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最高人民法院楊永清

最高人民法院楊永清

發布時間: 2022-05-23 20:32:17

『壹』 醫療事故賠償標准及程序

1、首先是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啟動,《條例》規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於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或者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要求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申報後,對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交由負責醫學會組織鑒定;

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託負責醫學會組織鑒定。

2、賠償標准:

(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

(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

(六)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

(八)被扶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

(九)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

(十)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

(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

(1)最高人民法院楊永清擴展閱讀

處理程序

1、一旦發生醫療糾紛,病員及其家屬有權在發生事故或事件不良後果發生後1年之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

2、病員死亡的,其家屬應當在病員死亡後或收到屍檢報告單後15天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其中屍檢的申請,則應當在病員死亡後48小時內提出,由所在地衛生局指定的病理解剖部門進行。

3、醫療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15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申請鑒定。對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4、雙方當事人對鑒定結論沒有異議的,可以就處理方案進行協商;協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區、縣或醫科大學申請處理。對該處理決定不服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接到處理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復議,亦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對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所作的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貳』 揭秘,什麼樣的人能入選最高人民法院首批員額法官

  1. 對審判委員會委員、現任或曾任巡迴法庭主審法官按要求審查後,提請遴選委員會審議入額。

  2. 對審判員採取考核方式,擇優入額。

  3. 對助理審判員採取業績考核為主、考試為輔的方式擇優入額。

『叄』 醫療事故賠償標准

依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五十條、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二條的規定,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的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醫療費、誤工費、陪護費、住院伙食補助費、殘疾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精神損害撫慰金。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五十條醫療事故賠償,按照下列項目和標准計算:

(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六)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

(八)被扶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九)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

(十)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

(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

第五十一條參加醫療事故處理的患者近親屬所需交通費、誤工費、住宿費,參照本條例第五十條的有關規定計算,計算費用的人數不超過2人。

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參加喪葬活動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所需交通費、誤工費、住宿費,參照本條例第五十條的有關規定計算,計算費用的人數不超過2人。

第五十二條醫療事故賠償費用,實行一次性結算,由承擔醫療事故責任的醫療機構支付。

(3)最高人民法院楊永清擴展閱讀:

一醫療賠償申請:

1、醫療事故鑒定。

醫療事故可通過三條途徑解決:雙方自行協商、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處理申請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解決的關鍵在於醫療事故的技術鑒定,醫療事件先由醫院所在轄區的區縣醫學會進行首次鑒定;

當事人對首次鑒定結論不服的,可提出再次鑒定的申請,市醫學會負責組織鑒定;如果對再次鑒定結論仍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最終裁定。屬醫療事故鑒定費由醫院承擔,非醫療事故鑒定費由患方承擔。

2、由醫學會給出醫療事故鑒定報告。

報告通常包括三個層次,

1)、是否屬醫療事故。

2)、屬幾級醫療事故(一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殘疾的;二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三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四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後果的)。

3)、醫療人員負有哪種責任(完全責任,醫療機構承擔100%的賠償責任;主要責任承擔70%的賠償責任;次要責任,承擔30%的賠償責任;輕微責任,承擔10%的賠償責任)。

3:根據《條例》規定的11項標准計算的醫療事故賠償基數。

二、醫療糾紛處理:

1、調解

產生醫療糾紛,首先建議醫療糾紛雙方先進行調解,調解的方式有三種,可以選擇其中一種方式或者一種調解不成功再用其他方式進行調解。調節方式如下:

1)、醫患溝通: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有尊重患方知情權的義務,應當就患者病情及診斷治療經過做出專業性的說明解釋,加強與患方的溝通,消除誤會、化解矛盾。

2)、調解:醫患雙方通過溝通,遵循合法、合理、自願的原則,互諒互讓達成一致和解意見的,應當簽訂協議書,由醫、患雙方簽字蓋章。

3)、第三方調解:醫療糾紛可以由衛生行政部門第三方來進行行政調解。第三方處於居中地位,通過規范教育,說服引導當事人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議。

2、司法鑒定

如果不能調解成功,可以進行司法鑒定,根據司法鑒定結果起訴維權。司法鑒定包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司法鑒定。一般在三十個工作日內完成。

3、起訴

司法鑒定之後可以進行起訴,法院判決之後,任何一方當事人對一審法院判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判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原受理法院的上級法院提出上訴。上訴期間原一審判決不生效。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上訴期滿未上訴或兩審終審後,判決即發生法律效力

參考資料:網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參考資料:網路-醫療事故賠償

『肆』 造成醫療事故的賠償標準是什麼

醫療事故賠償項目

一、 醫療費
「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1、醫療費包括掛號費、檢查費、治療費、(中西)葯費、住院費、醫療機構的護理費等。憑合法醫療機構出具的醫療收費單據計算。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4條的規定,治療一般應在發生醫療事故的所在地醫療機構進行治療,未經醫院批准或出具證明而強行轉院、擅自另找醫院治療的費用,一般不予賠償;擅自購買與損害無關的葯品或者治療其他疾病的,其費用不予賠償。患者經醫院治療已痊癒後,沒有必要再住院治療的,應當立即出院。如果無正當理由拒不出院的,繼續住院的費用由患者自理。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醫療費還包括「其他器官功能訓練費」和「適當的美容費」,僅作參考。
2、「原發病醫療費用」是指非醫療事故所致的、患者治療本身原有疾病的醫療費用。可從兩個方面加以審查:(1)以醫療事故發生的時間判斷。醫療事故發生前的醫療費用為原發病醫療費用;(2)以處方葯品和治療項目判斷。凡用於治療患者本身原有疾病或損傷的葯費、檢查費、治療費等為原發病醫療費用。但上述原則也不完全盡然,如以時間判斷為例,醫療事故發生前的醫療費用為原發病醫療費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反之卻不必然,因為醫療事故發生後,往往兩種醫療費用會同時交混發生,即在治療因醫療事故給患者造成的損害的同時,也在治療患者的原發疾病,特別是當患者的原發病為重危疾病、而醫療事故只給患者造成較輕傷害(如四級醫療事故)時,單純以時間來劃分,將醫療事故發生後的所有醫療費用視為非原發病醫療費用,顯然有失公平。出現爭議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酌情界定,必要時可通過司法鑒定部門單純就醫療費用予以鑒定。
3、關於續醫問題。由於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不可能在醫療事故解決階段全部治癒,故條例對繼續治療費(亦稱續醫費、預期醫療費、二期醫療費)規定為:「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首先,通過分析該立法用語可理解為,在解決醫療事故賠償時(即結案時),對患者尚未發生的續醫費不能以一次性結算的方式予以給付。因為續醫費是指損傷經治療後體征固定而遺留功能障礙,確需再次治療的或傷情尚未恢復者未來治療的費用,由於患者的體質、病情差異和各醫院等級、技術水平、收費標準的不同,無法確定續醫費數額,任何醫療機構或鑒定部門的估算都是不準確的,必然會損害醫患一方的利益。故條例規定續醫費的主張是在「結案後」;其次,是否需要繼續治療,應以專家鑒定組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對醫療事故患者的醫療護理醫學建議」為依據;其三,繼續治療費按照基本醫療費用計算支付。但目前我國還沒有基本醫療的具體范圍和項目,按國務院法制辦教科文衛司、衛生部法制與監督司、衛生部醫政司組織編寫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百問》中解釋:「1998年國務院做出了《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開展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各地確定了基本醫療保險的服務范圍和標准等,基本醫療費用的范圍和標准可以參照醫療機構所在地的省級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范圍。」但是,由於該條款操作起來較為復雜,加之法院系統對該規定本有抵觸情緒(詳見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唐德華、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法學博士楊永清編寫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理解與適用》一書第379頁「基本醫療費用問題」一節),筆者擔心今後法院在審理醫療事故損害賠償案件時,可能會對患者的繼續治療費問題採取「實報實銷」的處理方式,甚至「根據案情一次性判決」(見最高法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一)款)。
二、誤工費
「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的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誤工費計算方式按患者有無固定收入分為兩種。
1、固定收入,是指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工作的人員本應按期得到的、卻因醫療事故就醫造成耽誤工作而喪失的工資、獎金、津貼、特殊工種的補助費等合法收入。一般以單位出具的收入證明和工資表為准,獎金以患者上年度的單位人均獎金計算,超過獎金稅起征點的以起征點為限。需要注意的是,個人獨資、合夥企業等私營企業以及財務不健全的有限公司出具的特別是證明患者「固定收入」高於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收入證明,不到單獨作為認定依據,須結合稅務機關的個人所得稅納稅證明等材料方能認定。
2、無固定收入包括兩類人員,一是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的農村村民;二是有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或者有關憑證,在醫療事故發生前從事某種勞動,其收入能維持本人正常生活的,包括承包經營戶、城鄉個體工商戶、打工者(散工、短工、臨工)、家庭勞動服務人員等。均按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此外,患者依法從事第二職業的,其實際減少的收入,應予以合理賠償。患者系未成年人等本身無勞動收入而要求賠償誤工費的,不予支持。
3、誤工日期的認定。根據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3條「誤工日期應當按其實際損害程度、恢復狀況並參照治療醫院出具的證明或法醫鑒定等認定」的規定,誤工日期由患者的住院天數和出院後治療醫院出具證明的休養天數兩部分組成,從醫療事故發生的當日開始計算,遇國家法定節假日均不扣減。治療終結後無正當理由拒不出院或無相關證明擅自休養的,不予計算誤工費。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殘疾的,自專家鑒定組出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後不再計算誤工費,即殘疾者定殘之後不再賠償誤工費。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
「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按司法解釋的原意,是指行政級別為「處級」以下的工作人員。其出差伙食補助標准各地均由規定,如重慶市現規定的出差伙食補助費為12元/天。
四、陪護費
「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陪護費」這一稱謂比國務院1991年頒布的《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所稱的「護理費」要科學一些,因為醫護人員進行的醫療活動中也有護理活動。陪護費的計算期間只限於患者發生醫療事故後的「住院期間」,均以上一年度事故發生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為標准按日計算。需指出的是,條例作為行政法規,所規定的「一刀切」陪護費計算方式與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5條規定的陪護費計算方式有所不同,該條規定:「經醫院批准應以當地的一般臨時工的工資標准為限。」人民法院在審理醫療事故損害賠償案件時,如何適用還有待於最高法院解釋的明確。
五、殘疾生活補助費
「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平均生活費」是指事故發生地人民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該地方上一年度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額。如重慶市2002年公布的居民年平均生活費為5767 元。但交通事故處理機關每年在轉發居民年平均生活費數據的同時,都要明確規定該數據使用於處理從什麼時間至什麼時間之間發生的交通事故,以便於操作,建議衛生行政機關可予以借鑒。
根據衛生部新公布的《醫療事故分級標准(試行)》中「本標准中醫療事故一級乙等至三級戊等對應傷殘等級一至十級」的規定,只有經鑒定為三級以上醫療事故即構成十級傷殘以上的,才能計算殘疾生活補助費,等級為四級醫療事故的,不能計算該賠償項目。
本項規定的30年、15年、5年只是承擔殘疾補助費責任的最高年限,並非任何一起醫療事故都必須賠償滿30年、15年或者5年。具體年限或賠償金額應根據患者的傷殘等級來確定:
(1) 一級乙等醫療事故(一級傷殘)計算30年,即100%;
(2) 二級甲等醫療事故(二級傷殘)按一級傷殘的90%計算。計算公式為:居民年平均生活費×30年×90%(傷殘等級系數,下同);
(3) 二級乙等醫療事故(三級傷殘)按一級傷殘的80%計算;
(4) 二級丙等醫療事故(四級傷殘)按70%計算;
(5) 二級丁等醫療事故(五級傷殘)按60%計算;
(6) 三級甲等醫療事故(六級傷殘)按50%計算;
(7) 三級乙等醫療事故(七級傷殘)按40%計算;
(8) 三級丙等醫療事故(八級傷殘)按30%計算;
(9) 三級丁等醫療事故(九級傷殘)按20%計算;
(10) 三級戊等醫療事故(十級傷殘)按10%計算。
由於《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假定我國的人均壽命是75周歲(與《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假定的人均壽命70歲相比,延長了5年),故該項中「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的規定,可按60周歲以上年齡每增加1歲減少1年的方式進行計算:60周歲計算15年、61周歲計算 14年、62周歲計算13年、…68周歲計算7年、69周歲計算6年,依次遞減,70周歲以上按5年計算。須注意的十,計算年限確定後,仍要乘以傷殘等級系數。
六、殘疾用具費
「因傷殘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殘疾用具包括假肢、輪椅、助聽器、義眼、假牙、假發、眼鏡等。其中義眼、假發等雖無功能補償作用,但為社會普遍觀念所認同,仍屬殘疾用具。計算費用時既包括殘疾用具的購入費,也包括安裝費。費用按照市場上普及型器具的價格計算,也可以參照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報銷范圍的規定。同時還應按照殘疾用具的使用年限和人均壽命年限(75歲)把將來需要更換的費用計算在內。
所謂「普及型器具」,是指在同一品種中被廣泛使用的器具,一般以國產為限,不包括豪華型的。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也規定殘疾用具費「按照國產普通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該項所述「醫療機構證明」並非專指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的證明,還包括為患者治療醫療事故損害的縣(市、市轄區)以上醫療機構的證明。醫患雙方為是否需要配置殘疾用具發生爭議時,可根據醫療事故鑒定結論中對患者的醫學建議等綜合確定。
七、喪葬費
「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
目前,各地民政和財政部門都規定有喪葬費的具體標准,如重慶市規定的喪葬費標准為1500元。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起草者的解釋,此喪葬費已包括了「存屍費、屍體運轉費、屍體整容費、火化費、壽衣費等費用。」至於死者方大辦喪事所增加的費用,不予賠償。
八、被扶養人生活費
「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 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1、參照公安部有關交通事故中傷殘評定標準的規定,本項中所指「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應以五級傷殘以上程度(含五級)為限,即鑒定為二級丁等醫療事故的傷殘患者,方能認定其喪失勞動能力。
2、「沒有勞動能力的人」既包括未成年無勞動能力的人,也包括由於年老、疾病、殘疾等原因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他們都無法通過從事勞動來取得經濟收入。但如果系失業、下崗或不願工作的,則不符合被扶養人的認定條件,不應當計算本項費用。
3、確定被扶養人時,患方應當提供有扶養關系的證明,及勞動保障、戶籍、民政等有關部門依法出具的相關證書、證明。衛生行政機關、人民法院在處理爭議認為必要時,應當要求其公證。
4、被扶養人的生活費,應由具有扶養義務扶養能力的人共同承擔,死者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者只承擔本人應扶養的一份費用。換句話講就是醫療機構只賠償死者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者本人應承擔的那一份費用。如a、b兩夫婦有個10周歲的小孩,a因醫療事故死亡,計算被扶養人生活費時,應減開b應承擔的費用份額即除以二,其計算公式為:(居民每月最低生活保障費×12個月×6年)÷2人。在死者或者殘疾者的父母成為被扶養人時,應以該父母的子女(含非婚生子女、繼子女、養子女)人數來確定扶養份額,計算生活費時有n個子女便除以n。
5、對已滿60周歲以上的被扶養人,仍按60周歲以上年齡每增加1歲減少1年的方式計算扶養年限(見本文「殘疾生活補助費」一節)。
九、交通費
「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
包括必須轉院治療所必需的合理的交通費用等,一般視患者病情、傷型情況並結合當地交通條件而定。但是患者出於故意耗費而支付的不必要的各種交通費用,不應當列入賠償范圍。
十、住宿費
「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
住宿費是指患者因轉院治療、檢查往返等原因未能住院也未能住在家裡確需就地住宿的扶養。需要指出的十,這里的「憑據支付」不是憑住宿發票上的金額支付,它只是表明患者確有住宿實施及計算住宿天數的憑據,發票金額高低不論,只按住宿天數支付出差住宿補助費,如重慶市目前規定標准為30元/人、天。
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
「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不超過3年。」
精神損害撫慰金是指患者及其近親屬因醫療事故遭受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痛苦而以金錢支付方式給予的撫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等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時,可以依法請求賠償精神損害。《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賠償項目中未列「死亡補償費」而直接規定為「精神損害撫慰金」,與民法原理及司法解釋是相符的,名稱更為合理。因為 「死亡補償費」實際上就是對死者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費用。患者死亡後,有權要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必須是死者的近親屬。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規定:「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故死者無近親屬時,其他人不得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與殘疾生活補助費同樣的道理,精神損害撫慰金並不是對每一例都計算為6年、3年。更不是對死者的每一個近親屬都要計算一筆精神損害撫慰金。具體計算年限時,可根據患者原有疾病狀況、醫療過失行為的責任程度、醫療機構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確定。對殘疾者也可掌握在一至四級傷殘賠償 3年、五至八級傷殘賠償2年、九至十級傷殘賠償1年的原則。否則,如果一級傷殘與十級傷殘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沒有區別的話,似乎不公。
此外,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1條的規定,參加醫療事故處理的患者近親屬以及參加喪葬活動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所需交通費、誤工費、住宿費、按上述相關規定計算,但計算費用的人數不超過2人。
把上述(一)至(十一)項計算出的所有費用相加後所得出的總和,即為該起醫療事故給患者造成的損失總額。但是,計算出全部損失後,並不等於一律由醫療機構全部賠償,具體賠償金額要根據醫療機構在醫療事故中的責任程度大小來確定,衛生部頒布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第36條規定,醫療事故中醫療過失行為責任程度分為四種:
(1) 完全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完全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
(2) 主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主要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3) 次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次要作用。
(4) 輕微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絕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輕微作用。
故確定賠償時應根據醫療機構的過錯責任大小來劃分:醫療機構負全部責任的,應承擔全部損失的100%;負主要責任的,應承擔全部損失的60%-90%;負次要責任的,應承擔全部損失的10%-40%;負輕微責任的,應承擔全部損失的10%。

『伍』 2014四級醫療事故傷殘賠償多少錢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0條的規定,醫療事故賠償的項目包括11項,具體為: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陪護費、殘疾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並較為明確地規定了上述賠償項目的計算標准和計算辦法。所規定的賠償項目和標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19條的規定基本一致,將原醫療事故的一次性補償制度正式確立為民事損害賠償制度。但在具體的醫療事故處理中,如何確定賠償項目,正確計算賠償數額,由於目前未出台相關解釋,以致出現醫患雙方乃至衛生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因理解不一而發生分歧的情況。本文根據條例的起草背景和立法原意,結合《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就醫療事故中如何確定賠償項目和計算賠償數額問題進行探討。
(一) 醫療費
「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1、醫療費包括掛號費、檢查費、治療費、(中西)葯費、住院費、醫療機構的護理費等。憑合法醫療機構出具的醫療收費單據計算。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4條的規定,治療一般應在發生醫療事故的所在地醫療機構進行治療,未經醫院批准或出具證明而強行轉院、擅自另找醫院治療的費用,一般不予賠償;擅自購買與損害無關的葯品或者治療其他疾病的,其費用不予賠償。患者經醫院治療已痊癒後,沒有必要再住院治療的,應當立即出院。如果無正當理由拒不出院的,繼續住院的費用由患者自理。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醫療費還包括「其他器官功能訓練費」和「適當的美容費」,僅作參考。
2、「原發病醫療費用」是指非醫療事故所致的、患者治療本身原有疾病的醫療費用。可從兩個方面加以審查:(1)以醫療事故發生的時間判斷。醫療事故發生前的醫療費用為原發病醫療費用;(2)以處方葯品和治療項目判斷。凡用於治療患者本身原有疾病或損傷的葯費、檢查費、治療費等為原發病醫療費用。但上述原則也不完全盡然,如以時間判斷為例,醫療事故發生前的醫療費用為原發病醫療費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反之卻不必然,因為醫療事故發生後,往往兩種醫療費用會同時交混發生,即在治療因醫療事故給患者造成的損害的同時,也在治療患者的原發疾病,特別是當患者的原發病為重危疾病、而醫療事故只給患者造成較輕傷害(如四級醫療事故)時,單純以時間來劃分,將醫療事故發生後的所有醫療費用視為非原發病醫療費用,顯然有失公平。出現爭議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酌情界定,必要時可通過司法鑒定部門單純就醫療費用予以鑒定。
3、關於續醫問題。由於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不可能在醫療事故解決階段全部治癒,故條例對繼續治療費(亦稱續醫費、預期醫療費、二期醫療費)規定為:「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首先,通過分析該立法用語可理解為,在解決醫療事故賠償時(即結案時),對患者尚未發生的續醫費不能以一次性結算的方式予以給付。因為續醫費是指損傷經治療後體征固定而遺留功能障礙,確需再次治療的或傷情尚未恢復者未來治療的費用,由於患者的體質、病情差異和各醫院等級、技術水平、收費標準的不同,無法確定續醫費數額,任何醫療機構或鑒定部門的估算都是不準確的,必然會損害醫患一方的利益。故條例規定續醫費的主張是在「結案後」;其次,是否需要繼續治療,應以專家鑒定組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對醫療事故患者的醫療護理醫學建議」為依據;其三,繼續治療費按照基本醫療費用計算支付。但目前我國還沒有基本醫療的具體范圍和項目,按國務院法制辦教科文衛司、衛生部法制與監督司、衛生部醫政司組織編寫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百問》中解釋:「1998年國務院做出了《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開展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各地確定了基本醫療保險的服務范圍和標准等,基本醫療費用的范圍和標准可以參照醫療機構所在地的省級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范圍。」但是,由於該條款操作起來較為復雜,加之法院系統對該規定本有抵觸情緒(詳見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唐德華、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法學博士楊永清編寫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理解與適用》一書第379頁「基本醫療費用問題」一節),筆者擔心今後法院在審理醫療事故損害賠償案件時,可能會對患者的繼續治療費問題採取「實報實銷」的處理方式,甚至「根據案情一次性判決」(見最高法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一)款)。
(二) 誤工費
「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的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誤工費計算方式按患者有無固定收入分為兩種。
1、固定收入,是指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工作的人員本應按期得到的、卻因醫療事故就醫造成耽誤工作而喪失的工資、獎金、津貼、特殊工種的補助費等合法收入。一般以單位出具的收入證明和工資表為准,獎金以患者上年度的單位人均獎金計算,超過獎金稅起征點的以起征點為限。需要注意的是,個人獨資、合夥企業等私營企業以及財務不健全的有限公司出具的特別是證明患者「固定收入」高於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收入證明,不到單獨作為認定依據,須結合稅務機關的個人所得稅納稅證明等材料方能認定。
2、無固定收入包括兩類人員,一是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的農村村民;二是有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或者有關憑證,在醫療事故發生前從事某種勞動,其收入能維持本人正常生活的,包括承包經營戶、城鄉個體工商戶、打工者(散工、短工、臨工)、家庭勞動服務人員等。均按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此外,患者依法從事第二職業的,其實際減少的收入,應予以合理賠償。患者系未成年人等本身無勞動收入而要求賠償誤工費的,不予支持。3、誤工日期的認定。根據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3條「誤工日期應當按其實際損害程度、恢復狀況並參照治療醫院出具的證明或法醫鑒定等認定」的規定,誤工日期由患者的住院天數和出院後治療醫院出具證明的休養天數兩部分組成,從醫療事故發生的當日開始計算,遇國家法定節假日均不扣減。治療終結後無正當理由拒不出院或無相關證明擅自休養的,不予計算誤工費。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殘疾的,自專家鑒定組出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後不再計算誤工費,即殘疾者定殘之後不再賠償誤工費。

『陸』 有懂法律的老師幫助下。謝謝

你的合同屬於有效合同。房子當時屬於他們夫妻共同財產,可以認為在其妻子簽訂合同時有足夠的理由代表其丈夫的意志,且所定立之合同對其丈夫沒有實質損害,所以不需要丈夫也簽字。

『柒』 車禍後,全責駕駛員不拿醫療費,我該怎麼辦

向法院提出起訴,法院判決後如對方還是不執行,可申請強制執行。

另事故中車主的責任,因具體情況不知道,你可自己參考以下內容:

(一)我國關於機動車交通事故賠償責任承擔主體的立法現狀
關於車主在交通事故賠償中的責任,存在太多的爭論。《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空 、高壓 、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此條確立了無過錯責任原則在我國的侵權行為法中的適用。按照目前的通說,機動車屬於高速運輸工具,機動車造成的交通事故損害,無疑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第123條的規定。
隨著《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實施,《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終止施行,車主的墊付義務失去依據,這是否意味著車主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中無須再承擔任何責任?答案是否定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對車主責任未作出明確的規定,並不是忽略了這個問題,而是因為確定承擔責任的主體較為復雜,在實踐中需要根據民法的有關規定和案件的具體情況確定,因此才未作出一刀切的規定,故而採用了「機動車一方」這樣一個比較寬泛的用語。顯然,「機動車一方」包括駕駛員和車主,甚至包括乘車人員(譬如車上人員與駕駛員爭吵、車上人員發生打架致駕駛員未能專心駕車而引發交通事故等情形),既未一概肯定由車主或駕駛員承擔責任,也未排除車主或駕駛員承擔責任,交由法官在個案中根據民事法律的規定,再結合案件事實確定,以免產生因特別法作出硬性規定而排除了一般法律的適用,但又不合理的情形。《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只解決了機動車之間、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的責任分配,對於機動車一方內部及單輛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情況下的責任承擔,則須根據民事法律和具體案情認定。侵權行為法的基本原則是自己責任原則,即每個人只應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後果負責,侵權行為人要能夠轉移責任,或者他人必須替侵權行為人造成的損害後果負責,均須有法律的規定。針對交通事故中駕駛員與車主的責任承擔,駕駛員系交通事故的直接侵權行為人,如果沒有其轉移責任的法律規定,自然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而對於車主是否須為駕駛員的行為承擔責任,則須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審查車主對交通事故發生是否有過錯以及車主與實際使用人之間的關系,確定其相應的責任,簡單的一概令車主承擔共同賠償責任、連帶責任或不承擔責任,都是不公平的。
(二)、無過錯責任產生的社會和法理基礎
1、無過錯責任產生的社會基礎
我們知道,從無過錯責任產生的歷史淵源來說,無過錯責任之所以產生,是因為: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導致工業災害頻生、交通事故驟增、公害嚴重損害人們的生命健康以及產品缺陷經常導致消費者的嚴重損害。而且在現代工業事故中,基於工人過失或不可抗力的事件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試圖尋找一種較之傳統過錯責任原則更為嚴格的法律對策對受害人提供保護和救濟。於是在實行過錯推定和舉證責任倒置之後,進一步產生了無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是從整個社會利益之均衡、不同社會群體力量之對比,以及尋求補償以息事寧人的角度來體現民法的公平原則的,它反映了高度現代化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公平正義觀,也帶有社會法學的某種痕跡。無過錯責任對於個別案件的適用可能有失公允,但它體現的是整體的公平和正義。無過錯責任其實就是一種危險責任,即因所從事的作業活動具有高度的危險而產生的責任。
2、無過錯責任產生的法理基礎
從危險責任的法理來說,侵權行為法中之所以產生危險責任這一歸責原則是基於以下原因:
其一,風險開啟理論。從事危險活動,或者佔有、使用危險物品的人本身製造了對他人人身、財產權益造成損害的危險,因此作為危險源的開啟者,當然需要承擔責任;
其二,風險控制與分散理論。從事危險活動或者佔有、使用危險物品的人對於這些活動或物品的性質具有最為真切的認識,也最具有能力控制危險的現實化,因此作為危險的控制者,其應當承擔責任。而且通過法定的強制責任保險以及商業保險,這些人完全有能力將風險加以分散;
其三,報償理論。從事危險活動或者佔有、使用危險物品的人從這一活動中獲得了利益,基於享受利益者承擔風險的原則,其應當承擔責任。具體到交通事故中,一個人購買了一輛車,他就能夠支配該車的運行,並從該車的運行中獲得利益,這種利益可以多種形式體現,用於生產經營、出租可獲取經濟利益,自用則獲得工作生活的便利,但擁有車輛的同時也為社會增添了一個合法的危險物,給社會帶來潛在的危險,因此,作為車輛的保有人,應當承擔相應的危險責任。
從無過錯責任產生的社會和法理基礎可知,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的負擔以法定義務為依據,是一種「危險責任」,其責任主體應包括機動車的所有者和使用者。首先是汽車的所有人(車主),亦即保有人,一般情況下,車主對其車輛握有支配權,運營的利益歸屬也歸車主;其次是車輛使用人,車輛使用人如果從駕駛車輛這一高度危險的活動中獲得了便利或者運營利益,也應當成為承擔危險責任的主體。作為雇員的機動車駕駛員,其從事高度危險作業所獲得的只是謀生的工資,沒有獲得高風險作業下的高利益,雖車輛的具體操作是自己掌握,但運行支配受車主的控制,運行利益歸屬車主,因此,法律規定雇員的責任由僱主承擔。
(三)我國司法實踐對機動車保有人的判斷標准
我國司法實踐對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機動車保有人的判斷標准明確採取了運行支配說與運行利益說。《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被盜機動車輛肇事後由誰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答復「使用盜竊的機動車輛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質損失的,肇事人應當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盜機動車輛的所有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其法理基礎在於被盜機動車輛的所有人非自願地喪失了對車輛的控制和支配,不具有運行支配權和運營利益,因而不承擔責任,該答復未排除車輛在正常運營下車輛所有人的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連環購車未辦理過戶手續原車主是否對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責任的復函》則認為:「連環購車未辦理過戶手續,因車輛已交付,原車主既不能支配該車的運營,也不能從該車的運營中獲得利益,故原車主不應對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責任。」該復函基本上反向明確了車主對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要承擔責任,只是要確定誰是真正車主。負責起草該批復的楊永清法官對該批復的解讀為:「根據危險責任思想和報償責任理論來確定機動車損害賠償的責任主體,具體操作就是通過『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兩項標准加以把握。所謂運行支配通常是指,可以在事實上支配管領機動車之運行的地位。而所謂運行利益,一般認為是指因機動車運行而生的利益。換言之,某人是否屬於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要從其是否對該機動車的運行於事實上位於支配管理的地位和是否從機動車的運行中獲得了利益兩個方面加以判明。進一步說,某人是否是機動車損害賠償的責任主體,以該人與機動車之間是否有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的關聯性加以確定。」
(四)、車主承擔責任的類型
根據以上法律規定、司法解釋和理論,按照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說,車主承擔責任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己責任:在駕駛員就是車主的情況下,駕駛員的責任就是車主自己的責任。
2、僱主責任:在駕駛員是在從事僱傭活動中發生交通事故的,駕駛員與車主之間的責任承擔應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予以確定。
3、連帶責任:在車輛有安全隱患或車主有過錯的情況下,車主與車輛使用人構成共同侵權,車主責任應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予以確定。
4、不承擔責任:①因被盜、被搶等車主意志外原因,導致車輛被他人控制,進而發生道路交通事故;②如果名義車主提供了充分證據證實車輛確已實際移轉,且名義車主自身沒有過錯,真正車主也承認其車主身份,在這種情況下,名義車主可不承擔責任。
5、在一定范圍內承擔共同賠償責任:車主與實際使用人之間存在承包經營、掛靠、租賃等經濟利益關系,車主對交通事故的發生也沒有過錯,則應在一定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
6、補償責任:車輛被借用,車主從車輛的使用中不獲取經濟利益,對交通事故中的發生也沒有過錯,依據《民法通則》第123條及公平原則確定車主承擔一定的責任,主要考慮應確保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損害能夠得到適當補償。
對於上述分類中的自己責任、僱主責任、連帶責任和不承擔責任,已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應沒有爭議。司法實踐存在較大爭議的是計程車輛與出借車輛兩種情形下的責任承擔。
(五)正確區分以營利為目的的車輛出租與純友情的車輛出借,合理劃分車主責任承擔。
確定車主在交通事故致人損害中應承擔何種責任及數額,應區分以營利為目的的計程車輛行為與不具有營利目的的純粹的友情借用車輛行為。

『捌』 傷殘醫葯費賠償標准

你好,大律師網 相關律師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0條的規定,醫療事故賠償的項目包括11項,具體為: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陪護費、殘疾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並較為明確地規定了上述賠償項目的計算標准和計算辦法。所規定的賠償項目和標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19條的規定基本一致,將原醫療事故的一次性補償制度正式確立為民事損害賠償制度。但在具體的醫療事故處理中,如何確定賠償項目,正確計算賠償數額,由於目前未出台相關解釋,以致出現醫患雙方乃至衛生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因理解不一而發生分歧的情況。本文根據條例的起草背景和立法原意,結合《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就醫療事故中如何確定賠償項目和計算賠償數額問題進行探討。
(一)醫療費
「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1、
醫療費包括掛號費、檢查費、治療費、(中西)葯費、住院費、醫療機構的護理費等。憑合法醫療機構出具的醫療收費單據計算。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
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4條的規定,治療一般應在發生醫療事故的所在地醫療機構進行治療,未經醫院批准
或出具證明而強行轉院、擅自另找醫院治療的費用,一般不予賠償;擅自購買與損害無關的葯品或者治療其他疾病的,其費用不予賠償。患者經醫院治療已痊癒後,
沒有必要再住院治療的,應當立即出院。如果無正當理由拒不出院的,繼續住院的費用由患者自理。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醫療費還包括「其他器官功能訓練費」和「適當的美容費」,僅作參考。
2、
「原發病醫療費用」是指非醫療事故所致的、患者治療本身原有疾病的醫療費用。可從兩個方面加以審查:(1)以醫療事故發生的時間判斷。醫療事故發生前的醫
療費用為原發病醫療費用;(2)以處方葯品和治療項目判斷。凡用於治療患者本身原有疾病或損傷的葯費、檢查費、治療費等為原發病醫療費用。但上述原則也不
完全盡然,如以時間判斷為例,醫療事故發生前的醫療費用為原發病醫療費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反之卻不必然,因為醫療事故發生後,往往兩種醫療費用會同時
交混發生,即在治療因醫療事故給患者造成的損害的同時,也在治療患者的原發疾病,特別是當患者的原發病為重危疾病、而醫療事故只給患者造成較輕傷害(如四
級醫療事故)時,單純以時間來劃分,將醫療事故發生後的所有醫療費用視為非原發病醫療費用,顯然有失公平。出現爭議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酌情界定,必要時可
通過司法鑒定部門單純就醫療費用予以鑒定。
3、
關於續醫問題。由於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不可能在醫療事故解決階段全部治癒,故條例對繼續治療費(亦稱續醫費、預期醫療費、二期醫療費)規定為:
「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首先,通過分析該立法用語可理解為,在解決醫療事故賠償時(即結案時),對患者尚未發生的續醫費不
能以一次性結算的方式予以給付。因為續醫費是指損傷經治療後體征固定而遺留功能障礙,確需再次治療的或傷情尚未恢復者未來治療的費用,由於患者的體質、病
情差異和各醫院等級、技術水平、收費標準的不同,無法確定續醫費數額,任何醫療機構或鑒定部門的估算都是不準確的,必然會損害醫患一方的利益。故條例規定
續醫費的主張是在「結案後」;其次,是否需要繼續治療,應以專家鑒定組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對醫療事故患者的醫療護理醫學建議」為依據;其三,繼續
治療費按照基本醫療費用計算支付。但目前我國還沒有基本醫療的具體范圍和項目,按國務院法制辦教科文衛司、衛生部法制與監督司、衛生部醫政司組織編寫的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百問》中解釋:「1998年國務院做出了《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開展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實
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各地確定了基本醫療保險的服務范圍和標准等,基本醫療費用的范圍和標准可以參照醫療機構所在地的省級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范
圍。」但是,由於該條款操作起來較為復雜,加之法院系統對該規定本有抵觸情緒(詳見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唐德華、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法學博士楊永清編寫的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理解與適用》一書第379頁「基本醫療費用問題」一節),筆者擔心今後法院在審理醫療事故損害賠償案件時,可能會對
患者的繼續治療費問題採取「實報實銷」的處理方式,甚至「根據案情一次性判決」(見最高法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一)
款)。

『玖』 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的標准

醫療事故損害賠償計算標准
一、醫療費
「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1、醫療費包括掛號費、檢查費、治療費、(中西)葯費、住院費、醫療機構的護理費等。憑合法醫療機構出具的醫療收費單據計算。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4條的規定,治療一般應在發生醫療事故的所在地醫療機構進行治療,未經醫院批准或出具證明而強行轉院、擅自另找醫院治療的費用,一般不予賠償;擅自購買與損害無關的葯品或者治療其他疾病的,其費用不予賠償。患者經醫院治療已痊癒後,沒有必要再住院治療的,應當立即出院。如果無正當理由拒不出院的,繼續住院的費用由患者自理。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醫療費還包括「其他器官功能訓練費」和「適當的美容費」,僅作參考。
2、「原發病醫療費用」是指非醫療事故所致的、患者治療本身原有疾病的醫療費用。可從兩個方面加以審查:(1)以醫療事故發生的時間判斷。醫療事故發生前的醫療費用為原發病醫療費用;(2)以處方葯品和治療項目判斷。凡用於治療患者本身原有疾病或損傷的葯費、檢查費、治療費等為原發病醫療費用。但上述原則也不完全盡然,如以時間判斷為例,醫療事故發生前的醫療費用為原發病醫療費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反之卻不必然,因為醫療事故發生後,往往兩種醫療費用會同時交混發生,即在治療因醫療事故給患者造成的損害的同時,也在治療患者的原發疾病,特別是當患者的原發病為重危疾病、而醫療事故只給患者造成較輕傷害(如四級醫療事故)時,單純以時間來劃分,將醫療事故發生後的所有醫療費用視為非原發病醫療費用,顯然有失公平。出現爭議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酌情界定,必要時可通過司法鑒定部門單純就醫療費用予以鑒定。
3、關於續醫問題。由於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不可能在醫療事故解決階段全部治癒,故條例對繼續治療費(亦稱續醫費、預期醫療費、二期醫療費)規定為:「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首先,通過分析該立法用語可理解為,在解決醫療事故賠償時(即結案時),對患者尚未發生的續醫費不能以一次性結算的方式予以給付。因為續醫費是指損傷經治療後體征固定而遺留功能障礙,確需再次治療的或傷情尚未恢復者未來治療的費用,由於患者的體質、病情差異和各醫院等級、技術水平、收費標準的不同,無法確定續醫費數額,任何醫療機構或鑒定部門的估算都是不準確的,必然會損害醫患一方的利益。故條例規定續醫費的主張是在「結案後」;
其次,是否需要繼續治療,應以專家鑒定組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對醫療事故患者的醫療護理醫學建議」為依據;
其三,繼續治療費按照基本醫療費用計算支付。但目前我國還沒有基本醫療的具體范圍和項目,按國務院法制辦教科文衛司、衛生部法制與監督司、衛生部醫政司組織編寫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百問》中解釋:「1998年國務院做出了《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開展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各地確定了基本醫療保險的服務范圍和標准等,基本醫療費用的范圍和標准可以參照醫療機構所在地的省級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范圍。」但是,由於該條款操作起來較為復雜,加之法院系統對該規定本有抵觸情緒(詳見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唐德華、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法學博士楊永清編寫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理解與適用》一書第379頁「基本醫療費用問題」一節),筆者擔心今後法院在審理醫療事故損害賠償案件時,可能會對患者的繼續治療費問題採取「實報實銷」的處理方式,甚至「根據案情一次性判決」(見最高法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一)款)。
二、誤工費
「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的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誤工費計算方式按患者有無固定收入分為兩種。
1、固定收入,是指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工作的人員本應按期得到的、卻因醫療事故就醫造成耽誤工作而喪失的工資、獎金、津貼、特殊工種的補助費等合法收入。一般以單位出具的收入證明和工資表為准,獎金以患者上年度的單位人均獎金計算,超過獎金稅起征點的以起征點為限。需要注意的是,個人獨資、合夥企業等私營企業以及財務不健全的有限公司出具的特別是證明患者「固定收入」高於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收入證明,不到單獨作為認定依據,須結合稅務機關的個人所得稅納稅證明等材料方能認定。
2、無固定收入包括兩類人員,一是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的農村村民;二是有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或者有關憑證,在醫療事故發生前從事某種勞動,其收入能維持本人正常生活的,包括承包經營戶、城鄉個體工商戶、打工者(散工、短工、臨工)、家庭勞動服務人員等。均按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此外,患者依法從事第二職業的,其實際減少的收入,應予以合理賠償。患者系未成年人等本身無勞動收入而要求賠償誤工費的,不予支持。
3、誤工日期的認定。根據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3條「誤工日期應當按其實際損害程度、恢復狀況並參照治療醫院出具的證明或法醫鑒定等認定」的規定,誤工日期由患者的住院天數和出院後治療醫院出具證明的休養天數兩部分組成,從醫療事故發生的當日開始計算,遇國家法定節假日均不扣減。治療終結後無正當理由拒不出院或無相關證明擅自休養的,不予計算誤工費。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殘疾的,自專家鑒定組出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後不再計算誤工費,即殘疾者定殘之後不再賠償誤工費。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
「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按司法解釋的原意,是指行政級別為「處級」以下的工作人員。其出差伙食補助標准各地均由規定,如重慶市現規定的出差伙食補助費為12元/天。
四、陪護費
「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陪護費」這一稱謂比國務院1991年頒布的《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所稱的「護理費」要科學一些,因為醫護人員進行的醫療活動中也有護理活動。陪護費的計算期間只限於患者發生醫療事故後的「住院期間」,均以上一年度事故發生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為標准按日計算。
需指出的是,條例作為行政法規,所規定的「一刀切」陪護費計算方式與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5條規定的陪護費計算方式有所不同,該條規定:「經醫院批准應以當地的一般臨時工的工資標准為限。」人民法院在審理醫療事故損害賠償案件時,如何適用還有待於最高法院解釋的明確。
五、殘疾生活補助費
「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平均生活費」是指事故發生地人民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該地方上一年度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額。如重慶市2002年公布的居民年平均生活費為5767元。但交通事故處理機關每年在轉發居民年平均生活費數據的同時,都要明確規定該數據使用於處理從什麼時間至什麼時間之間發生的交通事故,以便於操作,建議衛生行政機關可予以借鑒。
根據衛生部新公布的《醫療事故分級標准(試行)》中「本標准中醫療事故一級乙等至三級戊等對應傷殘等級一至十級」的規定,只有經鑒定為三級以上醫療事故即構成十級傷殘以上的,才能計算殘疾生活補助費,等級為四級醫療事故的,不能計算該賠償項目。
本項規定的30年、15年、5年只是承擔殘疾補助費責任的最高年限,並非任何一起醫療事故都必須賠償滿30年、15年或者5年。具體年限或賠償金額應根據患者的傷殘等級來確定:
(1)一級乙等醫療事故(一級傷殘)計算30年,即100%;
(2)二級甲等醫療事故(二級傷殘)按一級傷殘的90%計算。計算公式為:居民年平均生活費×30年×90%(傷殘等級系數,下同);
(3)二級乙等醫療事故(三級傷殘)按一級傷殘的80%計算;
(4)二級丙等醫療事故(四級傷殘)按70%計算;
(5)二級丁等醫療事故(五級傷殘)按60%計算;
(6)三級甲等醫療事故(六級傷殘)按50%計算;
(7)三級乙等醫療事故(七級傷殘)按40%計算;
(8)三級丙等醫療事故(八級傷殘)按30%計算;
(9)三級丁等醫療事故(九級傷殘)按20%計算;
(10)三級戊等醫療事故(十級傷殘)按10%計算。
由於《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假定我國的人均壽命是75周歲(與《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假定的人均壽命70歲相比,延長了5年),故該項中「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的規定,可按60周歲以上年齡每增加1歲減少1年的方式進行計算:60周歲計算15年、61周歲計算14年、62周歲計算13年、…68周歲計算7年、69周歲計算6年,依次遞減,70周歲以上按5年計算。須注意的十,計算年限確定後,仍要乘以傷殘等級系數。
六、殘疾用具費
「因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殘疾用具包括假肢、輪椅、助聽器、義眼、假牙、假發、眼鏡等。其中義眼、假發等雖無功能補償作用,但為社會普遍觀念所認同,仍屬殘疾用具。計算費用時既包括殘疾用具的購入費,也包括安裝費。費用按照市場上普及型器具的價格計算,也可以參照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報銷范圍的規定。同時還應按照殘疾用具的使用年限和人均壽命年限(75歲)把將來需要更換的費用計算在內。
所謂「普及型器具」,是指在同一品種中被廣泛使用的器具,一般以國產為限,不包括豪華型的。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也規定殘疾用具費「按照國產普通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該項所述「醫療機構證明」並非專指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的證明,還包括為患者治療醫療事故損害的縣(市、市轄區)以上醫療機構的證明。醫患雙方為是否需要配置殘疾用具發生爭議時,可根據醫療事故鑒定結論中對患者的醫學建議等綜合確定。
七、喪葬費
「按照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
目前,各地民政和財政部門都規定有喪葬費的具體標准,如重慶市規定的喪葬費標准為1500元。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起草者的解釋,此喪葬費已包括了「存屍費、屍體運轉費、屍體整容費、火化費、壽衣費等費用。」至於死者方大辦喪事所增加的費用,不予賠償。
八、被扶養人生活費
「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1、參照公安部有關交通事故中傷殘評定標準的規定,本項中所指「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應以五級傷殘以上程度(含五級)為限,即鑒定為二級丁等醫療事故的傷殘患者,方能認定其喪失勞動能力。
2、「沒有勞動能力的人」既包括未成年無勞動能力的人,也包括由於年老、疾病、殘疾等原因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他們都無法通過從事勞動來取得經濟收入。但如果系失業、下崗或不願工作的,則不符合被扶養人的認定條件,不應當計算本項費用。
3、確定被扶養人時,患方應當提供有扶養關系的證明,及勞動保障、戶籍、民政等有關部門依法出具的相關證書、證明。衛生行政機關、人民法院在處理爭議認為必要時,應當要求其公證。
4、被扶養人的生活費,應由具有扶養義務扶養能力的人共同承擔,死者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者只承擔本人應扶養的一份費用。換句話講就是醫療機構只賠償死者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者本人應承擔的那一份費用。如A、B兩夫婦有個10周歲的小孩,A因醫療事故死亡,計算被扶養人生活費時,應減開B應承擔的費用份額即除以二,其計算公式為:(居民每月最低生活保障費×12個月×6年)÷2人。在死者或者殘疾者的父母成為被扶養人時,應以該父母的子女(含非婚生子女、繼子女、養子女)人數來確定扶養份額,計算生活費時有n個子女便除以n。
5、對已滿60周歲以上的被扶養人,仍按60周歲以上年齡每增加1歲減少1年的方式計算扶養年限(見本文「殘疾生活補助費」一節)。
九、交通費
「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
包括必須轉院治療所必需的合理的交通費用等,一般視患者病情、傷型情況並結合當地交通條件而定。但是患者出於故意耗費而支付的不必要的各種交通費用,不應當列入賠償范圍。
十、住宿費
「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
住宿費是指患者因轉院治療、檢查往返等原因未能住院也未能住在家裡確需就地住宿的扶養。需要指出的十,這里的「憑據支付」不是憑住宿發票上的金額支付,它只是表明患者確有住宿實施及計算住宿天數的憑據,發票金額高低不論,只按住宿天數支付出差住宿補助費,如重慶市目前規定標准為30元/人、天。
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
「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不超過3年。」
精神損害撫慰金是指患者及其近親屬因醫療事故遭受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痛苦而以金錢支付方式給予的撫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等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時,可以依法請求賠償精神損害。《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賠償項目中未列「死亡補償費」而直接規定為「精神損害撫慰金」,與民法原理及司法解釋是相符的,名稱更為合理。因為「死亡補償費」實際上就是對死者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費用。
患者死亡後,有權要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必須是死者的近親屬。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規定:「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故死者無近親屬時,其他人不得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與殘疾生活補助費同樣的道理,精神損害撫慰金並不是對每一例都計算為6年、3年。更不是對死者的每一個近親屬都要計算一筆精神損害撫慰金。具體計算年限時,可根據患者原有疾病狀況、醫療過失行為的責任程度、醫療機構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確定。對殘疾者也可掌握在一至四級傷殘賠償3年、五至八級傷殘賠償2年、九至十級傷殘賠償1年的原則。否則,如果一級傷殘與十級傷殘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沒有區別的話,似乎不公。
此外,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1條的規定,參加醫療事故處理的患者近親屬以及參加喪葬活動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所需交通費、誤工費、住宿費、按上述相關規定計算,但計算費用的人數不超過2人。
把上述(一)至(十一)項計算出的所有費用相加後所得出的總和,即為該起醫療事故給患者造成的損失總額。但是,計算出全部損失後,並不等於一律由醫療機構全部賠償,具體賠償金額要根據醫療機構在醫療事故中的責任程度大小來確定,衛生部頒布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第36條規定,醫療事故中醫療過失行為責任程度分為四種:
(1)完全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完全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
(2)主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主要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3)次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次要作用。
(4)輕微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絕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輕微作用。
故確定賠償時應根據醫療機構的過錯責任大小來劃分:醫療機構負全部責任的,應承擔全部損失的100%;負主要責任的,應承擔全部損失的60%-90%;負次要責任的,應承擔全部損失的10%-40%;負輕微責任的,應承擔全部損失的10%。
總結:計算公式1.醫療費賠償金額=已發生醫療費用(不含原發病醫療費用)+預期醫療費用
2.誤工費賠償金額=誤工時間×收入標准(患者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
3.住院伙食補助費=住院時間×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
4.陪護費賠償金額=陪護天數×陪護人數×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
5.傷殘生活補助費賠償=傷殘等級×醫療事故發生地的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賠償期限
6.殘疾用具費賠償金額=普及型器具的費用
7.喪葬費賠償金額=本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6個月
8.被撫養人生活費賠償金額=被撫養人的人數×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撫養年限
9.交通費賠償金額=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單據數額之和
10.住宿費賠償金額=住宿天數×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
11.精神損害撫恤金賠償金額=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年限(死亡最長不超過6年,殘疾最長不超過3年)

『拾』 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的目錄

【最新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
【最新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涉港澳民商事案件司法文書送達問題若干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認可台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補充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服務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執行工作中如何計算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等問題的批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物業服務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新司法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處理涉及汶川地震相關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意見(二)》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審理涉及金融不良債權轉讓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形勢下進一步做好涉農民事案件審判工作的指導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形勢下做好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審判工作的指導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形勢下進一步做好房地產糾紛案件審判工作的指導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民事審判作座談會專題】
加強國際金融危機司法應對工作 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奚曉明
【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於審理物業服務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杜萬華 辛正郁楊永清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認可台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補充規定》的理解與適用——張進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涉港澳民商事案件司法文書送達問題若干規定》的理解與適用——任雪峰
【租賃合同專題】
租賃合同解除的若干問題——姜強
【婚姻家庭專題】
非婚生子女認領案件中有關親子鑒定的法律適用——肖 峰
【證據專題】
電子商務糾紛案件中對單方提交網路證據的審查——由易趣網路服務合同糾紛案引發的法律思考——徐俊
【侵權專題】
侵權責任法草案對外國經驗的借鑒與本國經驗的繼承(上)——楊立新
【勞動爭議專題】
勞動爭議撤裁案件的法律適用——孫付
【裁判方法專題】
和諧社會民事審判視野下的裁判思維——正義與邏輯之間的溝通——金民珍竺常贇徐婷姿
【指導性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二審案件解析】
【熱點調研】
【地方法院傳真】
【民事審判信箱】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自考試題 發布:2024-11-02 02:15:37 瀏覽:97
婚姻法解釋二24條新增 發布:2024-11-02 02:05:46 瀏覽:309
淘寶銷售部門規章 發布:2024-11-02 01:42:06 瀏覽:281
鳳山縣律師 發布:2024-11-02 01:25:32 瀏覽:631
張馳法學 發布:2024-11-02 01:24:56 瀏覽:633
北京法官累死 發布:2024-11-02 01:08:06 瀏覽:782
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有 發布:2024-11-02 01:00:46 瀏覽:903
沈陽免費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02 00:42:40 瀏覽:42
公司法制信訪科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00:27:26 瀏覽:228
國有企業違反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4-11-02 00:12:33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