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精髓

民法典精髓

發布時間: 2022-05-24 15:34:49

民法典擔保制度的司法解釋是什麼什麼情形下適用

一. 《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

為配套《民法典》的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新發布了一系列司法解釋。但這一批新司解,大部分都只是翻新或者微調,唯獨《新擔保司法解釋》,跟《舊擔保法司解》相比,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1.大幅度刪改,條文數量減少近半。

2.增加許多新規則,保留的條文也從內核與外延上發生了重大變化。

最高人民法院於2021年12月31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制度解釋》),自2021年1月1日施行。《擔保制度解釋》全文涵蓋一般規定、保證合同、擔保物權、非典型擔保、附則等五個章節,共有七十一個條款。此次《擔保制度解釋》條文修改篇幅大,本文提煉第一章節部分要點進行解讀,以供讀者了解該新規。

《擔保制度解釋》第一章節為一般規定,共第二十四條。通讀該章節發現,《擔保制度解釋》著力平衡擔保關系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並對公司對外擔保、保證方式認定等諸多問題作出指引。

一、注重平衡擔保關系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擔保制度解釋》第三條規定:「當事人對擔保責任的承擔約定專門的違約責任,或者約定的擔保責任范圍超出債務人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擔保人主張僅在債務人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擔保人承擔的責任超出債務人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擔保人向債務人追償,債務人主張僅在其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擔保人請求債權人返還超出部分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據此,擔保人擔保債務以債務人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為限,即便當事人對擔保責任約定違約條款,

《擔保法》第二條【適用范圍及擔保方式】在借貸、買賣、貨物運輸、加工承攬等經濟活動中,債權人需要以擔保方式保障其債權實現的,可以依照本法規定設定擔保。

本法規定的擔保方式為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和定金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生效之際,為切實規范擔保交易秩序、統一擔保法律規則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於2020年12月25日第1824次會議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法釋〔2020〕28號)(以下簡稱為《新擔保司法解釋》),並於2020年12月31日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擔保制度對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作用越加凸顯。最高院在清理以往與擔保有關9件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圍繞民法典關於擔保的最新規定,新制定了關於適用民法典擔保制度的司法解釋。《新擔保司法解釋》全文涵蓋一般規定、保證合同、擔保物權、非典型擔保、附則等五個章節,共有七十一個條款。以下提煉出《新擔保司法解釋》中的四個亮點,並逐一進行解讀。

明晰動產擔保規則以配合統一登記制度

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過去由於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不完善,動產擔保安全系數較低,很多債權人通常不願接受動產擔保,動產擔保無法有效發揮保障債權實現的作用。《新擔保司法解釋》的實施有力促進這一現狀的改變,對動產擔保效力、權利順位及司法救濟問題作出具體規定。

《新擔保司法解釋》第五十四條規定,「動產抵押合同訂立後未辦理抵押登記,動產抵押權的效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受讓人佔有抵押財產後,抵押權人向受讓人請求行使抵押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抵押權人能夠舉證證明受讓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已經訂立抵押合同的除外;(二)抵押人將抵押財產出租給他人並移轉佔有,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的,租賃關系不受影響,但是抵押權人能夠舉證證明承租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已經訂立抵押合同的除外;(三)抵押人的其他債權人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或者執行抵押財產,人民法院已經作出財產保全裁定或者採取執行措施,抵押權人主張對抵押財產優先受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四)抵押人破產,抵押權人主張對抵押財產優先受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據此,動產抵押的規則可以總結為:動產抵押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未辦理抵押登記的,將產生以下法律效果:

第一,不得對抗抵押動產的善意受讓人。即在受讓人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已經訂立抵押合同,並且受讓、佔有抵押財產時,抵押權人不得向受讓人主張行使抵押權;

第二,不能對抗抵押動產的善意承租人。即在承租人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已經訂立抵押合同,並且佔有抵押財產時,其租賃關系不受抵押權的影響而得以存續;對於人民法院已經作出財產保全裁定或者採取執行措施的抵押動產,抵押權人不享有優先受償權。

反之,若動產抵押合同訂立後辦理了抵押登記,則抵押權人可依據該登記的抵押權對抗抵押動產的受讓人、承租人,並可就該抵押動產優先受償。

這意味著,動產抵押一旦進行了登記,其擔保效用將大大增強,安全系數隨之提高。這有利於解除債權人的後顧之憂,提高動產資源的利用效率,為中小微企業以動產融資疏通道路。

另外,關於動產擔保登記機構和程序,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實施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的決定》(國發〔2020〕18號),從2021年1月1日起,對動產和權利擔保在全國實行統一登記。「原由市場監管總局承擔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抵押登記和人民銀行承擔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以及存款單質押、融資租賃、保理等登記,改由人民銀行統一承擔,提供基於互聯網的7×24小時全天候服務。此前已作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的,不需要重新登記,有關部門要妥善做好存量信息數據移交等銜接工作。對新登記的,由當事人通過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自主辦理,並對登記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負責;登記機構不對登記內容進行實質審查。」

實行統一登記制度,有助於金融機構全面掌握企業動產和相關權利信息,提升給企業擔保融資的意願。

新增非典型擔保,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保證、抵押和質押是三種傳統的擔保方式,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三種擔保方式已不能完全適應多樣化的社會需要。民法典新增了所有權保留、融資租賃、保理等具有擔保功能的合同,此次公布的《新擔保司法解釋》也配套了相應規則,為司法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明確了解決方案。舉例如下:

第六十三條確立了以法律、行政法規尚未規定可以擔保的財產權利設立擔保的合同並不一定歸於無效的原則,同時規定對於此種財產權利擔保需要依法進行登記才具有物權效力

第六十一條明確了公路、橋梁、公園等收費權質押的物權效力及實現方式。即以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收益權、提供服務或者勞務產生的債權以及其他將有的應收賬款出質,當事人為應收賬款設立特定賬戶,發生法定或者約定的質權實現事由時,質權人可就該特定賬戶內的款項優先受償;特定賬戶內的款項不足以清償債務或者未設立特定賬戶,質權人可請求折價或者拍賣、變賣項目收益權等將有的應收賬款,並以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

第六十八條明確了財產讓與形式進行擔保的優先受償效力,具體分為以下三種情形:

第一,若債務人或者第三人與債權人約定將財產形式上轉移至債權人名下,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債權人有權對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所得價款償還債務的,該約定有效,在當事人完成財產權利變動的公示後,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的,債權人可就該財產優先受償;

第二,若債務人或者第三人與債權人約定將財產形式上轉移至債權人名下,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該約定無效,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債權人不得請求對該財產享有所有權。但不影響當事人有關提供擔保的意思表示的效力,即當事人已完成財產權利變動的公示,債權人可請求對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

第三,若債務人與債權人約定將財產轉移至債權人名下,在一定期間後再由債務人或者其指定的第三人以交易本金加上溢價款回購,債務人到期不履行回購義務,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該約定無效。但當事人完成財產權利變動的公示,債權人可請求對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

明確公司對外擔保相關法律規定

在以往實踐中,公司法雖然規定公司對外擔保需要公司董事會或股東會決議,但對公司違反這一規定,擔保是否有效,並未明確規定,導致實踐中爭議很大。同時關於企業之間的相互擔保,以往的司法案例傾向認為相互擔保往往是互惠互利的,因此即便沒有進行決議也應當認定擔保有效。而此次《新擔保司法解釋》採用了新的裁判思路。

《新擔保司法解釋》第七條規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違反公司法關於公司對外擔保決議程序的規定,超越許可權代表公司與相對人訂立擔保合同,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法典第六十一條和第五百零四條等規定處理:(一)相對人善意的,擔保合同對公司發生效力;相對人請求公司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二)相對人非善意的,擔保合同對公司不發生效力;……

第一款所稱善意,是指相對人在訂立擔保合同時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法定代表人超越許可權。相對人有證據證明已對公司決議進行了合理審查,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構成善意,但是公司有證據證明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決議系偽造、變造的除外。」

據此,公司對外擔保的規則總結如下:

第一,公司對外擔保包括企業相互擔保應當履行有關決議程序,否則構成越權擔保,可能影響擔保合同的效力;

第二,公司法定代表人未經公司董事會或股東會決議以公司名義對外提供擔保,構成越權代表。越權代表簽訂的擔保合同對公司的效力取決於相對人是否善意。相對人善意的,擔保合同對公司有效,公司需承擔擔保責任;相對人不構成善意的,公司不用承擔擔保責任;

第三,相對人善意的判斷標准在於相對人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權簽訂擔保合同。具體表現為相對人在簽訂擔保合同時,是否盡到了公司決議的合理審查義務。若相對人審查了公司有關擔保的決議,從而簽訂擔保合同,構成善意,若未審查,則構成惡意。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副部級專職委員劉貴祥就<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回答記者提問》,《新擔保司法解釋》之所以規定相對人簽訂擔保合同時合理審查公司決議的義務,目的在於「防止法定代表人違規提供相互擔保,避免因相互擔保引發債務危機連鎖反應,防範金融風險。」

對於上市公司對外擔保,此次《新擔保司法解釋》增加了相對人審查上市公司披露的有關擔保決議的義務。第九條的前兩款規定,「相對人根據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關於擔保事項已經董事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通過的信息,與上市公司訂立擔保合同,相對人主張擔保合同對上市公司發生效力,並由上市公司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相對人未根據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關於擔保事項已經董事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通過的信息,與上市公司訂立擔保合同,上市公司主張擔保合同對其不發生效力,且不承擔擔保責任或者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據此,上市公司的對外擔保除了要經過董事會決議或股東大會決議之外,還應當公開披露有關擔保的決議事項。如果相對人並未根據披露的擔保決議與上市公司簽訂擔保合同,則相對人要求上市公司承擔擔保責任存在不被法院支持的風險。若相對人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擔保決議簽訂擔保合同,則該擔保合同對上市公司有效,上市公司需要承擔擔保責任。

這樣規定的目的是為了應對實踐中頻繁發生的上市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權簽訂擔保合同,促使上市公司資產被掏空,嚴重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問題。

為學校、幼兒園和醫療機構等特殊主體指明融資擔保的路徑

對於學校、幼兒園和醫療機構等特殊民事主體是否可以提供擔保的問題,《新擔保司法解釋》總體上依據營利與非營利的性質進行了界定。

《新擔保司法解釋》第六條規定,「以公益為目的的非營利性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等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擔保合同無效,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在購入或者以融資租賃方式承租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養老服務設施和其他公益設施時,出賣人、出租人為擔保價款或者租金實現而在該公益設施上保留所有權;

(二)以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養老服務設施和其他公益設施以外的不動產、動產或者財產權利設立擔保物權。

登記為營利法人的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等提供擔保,當事人以其不具有擔保資格為由主張擔保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據此,關於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等特殊主體設立的擔保合同是否有效取決於營利與非營利的性質。若為以公益為目的的非營利性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則一般情況下擔保合同無效,除非符合第六條規定的兩種例外情形,即因購買或承租公益設施而設定所有權保留的擔保合同有效、以公益設施以外的財產或財產權利設立的擔保合同有效;若登記為營利法人的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則其具有擔保資格,訂立的擔保合同一般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法釋〔2020〕28號)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還有很多,學習和把握新擔保司法解釋的條文精髓,將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產生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民法典擔保適用范圍包括:

依據民法典的規定,保證的范圍包括主債權及其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和實現債權的費用。保證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保證人應當對全部債務承擔責任。

❷ 如何理解新時代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屬於人民的法典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如何學習好,

中國民法典是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是立足新時代、迎接新挑戰、反映新需求的民法典中國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也是真正屬於這個時代的民法典。

針對AI這一當下最為硬核的科技元素,中國民法典如何應對「AI挑戰"、體現「AI需求」、引導「AI向善」,是體現民法典時代性的標志。

當代大學生學習民法典:

1、當代大學生學習民法典須外化於行,自覺成為民法典踐行者,積極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當代大學生應積極傳播民法典要義精髓,做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生力軍。

3、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增強民法典的感召力。在認真學習、化用民法典基礎上,大學生們可通過擔任
普法志願者、參與民法典宣講團等方式,為廣大群眾傳授民事法律規范、闡釋民法典學理、講述民法典的編纂歷程
和民情關切;

助推提升全社會嚴格執行民法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良好社會
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2)民法典精髓擴展閱讀:

民法典草案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回應了當今社會的現實需求。例如,民法典草案單獨設立人格權編,突出保護人民的名譽權、隱私權等重要權利,不僅是我國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創新,更蘊含著對人民權利的充分尊重和保護。

針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帶來的侵害個人信息現象,民法典草案規定了個人信息的保護規則,還首次將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納入保護范圍。

近年來,高空拋物墜物事件造成的悲劇屢次發生,民法典草案新增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並細化各方責任,切實維護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

❸ 貴州省《民法典》知識競賽題問答

民法的基本原則有七個方面。
首先我們要知道民法的基本原則的概念,它是貫穿整個民事立法,對各項民事法律制度和全部民法規范起統帥作用的基本准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在民法中位階最高,是民法的主旨和根本准則,它是指定、解釋、執行和研究民法的出發點。是民事立法的指導方針,是民事主體應遵循的行力准則,是解釋民事法律法規,發展學說判例的基礎。

民法基本原則的特徵具有非規范性與不確定性。

民法基本原則的內容有

一、平等原則

《民法通則》第3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

①平等是特權身份的對力物

②平等原則是指機會平等

③平等原則具體指法律資格平等

二、意思自治原則

《民法通則》第4條明確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這是意思自治原則的法律表現形式。「自願」就是主體的意志自由,在傳統民法上稱為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是民法的精髓,但並非適用於民法的全部內容。具體而言,該原則表現為物權法中的財產自由原則,合同法中的契約自由原則,繼承法中的遺囑自由原則等。

三、公平原則

《民法通則》第4條、《合同法》第5條均規定公平原則。公平原則是公平觀念在民法上的體現。

公平原則在民法中體現在:

①、在合同法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等價有償與顯失公平制度中。

②、在物權法中的運用,根據公平原則來補償。

③、在侵權法中的運用。

四、誠實信用原則

《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這一規定是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表現形式。

誠實信用原則在兩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方面,它是對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時必須具備誠實、善良的內心狀態的要求;另一方面,誠實信用原則是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授予。

五、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構成,對應於《民法通則》第7條和《合同法》第7條規定的「社會經濟秩序」、「社會公共利益」與「社會公德。」

六、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民法通則》第6條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政策」。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對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

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原則

❹ 民法總則體現哪些新的立法理念和立法精神

作為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統領性規則,民法總則的通過和施行,標志著中國特色的民法典編纂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民法總則以現代社會私法自治最重要的自由和平等為價值主軸,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民事活動的邊界,以綠色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引領整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創新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民法總則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它以對人的保護為核心,以權利為本位,系統全面地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民事活動中享有的各種人身、財產權益。因此,民法典被視為現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被譽為法治健全完善的標志。民法總則作為民事活動的統領性規則,充分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總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法治理念

民法總則把對人的權利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對人的尊重保護為核心,民法總則擴大和調整了民事主體的權利保障范圍。一是增加了對胎兒利益、個人信息、一般人格權、特定人格權的保護。二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三是尊重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四是強化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制度中利害關系人的保護。民法總則的這些規定,強化了對人的自主性的尊重,彰顯了人文關懷的現代法治精神和價值理念。

民法總則體現了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

民法總則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統領性規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保持了民事法律對人類生活所積淀美好價值的尊重。一是確立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法宗旨。二是民法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原則、綠色原則等,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外在反映,直接反映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誠信、文明、法治等理念,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三是民法總則將民法法律淵源的范圍擴大到民事習慣。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民事糾紛的處理,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實際上是以道德為核心,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尊重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新增綠色原則,反應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發展需求。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又一個新突破。綠色原則的確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當下,調整民事主體利益關系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視角。這一規定反映了具有先進時代特色的立法理念,既傳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又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的新發展理念。

❺ 民法典硬筆書法內容

我認為硬筆書法的內容它包含的是很多的。但是這個要看你所需要的內容是哪一方面的去找。

❻ 如何理解新時代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屬於人民的法典形勢與政策題

《民法典》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意願。因為它完全來自於人民的生活和實踐回,無論是在生活中答遇到高空拋物、還是在消費中遇到的「套路貸」「校園貸」「高利貸」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給了解答,豐富地展示了與人民相關的點點滴滴。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是具有生命力的,它堅持問題導向。而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自然是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民法典》更好的體現人民的需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能夠真正用來解決和調解現實生活中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回應社會關切。

為了加強民事立法相關活動和加強《民法典》執法司法活動,我們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檢驗、探索,還需要不斷配套、補充、細化,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推動《民法典》不斷完善和發展。同時把《民法典》作為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監督的重要尺標,我們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審判水平和效率。發揮人民調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作用,多方面推動《民法典》實施方案。

❼ 民法典要如何備考

先背誦基礎知識,請專家指導,多做考題訓練。

❽ 從民法總分則體系、法律規范的構造、法律行為概念等范疇,簡述近代民法典

民法的意義與近代民法的形成 http://www.lawyeronline.cn/news/list.asp?id=379

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一。具體而言,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自羅馬法復興、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來,民法以其自身邏輯獲得發展。總的來說,依據一些學者的看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近代民法,即指經過16、17、18世紀的發展,於19世紀西歐各國編纂民法典而獲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的概念、原則、制度、理論和思想的體系,在范圍上包括法、德、奧、日本及舊中國民法等大陸法系民法和英美法系民法。現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紀的發展與修正,與近代民法並無本質上的差別,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結構基礎之上,對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則進行修正、發展的結果。[1]本文闡述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徵和發展過程,並力爭指出這一發展背後的力量和啟示。

一.什麼是民法的人文精神?

一部民法史,就是市民社會、民法、人文精神互動的關系史,一部弘揚民法的人文精神和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歷史。在民法文明這一個歷史形態中,人終於或多或少地發現了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及對人的本質的佔有。雖然作為歷史范疇的民法文明會因歷史傳統、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地理環境等諸因素影響具有歷史局限性,但是只要人文精神是它的精神和追求,那麼它引導人民走提升主體性及高揚自由平等精神的本質就不會改變,否則它不成其為民法。因此作為歷史范疇的民法所抽象的"民法人",一方面具有歷史局限性,他要反映並記錄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歷史進步性,他要弘揚和實現民法的人文精神,這是人類認識非至上性與至上性、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在民法文明中的矛盾表現。民法的崇高正在於它以人文精神喚醒人去做一個"民法人",從而使他在人的解放的道路上前進。所以耶林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羅馬法律對世界的征服之所以最為持久,既在於其私法制度的相對完備,更在於其私法精神對人的權利的肯定、對人的關懷已蘊涵了近代、現代民法人文精神的胚胎。

我們認為,民法的人文精神是民法文明內在、深層的精髓與內核,是民法文明的價值追求和終極關懷,是民法的最高原則。一方面,它旨在高揚人的主體性,肯定人的尊嚴與價值,肯定人-物關系中人的主體地位,對這一關系作出民法回答;另一方面,它旨在弘揚自由的精髓,肯定有限制的自由主義的價值,肯定人-人關系中的自由與平等,對這一關系作出民法回答。簡言之,民法的人文精神就是主體精神與自由精神。

我們可以說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市民社會及哲學革命矛盾運動的產物。首先,近代民法肯定提升了人的主體性,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把所有人生而平等享有權利寫進了法典,承認了人的獨立性與平等性,使人從等級、身份制度的壓迫中解放出來,它是以尊重人、肯定人、解放人為己任的;但另一方面,它對人的獨立性與平等性的關懷又是形式上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這導致了近代民法關注形式正義、整體正義而忽視實質正義、個別正義和重物輕人、重客體輕主體的現象,使民法降格為單純的財產法。其次,近代民法以唯理主義和自由主義為其靈魂,奉"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為圭臬,與此同時它的革命性又把辯證法的另一面丟掉了,缺少應有的相對的一面和節制精神。所以說,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矛盾的統一,它具有二律背反和形而上學的色彩。一言以蔽之,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片面主體性與絕對自由主義,它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近代民法正是這一矛盾在制度上的展開。

二.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

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一。具體而言,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所以說,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一) 現代民法人文精神之全面主體性

1.實質正義

締造近代民法的先驅們曾在理性主義耀眼的光環下滿懷信心地為打造無所不包、能充分預見未來的民法機器而努力。他們相信"只有立法者制定的才是法律,而其他的都不是",法官只是一台自動售貨機,他的任務就是單純地運用已制定好的毫無漏洞的法律規則。這種認為法律無所不包的立法理念是法律形式理性發達的表現之一,而這往往傷害了實質正義和個別正義。隨著哲學史上對科學主義、唯理主義、實證主義的批判,科學與人文再度聯姻以及現實法律生活中對形式正義、法典化運動的反思與批判,一場民法學者、立法者和法官們拋棄絕對規則主義、法律無漏洞之說而尋求將理性與人文、理性與經驗在民法中統一起來的運動開始了。現代民法對近代民法揚棄的表現之一便在於認識到對人的關懷不僅是理性的而且是人文的,雖然理性也為人文開辟道路,但過度至上的理性顯然割斷了民法的終極關懷與民法制度之間的臍帶。現代民法正在逐漸擺脫近代民法中單面的一般正義,形式上的平等與自由,而努力將一般正義與個別正義、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結合起來,它既肯定所有人平等、自由的價值,又肯定單個人尊嚴、自由的價值,反對犧牲任何一方。從而努力使民法所關懷的人在制度面前不再被異化,相反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句話,現代民法在近代民法基礎上使人從單面人走向完整人,從理性人、經濟人走向經濟人與倫理人的結合,從而使人的主體性由片面走向全面。現代民法的這一努力通過許多方面表現出來,例如兩大法系的合流趨勢、方法論意義上的歸納法與演繹法的結合等等,但是縱觀現代民法的發展趨勢,這兩點最能反映現代民法的發展趨勢和人文關懷:一是"從具體到抽象",表現為現代民法中一般條款的出現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擴大;二是"從一般到個別",表現為現代民法在揚棄近代民法"抽象的人格"的基礎之上對"具體的人格"的規定。現代民法的這兩大趨勢從側面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初步融合。

對於個人法律權利倫理化、人文化的關懷,民法典那種邏輯嚴密的規定常常提供不了充分的可能,於是在法典中出現了一些"強調相對的社會責任的傾向"。其中一般條款的規定特別引人注目,它作為安全閥的作用眾所周知。從這個意義上講,《德國民法典》第242條的規定應是現代民法范疇的,無論是在其認識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中。該法條規定:"債務人有義務依誠實和信用,並參照交易習慣,履行給付。"學者認為,德國民法典第242條著名的一般條款曾經而且現在仍然是契約關系倫理化的突破口。這一條款規定了 "情勢變更原則","交易基礎喪失","濫用權利"等原則性規定一起修正了民法典契約法中最初的個人主義的僵硬性。[2]因此一般條款被證明是契約法適應變化了的社會倫理觀念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法律與倫理由分化走向統一的標志之一。瑞士民法典曾被人看作是20世紀第一部民法典,是民法由近代向現代演進的一塊里程碑。在這部20世紀的民法典中,歐根·胡貝爾將這樣兩條規定寫在了法典的最前面:第1條第2款:如法無相應規定時,法官應根據慣例;如無慣例時,依據自己作為立法人所提出的規則裁判,第2條:任何人都必須誠實、信用地行?谷ɡ

❾ 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民法典是什麼

《拿破崙法典》。

《拿破崙法典》又叫《法國民法典》,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1804年頒發的。

法典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財產所有權的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律形式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打擊了封建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因其是適應資產階級需要而制定的,因此深深地打上了資產階級的烙印。這部法典至今仍在使用,但隨著法國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化,法典也進行了一百多次修改。

(9)民法典精髓擴展閱讀:

《拿破崙法典》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憲法、商法,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法制體系,構成了拿破崙時代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法國六法體系。

這些成文法典的制定極大的促進了當時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法國法制社會的法律規范。

《拿破崙法典》還包括物權、債權、婚姻、繼承,以及許許多多沿用至今的民法概念,是第一部把當時的基本原則、精髓完整傳承到近現代社會的民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拿破崙法典

❿ 我國民法典的編纂是如何體現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關於編纂民法典的決定,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重大舉措。民法作用於社會經濟生活的深度和廣度為諸法之最,近現代以來,民法典編纂歷來是成文法國家法治建設的基本工程,成為有關國家立法活動中的重大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已於2016年6月27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初審,這標志著民法典編纂正式進入立法程序。目前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在順利推進,立法機關作出的關於民法典編纂工作分兩步走的工作方案,切合我國目前民法體系法律制度建設的實際狀況,也符合民法典編纂的基本規律。

(10)民法典精髓擴展閱讀:

在新中國民法典起草制定過程中,奠定我國現行民法體系基礎的是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這一次立法雖然最終沒有完成民法典的起草,但制定出了民法通則、經濟合同法、繼承法等重要民事法律。立法機關此後的很多商事立法、知識產權立法也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剛剛開始,社會生活尚處在變動之中,不具備制定一部體系完整的民法典的現實條件。因此,立法機關在民事立法方面採取了「宜粗不宜細」、「改批發為零售」的立法方針,即首先制定一批社會生活亟需的民事單行法,待時機成熟,再考慮制定民法典。

熱點內容
經濟法原理與實務ppt 發布:2024-12-25 14:52:27 瀏覽:279
三益刑法 發布:2024-12-25 14:51:03 瀏覽:866
最高人民法院處長 發布:2024-12-25 14:42:23 瀏覽:264
東麗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4-12-25 14:34:15 瀏覽:42
美國勞動法工作時間 發布:2024-12-25 14:15:32 瀏覽:376
志願者宣傳民法典 發布:2024-12-25 13:31:52 瀏覽:760
宅基地紅本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5 13:29:41 瀏覽:635
2最新公司法 發布:2024-12-25 13:29:32 瀏覽:947
2020初級會計經濟法30下午 發布:2024-12-25 13:06:51 瀏覽:329
交通法規實施細則 發布:2024-12-25 12:57:50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