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宗教
Ⅰ 《民法總則》確立宗教法人制度有何意
《民法總則》將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納入法人制度范疇,構建了解決宗教組織從事民事行為和依法保護宗教財產的基礎性制度,將對宗教事務產生重大影響。今後,包括宗教團體的組織程序、宗教法人制度的確立與分類,宗教財產佔有、使用、繼承的法律保護,宗教教職人員權益及社會保障、宗教慈善活動的法律規制、國法與教規的關系等突出的實踐問題,都應按照該法的規定進行調整。
《民法總則》對法人制度修改最多。對宗教活動場所法人資格的確立,對於加強宗教財產的法律保護和推進宗教事務法治化具有重大意義,
1、在《民法總則》頒布之前,我國法律法規對於宗教法人資格的規定並不完善。
僅在《民法通則》第77條規定:「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但無論是《民法通則》《物權法》,還是《宗教事務條例》,均未能賦予宗教活動場所法人資格。宗教活動場所不具備民事主體資格,沒有開展民事活動的「合法身份」,權利和義務十分模糊。由此造成實踐中的許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宗教事務的良性發展。
2、《民法總則》對法人制度作出了如下兩方面的創新和完善:
(1) 關於宗教團體的法人資格。《民法總則》第90條、91條、95條,對社會團體法人制度的基本法律條件作出了具體規定。其中雖未直接提及宗教團體的法人資格概念,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關於《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時特別表示:「《民法總則》(草案)通過後,暫不廢止《民法通則》。」因此,應當依據《民法通則》第77條的規定,仍依社會團體法人確定宗教團體的法律地位,宗教團體法人的設立制度、組織機構、財產管理與分配製度也都可以按照《民法總則》《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和《宗教事務條例》的相關內容進行系統調整。
(2)關於宗教活動場所的法人資格。《民法總則》第92條規定:「具備法人條件,為公益目的以捐助財產設立的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經依法登記成立,取得捐助法人資格。依法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具備法人條件的,可以申請法人登記,取得捐助法人資格。法律、行政法規對宗教活動場所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該條確定了宗教活動場所屬於捐助法人性質,第93條、94條進一步明確了捐助法人的組織機構、財產管理規則。
Ⅱ 居民小區里給宗教活動嗎有相關法律嗎
原則上是不可以的。只有在發有《宗教場所活動許可證》的寺院進行宗教活動才可以。但是當下我國國情並不如此,基本上很多居士會聚集起來一起活動,場所由居士提供或者租賃(通常稱為「居士林」),如向當地佛教協會及宗教局報備,是認可的。官方管理一般保持「民不告、官不究」的立場和「三不(不反對、不支持、不提倡)」的態度來管理。
——參考依據:《宗教法》第四十三條 擅自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的,宗教活動場所已被撤銷登記仍然進行宗教活動的,或者擅自設立宗教院校的,由宗教事務部門予以取締,沒收違法所得;有違法房屋、構築物的,由建設主管部門依法處理;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非宗教團體、非宗教活動場所組織、舉行宗教活動,接受宗教性捐獻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停止活動;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擅自組織信教公民到國外朝覲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停止活動;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Ⅲ 宗教用地年限有什麼規定
法律分析:對宗教用地尚未明確規定使用期限。可以暫時視為是永久性的。可再咨詢「特殊用地」類的相關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第十二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確定:(一)居住用地七十年;(二)工業用地五十年;(三)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五十年;(四)商業、旅遊、娛樂用地四十年;(五)綜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百五十九條 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的,自動續期。續期費用的繳納或者減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Ⅳ 憲法和民法典的區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區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母法是所有法律的來源民法典是來源於憲法其內容不得違背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國家根本法是一切法律的制定依據有最高法律效力規定著國家最基本問題和最基本原則。
具體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調整的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等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解決民事糾紛涉及的是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方面;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我國現實的司法實踐中極少會用到,唯一種訴訟類型即選民資格案,而民法典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很大一部分訴訟都屬於民事訴訟,違反民法典要承擔包括返回財產、停止侵害、消除妨礙、恢復原狀、損失賠償、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支付違約金等民事責任。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第三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Ⅳ 民法典規定公民擁有哪些民事權利
民法典規定公民擁有民事權利:主要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嚴權;民事主體的人格權;財產權利;個人信息保護權;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等。
法律分析
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的內容,是指法律賦予公民可以享有原各種民事權利和應當承擔的各種民事義務的范圍。公民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是統一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無論民族、種族,性別、年齡、職業,政治態度、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職務高低、財產狀況和居住年限等方面有何差異,但他們在民事權利能力方面都是平等和無區別的。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資格平等地參加民事法律關系,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不受有無行為能力的限制。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其合法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時,都有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通過法律手段制裁違法行為人,給公民合法民事權益的實現提供法律保障。民事權利能力具有平等性。民事權利能力是由法律規定的公民能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一種資格上的可能性,這種權利與人身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任何人不得轉讓或者是放棄,由此可以看來,企業等法人主體是不具有民事權利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四條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五十七條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第五十九條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第一百二十六條 民事主體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
Ⅵ 宗教三化整治包含哪些
法律分析:宗教三化是指制度化、規范化、過程化和科學的嚴密表現。制度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體系,是指集團內部的人們共同遵守的服務規程和行動基準。規范是概括俗成或明文規定的基準。程序是指進行事先決定好的事情的順序。容易理解,制度、規范、程序分別回答「做什麼」、「做什麼」、「按什麼樣的順序做」等問題。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制度化是前提,提供了規范和程序存在的基礎。規范化是手段,體現了制度的順序和順序井然有序。程序化是保證,保證了制度的嚴格性和規范的有效性。同時三者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有重點又不可丟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十二條 依法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具備法人條件的,可以申請法人登記,取得捐助法人資格。法律、行政法規對宗教活動場所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應指導宗教組織積極構建現代化的管理制度,做好法人登記工作,協調解決好宗教事務管理部門和民政部門法人登記方面法規規章不配套的問題,引導宗教組織通過法人章程治理內部事務。
Ⅶ 寺觀教堂土地不合法是否影響宗教活動場所進行法人登記
如果不合法的話,我又想了,我們合法的行為,行為登記的方法抄作運行就可以了好的
Ⅷ 拿破崙的民法典的意義和影響
拿氏對於法國《民法典》之制定既煞費苦心,他對於其推廣傳播,自亦不遺餘力。凡氏武力所至,莫不《法典》隨之。一方面,這固且是由於拿氏對於他的《法典》之優美完備有極端之信仰;它方面,他卻也想藉法律之統一來保障他武力侵略的勝利。這種由於被動或壓迫而採用《拿破崙法典》的國家,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第一類是《拿破崙法典》施行時已屬於法國版圖者。這裡麵包括比利時(Belgium)、盧森堡(Luxemburg)、巴納丁各國(Palatine States)、菜因普魯士(Rhenish Prussia)、嚇茜打姆斯達(Hesse Darmstadt);以下均在萊因河(Rhine R.)之左岸。此外,尚有日內瓦(Geneva)、沙埃禾(Savoy)、裴德茫(Piedmont)及巴馬(Parma)、裴亞纏差(Piacenza)、二伯域(Duchies)。
第二類是由於拿破崙武力之徵服而奉行其法典者。這裡麵包括義大利(1806年3月15日起)、荷蘭(1810年10月18日起)、漢西亞諸城(Hanseatic cities,1810年12月13日起)、勃格大伯域(Grand Duchy of Berg,1811年12月17日起)。
第三類是在拿氏威脅之下,自動採用其法典者。這裡麵包括韋士費利亞(Westphalia)王國(1808年1月1日起,是時Hanover已合並為王國之一部分)、巴登(Baden)、佛蘭克佛(Frankfort)、那梭(Nassau)、渥梭(Warsaw)、諸大伯域(Grand-chies)、瑞士之某幾省、坦屹(Danzig)自由城、依里利亞(Illyria)王國及奈汨(Naples)王國。
十九世紀是國家主義的時代;國家統一及國家復興之種種運動,均曾如火如荼,再接再厲,並且都產生了光明燦爛的結果。在歐洲,有德意志、義大利、比利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希臘六國之勃興。在南美州,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各殖民地曾得北美合眾國之幫助而獨立成為十五個自主國。在東方,日本、暹羅、士耳其及埃及四國都竭力摹仿歐化,冀自置於現代國際團體之列。以上二十五個新興的統一國家,其人種及政體雖多不同,但她們卻都曾努力於建立一個統一的整個的民法典。這種以統一的、整個的法典來劃一全國之法律生活或保障國內之政治統一的觀念,可說完全是受了《拿破崙法典》的激刺、鼓勵或暗示。這是《拿破崙法典》最重要、最根本的貢獻。只此一點,它對於那些國家的影響已經是不小了。除此之外,各國民法典在內容上和技術上受了《拿破崙法典》影響的為數也很不少;但是她們的影響之程度深淺卻不一致。我們可將她們分為下列三類來講:
第一類是拉丁民族的國家。這裡麵包括南美洲的十五個共和國,比利時、羅馬尼亞、義大利、西班牙、塞爾維亞(Serbia)等國。這些國家的民法典受《拿破崙法典》的影響最深,有的幾乎完全抄襲,連文字都沒有多大的改變。例如拿氏法典第七條是:"私權能力與公民資格無關。公民資格之取得及保有,須依憲法之規定。"羅馬尼亞民法第六條是:"私權能力與公民資格無關。公民資格之取得及保有,須依本法第十六條之規定。"巴西民法第三條是:"關於私權之取得及享有,外人與公民同等待遇。"又如拿氏法典第八條是:"凡法國人均享有私權。"羅馬尼亞民法第七條是:"凡羅馬尼亞人均享有私權。"巴西民法第二條是:"凡人均有私權及私義之能力。"其酷似之處,可見一斑。
第二類是日爾曼民族及斯拉夫民族的國家(如德、瑞、奧、荷等)。這些國家對於編纂統一法典之熱忱頗不一致;對於拿氏法典之摹仿心,亦較淡薄。這固且是由於民族文化之不同,然而她們對於拿氏和法國感情之惡劣,亦未始不是重要原因。是故她們不編纂統一法典則已,編纂則寧以普、奧兩國的《民法典》為樣本。所以《拿破崙法典》對於這些國家的影響,可說是微渺而且間接。然而我們決不能說它不存在。即如與《拿破崙法典》"分庭抗禮"的德國《民法典》,它關於"動產所有權之佔有取得"和"所有權及佔有權之契約轉移"兩種制度,卻都放棄了其本國歷來的習慣法而採取《拿破崙法典》上之規定。
第三類是東方各國。這裡面,以希臘受《拿破崙法典》影響最深。她的《民法典》摹仿拿氏法典之程度決不在南美各國之下。例如希臘民法第九條是:"私權之享有與公民之資格無關。公民資格之取得及保有,須依《憲法》之規定。"第十條是:"凡希臘人均得享有一切私權。"我們試把它們同拿氏法典第七、第八兩條比較一下,便知其"惟妙惟肖"了。土耳其1869年之舊《民法典》(即所渭Mejelle)原是冶宗教習慣和法律制度於一爐。但1924年5月1日頒布的新《民法典》則曾把宗教成分廢除,而竭力摹仿《瑞士民法典》。它受《拿破崙法典》的影響,可說是很小。埃及在1874年設立"混合法院"(Mixed court)的時候,便用的是法國法律。1883年她被英人佔領時,法國法仍舊存在。英人雖屢欲更改,然均無甚成效。故今日埃及之私法可說仍是以《法國民法典》為基礎。其實,埃及今日一切的文化、制度似乎都和法國最相接近,固不僅法律為然。日本在1870年明治維新的時候,其政府曾正式命人把《拿破崙法典》譯為日文。1880年並請法人布賞那德(Boissonade)氏撰擬《民法草案》。布氏的草案多半是根據拿氏法典及其後之修正案。該《草案》在日本實際上幾乎生效了十六年,因為它雖非正式的法律,卻被當時一般法官當做"法理"或"原則"看待、援引。同時英美法亦為日本學府(尤其是東京帝大)所講誦,而所謂"英美派"亦應時而生。當布氏《草案》1890年將交國會通過的時候,"英美派"堅持異議,遂釀成所謂"法國派與英美派之爭"。然1896年《日本民法典》頒布時,其內容已非法國法,亦非英美法,而為德國法了,但這並非出人意料的事情,因為那時的日本對於德國的文物制度已經是醉心傾慕,竭力效顰了。至於我國民法典的編制,大都是參考日、德及瑞士法典,受《拿破崙法典》的影響似乎很少。
智利法學家阿魯凡勒茨(Alvarez)氏嘗說,《拿破崙法典》所引起及代表之法典編纂運動,對於英美法之法典化和國際法之編纂均有影響。誠然,自某種意義言,阿氏之說並非全無真理,但是那種影響未免過於微渺,我們暫不具論。
從上面看來,《拿破崙法典》除了對於十九世紀法典運動有一最根本的貢獻之外,它在內容上及技術上曾經直接發生過影響的,不下二十餘國。至於間接受過它底影響的,更是不勝枚舉。然考其所以能影響如是之大的原因,我們約可舉出下列數端:
(一)《拿破崙法典》不但是當時惟一之重要民法典,而且是以整個法典去統一全國民法的首次成功。因此,各國不編纂民法典則已,編纂則幾乎必須以《拿破崙法典》為模範。固且,普、奧二國的民法典之產生也還很早,且有相當的完善,然而因為那時的普、奧都是小國,故不能如《拿破崙法典》之易引起國際之注意。
(二)《拿破崙法典》之形式及內容均甚完備,它的編制又是取法當時歐人所習誦的蓋氏《法學階梯》,故易受歡迎。
(三)《拿破崙法典》之文字為法文,而法文在十九世紀幾為國際間之普通語言;所以容易為一般人所了解。
(四)《拿破崙法典》是以時代最偉大且最受崇拜之人物(Napoleon)而命名,故易引起人們之景慕、注意。
(五)《拿破崙法典》自命為最合理性,且最富於平等觀念及普遍性。因此,它不但能合十九世紀之時代思潮,且易為各國所仿慕、效法。
(六)法國在革命後,教育上有極大的改革,尤其是大學教育方面。由於這種的改革,法國大學之法律教育遂特別發達,幾執全歐之牛耳。他國負笈來學者,為數甚多,這點對於《拿破崙法典》之推廣,亦不無關系。
Ⅸ 瑞士民法典的內容
內容豐富
瑞士民法典包含的內容之豐富,遠超過了法國德國的民法典與商法典之和。
瑞士民法典以5編2000餘條的容量,除包含了德國民法典與德國商法典規定的事項外,還包含有德國一些單行法所規定的事項,例如法國的《有限責任公司法》、《股份法》、《票據法》、《區分所有權法》、《不動產登記法》等。除此之外,瑞士民法典還包含有關於勞動法的內容(集體勞動合同)、關於戶籍法的內容(身份登記)、關於合作社的規定、關於債券的規定等。如此豐富的內容,為其他國家的一個法典內所少有的。
瑞士民法典除了普通的實體法規定外,在許多地方規定了舉證責任和訴訟程序。瑞士民法典沒有集中規定時效,而將時效分散規定在有關事項之後。各種登記制度也分別規定在有關事項之後。這樣的規定方法在適用時較為方便。
瑞士民法典關於法人的規定比較寬松。以政治、宗教、學術、藝術、慈善、社交為目的的及其他非經濟性的社團,自表示成立意思的章程作成時,即取得法人資格(第60條第1款)。
瑞士債務法的內容極為豐富,例如勞動契約中,分別規定了個人勞動契約、集體勞動契約.標准勞動契約、學徒契約、推銷員勞動契約、家務勞動契約。
最具特色的是有價證券部分,其中集中了其他國家在民法、商法和一些單行法里規定的各種有價證券,真是一個比較完全的「有價證券法」,在其他國家還少有其例。特別是在這部分的開頭,給有價證券規定了定義,即「有價證券是與權利相結合的一種證券,離開證券即不能主張該權利,也不能將之移轉於他人」。這個定義在其他國家還沒有,現在已成為大陸法國家法律中有價證券的典型定義。
總之,瑞士民法典的條文數少於德國民法典,而其內容,即所規定的范圍、事項遠遠超過了其他民商分立國家的民商法典。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特點。
條文簡單
瑞士民法典條文數較少而內容含量多,因而就必然要把條文寫得比較簡單,這就是茨威格特和克茨所說的,瑞士民法典的「條文規定得有意識地不完備」,也就是「有意地不求條款的完備」。這種情況特別表現在前面4編。他們比較了瑞士民法典前4編與德國民法典在同一事項上所用的條文數,例如關於收養,瑞士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分別有18條和32條;關於夫妻財產制,有74條和145條;繼承法有192條和464條。他們得的結論是:「瑞士民法典總共(包括債務法的前兩部分,相當德國民法典的債編)約用1600條規定了德國民法典用2385條所規定的事項,而後者的條文一般地還要長些。」[5]
瑞士民法典的這一特點與德國民法典恰巧成為兩個正相反對的典型。前者「有意地不求條款的完備」,而後者有力求包羅萬象,力求完備無遺。這兩種典型的後面存在著兩種立法思想,存在著兩種國情。德國民法典是有名的「法學家的法典」,立法者刻意要把一切問題予以解決,不給法官以裁量權。瑞士民法典是「大眾化的法典」,要讓那些由人民選舉出來的、非法學家的法官讀得懂、會運用。德國民法典要用全帝國(德意志帝國)的法律去統一、去扼制地方的舊法和習慣,達到「定於一尊」的目的。瑞士民法典則要盡量保留和尊重各州的舊法和習慣,只要求「基本一致」。這里表現出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的尊嚴(這種情形到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發展到極點)與一個強調地方分權和尊重地方傳統的聯邦的不同氣勢。
「補充」、「充實」
法典既然簡單,就必然要賦予法官以「補充」、「充實」的權力。這是瑞士民法典的另一個特點。
這一點表現在法典的第1條。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條文,包括3款:「⑴凡本法在文字上或解釋上有相應規定的任何法律問題,一律適用本法。⑵如本法沒有可以適用的規定,法官應依據習慣法,無習慣法時,應依據他作為立法者所制定的規則裁判之。⑶於此情形,法官應遵循公認的學理與慣例。」
這里最引入注意的是第2款里的「他作為立法者所制定的規則」。
在民事案件的審判中,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在法律不夠用時,法官應如何判案。民事案件是千變萬化的,不像刑事案件那樣只限於刑法中明文規定的那些種類。法律要把民事案件規定得沒有遺漏是不可能的。但是對民事案件,法官又不能不辦。法國民法典第4條明文禁止「法官借口沒有法律或法律不明確不完備而拒絕裁判」,同時又把規定「法官對於其審理的案件,不得用確立一般規則的方式進行裁判」(第5條),但是法官究應怎樣辦,法國民法典未予解決。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第1條曾經規定:「法律無規定之事項,准用關於類似事項之規定。無類似事項之規定時,適用由法規精神所得之原則。」但以後德國民法典對此仍不作規定。可見這個問題在那個時代不是很好解決的。瑞士民法典直接規定法官可以「作為立法者」而制定規則並據以裁判。這確是一個異平尋常的規定。這個規定不僅在它以前和它當時是沒有的,就在它以後也沒有,真可謂是「空前絕後」的。
茨威格特和克茨一方面說,瑞士民法典的「這一規定基本上沒有包含任何新意,」但終究不得不承認,這一條仍然是「令人驚異而贊賞的」,因為它「在清晰瞭然的位置,並以鮮明出色的語言形式表述了這種思想。」[6]把瑞士民法典的這一條規定的價值僅僅歸結於其位置和語言,這種評論顯然是不公正的,也不是實事求是的。因為這確實是一個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表示對本國法官的信任。瑞士的法官是民選的,他們和議會的議員一樣直接來自人民,讓他們「作為立法者」也未尚不可。這樣也不怕「混淆立法司法」的責備了。
慎重
其實,瑞士民法典還是很慎重的。這一條里的第3款就是對法官在「作為立法者」時應如何行事的指示。法官應該「遵循公認的學理與慣例」,而不能任性胡為。
在瑞士民法典以後,很少有採用這一條的。這說明別的國家不具備瑞士所具有的條件,並不是這一條有什麼不妥,因為從瑞士近百年的情形看來,這一條規定似乎也沒有發生什麼流弊。
誠實與信用地位
瑞士民法典較之德國民法典在更高的程度上運用了一般條款。這就是它把誠實與信用原則提高到整個民法的最高原則的地位。
當然這也是它用來供法官補充和充實法律具體規定的一種手段。但意義不僅在此。誠實與信用原則在德國民法典里的適用局限於債法的范圍。瑞士民法典突破了這一局限,在第2條第1款規定:「任何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均應依誠實信用為之」。這種規定不僅不再限於債法范圍中適用,而且也不僅規范義務人的行為,並要規范權利人的行為。這樣使誠信原則真正成為全部民法的最高原則。40年後(1947年),日本把這一規定移植到日本民法的第1條中。
瑞士民法的這一規定,以後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展現出它的理論意義和在實踐中的價值。論者認為這是對19世紀個人主義民法的糾正,民法走向社會本位的標志。事實上,德國雖沒有修改它的民法中的規定,但它的判例和學說也擴大了誠信原則的適用范圍。
傳統立法與制度
瑞士民法典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地方的傳統立法與制度.
瑞士也是個聯邦,不過各州有分權的傳統,而各州的制度上的差異也不易統一,所以瑞士民法典很尊重州法的地位,將許多問題交給州法去處理,也保留了某些固有的傳統。瑞士民法典在許多條文中,特別在有關物權和監護繼承方面,把許多權力交給州、甚至交給更下級的地方。例如在繼承的特留分上,就允許各州自行規定而不要求一致(第472條),在所有權的范圍方面,先許按照「地方通常習慣」或「地方通常見解」決定何為物的組成部分或者何為從物,而不要求有一致的標准(第642、644條)。在相鄰權(相鄰關系)方面,更是多處准許州法自行作出規定(第702、703、705、709條)。
從瑞士民法典對地方法制的態度,可以看出,在一個地方傳統習慣甚至連語言都各不相同的國家裡,「統一」和「分歧」是如何得到協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