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答記者問
㈠ 中國民法典的歷史根基是什麼
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立法活動被終止。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雖然草案並未正式通過成為法律,但現行的民法通則都是以該草案為基礎。
2002年1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之後,由於物權法尚未制定,加之對民法草案認識分歧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終被擱置下來。
2014年11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系統梳理總結有關民事法律的實踐經驗,提煉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形成民法總則草案。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1)民法總則答記者問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了民法典。
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和其它單行民事法律及其它部門法中有關的民事法律規定一起調整著我國的民事法律關系,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㈡ 律師對民法典編纂建議
民法典計劃「兩步走」,先制定《民法總則》,再編纂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分則各編內回容,進而整合答為民法典。在立法機關人士眼中,這些問題「贏得共識難度較大,下一步要編纂民法典各個分編,到時各種意見會比現在更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3月9日答記者問時提出這般擔憂,稱《民法總則》制定中最困難的是各方面意見紛紜,各有道理。
張榮順同時披露,民法典各分編目前正在編纂,目標是在2018年把民法典分編草案一次性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力爭在2020年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㈢ 2017年兩會重點內容
1「十三五」規劃
2脫貧攻堅戰
3供給側改革
4「一帶一路」
5慈善法修改
6司法體制改革
7綠色發展
8制度反腐
㈣ 民法總則為好人撐腰見義勇為"正確姿勢"懂嗎
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將於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被俗稱為「好人法」的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王成說,民法總則第184條通過法律形式讓好人出手沒了後顧之憂,但要做到有效及時的幫助,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應該加強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才能讓更多好人出手更專業。
有了修改後的民法,相信以後見義勇為就會受法律保護了。
㈤ 中國民法典的制定背景及進城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發言人傅瑩4日在北京表示,中國再次啟動編纂民法典的工作,將分制定民法總則和全面整合民事法律兩步完成。「民法總則的徵求意見稿已經出來了,」傅瑩說,「預期6月份能夠提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當天在北京舉行,傅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作上述表示。
傅瑩說,民法典是一個國家民事領域的根本大法,其核心是保障私權力,讓公民在法律的框架內自己解決好問題,「通俗地講,叫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她指出,中國在民事法律制度建設方面一直沒有停步,近年來制定了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還有很多單項民事法律。另外,民法通則已經實行30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傅瑩表示,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這個要求很明確,我認為也顯示了我們黨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魄力和決心。」
據介紹,中國曾四次開展編纂民法典工作,第一次是在1954年,最近一次是2002年。「幾起幾落,都是因為條件限制沒有實現。」傅瑩強調,編纂民法典是中國幾代立法人的心願,「這次我們下決心要把這件事情完成。」
傅瑩說,民法總則審議時肯定會向全社會公布法律草案,歡迎公眾提出建議意見。她表示,相信完成民法典的編纂之後,一定能更好地維護人的尊嚴、保障人民的根本權利,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民事法律基礎。
㈥ 新聞報到不真實,會負什麼法律責任嗎如何維權
可以要求報料人發布公告更正不實報道,沒效果可以起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零九條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公民的名譽權若受到侵害,有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一條,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6)民法總則答記者問擴展閱讀:
名譽侵權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侮辱,誹謗,泄露他人重要隱私等。
侮辱:是指用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用大字報、小字報、漫畫或極其下流,骯臟的語言等形式辱罵、嘲諷他人、使他人的心靈蒙受恥辱等。
誹謗:是指捏造並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毫無根據或捕風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風不好,並四處張揚、損壞他人名譽,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誹謗是常見的名譽侵權行為,民法通則101條明令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對法人名譽的侵害。
主要表現在散布有損法人名譽的虛假消息,如虛構某種事實,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以圖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等等,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㈦ 民法總論實施後,合同適用法律優先適用總論還是合同法
國家都已經有定論的事情,怎麼還有人回答說是優先適用合同法?不要誤人子弟了!
全國人大內法律委回容應民法總則與民事單行法關系問題
不一致的 適用民法總則
2017-03-13 06:48:45 來源: 新華社 記者 張曉松 羅爭光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張曉松 羅爭光) 在12日上午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主席團第二次會議上,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作了關於民法總則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對代表提出的民法總則與現行民事單行法的關系問題作出回應。
3月10日,各代表團全體會議、小組會議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有的代表建議明確民法總則與現行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單行法的關系。
喬曉陽說,法律委員會經研究認為,根據民法典編纂工作「兩步走」的思路,民法總則草案經本次會議審議通過後,下一步將進行民法典的合同編、物權編、侵權責任編等各分編的編纂工作。在各分編編纂工作完成前,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單行法的規定與民法總則不一致的,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㈧ 醫療事故過錯鑒定後法院會按照哪個鑒定結果判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就審理醫療糾紛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答記者問我們可以認定醫療糾紛應當區別不同類型分別適用法律。具體如下:問:人民法院審理醫療糾紛案件,為什麼有的案件適用《民法通則》,有的案件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請問最高人民法院在醫療糾紛的法律適用問題上掌握的原則是什麼?答:醫療糾紛確實是近年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由於醫患雙方的利益沖突,對醫療糾紛的法律適用也有不同的主張。人民法院審理醫療糾紛案件,應當依據我國現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依法平等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以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正確適用法律,確保執法標準的統一,始終是人民法院審理醫療糾紛案件掌握的基本原則。對審判實踐中處理醫療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的「二元化」現象,應當如何理解?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說明:第一,醫療糾紛案件,實際上是因醫療過失致人損害這一特殊領域的侵權行為引發的民事賠償糾紛。目前,根據我國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醫療糾紛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醫療事故侵權行為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案件;另一類是非醫療事故侵權行為或者醫療事故以外的其他原因而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案件。雖然這兩類案件都與醫療行為有關,但是發生的原因不同,前者致害的原因以構成醫療事故為前提,而後者致害的原因是不構成醫療事故的其他醫療過失行為。第二,醫療賠償糾紛應當區別情形分別適用《民法通則》和《條例》處理。在醫療服務過程中因過失致患者人身損害引起的賠償糾紛,本質上屬於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糾紛,原則上應當適用我國的《民法通則》處理。為了妥善處理醫療事故糾紛,國務院於2002年4月4日公布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屬於行政法規,其法律位階低於《民法通則》;但由於《條例》是專門處理醫療事故的行政法規,體現了國家對醫療事故處理及其損害賠償的特殊立法政策,因此,人民法院處理醫療事故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時應當以《條例》為依據。但是,對不構成醫療事故的其他醫療侵權糾紛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和一百一十九條規定處理。第三,受害人的損害必須給予救濟。如果患者的生命或者身體健康因為醫療機構的過錯行為受到了損害,致害人就應當對患者受到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在有的情況下,雖然患者身體因醫療機構的過錯行為受到了損害,但是經過鑒定醫療機構的行為不構成醫療事故的,當然不能作為醫療事故進行處理。但醫療機構仍應當對患者身體受到的損害承擔醫療過失致人損害的民事賠償責任。不能因為醫療機構的過錯行為不構成醫療事故,就不對受害人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公民的生命健康權是人的最基本的權利,尊重保護人的權利這是我國憲法和法律確定的基本原則。不論什麼性質的侵權行為,只要損害了公民的生命、健康,就應當給予經濟賠償,這既是我國法律給受害人最基本的救濟方式,也是憲法中關於保護人的基本權利的具體體現。綜上所述,《條例》只是從特別規定的意義上解決了醫療事故這一特殊侵權類型糾紛的責任承擔問題,對不屬於醫療事故的一般醫療侵權糾紛,還是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處理。這里體現的適用法律的「二元化」,不是法律適用依據不統一,而是法律、法規在適用范圍上分工配合的體現。不構成醫療事故的其他醫療侵權應當適用《民法通則》問:《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四十九條第二款規定:「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條例》的規定顯然排除了醫療機構對非醫療事故的賠償責任。對此,應當如何解釋?答:我認為這種理解是片面的或者說對《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的理解是不正確的。因為:第一,《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關於「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是我國民法確立的對侵權行為造成損害予以救濟的基本原則,也是法治社會對人權提供的最基本的法律保障,作為行政法規的《條例》,不可能與民事基本法的這一基本原則相抵觸。第二,《條例》是處理醫療事故的特別規定,其適用的范圍僅限於醫療事故而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對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其他醫療行為引起的醫療糾紛,已經超出了作為處理醫療事故特別規定的《條例》的調整范圍,因此,對這類糾紛的處理,不能適用《條例》的規定處理,而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處理。第三,如果患者身體因醫療機構非醫療事故的行為受到了損害,醫療機構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那就不僅違反了我國憲法確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而且還會導致受害人受到損害沒有人承擔賠償責任的局面,受害人因侵權行為受到損害,沒有任何救濟渠道,這也違背了公平正義的基本要求,也不可能為社會或者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綜上所述,我認為《條例》調整的僅是醫療事故而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而對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醫療行為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自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處理。《條例》第四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應當理解為,不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能按照《條例》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但是,該條規定並沒有免除其按照《民法通則》有關規定應當承擔的侵權的民事賠償責任。根據這一文件精神你可以要求醫療過錯的司法鑒定,法院可以准許進行醫療過錯的司法鑒定,兩者也不矛盾,可以根據醫療過錯的司法鑒定來向醫院主張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