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土司刑法

土司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5-28 05:50:14

1. 土司制度始於什麼時候

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與地方各民族統治階級互相聯合、斗爭的一種妥協形式。在土司統治下,土地和人民都歸土司世襲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個個勢力范圍,造成分裂割據狀態,從而使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產生仇恨和戰爭。

貴州的改土歸流始於明代,高潮卻是在清朝前期的雍正年間。督撫大員鄂爾泰等人的改土歸流建議為雍正皇帝採納,是有其深刻歷史原因的。這集中表現在:在經濟上,土司制度下的領主經濟阻礙了封建地主制經濟的發展;在政治上,土司享有各種特權,擁有軍隊,私設監獄,相互爭殺,嚴重妨礙中央集權;而土司、頭人為非作歹,奴役土民而造成的民族內部矛盾也日漸突出,不利於統治的穩定;在交通上,土司區域尤其是「化外之地」梗阻著「開江路以通黔粵」、連陸路以通川楚達雲南,不利於中央王朝對邊疆的控制、治理等。

雍正時期的改土歸流,前奏是對烏乃、烏撒等土司的改土設流,重點則是對湘黔邊,以雷公山為中心的地區及廣順、定番(今惠水)、羅甸交界處的開辟。

2. 「土匪」的來歷,有人說是源於湘西土家原地方武裝隊伍

土匪,《漢語詞典》解釋是:地方上的非法武裝匪徒。古文上,匪字用得多,土匪一詞很少見,到明、清時期的半白話文上,用土匪一詞的漸漸多起來,並且多指南方。例如〈官場現形記〉就有平土匪亂的章節,說的是浙江南部的事。北方的匪多稱:強匪,強寇,盜匪等等。何獨南方的稱土匪?原因大概事這樣的——
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分封地方首領世襲管職,以統 治當地人民的一種特殊政治制度。在各族首領所轄領域的基礎上,飛設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其首領為都昔、刺 史,皆世襲(《新唐書卷四十三》),樹其酋長,使自鎮撫,以達其以夷治夷的目的。
而在西南一帶(尤以湘西為重),是土家族集居的地方,朝廷在這里設立了與酋長制度相似的「土司制度」。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制度始於五代(初為竭糜制度),發展於宋,完備於元、明(由 褐糜制度發展成為土司制度,元代對西南各部族的大姓,因其請而以土司之職),終止於清,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宋、 元、明、清各代,時達八百餘年。
土司與朝廷的關系就是每年進貢,回賜。只要不與朝廷唱反調,在地方上有充分自製的權利,其實就是土皇帝,操有殺伐之權。殘酷的刑法,是土司對土民實行野蠻殘酷統治的重要手段。其刑法有斷首、宮刑、斷指、割耳?挖眼、杖責等。土人有罪,小則知州長官治之,大則 土司自理。土司的殘酷統治,給土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土民生活的困苦,連封建王朝也不得不承認。
武陵山脈綿延百里,土司不止一個,土司之間經常有一些征伐;土司制度是世襲的,土司的直系子孫們自然避免不了各拉人馬,明爭暗鬥;由於土司的強權,土民造反歷史也多有記載,湘西有的是山,山頭林立,地勢險要,這個成就匪的樂地。隨便找一個就是山大王了。朝廷設立土司制度,以達到以夷治夷目的,這個舉措是成功的。但朝廷安定了不等於整個西南一帶安定了,洞洞有寇、山山有匪,外人不敢入也。不敢入,是因為有匪,有什麼匪?當然是土家匪,土司匪,土匪大概就是這樣來的吧。
另外,在其他各地對於土匪的稱呼也不一樣,在山東稱為響馬,自東漢以後,山東的土匪在馬脖子上掛滿鈴鐺,馬跑起來,鈴鐺很響,故稱土匪為響馬,山東歷史上多次農民大起義,也有人把響馬為英雄好漢的代名詞。歷史上四川人造反精神強,有「天下響馬數四川」之說,四川響馬一出動,幾千,上萬匹戰馬在叢山峻嶺中馳騁,狼煙滾滾,大鈴鐺響聲震天,幾十里路外都能聽到、看到。驚天動地。另官府喪魂破膽。其實,許多響馬隊伍不是土匪,而是農民起義軍。
在東北地區稱為「鬍子」、「胡匪」。關於這些叫法的來歷,傳說不一,有人說「鬍子」之稱起於明代,當時漢人稱北方夷族為「胡兒」。夷族常越界南侵擄掠,後來便沿襲稱強盜為「鬍子」;也有人說盜匪搶劫時戴面具掛紅胡須以遮耳目;還有人說,俄國老毛子經常越過邊界燒殺搶掠,俄國人常留大鬍子,久而久之,中國的土匪也就跟著沾了鬍子的光。總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東北土匪活動猖獗卻以明末袁崇煥設計誘捕誅殺毛文龍後的潰散軍隊為肇端,此後,軍隊的潰兵散卒、地方上的地痞惡棍結伙成盜,佔山聚眾,遂成各據山頭草莽的匪幫。土匪兇狠殘暴,任意搶劫殺戮,百姓深受兵匪、官匪、土豪、惡霸幾重壓迫,無異於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3. 土家族民族文化有哪些

土家民族文化資料
一、 土家民族的傳說
土家人的來歷
相傳好久好久以前,漲了一河齊天大水,世界上的人都被淹死了,就剩下南極山上的一對兄妹。南天無極道人掐指一算,知道凡間遭了劫難,就走出無極宮,往凡間一看,只件大地冷冷清清,荒蕪人煙,心想:要是凡間沒有黎民百姓,這不就像個打缺的盤子了么?那世界也就不成世界了。再仔細一看,忽見凡間還有一男一女正在摘野果,頓覺一喜:「好呢,這下有辦法了!」
原來是那兄妹倆,漲水那天,兄妹倆躲在一節大竹筒里,雖然沒被淹死,但洪水退去便是乾旱,日子更加難過。於是,就向天求叫:「蒼天那
給我們水吧!救救凡間的生靈吧!」這一喊,天上果然降下一股清泉來。兄妹倆喝了個飽。這時,一陣清風吹過,飄來一朵五彩雲,只見上面立著一位鶴發童顏的老人。兄妹倆自知是上界神仙下凡,便拜倒在地,那道人道:「你二人罪孽尚未贖清,故保全你們性命,眼下百姓死於非命,為續人間煙火,特令你二人改同胞為夫妻,此乃天作之和!」兄妹倆一聽,連連擺手說:「要不得!要不得!我們是兄妹,世上哪有兄妹成親的?」老道又講:「你倆雖屬同胞,但陰陽各異,眼下凡間人類已絕,如不結成夫妻,人間煙火又怎能延續?」兄妹還是不依。道人起火了:「你們不做夫妻,我就鑿斷天水,渴死你們!」說罷把拂塵一揮,拿泉水真個就斷流了。妹妹見泉水斷流,心裡好急,暗暗想了一會兒,就對道人講:「要我和哥哥結成夫妻,您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這里有兩扇磨子,剛剛背一扇站在東山頂,我背一扇站在南山頂,我倆同時將磨子朝山峽滾,如果兩扇磨子合在一起,我就答應,要不,我們照舊還是兄妹。」道人一聽,滿口答應。於是兄妹倆一個站在東山,一個站在南山,道人喊:「算起!」哥哥滾了,妹妹故意停了一會兒才滾,可那兩扇磨子一滾滾到山腳還是絲毫不差地合在一起了。老道大笑起來:「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及也!」於是把手一揮,泉水便冒了出來。可妹妹還是不肯:「這次不依,我們在兩邊山頭各燒一堆火,要是兩股煙子打伙噠,我們就成親。」道人笑道:「依你的!」兄妹倆就燒起火來,兩股煙子飄啊飄,一會兒就攪合成一股了。老道看著阿妹,笑道:「這下沒什麼講的了吧?」兄妹沒法子,只好住在一起。
十個月後。妹妹生了個兒子,哥哥覺得好醜,便把嬰兒摔死噠,又用刀剁成肉泥拋在河邊、樹叢、草地和石頭上。不料無極道人在上界看的清清楚楚,駕雲下來,面對遍地的嬰兒的血肉吹了一口仙氣,立即變成了一群活蹦亂跳的男女孩子,老道臨走,便封兄為東山老人,妹為南山聖母要他們管教好這些孩子。東山老人和南山聖母,覺得這么多孩童不便呼喚,只好分別賜姓,從楊樹上變的就姓楊,從石頭上變的就姓石,從蘆茅叢變的就姓盧……這樣就有了百家姓。後來,兩兄妹老死了,孩子們分別把他們葬在東山和南山。以後,土家人每逢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要在堂屋上供奉酒飯,焚香化紙,祭拜自己的祖先,祈求東山老人和南山聖母保佑平安。土老士的咒語也是這樣念的:「東山老人,南山聖母,請!隔山請,隔山應;隔水請,隔水應。恭請二聖大顯神靈……
二、 土家民族的歌謠、歌舞
土家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歌謠、舞蹈都有其民族風格和特色。
土家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歌謠、舞蹈都有其民族風格和特色。
土家族民歌:
民歌是土家族口頭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土家人民愛唱歌,開口一唱一大籮」。從來源而論,土家民歌來自巴歌。唐代劉禹錫根據巴歌創造的《竹枝詞》世代相沿,其特點一直保存在土家族民歌中。土家族至今傳唱的「楊柳」即為《竹枝詞》之一種。在土家與漢族長期文化交流中,土家民歌又受漢族詩歌的不小影響。由於土家人多會漢語,或既能講漢語又會講土家話,因此演唱土家民歌大部分都是用漢語唱的,也有用土家語唱的。
土家地區宛如詩歌的海洋,土家族的歌唱和詩歌分不開。即席即興而歌是多數,有的要用樂器伴奏,有的還是邊唱邊舞。不僅歌詞優美,曲調也十分委婉動聽。按歌曲的體裁才分,有勞動號子、山歌、神歌等。*草鑼鼓歌是富有戰斗性的勞動歌曲,剛勁有力,節奏鮮明,聽起來振奮人心。在土家族中也和其他中南、西南的少數民族一樣,流行盤歌。兩人對唱,互相盤答,如一方盤問:「什麼彎彎彎上天?什麼彎彎在江灣?什麼彎彎街前賣?什麼彎彎姐面前?」對方答歌:「月牙彎彎彎上天,船兒彎彎在江面。梳子彎彎街前賣,眉毛彎彎姐面前。」還有盤天地、盤花草、盤鳥獸、盤生產等,其中男女互相盤答,以抒發愛情的較多,四句一首,對答如流,極為生動有趣。土家喜唱號子。如拖船號子、拖木號子、挑岩號子等。先唱「號兒」,再唱「歌兒」,一領眾和,來回穿插,強調高亢,雄健有力。
山歌:
土家族民歌中首推山歌,一般多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題材繁多,主要是抒情歌、敘事歌、神歌等。以下為一首情歌:

男: 小小姑娘我喊你,
我喊你十句呀,
你一句也不答我,
幾時把你得罪了?
你一句一句給我說。
女:我的哥哥你喊我,
媽媽在屋怎把口開?
幾時我媽不在屋,
我背著豬草看你來。

鑼鼓歌:
也稱挖土歌、山鑼鼓、合音鑼鼓等,是一種勞動歌,多表現土家人的勞動場景。如:
捆起腰帶要嶄勁,
把它挖起要斗形。
挖邊哥哥要嶄勁,
一步一步往前行。

擺手歌:
源於土家人祭祀土王而舉行的一種禮儀歌舞。歌詞主要是神話傳說和過去的生產生活情景。如《人類起源歌》:
瓢潑大雨,
下了七天七夜,
水井的水,
雍尼不索尼,
鑽進瓜窗里。
水沖捲起岩渣,
緊緊的堵住了瓜窗。
水漲破了天,
天塌垮到地上,
地漲升至天上,
天翻了,地覆了。

長篇敘事詩歌:
如《錦雞》,有七章,724行:
賣身——
管家只問羊多少,
土司只問羊多壯。
誰管春哥飢寒苦?
只有長工問寒暖!
贖身——
一張字紙一條命,
今日才算自由人。
長工點起一把火,
賣身契約化灰燼。
重逢——
落雨太陽是假情,
媒人講話幾句真?
有情有意心對心,
哪要媒人作引針!
重逢——
生不丟來死不丟,
好比青藤纏石榴。
青藤纏了石榴樹,
花死藤干兩不丟。

哭喪歌:
歌手們圍在祭帳前,一人擊鼓而歌,有時眾人幫腔,依次輪唱。除有固定唱詞的部分外,大多隨編隨唱。一般每句七言或十言,兩句或四句一首。如:
孝家今夜打鼓鬧(熱),
三親六戚都來朝(拜)。
滿堂兒孫批麻戴(孝),
孝男孝女痛哭嚎(啕)。

哭嫁歌:
土家族姑娘出嫁上轎前邊哭邊唱的歌。有辭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哭哥嫂、哭姐妹、哭梳頭、哭穿露水衣、哭吃爺娘飯、哭百客、哭上轎等。
其中罵媒人頗有趣:
背時媒人是條狗,那頭吃了這頭走。
娘家來吹女婿好,婆家去誇嫁妝多。
樹上麻雀哄得來,岩上猴子騙得走。
豌豆開花角對角,媒人吃了爛嘴角。
鐵樹開花八寸長,媒人吃了爛大腸。

哭父,也頗有特點: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為我苦費心,
爹的恩情說不盡,提起話頭言難盡。
一怕我們受飢餓,二怕我們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費苦心。
四怕我們無文化,送進學堂把書念,
把你女兒養成人,花錢費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盤,只差拿來口中銜;
艱苦歲月費時日,挨凍受餓費心腸!
女兒錯為菜子命,枉自父母費苦心;
我今離別父母去,內心難過淚淋淋!
為女不得孝雙親,難把父母到終身;
水裡點燈燈不明,空來世間枉為人!

姐妹對哭詞:
姐:梭羅樹上十二丫,我們同根又同丫;
今朝姊妹要分離,離開綉樓好孤單!
妹:梭羅樹上十二丫,我們同父又同娘;
今朝姐妹要離開,難舍難分情難斷!
姐:梭羅樹來台對台,我姐心裡難寬懷;
丟你妹妹婆家去,逢年過節又才來!
妹:梭羅樹來台以台,望姐心裡多寬懷,
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誨記心懷!

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傳統舞蹈有跳喪鼓、擺手舞、八寶銅鈴舞、梅山舞、跳馬舞、操旗舞、八幅羅裙舞、玩耍耍等。
跳喪鼓上土家古老的喪葬儀式歌舞。凡老人正常死亡後,必須跳喪,死者年歲愈高,前往跳喪者愈多,不僅其族親戚往吊,鄰里鄉人也要參加,稱為「人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跳喪多在葬前一夕進行,在死者靈前,先由歌師擊鼓叫歌,成隊的二歌郎、四歌郎、八歌郎相應接歌,隨鼓節起舞,按曲牌進行,邊飲宴,邊歌舞,多達數百人時,就在靈柩前場壩上應歌接舞以興哀。
擺手舞是土家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舞蹈。土家語稱「舍巴」,漢語稱「玩擺手」。跳擺手舞時,由一人在圈中司鼓兼鳴鑼,男女舞眾在一善舞者領頭下,圍圈舞蹈,隨鼓點進退,變換舞姿。每舞一周或數周換一套程式,把許多動作連貫起來,構成具有完整情節的段落,套套相連。擺手舞內容豐富,主要有表現古代打仗的「馬前舞」,在宮衙朝拜土王的「飲宴舞」,表現狩獵生活的「打獵舞」、表現勞動生活的「生產舞」、表現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水牛打架」等。
八寶銅鈴舞是土家族一種祭祀儀式舞。土家人向祖先「解錢」,便要請土老師來主持祭祀禮,土老師身穿八幅羅裙,頭裹紅絲帕,腰系短刀,手持八寶銅鈴,邊唱邊舞。歌頌祖先的創業和遷徙,禱告先人安寧,乞求後生幸運。
玩耍耍又稱花鼓子,是土家常見的一種民間舞蹈。舞時,多以一丑一旦出場,均持小扇(或手帕),動作比較簡單。用大小步法,兩手在身旁擺動,身體隨腳手自然地向兩邊擺,男動作較大而粗獷,女動作較小而柔和,邊歌邊舞,輕松愉快,深受土家青年喜愛。
三、 土家民族的婚喪禮儀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開親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稱為「骨種」,「接親路」,視為親上加親。土家族的婚禮,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練《哭嫁歌》。要哭眾親友,還要提前1~2天不飲食,叫做「不吃茶飯」。姑娘婚後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報喜。由女婿提壺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龕上,壺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壺嘴朝內,表示生女孩。後由女家親戚送糧食、雞、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禮物。
喪葬 土家族的喪葬,老人去世,大都要舉行隆重的葬禮。要請土老師主持選擇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發喪時,路上要丟「引路紙錢」,墳內禁放有鐵的東西。因此,要自己的親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後,才能離開。埋葬的過程中,要請土老師開棺、清棺、「拋米」。拋米時,親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後衣服接米,有的當場將米嚼細吞下,也有的將米帶回煮食,表示後代要團結和睦,衣食不愁,繼承老人的遺風。
四、土家民族的節慶禮俗
土家族有過「趕年」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過年,現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這一習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蟲的節日,要自念諺語,祈望莊稼免遭蟲害,五穀豐登。
背景:湘、鄂、川、黔邊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過三次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趕年」;農歷六月二十五過「六月年」;十月初一過「十月年」。
漢族以及一些有關民族過大年(簡稱「過年」,即春節)都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趕著過年,故稱「過趕年」。土家族人為什麼要過趕年呢?在湘、鄂、川、黔邊界民間流行著四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為了抵禦外國的侵略。傳說明嘉靖年間倭寇(日本)入侵中國,永順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領士兵三千,提前一日過了年奔赴前線,大敗倭寇,立了「東南戰功第一」。為了紀念這次征戰勝利,同時,也為表達廣大民眾對抗倭將士的深切懷念,永順縣土家族人就定在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年,這種「過趕年」的習俗已經持續了好幾百年的歷史。另一種說法是,為了打敗異族的騷擾。緣於民族戰爭頻繁,土家族民眾常常不能安全過年。於是,本民族頭領便施巧計,出奇制勝。頭領讓民眾提前一天過年,爾後,率領將士猝然出擊,敵人過年大吃酒肉,毫無戒備,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倉皇撤離。還有一種說法,土家族人祖先貧困,給財主當長工,窮得無法過年,不能合家團圓,只好提前一天「團年」。另外也有說,四川西陽、秀山一帶的士家族人分別在農歷三月三、四月十七過年,是因為明代萬曆年間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師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過年的時間也就不一樣。
從以上四種不同的說法(傳說)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東西,那就是:不論是外國的侵略、異族的騷擾或者地主的盤剝、掠奪,土家族人從來就是英勇無畏,同仇敵汽,並且足智多謀,以奇制勝,這是一個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過趕年」的晚上,寨上燒起沖天大火,調年旗高高飄揚,男男女女圍著旺火跳擺手舞,唱調年歌,舞「毛古斯」。這種「過趕年」的爽快樸野、紅火亢奮,別有一番情調。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氣質的形成與發展,與其歷史進程中曾經飽經患難、備受欺壓,幾度被迫舉族(氏族或部族)遷徒卻能泰然處之的史實分不開。因而,同其先輩楚民族(或巴人,「南蠻」)一樣,養成了念祖、懷舊、齊心、尚武的強烈民族精神,這在上家族過「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風俗與傳說里鮮明地體現出來。
民間傳說中說,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帶,因不堪忍受官府、財主的掠奪、欺壓,避免被斬盡殺絕的災難,他們約定在農歷四月初八開始准備,然後悄然離開,經過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達武海派點心合時令陵山區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這里有大樹可蓋吊腳樓,有清泉可醞「苞谷燒」(家制白酒),能夠安居樂業,值得歡慶一番。於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眾就決定先過一次年:宰牛,祀神,「擺手」,唱歌。這一天是農歷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作,新墾的土地肥沃,五穀顆粒粗壯,六畜見風長膘,土家族人迎來了新的家園的第一個豐收的秋天。這樣,他們又在農歷十月初一再過一個「十月年」(這也與他們的祖先——楚人以十月為歲首的「十月年」自然有關)。家家蒸「苞谷燒」,寨寨殺大肥豬,人們紛紛串寨,登門拜年,相互表達美好的祝願。
在我國湘西、鄂西一帶富饒美麗的土地上,自古以來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的兄弟民族,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約有五百七十萬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為主要聚居區,其餘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區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宣恩等縣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縣。
土家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以來使用漢文。絕大多數土家人都通用漢語,部分人兼通苗語,僅永順、龍山一些偏僻地區,只會講土家話。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稱漢族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那時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關於土家族的族源說法不一,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一說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一說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後),由彭咸率領的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這些說法,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有一點可以斷定。即大約自五代以後,湘鄂西地區土家族這一穩定的人們共同體,開始逐漸形成為單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區丘陵地帶,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間,境內山嶺重迭,崗巒密布,武陵山脈橫貫期間,酉水、澧水、清江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良好條件。山區森林密布,梯田滿崗,種植水稻、玉米、薯類、麥類等;經濟作物有甜菜、薴麻、棉花、油桐、油茶、茶葉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區多種經營中的主要項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經濟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貴重的葯材、水產與地下礦藏也很豐富,特產娃娃魚是聞名中外的珍貴動物。
土家族民俗
跳喪舞
土家族跳喪舞又叫繞棺、打繞棺、喪鼓舞,是巴人在兩千年前傳承下來的民間歌舞。老人逝世,停靈樞於堂前數日,親屬鄰里前往弔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達旦,以增熱烈氣氛,謂為亡人人解寂,慰新屬節哀。土家人熱愛跳喪舞,「聽到鼓聲響,腳板就發癢」。跳喪舞的特點基本與土家族擺手舞相似,手腳同邊,舞凈豪放,動作平委、舒緩們著節奏強烈的打示波器樂,舞者邊跳邊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適合男女老幼齊跳,舞蹈詞彙健康,一般以歌頌死者生平事跡、歌唱撫育以及生產勞動方面的內容為主。土家跳喪舞集歌、舞、吹、打於一體,是一種綜合的民間藝術,跳喪舞本質上是一種民間祭祀活動,表現了土家人對祖撫的崇拜。
女兒會
女兒會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談情說愛的傳統習俗節日,農歷五月實三、七月十二舉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趕會。舊時,女孩平素不得出門,唯這天去集於會,故稱「女兒會」。欲擇夫婿的女孩兒,著衣多層,內長外短,以讓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趕會時,稍帶一些土產山貨,佯裝趕集售物。欲覓對象的男子則身背空背簍,佯裝購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購物」。在一場風趣的「計價還價」中各顯聰明才智,進行互相了解。如物價看漲,表明姑娘不答應,不伙子應知趣走開,否則便會挨罵。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許,雙方退出鬧市,找一僻靜處自訂終生大事。
過月半
土家人更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本來是農歷七月十五為月半節,但因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姑娘,這在時間上就有「婆家過月半走不脫,娘家過月半必須去」的矛盾,於是訂七月初一至十五,均為過月半。過月半的主要活動是祭祖,以紙錢封包,寫已故親長名字,焚於戶外,揚聲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銀錢,並以香、燭遍插小徑,謂之路燭,化錢於野外,施給孤魂游鬼。
過趕年

南方人過春節多叫「過年」,而土家人的春節叫「過趕年」。趕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所謂「趕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前一天或兩天(即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過年,對此土家人有自己的傳說解釋。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先民隨胡宗憲將軍征計倭寇,一年,春節將至,倭寇未除。遠離家鄉的土家人在臘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過了年,總帥大犒將士,激厴鬥志。將士們在豐盛的慶賀之後,養精蓄銳,軍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沒有防備之時,發起進攻,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為了紀念祖先,土家族從此總是提前過年,並稱之為過趕年,以此為每年最盛大的節日。

土家人過年,還要殺年豬、春糍粑、做點心。特別是這個年糍粑,很有特色。打糍粑多在臘月二十七這天,而且常常是左鄰右舍幾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著歡笑與和諧。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後,用特製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後再壓成扁扁的。糍粑打好後,總是五個一串串起來,另外還要做五個大粑,他們叫「庫弄糍粑」。原來這種粑粑是用來向土五進貢的,後來沒了土王,但習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據說,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會不吉利。

六月六

古歷六月初六日,是土家族紀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節日。這一天,土家山寨喜氣洋洋,殺豬、宰羊、打糍粑、做豆腐,把遠方的客人接來家裡作客,家裡的衣服都拿出來曬一曬,女人們在溪流里洗頭發,晚上燈籠火把,還要在擺手堂里跳擺手舞。

傳說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鬧飢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餓死了,有一晚老娘給覃厘托夢,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裡練三年六個月的箭,等到雞飛狗上屋的時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覃厘聽了老娘的話,在後山栽了山楠竹,自己關起大門在堂屋裡練箭,囑咐嫂嫂等到滿了三年六個月,看到雞飛狗上屋就喊他。過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煩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雞趕得滿天飛,然後高聲喊覃厘,說是三年六個月了,雞飛狗上屋了。覃厘聽得嫂嫂的喊聲,慌慌張張地開了大門,然後拉滿弓,連發三枝箭向北方射去。箭一射出,後山的楠竹根根炸破了,他們還沒騎上馬背,射出的箭也沒有射中皇帝。皇帝拔出釘在龍位上的簡桿一看,上有「湖廣覃厘」四個字,於是派兵馬大元帥帶五千兵開到上湖南捉拿覃厘。覃厘和嫂嫂躲進大山,躲了三年六個月,兵馬大元帥好象海里尋針,沒見覃厘的蹤跡,安排回朝日期,誰知覃厘在山溝里洗澡,背上三務金龍閃閃被官兵看見了,於是被抓住解到京城,關進監牢里,嫂嫂也跟著到京控望覃厘,嫂嫂囑咐覃厘說:「你只要說背上的金龍是畫成的,皇帝就會放你。」第二天皇帝親自審問。皇帝看到覃厘背上的金龍,本不敢殺他,問是生成的還是畫成的,覃厘記得嫂嫂的囑咐,答應說畫成的,皇帝聽說是畫的微微一笑,吩咐刀斧手拖出去斬了,嫂嫂趕到殺場,抱住覃厘痛哭,血濺在她的衣服上、頭發上。覃厘被殺之後,天地不分,日月不明,雞犬不叫,皇帝知道殺錯了,皇帝不穿龍袍,不登龍位,讓覃厘的陰靈穿一龍袍、坐一天龍位,做一天皇帝。
土家族人在這天曬衣服也叫曬龍袍,就是覃厘做一天皇帝的傳說,這天女人們洗頭發,也是因為血油在嫂嫂的頭發上留下的故事。現在土家地區流傳有「三年都等了,卻等不起六個月」等俗語都是指的覃厘的故事。

牛王節

土家族的祖先從事農耕較早,從古以來養成愛護耕牛、尊重耕牛的傳統。每年古歷四月十八日,定為牛的生日。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給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產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讓所有的牛休息一天,還要給牛煮稀飯,主人還要恭恭敬敬的念一首《祝牛王詞》。 據說念到這里,老牛眼淚汪汪,感到主人講到它的內心之處。

相傳,牛王原是天的一員神將。一天,他陪著玉帝在南天門觀看凡間風景,當他看到凡人沒有飯吃,一個個面黃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給凡人送糧食種,讓凡人吃胞肚子。玉帝答應了牛王的要求,但囑咐說:「叫凡人三天吃一餐吧。」牛王歡歡喜喜來凡間,給凡人送了許多種子,並教給耕種的方法,但他慌慌張張把玉帝的話傳錯了,說一天吃三餐。凡人有了糧食,一天吃三餐,肚子胞了,日子過好了,個個吃得肥胖胖,沒有事做,敲著鼎罐蓋唱歌,鬧得玉帝不安寧。一天,玉帝對牛王說:「凡人吃了飯沒事做,你到糧食地里撒些草籽種,後業糧食地里長滿了青草,薅薅草草吧。」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話聽錯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種,後來糧食地里長滿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們邊薅罵,罵玉帝害死了凡人,罵得玉帝不耐煩。一天,玉帝把牛王叫來說:「都是你把好事做壞了。凡人功夫做不完,你下界幫凡人拉犁拉耙做陽春去吧,餓了就吃地上青草。」四月十八這天,牛王下凡了。從此以後,後王老老實實地給凡人做事,幫助凡人拖犁拉耙,一年苦到頭不得歇氣。餓了就吃青塞肚皮。人們為了報答牛王,於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 「四月十八牛歇駕」,直到現在,這個古樸的風俗還牢牢保持著。
五、土家族的服飾文化
比較而言,土家族服飾沒有苗族那樣穿金戴銀,更接近生活型、實用型。民國以來,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頭巾,男人以青、藍、白或條紋布為主,長二三米,一圈圈地纏繞在頭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則多為青絲帕或白印花頭巾,絲帕薄如蟬翼,最長達七、八米,是婦女終生陪伴之物,死後必以帕纏頭入葬。衣服以青、藍、白、印花布為主,男穿對胸衣,雙排七至十一扣,俗稱蜈蚣扣,袖口、領口及褲管末端加花邊;女人則右開襟,袖大而短,飾花邊,拄銀銅佩飾,俗稱「滿襟」,有滿清遺風;未出閣少女著花衣,講究大紅大綠;小孩喜戴菩薩帽,虎頭帽;男鞋多為青藍布,女人穿綉鞋;姑娘出嫁時必穿「露水衣」,上著鮮艷挑花綉衣,下著八幅羅裙,與土老司八幅羅裙有異曲同工之妙。據大文豪沈從文考證,八幅羅裙是正宗土家裝。過去土家男女不穿襪,興打綁腿,尤男子將褲筒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專家說這是土家兵戰爭裝束,有土司「兵農合一」傳統制度的痕跡。而民間百匠,又有不同職業裝,如鐵匠穿長而寬的牛皮肚兜以防灼傷;獵戶掛綉花子彈肚兜是實戰需要;農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則是農事需要。對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還要按土老司的指點戴「百家鎖」、穿百納衣,即從一百戶人家討一百塊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則難養成人等等。故外人說:土家人穿了—身的「講究」。

4. 明史 列傳中那些是比較重要的

這個不好說 都是寫人物小傳 我也只看了部分
我當時是選我認識的歷史人物類去看的。我不是搞歷史的,稍微看看風格就算了。比如:
1~7 講帝王 還有 宰相 好像是10幾 後面小人物都差不多的 長篇寫一個人 就是個性鮮明了 比如(101)高拱 張居正

http://www.fumuqin.com/View.aspx?id=002016027這里有很多 自己看看有沒合適你的。

經過三次改稿,費時幾十年。《明史》的確有不少長處。首先,它體例嚴謹,敘事清晰,文字簡明,編排得當。史評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曾將遼宋、金、元諸史和《明史》作了比較,認為「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其次,《明史》的史料較為豐富。當時可資的第一手史料很多,除一套完整的明朝各帝「實錄」而外,尚有邸報、方誌、文集和大量私家史乘。朱彝尊修史時《上總裁第二書》中說,僅各地的方誌藏於國家圖書館者,即達三千餘冊之多。此外,如明人王世貞著述的《錦衣志》、《中官考》等,都對明朝特務統治和宦官之弊有系統地作了介紹。這些,都使明史的修撰者們較之各朝修官史者,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第三,《明史》有些地方持論公允,也能秉直書寫。如對袁崇煥被清太宗設反間計殺害一事,以及熊廷弼的功罪問題的記載,都很有參考價值。第四,《明史》在體例上有新的創造,在列傳中專列了「閹黨」、「流賊」和「上司」三目。宦官專政為明朝一代歷史的重大問題,《閹黨傳》記載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黨羽禍國殃民的罪行。《明史》的作者們對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領袖抱敵對和仇視的態度,在為他們立傳的同時又誣之為「流賊」。這是作者的階級立場所決定的,目的是為統治者總結經驗:「至於亡明,剿撫之失,足為炯鑒。」但客觀上為後人保存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某些可靠史料。《土司傳》專寫西南少數民族的情況,分湖廣、四川、雲南、貴州、廣西五個土司傳。這些傳,雖堅持民族壓迫的立場,對少數民族有許多污衊之詞,但其中保存了大量這一帶少數民族的重要資料。今日國內少數民族的歷史,大半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此外,《明史》其它部分篇章,也為後人保存了不少可貴的史料,如《刑法志》中對明代特務機構廠衛的敘述等,都有助於後人對這段歷史的考察研究。

《明史》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它對綱常名教的宣揚和對農民起義的仇視,都達到極露骨的地步,比其它史書更為突出。其中許多誣蔑農民戰爭的失實之處,已有不少史家為之辨證。其次,由於清朝實行文禁政策,《明史》的作者常常不得不用曲筆,尤其對清朝的興起和南明的事跡,記事偏於籠統晦昧,有的地方甚至歪曲捏造。例如故意隱諱建州女真對明朝的從屬關系,以及掩蓋東南人民抗清斗爭事跡等等。

5. 我國的古代六部分別是什麼

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機構中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及工部。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台設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西晉時,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屬尚書省。南北朝亦有六部,然名稱因王朝而異。隋初六部名為吏部、禮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至唐代改度支為戶部,改都官為刑部,遂成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統於尚書省。宋代因之。元代改統於中書省。明代廢中書省,六部乃直接對皇帝負責,成為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構。各部置尚書一人,總管本部政務,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為尚書之副。清代於天聰五年(1631)仿明制設六部。初以貝勒(親王、郡王)分別總理各部部務;各設滿洲、蒙古及漢承政、參政、啟心郎、額哲庫等官。順治元年(1644),停貝勒總理部務;並改承政為尚書,參政為侍郎,理事官為郎中,副理事官為員外郎,額哲庫為主事 ;啟心郎未改,至順治十五年裁。雍正元年(1723)以後常以大學士兼管各部,尚書以下各官時有增減。據光緒朝《大清會典》及《歷代職官表》記載,清代各部職官設有:尚書(從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事、司務、筆帖式、七品小京官等。六部職掌 ,明清略同,各部下轄諸司及官屬,則有出入。

吏部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勛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名復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

戶部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明十三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 廣西、四川、福建、雲南、貴州。清增江南司,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還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隸於戶部的機構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

禮部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 ,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 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

兵部 明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 、軍實之數。兵部下設四司: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並管理土司;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 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恤、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並武科考試之事。此外,清設稽俸廳,掌稽察武職官俸;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事務;捷報處,掌遞送文書。

刑部 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復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是按省設司,明為十三司,名稱與戶部諸司同。清增加直隸、奉天、江蘇、安徽四司,為十七司。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此外,清設督捕司, 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各案;減等處,掌匯核各省及現審各案之遇赦減等事;提牢廳,掌管獄卒,稽察南北所監獄的罪犯,發放囚衣、囚糧及葯物等;贓罰庫,掌收放現審案內贓款及沒收各物件,並保管本部現銀及堂印;贖罰處,掌罰罪事;律例館,掌修訂法律。

工部 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 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明清工部下設四司:營繕清吏司,掌宮室官衙營造修繕;虞衡清吏司,掌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鑄錢;都水清吏司,掌估銷工程費用,主管製造詔冊、官書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寢修繕及核銷費用,支領物料及部分稅收。除四司外,清設有製造庫,掌製造皇帝車駕、冊箱、寶箱、儀仗、祭器等;節慎庫,掌收發經費款項;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數及稽核、供銷京城各壇廟、宮殿、 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

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這是六部之外增設新部之始。二十九年又增設商部。三十一年再增設學部及巡警部。六部之制逐漸變化。

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戶部改稱度支部,兵部改稱陸軍部,工部與新設之商部合並為農工商部,原來的理藩院改稱理藩部,刑部改稱法部,另增設民政部、郵傳部。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並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政、參議二廳,儀制、太常、光祿三司及禮器庫、禮學館。至宣統三年 (1911)四月,清政府成立責任內閣。五月,責任內閣頒布官制,設立制誥、銓敘等局,吏部遂撤。六月,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六部之制,遂告變革。

至於九戶還真沒有聽說過,是不是古代的保甲制度啊

6. 清朝官銜問題

清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為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的高級地方官員,布政、按察兩使為督、撫的屬官。與督、撫平行的有駐防將軍和提督學政,不過駐防將軍只管八旗駐軍;提督學政只管學校與科舉考試,其權力不能與督、撫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設置,道為監察區性質,不算正式行政區。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兼兵備銜,另有一些不屬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關道、管河道、督糧道、鹽法道等。省以下為府,設知府、同知、通判等官,與府平行的有直隸廳,設同知、通判。府以下為縣,設知縣、縣丞、主簿等官,與縣平行的為散廳,設置同直隸廳。在少數民族地區則設專門機構管理,即土司,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由軍事部門管轄,如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長官為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另一種是由行政部門管轄,也設府、縣等,官員稱土知府、土知縣,通常由少數民族頭人擔任。

7. 解放前,藏族人稱的」土司」是什麼官類似漢族人的什麼官

土司制度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分封地方首領世襲管職,以統 治當地人民的一種特殊政治制度。
土司的疆城,五代時置二十州,包括沉、酉流域的南、北兩江。宋初無變化,至淳 化以後,南江諸地各自向朝廷入貢,只北江(今永順、保靖、龍山、古文、花垣等地步 保其原地。元代對西南各部族的大姓,因其請而以土司之職。明襲元制,凡結族來附 者,均以原官,並加以重用,土司便成為統治王朝倚重的疆吏,甚至同於藩國。明代, 土司與朝廷的關系甚為密切,土司制度更為完備。土司與中央王朝的關系,在經濟上表現為"納貢"與"回賜"。向中央王朝納貢, 唐代有貢"溪布"、"水銀"的記載。宋、元、明以後日益擴大,計有虎皮、府臍、犀 角、竹雞、錦雞、土綢、溪布、水銀、黃蠟、丹砂、珍貴葯材、名馬、大捕竹等。每次納貢均得到皇帝相應的一些"回賜"。

土司必須服從封建王朝的征調。土司所領之兵,原來只有守土之責,"無事則荷末 而耕,有事則修矛以戰,軍無遠戍之勞,官無養兵之費"。隨著土司制度的完備及與申 央王朝關系的密切,在明代,土兵成為朝廷的主要兵源之一,朝廷每次征戰,土兵幾乎 無役不從。

土司在其轄區內具有無上權威,為名符其實的"土皇帝",自設總理、家政、舍巴、土知州、土中軍等。自宋代開始,所轄最小行政單位為洞。洞與洞之間有固定地段,一 般以山坡河流為界,頗與今日的區、社相似。洞下為旗,旗是土司政權兵民合一的組織,有事則調集為軍,以備戰斗,無事則散處為民,以習耕鑿。永順司所屏的三州六長 官司,其下有五十八旗。

土司統治等級森嚴,用等級確定權力和地位,主僕之分十分嚴格。土地按等級分配,土司佔有肥田沃土,舍巳頭人可分平地。土民只能在山坡上開一塊"份地"。在住房上,土司《紡柱雕梁,磚瓦鱗砌",舍已頭人"許豎樑柱,周以板壁",土民則"叉木架屋,編竹為牆",皆不準蓋瓦,如有蓋瓦者,即"治以潛越"之罪,俗雲:"只准 家政騎馬,不許百姓蓋瓦。"討土司出巡時,儀衛頗盛,土民見之皆夾道拜伏,否則以 譴責誅殺勿論也。》土司自稱化日本爵",土民稱其為"爵爺"、"都爺",土司居住的衙署自稱為化金攣寶殿",其宿舍稱"婪宮",其妻要有《三宮六院",其墓葬地稱 "紫金山",其花園稱"御花園",其宗柯稱"太廟"。各級土司過著奢侈豪華的糜爛生活。每逢歲時會節及舍已下鄉,"具令民間婦女擺 項歌舞佰筋。"土司修有熱洞,涼洞,為保暖避暑之所。其中設有林泉、花園、釣魚台等,專供遊玩。

殘酷的刑法,是土司對土民實行野蠻殘酷統治的重要手段。土司操有殺伐之權,其刑法有斷首、宮刑、斷指、割耳·挖眼、杖責等。土人有罪,小則知州長官治之,大則 土司自理。

土司的殘酷統治,給土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土民生活的困苦,連封建王朝也不得不承認。

8. 什麼是土司制度與貴族制度有什麼區別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統治階級用來解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政策,其義在於羈縻勿絕,仍效仿唐代的"羈縻制度"。政治上鞏固其統治,經濟上讓原來的生產方式維持下去,滿足於徵收納貢。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與地方各民族統治階級互相聯合、斗爭的一種妥協形式。在土司統治下,土地和人民都歸土司世襲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個個勢力范圍,造成分裂割據狀態,從而使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產生仇恨和戰爭。
貴族一詞相當古老。最初指的是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因權力、財產高於其他階級而形成的上層階級。包括軍事貴族、世俗貴族、宗教貴族。經過演變,貴族制度在一些國家延續下來,形成了穩定的貴族階級。真正的貴族是要講家世和社會背景的。
西方社會在很久一段時間里都是以貴族制度和農奴以及平民制度為構架的,在中國歷史上,貴族政治或者說世家寡頭政治,曾經流行過兩次。第一次是周朝克商之後分封諸侯,建立宗法制,天子為大宗,諸侯為小宗;諸侯在本國之內為大宗,大夫為小宗,這樣層層分封,各在其位,「子子孫孫永寶用」。這種貴族政治,與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非常類似,持續了四五百年,到了戰國時期,總算宣告破滅。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多半是貴族,偶爾有孔子這樣的士人,也是破落貴族的後裔;戰國時期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學問家則有半數以上是平民,其中「去貴族化」最得力的秦國,最終統一了天下,消滅了六國的所有貴族。後來六國貴族起兵造反滅秦,又被布衣劉邦一一削滅,中國的第一個貴族時代徹底劃上了句號。
在土司制度下,土司屬下的百姓就是農奴,他們沒有土地,除為土司提供繁重的無償勞役和當土兵外,還要向土司繳納或進貢各種實物,這種封建農奴制,就是土司制度的經濟基礎。尤其是有的土司強征濫取,如火坑錢、鋤頭錢、煙火錢等。土家族人民深受封建統治和土司盤剝的雙重壓迫,生活於水火之中。

9. 什麼是土司

「土司」本是一種民族自治制度,土司也是官名,是一個自治區域的首領。土司是世襲繼承的,雖然要經朝廷批准,授以印信,但土司在其統治、管轄范圍,完全可以自定種種「土政策」,征納稅賦,攤派徭役,生死予奪,朝廷概不過問。土司實際上是獨霸一方的土皇帝。土司、士官與普通百姓之間是人身依附的主僕關系,具有濃厚的奴隸社會色彩。例如,身為土司者,除了同宗女子外,對其轄下的任何出嫁的女子都享有「初夜權」。新娘拜堂後必須送進土司府留宿三夜,讓土司代除「邪氣」之後,才放回夫家。
土司制度既是一種政治統治制度,又是一種經濟剝削制度,它是在適應奴隸制和農奴制分散統治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在它的初期和中期曾有過進步性,在推動中國南方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中起過一定的作用。但是土司制度到了後期,隨著各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其落後性和腐朽性開始暴露出來,特別是到17世紀末其腐朽落後性越來越暴露無遺,成為南方各族社會發展的障礙,最後走上了崩潰滅亡的道路。
土司制度發展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於各地土司長期在一地自恃雄長,世有其土,世有其民,世有其政,在各自的轄區內獨斷專橫,成為稱霸一方的統治者,權利慾不斷膨脹,生活上日漸驕奢,因而對境內的土民在政治上實行殘暴壓迫,經濟上採取殘酷掠奪,強暴恣橫,為所欲為,充分暴露出土司制度的腐朽性和反動性,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肆虐土民。土司利用對土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暴虐淫縱,作威作福。「土司殺人,不請旨,親死不丁憂」。明代雲南永北人劉彬曾寫道:「彼之官世官也,彼之民世民也。田戶子女為其所欲,苦樂安危,唯其所主。草菅人命若兒戲,莫敢有咨嗟嘆息於其側者。以其世官世民,不得於父,必得於子孫,且數信蓗。故死則死耳,莫敢與較者,嗟此夷民何辜而罹此慘」。藍鼎元對貴州土司的殘暴淫虐有過深刻的揭露:「苗民受土司茶毒更極,可憐無官民禮,而有萬世奴僕之勢,子女財帛,總非本人所自有……土民一人犯罪,土司縛而殺之,其被殺者之族,尚當斂銀以奉土司六十兩、四十兩不等,最少亦二十四兩,名曰玷刀銀。」有的地方曾改土歸流,但「土司輦賂關稅,又復改還土屬,丁壯舉家屠戮,妻、子沒賣為奴,其他土部不得不吞聲飲泣、忍受摧殘」。土司還將土民當牲畜看待,動輒將土民買賣、轉讓或贈送。李心衡說四川土司「其有規避徭役,不遵土司飭遣者,例最嚴酷,籍沒其家,將其人並家屬分賣各部落為奴」。又如唐崖土司覃鼎夫人田氏在遊玩峨嵋山時,將隨身帶去的百餘名婢女,若家奴一樣,沿途擇配,隨意送人。土司生活糜爛,宴會有女歌舞,「官舍下鄉,令民間婦女歌舞侑觴」,雲南百夷(傣族)土司「上下僭奢,雖微職亦系銀花金銀帶」,土司「每出入,象馬仆從滿途」。土司如有嫁娶,土民則3年不敢婚姻。「其虐使土民,非常法所有……生女有姿色,本官輒入,不聽嫁,不敢嫁人也」。甚至有的土民結婚土司還要享受初夜權。土司還私設公堂,嚴刑摧殘土民更是司空慣見,「有事控於本官,本官或判不公,負冤者惟私向老土官墓上痛哭,雖有流官轄土司,不敢上訴也」。其刑法重罪者皆斬,其餘刑法有宮刑、斷指、割耳,即土司所謂的「蓋奸者宮,盜者斬,慢客及失期會者割耳,竊物者斷指」。土民往往冤屈受此酷刑,且無處申訴,或有上訴者,土司必派人中途追殺之,因此土民只好忍氣吞聲,受其踐踏。

(二)超經濟強制剝削

土司對土民的剝削,即超經濟的強制掠奪到明末清初已經發展到極為嚴重的地步,土司肆意苛索土民亦為常事。土司往往借口向中央王朝繳納錢糧(差發銀)漁肉土民,如烏撒土司按規定只向王朝激納錢糧不足300餘兩,而土司取於土民者卻百倍,「一年一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計錢,大派計兩」。土民所輸丁糧較漢民的多出10倍。1725年(雍正三年)雲貴總督高其倬奏:雲南姚安土府土知府於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以進京費用為名,派索馬銀5000兩,土民拿不出,土司便令土目持械強迫土民寫賣契,以充馬銀。土司還在各村設立土巡檢,名義是經管地方,實際是暗察各土民、財產、子女,「任意取攜,派累百端」。土司利用身為轄區內最高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將土地劃分為莊田和份地(勞役田),強迫領種份地的土民(農奴)無償為上司耕種莊田,同時土民還要為土司提供各種雜役。如廣西土民要為土司提供禁卒、仵作、吹鼓手、畫匠、裱匠、柴薪、馬草、針線、管水溝、管廁所等雜役。雲南車里土司向土民索取的雜役有106種,諸如為土司抬轎、劃船、打旗、養象、養馬、做飯、挑水,甚至要為土司家死人哭喪和為土司削大便棍都被列為應服勞役。土司還利用特權肆意苛索土民,如貴州冊亨的岑、陸、依、王、周五姓土目對土民的苛索達10餘種之多。土目過生日,婚喪嫁娶,生子滿三朝,蓋房子,甚至土目的兒子上學、應試等一切費用,從金銀、油鹽柴米到雞、鴨、豬、酒,全部由土民提供。廣西土官、土目向本地土民額外苛收的物品有棉花、薴麻、黃豆、藍靛、辣椒、雞、鴨、鳥、野獸等,苛派雜役之多,有如牛毛。

(三)土司之間和土司內部仇殺侵擾

各個土司之間往往因為爭奪土地、人口、財產,繹常混戰仇殺,「一世結仇,幾世不休」,破壞了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容美土司田世爵指令土目田文祖、張琦、周萬雄率兵出境,殺死巴余縣應捕劉聰、火甲羅延瑞、吳鮮九數人,擄民百餘家。1657—1662年(清順治十四年至康熙元年)四川雜谷土司桑吉朋、阿日土司巴必太與瓦寺土司曲翊之間爭斗,互相之間劫堡斷橋,殺戮漢、羌人民,擄掠男女為奴,致使地方聲息不通。明末清初,百戶土司與卯洞土司力爭奪人口土地爭戰不息,達數十年。

1724年(清雍正二年)容美、桑植上司率士兵搶掠保靖民財,焚掠村莊60餘處,搶走男女千餘人。

1726年(雍正四年)「桑植土司向國棟恃強負固,與容美、永順、茅岡各土司尋釁仇殺,貪暴不仁,民不堪命」。容美土司向九霄每當外出,「民皆閉戶,雞犬無聲」。土司內部因爭襲之事而互相爭斗亦累累發生。廣西恩城州上司岑欽在明弘治年間先與他的叔父田州上司岑溥相仇殺,後又殺了岑應父子,不久岑欽父子又被岑應之弟接所殺,相互爭襲仇殺多年。這種仇殺紛爭,使人民遭殃,嚴重破壞了生產。

土司制度的這些腐朽落後性,已經成為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侄桔,引起上司統治區內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和憤怒,因而各族人民對土司的統治進行了強烈的反抗,土司制度在各族人民不斷反抗斗爭沖擊下已經搖搖欲墜了。

熱點內容
貓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4-11-01 08:37:43 瀏覽:3
東北大學法律碩士分數線 發布:2024-11-01 08:04:43 瀏覽:964
山東大學法律碩士經驗 發布:2024-11-01 07:29:30 瀏覽:239
老鼠條例 發布:2024-11-01 07:24:41 瀏覽:746
國際經濟法中的國際慣例 發布:2024-11-01 07:16:39 瀏覽:168
2015年廣東省生育條例 發布:2024-11-01 07:16:35 瀏覽:458
化妝品侵權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01 07:09:52 瀏覽:31
合同法自考試題 發布:2024-11-01 07:01:13 瀏覽:737
會計法律責任處罰 發布:2024-11-01 04:54:42 瀏覽:165
獨立行政法人國立印刷局 發布:2024-11-01 04:28:03 瀏覽: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