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153條解讀
A. 據民法總則哪些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違反法律的行為,欺詐的行為是無效的。
《民法總則》
第一百四十六條行為人與回相對人以虛假的意答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1)民法總則153條解讀擴展閱讀:
第一百五十五條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百五十六條民事法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一百五十七條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參考資料: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B. 法律解讀大連日本風情街或涉嫌違背公序良俗無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27
C. 如何理解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多次提及公序良俗。如第8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版民事活動,權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10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於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153條規定,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D. 如何理解民法總則153條
《民法總則》第153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屬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對於民法總則中備受關注的法律行為,因為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3條中沒有再出現最高法院頒布的《合同法司法解釋》(二)中出現的管理性強制規定與效力性強制規定的二分法。在理解和適用《民法總則》第153條「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時,可以援用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所引入的二分法,以指示法官在做出法律行為是否因為違法而無效時,要判定所違反的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究竟是管理性的強制規定,還是效力性強制規定。
E. 民法總則一百五十三條規定是什麼意思
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解讀
就第1款而言,重點需要理解的是但書規定,根據《合同法司法解釋(二)》規定,這其實是將強制性管理性規定排除在外,因為強制性管理性規定並不影響法律行為效力。但這種提高強制性規范位階(如僅限於法律、行政法規)、將強制性規范限制在效力性規定的做法,並不可取。究其原因,有興趣的同學可查閱朱慶育:「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評注」,載《法學家》2016年第3期。比較法上認為,出於對大眾利益的保護,需要限制自由制定合同內容的可能性,為此內容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公序良俗的法律行為無效。德國法上類似於第153條第1款規定是第134條。若要適用第134條使法律行為無效,一方面需要存在禁止性法律,另一方面對該禁止的違反導致法律行為無效。然從第134條本身無法得出某法律規范是否包含禁止性規定以及違反該規定是否會導致法律行為無效,因為這必須根據各個法律條款的意義及目的,最終解釋確定。由此可見,這里存在的法律邏輯是違反了某一強制性規范且若讓其有效則有違該強制性規定的目的,故必須使其無效。而不是我國司法實踐中認為的那樣,因違反強制性效力性規定而無效。換言之,德國法是結合規范目的及法律行為綜合判斷法律行為效力,而我國現行法是先判定某一規定屬於強制性效力性規定,然後因為某一法律行為違反,故無效。
關於違反禁止性法律的後果,只有當該條款未作出其他規定時,該法律行為才因違反禁止性規定而無效。於此需要注意如下兩點:第一,有些禁止性法律反對的只是法律行為被締結時所採取的方式和方法,而並不希望阻礙法律行為的效果。因此違反此類禁止性規定,並不會導致法律行為無效。第二,其他禁止性規定因反對法律行為內容,故禁止其發生效力,即違反此類內容禁止的法律行為通常是無效的。但也存在兩個例外:(1)如果禁止性法律只反對法律行為中一方的行為,則要特別審查該法律行為應當無效還是考慮到無過錯方的利益而使之有效。比如被欺詐而締結的購買贓物的合同。如果使之無效,則對善意的被欺詐人似乎不利。(2)若禁止性法律規定所針對的是合同的內容,違反法律規定原則上無效,但為履行該無效負擔行為所實施的處分行為是有效的,因為處分行為價值中立,原則上並不存在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情形,但也存在例外。若禁止性法律規定既否定了負擔行為內容又不允許商品的移轉,那麼不僅負擔行為無效,處分行為同樣無效。
就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負擔行為無效角度看,除負擔行為無效外,為締結被禁止的負擔行為而授予的意定代理權的行為同樣無效。
鑒於禁止性規定文義限制,某一法律行為雖未違反禁止性規定的形式要求,但所實現的法律效果卻被該禁止性規定所禁止,為實現禁止性規定之立法目的,應當使該法律行為無效。這就是典型的規避行為。換言之,不管規避行為採取何種方式實現法律禁止的目的,即使這種方式並不違反禁止性規定,但只要目的違反就要無效。於此這就意味著禁止性法律規定必須超出其文義適用於按照法律所包含的價值而應適用的情況。比如,根據法律規定,甲不得購買經濟適用房,然後甲授意符合條件的乙前往購買,然後贈與給甲。雖然甲沒有直接購買經濟適用房,但卻獲得經濟適用房的所有權,故應當使該贈與行為無效。
就第2款而言,吸收了《民法通則》第58條第5項以及《合同法》第52條第4項的內容,確定了「公序良俗」作為判斷法律行為效力的判斷標准。
於此需要掌握的是:
1.公序良俗是一個需要進行價值填補的概念,應根據普通人的價值觀念進行判斷,經過德國司法實踐的發展來看,違反善良風俗的常見類型如下:(1)目標在於實施被普遍否定的行為;(2)過分的束縛性合同;(3)過分利用壟斷地位可能違反善良風俗;(4)給某一債權人提供過分的擔保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5)違反婚姻家庭法規;(6)暴利行為(採用卑鄙的手段致使給付與對待給付之間嚴重不對稱)。
2.無效的前提需要違反善良風俗。從主觀方面看,行為人必須知悉違反善良風俗的事實情,但不以其認為違反善良風俗為必要;就合同而言,原則上需要雙方當事人的行為都違反善良風俗。否則如果只有一方違反善良風俗,那麼若讓合同無效,對正當的當事人而言就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違反公序良俗正好體現在向行為相對方實施的行為中,那麼例外情況下單方面違反風俗即已足夠。
3.判斷違反善良風俗的時間,這要區分法律行為締結時間與法律效果發生時間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則以締結法律行為時為准,故即使善良風俗嗣後發生變化,也不影響法律行為效力。但如果不一致,則以發生效果的時間為准,畢竟違反善良風俗的目的並非在於懲罰卑鄙的道德觀念,而是阻止應被否定的法律後果,因此當事實發生變更時,產生法律後果的時間同樣重要。比如,為報答與自己通姦的情人,被繼承人在遺囑中將其作為唯一繼承人。這一遺囑顯然違反了公序良俗要求。但若之後兩人結婚,則被繼承人死亡時,該遺囑就不能被視為違反公序良俗。
就違反善良風俗的法律效果看,第一,法律行為無效,合同請求權不成立。與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一樣,原則上無效的只是負擔行為,而不包括處分行為;但若違反善良風俗恰好存在於對財產歸屬的變更中,則該處分行為無效。比如,為了擔保債權人債權,債務人將其所有責任財產均轉讓給債權人作為擔保,這對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產生重大不利,屬於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應當無效。
第二,根據《德國民法典》第826條規定,受到悖俗行為侵害且不可歸責者可對加害人主張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但我國現行法雖然沒有《德國民法典》第826條之規定,但《民法總則》第157條第2句規定「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由此可見,這里的責任最起碼可包括如下兩種類型:締約過失責任和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F. 民法總則第153條解釋有哪些內容
《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G. 如何理解民法總則第153條的規定
您好,《民法總則》第153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對於民法總則中備受關注的法律行為,因為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3條中沒有再出現最高法院頒布的《合同法司法解釋》(二)中出現的管理性強制規定與效力性強制規定的二分法。在理解和適用《民法總則》第153條「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時,可以援用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所引入的二分法,以指示法官在做出法律行為是否因為違法而無效時,要判定所違反的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究竟是管理性的強制規定,還是效力性強制規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H. 公序良俗的意思是什麼
公序良俗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是法國、日本、義大利等大陸法系國家以及中國澳門和中國台灣地區民法典中使用的概念。公序良俗原則在司法實踐中應用非常廣泛,在民事審判中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多次提及公序良俗。如第8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10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於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153條規定,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8)民法總則153條解讀擴展閱讀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民社會生活與交往日趨繁榮與復雜,這是運用公序良俗原則的社會基礎。公序良俗來源於民事法律調整的固有缺陷,即市民社會生活交往的廣泛性、復雜性、不穩定性與法律的不可窮盡性之間的矛盾。
民法之所以需要規定公序良俗原則,是因為立法當時不可能預見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為而做出詳盡的禁止性規定,故設立公序良俗原則,以彌補禁止性規定之不足。一方面,限制私權,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
另一方面,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法官可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進行裁決。因此,各國都將公序良俗等道德引入民法中,成為近現代民法的重要原則。
I. 在民事活動中,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怎麼處理
您好,在民事活動中,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民法總則153條明確規定違背公序良版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權實際上就是授權法官去審查,法官如果發現一些協議或行為違反了公序良俗,可以依據此條認定無效。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J. 民法典153條解釋與舉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期限,但是根據其性質不得附期限的除外。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自期限屆至時生效。附終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自期限屆滿時失效。代理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職責,造成被代理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和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被代理人合法權益的,代理人和相對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代理人需要轉委託第三人代理的,應當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認。
轉委託代理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被代理人可以就代理事務直接指示轉委託的第三人,代理人僅就第三人的選任以及對第三人的指示承擔責任。轉委託代理未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代理人應當對轉委託的第三人的行為承擔責任;但是,在緊急情況下代理人為了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轉委託第三人代理的除外。執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工作任務的人員,就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名義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發生效力。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執行其工作任務的人員職權范圍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三十六條 民事法律行為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未經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