期的現象。了解了詔獄的性質,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設置錦衣衛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職官五》說:「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恆以勛戚都督領之??盜賊姦宄,街塗溝洫,密緝而時省之。」明太祖擔心自己死後,下一代皇帝駕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幾興大獄,假借了若干由頭,連殺帶整,把輔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滅了個乾乾凈凈。這類案子,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如果交給朝官們按法辦理,就有可能曠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這些案子作為詔獄交給錦衣衛辦理。

這樣來看錦衣衛,性質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衛」,本就是皇帝的親兵;「刑獄」,自己可以斷獄;加之「密緝」,則又說明其特務機構性質。漢武帝時的詔獄,仍是由朝官辦案,只是嚴刑峻法的政策失誤;明太祖的錦衣衛,則以消滅功臣為目的,羅織罪狀,置無罪者於死地。「幽縶慘酷,害無甚於此者,太祖時,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獄中,數更大獄,多使斷治,所誅殺為多。」《明史·刑法志》說:「胡惟庸、藍玉兩(大臣)案,株連且四萬(人)。」足見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維護皇權,鏟除腐敗之心過關切的產物,所以其後遺症也特別嚴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類酷政不可以為常,所以,在藍玉案以後、也即是功臣都已殺得差不多後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詔內外獄無得上錦衣衛,大小咸經法司」。不過,始作俑時心術已壞而造成的弊政,是難以斷根的,到他的兒子燕王朱棣,借著京城文武功臣已經殺光、大傷元氣的特殊機遇,起兵奪了明太祖嫡孫建文帝的帝位,是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殺忠於建文帝的正直官僚,這卻又需要特務機構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錦衣衛重又燦爛輝煌。明初兩代重用錦衣衛,其後,有明一代,此弊終難去矣。

縱觀有明一朝的錦衣衛,既出過袁彬、牟斌這樣比較正直的指揮使,也出過馬順,紀綱一類的走狗,酷吏。既有過對萬曆中日戰爭中出色的情報戰,及其對蒙古貴族策反等表現,也有過依附東廠,妄殺忠臣的卑劣行徑。但總的來說,其職能主要還是為明朝皇帝監視,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階層的不詭行為和預防可能的叛亂,同時負擔相當部分國防及情報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錦衣衛這樣血腥的統治工具,監督士大夫階層行徑顯得更加得心應手。有明一代的錦衣衛,基本是文官,宦官兩大政治集團的政治斗爭工具。盡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更大的是負面影響。

這樣來看錦衣衛,性質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衛」,本就是皇帝的親兵;「刑獄」,自己可以斷獄;加之「密緝」,則又說明其特務機構性質。漢武帝時的詔獄,仍是由朝官辦案,只是嚴刑峻法的政策失誤;明太祖的錦衣衛,則以消滅功臣為目的,羅織罪狀,置無罪者於死地。「幽縶慘酷,害無甚於此者,太祖時,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獄中,數更大獄,多使斷治,所誅殺為多。」《明史·刑法志》說:「胡惟庸、藍玉兩(大臣)案,株連且四萬(人)。」足見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維護皇權,鏟除腐敗之心過關切的產物,所以其後遺症也特別嚴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類酷政不可以為常,所以,在藍玉案以後、也即是功臣都已殺得差不多後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詔內外獄無得上錦衣衛,大小咸經法司」。不過,始作俑時心術已壞而造成的弊政,是難以斷根的,到他的兒子燕王朱棣,借著京城文武功臣已經殺光、大傷元氣的特殊機遇,起兵奪了明太祖嫡孫建文帝的帝位,是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殺忠於建文帝的正直官僚,這卻又需要特務機構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錦衣衛重又燦爛輝煌。明初兩代重用錦衣衛,其後,有明一代,此弊終難去矣。

編制

錦衣衛官員有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事二人,四品,鎮撫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五品,下屬有將軍、力士、校尉,對外有參口口事(缺兩字,私參知某事,見朝鮮實錄)、校令,另有精通多國語言的翻譯(如憲宗朝張渺正),內有法庭和監獄,其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兼理軍匠,即「詔獄」。錦衣衛平日為皇帝爪牙,鎮壓臣下時則羅織大獄,捕人,審訊和處刑。

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駐有分支機構,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區的錦衣衛橋大街和以前的錦衣衛橋,就是當初這些特務機構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務機關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分駐各地的,一是駐在京師的,再有就是臨時向外派遣的。這三部分中,以分駐各地的最為繁多,從明成祖朱棣時就開始設立,後來全國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鎮全部都設有。他們的任務實際是替皇帝偵察該地官吏軍民人等,暗查軍民動態。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五年將首都遷往北京,遷都前,首先派出負責皇帝防務的貼身衛隊「錦衣衛」到天津衛,在原來三衛的指揮衙門前設立錦衣衛指揮衙門府,所在地就是現在的錦衣衛橋大街附近,專門負責暗地監察京津軍民動態。(1404年設立天津衛後,由於天津還沒有建城,天津衛指揮使的官衙就設在現在的獅子林橋望海樓附近;在建城以後,衛指揮使衙門遷入城內,原來的衛所便被空置。)

❽ 誰有《明史》的詳細目錄

第一 太祖一 第二 太祖二 第三 太祖三 第四 恭閔帝第五 成祖一 第六 成祖二 第七 成祖三 第八 仁宗 第九 宣宗第十 英宗前紀 第十一 景帝 第十二 英宗後紀 第十三 憲宗一 卷二十本紀第二十 神宗一 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 神宗二◎光宗 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 庄烈帝一 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 庄烈帝二 志 卷二十五志第一 天文一 卷二十六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二十七志第三 天文三 卷二十八志第四 五行一(水) 卷二十九志第五 五行二(火 木) 卷三十志第六 五行三(金 土) 卷三十一志第七 歷一▲歷法沿革 卷三十二志第八 歷二▲大統歷法一上 法原 卷三十三志第九 歷三▲大統歷法一下 法原 卷三十四志第十 歷四 大統歷法二 立成 卷三十五志第十一 歷五 大統歷法三上 推步 卷三十六志第十二 歷六 大統歷法三下 推步 卷三十七志第十三 歷七▲回回歷法一 卷三十八志第十四 歷八▲回回歷法二 卷三十九志第十五 歷九▲回回歷法三 卷四十志第十六 地理一 京師 南京 卷四十一志第十七 地理二○山東山西 卷四十二志第十八 地理三○河南陝西 卷四十三志第十九 地理四○四川江西 卷四十四志第二十 地理五○湖廣浙江 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福建 廣東 廣西 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雲南 貴州 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三 禮一(吉禮一) 分獻陪祀 壇壝之制 神位祭器玉帛牲牢祝冊之數 籩豆之實祭祀雜議諸儀 祭祀日期 習儀 齋戒 遣官祭祀 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四 禮二(吉禮二) 郊祀 郊祀配位 郊祀儀注 祈谷 大雩 大饗 令節拜天 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 禮三(吉禮三) 社稷 朝日夕月 先農 先蠶 高禖 祭告 祈報 神祇 星辰靈星壽星 司中司命司民司祿 太歲月將風雲雷雨 岳鎮海瀆山川 城隍 卷五十志第二十六 禮四(吉禮四) 歷代帝王陵廟 三皇 聖師 國先師孔子 旗纛 五祀 國馬神南京神廟 功臣廟 京師九廟 諸神祠 厲壇 卷五十一志第二十七 禮五(吉禮五) 廟制 禘佩 時享 薦新 加上謚號 廟諱 卷五十二志第二十八 禮六(吉禮六) 奉先殿 奉慈殿 獻皇帝廟 新王從饗 功臣配饗 王國宗廟 群臣家廟 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九 禮七(嘉禮一) 登極儀 大朝儀 常朝儀 皇太子親王朝儀諸王來朝儀 諸司朝覲儀中宮受朝儀 朝賀東宮儀 大宴儀 上尊號徽號儀 卷五十四志第三十 禮八(嘉禮二) 冊皇後儀 冊妃嬪儀附 冊皇太子及皇太子妃儀冊親王及王妃儀 冊公主儀附 皇帝 加元服儀 冊皇太子皇子冠禮品官冠禮 庶人冠禮 卷五十五志第三十一 禮九(嘉禮三) 天子納後儀 皇太子納妃儀 親王婚禮 公主婚禮品官婚禮 庶人婚禮 皇帝視學儀 經筵 日講 東宮出閣講學儀諸王讀書儀 卷五十六志第三十二 禮十(嘉禮四 賓禮) 巡狩 東宮監國 皇長孫監國 頒詔儀 迎接詔赦儀 進書儀 進表箋儀鄉飲酒禮 蕃王朝貢禮 遣使之蕃國儀 蕃國遣使進表儀 品官相見禮庶人相見禮 卷五十七志第三十三 禮十一(軍禮) 親征 遣將 禡祭 受降 奏凱獻俘 論功行賞 大閱 大射 救日伐鼓 卷五十八志第三十四 禮十二(凶禮一) ○山陵 卷五十九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凶禮二) 皇後陵寢 興宗帝後陵寢 睿宗帝後陵寢 皇妃等喪葬 皇太子及妃喪葬諸王及妃公主喪葬 卷六十志第三十六 禮十四(凶禮三) 謁祭陵廟 忌辰 受蕃國王訃奏儀 為王公大臣舉哀儀 臨王公大臣喪儀中宮為父祖喪儀 遣使臨吊儀 遣使冊贈王公大臣儀 賜祭葬 喪葬之制碑碣 賜謚 品官喪禮 士庶人喪禮 服紀 卷六十一志第三十七 樂一 卷六十二志第三十八 樂二○樂章一 卷六十三志第三十九 樂三○樂章二 卷六十四志第四十 儀衛 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一 輿服一 大輅 玉輅 大馬輦 小馬輦 步輦 大涼步輦 板轎 耕根車後妃車輿 皇太子親王以下車輿 公卿以下車輿 傘蓋 鞍轡 卷六十六志第四十二 輿服二 皇帝冕服 後妃冠服 皇太子親王以下冠服 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 輿服三 文武官冠服 命婦冠服 內外官親屬冠服 內使冠服 侍儀以下冠服士庶冠服 樂工冠服 軍隸冠服 外蕃冠服 僧道服色 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 輿服四 皇帝寶璽 皇後冊寶 皇妃以下冊印 皇太子冊寶 皇太子妃冊寶親王以下冊寶冊印 鐵券 印信 符節 宮室制度 臣庶室屋制度 器用 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 選舉一 學校 卷七十志第四十六 選舉二 科目 卷七十一志第四十七 選舉三 薦舉 銓選 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 職官一 宗人府 三公三孤 太子三師三少 內閣 吏部 戶部 附總督倉場 禮部 兵部 附協理京營戎政 刑部 工部 附提督易州山廠 卷七十三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都察院附總督巡撫 通政司 大理寺 詹事府附左右春坊司經局 翰林院國子監 衍聖公附五經博士 卷七十四志第五十 職官三 太常寺附提督四夷館 光祿寺 太僕寺 鴻臚寺 尚寶司 六科中書舍人 行人司 欽天監 太醫院 上林苑監 五城兵馬司順天府附宛平大興二縣 武學 僧道錄司 教坊司 宦官 女官 卷七十五志第五十一 職官四 南京宗人府 吏部 戶部附總督糧儲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都察院附提督操江 通政司 大理寺 詹事府 翰林院 國子監 太常寺 光祿寺太僕寺 鴻臚寺 尚寶司 六科 行人司 欽天監 太醫院 五城兵馬司應天府附上元江寧二縣 已上南京官 王府長史司 布政司 按察司 各道行太僕寺 苑馬寺 都轉運鹽使司 鹽課提舉司 市舶提舉司 茶馬司 府州 縣 儒學 巡檢司 驛 稅課司 倉庫 織染局 河泊所 附閘壩官 批驗所 遞運所 鐵冶所 醫學 陰陽學 僧綱司 道紀司 卷七十六志第五十二 職官五 公侯伯 駙馬都尉附儀賓 五軍都督府 京營 京衛 錦衣衛附旗手等衛南京守備 南京五軍都督府 南京衛 王府護衛附儀衛司 總兵官 留守司都司 附行都司 各衛 各所 宣慰司 宣撫司 安撫司 招討司長官司附蠻夷長官司 軍民府附土州土縣 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 食貨一○ 戶口 田制 屯田 莊田 卷七十八志第五十四 食貨二○賦役 卷七十九志第五十五 食貨三○漕運 倉庫 卷八十志第五十六 食貨四○鹽法 茶法 卷八十一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錢鈔 坑冶 附鐵冶銅場 商稅 市舶 馬市 卷八十二志第五十八 食貨六○上供采造 采造 柴炭 采木 珠池 織造 燒造 俸餉 會計 卷八十三志第五十九 河渠一○黃河上 卷八十四志第六十 河渠二○黃河下 卷八十五志第六十一 河渠三○運河上 卷八十六志第六十二 河渠四○運河下 海運 卷八十七志第六十三 河渠五○淮河 泇河 衛河 漳河 沁河 滹沱河 桑乾河 膠萊河 卷八十八志第六十四 河渠六○直省水利 卷八十九志第六十五 兵一 京營 侍衛上直軍 皇城守衛 京城巡捕 四衛營 卷九十志第六十六 兵二 衛所 班軍 卷九十一志第六十七 兵三 邊防 海防 江防 民壯 士兵 鄉兵 卷九十二志第六十八 兵四 清理軍伍 訓練 賞功 火器 車船 馬政 卷九十三志第六十九 刑法一 《大明律》 《大誥》 卷九十四志第七十 刑法二 三法司 卷九十五志第七十一 刑法三 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 卷九十六志第七十二 藝文一 經類 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 藝文二 史類 卷九十八志第七十四 藝文三 子類 卷九十九志第七十五 藝文四 集類 表 卷一百表第一 諸王世表一 卷一百一表第二 諸王世表二 卷一百二表第三 諸王世表三 卷一百三表第四 諸王世表四 卷一百四表第五 諸王世表五 卷一百五表第六 功臣世表一 卷一百六表第七 功臣世表二 卷一百七表第八 功臣世表三 卷一百八表第九 外戚恩澤侯表 卷一百九表第十 宰輔年表一 卷一百十表第十一 宰輔年表二 卷一百十一表第十二 七卿年表一 卷一百十二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 列傳 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後妃○後妃一 太祖孝慈高皇後 孫貴妃 李淑妃 郭寧妃 惠帝馬皇後 成祖仁孝徐皇後 王貴妃 權賢妃 仁宗誠孝張皇後 宣宗恭讓胡皇後 孝恭孫皇後 吳賢妃 郭嬪 英宗孝庄錢皇後 孝肅周太後 景帝汪廢後 肅孝杭皇後 憲宗吳廢後 孝貞王皇後 孝穆紀太後 孝惠邵太後 萬貴妃 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 後妃二 孝宗孝康張皇後 武宗孝靜夏皇後 世宗孝潔陳皇後 張廢後 孝烈方皇後 孝恪杜太後 穆宗孝懿李皇後 孝安陳皇後 孝定李太後 神宗孝端王皇後 劉昭妃 孝靖王太後 鄭貴妃 光宗孝元郭皇後 孝和王太後 孝純劉太後 李康妃 李庄妃 趙選侍 熹宗懿安張皇後 張裕妃 庄烈帝愍周皇後 田貴妃 卷一百十五列傳第三 ○興宗孝康皇帝 孝康皇後 呂太後 睿宗獻皇帝 獻皇後 卷一百十六列傳第四 諸王◎諸王一 宗室十五王 ○太祖諸子一:秦王樉 汧陽王誠洌 晉王 慶成王濟炫西河王奇溯 新堞 周王橚 鎮平王有爌 博平王安氵戍 南陵王睦 英 鎮國中尉睦 挈 鎮國將軍安氵侃 鎮國中尉勤熨 楚王楨 武岡王顯槐 齊王榑 潭王梓 趙王 巳 魯王檀 歸善王當冱 輔國將軍當燌 奉國將軍健根 安丘王當澻 壽釒林 卷一百十七列傳第五 諸王二 太祖諸子二:蜀王椿 湘王柏 代王桂 襄垣王遜燂 靈丘王遜烇 成釒具 廷鄣 肅王楧 遼王植 慶王勍 寧王權 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諸王三 太祖諸子三:岷王梗 谷王橞 韓王松 瀋王模 沁水王珵階 清源王幼 予 安王楹 唐王桱 三城王芝垝 文城王彌鉗 彌鋠 輔國將軍宇浹 郢王棟 伊王 彝 皇子楠 靖江王守謙 ○興宗諸子 虞王雄英 吳王允熥 衡王允熞 徐王允 熙 ○惠帝諸子 太子文奎 少子文圭 ○成祖諸子 高煦 趙王高燧 高爔 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七 諸王四 ○仁宗諸子 鄭王瞻颭 廬江王載堙 越王瞻墉 蘄王瞻垠 襄王瞻墡 棗陽王佑楒 荊王瞻堈 淮王瞻墺 滕王瞻塏 梁王瞻 自 衛王瞻埏 ○英宗諸子 德王見潾 許王見淳 秀王見澍 崇王見澤 吉王見浚 忻王見治 徽王見沛 ○景帝子 懷獻太子見濟 ○憲宗諸子 悼恭太子佑極 岐王佑棆 益王佑檳 衡王佑楎 新樂王載璽 雍王佑枟 壽王佑楮 汝王佑梈 涇王佑橓 榮王佑樞 申王佑楷 ○孝宗子 蔚王厚煒 卷一百二十列傳第八 諸王五 ○世宗諸子 哀沖太子載基 莊敬太子載 景王載圳 潁王載啇 戚王載沴 薊王載 匱 均王載 夙 ○穆宗諸子 憲懷太子翊釴 靖王翊鈴 潞王翊鏐 ○神宗諸子 邠王常漵 福王常洵 沅王常治 瑞王常浩 惠王常潤 桂王常瀛 ○光宗諸子 簡王由 學 齊王由楫 懷王田模 湘王由栩 惠王由橏 ○熹宗諸子 懷沖太子慈然 悼懷太子慈焴 獻懷太子慈炅 ○庄烈帝諸子 太子慈烺 懷王慈 亘 定王慈炯 永王慈照 悼靈王慈煥 悼懷王 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 公主 ○仁祖二女 太祖十六女 福成慶陽二主附 興宗四女 成祖五女 仁宗七女 宣宗二女 英宗八女 景帝一女 憲宗五女 孝宗三女 睿宗二女 世宗五女 穆宗六女 神宗十女 光宗九女 熹宗二女 庄烈帝六女仁祖二女 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十 郭子興 韓林兒 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 陳友諒 張士誠 方國珍 明玉珍 卷一百二十四列傳第十二 擴廓帖木兒 蔡子英 陳友定 伯顏子中等 把匝剌瓦爾密 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徐達 常遇春 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 李文忠 鄧愈 湯和 沐英 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五 李善長 汪廣洋 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 劉基(子璉璟) 宋濂 葉琛 章溢(子存道) 卷一百二十九列傳第十七 馮勝(兄國用) 傅友德 廖永忠(趙庸) 楊璟 胡美 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 吳良 康茂才 丁德興 耿炳文 郭英 華雲龍 韓政 仇成 張龍 吳復(周武 胡海 張赫 華高 張銓 何真) 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 顧時 吳禎 薛顯 郭興 陳德 王志 梅思祖 金朝興 唐勝宗 陸仲亨費聚 陸聚 鄭遇春 黃彬 葉升 卷一百三十二列傳第二十 朱亮祖 周德興 王弼 藍玉(曹震 張翼 張溫 陳桓 朱壽 曹興 謝成 李新) 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 廖永安 俞通海(弟通源 淵 胡大海(養子德濟) 欒鳳 耿再成 張德勝(汪興祖 趙德勝 南昌康郎山兩廟忠臣附) 桑世傑 劉成 茅成(楊國興 胡深 孫興祖 曹良臣 周顯 常榮 張耀 濮英 於光 嚴德 孫虎) 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二十二 何文輝(徐司馬 葉旺(馬雲 繆大亨(武德) 蔡遷(陳文) 王銘 寧正(袁義) 金興旺(費子賢) 花茂 丁玉 郭雲(王溥) 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 陳遇(秦從龍) 葉兌 范常(潘庭堅) 宋思顏(夏煜) 郭景祥(李夢庚) 王濂 (毛騏) 楊元杲(阮弘道 汪河) 孔克仁 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 陶安(錢用壬) 詹同 朱升 崔亮(牛諒 答祿與權 張籌 朱夢炎 劉仲質 陶凱 曾魯 任昂 李原名 樂韶鳳) 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 劉三吾(汪睿 朱善) 安然(王本等) 吳伯宗(鮑恂 任亨泰) 吳沉桂彥良(李希顏 徐宗實 陳南賓 劉淳 董子庄 趙季通 楊黼 金實等) 卷一百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 陳修(滕毅 趙好德 翟善 李仁 吳琳) 楊思義(滕德懋 范敏 費震張琬) 周禎(劉惟謙 周湞 端復初 李質 黎光 劉敏) 楊靖(凌漢 嚴德珉 單安仁 朱守仁 薛祥 秦逵 趙翥 趙俊 唐鐸 沈溍 開濟) 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 錢唐 程徐 韓宜可 周觀政 歐陽韶 蕭岐 門克新 馮堅 茹太素 曾秉正 李仕魯 陳汶輝 葉伯巨 鄭士利(方徵 周敬心 王朴) 卷一百四十列傳第二十八 魏觀 陶垕仲(王佑) 劉仕貆(王溥 徐均) 王宗顯(王興宗 呂文燧 王興福 蘇恭讓 趙庭蘭) 王觀(楊卓 羅性) 道同(歐陽銘) 盧熙兄熊 王士弘 倪孟賢 郎敏 青文勝 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齊泰 黃子澄 方孝孺 盧原質 鄭公智 林嘉猷 鬍子昭 鄭居貞 劉政方法 樓璉 練子寧 宋徵 葉希賢 茅大芳 周岩 卓敬 郭任 盧迥 陳迪 黃魁 巨敬 景清 連楹 胡閏 高翔 王度 戴德彝 謝升 丁志方 甘霖 董鏞 陳繼之 韓永 葉福 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三十 鐵鉉 暴昭(侯泰) 陳性善(陳植 王彬 崇剛) 張昺(謝貴 彭二葛誠 余逢辰) 宋忠(余瑱) 馬宣(曾浚 卜萬 朱鑒 石撰) 瞿能 庄得 楚智 皂旗張 王指揮 楊本 張倫 陳質 顏伯瑋 唐子清 黃謙 向朴 鄭恕 鄭華 王省 姚善 錢芹 陳彥回 張彥方 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 王艮(高遜志) 廖升(魏冕 鄒瑾 龔泰) 周是修 程本立 黃觀 王叔英(林英) 黃鉞(曾鳳韶) 王良 陳思賢(龍溪六生 台溫二樵) 程通 黃希范 葉惠仲 黃彥清 蔡運 石允常 高巍 韓郁 高賢寧 王璡 周縉 牛景先 程濟等 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 盛庸 平安 何福 顧成 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 姚廣孝 張玉(子輗軏 從子信) 朱能 邱福(李遠 王忠 王聰 火真)譚淵 王真 陳亨 (子懋 徐理 房寬 劉才) 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 張武 陳珪 孟善 鄭亨 徐忠 郭亮(趙彝) 張信(唐雲) 徐祥 李浚 孫岩(房勝) 陳旭 陳賢 張興 陳志 王友 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解縉 黃淮 胡廣 金幼孜 胡儼 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楊士奇 楊榮 曾孫旦 楊溥 馬愉 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 蹇義 夏原吉 俞士吉 李文郁 鄒師顏 卷一百五十列傳第三十八 郁新 趙羾 金忠 李慶 師逵 古樸 向寶 陳壽 馬京 許思溫 劉季{ 虎} 劉辰 楊砥 虞謙 呂升 仰瞻 嚴本 湯宗 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三十九 茹瑺 嚴震直 張紞 毛泰亨 王鈍 鄭賜 郭資 呂震 李至剛 方賓 吳中 劉觀 卷一百五十二列傳第四十 董倫 王景 儀智 子銘 鄒濟 徐善述 王汝玉 梁潛 周述 弟孟簡 陳濟 陳繼 楊翥 俞山 俞綱 潘辰 王英 錢習禮周敘 劉儼 柯潛 羅璟 孔公恂 司馬恂 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 宋禮 藺芳 陳瑄 王瑜 周忱 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四十二 張輔 高士文 徐政 黃福 劉俊 呂毅 劉昱 陳洽 侯保 馮貴伍雲 陳忠 李任等 李彬 柳升 崔聚 史安 陳鏞 李宗昉 潘禋 梁銘 王通 陶季容 陳汀 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宋晟 薛祿 郭義 金玉 劉榮 朱榮 費瓛 譚廣 陳懷 馬亮 蔣貴 孫琬 任禮 趙安 趙輔 劉聚 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 吳允誠 子克忠 孫瑾 薛斌 子綬 弟貴 李賢 吳成 滕定 金順 金忠 蔣信 李英 從子文 毛勝 焦禮 毛忠 孫銳 和勇 羅秉忠 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 金純 張本 郭敦 郭璡 鄭辰 柴車 劉中敷 孫機 張鳳 周瑄 子紘 楊鼎 翁世資 黃鎬 胡拱辰 陳俊 林鶚 潘榮 夏時正 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 黃宗載 顧佐 邵 已 陳勉 賈諒 嚴升 段民 吾紳 章敞 徐琦 劉戩 吳訥 朱與言 魏驥 魯穆 耿九疇 軒輗 陳復 黃孔昭 卷一百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七 熊概 葉春 陳鎰 李儀 丁璿 陳泰 李棠 曾翚 賈銓 王宇崔恭 劉孜 宋傑 邢宥 李侃 雷復 李綱 原傑 彭誼 牟俸夏塤 子鍭 高明 楊繼宗 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八 王彰 魏源 金濂 石璞 王巹 羅通 羅綺 張固 張瑄 張鵬李裕 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 周新 李昌祺 蕭省身 陳士啟 應履平 林碩 況鍾 朱勝 陳本深 羅以禮 莫愚 趙泰 彭勖 孫鼎 夏時 黃潤玉 楊瓚 王懋 葉錫趙亮 劉實 陳選 夏寅 陳壯 張昺 宋端儀 卷一百六十二列傳第五十 尹昌隆 耿通 陳諤 戴綸 林長懋 陳祚 郭循 劉球 子鉞釪 陳鑒 何觀 鍾同 孟 楊集 章綸 子玄應 廖庄 倪敬 盛灊等 楊瑄 子源 盛顒等 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五十一 李時勉 陳敬宗 劉鉉 薩琦 邢讓 李紹 林瀚 子庭 昂 庭機孫燫 烴 謝鐸 魯鐸 趙永 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五十二 鄒緝 鄭維桓 柯暹 弋謙 黃驥 黃澤 孔友諒 范濟 聊讓 郭佑 胡仲倫 華敏 賈斌 左鼎 練綱 曹凱 許仕達 劉煒 尚褫 單宇 姚顯 楊浩 張昭 賀煬 高瑤 虎臣 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三 陶成 子魯 陳敏 丁瑄 王得仁 子一夔 葉禎 伍驥 毛吉 林錦 郭緒 姜昂 子龍 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 韓觀 山雲 蕭授 吳亮 方瑛 陳友 李震王信 都勝 郭鋐 彭倫 歐磐 張佑 卷一百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 曹鼐 張益 鄺野 王佐 丁鉉等 孫祥 謝澤 袁彬 哈銘袁敏 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 陳循 蕭鎡 王文 江淵 許彬 陳文 萬安 彭華 劉珝 子鈗 劉吉 尹直 卷一百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 高谷 胡濙 王直 卷一百七十列傳第五十八 於謙 子冕 吳寧 王偉 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 王驥 孫瑾 徐有貞 楊善 李實 趙榮 霍瑄 沈固 王越 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六十 羅亨信 侯璡 楊寧 王來 孫原貞 孫需 張憲 朱鑒 楊信民張驥 竺淵 耿定 王晟 鄧顒 馬謹 程信 白圭 子鉞 張瓚 謝士元 孔鏞 李時敏 鄧廷瓚 王軾 劉丙 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 楊洪 子俊 從子能 信 石亨 從子彪 從孫後 郭登 朱謙 子永 孫暉等 孫鏜 趙勝 范廣 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 史昭 劉昭 李達 巫凱 曹義 施聚 許貴 子寧 周賢 子玉 歐信 王璽 魯鑒 子麟 孫經 劉寧 周璽 庄鑒 彭清 姜漢 子奭孫應熊 安國 杭雄 卷一百七十五列傳第六十三 衛青 子穎 董興 何洪 劉雄 劉玉 仇鉞 神英 子周 曹雄 子謙 馮禎 張俊 李鋐 楊銳 崔文 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 李賢 呂原 子常 岳正 彭時 商輅 劉定之 卷一百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 王翱 年富 王竑 李秉 姚夔 王復 林聰 葉盛 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 項忠 韓雍 餘子俊 阮勤 朱英 秦紘 卷一百七十九列傳第六十七 羅倫 塗棐 章懋 從子拯 黃仲昭 庄昶鄒智 舒芬 崔桐 馬汝驥 卷一百八十列傳第六十八 張寧 王徽 王淵等 毛弘 邱弘 李森 魏元 康永韶等 強珍王瑞 張稷 李俊 汪奎 從子舜民 崔升等 湯鼐 吉人 劉 董傑 姜綰 余浚等 姜洪 歐陽旦 暢亨 曹璘 彭程 龐泮 呂獻 葉紳胡獻 武衢等 張弘至 屈伸 王獻臣 吳一貫 余濂 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 徐溥 邱浚 劉健 謝遷 李東陽 王鏊 劉忠 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七十 王恕 子承裕 馬文升 劉大夏 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 何喬新 彭韶 周經 耿裕 倪岳 閔珪 戴珊 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 周洪謨 楊守陳 弟守阯 子茂元 茂仁 張元禎 陳音 傅瀚張升 吳寬 傅珪 劉春 吳儼 顧清 劉瑞 卷一百八十五列傳第七十三 李敏 葉淇 賈俊 劉璋 黃紱 張悅 張鎣 鍾 曾鑒 梁璟 王詔 徐恪李介 子昆 黃珂 王鴻儒 叢蘭 吳世忠 卷一百八十六列傳第七十四 韓文 顧佐 陳仁 張敷華 楊守隨 弟守隅 許進 子誥 贊論 雍泰 張津 陳壽 樊瑩 熊綉 潘蕃 胡富 張泰 吳文度 張鼐 冒政 王璟 李欽 卷一百八十七列傳第七十五 何鑒 馬中錫 陸完 洪鍾 陳鎬 蔣升 陳金 俞諫 周南 孫祿 馬昊 卷一百八十八列傳第七十六 劉抃 呂翀 艾洪 葛嵩 趙佑 朱廷聲等 戴銑 李光翰等 陸昆 薄彥徽等 蔣欽 周璽 塗禎 湯禮敬王渙 何紹正 許天錫 周鑰等 徐文溥 翟唐 王鑾 張士隆 張文明 陳鼎等 范輅 張欽周廣 曹琥 石天柱 卷一百八十九列傳第七十七 李文祥 孫磐 徐珪 胡爟 周時從 王雄 羅僑 葉釗 劉天麒 戴冠 黃鞏 陸震 夏良勝 萬潮等 何遵 劉校等 卷一百九十列傳第七十八 楊廷和 梁儲 蔣冕 毛紀 石珤 兄玠 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七十九 毛澄 汪俊(弟偉) 吳一鵬 朱希周 何孟春 豐熙(子坊) 徐文華薛蕙(胡侍 王祿 侯廷訓) 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 楊慎(王元正) 王思(王相) 張翀 劉濟 安磐 張漢卿 張原 毛玉(裴紹宗) 王時柯(余翱) 鄭本公 張曰韜(胡瓊) 楊淮(申良) 張澯 仵瑜 臧應奎 胡璉 余禎 李可登 安璽 殷承敘 郭楠 俞敬 李繼 王懋 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 費宏(弟寀 從子懋中 子懋賢 世父瑄 翟鑾 李時顧鼎臣 嚴訥(袁煒) 李春芳(孫思誠等) 陳以勤 趙貞吉(殷士儋) 高儀 卷一百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 喬宇 孫交(子元) 林俊(子達) (張黻) 金獻民 秦金(孫柱)趙璜 鄒文盛 梁材 劉麟 蔣瑤 王廷相 卷一百九十五列傳第八十三 王守仁(冀元亨) 卷一百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 張璁(胡鐸) 桂萼 方獻夫 夏言 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 席書(弟春 篆) 霍韜(子與瑕) 熊浹 黃宗明 黃綰(陸澄) 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 楊一清 王瓊 彭澤 毛伯溫 汪文盛 (鮑象賢) 翁萬達 卷一百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 李鉞(子惠) 王憲 胡世寧(子純) (繼) 李承勛 王以旗 范掞王邦瑞(子正國) 鄭曉 卷二百列傳第八十八 姚鏌(子淶) 張嵿 伍文定(邢珣等) 蔡天佑(胡瓚) (張文錦) 詹榮(劉源清) 劉天和 楊守禮 張岳(李允簡) 郭宗皋 趙時春 卷二百一列傳第八十九 陶琰(子滋) 王縝 李充嗣 吳廷舉(弟廷弼) 方良永(弟良節 子重傑) 王爌 王軏 徐問 張邦奇(族父時徹) 韓邦奇(弟邦靖) 周金吳岳 譚大初

❾ 關於明朝錦衣衛、東西兩廠問題

明代軍事機關體制是經過幾度調整變革然後才比較固定下來的。以中央軍事領導機關來說,起義時期,朱元璋以都元帥身份自主行樞密院事,親自指揮全盤軍事,以後,改行樞密院為大都督府,設大都督一人,名義上是「節制中外諸軍事」,一切大小軍政,包括軍官任免、軍隊調遣、戰役指揮、戰略考慮等,都由都元帥決定,大都督府不過是主持後勤給養。軍丁軍戶管理、考績、馬政等日常事務。大都督當然也要統軍作戰,但只能奉命進止,不許擅作主張。當時,朱元璋在行中書省內設戶、禮等四部,獨不設吏、兵二部,正說明人事和軍事大權不容假借於人。
明代的秘密警察:廠衛 一、廠衛的由來廠衛是明代出現的、直屬於皇帝的各種秘密警察的總稱,其主要作用是偵察各級官員和民眾的言行舉止,並在皇帝特許下,不經由正式司法機構的審判,而直接審判並處罰犯人。明代從中央到地方都設置有正式的司法機構,如中央的「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地方司的包括省設置的提刑按察使,府、縣兩級的知府、知縣等。按照傳統的觀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這些的機構都應聽命於皇帝,為什麼還要在這些正式的司法機構之外,再建立一套直屬於皇帝的秘密警察組織呢?這就要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年輕時耳聞目睹了元末官吏腐敗而導致農民起義,最終推翻了元朝。因此,為維護朱家王朝的統治,必須重懲官吏腐敗。但由於官官相護,重懲官吏腐敗不能只依靠正式的司法機構,還必須依靠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秘密警察。中國歷代王朝中,明代在處理官僚腐敗上大概是最嚴厲的。例如,朱元璋創建了「剝皮實草」的刑罰,凡是贓滿60兩以上的官吏,都捉到所在府、州、縣、衛左邊的「皮場廟」剝皮,皮剝下後添充稻草,放在官府公座旁邊,以警示後來的官員。明代官吏腐敗的大案,基本上都是由皇帝派出的秘密警察去偵察、處置。這是明代秘密警察組織的由來之一。但明太祖朱元璋創建秘密警察組織,更為深層的動機,則是建立和維護皇帝的絕對獨裁。明初沿用的唐以來的政治體制:皇帝與宰相負責議政、決策,再經由宰相轉達六部,六部再下發地方執行。在這個過程中,不經皇帝的同意當然不行,但沒有宰相的同意,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不能越過宰相,直接給六部、地方下命令。這樣的體制,當然不能令朱元璋滿意。於是,朱元璋派出密探秘密搜集宰相、大臣的活動,欲廢除宰相制度。這些密探就是後來秘密警察組織的雛形。明代秘密警察組織的正式形成,是在胡惟庸案之時。胡惟庸早年隨朱元璋起兵,後仕至左丞相,居百官之首。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惟庸日益驕橫跋扈、結黨營私、專權擅政。洪武十三年(1380),守西華門的太監雲奇告發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處死。洪武十五年,成立錦衣衛,追查胡惟庸「逆黨」,株連殺戮者達 3 萬余,前後延續達10年之久。胡惟庸案後,朱元璋正式廢除宰相制度,永不再設,由皇帝直接領導六部,建立絕對獨裁的皇權統治。在這個過程中,錦衣衛功不可沒。錦衣衛就是明代最早的秘密警察組織。但是錦衣衛畢竟是外官,有事還得具疏承奏,不太方便。於是,明太祖之後的諸皇帝,又在宮內皇帝身邊的太監中組織建立各種秘密警察組織,隨時能受命外出、偵察、報告,成為維護絕對獨裁的皇權統治的又一重要渠道。二、廠衛的機構設置廠衛的機構,包括廠和衛。衛是指宮廷之外的錦衣衛,其長官多由皇帝親信的外戚擔任;廠是指在宮內太監中設立的秘密警察,包括明成祖所設立的東廠、明憲宗時由汪直所設的西廠、明武宗時設立的內行廠,這些機構是由太監直接掌管。廠衛的機構除設置在京師外,在地方也有諸多的分支機構。此外,如監視地方的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監視將帥的監軍太監,也由皇帝任命並只聽命於皇帝而凌駕於法律之上,也屬於廠衛秘密警察范圍。1、錦衣衛。錦衣衛前身是朱元璋為吳王時設立的拱衛司。明朝建立後,改為親軍都尉府,屬於皇帝的私人衛隊「上十二衛」中的一支,人數約五、六萬人,掌管皇帝出入儀仗和警衛職責。洪武十五年(1382),改為錦衣衛。錦衣衛職責除傳統儀仗、警衛職責外,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兼管刑獄,偵察「不軌妖言」,不經外廷司法機關和法律手續,逮捕拷訊被認為有不法的人員。錦衣衛長官為指揮使,下設有十七個所和南、北鎮撫司。南鎮撫司負責本衛的法紀和軍紀;北鎮撫司則是「專理詔獄」,詔獄即錦衣衛獄;十七所分置官校,有千戶、百戶、總旗、小旗等名目,除侍衛掌鹵簿儀仗而外,專司偵察,名為「緹騎」。而「緹騎」人數在明代最多達到十五六萬人,遍布京師和全國。明成祖時擴大了北鎮撫司的權力,北鎮撫司可以取旨行事,管轄的案件不限於「察不軌妖言,人命強盜重案」,還包括其他的詞訟和州縣案件,刑部、大理寺等正式司法機構也無權改變其決定。此後,錦衣衛一直延續到李自成起義滅明。2、東廠。明成祖奪位登基成功後,恐人非議,起初是用錦衣衛壓制。但錦衣衛是外官,「恐外官徇情,隨設東廠,令內臣提督控制之,彼此並行,內外相維」。於是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京師(今北京)東安門北設立「東廠」。東廠在設立之初,就由宦官擔任提督,後來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有「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之印,被稱為「督主」。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又有掌班、領班、司房、管事40餘人。負責外勤的役長稱「檔頭」,有百餘人,專職偵察,轄番役(又稱番子、幹事)千人,分成12班。役長、番役均從錦衣衛中挑選,輪流外出偵察,其偵察方式有兩種,一是聽記,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和北鎮撫司審案時,東廠派人隨堂聽記;二是坐記,也稱打事件,就是每日打聽京城各衙門及官員的情況、京城發生的各種大小事件以及京城的物價等。偵察的范圍是無所不包。偵察完畢後,寫成簡單報告,無須任何手續,即連夜由東華門送呈皇帝。而錦衣衛要報告,則需寫成奏疏,經一定手續才能進呈皇帝。因此,就皇帝而言,錦衣衛的使用不如東廠方便,這也正是東廠地位較之錦衣衛為高的原因。此外,東廠也設有監獄,東廠逮捕的人犯,可以關在廠內的監獄或直接送錦衣衛監獄,一般是東廠自行審理、擬定罪名和處罰後,才送交刑部等司法機構,報告皇帝。其餘大臣包括內閣,除非有聖旨,均不得過問。而刑部等司法機構也不敢更改東廠的判決。東廠自設立後,一直延續到到明朝滅亡才消失。3、西廠。西廠的成立非常偶然。明憲宗成化十二年(1476),一位妖人李子龍私入皇宮,被錦衣衛校尉發現,於是李子龍被砍頭。為了避免類似的事再次發生,明憲宗十分想了解宮外的動向,於是令宦官汪直從錦衣衛中選人喬裝成平民,出宮伺察。隨後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東廠之外又成立了西廠,以宦官汪直為首,從錦衣衛中選拔出西廠的成員,人數是東廠的一倍。西廠的許可權較之東廠更大,可以隨意偵察全國各地臣民的言行,逮捕並對疑犯用刑,甚至可以不向皇帝奏請就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西廠成立不到五個月,就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明憲宗被迫廢除西廠。但不到一個月,又重設西廠,汪直氣焰更加囂張。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失寵,大臣們再次檢舉其惡行,於是明憲宗下詔廢西廠。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在大宦官劉瑾慫恿下,恢復了西廠,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倒台後又被撤銷。西廠在廠衛中名聲更濫,存在時間也很短,僅10年左右。4、內行廠。明武宗時,大宦官劉瑾專權,為了制約監督東廠和西廠,於正德元年(1506年)在榮府舊倉地設立大內辦事廠,即大內行廠,簡稱內廠,由其親自統領。內行廠比東廠、西廠權力更大,東廠、西廠、錦衣衛均在其偵察范圍之內。正德五年,劉瑾以謀反罪被殺,西廠、內行廠均被撤銷。內行廠在廠衛體系中存在時間最短,僅5年。 三、廠衛的職權

廠衛中各類秘密警察組織的職權,大體相同。主要有:
1、偵查權。錦衣衛的職責之一就是「盜賊奸佞,街塗溝恤,密緝而時省之」,而東廠「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在皇帝的許可下,廠衛偵查無須任何法律程序和手續,而其偵查的對象則是天下所有的臣民,偵查的結果只上報皇帝。2、逮捕權。明代逮捕人,既需要符(逮捕者的身份證明),又需要有逮捕證明。但廠衛無須符、只憑「駕帖」(逮捕證),就可以千里之外抓人。明初規定,廠衛要獲得「駕帖」,須帶著皇帝批復的原件,到刑部簽發方可,「故事,廠衛有所逮,必取原奏情事送刑科簽發駕帖」。但到了明中期,廠衛不拿原件就可簽發「駕帖」,甚至無須「駕帖」就可隨意逮捕。3、審判權。廠衛可以自設法庭,審判被逮捕的人員。錦衣衛北鎮撫司的詔獄,是一個特別的刑事法庭,關押和審理兩類人員,一類是各地報送皇帝的重大案件人員,一類是錦衣衛自行逮捕的人員。北鎮撫司在審理上述人員時,是百般拷打,無所不用其極。時人將詔獄審理比喻為地獄,而將刑部審理視為天堂之樂,由此可見詔獄審理的手段之慘酷。東廠起初只負責偵緝、抓人,沒有審判權,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明後期,東廠也設監獄,自行審理。此外,廠衛還可以監督三法司等正式司法機構的審判。如:東廠可以聽記三法司的會審大獄和北鎮撫司的拷訊,錦衣衛可以和刑部、按察使共同審問地方案件。4、裁決權。按照明代的制度,廠衛在審判完畢後,只能草擬裁決,報送刑部等正式司法機構定罪裁決,本來是沒有裁決權的。但是由於廠衛深得皇帝寵信,地位特殊,刑部等明知其裁決有漏洞,但不敢擅改一字,不敢平反。廠衛也具有了實際的裁決權。5、執行權。廠衛均設有監獄,可以直接執行處罰。但錦衣衛還具有特殊的執行權,即廷杖。廷杖是明代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的官員,廷杖的地點是在午門,監刑的是司禮監掌印太監,行刑的則是錦衣衛校尉。從上述的情況來看,廠衛是在正式的司法機構之外,集偵查、逮捕、審判、裁決、執行等職權於一身,不受法律的約束;而廠衛中各秘密警察組織,相互制約,相互配合,錦衣衛偵查一切官民,廠則偵查官民和錦衣衛;西廠監視東廠,內行廠監視官民和廠衛,而所有廠衛直接聽命於皇帝。這樣,極大的方便了皇帝的絕對獨裁。四、廠衛的評價廠衛是明代絕對皇權的產物。「刑法有創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是數者,殺人至慘,而不麗於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極。舉朝野命,一聽武夫、宦豎之手,良可嘆也。」從廠衛建立的初衷來看,以之監視官吏,重懲官吏犯罪,是有一定的社會現實意義。但是,廠衛超越法律、借皇權肆虐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災難。一是廠衛隨意抓人,弄得社會上人人自危,「士大夫不安其職,商賈不安於途,庶民不安於業」,既影響了明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造成了民眾對明政權離心離德。二是宦官藉助廠衛,干政亂政,造成政治上的混亂。對於廠衛上述的弊端,明代的皇帝也曾試圖限制過,但廠衛作為絕對皇權統治工具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被廢除,廠衛從明初產生就一直延續到明滅亡。所以,明末就有書生評論說:「明補亡於流寇,而亡於廠衛」。這對於朱元璋試圖以廠衛維護朱家王朝的永久統治,是一個莫大的嘲諷。【參考文獻】張晉藩等主編.中國法制通史第七冊明.第467-474頁.北京:法制出版社,1999.丁易.明代特務政治. 第304-305頁.北京:群眾出版社,1983.同上.第29頁.北京:群眾出版社,1983.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治安制度史.第603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明憲宗實錄卷225.丁易.明代特務政治. 第21-23頁.北京:群眾出版社,1983.杜婉言等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冊.第255頁.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丁易.明代特務政治. 第25-27頁.北京:群眾出版社,1983.明史卷76職官志五「錦衣衛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欽定續文獻統考卷136刑考•刑制.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明史卷192劉濟傳.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熱點內容
司法鑒定執業證 發布:2024-11-02 03:41:30 瀏覽:433
法律顧問管理規范 發布:2024-11-02 03:32:50 瀏覽:333
裝修現場安全措施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02:57:46 瀏覽:893
社會與法千里之外的罪與罰 發布:2024-11-02 02:34:21 瀏覽:317
刑事訴訟法自考試題 發布:2024-11-02 02:15:37 瀏覽:97
婚姻法解釋二24條新增 發布:2024-11-02 02:05:46 瀏覽:309
淘寶銷售部門規章 發布:2024-11-02 01:42:06 瀏覽:281
鳳山縣律師 發布:2024-11-02 01:25:32 瀏覽:631
張馳法學 發布:2024-11-02 01:24:56 瀏覽:633
北京法官累死 發布:2024-11-02 01:08:06 瀏覽: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