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司法的案例
Ⅰ 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的選出有怎樣的作用
法治的進步,既仰賴於頂層設計的夯基壘台、立柱架梁,也得益於無數具體案件的精耕細作、積厚成勢。典型案例作為詮釋法治精神的重要載體,往往記錄著時代發展變遷中那些最為關鍵的細節。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發布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賴小民受賄、貪污、重婚案,侵害英烈名譽、榮譽刑事第一案,百香果女童被害案,綠孔雀預防性保護公益訴訟案等案件入選「年度十大案件」;女子取快遞被造謠出軌案,王書金故意殺人、強奸案,老人偷雞蛋被攔猝死案等入選「十大提名案件」。
本次評選收到的網民投票達1.2億張,對於有些專業門檻的法治案例投票活動來說,這樣的「頂流」充分彰顯出公眾對於法治建設的高度關注以及全社會法治文化水平的顯著提升。這種司法機關與人民群眾的緊密互動本身,也是法治發展進步的縮影。
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這20個案例選自全國法院2021年數千萬個案件,優中選優、精益求精,集中體現了在黨法治思想的引領下,司法領域在「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公正司法」中的新氣象、新成效。這些個案將公平正義深深刻在判決書的字里行間,充分發揮出了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法治從來不是法律概念之間的疊床架屋,而是緊密地嵌合在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之中。毋寧說,法治本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從「辣筆小球」案中,凝聚崇尚英雄、捍衛英雄的全民共識;從「人臉識別」第一案中,確立個人信息處理的「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從民法典「自甘風險」適用第一案中,感受民法典對個人權利慈母般的保護,
向人民群眾講好新時代的法治故事,就需要通過這樣見人見事的具體案例,通過入情入理的闡釋解讀,讓人民群眾對司法裁判有更多信任感,對權利保障有更多獲得感,對法治建設有更多參與感,進而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判決不是案件的終點,而是法律走向人心的起點。每一個有力量、有是非、有溫度的判決都將在人心深處盪起一層漣漪、激起一朵浪花,給人以警示或激勵,幫助人們矯正行動的方向。無數浪花的奔涌,共同推動著法治建設大潮浩浩盪盪、勇往直前。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作者:孟然
Ⅱ 十萬火急!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有利的案例有哪些 越多越好
葯家鑫案、李昌奎案、吳英案
Ⅲ 媒體干預司法公正的案例。
當年的張金柱案算是一個典型,去年的李昌奎案也是典型。
Ⅳ 「聶樹斌案、呼格吉勒圖案件」談談如何理解公正司法的內涵
這兩個按鍵主要體現的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疑罪從無原則。這兩個案子的結果。也是體現了。國家司法改革中,以審判為中心。庭審證據為中心。以及排除非法證據,等各個方面的改革成果。
Ⅳ 近年來有哪些典型的關於司法公正的案例
年過六旬的老大娘三年前存款寫錯了自己的名字,三年後孫子看病著急用錢專,大娘干著急卻取不出錢來屬,多虧聲明書公證給她幫了大忙。
三年前,大娘在銀行存了一筆2萬元的定期存款,在寫存摺的時候,本來是文盲的大娘沒在意,就把自己的名字「李淑萍」按平時的習慣簡化寫成了「李樹平」。沒想到,今年小孫子患病要動手術,大娘想把錢取出來給孫子看病,卻被銀行拒絕了。
「錢是我存的,名兒也是我寫的,上俺村裡打聽打聽去,誰不知道李樹平就是我?你們咋恁較真呢?我這錢是給我孫子看病的!」大娘在銀行吵吵了半天,還是不好使。在銀行員工的指引下,她只好到公證處來辦理公證。
看到大娘急得滿頭大汗,公證員立即為大娘辦理聲明書公證。在核對了大娘的身份證、戶口本、存摺等均無誤之後,公證員為大娘起草了聲明書,然後與銀行取得了聯系。在確定了聲明書內容是銀行認可的之後,為大娘辦理了聲明書公證。隨後,大娘拿著聲明書和身份證順利地從銀行取走了存款。
Ⅵ 結合教學視屏案例《為了公平正義-開啟司改徵程》談談你對公正司法的理解
我的理解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Ⅶ 300字左右說明如何才能做到司法公正
一、樹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識
「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作為法官,樹立司法公正的意識不難,難的是把司法公正作為畢生的追求。為此,法官要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把司法公正作為信仰來追求,內化於心,化外於行。(1)法官要以奉法為魂。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線,也是法官最高的價值追求。對法官來說,司法不僅是一種職業,而是為之獻身的事業,只有信仰法治、堅守法治,對法律始終保持忠誠敬畏之心,才能做到恪守公平,秉持正義。(2)法官要以擔當為榮。法官承載著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使命,不可避免成為利益沖突的焦點,這就要求法官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只有樹立懲惡揚善、執法如山的浩然正氣,才能做到信念堅定、執法為民、勇於擔當、清正廉潔。(3)法官要以守正為本。「君子獨處守正,不橈眾枉。」法官只有堅守職業良知,才能在實現司法公正的追求中,不役於外物,不困於心。公平正義的形象需要優良作風來支撐,這要求法官把樹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識與司法作風建設統一起來,自覺加強司法職業精神的鍛造、司法禮儀的培訓、道德操守的養成和日常行為的規范。
二、了解社會公眾的司法需求
「公正自在人心。」衡量司法公正的標准,既要看裁判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更要看裁判是否符合公眾的司法需求。司法權的人民性源自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權觀,司法只有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需求才是公正的,法官要在司法為民的實踐中實現司法公正。(1)貫徹為民宗旨。在社會主義中國,忠誠於法律與忠誠於人民具有高度一致性。公正司法必須以體現為民要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法院要開門納諫,深入群眾搞好調查研究,積極回應群眾的期望和需求。司法工作要反映群眾聲音,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2)服務社會民生。「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服務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司法工作的重要職責。隨著改革深入和社會發展,對民生領域的司法需求,法院要及時跟進,保障到位。(3)關注特定群體。增強裁判的社會可接受性,很重要的是契合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每起案件背後都反映了特定群體的司法需求,如農民工討薪糾紛、房屋拆遷糾紛等。司法尤其要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實現實質公平正義。
三、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內核
公平正義是人類永恆的價值追求,也是法律的精神內核和立法的倫理基礎。法律不可能為所有社會關系量身定做,不可能預見可能發生的所有情形,這就要求法官要深刻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內核,正確適用法律。(1)准確理解法律精神。在馬克思看來,法是「人的行為本身的內在的生命規律,是人的生活的自覺反映」,人們服從法律「也就是服從他自己的理性即人類理性的自然規律」。法律精神是本質的、鮮活的、抽象的、前瞻的,但法條是表面的、刻板的、具體的、滯後的。法官要善於抓住本質,領悟立法本意,將法律精神活用到個案中,使裁判富有生命力。(2)體現主流道德觀念。法律的公平正義精神與人民群眾樸素的公平正義觀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定意義上講,廣泛的民意體現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普遍道德訴求。司法裁判要堅持法律評價和道德評價相結合,尊重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普遍認知和共同感受。(3)自覺融入社會生活。法律規則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法官要從社會生活中探究法律規則的本源,了解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主要方式與規則習慣,善於總結和運用群眾公認的常識與經驗,努力使司法過程和處理結果在法定范圍內貼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Ⅷ 有哪些體現公平公正的事例
1、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為奪取天下大業,於公元228年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在討論人選時,諸葛亮不顧眾議,決定提拔談起軍事頭頭是道的馬謖為鎮守戰略要地街亭的最高指揮官。
馬謖出兵街亭之前,曾立下軍令狀,表示若有差失,則乞斬全家。但是,馬謖率兵到達街亭之後,沒有聽從諸葛亮「在山上扎營太冒險」的囑咐,自以為熟讀兵書,更不聽副將王平的勸告,屯兵於山頭。他自信地說,兵法有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
最終,馬謖被曹魏名將張郃圍困在山頭,斷了水糧,馬謖兵敗而回。馬謖失守街亭,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諸葛亮北伐曹魏的計劃也隨之流產。為此,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斬首之時,全軍落淚,諸葛亮亦失聲痛哭。
2、包拯大義滅親鍘包勉
包拯做廬州知縣時,一個老大娘來報案,被告人是包勉,告其打死了老大娘的兒子,摔死了她的孫子,強奸了她的兒媳婦,這是一起重大案件,2條人命一條強奸罪,這在現代社會是要判處死刑的。包拯接到報案後立即下命令抓嫌疑人。
但是嫌疑人久久沒有被逮捕歸案,包拯被這起案件折磨的心力交瘁,道德與法律一直在包拯腦子里盤旋。回到家後,看見妻子手裡拿著一個撥浪鼓問包拯,這個撥浪鼓是否要扔掉。
這個撥浪鼓承載著包拯兒童時期的滿滿記憶,看見這個撥浪鼓記憶也湧上了心頭。這就要回到包拯的童年故事,而這個故事裡面有被告人包勉和他的母親,也就是包拯的嫂嫂。長兄如父,長嫂如母,這句話在包拯身上完整的驗證了。
包拯是最小的兒子,包拯的母親為了生包拯在包拯未滿月的時候去世了,那時候的包拯還是襁褓里的嬰兒。嫂嫂心疼包拯,就把包拯帶回來自己養。那時候的嫂嫂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是包勉。嫂嫂同時養育著包拯和包勉,奶不夠喝時都是先讓包拯喝然後讓自己的兒子喝米粥,這是怎麼樣的一份真情真意。
包拯兩歲的時候,包拯長兄買來一個撥浪鼓給自己的兒子包勉玩,小時候的孩子都不懂事,包拯和包勉搶撥浪鼓玩包拯沒搶到大哭不止,嫂嫂從包勉手裡奪過撥浪鼓給包拯玩,自己的孩子其實嫂嫂心裡也是痛。
撥浪鼓還不小心劃傷了包勉的手,這件事讓包拯深深的記在了自己的腦子里。包拯的老婆拿出撥浪鼓就是要提醒包拯嫂嫂的這份心這份情,讓他對包勉網開一面看在嫂嫂的份上。
嫂嫂年事已高,膝下無子這對於這個老人家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打擊,道理包拯何嘗不懂,但國法難容,最終還是選擇將侄子緝拿歸案。經過開庭審理,證據確鑿。包拯開啟了狗頭鍘,將包勉處以死刑。
最後包拯抱著侄兒的頭顱痛哭。
3、達爾文在完成物種起源的著作之後,聽聞有一年輕人也完成了類似學說欲發表。
這是達爾文已有一定的名氣,但他沒有依靠自己的名聲而大肆宣傳或優先聯系相關組織,而是欲放棄發表,後來也是在眾多人的勸說下與那個年輕人共同發表,公平競爭。
4、賀龍當過鎮守使,當過國民黨軍隊的軍長。但他尋求真理,不要榮華富貴,投身革命。
一個親戚對他說:「你脫下將軍服穿粗布衣,脫下皮鞋穿草鞋,你圖的是什麼?」另一個親戚說:「你在國民黨里大官當得好好的,國民黨勢力又強大,你為什麼要當『紅腦殼』呢?」
賀龍筆著說:「我賀龍找真理,找個好領導,找了半輩子,現在總算打到了。
賀龍參加革命以後,忠於黨忠於人民,英勇善戰。是一位功勛卓著,無產隊級革命家、軍事家。
5、秦孝公已經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
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衛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
(衛鞅)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布(變法的)法令。
Ⅸ 舉個案例說明公正的裁判和不公正的裁判對法律的影響
佘祥林案件充分證明了樓主的觀點,佘祥林被指控殺害妻子,沒想到十多年以後,他的老婆竟然自己走回來了。這種不公正的判決,不但破壞了了法律的公正性,還嚴重影響了司法的權威,可謂影響惡劣。
Ⅹ 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例子
張釋之嚴格執法
封建社會,可以用金錢買官。張釋之年輕時,他二哥出錢為他捐了個保衛皇宮的小官。張釋之整整幹了十年,覺得沒有什麼盼頭,想辭職回家幫哥哥分擔家務。當時朝廷有個官員叫袁盎,覺得張釋之這個人不錯,有才幹,就在皇帝面前竭力推薦他。
漢文帝便破格召見了張釋之,讓他談談天下大事。張釋之平時聰明好學,關心政事,對事物的分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向漢文帝一一道來,具體而不空洞,說得漢文帝頻頻點頭。不久,文帝就封他為公車令。
張釋之當上公車令後,有一天,見到太子和他的弟弟梁王同乘一輛車入朝,眼見到了宮門口,也不下車,竟想長驅直入。張釋之連忙追上去攔截,不讓他倆進宮,判定他倆犯了過宮門不下車的「不敬」罪,上奏皇帝。
太子和梁王是薄太後的掌上明珠,他們的舉動把皇上也嚇了一跳,在薄太後的追問下,漢文帝只能自我檢討道:「都是我的錯,我沒有把兒子教育好。」最後由太後出面,宣布赦免太子、梁王之罪,他們二人才獲准可以進宮。
當時的張釋之只是一個小小的公車令,官職很低微,卻敢於彈劾太子與梁王,這無疑是太歲頭上動土。好在漢文帝是很開明的君主,他並沒有因此而心懷不快,反而認為張釋之的敢作敢為是好樣的,對朝廷有利,下令提升他為中大夫。
一次,張釋之跟隨漢文帝出城巡視,來到城北中謂橋。不知怎麼橋下突然鑽出一個人來,驚嚇了給皇帝拉車的馬匹,馬高聲嘶鳴起來,那個人嚇得拔腿就跑。衛隊緊緊追趕,抓住了那個人。皇帝命令交給張釋之處理。因為那時張釋之已經擔任了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工作,是最高的司法官。
張釋之親自審問那個沖撞皇帝車駕的人,那人從實稟告說:「小的是路過這里,聽見皇上車駕過來的吆喝聲,急忙迴避,就躲到了橋下面。後來聽聽沒有聲音了,以為車駕已經過去,就鑽了出來。想不到車駕還未過去,正好給小的撞上,小人實在是無意沖撞,望大人查明真相,饒恕我吧。」
張釋之聽了那人的申訴後,仔細地調查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了真相,覺得那人說的都是實話,便罰了那人四兩罰金。漢文帝知道後十分生氣地說:「你判得太輕了吧,幸虧朕的馬比較馴服溫和,不然的話,還不把朕摔傷了?」
張釋之見漢文帝不高興,便從容地解釋說:「陛下,我認為對於法律來說,不管是皇上還是老百姓,都是平等的。本朝的法律對於無意驚駕的處罰就是處以罰款,所以我就遵照這條法則判刑。如果陛下要加重刑罰,就顯得有些隨心所欲,那麼,今後的法律,叫老百姓怎麼遵守呢? 請陛下再考慮一下吧。」
漢文帝聽了張釋之的話,沉思了一下說:「就照此辦理吧。」
沒多久,又發生了一樁案子。有人偷盜先帝廟中座位前的一塊玉環。文帝大動肝火,命張釋之判偷竊犯滅族之罪,張釋之根據刑律的規定,奏請判為殺死竊犯一個人,並把屍體拋在街上示眾。文帝聽了很不滿意,說:「你怎麼老是用一些刑罰條律來跟我作對,神聖的宗廟竟然有人敢進去偷竊,這個國家還成什麼樣子? 我這么重用你,可不是叫你去庇護罪犯呀。」
張釋之嚴肅地取下頭上的烏紗帽,對文帝說:「作為一個最高司法官,我從未庇護過任何一個犯人。如果有人偷盜宗廟里的東西就判滅族,那麼萬一有人盜掘先祖的陵墓,又該怎麼加刑呢?」
文帝把這件事跟太後商量,太後覺得應當依法辦事,於是文帝只好同意了張釋之的奏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