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關於商譽損失的規定
❶ 關於侵犯企業名譽權的問題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所謂名譽,是一個公民、一個法人的品德、才幹、信譽等在社會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名譽權是指公民或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即自己的名譽,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
法人的名譽表示社會的信譽,這種信譽是法人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在它的整個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特別是企業法人的名譽,反映了社會對它在生產經營等方面表現的總的評價。法人的名譽往往對其生產經營和經濟效益發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公司法人是有名譽權的。
(一)如何認定侵犯法人名譽權,最高人民法院在相關司法解釋中對此作了進一步的細化規定,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8月7日)第七問的解答為:是否構成侵犯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九問的解答為:消費者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不應當認定為侵犯他人名譽權。但借機誹謗、詆毀,損害其名譽權的,應當認定為侵犯名譽權。可見,認定侵犯法人名譽權與認定其他侵權行為一樣,應當從四個要素入手,即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違法,包括誹謗、詆毀等;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包括降低了消費者、社會公眾對法人商譽的社會評價;侵權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二)如何認定侵犯法人名譽權,侵權民事責任中也作出了規定,如下:
法人名譽權是一種人格權,商譽是法人名譽權中的核心利益。我國對法人名譽權不僅在人格權制度中加以保護,同時在侵權民事責任中也作出了規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條第二款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犯法人名譽權的行為。」
❷ 侵害馳名商標是否可以要求賠償商譽損失
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A、有具體的商標侵權案例或者有侵權的異議、爭議商標。這一條是啟動申請程序的關鍵。
B、除特殊情況外,持有該商標的企業注冊資金一般應當不少於1000萬元,實際資產一般應當在5000萬元以上。
C、該商標的注冊和使用時間應當在3年以上,使用時間較短的難以認定。但如果是未注冊商標,知名度非常高的也可以。
D、該商標所有者企業使用該商標的商品近3年的年產值均應該在1億元以上,年銷售收入原則上應在5000萬元以上,市場佔有率在全國同行業中居前20位。
E、該商標現有價值經相關機構評估一般應當在1000萬元以上。
F、該商標如果是省級著名商標,獲得的全國性和省級榮譽較多,將佔有巨大優勢。
G、該商標所有者企業近3年每年繳納稅金一般應當在1000萬元以上。
H、該商標應該進行過多渠道、全方位、不間斷的廣告宣傳,省級、中央級媒體近
3年的廣告宣傳費每年不少於500萬元。宣傳包括廣告、軟文、活動冠名、戶外等。
(此條根據不同的產品要求不一樣,大眾產品要求廣告多,中間產品要求低很多。)
J、產品市場不局限於本地,產品起碼銷往全國一半以上省市區,最好是全國均有銷售網路。產品銷往國外更佳。也就是說,使用該商標的商品的銷售區域應當覆蓋全國主要地區。
K、企業規模小不重要,關鍵是行業排名。因為有的行業所有企業都小。
L、企業規模很大也未必符合條件,因為也許這個行業所有企業都是大企業。
M、企業是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的理事單位為最佳。
N、企業是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參與者為最佳。
馳名商標侵權認定:
1、馳名商標侵權的認定范圍。作為商標特殊形式的馳名商標,對其侵權的范圍除了涵蓋《商標法》第52條以及《商標法實施條例》第50條對中「其他損害」的具體規定之外,這里須強調兩點:
一是法律保護未注冊的馳名商標,《商標法》第13條第一款和第二款規定了關於未注冊馳名商標侵權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也明確規定,他人將與未注冊的馳名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使用於相同或類似的商品的,是侵權行為。
二是在我國的現行法律規定中,對已注冊馳名商標侵權和未注冊馳名商標侵權認定的范圍和標準是不一致的,對於未注冊馳名商標,其保護范圍僅限於同種或類似的商品上,而且侵權人承擔的民事責任只是停止侵害。而對於注冊的馳名商標,其保護范圍則擴大到不相同或不相類似的商品,侵權人需要承擔包括損害賠償在內的各種民事責任。
2、馳名商標侵權的認定原則。目前較一致地認為對馳名商標侵權的歸責原則應採用無過錯歸責原則。若一旦發現事實侵權行為,執法部門就可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專門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責令停止侵權行為,而不用去考慮假冒人在主觀上是否存在故意或過失。在資訊發達的當今社會,違法者不可能對相關馳名商標一無所知,對馳名商標侵權的歸責原則採用無過錯歸責原則無過錯歸責原則並無不當。
❸ 侵犯商譽可否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分析:名譽權受到侵犯以後一般是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條的規定,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可以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者口頭的方式進行,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五條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可以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者口頭的方式進行,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
❹ 民法關於侵犯企業名譽的法律規定有那些呢
刑法中有規定啊。
刑法 第二百二十一條【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民法:民法通則
第一百零一條 【名譽權】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❺ 商譽減值損失的確認應當根據會計准則規定,不得隨意計提或不計提是否正確
摘要 相關的資產組或者資產組組合應當是能夠從企業合並的協同效應中受益的資產組或者資產組組合,不應當大於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35號——分部報告》所確定的報告分部。存在少數股東權益情況下的商譽減值測試時需注意:
❻ 商業秘密侵權民事賠償有上限嗎
有上限,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權利人三百萬元以下的賠償,北京本同律師事務所在這方面是專家。
❼ 請問哪條法律是與商譽保護有關的
《侵權責任法》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 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
❽ 名譽損失費賠償標准
名譽損失費賠償需根據影響實際情況決定,沒有具體規定。關於賠償的數額專根據以下因素確定屬:(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名譽權本身不是財產,不具有可以交換的經濟利益,但由於此種權利直接關繫到公民和法人財產權的取得和喪失,因此侵害名譽權也會影響公民和法人的財產權益,如公民因遭受名譽的毀損而喪失某種工作的機會,法人因名譽毀損而遭受財產的重大損失。另外,受害人的恢復名譽而產生的費和支出,也屬於財產損害的范圍。財產損害既包括現有財產的損失,也包括可得利益的喪失,只要是侵害名譽權所引起的後果,侵權人就應當全部賠償。
❾ 民法典原則和精神
法律專題
民法典堅持的原則有哪些?民法典的基本精神與核心理念是什麼?
時間:2020-08-03 來源:法律投稿
一、民法典堅持的原則有哪些?
民法典基本原則,是指其效力貫穿於民法典始終的民法根本規則。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中有兩條價值線索。一條是合法權益受保護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另一條是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公平原則。
(1)平等原則使得民事主體適用相同的經濟社會生活規則;自願原則使得民事主體可以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憑借自己的自由意思追逐合理利益;合法權益受保護原則使得民事主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合理利益能夠得到法律保障。
以上三原則是社會效率的源泉,構築了市場經濟及自由競爭的法律基礎,被稱為「基本體制原則」。
然而,基本體制原則的功能經充分發揮,時日既久,民事主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成敗效果會逐步累積,導致日益嚴重的強弱分化。嚴重的強弱分化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問題,使社會正義價值受損。
(2)為了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後一條價值線索逐漸在民法中突顯出來,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公平原則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前一條線索形成限制和修正。其實質是國家以公權力之手對自由市場機制進行一定的干預,從而使社會正義價值得到體現。以上三原則被稱為「體制限制原則」。(《民法總則》第九條確立了一條全新的基本原則即「生態環境保護原則」,也被譽為「綠色原則」。也屬於體制限制原則。)
(3)基本體制原則與體制限制原則並非平行關系,而是有主有輔。平等、自願、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構成基本體制原則,居於主導地位,這條價值線索若不存在,民法本身就不復存在,市場經濟與自由競爭機制也不復存在。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公平原則、綠色原則構成體制限制原則,居於輔助地位,其功能在於使基本體制妥當發揮功能,故其雖對基本體制原則形成一定的限制和修正,但決不是顛覆和取代。
從根本上講,社會正義價值主要依靠公法和社會法去實現,作為私法的民法雖然也對社會發展和需求做出回應,並在自己彈性范圍內進行一定的調整,但是這種調整絕非否定自我;否則,社會效率價值在法律上就無從貫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