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信賴原則
❶ 刑法的四大基本原則
我國1997年及2012年修訂的刑法典規定了四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
1、罪行法定原則
我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法定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罪行法定原則決定了刑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並派出了習慣法的做法;禁止類推和不定期的刑,需要按照現行法律規定適用刑罰。
2、罪行相適應原則
我國《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相適應的原則,其含義是指犯罪的輕重與所受的刑罰相稱,輕罪輕判,重罪重判。
3、適用刑法平等原則
我國《刑法》第四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該條規定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其含義是指任何人沒有地位、職務、出身等因素的區別,在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享有特權。
4、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我國《刑法》第五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1)刑法信賴原則擴展閱讀:
罪刑法定原則從字面意義上看,「正當法律程序」,似乎僅僅涉及程序方面的問題,即在刑事案件中遵守某些程序或者禁止適用其他的一些程序。
實際上它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即從實質上限制政府的權力。在刑事訴訟中,正當程序這種實質性限制,不僅要求在實體刑法中的犯罪行為,從內容到形式上加以明確規定,而且要求立法機關在宣布某種行為是犯罪時,要具有適當的和明確的限制。
如果某種行為尚未達到犯罪的嚴重程度,立法機關就不能通過法律程序將其認定為犯罪,使之犯罪化。甚至在存在某種危害的情況下,有的法院也常常以特定的理由。
即缺乏刑事犯罪的傳統構成要件為由,而宣布某項刑事法律違憲,以此體現正當法律程序對刑事立法的實質性限制。
❷ 我國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全部刑法規范,指導和制約刑法適用活動的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意義的准則。其主要特徵有三個:
第一,刑法基本原則必須是貫穿全部刑法規范的原則;
第二,刑法基本原則具有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義;
第三,刑法基本原則必須體現我國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質和基本精神。刑法第3條至第5條明確規定了我國刑法的三項基本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❸ 刑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條: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定罪原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只有在行為的時候已經存在並且生效的法律才能對所發生的行為具有效力。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但允許有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
2、適用平等原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3、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 【立法宗旨】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第二條 【本法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第三條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四條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第六條 【屬地管轄權】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第七條 【屬人管轄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❹ 我國刑法規定哪些基本原則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專原則。
1.行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屬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❺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專等的原則屬。
1.行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❻ 犯罪過失的犯罪過失的特徵
犯罪過失具有兩個特徵:一是認識特徵,二是意志特徵,現分述如下: 認識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過失也不例外。在我國刑法中,過失可以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這兩種過失的認識特徵是有所不同的。並且,過失的認識特徵也可以從事實性認識特徵與違法性認識特徵這兩個方面加以考察。
1.事實性認識特徵
疏忽大意的過失是一種無認識的過失,因而其認識特徵是一種無認識狀態。正是在這一點上,疏忽大意的過失在認識這一構成要素上不同於故意,故意是以明知為前提的,正所謂明知故犯。因此,犯罪故意具有一定的認識因素。而疏忽大意的過失是以缺乏認識為前提的,正所謂不意誤犯。因此,疏忽大意的過失沒有一定的認識因素,而這種無認識的狀態恰恰是疏忽大意的過失的認識特徵。疏忽大意的無認識狀態,只是一種表象。透過這一表象,我們還應當進一步追問是否應當預見。因此,注意義務和注意能力就成為確定疏忽大意的過失的認識特徵的關鍵。注意義務是指行為人作為時應當注意有無侵害某種法益,不作為時應當注意有無違反某種特定的法律義務的責任。在疏忽大意的過失中,注意義務是指結果預見義務,即對於構成要件的結果所具有的預見義務。結果預見義務是一種客觀的注意義務,這種義務是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因而是社會生活中的一般注意義務。注意能力的指對於應當注意事項主觀上注意的可能性。在疏忽大意的過失中,注意能力是指結果預見能力,或者認識能力,即對於構成要件結果所具有的預見能力。注意義務履行是以注意能力為前提的,如果僅有注意義務,行為人缺乏注意能力,則仍然只構成疏忽過失。在注意能力的問題上,主要存在一個認定標准問題。對此,在刑法理論上存在以下三說:(1)主觀說,亦稱個人標准說,以行為人本人的注意能力為確定違反注意義務的過失標准。根據本人的注意能力對一定的構成事實能夠認識,應當認識而未認識,產生了違法後果。依此確定違反注意義務,稱主觀標准。(2)客觀說,以社會一般人或平均人的注意能力為標准,確定某具體人的違反注意義務的過失責任。具體人就是一定的行為者個人,一般人或平均人的標準是意味著社會上一般認為是相應的社會相當性的客觀標准。(3)折衷說,認為把具有相應情況的某些人人的注意能力加以抽象化,作為一種類型標准,而這一類型標準是根據社會相當性形成的。根據這樣的某些類型標准再以廣泛意義的社會相當性來加以抽象而形成一種一般的普通的類型標准。以這個標准確定注意能力,推導出違反注意義務的過失責任。客觀說的主要理由是法律的一般性,即法律是一般規范,它是針對社會一般人的,以此論證客觀標准說的合理性,而主觀說的主要理由是刑事責任的個別性,即刑事責任的承擔者是具體的人,應以該人的注意能力為標准,否則就有客觀歸罪之嫌。我認為,這里涉及一個法律上對人的推定問題。在一般情況下,立法的對象是一般人,而不可能是個別人,因而法律僅僅將人設定為一個抽象的理性人,民法中更是如此。在刑法中,經歷了一個從古典學派的理性人到實證學派的經驗人的轉變過程。盡管在刑法中,作為犯罪主體的人仍然要求是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理性人,但在刑事責任的追究中,個別化的呼聲越來越高,以具體人為標準的主觀說似乎更合理。因此,我贊同主觀說。至於我國刑法理論中的主觀與客觀統一說,實際上仍然是一種主觀說,客觀情況不過是判斷主觀上是否具有注意能力的根據而已。
過於自信的過失是一種有認識的過失,盡管在理論上對於這種認識狀態尚有爭論,刑法明文規定只有在已經預見法益侵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的情況下才構成過於自信的過失。關於過失的認識特徵,首先是對過於自信的過失之有認識的判斷,在刑法理論上通常是承認的,其內容是對構成要件結果發生可能性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或然性的認識、不確定的認識、未必的認識,但這種事實上的認識是客觀存在的,對此否認也是沒有必要且沒有根據的。正是這種認識的存在,將過於自信的過失與疏忽大意的過失區分開來。
2.違法性認識特徵
犯罪過失的違法性認識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對於疏忽大意的過失來說,違法性認識只是一種可能性,即應當預見到行為違法而沒有認識,這與疏忽大意的過失的無認識的特徵是一致的。因此,在疏忽大意的過失的情況下,行為人對於構成要件的結果是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同樣,對於違法性也是應當認識而沒有認識。而在過於自信的過失中,它是一種有認識的過失,行為人不僅對構成要件的結果有認識,對於行為的違法性也具有認識,由此可以確定過於自信過失的違法性認識特徵。 1、心理性意志特徵
如果說故意的意志是一種積極意志;那麼,過失的意志就是一種消極的意志。這種意志特徵在於:它不是對構成要件結果的希望或者放任,在無認識的疏忽大意的過失中,它是沒有履行結果預見義務;在有認識的過於自信的過失中,它是沒有履行結果迴避義務。
疏忽大意的過失作為一種無認識的過失,其認識特徵是在具有預見能力的情況下沒有履行預見義務。之所以沒有履行預見義務,從意志上分析就是因為沒有發揮主觀認識能力。這種沒有履行結果預見義務的狀態,就是疏忽。
過於自信的過失作為一種有認識的過失,其認識特徵表現為對構成要件結果發生的抽象可能性的認識。盡管這是一種抽象可能性,但在一定條件下仍然會轉化為現實可能性,然後再轉化為現實性。但行為人卻輕率地以為這種可能性不會轉化為現實性,因而在意志上表現為對於結果迴避義務的違反。這種結果迴避義務違反的狀態,就是輕率。
2.違法性意志特徵
犯罪過失的違法性意志特徵,是指過失心理中的歸類要素。在刑法理論上,通過信賴原則與允許危險以判斷犯罪過失中的違法性意志,從而確認其譴責可能性。
在疏忽大意的過失的情況下,行為人只有違法性意識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轉化為譴責可能性,存在一個信賴原則的問題。信賴原則是指在社會生活中的某些場合,應該對他人的行為給予信任,相信他人的行為能夠對自己的安全和正常活動予以保障。信賴原則認為,過失行為人與被害人都存在預見和避免危險結果發生的可能性,也都有違反注意義務的問題。如果確認雙方都違反注意義務之後,就產生了如何分擔過失責任的問題,即危險的分配。刑法理論通常認為信賴原則是一個注意義務之有無的問題,而危險的分配則是一個注意義務之大小的問題。我認為,信賴原則是從免責的意義上論及過失的,因而其前提是事實上過失的存在。如果根本不存在過失,也就無所謂通過信賴原則予以免責的問題。因此,信賴原則是對過失行為的譴責可能性的判斷,即在行為人僅因過失造成了一定的法益侵害結果,尚不足以引起刑事追究,還應當進一步追問:這種注意義務的違反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換言之,如果是基於信賴而過失地造成法益侵害結果,這種期待是不可能的,因而不應以過失犯罪論處。只有在具有期待可能性的情況下,疏忽大意的過失違反信賴原則才具有可歸責性。
在過於自信的過失的情況下,行為人具有違法性認識,但對於違法結果是持否定態度的,因而不具有違法性意志。如果由於輕率而引起這種違法結果的發生,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如果僅考慮侵害法益的結果,而不考慮從事某種危險業務而可能出現的風險,就會阻礙社會進步。為此,在刑法理論上形成了允許的危險原則。允許的危險使過失的評價從結果無價值向行為無價值轉變,因而被認為是過失理論的一場悄悄的革命。刑法理論通常認為允許危險是一個注意義務的問題。我認為,允許危險是在行為人具有違法性認識的前提下,基於社會相當性的考慮而免除其過失責任的事由。實際上是對過於自信的過失的期待可能性的判斷。在允許危險的情況下,造成法益侵害的結果,是期待不可能,因而不能歸責於行為人。
❼ 我國刑罰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1.行法定原版則:法無明文規權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❽ 民法刑法基本原則的內容有那些不同
刑法、民法、行政法原則比較 (行政法是送的)
一、刑法原則:
1. 罪刑法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刑法第3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罪刑法定原則要求:
1) 司法機關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認真把握犯罪的本質和具體的構成要件,嚴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定性准確,量刑適當,不枉不縱; 2) 司法解釋不能違背刑事立法的意圖,不能代替立法法。
2.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指犯多大的罪,便應當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就判處輕重相當的刑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法。
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內容:
1)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相適應
2)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
3.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法。 1) 定罪平等 2) 量刑平等 3) 行刑平等
二、民法原則:
1. 平等原則: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體的身份平等。
《民法通則》第3條: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平等地享有權利,其權利平等地受到保護。
2. 自願原則: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從事民事活動,國家一般不幹預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選擇。 《民法通則》第4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
3. 公平原則: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
《民法通則》第4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
4. 誠信原則: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所有獲取民事利益的活動,不僅應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須使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在締約時,誠實並不欺不詐;在締約後,守信用並自覺履行。
《民法通則》第4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5. 守法原則:
《民法通則》第6條: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6. 公序良俗原則: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是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 《民法通則》第7條: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7.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必須正確行使民事權利,如果行使權利損害同樣受到保護的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時,即構成權利濫用。
中國《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
三、行政法原則:
1. 行政法的實體性原則:
1) 依法行政原則. 2) 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 3) 越權無效原則. 4) 信賴保護原則. 5) 比例原則.
2. 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則:
1)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2) 行政公開原則. 3) 行政公正原則. 4) 行政公平原則.
3. 行政法的六大基本原則 :2004年國務院10號文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是作為依法行政的六大基本要求的角度提出的 1) 合法行政原則 2) 合理行政原則 3) 程序正當原則 4) 高效便民原則5) 誠實守信原則 6) 權責統一原則:分為兩個子原則: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則;第二是責任行政原則
❾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1.行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❿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內
1.行法定原則容: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