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事理

民法事理

發布時間: 2022-05-28 06:51:40

A. 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是否及於連帶責任保證

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是否中斷連帶責任保證的問題一般有如下觀點:

1、最高人民法院主流觀點是,主債務人與連帶保證人的訴訟時效中斷關系不適用。訴訟時效解釋第十七條的規定,而應適用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也就是說,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不中斷。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規定「權利人向債務保證人、債務人的代理人或者財產代管人主張權利的,可以認定訴訟時效中斷。」也就是說,無論是一般保證,還是連帶責任保證,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主債務訴訟時效同時中斷。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其第十七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對於連帶債務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務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1)民法事理擴展閱讀:

連帶責任保證的特點:

1、連帶責任保證是由保證人與主債權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和法律推定的保證方式。作為保證方式的一種,當事人應當在保證合同中明確約定連帶責任保證方式。但我國《擔保法》規定,如果保證人與保證權人對連帶責任保證和一般保證沒有作出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推定為連帶責任保證。

2、由保證人與主債務人對主合同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這意味著保證人與主債務人對主合同債務均負有全部清償的責任。

3、主債務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在連帶責任保證的情況下,一旦主債務人到期不履行主合同債務,債權人既可以要求主債務人清償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B. 聽說民事訴訟只要講道理就能起訴了,那麼道理的起源是什麼

這樣理解是錯誤的,因為道理不是打官司的依據,而法律才是。
法院是司法機關,它是根據法律的具體規定來解決民事主體之間法律糾紛的機構,只在在法律沒有規定時候,才適用於道理,比如公平責任。
打個比方,你借給別人五萬塊錢,但是你把借條丟了,按道理你是有權要你的錢的,但是你要是到法院打官司,你拿不出借條,對方又不認賬,你就可能打輸官司拿不到錢;再比如,你借給別人五萬塊錢,你也保存著借條,但是在借錢期滿後你超過兩年沒有向對方要,對方以超過訴訟時效相抗辯,法院也不再支持你的請求……
從道理上說,借債還權天經地義,但是法律對於債權人也賦予了一些義務,比如保存好借條的義務,及時行使權利的義務,如果債權人怠於行使這些義務,就有可能使債權被在程序上消滅掉。屆時,債權人雖然仍有向債務主人張債務的權利,但是如果遇到精通法律的老賴,就無法得到法院的支持。

C. 借款人跑了連帶保證責任人是消防支隊一位領導走訴訟程序可不可以要求連帶責任保證人承擔償還債務嗎

此案涉及的問題在法律適用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有兩個明顯矛盾的規定。按照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三十六條的規定,一般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中斷;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不中斷。照此規定,主債務訴訟時效的中斷,並不導致連帶責任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中斷,本案中,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向保證人提出了承擔保證責任的請求,故從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但此後因為債權人甲在保證債務訴訟時效開始計算後已逾兩年未主張保證債權,故人民法院不能再判決丙承擔保證責任.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七條第二款對此有著正好相反的規定,該款規定,對於連帶債務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務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照此規定,本案債權人甲向主債務人乙連續主張權利的事實,不僅導致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同時也導致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中斷,那麼保證人丙此時理應還承擔保證責任。但筆者並不這樣認為,無論從學理上還是在審判實踐的法律適用上,本案都有值得探討的地方。首先,連帶責任保證債務人承擔的連帶責任與一般典型的連帶責任並不一樣。典型的連帶責任是指多個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義務,每個債務人都負有履行全部債務的義務,各連帶債務人內部存在各自應承擔的份額,任一履行了債務的人都有權要求其他負有連帶債務的人償付他應當承擔的份額。典型連帶責任通常因為共同的目的,基於共同的利益和產生原因,如合夥經營,共同侵權,共同契約等而產生。而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人與保證人不存在內部分擔關系,盡管他們各自都負有履行責任范圍內全部債務的義務,但只有保證人在履行債務後(不管全部還是部分履行),才可以向主債務人追償的問題,這種追償不是建立在內部分擔份額的基礎上,而是基於主債務人是終局責任人,連帶保證責任在某些方面其實更接近學理上的不真正連帶責任。在包含連帶保證責任的法律關系中,主債務人與連帶責任保證債務人的法律地位存在較大差異,而典型連帶責任的連帶債務人的法律地位基本相同,這種區別必然會使二者在司法實踐中適用同一法律規范時產生有悖公平的法律效果。其次,聯系本案,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再放到實際中進一步考察,我們就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實踐中,保證人之所以會為主債務人提供擔保,大多數是因為保證人與主債務人存在某種關系,比如該擔保能使保證人在其它方面獲取利益,或者保證人在其它方面對主債務人具有監督制約的條件,但不論如何,雖然就該民事法律行為的直接目的來說,是為了讓主債務人取得借款,但保證人與主債務人存在著明顯不同的利益追求,與該民事法律關系的利害關系也明顯不同,這就直接導致主債務人與保證人對債權人債權是否獲得清償的關心注意程度,清償的主動性也明顯不同。而且,在司法實踐中,需要適用訴訟時效規定十七條的情形,一定是在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開始計算後,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至少二年),債權人只向主債務人主張權利,卻未向保證人主張過權利的情形,那麼,該條規定就意味著法律要求保證人必須隨時知悉該債務是否已經清償的信息(第一,以免發生重復清償,帶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增加,第二,以免突然遭遇訴訟或強制執行,對正常生產經營或生活造成更大程度上的損失),而實際上保證人不可能象債權人或主債務人一樣隨時掌握該信息,他只能從債權人或主債務人那裡了解,可以肯定的是,保證人因此需要花費的交易成本遠比債權人一封信就可以管兩年所要花費的成本高得多,很明顯,這對保證人來說是不公平的;當然,保證人可以隨時隨地做好清償准備,但這肯定會帶來保證人一定資金周轉的停滯,這同時也是社會資源的浪費,而且,此時也許主債務人也正在作清償准備工作,這就意味著雙重清償准備費用的支出;或者,保證人乾脆在得知該債權未獲清償的第一時間,本人立即進行清償,之後再向主債務人行使追償權,那麼,很明顯,這時肯定要發生相比主債務人自己清償而需增加的追償費用。而在很多時候,也確實存在著債權人在一定時期內對主債務人的遲延履行,存在一個合理的容忍和期待,或者雙方已就遲延履行達成協議,而主債務人在此後已做好了履行准備。一個民事法律制度的設計,必須考慮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這是民法公平原則的基本要求。連帶責任保證法律制度的設立,固然是為了盡可能地保證債權的實現,但應當指出,該法律制度必須凸顯出主債務人的主要和最終責任人地位,盡可能促進主債務人直接清償債務。比較擔保法解釋36條與訴訟時效規定17條,前者蘊涵的法律價值導向明顯優於後者,作為主債權人,你若想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債權,你就應當同時向主債務人及保證人主張權利,這樣,主債務人在債權人的請求及保證人督促的雙重壓力下,其直接清償債務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反之,若依後者的規定,其實是讓既未享有交易信息知情權,獲取利益又小的保證人來承擔比主債務人更重的責任,其利益失衡顯而易見。第三,從訴訟時效制度的功能上看,|訴訟時效規定第十七條不利於訴訟時效功能的發揮。訴訟時效制度的首要目的,是要防止權利人躺在權利上睡覺,而該條正好便利了債權人,其不用主張保證債權卻能實現權利發生的效果。訴訟時效制度功能的發揮,進一步是為了穩定私法上的秩序,如果一個權利沒有得到實現,這屬於非正常的民事秩序,為此,訴訟時效制度要求你去盡快主張這個權利,從而促進權利的盡早實現,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保證人對主債務人的制約能力會降低,這既不利於主債權的實現,也不利於保證人追償權的實現,該條規定在客觀上同時也降低了連帶保證責任制度對交易安全的保障程度。民法乃事理之法,理應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訴訟時效規定十七條如果適用在連帶責任保證上,我想幾乎所有的保證人都會說出這樣一句話:這么長時間了,你也不說,我還以為他還了呢!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訴訟時效規定十七條規范的對象是典型連帶責任的連帶債務人,在司法實踐的適用中,應對該條文再進行限縮解釋。同時,我們還可以參照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法律適用原則,把訴訟時效規定看作是對訴訟時效制度的一般規定,而擔保法解釋三十六條是對連帶保證責任訴訟時效的特別規定,在確定主債務訴訟時效與連帶責任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關系時,適用擔保法解釋的規定。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D. 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是否及於連帶責任保證

甲銀行貸款給乙,丙作為保證人,承諾承擔連帶保證責任,保證期間二年。乙後來未能按時還款,甲隨即向乙進行了催收、向丙主張了保證債權
,但乙丙均未履行。在隨後三年多的時間中,甲雖多次向乙催收,卻從未再向丙主張過保證債權,現在的問題是:甲起訴時,能否再要求丙承擔保證責任?此案涉及的問題在法律適用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有兩個明顯矛盾的規定。
按照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三十六條的規定,一般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中斷;
連帶責任保證
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不中斷。照此規定,主債務訴訟時效的中斷,並不導致連帶責任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中斷,本案中,
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向保證人提出了承擔保證責任的請求,故從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但此後因為債權人甲在保證債務訴訟時效開始計算後已逾兩年未主張保證債權,故人民法院不能再判決丙承擔保證責任.
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七條第二款對此有著正好相反的規定,該款規定,對於連帶債務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務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照此規定,本案債權人甲向主債務人乙連續主張權利的事實,不僅導致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同時也導致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中斷,那麼保證人丙此時理應還承擔保證責任。
但筆者並不這樣認為,無論從學理上還是在審判實踐的法律適用上,本案都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首先,連帶責任保證債務人承擔的連帶責任與一般典型的連帶責任並不一樣。典型的連帶責任是指多個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義務,每個債務人都負有履行全部債務的義務,各連帶債務人內部存在各自應承擔的份額,任一履行了債務的人都有權要求其他負有連帶債務的人償付他應當承擔的份額。典型連帶責任通常因為共同的目的,基於共同的利益和產生原因,如合夥經營,共同侵權,共同契約等而產生。而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人與保證人不存在內部分擔關系,盡管他們各自都負有履行責任范圍內全部債務的義務,但只有保證人在履行債務後(不管全部還是部分履行),才可以向主債務人追償的問題,這種追償不是建立在內部分擔份額的基礎上,而是基於主債務人是終局責任人,連帶保證責任在某些方面其實更接近學理上的不真正連帶責任。在包含連帶保證責任的法律關系中,主債務人與連帶責任保證債務人的法律地位存在較大差異,而典型連帶責任的連帶債務人的法律地位基本相同,這種區別必然會使二者在司法實踐中適用同一法律規范時產生有悖公平的法律效果。
其次,聯系本案,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再放到實際中進一步考察,我們就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實踐中,保證人之所以會為主債務人提供擔保,大多數是因為保證人與主債務人存在某種關系,比如該擔保能使保證人在其它方面獲取利益,或者保證人在其它方面對主債務人具有監督制約的條件,但不論如何,雖然就該民事法律行為的直接目的來說,是為了讓主債務人取得借款,但保證人與主債務人存在著明顯不同的利益追求,與該民事法律關系的利害關系也明顯不同,這就直接導致主債務人與保證人對債權人債權是否獲得清償的關心注意程度,清償的主動性也明顯不同。而且,在司法實踐中,需要適用訴訟時效規定十七條的情形,一定是在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開始計算後,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至少二年),債權人只向主債務人主張權利,卻未向保證人主張過權利的情形,那麼,該條規定就意味著法律要求保證人必須隨時知悉該債務是否已經清償的信息(第一,以免發生重復清償,帶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增加,第二,以免突然遭遇訴訟或強制執行,對正常生產經營或生活造成更大程度上的損失),而實際上保證人不可能象債權人或主債務人一樣隨時掌握該信息,他只能從債權人或主債務人那裡了解,可以肯定的是,保證人因此需要花費的交易成本遠比債權人一封信就可以管兩年所要花費的成本高得多,很明顯,這對保證人來說是不公平的;當然,保證人可以隨時隨地做好清償准備,但這肯定會帶來保證人一定資金周轉的停滯,這同時也是社會資源的浪費,而且,此時也許主債務人也正在作清償准備工作,這就意味著雙重清償准備費用的支出;或者,保證人乾脆在得知該債權未獲清償的第一時間,本人立即進行清償,之後再向主債務人行使追償權,那麼,很明顯,這時肯定要發生相比主債務人自己清償而需增加的追償費用。而在很多時候,也確實存在著債權人在一定時期內對主債務人的遲延履行,存在一個合理的容忍和期待,或者雙方已就遲延履行達成協議,而主債務人在此後已做好了履行准備。
一個民事法律制度的設計,必須考慮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這是民法公平原則的基本要求。連帶責任保證法律制度的設立,固然是為了盡可能地保證債權的實現,但應當指出,該法律制度必須凸顯出主債務人的主要和最終責任人地位,盡可能促進主債務人直接清償債務。比較擔保法解釋36條與訴訟時效規定17條,前者蘊涵的法律價值導向明顯優於後者,作為主債權人,你若想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債權,你就應當同時向主債務人及保證人主張權利,這樣,主債務人在債權人的請求及保證人督促的雙重壓力下,其直接清償債務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反之,若依後者的規定,其實是讓既未享有交易信息知情權,獲取利益又小的保證人來承擔比主債務人更重的責任,其利益失衡顯而易見。
第三,從訴訟時效制度的功能上看,|訴訟時效規定第十七條不利於訴訟時效功能的發揮。訴訟時效制度的首要目的,是要防止權利人躺在權利上睡覺,而該條正好便利了債權人,其不用主張保證債權卻能實現權利發生的效果。訴訟時效制度功能的發揮,進一步是為了穩定私法上的秩序,如果一個權利沒有得到實現,這屬於非正常的民事秩序,為此,訴訟時效制度要求你去盡快主張這個權利,從而促進權利的盡早實現,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保證人對主債務人的制約能力會降低,這既不利於主債權的實現,也不利於保證人追償權的實現,該條規定在客觀上同時也降低了連帶保證責任制度對交易安全的保障程度。
民法乃事理之法,理應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訴訟時效規定十七條如果適用在連帶責任保證上,我想幾乎所有的保證人都會說出這樣一句話:這么長時間了,你也不說,我還以為他還了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訴訟時效規定十七條規范的對象是典型連帶責任的連帶債務人,在司法實踐的適用中,應對該條文再進行限縮解釋。同時,我們還可以參照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法律適用原則,把訴訟時效規定看作是對訴訟時效制度的一般規定,而擔保法解釋三十六條是對連帶保證責任訴訟時效的特別規定,在確定主債務訴訟時效與連帶責任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關系時,適用擔保法解釋的規定。

E. 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是否及於連帶責任保證

甲銀行貸款給乙,丙作為保證人,承諾承擔連帶保證責任,保證期間二年。乙後來未能按時還款,甲隨即向乙進行了催收、向丙主張了保證債權 ,但乙丙均未履行。在隨後三年多的時間中,甲雖多次向乙催收,卻從未再向丙主張過保證債權,現在的問題是:甲起訴時,能否再要求丙承擔保證責任?此案涉及的問題在法律適用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有兩個明顯矛盾的規定。 按照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三十六條的規定,一般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中斷; 連帶責任保證 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不中斷。照此規定,主債務訴訟時效的中斷,並不導致連帶責任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中斷,本案中, 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向保證人提出了承擔保證責任的請求,故從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但此後因為債權人甲在保證債務訴訟時效開始計算後已逾兩年未主張保證債權,故人民法院不能再判決丙承擔保證責任. 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七條第二款對此有著正好相反的規定,該款規定,對於連帶債務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務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照此規定,本案債權人甲向主債務人乙連續主張權利的事實,不僅導致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同時也導致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中斷,那麼保證人丙此時理應還承擔保證責任。 但筆者並不這樣認為,無論從學理上還是在審判實踐的法律適用上,本案都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首先,連帶責任保證債務人承擔的連帶責任與一般典型的連帶責任並不一樣。典型的連帶責任是指多個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義務,每個債務人都負有履行全部債務的義務,各連帶債務人內部存在各自應承擔的份額,任一履行了債務的人都有權要求其他負有連帶債務的人償付他應當承擔的份額。典型連帶責任通常因為共同的目的,基於共同的利益和產生原因,如合夥經營,共同侵權,共同契約等而產生。而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人與保證人不存在內部分擔關系,盡管他們各自都負有履行責任范圍內全部債務的義務,但只有保證人在履行債務後(不管全部還是部分履行),才可以向主債務人追償的問題,這種追償不是建立在內部分擔份額的基礎上,而是基於主債務人是終局責任人,連帶保證責任在某些方面其實更接近學理上的不真正連帶責任。在包含連帶保證責任的法律關系中,主債務人與連帶責任保證債務人的法律地位存在較大差異,而典型連帶責任的連帶債務人的法律地位基本相同,這種區別必然會使二者在司法實踐中適用同一法律規范時產生有悖公平的法律效果。 其次,聯系本案,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再放到實際中進一步考察,我們就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實踐中,保證人之所以會為主債務人提供擔保,大多數是因為保證人與主債務人存在某種關系,比如該擔保能使保證人在其它方面獲取利益,或者保證人在其它方面對主債務人具有監督制約的條件,但不論如何,雖然就該民事法律行為的直接目的來說,是為了讓主債務人取得借款,但保證人與主債務人存在著明顯不同的利益追求,與該民事法律關系的利害關系也明顯不同,這就直接導致主債務人與保證人對債權人債權是否獲得清償的關心注意程度,清償的主動性也明顯不同。而且,在司法實踐中,需要適用訴訟時效規定十七條的情形,一定是在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開始計算後,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至少二年),債權人只向主債務人主張權利,卻未向保證人主張過權利的情形,那麼,該條規定就意味著法律要求保證人必須隨時知悉該債務是否已經清償的信息(第一,以免發生重復清償,帶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增加,第二,以免突然遭遇訴訟或強制執行,對正常生產經營或生活造成更大程度上的損失),而實際上保證人不可能象債權人或主債務人一樣隨時掌握該信息,他只能從債權人或主債務人那裡了解,可以肯定的是,保證人因此需要花費的交易成本遠比債權人一封信就可以管兩年所要花費的成本高得多,很明顯,這對保證人來說是不公平的;當然,保證人可以隨時隨地做好清償准備,但這肯定會帶來保證人一定資金周轉的停滯,這同時也是社會資源的浪費,而且,此時也許主債務人也正在作清償准備工作,這就意味著雙重清償准備費用的支出;或者,保證人乾脆在得知該債權未獲清償的第一時間,本人立即進行清償,之後再向主債務人行使追償權,那麼,很明顯,這時肯定要發生相比主債務人自己清償而需增加的追償費用。而在很多時候,也確實存在著債權人在一定時期內對主債務人的遲延履行,存在一個合理的容忍和期待,或者雙方已就遲延履行達成協議,而主債務人在此後已做好了履行准備。 一個民事法律制度的設計,必須考慮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這是民法公平原則的基本要求。連帶責任保證法律制度的設立,固然是為了盡可能地保證債權的實現,但應當指出,該法律制度必須凸顯出主債務人的主要和最終責任人地位,盡可能促進主債務人直接清償債務。比較擔保法解釋36條與訴訟時效規定17條,前者蘊涵的法律價值導向明顯優於後者,作為主債權人,你若想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債權,你就應當同時向主債務人及保證人主張權利,這樣,主債務人在債權人的請求及保證人督促的雙重壓力下,其直接清償債務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反之,若依後者的規定,其實是讓既未享有交易信息知情權,獲取利益又小的保證人來承擔比主債務人更重的責任,其利益失衡顯而易見。 第三,從訴訟時效制度的功能上看,|訴訟時效規定第十七條不利於訴訟時效功能的發揮。訴訟時效制度的首要目的,是要防止權利人躺在權利上睡覺,而該條正好便利了債權人,其不用主張保證債權卻能實現權利發生的效果。訴訟時效制度功能的發揮,進一步是為了穩定私法上的秩序,如果一個權利沒有得到實現,這屬於非正常的民事秩序,為此,訴訟時效制度要求你去盡快主張這個權利,從而促進權利的盡早實現,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保證人對主債務人的制約能力會降低,這既不利於主債權的實現,也不利於保證人追償權的實現,該條規定在客觀上同時也降低了連帶保證責任制度對交易安全的保障程度。 民法乃事理之法,理應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訴訟時效規定十七條如果適用在連帶責任保證上,我想幾乎所有的保證人都會說出這樣一句話:這么長時間了,你也不說,我還以為他還了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訴訟時效規定十七條規范的對象是典型連帶責任的連帶債務人,在司法實踐的適用中,應對該條文再進行限縮解釋。同時,我們還可以參照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法律適用原則,把訴訟時效規定看作是對訴訟時效制度的一般規定,而擔保法解釋三十六條是對連帶保證責任訴訟時效的特別規定,在確定主債務訴訟時效與連帶責任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關系時,適用擔保法解釋的規定。

熱點內容
工作的條例 發布:2025-01-28 00:42:40 瀏覽:45
行政法中利害關系人 發布:2025-01-28 00:42:38 瀏覽:767
中級經濟法一周能過嗎 發布:2025-01-28 00:29:23 瀏覽:270
總經銷商與分銷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8 00:20:57 瀏覽:657
法律碩士會有補助嗎 發布:2025-01-27 23:48:49 瀏覽:631
襄陽法官受賄 發布:2025-01-27 23:39:11 瀏覽:971
四川農業經濟法 發布:2025-01-27 23:18:01 瀏覽:574
2015年中級經濟法教材 發布:2025-01-27 22:11:51 瀏覽:206
增加法律條例 發布:2025-01-27 21:51:34 瀏覽:321
交通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7 21:49:42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