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破產界限商法
民法、商法、經濟法的相互關系,是近年來倍受法學界關注的一個問題。民商合一亦或民商分立的相左意見頻仍,而關於民商法和經濟法的共性和個性的爭論,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民法、商法和經濟法作為規制市場交易和經濟運行的互補互動的重要法律部門,是社會主義市場良性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三個法律部門以市場的完善和協調發展為共同的立足點,相互之間存在許多共性和差異,充分認識其相同點和不同之處,對於健全我國經濟法律制度,推動市場經濟的穩定和高效運行具有重要意義。對三者之間關系的考察存在多個視角,而選取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為切入點,能夠充分揭示問題的實質。此外,經濟分析方法的運用,則是進一步深化該認識的有效途徑。
(一) 商法與民法的關系
商法和民法共同調整商品經濟關系,通屬私法,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商法大量使用民法的某些原則、制度、規范,同時,屬於商法的一些原則、制度和規范也不斷的被民法所吸收。眾所周知,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它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它所調整的財產關系主要是指財產歸屬和流轉關系,人身關系是指個人非財產關系。而這些都符合龐德所指的個人利益的特徵。無疑,民法所保護的利益是個人利益。而商法的主要則是由商事交易習慣形成的商品交換規則,完全可以視為民法的特別法,因此,它所保護的利益也是個人利益。
民法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在古羅馬時期,商品交換十分頻繁。從事交易的人們漸漸需要一個共同遵守的交易規則來維護交易秩序,保障商品流通。於是,商品交換的習慣產生,進而,習慣發展為法。這就是民法的起源。民法既然以保護交易利益為主要內容,因而必須適應商品交換的要求,即人格之獨立性——能以自己獨立意志從事交易,所有權之確定性和訂立契約的自由。
商法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在公元11世紀,商人為保護自己利益,成立了商人基爾特,採用通行的商事慣例解決商人之間的糾紛。在當時,商人是一個特權階層。他們擁有普遍人所沒有的一些商品交易的權利。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商事慣例被長期沿用,最終發展為商法。商法保護的仍是商品交易者的利益。同民法相比,它無非是以更復雜、更特殊的規則來實現其保護目的。因此,大陸法系的主要國家一般認為商法系民法的特別法,兩者均以個人利益為保護重心,在諸多方面有重合、交叉之處。
在民法的編篡體繫上,大陸法系有民商分立和民商合一之分。在主張民商合一論的學者們看來,無論民法大量吸收商法的最新成果,還是商法大量吸收民法已有的原則和制度,都是民商合一的重要表現。前者是「民法商法化」的合一論(德國學者李賽爾是代表人物),後者是「商法民法化」的合一論(我國民國時期林森、胡漢民是代表任務)。①而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把並存於同一經濟形態下的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和簡單商品經濟形象的比喻成經濟的「高級齒輪」和「低級齒輪」,兩者具有不同的特點和運行規律。②
關於民法與商法關系有以下幾種論述:
一、 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
二、 反對民法是商法的特別法,但未提出新的見解,希望廣大民法學者研究;
三、 「民法和商事法規之間是基本法與補充基本法的單行法規之間的關系」③
現分述之。
第一, 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此觀點認為「民法有普通民法與特別民法之分。······在采民商合一國家的民事單行法,在采民商分立國家的商法,相對於作為普通法的民法典而言,屬普通法。我國采民商合一主義,現行民法通則相當於民法典的普通法地位,而公司法、海商法、保險法等均屬特別法。遇普通法與特別法均有規定的事項,應優先試用特別法的規定。」④總的說來,商法是民事特別法,它和民法都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民事關系的規范;對市場關系來說,民法提供了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行為和民事救濟的一般規定,而商法提供各種商事組織和商事交易的具體規則。前者以普遍性、穩定性和原則性著稱,後者以技術性、普遍性和靈活性而見長。此一觀點指出,「現行民法通則為民商合一之立法。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及技術合同法,雖屬商事合同法性質,但仍屬民法通則之特別法。海商法、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等,均屬民事特別法。」⑤「民商合一所反映的正好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所謂民法的商法化。」⑥
第二, 反對把商法說成是民法的特別法。持此論者最有說服力的論據是認為「商法是民法特別法」的模式是一種過時的、陳舊的、落後的模式。在簡單商品經濟下產生完善的立法模式是不能適應當今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另外,此觀點還提出,國際性是商法的天然屬性,也是其調整的市場交易關系與其他社會關系的顯著特點;商法納入國內法後,忽視商法調整對象、調整方法的特殊性,把商法與家庭人身財產關系攪混在一起,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其不合理性不明顯,但在世解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新時代,其不合理性就暴露出來了。因此認為「不應該將一個具有國際性調整交易關系的法律部門,淪為調整家庭關系的附庸。」⑦
第三, 認為民法和商事法規間是基本法的單行法規之間的關系。王利明教授等有這方面的論述,具體可概括如下:
首先,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實際上並不存在商法部門。雖然由於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有關公司、保險、票據、破產等方面的立法相應得到了重視和加強,但這些法律規范大多都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商品關系,因而可以視為我國民法的組成部分。我國民法作為調整社會商品經濟活動的基本法,是千千萬萬種商品關系的抽象化的法律現象,而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的商事法規不過是民法原則在具體領域中的表現,是民法規范在某些經濟活動中的具體化。
其次,「商法本身不可能組成部門法體系,而只能適用民法的一般原則,民法的總則、物權制度、債券制度實際上已對商品經濟活動的重要方面都做出了一般規定,對商事法規中的一些問題同樣適用。」⑧
(二) 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是存有爭議的。但在大陸法國家和普通法國家,在有商法典的國家和無商法典的國家,在國外和我國爭論的焦點是不同的。從總的趨勢來說,在國外,經濟法和其他法的關系主要是同商法的關系。在我國商法與經濟法的矛盾不是很突出。因為,在西方國家中都有較完備的商事法律制度,社會是典型的商業社會,一切都早已商事化。就是有民法典的國家,也由於民法商法化,從而使民商矛盾弱化。而經濟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法律制度,要突破舊有法律部門的劃分疆界,從古典商法規范中引申出來的原理重新組合為一個新的整體。這樣,在西方社會經濟法與商法的矛盾就顯得比較突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民法和商法是從橫向調整社會經濟關系,他們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而經濟法則既從橫向、也從縱向調整社會經濟關系。它們雖然是各自獨立的法律部門,但並非純然無涉,而是應相互配合,相互輔助,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來保障社會經濟發展。單純以某一個部門法為主體,其必將有害於我國改革開放大業的順利進行。
B. 破產界限的實質是什麼
破產界限的實質是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根據《破產法》規定,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嚴重虧損,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依照本法規定宣告破產。
破產界限,是指企業破產的法定事由。是當事人申請破產和人民法院宣告破產的基本條件。《民事訴訟法》第199條規定:「企業法人因嚴重虧損,無力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債務人破產還債,債務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還債。」可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破產界限包括兩個要件:(一)嚴重虧損(二)無力清償到期債務。
拓展資料
一、哪些人不能擔任公司的董事?
下列人員不能擔任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
1、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
2、因貪污被判處刑罰,執行期滿未逾五年的人;
3、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等。
二、【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六條第一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二)因貪污、賄賂、侵佔財產、挪用財產或者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被判處刑罰,執行期滿未逾五年,或者因犯罪被剝奪政治權利,執行期滿未逾五年;
(三)擔任破產清算的公司、企業的董事或者廠長、經理,對該公司、企業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三年;
(四)擔任因違法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的公司、企業的法定代表人,並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之日起未逾三年;
(五)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
C. 論破產重整與破產清算的區別,(商法)求解答,謝謝
您好!破產清算、破產重整和破產和解制度均是我國新破產法規定的破產程序,共同構成現代企業破產制度的三大基石。破產清算和破產重整的區別:
1、調整內容和規范重點有所區別
(1)破產清算制度是通過宣告債務人破產後,由破產管理人對破產財產進行清算、評估、處理,並按照規定的程序和分配規則對破產財產進行分配,最終使債務人不復存在的一套制度。破產清算制度往往適用於那些無法通過重整或和解而繼續生存下去的公司。
(2)企業重整制度則著眼於積極預防破產,充分調動各方利害關系人的積極性,共同拯救陷於經營困境的企業,從根本上恢復債務人的生產經營能力,維持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實現企業價值的更生再造。其在性質上,重整制度具有債務清理和企業拯救的雙重目的,而後者是主要方面。
2、適用條件不同
(1)能夠啟動破產清算程序必須是債務人出現了破產原因。破產原因有兩種:一是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而無論該等債務是否到期;二是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只要滿足上述情形之一的,即可被認定為出現了破產原因。破產原因並不論債務人是否經營盈虧,只問能否償還債務,譬如本身經營並不虧損,但卻因不適當地承擔了擔保責任而被宣告破產。
(2)相對來說,破產重整程序開始的條件較破產清算更為寬松,不僅在破產原因已經發生時可以申請重整,在債務企業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時,即有發生破產原因可能的,債權人也可以申請重整。
3、申請人范圍不同
(1)破產清算申請人可以是債務人和債權人。此外,對於企業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畢,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依法負有清算責任的人應當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金融機構具有破產原因的,國務院相應的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亦可以提出破產清算。
(2)破產重整制度的申請人則較為廣泛。按照新破產法的規定,重整程序的申請人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破產案件受理前的初始重整申請,可以由債務人或者債權人提出;二是破產案件受理後,破產宣告前的後續重整申請,初始申請為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清算的,債務人或者持有債務人注冊資本1/10以上的出資人可以提出。值得說明的是,法律並沒有明確「注冊資本1/10以上」是指單一持有還是合計持有,通常學界認為應當理解為是合計持有。此外,金融機構具有破產原因或者有發生破產原因可能的,國務院相應的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亦可以提出破產重整。
4、適用的法律措施不盡相同
(1)破產清算制度只是通過法律程序對債務人財產進行清算,並將可分配財產在有關權利人(主要是債權人)間實現較為公平的清償,因而沒有更多的措施可以採用。
(2)企業重整制度的適用目標是企業擺脫經營困境,維持其正常經營秩序。為此,重整制度的措施較為豐富,只要法律沒有明確限制或者禁止的,原則上都可以實施,如可採取延期償還或減免債務的方式,還可採取無償轉讓股份,核減或增加公司注冊資本,將債權轉化為股份,向特定對象定向發行新股或公司債券,轉讓營業、資產等方法;此外還有重整方式的多樣靈活性,如當各個表決組不能一致以法定多數通過重整計劃時,那麼管理人可根據企業具體情況,決定將重整計劃提交法院強制批准。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D. 我國《企業破產法》規定的破產界限是什麼
您好,破產界限,是指企業破產的法定事由。是當事人申請破產和人民法院宣告回破產的基本條件答。
我國《企業破產法》關於破產原因即破產界限的規定為: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理債務。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E. 簡述企業的破產界限,破產財產及破產債權清償順序
歸納起來該類行為有3種:
(1)債務人財產狀況惡化的事實,具體表現為債務人自行宣告不能清償債務。
(2)債務人信譽動搖的事實,表現在債務人對其債務有停止支付的事實。
(3)債務人轉移財產的事實,債務人在失去償還能力的條件下,欺詐性地轉移或只對某一債權人作出優惠償付。另外一種是概括式,大陸法系國家採用此種做法。即把現實生活中具體破產原因抽象為法律的某種概念,當破產的申請人能舉出證據加以證明,法院能夠確認債務人的經濟狀況和法律上的概念相吻合時,債務人即具備破產原因。
破產財產的分配順序是指將破產財產分配給債權人的先後順序,關繫到破產案件的各方當事人特別是債權人的權益,我國《企業破產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破產財產在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公益債務後,依照下列順序清償。
(1)破產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金、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
(2)破產人欠繳的除前項規定以外的社會保險費用和破產人所欠稅款;
(3)普通破產債權。破產財產不足以清償同一順序的清償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前一順序的債權受償後,沒有剩餘財產的,後一順序的債券不能受償,破產程序也就此宣告終結。債權人財產不足以清償破產費用的,管理人應當提請人民法院終結破產程序。
(5)論述破產界限商法擴展閱讀
通知和公告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申請人、被申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
(二)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的時間;
(三)申報債權的期限、地點和注意事項;
(四)管理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及其處理事務的地址;
(五)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應當向管理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的要求;
(六)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召開的時間和地點;
(七)人民法院認為應當通知和公告的其他事項。
F. 破產法的破產界限到底是什麼意思
破產的界限是企業進入破產清算程序的臨界點,也是破產清算的標准。企業破產的界限必須是企業法人已經實際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時候,依法由債權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對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二條
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理債務。企業法人有前款規定情形,或者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規定進行重整。
G. 什麼是破產界限
破產界限,是指企業破產的法定事由。是當事人申請破產和人民法院宣告破產的基本條件。《民事訴訟法》第199條規定:「企業法人因嚴重虧損,無力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債務人破產還債,債務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還債。」可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破產界限包括兩個要件:(一)嚴重虧損(二)無力清償到期債務。
H. 破產法的破產界限
法律分析:破產是指相應的企業嚴重虧損,無力償還相應的債務的時候進行的一個法律活動,公司的認定也是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可以進行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九條 企業法人因嚴重虧損,無力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債務人破產還債,債務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還債。
I. 試述企業申請破產的條件
申請破產的條件
一、破產能力的概念
破產能力這一概念源於德國的破產法理論,是指有破產原因的債務人具有的能夠依破產程序進行債務清償的法律資格。綜觀各國破產立法現狀,關於破產能力的規定主要有三種形式,即商人破產主義、一般人破產主義和折衷破產主義。商人破產主義是指僅有商人(包括商自然人、商合夥和商法人)才具有破產資格,其他人不能被宣告破產,其以1807年《法國商法典》為代表,比利時、義大利等國相繼仿效;一般破產主義則是指破產法對於商人及一般人均得適用,其為德國、日本、英美法系等國家採用;折衷破產主義是指商人和非商人均具有破產能力,只是商人適用的破產程序與非商人適用的破產程序不同,西班牙、丹麥、挪威等國采此立法。從我國目前破產法的規定來看,僅賦予了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的破產能力,而排除了其他民事主體的破產能力,這與各國的立法存在較大差別,對此,學者認為應擴大破產法的適用范圍,賦予自然人和合夥組織以破產能力。從目前尚未通過的《破產法(草案)》來看,其賦予了自然人和合夥的破產法律資格。
(一)法人的破產能力
無疑地,法人應當具有破產能力,民法上法人制度的建立就是為了減少投資人的投資風險,當法人不能償還自身債務時,只能通過破產免責。從各國破產立法來看,無論是商人破產主義、一般人破產主義或是折衷破產主義立法,均賦予法人破產能力,而我國現行破產法律制度則也承認法人具有破產能力。但在法人破產能力的立法上,各國往往又對幾種法人的破產能力作了限制或排除。包括:(1)公法人破產能力的排除;(2)公益法人和特種行業企業法人破產能力的限制或排除。如美國破產法規定,保險公司、銀行、信託、證券交易、鐵路交通、郵政通訊等行業的法人不具有破產能力,對它們的資不抵債事件,由專門的成文法予以調整。
(二)自然人、合夥的破產能力
自然人、合夥是否有破產能力的問題,各國立法各有不同,採用商人破產主義立法的國家,只承認以營利為目的的商人具有破產能力,允許商人通過破產來免除自身的償債義務,商人不僅包括商法人,也包括商自然人和商合夥組織。而採用一般人破產主義和折衷破產主義立法的國家,還承認自然人具有破產能力,允許其通過破產免責。從各國立法來看,賦予自然人破產能力是一種趨勢,法國也在1967年的破產法修訂中放棄了商人破產主義,改為一般破產主義。但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對於自然人破產能力的有無,筆者認為應採取商人破產主義立法。其理由及內容有如下幾點:
1.從《民法通則》的相關法律來看,承認了自然人具有經營能力。如依據《民法通則》第二十六條規定,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經過核准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也對自然人投資設立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的經營能力作了肯定。為了鼓勵投資,降低投資人的經營風險,有必要承認自然人的破產能力。
2.賦予自然人破產能力,有利於穩定市場,維護經濟秩序。在我國市場經濟中,非法人的經營組織體越來越多,有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以及其他形式的非法人經營體,由於這些經營體不具備破產能力,當其不能清償債務時,債權人只能通過訴訟程序主張債權,但無法阻止債務人對個別債權人的清償行為,使債權人不能得到公平清償,更無法防止那些瀕臨破產的商自然人任意轉移、隱匿財產以逃避債務的行為。而商自然人也無法通過破產免責來正常退出市場。相反,賦予自然人破產能力,能夠建立起正常的市場主體退出機制,保障債權人的公平受償和債務人的利益。
3.在賦予自然人破產能力的同時,應對其范圍及相關制度進行嚴格規范。從我國目前企業法律體系來看,已經形成了以《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和外商投資企業法以基本框架的企業法律體系,因此,破產法應根據這一要求,確認商自然人,商合夥和商法人的破產能力,實行商人破產主義。同時,應建立完善商自然人的財產登記申報制度、嚴格破產免責制度,以及破產無效行為制度和撤銷權制度,加強商自然人、商合夥的破產犯罪規制等。
二、破產原因
破產原因,又稱破產界限,是指法院據以裁定並宣告債務人破產的法律標准。在破產立法上,對破產界限主要有兩種立法例:(1)列舉主義。即在法律中列舉若干表明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的具體破產行為,凡存在者,即認定達到破產界限,英美法系採用這種立法例。(2)概括主義。即對破產界限作抽象的概括規定,大陸法系國家多採用這種立法例。其中德國、日本、奧地利、瑞士等國家將破產原因概括為:支付不能、支付停止、債務超過。法國、義大利、比利時、西班牙等國家將破產原因概括為支付停止。也有的國家將兩種立法方式結合起來,如法國1955年的《破產法》。
我國對破產原因採用的是概括主義立法方式。《企業破產法》第三條規定:「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嚴重虧損,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依照本法規定宣告破產。」《民事訴訟法》第一九十九條規定:「企業法人因嚴重虧損,無力清償到期債務」,即達破產界限。《公司法》第一八十九條規定:「公司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被依法宣告破產的,由人民法院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公司進行破產清算。」可見,我國破產法對破產原因界定為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所謂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是指債務人對請求償還的到期債務,因喪失清償能力而無法償還的客觀經濟狀況。其內容包括:(1)債務人明顯喪失清償能力,不能以財產、信用或能力等任何方法清償債務;(2)債務人不能清償的是期限已經屆滿、債權人已提出清償要求的債務;(3)債務人對全部或主要債務不能清償處於持續狀態。(4)不能清償的債務不限於金錢債務。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現行破產法對於破產原因採取了兩種不同的立法態度,如對國有企業的破產僅規定了「經營管理不善造成嚴重虧損」時導致清償不能作為破產原因,排除了因其他原因導致清償不能實行破產的可能性,這種立法既不科學,在實踐中也難以操作。對此,在《破產法(草案)》中將破產原因界定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取消了「經營管理不善」、「嚴重虧損」的條件。
破產界限是法院裁定並宣告債務人破產的法律標准,但並非所有達到破產界限的企業均應被宣告破產。各國出於社會政策的需要,通常都規定不予宣告破產的某些特殊情形。我國《企業破產法》第三條第2、3款規定:「企業由債權人申請破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宣告破產:(1)公用企業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企業,政府有關部門給予資助或者採取其他措施幫助清償債務的;(2)取得擔保,自破產申請之日起6個月內清償債務的。企業由債權人申請破產,上級主管部門申請整頓並且經企業與債權人會議達成和解協議的,中止破產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