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子寺
『壹』 三法司,大理寺,各是干什麼的為什麼刑部的案子經常交由他們會審
明代,中央司法機關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稱三法司。
其中刑部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洪武元年置,最初設四子部,其後機構設置經多次變動至最後發展為一司務廳,一照磨所,十三清吏司。其職掌為:「刑部尚書、左右侍郎,掌天下刑名及徒皂、勾復、關禁之政令。」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
大理寺掌復核,吳元年,置大理寺,其後屢罷屢革,至永樂初年始確定。其設官,據《大明會典》載:「大理寺正官,卿一員,左右少卿二員,左右寺丞二員。」[45]其職掌,據《諸司職掌》載:「本寺官其所屬左右寺官,職專審錄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駁。事有冤枉者,推情辯明。務必刑歸有罪,不陷無辜。」 也具有現在最高法院的一些職能。
督察院是國家最高監察機關,兼理刑名,亦擁有司法審判權。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兩名,左、右副都御史兩名,左、右僉都御史各兩名。(系依據萬曆十五年頒行之《大明會典》)下設十三道,但十三道監察御史非都御史的屬官,可以相互參劾,不受其約束。都御史的職權為:「都御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姦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大獄重囚會鞫於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相當於現在的檢察院。
『貳』 唐朝與明朝三大司法機構的各自職責,與相互間的關系是什麼
唐:
大理寺:以卿、少卿為正副長官,職掌中央司法審判權,審理中專央百官犯罪及京師屬徒刑以上犯罪案件,對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和疑難案件有重審權;
刑部:中央司法行政及復核機關;
御史台:中央監察機構,有權監督大理寺、刑部的審判工作,同時參與疑難案件的審判,並受理行政案件。
明:
大理寺:負責案件復核;
刑部:負責案件審理;
都察院:負責糾舉彈劾全國上下官吏的違法犯罪,並且參與疑難案件的審判工作。
『叄』 古代的司法機關是設置在寺廟里嗎,為什麼要叫做大理寺
說到大理寺這個名,人們感覺好像是個寺廟,和少林寺了,白馬寺有點類似。如果這樣理解,您就大錯特錯了。在中國的古代,大理寺就如今天的國家最高人民法院,負責重大案件的復核和最後裁決。
不過大理寺的管理許可權不斷發生變化。大理寺最開始函蓋公檢法,但是後來,帝王將相感覺權利太大,不能像現在這樣,由公檢法互相制衡,容易出冤假錯案,所以大理寺的職責逐漸被刑部、都察院等分去一部分,三個部門並稱為「三法司」。
刑部,很好理解,中國自歸來就有的,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齊置都官,開皇三年(583)改稱刑部,主官為尚書;次官為侍郎。後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獄,與最高法院性質的大理寺並列,惟元代只設刑部,無大理寺都察院,明清時期官署名, 由前代的御史台發展而來,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個時期的工作職責有所不同,但是明清就相對固定下來,與現在的公檢法差不多。刑部,如同公安局,負責破案和抓人。都察院就如同檢察院,檢察監督案件的公正。大理寺就如同現在的高級法院,負責案件的審核。但是也有不同,隋朝時候,大理寺所斷之案,須報刑部審批。明清時期,大理寺職能與隋唐時期相反,刑部負責審判,大理寺負責復核。
『肆』 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在什麼時期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
北宋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歷新政",應天府書院升為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並列為北宋最高學府。
『伍』 我國古代的宗人府、大理寺、邢部是一樣的職能部門的不同稱謂么
宗人府
中國古代管理皇室宗族的譜牒、爵祿、賞罰、祭祀等項事務的機構。明洪武三年(1370)置大宗正院,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稱宗人府。所以,你在這里把宗人府與後面2個列一起不合適,宗人府並不是單獨的執法機構,它主要負責皇族的戶口,維系皇族血脈的純正,有什麼祭祀活動,它來當擔綱。你把他們列一起的原因我也能想到,「皇族有人犯事,送交宗人府」,是不是這樣的話讓你產生這個想法。那麼我給你一個粗陋的比喻吧:
族長說了,罰二子那不成器的傢伙去祠堂跪兩天。
哈哈,就是說咱家醜不外揚,有事咱家裡解決。
關於大理寺和刑部
根據唐制,大理寺負責審理中央百官及京畿徒刑以上的案件;刑部除掌司法政令外,還復核審理大理寺流刑以下及州縣徒刑以上的案件。所以呢,一般當官的犯事了,大理寺的會來找你喝茶;刑事犯,刑部免費客房伺候。當然了,判決權是在刑部手裡,不過,如果大理寺有異議,它可以客串一下檢察院。
『陸』 投子寺的故事是怎樣的
投子
寺與投子山的傳說
將軍敗北,月白風清送子投古寺;
殿宇崔嵬,曉鍾暮鼓焚香念佛經。
安徽省的文都
桐城市
,自春秋桐國以來,「文章甲天下,冠蓋滿京華」,飲譽神州,聲名遠揚。
在桐城市這片充滿靈性的土地上,有看不夠的名勝古跡,有說不完的歷史典故,有讀不盡的詩詞書畫,更有覽不盡的自然風光。
安徽省桐城市
西北郊外的
投子寺
,坐落在龍眠山東麓的投子山頂。此山方圓數十公里,地勢平緩,周圍群山環抱,蘭花伴綠茶飄香,風光如此多嬌!因其山形如鳳,故
原山
名叫鳳凰山。寺鎮山巔,猶如落在鳳尾,更有山上古木參天,山中
泉水叮咚
,景色極為壯觀。投子寺,相傳是桐城市內第一寺,歷任主持都是高僧名師。桐城的佛教文化,名聞遐邇。
據傳說,三國時,東吳將領
魯肅
在這里排兵布陣,抵抗曹操大軍,結果以失敗而告終。魯肅不得已,只好將自己的兒子投送寺中為僧,以免遭殺戮。投子寺的前身是座小廟,叫「勝因寺」。後來,就是因為魯肅寺中投子,才改名「投子寺」,投子寺所在的「鳳凰山」也因此改名「投子山」。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間內,投子山林木參天,枝繁葉茂,佛顛雄奇,僧侶眾多。每日,寺中香煙與
霧靄
交相繚繞,每晚,鍾聲伴山風悠悠長鳴,不絕於耳。如此絕妙的佳境,造就了「投子晚鍾」的盛名。後來,有位
得道高僧
來到投子寺,指出「晚鍾」不符合佛家「暮鼓晨鍾」之說,遂改為「投子曉鍾」。嚴格來說,似乎「曉」比「晚」更具有積極向上的意義吧!
後來,「投子曉鍾」成為「
桐城八景
」之一。有詩為證:
上方樓閣勢岹嶢,頻把
金鍾雲
外敲。
隱隱數聲天地晚,月明風細鶴
歸巢
。
『柒』 大理寺是司法,太常寺是管什麼的,還有那些「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捌』 國子學 = 國子寺 = 國子監﹖
國子學是國子監的前身,晉武帝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始設,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兩者同設。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宋亦以國子監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元代設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亦分別稱國子監。明清僅設國子監,為教育管理機關,兼具國子學性質。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設學部,國子監遂廢。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與太學,名稱雖異,歷代制度亦有變化,但俱為最高學府。惟當兩者並設時,國子學之教育對象乃屬於更高級統治者之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