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五條
㈠ 對於民事訴訟法第五條理解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條規定,我國實行同等原則,回外國人、無國答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時,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但如果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實行對等原則。我國法院也對該國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㈡ 民法總則第5條自願原則一般在哪些案件中
《民法總則》
第四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關系。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自願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自願原則又稱為意思自治原則,是指民事主體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斷,自主參與民事活動,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務,不受國家權力和其他民事主體的非法干預。
一、自願原則的具體內容自願原則的具體內容如下:
1. 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有一定的意志自由
2. 民事主體依法設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具有法律效力。
二、自願原則主要有以下表現:
1、當事人自主決定民事事項;
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可以自主決定各種事項,不僅可以決定是否實施某行為或參與某民事法律關系,而且可以決定行為的相對人、行為的方式以及法律關系的內容等等;當事人不僅可自主決定實體上的權利義務,而且可自主處分其權利,選擇處理糾紛的程序、方式等等。當事人關於民事事項的約定,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行性規定,就有法律效力,並且「約定大於法定」,即當事人關於該事項約定的效力優先於法律關於該事項的任意性規定。
2、當事人對自己的真實意思負責。
在民事活動中,只有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才能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也只對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的民事行為負責。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當事人可不認可其效力,可不受其拘束。並且,當事人對於在意志不自由的情況下造成的損害,原則上也不承擔責任。
自願原則是民法意思自治的充分體現,自願原則是民法平等原則的表現和延伸。沒有平等就沒有自由,同樣,沒有自由也就沒有平等。
㈢ 民法通則第五條規定 公民民事權力受法律保護,任何人都不得侵犯,這里規定了公民的一般義務,即不得侵犯
從侵害責任、侵權責任、無過錯責任與公平責任上來理解就通了。
㈣ 如何適用《民事證據規則》第五條第二款
《最高來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源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五條第二款規定: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如何理解上述規定:合同的履行,是指合同生效後,合同當事人按照合同規定的條款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從而使雙方當事人的合同目的得以實現的行為。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的爭議,一般情況下是指一方當事人主張合同尚未履行,或者認為合同已不具有履行效力等。根據《民事證據規則》第5條第2款規定:「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這一規定體現了就合同法律關系中所適用舉證責任分配的一種例外規則,即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按一般規則,凡當事人主張一定的權利,負擔舉證責任。但是,當對合同是否履行作為一種待證事實再沿用這種規則,勢必加重了合同權利人的舉證負擔,有違民法上的公平原則,在證明責任負擔上也不盡合乎情理。同時又由於執行合同的義務都表現為當事人的積極行為,如執行合同規定的交付,完成合同規定的工作事項等,這些在客觀上有條件加以證明。因此,由主張已經履行合同義務的當事人(被告)負舉證責任是符合公平原則的。
㈤ 《民法通則》第5條的具體內容
第五條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五條.第一百零六條
第五條抄 「公民、法人的合法襲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一百零六條 「 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㈦ 民法通則各條分別是什麼
第一章,基本原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第二條,調整范圍。第三條,平等原則。第四條,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第五條,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原則。第六條,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則。第七條,禁止權力濫用原則。第八條,適用范圍。
第二章,公民(自然人)
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九條,公民民事權利的開始與終止。第十條,公民民事權利能力平等。第十一條,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第十二條,未成年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第十三條,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第十四條,法定代理人。第十五條,公民的住所。
第二節,監護
第十六條,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第十七條,精神病人的監護人。第十八條,監護人的職責權利和民事責任。第十九條,精神病人民事性能力的宣告。
第三節,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第二十條,宣告失蹤的條件。第二十一條,宣告失蹤的法律後果。第二十二條,宣告失蹤的撤銷。第二十三條,宣告死亡的條件。第二十四條,宣告死亡的撤銷。第二十五條,宣告死亡撤銷後的財產返還。
第四節,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二十六條,個體工商戶的定義。第二十七條,寧村承包經營戶的定義。第二十八條,「兩戶」合法權益的保護。第二十九條,「兩戶」民事責任的承擔。
第五節,個人合夥
第三十條,個人合夥的定義。第三十一條,合夥合同。第三十二條,合夥財產。第三十三條,合夥字型大小與經營范圍。第三十四條,合夥的內部關系。第三十五條,合夥的民事責任。
第三章,法人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三十六條,法人的定義及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第三十七條,法人的條件。第三十八條,法定代表人。第三十九條,法人的住所。第四十條,法人的清算。
第二節,企業法人
第四十一條,企業法人資格的取得。第四十二條,經營范圍。第四十三條,企業法人的民事責任。第四十四條,企業法人的變更。第四十五條,企業法人的終止。第四十六條,注銷登記。第四十七條,清算。第四十八條,承擔責任的財產范圍。第四十九條,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責任。第
第三節,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
五十條,法人資格的取得。第四節,聯營
第五十一條,法人型聯營。第五十二條,合夥型聯營。第五十三條,合同型聯營。
第四章,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
第一節,民事法律行為
第五十四條,民事法律行為。第五十五條,實質要件。第五十六條,形式要件。第五十七條,法律效力。第五十八條,無效民事行為。第五十九條,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第六十條,部分無效。第六十一條,無效、撤銷的法律後果。第六十二條,附條件的民事行為。
第二節,代理
第六十三條,代理及其適用范圍。第六十四條,代理的種類。第六十五條,委託代理的形式。第六十六條,無權代理。第六十七條,違法代理。第六十八條,轉委託。第六十九條,委託代理的終止。第七十條,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的終止。
第五章,所有權
第一節,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
第七十一條,財產所有權的定義。第七十二條,所有權的取得。第七十三條,國家財產所有權。第七十四條,集體財產所有權。第七十五條,個人財產所有權。第七十六條,財產繼承權。第七十七條,社團財產。第七十八條,共有。第七十九條,埋藏物與拾得遺失物的歸屬。第八十條,土地使用權與承包經營權。第八十一條自然資源使用權與承包經營權。第八十二條,經營權。第八十三條,相鄰關系。
第二節,債券
第八十四條,債的定義。第八十五條,合同的定義。第八十六條,按份之債。第八十七條,連帶之債。第八十八條,合同的履行。第八十九條,債的擔保。第九十條,借貸之債。第九十一條,合同的轉讓。第九十二條,不當得利。第九十三條,無因管理。
第三節,知識產權
第九十四條,著作權。第九十五條,專利權。第九十六條,商標權。第九十七條,發現權、發明權及其他科技成果權。
第四節,人身權
第九十八條,生命健康權。第九十九條,姓名權、名稱權。第一百條,肖像權。第一百零一條,名譽權。第一百零二條,榮譽權。第一百零三條,婚姻自主權。第一百零四條,婚姻、家庭、老人、母親、兒童和採集人合法權益的保護。第一百零五條,男女平等。
第六章,民事責任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一百零六條,歸責原則。第一百零七條,民事責任的免除。第一百零八條,債務的清償。第一百零九條,因保護公益或他人私益受損失的賠償和補償。第一百一十條,法律責任的重合。
第二節,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一條,違約責任。第一百一十二條,賠償責任與違約金。第一百一十三條,雙方違約。第一百一十四條,防止損失擴大。第一百一十五條,合同變更或接觸式的違約責任。第一百一十六條,因上級機關的原因違約時的責任承擔。
第三節,侵權的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七條,侵害財產權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一十八條,侵害知識產權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一十九條,侵害生命健康權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條,侵害人格權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一條,職務侵權責任。第一百二十二條,產品侵權責任。第一百二十三條,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四條,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五條,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六條,物件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七條,動物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八條,正當防衛。第一百二十九條,緊急避險。第一百三十條,共同侵權責任。第一百三十一條,混合過錯責任。第一百三十二條,公平責任。第一百三十三條,無行為能力任何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第四節,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第一百三十四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第七章,訴訟時效
第一百三十五條,普通訴訟時效。第一百三十六條,短期訴訟時效。第一百三十七條,訴訟時效的計算。第一百三十八條,當事人自願履行。第一百三十九條,訴訟時效的終止。第一百四十條,訴訟時效的中斷。第一百四十一條,特殊規定。
第八章,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第一百四十二條,涉外法律適用的一般規定。第一百四十三條,涉外民事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三條,涉外民事行為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四條,不動產所有權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五條,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六條,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七條,涉外婚姻關系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八條,涉外撫養關系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九條,涉外繼承關系的法律適用。第一百五十條,公共秩序保留。
第九章,附則
第一百五十一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變通或補充規定。第一百五十二條,本法生效前的國企法人資格。第一百五十三條,不可抗力的定義。第一百五十四條,期間的計算。第一班五十五條,與期間計算有關的術語。第一百五十六條,生效日期。
㈧ 婚姻法第五條怎樣解釋
婚姻法解釋三》(以下簡稱《解釋三》)第五條,即: 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後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即孳息不是夫妻共同財產。
首先,筆者需要提出本文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就是如何准確理解孳息:孳息一詞來源於《羅馬法》。《羅馬法》採用將孳息分為法定孳息、加工孳息、天然孳息的三分法。而我國理論上則採用了兩分法,即法定孳息和天然孳息,但具體含義與《羅馬法》無區別。在我國,天然孳息是指依據物的自然屬性所產生的收益,例如雞下蛋,畜生崽,木生菌。在婚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在婚後產生的自然孳息屬於其個人財產,這一點通說和實踐都已經證明,在此不再贅述;我國《物權法》對法定孳息概念未作詳細規定,就法定孳息定義的立法,對我國最具參考價值的有兩條。一是《日本民法典》在第88條中的規定:「作為物的使用對價而收取的金錢或其他物,為法定孳息。」二是我國台灣《民法典》在第69條中的規定:「稱法定孳息者,謂利息、租金及其它因法律關系所得之收益。」我國法學界對法定孳息的定義或解釋多參照上述規定,認為法定孳息是指由法律規定產生了從屬關系,通常是以有體物或無形財產供他人用益而獲得的收入,產生於用益法律關系,例如存款所得利息、出租房屋或者物品所得租金。論述到此,筆者需要提出本文的關鍵性問題,就是屬於一方個人財產的房屋,婚後產生的租金,應該如何認定?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看此條的由來。《婚姻法解釋三徵求意見稿》第六條規定: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在婚後產生的孳息或增值收益,應認定為一方的個人財產;但另一方對孳息或增值收益有貢獻的,可以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顯而易見,《解釋三》摒棄了後面的但書條款,至於原因也很簡單,是因為貢獻一詞非法律概念,容易引起公眾,甚至法律專業人士的多種解釋和誤會。雖然但書條款被摒棄了,但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法律精神,那就是夫妻共同財產的認定還是需要看「共同」一詞。簡單講,就是互相幫助,共享利益,共擔風險。只有這樣,才能被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在了解了此條由來之後,我們需要對比一下與此相關的法條,用來幫助我們理解其中的法律精神。首先是《婚姻法》第十七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二)生產、經營的收益。其次是《婚姻法解釋二》第十一條: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下列財產屬於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一)一方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這兩條已經很明確的表明無論是夫妻共同財產,還是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姻存續期間取得了收益,那麼該收益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解釋三》第五條中所說的孳息應作縮小解釋,專指非投資性、非經營性、非生產性的收益。如果把房屋租金也認定為孳息那就會與我前面所述的法律和司法解釋相抵觸。再有,從房屋租賃合同的有關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取得租金與房屋本身管理狀況有莫大關聯,需要夫妻雙方共同管理、修繕,取得租金顯而易見屬於夫妻雙方共同經營的結果,理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論述到此,我們還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現有的關於法定孳息的解釋是否應該有所改變。細心的人可以發現,現有的關於法定孳息的解釋是專為《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六條以及第一百九十七條准備,而用來解釋《解釋三》第五條,似乎落伍了。容易讓人產生屬於夫妻一方個人財產的房屋,在婚姻存續期間所產生的租金也屬於個人財產的誤解。在《解釋三》中的孳息所包括的法定孳息不應包括出租房屋或其他不動產所獲租金。上述租金應屬於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姻存續期間取得的收益,即夫妻共同財產。
㈨ 物權法的第五條怎麼沒有在民法典中規定了,是不是物權不需要法定了典權可以通過司法解釋來規定了
一、《物權法》第五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二、在未生效的民法典中已按原文明確規定;《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六條【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