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模範刑法典

模範刑法典

發布時間: 2020-12-17 08:29:20

㈠ 西方法律是每種罪名有對應的刑罰,還是跟中國一樣,有個刑罰區間,酌情判決謝謝!

英美法系不存在完全的「同事同刑」,都是有一定的量刑區間的。比如美國就有《模範刑法典》(書名翻譯不一定準確),但是會盡量參考相同相似判例。

㈡ 美國刑法簡介

美國刑法雖源於英國普通法,但更傾向於通過立法規定犯罪和刑罰。美國近現代除了聯邦和州的刑事立法之外,美國曾沿用英國普通法的犯罪分類。現在聯邦和各州刑法典一般把犯罪分為重罪和輕罪兩大類,有的還依據《模範刑法典》附加次輕罪、違警罪等分類。美國除按「等」對犯罪分類外,還對「等」分「級」,各州的劃分也不統一。美國接受犯意的概念。現代英美刑法只考慮犯意,而不考慮動機。但不同的犯罪對犯意有不同的要求。美國的刑罰有死刑、監禁、緩刑、監禁與緩刑混合刑、賠償損失、公眾服務和罰金。美國的死刑從19世紀中葉開始在一些州被廢除,20世紀有更多的州廢除死刑。但後來有一些州恢復了死刑。1976年聯邦最高法院認為保留死刑是完全必要的。對於死刑的執行方法,美國各州規定不同,有電椅、煤氣室、注射、絞刑、槍決等方式。

㈢ 求美國聯邦刑法條文

美國刑法雖源於英國普通法,但更傾向於通過立法規定犯罪和刑罰。版美國近現代除了聯邦權和州的刑事立法之外,美國曾沿用英國普通法的犯罪分類。現在聯邦和各州刑法典一般把犯罪分為重罪和輕罪兩大類,有的還依據《模範刑法典》附加次輕罪、違警罪等分類。美國除按「等」對犯罪分類外,還對「等」分「級」,各州的劃分也不統一。美國接受犯意的概念。現代英美刑法只考慮犯意,而不考慮動機。但不同的犯罪對犯意有不同的要求。美國的刑罰有死刑、監禁、緩刑、監禁與緩刑混合刑、賠償損失、公眾服務和罰金。美國的死刑從19世紀中葉開始在一些州被廢除,20世紀有更多的州廢除死刑。但後來有一些州恢復了死刑。1976年聯邦最高法院認為保留死刑是完全必要的。對於死刑的執行方法,美國各州規定不同,有電椅、煤氣室、注射、絞刑、槍決等方式。

㈣ 美國刑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首先,美抄國五十個州和聯邦政府襲均有各自的刑法典,每一部與其他五十部皆不相同。所以無法給出詳細的介紹。但是,三分之二的刑法典都以美國法學會的《模範刑法典》。
其次,關於美國法學會的《模範刑法典》的內容非常的多,無法全面解析。提問者可以了解該部法律的目錄,僅供參考。以下是目錄的中文版:
前言
導論
第一編 總則
第1節 序言
第1.01條 名稱和生效日期
第1.02條 目的;解釋原則
第1.03條 空間效力
第1.04條 犯罪的種類;違警罪
第1.05條 制定法主義;法典總則的適用
第1.06條 時效
第1.07條 行為構成數罪時的追訴方式
第1.08條 禁止對同一犯罪雙重追訴
第1.09條 禁止對不同犯罪雙重追訴
第1.10條 先前追訴在其他不域的效力
第1.11條 在無管轄權的法庭所進行的先前追訴,或者由於被告人的欺詐行為所進行的先前追

㈤ 美國模範刑法典中文內容

這個。。。。肯定沒有人回答

㈥ 美國不是判例法嗎那麼模範刑法典是怎麼回事還有每個州怎麼會有自己的法律

英美法系屬於判例法系國家,但並不是說他們的法律都是判例,而是指他們的法律來自判例,最後從判例中總結出一些原則然後寫成法律條文。

㈦ 請問美國應該是判例吧那麼美國模範法典是什麼美國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法律嗎謝謝!

美國五十個州和聯邦政府均有各自的刑法典,每一部與其他五十部皆不相同。內但是,三分之二的刑法典都容以美國法學會的《模範刑法典》為藍本。《模範刑法典》反映了當前美國刑法之狀況,這令其他任何一部刑法典都難望其項背。

㈧ 請給我一篇正規的刑法論文!

摘要:共犯關系脫離是共同犯罪理論中的重要內容,但我國刑法理論對此缺乏充分的研究。為了合理地處理實踐中出現的共犯關系脫離行為,需要在借鑒國外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從理論上對共犯關系脫離的概念、構成要件和罰則進行合理的界定。

關鍵詞:共同犯罪;脫逸;成立要件

所謂共同犯罪關系的脫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一部分共同犯罪人自動放棄犯意,並終止與其他犯罪人的共犯關系,從而對脫離後其他犯罪人實施的犯罪行為不承擔刑事責任的情況。共犯關系脫離所需研究的主要問題是,需具備什麼條件脫離者才對其他共犯者的犯罪行為不承擔刑事責任。對此,我國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理論界也鮮有人論及。筆者擬對此問題及相關內容加以淺析,以期裨益於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

一、共同犯罪關系脫離的成立條件

立共同犯罪關系的脫離,有的學者認為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本人放棄共同犯罪的故意;二是本人中止自己的行為;三是為阻止其他正犯者的實行行為或防止結果的發生作出了努力;四是在某些場合讓其他行為人知道自己脫離共犯關系。筆者認為,根據以上要件,在某種情況下,無疑會擴大共同犯罪關系脫離的外延,而在有的情況下,則又不適當地縮小了共同犯罪關系脫離的范圍。具體說來,首先,論者並沒有限制共同犯罪關系脫離的成立階段。根據論者提出的四要件,在犯罪發展的任一階段,都可以成立共同犯罪關系的脫離。但是,筆者則認為,在直接實行者著手實行犯罪後,即使一部分共犯人自動放棄犯意,並有脫離共犯關系行為的,也不能解除他們的共犯關系。其次,第三要件即「為阻止其他正犯者的實行行為或防止結果的發生作出了努力」是共同犯罪關系脫離的充分而非必要要件。因為脫離共同犯罪關系可以表現為不同的行為方式。在有的共同犯罪如平等型的共犯關系中,只要有消極的脫離行為即可,而無須實施積極的脫離行為。
以上兩種情況其實是共同犯罪中止的成立問題。在此需將共同犯罪關系脫離與共同犯罪中止區分開來。前者是指共犯人脫離了共犯關系,因而對他人實施的犯罪行為不承擔刑事責任;後者則是指共犯人並沒有脫離共犯關系,對他人實施的犯罪行為仍然承擔共犯責任,只是應從輕處理。可見,在理論上,兩者屬於不同的范疇。當然,共犯關系的脫離與共犯的中止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兩者都發生在犯罪過程中,都是一部分共同犯罪人自動放棄犯意;在表現形式上,一些犯罪中止行為就是一種脫離共犯關系的行為。因此共犯關系的脫離必然有著共同犯罪中止的某些特徵,但是它畢竟有著自己的特定構成要素,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成立共犯關系的脫離應具備以下條件:

1、發生在直接實行者著手實施犯罪以前。這是成立共犯關系脫離的犯罪階段要求。
關於共犯關系脫離的成立階段,有的學者認為可以發生在共同犯罪人著手實行犯罪前、直接實行者實行犯罪後以及既遂後的繼續犯場合等三個階段。筆者認為,這是從形式意義上來理解共犯關系脫離的。就脫離者而言,在犯罪的發展過程中甚至犯罪既遂後的繼續犯場合,他都可以有脫離共犯關系的意思表示和行為。但是這種脫離行為是否能解除共犯關系尚需要實質地進行判斷,即共犯關系的脫離並不是以脫離者單方面的意志為轉移的,需要結合共同犯罪關系的實質來認定。一般說來,只要直接實行者已著手實施犯罪,共犯關系就不能解除。因為,根據刑法理論,各共同犯罪人之間已形成共犯關系。如同犯罪既遂後的恢復原狀不能改變行為的犯罪性一樣,成立共犯關系後就不可能再解除。具體說來,在復雜的共同犯罪中,根據占統治地位的共犯從屬性說,教唆犯和幫助犯的犯罪性和可罰性取決於正犯是否已著手實行犯罪。只要正犯已著手實行犯罪,三者就形成了共犯關系。而就共同正犯而言,由於各犯罪人基於意思聯絡而成為同心一體,因此只要一部分正犯已著手實行犯罪,即使其他正犯沒有實施犯罪行為,也不影響共同正犯的成立,即一部分正犯的行為就是共同正犯的行為。這也正是對共同正犯實行「一部行為負全部責任」的理論基礎。因此,成立共犯同犯罪關系的脫離必須發生在著手以前。當然在著手後,共犯仍有脫離行為,但這是涉及到是否成立中止犯的問題。

2、脫離者必須自動放棄犯意。這是成立共犯關系脫離的主觀要求。
多數學者對此持肯定態度。但也有論者認為,只要在著手前切斷因果關系,即使不是基於任意性,也不影響。筆者認為,既然脫離者在處理上不承擔共犯關系責任,那麼就應對其成立要件做出嚴格的限制,即脫離者應自動放棄犯意。但關於自動性,德、日刑法理論上存在著多種觀點:主觀說認為,由於認識外部的障礙而停止的場合以外,是自動放棄犯意。限定主觀說主張只有放棄犯意即後悔而中止的場合,是自動放棄犯意。客觀說主張按照社會一般的觀念,以客觀的判斷為標准認定障礙的性質。折衷說主張在一般經驗上對意思給予強制影響的情況為動機以外的場合是自動放棄犯意。通說認為折衷說比較妥當。我國理論界關於自動性的觀點比較一致。一般認為是指在行為人能夠將犯罪進行到底的情況下,基於本人的意志而停止犯罪行為。這表明只要行為人主觀上認為自己能夠完成犯罪,即使客觀上難以完成犯罪,也不影響自動性的成立。

3、行為人必須有脫離共犯關系的行為。
這是成立共犯關系脫離的實質性要件。何謂脫離行為?筆者認為,應以是否切斷脫離者已經實施的加功行為與此後其他共犯者的行為或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為原則。只有切斷了與此後其他共犯者的行為或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脫離者才不負共犯刑事責任。基於這一原則,根據表現形式的不同,可將脫離行為分為消極的脫離行為與積極的脫離行為。前者是指脫離者將脫離共犯關系的意思傳達給對方,或者單純地撤回自己的加功如幫助者將其提供的工具索回,就成立共犯關系的脫離。這種脫離行為一般是針對平等型的共同犯罪人即共同犯罪人之間不存在領導、制約關系。如普通的共同正犯,或在共同犯罪中處於被動、消極地位的幫助犯、脅從犯以及犯罪集團中的一般參加者等。由於這些犯罪人對犯罪的實施並不起主導、支配地位,因此只要消極地將脫離共犯關系的意思傳達給對方或者單純地撤回自己的加功,一般就可以消除自己的加功行為對正犯的影響。內心的脫離或單方面的脫離是不能成立共犯關系脫離的。因為二人以上基於實行一定犯罪目的而成為同心一體。如果某一共同犯罪人有脫離共犯關系的意思,但是卻並沒有傳達給其他共犯人,那麼對於其他共犯人來說,這種同心一體的聯系仍然存在。當他實行犯罪時,與脫離者也依舊存在著心理上或精神上的因果聯絡。因此只有將脫離共犯的意思傳達給其他共犯人,這種同心一體才能解體。對於傳達脫離的方式,通常是以明示的方式做出的,如明確告訴對方自己決定從犯罪活動中退出來,並中止了犯罪行為。對於以默示的方式表達脫離犯罪活動的意思,如從犯罪現場離去、幫助者沒有按約定提供工具或出現在現場,如果同時符合其他條件,也不失為一種脫離行為。日本的一些判例就肯定了這一方式。例如共謀強盜並實施了預備行為後,其中一人悔悟,從犯罪現場離去。對於這一案例,福岡高級法院昭和28年1月12日判決認為:雖然行為人既沒有阻止其他共謀者的犯罪行為,也沒有明確表示脫離的意思,但是當剩餘的共犯者不僅認識到了脫離者的脫離事實,而且認識到只能由自己來完成共謀的犯罪事實時,可以說共謀者接受脫離者默示的意思。因此脫離者只對當初共謀的強盜預備負刑事責任,而不承擔強盜共同正犯的刑事責任。
所謂積極的脫離行為就是指脫離者採取措施阻止他人犯罪或為此做出了真摯努力的。這種脫離行為是針對支配型的共同犯罪人而言的,即在共同犯罪中起著領導、指揮、主動等地位或作用的共同犯罪人,如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教唆犯等。由於這類犯罪在共同犯罪中起支配作用,因此不同於一般的共同犯罪人,只要單純地將自己脫離共犯關系的意思傳達給其他共犯人就可以脫離共犯關系,他們還必須採取積極的作為將自己給予犯罪實行的效果予以消除才能成立共犯關系的脫離。從國外的立法規定及司法實踐來看,將下列行為認定為積極的脫離行為:(1)使其他共犯者確定地放棄犯意。如日本1976年松江地方法院的判決「當脫離者作為共謀者團體的頭目可以強制支配其他共謀者的地位時,倘若脫離者沒有恢復到不存在共謀關系的狀態,就不能說解除了共謀關系。確定地放棄犯意是否要求其他共犯者必須真正放棄犯意。」筆者認為只要其他共犯者答應放棄犯意即可。至於是否真正地放棄犯意並不影響行為人脫離共犯關系。因為脫離者已將自己給予犯罪實行的效果予以消除。(2)向國家有關機關告發、舉報的,如俄羅斯刑法第205條規定,參與准備實施恐怖行為的人員,如果及時提前報告權力機關或採取其他措施預防恐怖行為的發生,如果其行為沒有別的犯罪構成則免除刑事責任。這種行為既可以作為第一種行為失敗後實施的一種補救行為,也可以單獨實施。(3)其他阻止犯罪實行的行為,如向被害人通報等。

二、脫離共同犯罪關系者的處罰

對於脫離後其他犯罪者實施的犯罪行為,理論上和司法實踐中比較一致的觀點是脫離者不承擔共犯責任,這與共犯處罰的根據密切相關。關於共犯處罰的根據,理論上有責任共犯說、行為價值惹起說、惹起說等不同觀點。雖然觀點聚訟,但在對待脫離者的刑事責任上,則無論根據哪一種理論,都可以得出脫離者不對他的犯罪行為負共犯責任的結論。如惹起說認為共犯之所以處罰是因為與共犯者共同惹起犯罪結果。根據這一理論,在共犯關系脫離的情況下,脫離者不僅與其他共犯者解除了意思聯絡,而且給予他人實行犯罪的效果予以消除。因此與正犯惹起的犯罪結果就不存在因果關系,從而也不對其承擔共犯責任。
對於脫離者脫離前的行為,從司法實踐與有關國家的刑法規定來看,一般也是免予處罰的。這有理論上的依據和刑事政策上的考慮。從理論上來說,脫離者的行為是著手前的預備或陰謀行為,對法益的侵害並無實質的危險,同時脫離者又系自動放棄犯意,主觀惡性較小。根據犯罪構成理論的要求,對於情節顯著輕微的,不應作為犯罪處理;對於構成犯罪的,也應當從輕處罰。從刑事政策上來說,這樣處理無疑是給犯罪者「架設後退的金橋」(李斯特語),對於鼓勵犯人改過自新,瓦解、分化和打擊犯罪組織顯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然並不是說脫離者可以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筆者認為,結合具體案情,對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給予適當的處罰:(1)預備行為構成犯罪的。如甲、乙為了搶劫成功,事先各自購買了槍支。但在實施搶劫前,甲因懼怕而放棄犯意,並沒有參加搶劫。甲的行為構成菲法買賣槍支罪。(2)共謀實行重大的犯罪活動,並進行了預備活動。如共謀搶劫國家金融機關、爆炸國家重要設施、部門等。是否屬於「重大」的犯罪,應綜合考慮犯罪的性質、使用的犯罪方法等。(3)為阻止他人實行犯罪做出了誠摯的努力,但並沒有真正阻止他人實行犯罪者。如被教唆者雖然答應放棄犯意,但是仍然實施了教唆的犯罪的。須注意的是,即使是應追究以上行為的刑事責任,也應從輕處理。即將共犯者的脫離作為從輕處理的情節,在量刑時予以考慮。

三、共同犯罪關系脫離的立法評價

從世界各國刑法規定來看,多數國家對共犯關系的脫離沒有作明文規定,只是司法實踐中的解釋問題,如日本。但是也有一些國家對共犯關系脫離的條件及責任作了規定。概括起來,大致有三種立法方式:一是規定在總則中,如美國模範刑法典。該法第206條第6項第C款規定,在實行犯罪之前,終止共犯關系且將共犯關系給予實行犯罪之效果完全予以消滅或給予執法機關適時警告或以其他方式阻止其罪之實行作適當的努力,不能作為他人所實行之罪之共犯。第503條第6、7項規定,行為者共謀實行實質犯罪後,在能確認其在完全而自動放棄犯罪目的的狀況下,阻止共謀目的之達成,即為積極抗辯。共謀者之一,縱有廢棄其合意,如未將合意之廢棄告知共謀之對方,或向法律執行機關申告共謀之存在以及自己為共謀之一員時,對該人之關繫上,不得認為共謀已終結。二是規定在分則,這是針對特定的共同犯罪制定的。如法國1994年刑法典第422條規定,恐怖活動之正犯或共犯,如其告知行政當局或司法當局,從而得以制止犯罪行為,或者得以避免犯罪造成人員殘廢或永久性殘疾,且在相應場合,得以偵破其他犯罪的,其所受自由刑減半。三是總、分則結合式。即既在總則中作出一般性規定,同時又對分則中的特殊的共同犯罪專門作出規定。這種立法體例為多數國家刑法所採納。如1976年的西德刑法典第31條規定:犯罪之不發生,非由於中止者之所致,或犯罪之發生,與中止以前加功行為無關者,如中止者確曾因己意而盡力謀犯罪之防止,亦足免罰。同時分則第129條對脫離犯罪集團作了規定,如自動將其所知犯罪行為之計劃,於尚可阻止其實施之適當時機內報告官署者,法院得依其判斷減輕或免除。此外,1997年的俄羅斯刑法典也採納了這一立法體例。綜觀各國關於分則的規定,可以發現有以下特點:(1)其適用對象是有組織的共同犯罪,特別是恐怖活動組織犯罪;(2)客觀上必須是積極的脫離行為;(3)在處罰上,從寬有兩個層次:一是從犯罪組織中退出來則給予從輕處罰,二是如果他們對偵查予以積極幫助的則對其免除處罰。在分則中針對特定的共同犯罪另作專門規定是伴隨著有組織犯罪的猖獗而採取的一項策略。實踐證明,獎賞脫離者或稱「悔過者」的刑事政策在偵查期間打擊最為恐怖的有組織犯罪形式是極為有用的。「悔過者」或更確切地說司法機關的合作者,在與通常的有組織犯罪特別是黑手黨犯罪的斗爭中無疑是有意義的。
我國的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都沒有對共犯關系的脫離作出明文規定。但是根據我國刑法的有關規定,這種情形可以按預備犯的中止犯處罰。這樣看來,提出共犯關系脫離的概念似乎意義並不大。因為與國外的刑法規定不同,在我國對於預備犯原則上是可罰的,而且中止犯不僅可以發生在實行階段,在預備階段也能成立。所以,外國刑法中的關於共犯關系脫離的情形,依據我國刑法規定,其實是共犯中止犯的問題。但是,從刑事立法的科學性出發,筆者認為,在理論上還是有必要將共犯關系脫離作為共犯論體系的一個獨立範疇予以研究。因為共犯關系脫離之所以不適合我國主要在於我國刑法對預備犯的規定過於寬泛。首先,我國刑法原則上處罰一切預備犯;其次,我國刑法並未限定預備犯的成立範圍,不僅包括自己預備,也包括他人預備。這樣共犯就有成立預備犯並受到處罰的可能。然而,在目前各國刑事立法中,多數國家是將預備犯的處罰嚴格限制在少數嚴重的犯罪中,即預備犯原則上不處罰,如法國、日本、韓國、德國。同時在理論上,多數學者也主張預備犯只能以自身的行為為前提,他人預備行為不能包括在預備行為中。可見,我國刑法對預備犯的處罰是相當嚴厲的,「這不僅不符合實際情況,而且也與國際上通行的做法不一致」。因此,一些學者提出了應改進我國關於預備犯的立法,即只處罰少數嚴重的犯罪的預備行為。筆者贊同這一見解。若從這一立場出發,則提出共犯關系脫離的概念就具有了刑事立法上的根據。不僅如此,提出共犯關系脫離的概念更有理論上的合理性。舉一不恰當的比喻來說,共犯關系猶如民法上的合夥,有其成立、變更、撤銷的情形。因此,在共犯的本體論中,應包括共犯關系成立即共同犯罪的成立、共犯關系的變更如實行過限、共犯關系脫離等內容。因此,將共犯關系脫離作為一個獨立的范疇予以研究,可以推動我國共同犯罪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最後,從性質上看,共同犯罪關系的脫離的社會危害性與人身危險性都小於共同犯罪中止,是一種應當從寬處罰的量刑情節。因此,將共犯關系脫離在立法上予以明文化,不但可以增強司法操作性,而且能發揮刑法的行為規制機能,同時也使刑法關於共犯的規定更趨完善。
那麼,在上述三種立法體例中,哪一種立法體例比較適當?僅在總則中做出一般性的規定,固然具有其長處,但是由於沒有區別對待不同的共同犯罪形式,必將不利於打擊、分化和瓦解有組織犯罪,畢竟有組織犯罪的懲治是當前刑事司法工作的重點;分則性規定雖然突出了對有組織犯罪的懲治,但是對於一般共同犯罪缺乏規定。比較起來,總、分則結合式就比較可取。它可以克服兩者的缺陷,同時又取兩者之長。這種立法體已為新近制定或修訂的刑法採納。具體言之,一方面在總則中規定著手前脫離共犯關系的,免予或減輕處罰;另一方面,對於分則中第一百二十條組織、領導、積極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犯罪、第二百九十四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規定特殊脫離行為,即實施恐怖活動犯罪或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者,在逮捕或追訴之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受處罰:(1)解散或決定解散犯罪組織的;(2)不是發起者或首要分子,並且退出該組織的;(3)以任何方式阻止犯罪集團犯罪的。

僅供參考,原創進空間問

㈨ 美國模範刑法典中規定一級,二級,三級重罪分別判刑多少年 謝謝

美國的法律貌似是每罪必罰,不像中國法律超過一定程度就是無期或死刑了,所以你會看到很多美國的犯人被判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刑
凡犯一級謀殺罪者,應由陪審團裁決,分別處以死刑或無期徒刑。一級謀殺罪,包括預謀殺人,由於過失至多數人死亡,以及在犯其他重罪(如縱火罪、強奸罪、搶劫罪、夜盜罪及擄人罪)過程中殺人的情況。賓夕法尼亞州刑法規定,
紐約州法律規定,犯二級謀殺罪者,應處2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二級謀殺罪包括一級謀殺罪以外的其他情況的殺人罪,如行為人並無預謀,又非犯罪過程中殺人,而是臨時起意殺人的,或從其使用的工具、殺傷的部位和用力的大小,推定有殺人故意,或其他非造成多數人死亡的過失殺人,以及意圖重傷而結果致人死亡者等。
美國的重罪包括謀殺、強奸、恐怖主義行動這類的。
各州有不同的規定。大體上美國聯邦和大多數州都是以1年為分界線。少於1年的刑罰為輕罪,多於1年的為重罪。1962年的《模範刑法典》將犯罪分為重罪(felony)、輕罪(misdemeanor)、微罪(petty crime)和違警罪(violation/infraction)四種。其中重罪又分為一級重罪、二級重罪、三級重罪,一級最重、三級最輕。重罪、輕罪的劃分對實體法和程序法都有著重要意義。如盜竊行為,情節嚴重,處1年以上,即為重罪;情節輕微,處1年以下,即為輕罪。

熱點內容
寺廟更換法人法規 發布:2024-09-20 18:51:31 瀏覽:841
四所法學院 發布:2024-09-20 18:37:34 瀏覽:927
民政局的離婚協議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09-20 18:32:40 瀏覽:322
家司法解釋 發布:2024-09-20 17:37:18 瀏覽:281
支付寶轉賬法院 發布:2024-09-20 16:23:57 瀏覽:578
社會工作中級法規試題 發布:2024-09-20 08:01:39 瀏覽:13
每個月休息八天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09-20 08:01:05 瀏覽:69
百萬網民學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發布:2024-09-20 07:35:27 瀏覽:727
私人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09-20 07:29:00 瀏覽:61
貴州省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4-09-20 07:07:36 瀏覽: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