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承繼犯

刑法承繼犯

發布時間: 2022-05-26 19:18:51

A. 承繼的共犯如何承擔責任


【法律分析】
承繼共同正犯,是指對某一個犯罪,先行行為者著手實施後,在行為尚未全部實行終了的時段,後行行為者介入進來,在與先行行為者取得意思上的聯絡後,共同實施犯罪的情形。承繼共同正犯的成立範圍,應當限定在:後行行為者將先行行為者的行為和結果作為實現自己犯罪的手段,基於利用該行為和結果的意圖而加以利用的情況下,應將這種行為視為後行行為者利用、補充先行行為者的實行行為,具體判斷應以價值、規范意義上的等同性為基準。

對於承繼共犯責任的承擔,在理論上存在爭議。有肯定說和否定說之分,在中國的刑法界持肯定說的人居多,即承繼的共犯也是共犯,根據「部分實行全部承擔」的原則要對犯罪的全部後果承擔責任,即不能只承擔自己實行行為部分所造成的後果。但是對於加重結果的承擔,仍有爭議。

承繼共犯的特徵

1. 後加入的人應該對先行行為人的實行行為有共同的故意。

2.先行行為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尚未完全結束,即犯罪行為並未停止。

3.後加入的人對於先行為的加重結果不負責。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五條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第二十六條 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於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第二十七條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八條 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九條 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B. 刑法問題:區分共同正犯和承繼的共同正犯對於定罪量刑有什麼影響(如案例所示,結合案例分析)

承繼的共同正犯,是指先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但犯罪尚未結束時,後行為人基於與先行為人的意思聯絡參與實行犯罪的情形。對於後行為人應否就包括先行為人先前實施的行為(下文簡稱「先前行為」)在內的全部行為成立共同正犯,還是應僅就所參與實施的行為成立共同正犯,國外學界爭議極為激烈,判例也大異其趣,近年來我國學者對此也有論述,但都有可商榷之處。
承繼的共同正犯理論所爭議的焦點是,後行為人應否就全部行為成立共同正犯?①畢竟,後行為人是在中途介入參與犯罪的,其對先前行為並無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實施,要讓他對包括先前行為在內的全部行為承擔共同正犯的責任,必須具有特別的理由。對此,學說與判例意見分歧甚大並形成全部肯定說、否定說與部分肯定說。
共同實施部分行為亦可成立共同正犯
如前所述,全部肯定說認為後行為人應對包括先前行為在內的全部行為負共同正犯的責任,一是違反了罪責自負的個人責任原則;二是可能導致對後行為人的處罰過於苛刻。否定說的理論前提比較妥當,但其否認後行為人可與先行為人成立相同罪名的共同正犯,則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而部分肯定說,或者由於過於折衷導致理論前後不連貫,或者由於實際上沒有提出標准而仍屬於全部肯定說,因此三者均不妥當。並且,無論是從行為論出發的論證,還是從共犯本質論、共犯處罰根據論出發的論證,都不必然得出一致結論。(30)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並非是後行為人能否就先前行為成立共同正犯的問題,因為根據罪責自負的個人責任原則,任何人都不能對自己並未實施的其他人的罪行承擔責任,即使自願替別人承擔也不允許,因此也不能以共犯處罰根據論為論證基礎。因此,無論是行為論、共犯本質論,還是共犯處罰根據論,都不能作為論證上述各說的堅實基礎。問題在於,三種學說均認為先、後行為人要麼只能就包括先前行為在內的全部行為成立共同正犯,要麼就不能成立相同罪名的共同正犯。但顯然,無論是哪種觀點都不符合實際,因而導致爭議不斷。那麼,能不能認為先、後行為人可以就他們共同實施的行為成立同一罪名的共同正犯呢?筆者認為這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實際的。當然這種罪名是以先行為人實施的犯罪的性質為基準的。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先、後行為人共同實施的僅僅是部分行為,為什麼後行為人也可以成立通常要求實施全部行為才能成立的犯罪的共同正犯?
對此問題,估計分為單獨犯罪能否成立與共同犯罪能否成立兩個階段來思考將更容易解決。因為根據入罪時舉輕以明重的法理,既然在有故意而無全部行為時能成立犯罪,當然在利用他人的全部行為時也能成立犯罪。
第一,從犯罪性質的認定過程來看,主觀罪過對犯罪性質的認定起決定作用,只要具有某種犯罪的故意,即應構成該種犯罪,是否親自實施構成要件所預定的全部行為,對犯罪性質並不起決定作用。對此,有相反觀點認為,「認定犯罪必須從客觀到主觀,而不能相反」,因為「違法性(法益侵犯性)不是由故意、過失決定的,而是由結果、行為等客觀要素決定的;主觀要素是為了解決歸責的問題,即在客觀地決定了行為性質及其結果後,才判斷能否將行為及結果歸咎於行為人,這便是故意、過失等主觀要素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必須先討論行為的客觀違法性,後考察行為人的主觀有責性。」(31)「這種觀點顛倒了認定犯罪的順序。認定犯罪應當從客觀到主觀,先考察客觀行為的性質,再考察行為人是否存在可以將該客觀行為及其結果歸責於行為人的主觀要素,而不是相反。」(32)這種觀點完全將其所提倡的二階層犯罪論體系與犯罪性質的認定問題混為一談,是值得商榷的。對犯罪性質起決定作用的,是主觀罪過而非客觀行為及結果,認定了主觀罪過,即確定了犯罪性質,至於客觀行為及結果,只能確定犯罪形態,所謂從客觀到主觀的判斷順序,根本行不通,怎麼可能先考察客觀行為的性質,再考察行為人的主觀要素呢?因此,有效的判斷是從主觀到客觀,只有先確定行為人的主觀罪過,才能確定行為的性質,才能進一步決定選擇哪一個客觀構成要件去判斷行為的既未遂形態。(33)論者所謂認定犯罪必須從客觀到主觀,只有在客觀實際與主觀認識完全一致的情況下,才可能得出正確結論,否則必然無法認定犯罪性質。論者的錯誤還在於,將法益侵害性與犯罪性質混為一談,殊不知對於相同的法益侵害,刑法可以規定多種罪名。實際上也不應當將這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混為一談,因為在大陸法系的階層式犯罪論體系中,無論分為多少階層,都是為了確定犯罪性質及刑事責任,但沒有人會認為其中哪個階層能夠單獨決定犯罪性質。而主觀罪過之所以能決定犯罪性質,是因為它本身既是構成要件要素,又是違法性要素,還是有責性要素,無論哪個階層都少不了它。既然最終決定犯罪性質的是主觀罪過而不是客觀結果,為什麼非要堅持從客觀到主觀呢?當然,對於主觀罪過的確定,要根據客觀材料、證據去推定,不能僅憑被告人口供,但這與犯罪性質取決於客觀要素還是主觀要素是完全不同的問題,不應混為一談。因此,只要主觀上具有犯罪故意,即使客觀上的行為不完全符合構成要件,也不影響行為的犯罪性質,至多影響犯罪形態以至刑罰輕重。
第二,從犯罪本質來看,在有犯罪故意而未實施構成要件所預定的全部行為時,亦可成立犯罪。至於事實行為是否完全符合構成要件的規定,並不起決定作用。
因此,從犯罪本質來看,在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犯罪故意、客觀上或者利用他人的行為或者親自實施部分行為即已達到犯罪目的、並實際侵害了法益的情形下,根本沒必要強求親自實施全部行為。故在承繼的共同正犯上,只要後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犯罪故意,客觀上利用了先前行為及結果達到了自己的犯罪目的,就應構成犯罪,至於事實上他實施了多少行為,對犯罪性質並不起決定作用。前述各種部分肯定說,無論是認為後行為人利用了先前行為及結果、利用了先前行為所致的狀態或者持續性效果,還是認為先、後行為人之間具有相互利用、補充關系,實質上均是肯定後行為人僅實施部分行為即可構成通常需要實施全部行為才能構成的犯罪的,只是囿於不充足構成要件就不能構成犯罪的觀念限制,而又對構成要件的充足作了不切實際的理解,才導致陷入困境而舉步維艱。
第三,對先行為人而言,盡管中途介入了後行為人的行為,但他事實上參與了實行行為的全過程,自然可成立犯罪。
第四,對這種中途介入的犯罪,既然分開來看,先、後行為人都可構成犯罪,則在他們有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實行時,當然可就同一罪名成立共同正犯,這與後行為人不用對先前行為及其結果承擔罪責並不矛盾。當然,在先、後行為人的故意不相同時,盡管也成立共同正犯,但罪名不同,即此時應採取行為共同說。
第五,承繼的共同正犯與共同正犯的脫離有可比之處,都是一方全程參與了犯罪,另一方中途加入或中途退出的「一個半」共犯關系,都是一方僅參與實施了部分行為,既然對中途脫離者可與他人成立相同罪名的共同正犯沒有爭議,對於中途加入者能與他人成立相同罪名的共同正犯也應沒有爭議。
綜上,在承繼的共同正犯上,第一,後行為人不應就包括先前行為在內的全部行為成立共同正犯,當然也不應對先前行為所致結果承擔罪責;第二,對於共同實施的行為,如果先、後行為人的故意不同,則成立不同罪名的共同正犯,如果先、後行為人的故意相同,則成立同一罪名的共同正犯。
承繼的共同正犯理論的具體適用
對於承繼的共同正犯理論的適用范圍,有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只有在復行為犯和結合犯等犯罪行為可以明顯地分成兩個階段的犯罪中,才存在承繼的共同正犯問題,否則,「不論後行為人在先行為人實施到什麼程度才加入進來,其與先行為人實施的都是同樣的行為,因而便不能形成繼承性共犯」。(34)另一種觀點認為,在單純一罪、繼續犯、連續犯、結合犯、吸收犯、牽連犯及其他復數行為犯場合均存在承繼的共同正犯問題。(35)還有觀點認為,在單行為犯、復行為犯、結果加重犯、繼續犯、包括一罪及牽連犯場合均存在承繼的共同正犯問題。(36)
對於司法實踐而言,研究該理論的目的,應在於明確它在不同的犯罪形態中能否適用及如何適用問題。從這一目的出發,有必要對該理論的適用范圍從寬解釋,沒必要局限於只能成立承繼的共同正犯的犯罪形態之內。實際上,多數學者均未特意探討該理論的適用范圍問題,而是探討在不同情形下後行為人應否對先前行為及其結果承擔罪責的問題。而如前文所述,根據罪責自負原則,後行為人在任何情況下,均只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存在對先前行為及結果承擔罪責的問題,更不應存在諸如「是否承認承繼的正犯對於先行的正犯的犯罪行為的追認」、「應當承認有限度的追認」、「只是構成犯罪的最低限度的構成要素的追認」之類的問題。(37)因此,此處所要探討的,是承繼的共同正犯理論在常見的犯罪形態下如何適用的問題,對此,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應當區分實行行為與事實行為,充分考慮實行行為的不可分性和事實行為的可分性。實行行為,作為符合構成要件的定型性行為,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每一種犯罪只能有一種實行行為,任何關於實行行為可以分割的提法,都是錯誤的。這和社會觀念上的概念通常也是一致的。理論上所謂單一實行行為、復合實行行為、單行為犯、復行為犯等說法,都是不準確的。在觀念上可以分割的,是事實行為而非實行行為,所謂部分實行行為、全部實行行為等概念,均是就構成實行行為的事實行為而言的,並不是指實行行為本身可以分割。因為刑法評價的對象,是侵害法益的事實行為,而這些具體的事實行為,分別可以造成不同的法益侵害結果,因而可以根據評價的需要予以分割,尤其是在不同行為人分別實施不同部分的事實行為的場合。因此,如果某種犯罪只包含一個法益侵害結果,就沒有分割評價的必要,無論各行為人在哪一時點參與犯罪,都可直接認定成立共同正犯,因為侵害結果是他們共同造成的,即便不能查清到底是誰的行為直接導致法益侵害結果亦然。但如果某種犯罪具有兩種以上性質不同的法益侵害結果,且復數行為人又先後實施,則有必要分割評價,從而有必要適用承繼的共同正犯理論,因為後行為人對先前行為所造成的法益侵害結果,不應承擔罪責。
第二,應考慮違法性的量。如果某種犯罪行為具有持續性,在事實上可以分割,並且每一部分事實行為均會造成相應的侵害結果,則有適用承繼的共同正犯理論的必要。因此,先、後行為人均應對各自所參與實行的行為承擔罪責,應分別認定各人的著手和既遂時點,以分別計算各人參與實行犯罪的時間。
第三,在接續犯、連續犯、集合犯、吸收犯、牽連犯等事實行為可以分割評價的犯罪中,均應綜合考慮事實行為的可分性及違法性的量。只要事實行為及其對法益的侵害在質或量上可以分割,可以計算,則後行為人就不應對先前行為及結果承擔罪責,而僅應對其參與實施的行為及侵害結果承擔共同正犯罪責,如果未達到定罪標准,則不構成犯罪,而不是構成全部行為的共同正犯或幫助犯。
第四,在結果加重犯方面,如果能夠查明加重結果確實是先前行為導致的,並且共同行為沒有加速這種侵害,沒有使侵害的風險提前實現,則後行為人不用對此承擔責任,但如果不能查明是先前行為還是共同行為造成了加重結果,則後行為人應負共同正犯罪責,畢竟他主觀上有共同實行犯罪的故意,客觀上其行為加速了侵害風險的實現基本可以認定,這樣處理對被害人和先行為人均比較公平,不能僅對後行為人一人適用所謂「存疑時有利於被告人」原則,具體理由前文已述。在搶劫致死傷、傷害致死傷、強奸致死傷等場合均應如此。只是通常,在搶劫場合,如果後行為人僅是中途介入奪取財物,一般可認定他對死傷結果沒有因果力;在傷害或強奸場合,即使共同行為與死傷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查證,但由於各人的行為均是直接作用於被害人的身體的,因而這種共同行為會加速結果發生、使死傷的風險提前實現基本可以認定,因此各行為人均應對被害人死傷結果負責。

C. 承繼的共犯

法律分析:承繼的共同犯罪是指,先行行為人已經實施了一部分犯罪行為,在其實行行為尚未全部實行終了的時候,後行行為人明知這一犯罪事實而參與進來,或單獨或與先行行為人一同,將剩餘行為實行完畢。按照共同犯罪理論,成立共同犯罪要求主客觀相統一,這就要求在主觀上,後參與犯罪的行為人在參與之時明知先行行為人在實施犯罪,並且先行行為人也明知後參與進來的行為人與其一同進行共同犯罪,二者在主觀上要有聯系;同時在客觀方面,二者必須共同實施犯罪行為,後參與進來的行為人可以是正犯,即在客觀上實施了犯罪行為,也可以是幫助犯,但不存在承繼的教唆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五條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D. 貫穿刑法修正案前後的繼續犯如何定罪處罰

如果刑法修正案以後,犯罪行為依然繼續,按照新法定罪量刑。如果新法加重了以前的規定,而且該犯罪繼續時間主要在新法之前,則需要在量刑時酌情從輕。如果新法減輕了這種犯罪的處罰,則依照新法執行。

E. 論述我國刑法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

親,如果要啊寫全,估計能出一本書了。
共同犯罪分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團兩種。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在此之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加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共同犯罪人主要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
犯罪構成方面:
1、客觀方面:
一是各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行為都必須是犯罪行為,必須
共同犯罪
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是指向同一的目標彼此聯系、互相配合,結成一個有機的犯罪行為整體。
二是各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由一個共同的犯罪目標將他們的單個行為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犯罪活動整體。
三是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與發生的犯罪結果有因果關系。
共同犯罪行為和單獨犯罪行為相比,具有顯著的特點。單獨犯罪行為,都是由我國刑法分則加以明文規定的。因此,對於單獨犯罪,只要直接依照刑法分則的有關規定對犯罪分子定罪就可以了。而共同犯罪行為,除實行犯的行為是由刑法明文規定的以外,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為,例如組織行為、教唆行為和幫助行為,都是由刑法總則規定的。只有把這些行為與實行行為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正確地解決共同犯罪的定罪問題。現將各種共同犯罪行為分述如下:
(一)實行行為
實行行為,共同犯罪中的實行行為,是指直接實行刑法分則規定的行為。如果共同犯罪中只有一個實行犯,那麼該實行犯的實行行為無異於單獨犯罪。而在具有兩個以上的實行犯的場合,並不一定要求其中每一個人的行為都獨立地完全符合犯罪構成的要件,只要其行為結合在一起而符合某一犯罪的構成要件即可。
例如,二人犯殺人罪,各對被害人砍三刀。如果孤立起來看,砍三刀未必就能致人死亡。但二人的殺人行為結合起來,砍六刀就足以致人死亡。由此可見,共同犯罪中的實行行為不能完全等同於單獨犯罪,具有其特殊性。對此,我們在認定共同犯罪的時候必須加以注意。
(二)組織行為
組織行為,是指組織犯所實施的指揮、策劃、領導犯罪的行為。這些行為不是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的實行行為,而是由刑法總則加以規定的。當然,刑法分則中有的條文把某些組織行為直接規定為犯罪,例如刑法第120條規定了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在這一犯罪中,包含組織恐怖活動的行為。這一組織行為就屬於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的實行行為。
而在其他犯罪中,例如搶劫集團,其中首要分子有的只在幕後起組織作用,本人不直接實施搶劫行為,其組織行為就不是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的實行行為。對這種實施組織行為的首要分子定罪的時候,必須把刑法總則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與刑法分則關於具體犯罪的規定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認定。
(三)教唆行為
教唆行為,是指能夠引起他人實行犯罪的意圖的行為。教唆行為不是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的實行行為,因此,只有把教唆行為和實行行為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解決教唆犯的定罪問題。
教唆行為的形式是各式各樣的,例如勸說、請求、挑撥、刺激、利誘、威脅等。教唆既可以用口頭表達,也可以用書面表達,還可以用打手勢、使眼神等人體動作表達。
(四)幫助行為
幫助行為,是指為其他共同犯罪人實行犯罪創造便利條件,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輔助作用的行為。幫助行為不是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的實行行為,因此,只有把幫助行為和實行行為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解決幫助犯的定罪問題。在共同犯罪中,幫助行為可能表現為各種不同的形式。
從幫助行為的性質來分,可以分為狹義幫助和隱匿幫助。前者指通過提供犯罪工具、指示犯罪目標或清除犯罪障礙等方法幫助他人實施犯罪。後者指事前通謀,事後隱匿罪犯、罪證或湮滅罪跡等幫助行為。
從幫助行為的形式來分,可以分為物質性幫助和精神性的幫助。前者指物質上體力上的幫助,例如提供犯罪工具、窺測被害人行蹤、排除犯罪障礙等,在刑法理論上又稱為有形幫助。後者指精神上、心理上的支持,例如幫助實行犯出主意、想辦法、撐腰打氣、堅定其決心等,在刑法理論上又稱為無形幫助。
從幫助的時間來分,可以分為事前幫助、事中幫助和事後幫助。事前幫助主要指事前為實行犯實行犯罪創造便利條件的行為。例如,倉庫看守與盜竊犯合謀,首先打開倉庫的大門,為盜竊創造有利條件,就是事前幫助行為。事後幫助主要是指事後的隱匿行為,但它以事前通謀為前提,否則不構成共同犯罪。事中幫助是指實施犯罪的過程中進行幫助。例如某甲把少女乙騙到家中,欲行強奸,其妻丙發現後不但不加制止,反而當場幫助按住少女乙的身體,使某甲強奸得以順利進行。丙應視為幫助犯,是事中幫助。
2、主觀方面: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首先,有共同犯罪的認識因素:(1)各個共同犯罪人不僅認識到自己在實施某種犯罪,而且共同犯罪還認識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與自己一道在共同實施該種犯罪;(2)各個共同犯罪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他人的共同犯罪行為結合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與共同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有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1)各共同犯罪人是經過自己的自由選擇,決意與他人共同協力實施犯罪;(2)各共同犯罪人對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都抱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
共犯的分類:
任意共犯與必要共犯
這是根據公共犯罪構成所需人數作的劃分。
(一)任意共犯
所謂任意共犯,是刑法分則規定的一人能夠單獨實施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從《刑法》來看,大部分的犯罪在主體數量上都沒有限制,所以通常發生共同犯罪的都是任意的共犯,如搶劫、強奸、殺人、放火、投放危險物質、綁架、詐騙、盜竊、搶奪等罪的共同犯罪均屬於任意的共犯。所謂「任意」,是指法律對犯罪主體的數量沒有特別限制。也就是說從法律規定來看,實行這樣的犯罪,其犯罪主體是單個的還是2人以上的,沒有特別的限制,是隨便的或任意的。
(二)必要共犯
所謂必要共犯,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為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即該種犯罪的主體必須是兩人以上,主要是包括聚眾性犯罪(如《刑法》第290條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刑法》第317條聚眾劫獄罪等)、集團性犯罪(如《刑法》第294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刑法》第317條組織越獄罪)。
換言之,法律規定以採取數人共同犯罪為必要形式的犯罪,是必要共犯。而這種規定只有在分則會有,所以必要的共犯主要是分則問題,也就是分則條文對犯罪主體數量有特別要求的情況。或者說,以犯罪主體為「復數」,作為構成要件的情況。
必要共同犯罪,根據我國刑法規定,這種共同犯罪有以下三種:
(1)對向性共同犯罪,指基於二人以上的互相對向行為構成的犯罪。在這種犯罪中,缺少另一方的行為,該種犯罪就不能成立。這種共同犯罪的特點是:①觸犯的罪名可能不同(如行賄罪、受賄罪等),也可能相同(如重婚罪)。②各自實施自己的犯罪行為,如行賄罪和受賄罪中就是一個送,一個收。③雙方的對向行為互相依存而成立,如受賄行為以存在行賄行為條件始能發生。④一方構成犯罪,一方可能不構成犯罪。如甲、乙、丙每人向丁行賄3000元,丁共受賄9000元。甲、乙、丙均不構成行賄罪,但丁構成受賄罪。這種情況雖然仍稱為必要的共同犯罪,但用語確實值得研究。
(2)聚合性共同犯罪,指以向著同一目標的多數人的共同行為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如武裝叛亂、暴亂罪,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等屬之。這種共同犯罪的特點是:第一,人數較多;第二,參與犯罪者的行為方向相同;第三,參與的程度和形態可能不同,有的參與組織、策劃或指揮,有的只是參與實施犯罪活動。
(3)集團性共同犯罪,指以組織、領導或參加某種犯罪集團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例如,我國刑法第120條第1款規定的「組織、領導恐怖活動組織的」,第294條第1款規定的「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等屬之。對必要的共同犯罪,根據刑法分則規定的有關犯罪的條文處理,不必適用刑法總則規定的共同犯罪的條款。[2]
事先共犯與事中共犯(承繼共犯)
這是根據通謀的時間,即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時間作的劃分。這里的「事先」,是指著手實行犯罪之前。在著手實行之前就預謀共同犯罪或形成共犯故意的,屬於事先共犯;在著手實行犯罪之後才形成共犯故意的,是事中共犯(承繼共犯)。
如果先行為人已實施一部分實行行為後,後行為人以共同犯罪的意思參與實行或者提供幫助,則叫承繼共同犯罪。後行為人就其參與後的行為與先行為人構成共同犯罪。但對其加入前的基本犯罪行為也要承擔責任,但對加入以前的加重行為不負責任。如張三搶劫B的財物而對其實施暴力,並且造成了B的重傷,此時李四到了現場,並且明知張三要搶劫B的財物,李四與張三一起共同劫取了B的財物。李四雖然與張三構成搶劫罪的共同犯罪,但李四不對B的重傷承擔刑事責任,只有張三對B的重傷承擔刑事責任。
承繼的共犯成立的時間:必須是在著手後既遂前。既遂後加入不構成繼承的共犯,屬於窩藏、包庇類的犯罪。但是,多環節犯罪以及繼續犯例外。
簡單共犯與復雜共犯
這是根據共同犯罪人之間有無特定的分工所作的分類。簡單共犯亦稱共同正犯、共同實行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直接實行某一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的行為,共犯人都是實行犯,不存在組織犯、幫助犯、教唆犯問題。而復雜共犯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間存在著犯罪分工的共同犯罪,不僅存在直接著手實施共犯行為的實行犯,還有組織犯或教唆犯或幫助犯的分工。[3]
一般共犯與特殊共犯
這是根據有無組織形式所作的劃分。一般共犯是指沒有特殊組織形式的共同犯罪,共犯人是為實施某種犯罪而臨時結合,一旦犯罪完成,這種結合便不復存在。特殊共犯亦稱有組織的共同犯罪、集團性共犯,通稱犯罪集團,是《刑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的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犯罪集團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1.人數較多。即三人以上,二人不足以成為集團。
2.較為固定。表現為有明顯的首要分子;重要成員固定或者基本固定;集團成員以首要分子為核心結合得比較緊密;實施一次或數次犯罪後,其組織形式往往繼續存在。
3.目的明確。犯罪集團的形成是為了反復多次實施一種或者數種犯罪行為。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共犯的分類形式是根據不同標准進行分類的,某一共同犯罪,完全可能屬於多種形式的共犯形式。例如,甲乙密謀深夜盜竊,一人入室行竊,一人在門口望風。就共犯形式而言,甲乙共同盜竊,屬於任意共犯、事前共犯、復雜共犯、一般共犯。
刑事責任編輯
主犯及其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26條第1款的規定,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主犯包括兩類:一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團中的首要分子;二是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除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以外的在共同犯罪中對共同犯罪的形成、實施與完成起決定或重要作用的犯罪分子。犯罪分子是否起主要作用,應從主客觀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對主犯的認定,應以共犯人的主客觀事實為依據,以刑法第26條的規定為准繩,不能任意擴大或者縮小主犯的范圍。
對於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即除了對自己直接實施的具體犯罪及其結果承擔刑事責任外,還要對集團成員按該集團犯罪計劃所犯的全部罪行承擔刑事責任。但首要分子對於集團成員超出集團犯罪計劃(集團犯罪故意)所實施的罪行,不承擔刑事責任。
對於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應分為兩種情況處罰:對於組織、指揮共同犯罪的人,應當按照其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對於沒有從事組織、指揮活動但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應按其參與的全部犯罪處罰。
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27條第1款的規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從犯包括兩種人:一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對共同犯罪的形成與共同犯罪行為的實施、完成起次於主犯作用的犯罪分子;二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輔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即為共同犯罪提供有利條件的犯罪分子,通常是指幫助犯。
從犯是相對於主犯而言的。主犯是共同犯罪中的核心人物,沒有主犯就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只有主犯(須二人以上)沒有從犯的現象是存在的,而只有從犯沒有主犯的現象則不可能存在。
從犯也應對自己參與的全部犯罪承擔刑事責任,但根據刑法第27條第2款的規定,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脅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28條的規定,脅從犯是被脅迫參加犯罪的人,即在他人威脅下不完全自願地參加共同犯罪,並且在共同犯罪中起較小作用的人。如果行為人起先是因為被脅迫而參加共同犯罪,但後來發生變化,積極主動實施犯罪行為,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則不宜認定為脅從犯。由於脅從犯是共犯人的一種,具有犯罪故意與犯罪行為,故行為人身體完全受強制、完全喪失意志自由時實施的某種行為,以及符合緊急避險條件的行為,不成立脅從犯。
對於脅從犯,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教唆犯及其刑事責任
教唆犯的條件
教唆犯是指以授意、慫恿、勸說、利誘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成立教唆犯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教唆犯所教唆的對象(即被教唆的人)必須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否則不成立教唆犯,而成立間接正犯。例如,乙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且精神正常,如果甲教唆乙殺人,甲便是教唆犯;如果甲教唆乙盜竊,甲則是間接正犯(刑法第17條第2款)。
2.必須有教唆行為。教唆行為的實質是引起他人的犯罪故意。如果教唆行為引起了被教唆人的犯罪故意,被教唆人進而實施了被教唆的犯罪行為,則教唆行為與被教唆人的犯罪行為構成共同犯罪;如果教唆犯實施了教唆行為,但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則教唆犯與被教唆的人不成立共犯,但教唆犯仍然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教唆行為的形式沒有限制,既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還可以是示意性的動作(手勢、眼神等)。教唆行為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勸告、囑托、哀求、指示、利誘、慫恿、命令、威脅、強迫,等等。但如果威脅、強迫達到了使被教唆人喪失意志自由的程度,則成立間接正犯。教唆行為必須是唆使他人實施較為特定的犯罪的行為,讓他人實施完全不特定的犯罪的,難以認定為教唆行為。但是,只要所教唆的是較為特定的犯罪,即使該犯罪的對象還不存在,而是以出現對象為條件的,也不失為教唆行為。例如,教唆懷孕的婦女在分娩後殺死嬰兒的,也成立教唆行為。教唆行為的成立不要求行為人就具體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等作出指示。
3.必須有教唆故意。教唆犯只能由故意構成,過失不可能成立教唆犯。一般來說,教唆犯認識到自己的教唆行為會使被教唆人產生犯罪故意進而實施犯罪,認識到被教唆人實施的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希望或者放任被教唆人實施犯罪行為及其危害結果的發生。
教唆犯的認定
1.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所教唆的罪定罪,而不能籠統地定為教唆罪,如教唆他人犯搶劫罪的,定搶劫罪;教唆他人犯放火罪的,定放火罪。如果被教唆的人將被教唆的罪理解錯了,實施了其他犯罪,或者在犯罪時超出了被教唆之罪的范圍,教唆犯只對自己所教唆的犯罪承擔刑事責任。
2.對於間接教唆的也應按教唆犯處罰。間接教唆是指教唆教唆者的情況。例如,甲教唆乙,(讓)乙教唆丙實施搶劫罪,甲的行為便是間接教唆。對於間接教唆,也應按教唆犯處罰,即按照所教唆的罪定罪。因為「教唆他人犯罪的」是教唆犯,教唆行為本身也是犯罪行為,故教唆他人實施教唆犯罪的,仍然是教唆犯。
3.當刑法分則條文將教唆他人實施特定犯罪的行為規定為獨立犯罪時,對教唆者不能依所教唆的罪定罪,而應直接依照刑法分則的規定定罪,不再適用刑法總則關於教唆犯的規定(參見刑法第104條第2款)。
教唆犯的處罰
根據刑法第29條的規定,處罰教唆犯應當注意以下三點:
1.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即在教唆犯與被教唆的人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下,以及被教唆的人雖然沒有犯被教唆的罪,但在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教唆他人犯罪因而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下,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主次作用來處罰。如果起主要作用,就按主犯處罰;如果起次要作用,則按從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2.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這是因為選擇不滿18周歲的人作為教唆對象,既說明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嚴重,又說明教唆行為本身的腐蝕性大,社會危害性嚴重,理應從重處罰。此外.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也是上述規定的政策理由。所應注意的是,對「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這一規定,應根據教唆犯的成立條件以及刑法第17條的規定進行理解。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種情況在刑法理論上稱為教唆未遂。「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通常包括以下情況:被教唆的人拒絕教唆犯的教唆;被教唆的人雖然接受教唆,但並沒有實施犯罪行為;被教唆的人實施犯罪並不是教唆犯的教唆行為所致;被教唆的人雖然實施了犯罪,但所犯之罪的性質與教唆犯所教唆之罪的性質完全不同。在上述情況下,教唆行為並沒有造成危害結果,故對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F. 承繼共犯和片面共犯的區別

法律分析:承繼的共同犯罪是指先行行為人已經實施了一部分犯罪行為,在其實行行為尚未全部實行終了的時候,後行行為人明知這一犯罪事實而參與進來,或單獨或與先行行為人一同,將剩餘行為實行完畢。按照共同犯罪理論,成立共同犯罪要求主客觀相統一,這就要求在主觀上,後參與犯罪的行為人在參與之時明知先行行為人在實施犯罪,並且先行行為人也明知後參與進來的行為人與其一同進行共同犯罪,二者在主觀上要有聯系;同時在客觀方面,二者必須共同實施犯罪行為,後參與進來的行為人可以是正犯,即在客觀上實施了犯罪行為,也可以是幫助犯,但不存在承繼的教唆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五條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G. 承繼的共犯對先前行為

法律分析:先行為人已實施一部分實行行為,後行為人以共同犯罪的意思參與實行或提供幫助。後行為人對於參與以前的先行為人的實行行為和危害結果不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五條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H. 刑法中的繼續犯都有哪些罪名

修訂刑法施行後,1997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於適用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見》,共確定了414個罪名。2002年3月26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新增6個罪名,同時減少2個舊罪名。2003年8月21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二)》新增4個罪名。2007年11月6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三)》新增14個罪名,致此,刑法罪名共436個。2009年「兩高」《罪名補充規定(四)》新增9個罪名。2011年5月1號,刑法修正案(八)新增10個罪名,截至目前,刑法分則共有罪名455個。

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1到12條,12個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3條到59條。47個。

第三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60到168條,109個。

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169到211條,43個。

第五章 侵犯財產罪212到224條13個。

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225到350條。126個。

第七章危害國防利益罪351條到372條,22個。

第八章貪污賄賂罪373條到385條,13個。

第九章瀆職罪386到424條,3個
第十章軍人違反職責罪425條到455條,31個。
比較常見的有盜竊罪、詐騙罪、搶劫罪、搶奪罪、敲詐勒索罪、交通肇事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製作販賣偽劣商品罪、販賣毒品罪、尋釁滋事罪、聚眾斗毆罪、妨礙公務罪、 貪污罪、受賄罪、職務侵佔罪、非法拘禁罪、強奸罪、走私罪。

I. 承繼共犯如何定罪量刑

法律分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共犯。從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原則上,後一行為人的參與性質與前一行為人相同。也就是說,如果你中途參與搶劫他人,你將被判搶劫罪;如果你參與殺人,你將犯故意殺人罪;如果你參與詐騙他人,你將被判詐騙罪。但是,在共同犯罪中,後犯只確立了後一種犯罪,而不是共同犯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六條 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於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第二十七條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224 發布:2024-11-01 14:07:07 瀏覽:839
解除勞動合同法各種情況 發布:2024-11-01 13:58:05 瀏覽:118
做好民法典實施 發布:2024-11-01 13:46:45 瀏覽:275
司法考試民事訴訟法基礎班 發布:2024-11-01 13:37:49 瀏覽:585
公司法律人格要素構成 發布:2024-11-01 13:35:39 瀏覽:471
司法考試要看法條 發布:2024-11-01 12:47:28 瀏覽:413
法院立庭 發布:2024-11-01 12:41:59 瀏覽:996
上海法官趙明華簡介 發布:2024-11-01 12:24:38 瀏覽:753
合同法教學視頻百度雲 發布:2024-11-01 12:15:36 瀏覽:445
經濟法是根源 發布:2024-11-01 11:40:00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