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的基本原則案例
Ⅰ 舉例說明合同法的某一制度或者原則!!!!急求!最好是案例分析!!!
這是我在網上找的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案例,希望對你有幫助。 「案例簡介」1999 年10月2日,原告郭某與被告某村委會簽訂了一份房屋租賃合同,合同約定:房屋租賃期限5年,形勢變化隨時變更;年租金1500元,村裡將13千瓦用電權借給郭某使用。2000年7月初,郭某因租賃的房屋年久失修,加之遭受水災,屋頂漏雨,間牆倒塌,村裡又無力維修,故提議出賣。村委會經研究同意將租賃房屋賣給郭某,雙方協商價格為3萬元,但郭某表示徵求家中意見後再定。郭某徵求家中意見後,口頭表示價錢太貴不買。此後,張某提出購買此房,村長託人詢問郭某是否購買,否則就要賣與他人,郭某仍表示不買。村委會便與張某達成協議,將此房以3.2萬元的價格(包括17.2千瓦用電權)賣給張某,張某預付了定金 l萬元。但因郭某租賃房屋未到期,郭某提出繼續使用房屋,並不同意歸還13千瓦的用電權。村委會經研究決定,以2.8萬元的價格將此房賣給張某,用電權由原定17.2千瓦變為4.2千瓦,張某必須允許郭某租用房屋到合同期滿,房屋的所有權歸張某。 2000年9月2日,村委會和張某辦理產權轉移手續時,郭某也未提出異議。房屋產權轉移後,張某維修了房屋。2000年9月21日,張某與郭某達成協議,郭某遷出承租的房屋,張某向其支付損失費2000元。村委會也退給郭某預交的承租費3000元。事後,郭某以村委會將爭議房屋租給他,卻於2000年8月未經其同意而維修了房屋,並將爭議房屋出賣給張某,其是承租人,應享有優先購買權為理由,向某市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將爭議優先賣給他。村委會答辯稱:郭某提出購買爭議房屋以後,雙方議定價格為3.2萬元,但事後郭某表示不買,才以3.2萬元之價賣給張某。後因與郭某的合同未到期,郭某不同意遷出,村委會才以2.8萬元之價將房屋賣給張某,並允許郭某使用房屋到合同期滿。在買賣成交及產權轉移過程中,郭某均表示不買,且村委會多次徵求過意見,郭某均表示不買。故郭某現提出房屋優先購買權沒有道理,不應支持。法院經審理查明,認定上述事實屬實。「問題提出」對於本案可從不同角度進行法律分析,在此結合此案說明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法上,誠實信用原則是合同法最為重要的基本原則之一,它是合同法基本精神的體現,是合同法的指導原則。「法律依據」《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相關法條)《合同法》第92條規定:「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相關法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18條規定:「出租人出賣出租房屋,應提前三個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出租人未按此規定出賣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宣告該房屋買賣無效。」「案情分析及處理結果」對於本案,雖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18條規定:「出租人出賣出租房屋,應提前三個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出租人未按此規定出賣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宣告該房屋買賣無效。」原告對被告出賣的出租房屋享有優先購買權。但是,從案情看,在被告向原告兩次作出賣房提議時,原告均作出了否定的意思表示。至於價格低於原先與原告商議的3萬元,是因為張某的得到的用電權較少。在被告與張某辦理產權轉移手續時,原告也未提出異議。而且原告還從張某處得到了補償,從被告處取回了預付租費,因此原告得行為表明其已放棄了作為承租人而享有的優先購買權。在張某已經取得房屋所有權並對房屋進行了維修以後,原告又對其所有權提出異議,要求被告將房屋賣給他,明顯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原告的請求不應予以支持。「存在的問題」在本案的處理過程中,對於是否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存在爭議:第一種意見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出租人出賣出租房屋,應提前三個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出租人未按此規定出賣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宣告該房屋買賣無效。」原告對被告出賣的出租房屋享有優先購買權。從本案情況來看,被告在以低於與原告事先商定的價格將房屋賣給第三人,未在同等條件下讓原告行使優先購買權,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因此,法院應判決被告與第三人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原告的訴訟請求應予以支持。第二種意見認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不是被告而是原告。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在同等條件下,原告的確享有優先購買房屋的權利。但是,原告在本案中實際上通過作出拒絕購買的意思表示,並且與第三人達成補償協議,從被告處取得預付租費等行為表明其已放棄優先購買權。可以說,原告的權利得到了保障,因此,原告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我們認為,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被告的行為並無不當之處,原告在以自己的行為放棄自己的權利之後又要求對其權利進行保護,明顯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對於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學者們眾說紛紜。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當事人在市場活動中應講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因此其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但是,應當認識到,誠實信用原則基於作為合同法甚至民法基本原則的屬性,其外延將隨著社會變遷而相應發生變化。我國《合同法》對於誠實信用原則及其要求作出了明確規定,《合同法》第 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合同法》第92條規定:「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按照合同法的要求,要求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履行以及合同終止後的全過程中,都要本著誠實信用的態度。法官在處理合同糾紛時,也要以誠實信用為最高指導原則對合同進行解釋以及裁判違約責任。具體說來:(1)在訂立合同時,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地確定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不得進行欺詐、脅迫;雙方當事人不假借訂立合同進行惡意磋商,企圖通過損害第三方或集體、國家的利益而獲利;雙方當事人不得借訂立合同企圖規避或違反國家法律和其他違背誠實信用的行為。(2)在履行合同義務時,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及時通告、協助、提供必要的條件;防止損失擴大;對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獲悉的對方當事人的有關商業秘密、技術資料等負有保密義務等等。(3)在合同終止後,當事人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這些被稱為後契約義務。(4)在合同的解釋方面,一般而言,法律條文均極為抽象,適用於具體案件時,必須加以解釋。進行法律解釋,必須受到誠實信用原則的支配,使其能維持公平正義。此系誠實信用原則在法律解釋上的功能。(5)在法官裁判違約責任時,須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從公平的角度確認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均衡之利益,從而使破壞這一均衡狀態的一方承擔應有的責任。但是應當認識到,雖然誠實信用原則已成為包括合同法在內民法領域的最高准則,但遍觀各國民商法,均無直接規定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這是因為誠實信用原則是一內涵廣泛的彈性條款,法官擁有足夠的自由裁量權去決定當事人是否違反了這一原則以及應承擔的相應責任。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在合同法中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不構成違約行為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違約的概念應當區分為兩種:—種是狹義的違約概念,只有在違反合同所明確規定的義務的情況下才構成違約;另一種是廣義的違約概念,它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各種合同義務的行為。這種義務既包括合同規定的義務,也包括依法令規定和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主要是附隨義務)。誠實信用原則的性質實質上是從補充當事人意思的任意性規定,轉變為當事人不得約定排除其適用,甚至當事人不得援引可由法庭依職權適用的強制性規定。合同約定條款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應為無效。當事人履行合同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使對方遭受損害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仲裁和訴訟中,縱然當事人未主動援引誠實信用原則的,仲裁庭或法庭也應依職權主動予以適用。究其本質,誠實信用原則由於將道德規則與法律規定合為一體,兼有法律調解和道德調解的雙重功能,使法律條文具有極大的彈性,法官因而享有較大的公平裁量權,能夠排除當事人意思自治而直接調整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Ⅱ 國際商法案例分析
「國際貿易法」是我們21世紀的上海教委的改革項目承諾的成果,是學習,以適應WTO對中國的國際貿易法律教科書的出版和寫作,以前的現值後系統的要求大學參與法律教育「國際商法」,「國際投資法」和「國際法」,但他們最重要和核心的內容仍是國際貿易的法律制度,這些法律可以分為「國際貿易「團結其中的分析框架,教科書注重加入WTO國際貿易問題後過渡期的新進展。
國際貿易法律是一門新興學科,從20世紀中期開始,以實現發展。它的商業交易在原有范圍調整擴大到規范貿易的管理辦法,從私法性質不再局限於;從銷售的商品擴展到技術,服務貿易。國內法,國際法,包括現代國家立法不僅起源,國際條約,包括國際貿易慣例和國際組織以及國際示範法的解析度相比。
國際貿易,產生和發展的國際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有其獨特的結構和制度。由於超越國界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活動,通過日益頻繁和復雜所產生的國際經濟關系和交流跨國交易的法律問題,需要對這些問題的解釋,應用和解決方案。國際貿易是基於這個目標需要面對現實,綜合經濟與貿易有關的國際規范和國內法律規范的國際法,一個獨立的綜合性法律體系的形成。
出於這種想法,我們編寫了「國際貿易法」一直在努力向前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
討論了廣泛的信息。國際貿易法,國際貿易管理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和國際貿易的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供遊人學習國際貿易法的基本要素的基本背景下的實踐,以及最新的理論領域的基本原理和實踐發展的更詳細的分析和討論。
其次,注重理論分析,具有鮮明的現實趨勢:第一,學以致用,認真追究法律原則,法律理論應爭取社會實踐服務的主體;二是有利於本科生,研究生分析了形成和推廣的想法。
再次,案例研究,從實際出發,採取更加全面的科學的方法,緊扣在家裡的立法,司法和商業慣例和國外,在這本書中所涉及的問題,比較全面的國際法和國內法的國家關系法律制度,探討在國際貿易關系的跨國法律問題的解決的互動和聯系,作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結構,分析和驗證。同時,我們堅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在勘探和國際貿易的研究領域新的法律問題在新興市場和正確的解決方案,提供經驗,可以從中國的對外經濟貿易立法和司法學,以及哪些內容豐富研究國際貿易法,以促進這一新興的法律學科的發展。
Ⅲ 商法案例分析的圖書信息
書名:商法案例(21世紀高等院校法學系列基礎教材.案例教學用書)
ISBN:730006122
作者:趙萬一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定價:18 元
頁數:0
出版日期:2004-12-1
版次:
開本:16開
包裝:平裝
簡介:內容介紹:
編寫說明
與許多主要側重於理論研究的法學部門不同,商法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非常強的法律部門,對商法制度的有效掌握離不開對大量典型案例的研讀。此外,商法所調整的社會經濟關系紛繁復雜、千變萬化,不易將其正確區分和理解,這也需要通過典型案例的方式給學生提供一種比較直觀的判定依據。正是基於以上思考,我們編寫了這本案例教材。
對於案例的編選,我們遵循了以下原則:一是入選案例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說明某一方面的問題。二是案例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應盡量涵蓋商法內容的所有部分。三是案例來源應具有確定性,即所入選案例基本上都應當是真實案例,而不是關在書齋里編出來的案例,以便案例能正確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真實狀況。四是案例判定依據應具有準確性。雖然許多商事糾紛不一定有絕對准確的答案,但我們仍力圖通過較為詳盡的爭訟評析和對相關法律適用依據的條分縷析,為讀者提供盡可能准確的答案。當然,能否真正實現以上目的,只有待讀者使用該書後才能得出結論。
值得說明的是,由於案例選擇的困難,雖經我們的最大努力,仍不能保證入選案例的合理性。加之我們的水平有限,案例評析中的一些觀點未必一定準確無誤。在此,我們真誠地希望讀者和同行學者能不吝指正,使該書日臻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大眾。
趙萬一
2004年10月於西南政法大學
目錄:
第一編總論
一、常林訴李某、白某、蔡某及匯渝有限責任公司侵權糾紛案(1)
二、關於「合夥企業登記的條件和效力」(4)
三、關於「公司登記的條件」(7)
四、關於「個人獨資企業的設立條件」(11)
五、關於「中外合作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的設立條件和經營范圍問題」(15)
六、關於「公司名稱的專用權」(19)
七、關於「商事賬簿製作的會計監督」問題(23)
第二編公司法
一、股東訴王某、李某、趙某某退還所繳股款案(28)
二、王某訴秀光旅遊公司股東出資不履行的法律後果案(33)
三、某房地產公司和某汽車廠訴某食品廠越權行為無效案(38)
四、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廣州辦事處訴廣東萬家樂集團公司、廣東萬家樂股份公司保函墊款合同糾紛案(43)
五、張某等股東訴某貿易有限公司違法轉投資案(48)
六、海南中創實業貿易總公司訴海南瓊海絲綢廠、海南紡織工業總公司股權轉讓合同糾紛案(53)
七、閔都支行訴中福實業、九州公司擔保糾紛案(56)
八、某百貨公司訴某皮革公司成都分公司違反合同案(60)
九、南建企業集團訴某市機電設備公司汽車買賣糾紛案(65)
十、孫某某訴張某某、錢某某股權轉讓糾紛案(69)
第三編證券法
一、趙某某訴李某股東資格糾紛案(75)
二、李某訴張某及吳某股權轉讓糾紛案(80)
三、非控股方股東對侵害公司利益的股東提起的派生訴訟案(84)
四、東昌有限責任公司訴董事趙某某自營違反競業禁止案(89)
五、鄭百文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陸某訴中國證監會罰款案(94)
六、北京正有微系統有限公司訴北京漢邦軟科數碼技術有限公司股東知情權案(99)
第四編票據法
一、某公司訴某銀行因背書不連續拒絕付款案(105)
二、某市星星旅行社訴交通銀行某市分行對變造票據錯誤付款案(110)
三、上海林青皮件有限公司訴上海玉芳實業有限公司票據付款請求權糾紛案(115)
四、某縣電訊電線廠訴某縣二輕紡配件廠票據糾紛案(120)
五、農業銀行訴製鞋廠與百貨公司追索權案(124)
第五編保險法
一、梁某訴某保險公司保險合同糾紛案(130)
二、某運輸公司訴保險公司賠付案(134)
三、姚遠訴兩保險公司按比例分擔賠付案(137)
四、無錫惠空汽車修理廠與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南京分公司財產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141)
五、華泰保險公司與神龍公司財產保險合同糾紛案(146)
六、上海金國鍾表工業公司與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訴案(153)
七、陳戈訴平安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案(157)
八、上海紫江企業有限公司訴上海新亞—湯臣大酒店有限公司案(161)
第六編破產法
一、深圳新海工貿發展有限公司申請上海埔申實業有限公司破產,有表決權的半數以上債權人不同意予以宣告破產案(166)
二、廣州異型鋼材廠宣告破產案(170)
三、上海東方上市企業博覽中心有限公司破產案(175)
四、上海市華生電器廠破產案(180)
五、尚志市一面坡葡萄酒廠申請破產連帶其設立的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分廠一並破產案(185)
第七編海商法
一、某代理公司訴某貿易公司保函糾紛案(190)
二、A公司訴B公司船舶碰撞案(195)
三、曉星公司訴防城港等公司案(201)
四、救撈局訴保險公司案(207)
五、濰坊鴻達海運公司與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濰坊分公司海上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210)
Ⅳ 《商法》 案例分析題
以下都是個人見解:
1、首先,登記機關的行為不涉及其經營自由權。登記機關作內為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容行使職權,我國的民商事主體在法律上確實沒有無限公司這樣形式。
2、在私法中卻有「法無禁止即自由」,但對於公司形式也是「經濟法」的范疇,如「 經濟法主體、企業法律制度概述;企業法律制度(市場准入、特殊企業、國有企業等),企業法律制度(合夥企業法), 企業法律制度(公司法)」,畢竟國家對經濟主體還是要有一定限制、規定的。
3、雖無形式上的無限公司,但合夥組織對「注冊資金無限制」「承擔無限責任」,其功能與無限公司相同。
4、營業自由權一般指經營主體微觀上經營行為的自由,與公司形式無直接關系。
Ⅳ 高分求一個公司法或者商法的案例!!
主 題: 【法律】實質性變更要約未被接受則合同不成立
日 期: 2007-7-25 9:53:43
作 者:
來 源: 人民法院網
內 容: 裁判要旨
合同簽訂中,如果受要約人對要約內容予以擴張、限制或者變更,便不是承諾,而是對要約的反要約。有關貨物價格、付款、貨物質量和數量、交貨地點和時間、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端等等的變更,均視為在實質上變更要約,如對方未明確接受,則合同不成立。
案情
2005年4月12日,中國外運山西公司將加蓋其單方「中國外運山西公司進出口貿易部」印章的SA5077號合同傳真發至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在大連的辦事機構,向其發出要約。要約主要內容為:同意購買伊朗產鉻礦塊4000公噸,要求三氧化二鉻含量為40%以上,基數為42%。價格為203.70美元/干噸CIF CY中國新港。付款方式為根據裝運港結果即期付款95%,余額5%根據卸貨港結果在CIQ基礎上即期付款。裝運時間為2005年6月底以前裝運第一批2000噸,2005年7月底以前裝運第二批2000噸。裝運條款為允許分批裝運,最小量為1000噸,不允許轉運。信用證開證條款為被告於2005年6月初開立以原告為受益人的100%即期、不可撤銷信用證。
2005年4月13日,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將合同條款進行兩處修改後復傳給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具體修改為:1.將合同條款第8條的裝運時間由「2005年6月底以前裝運第一批2000噸」修改為「收到信用證後35天裝運第一批2000噸」;2.將合同條款第12條的信用證開證條款由「該信用證開立時間為2005年6月初」修改為「該信用證開立時間為2005年6月3日前」。
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收到對方修改的合同後,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業務負責人宋燕平在合同上簽署了姓名,但未將該合同給對方傳回。
2005年4月14日,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再次復傳給中國外運山西公司,並在前次改動的基礎上再次對SA5077號合同第11條的裝運條款進行修改,將「不允許轉船」修改為「允許轉船」。並在合同頁首寫明「宋經理收,電話確認,您已同意以下修改條款,請復傳!」
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收到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的上述4月13日、4月14日兩次復傳後,均未就改動後的合同進行復傳,對方多次催促其履行合同,其未以書面形式答復。
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於2005年6月25日和2005年7月9日將鉻礦石4019.227干噸裝船,並出售給營口新型硅產品有限公司,價格為162.5美元/干噸CNF大連。該合同與原合同相比較,差價為165592美元。
後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訴至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要求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賠償165592美元。
審判
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
一、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所在國新加坡及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所在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締約國,本案所涉及的買賣關系不在該公約第二條、第三條排除之列,因此審理本案應優先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二、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在收到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2005年4月12日的發價(要約)後,在4月13日復傳給被告的傳真中進行了兩處修改,該兩處修改附加了開出信用證為裝運前提,同時使裝運時間由2005年6月底可能延後到2005年7月,是對裝運時間的變更。而裝運時間的變更可能影響到交貨時間。因此,依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該兩處修改視為在實質上變更發價的條件,原告4月13日給被告的復傳構成新發價。2005年4月14日,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在前次改動的基礎上對合同第11條的裝運條款進行修改,將「不允許轉船」修改為「允許轉船」。並在合同頁首寫明「宋經理收,電話確認,您已同意以下修改條款,請復傳!」原告的這次修改是對交貨方式的變更,同樣構成新發價。對於原告的兩次新發價,原告未能提供被告已作出承諾,並送達原告的證據。因此,原告關於合同已經成立的主張法院不予支持。本案所涉合同未成立,對雙方當事人沒有約束力。
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出售給營口新型硅產品有限公司的鉻礦石中,三氧化二鉻的含量在SGS報告中顯示為37.4%,我國商檢局出具的報告顯示為38.82%和38.89%,均不足40%。而原、被告雙方的合同要求三氧化二鉻的含量以42%為基數,不低於40%。因此,原告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其出售給營口新型硅產品有限公司的鉻礦石確實屬於為原告籌備的貨物。再者,鉻礦石中三氧化二鉻的含量低於40%也不符合原、被告雙方所發出要約的要求,即使履行也可能被拒絕付款。
太原中院依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十八條第(一)項、第十九條、第三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之規定,判決:駁回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的訴訟請求。本案訴訟費16716元由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負擔。
一審判決送達後,雙方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本案一審判決發生法律效力。
評析
本案雙方當事人的爭議焦點在於被告對原告所發要約的兩處修改是否構成新發價,即是否構成對要約的實質性修改,合同是否最終成立的問題。
合同的成立是指雙方當事人依法就合同的主要條款經過協商一致,即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是合同是否存在的重要標志。如果合同不成立,雙方當事人之間沒有合同關系,也就無須討論合同的履行、合同的終止、變更和解除的問題,更不存在違約責任的問題。
承諾的內容應當和要約的內容一致,是訂立合同的一項基本原則,只有意思表示一致合同才能成立。承諾是無條件地全部接受要約條件,因為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按要約的全部內容與要約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如果受要約人對要約內容予以擴張、限制或者變更,便不是承諾,而是對要約的反要約,是新發價。承諾的內容與要約內容相一致,並不意味著承諾的內容與要約的內容絕對完全一致,只要求實質內容一致即可,也就是說只有承諾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才構成反要約,而對於要約的非實質性變更並不影響承諾的成立。目前《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都採用了這種處理方法。《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十九條規定:(1)對發價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的答復,即為拒絕該項發價,並構成還價。(2)但是,對發價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或不同條件的答復,如所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在實質上並不變更該項發價的條件,除發價人在不過分遲延的期間內以口頭或書面通知反對其間的差異外,仍構成接受。如果發價人不做出這種反對,合同的條件就以該項發價的條件以及接受通知內所載的更改為准。(3)有關貨物價格、付款、貨物質量和數量、交貨地點和時間、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端等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均視為在實質上變更發價的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十條規定: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一致。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的,為新要約。有關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方法等的變更,是對要約內容的實質性變更。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關於何種變更為實質性變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均認為有關貨物的價格、數量、質量、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履行方式、違約責任和爭議解決方式的變更為實質性變更。二者不同之處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要求更嚴格,採取了窮盡列舉方式,除上述列舉外未允許作其他擴張解釋,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在上述列舉後使用了「等等」字樣,表明該公約允許裁判者在裁判時根據合同的具體情況作出何為實質性變更的判斷,賦予了裁判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權。
本案中,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對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所發要約的三處修改中,第一處和第二處附加了開出信用證為裝運前提,改變了裝運時間,屬於對合同履行期限的變更。第三處將不允許轉船修改為允許轉船,屬於對合同履行方式的變更。上述幾處修改完全屬於《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定的對要約作出實質性變更的情形,構成新要約。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主張合同成立的理由不能成立,其要求被告賠償損失的主張不應予以支持。
該案案號為:(2006)並民初字0036號
案例編寫人:山西省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 楊效熙
Ⅵ 商法怎麼學
商法只有記住一些書本上的定義及區別,課後的案例分析能夠看懂,基本就可以了。
司法考試中的商法和經濟法怎麼學習,怎麼記憶,怎麼看書,都是大家關注的,因此獨角獸司法考網的老師為大家分析了商經法的內在內涵和考試的本源。
經濟法屬於公法,商法屬於私法。按司法考試4張卷子的安排經濟法被安排在卷1,卷1考察的內容比較雜,說得通俗就是屬於大雜燴。而商法被安排在卷3,也就是和民法、民訴一起考察。 根據以往的真題,經濟法的考察比較平均,除了勞動法分數稍高一點外,其他小法平均就考1、2分,遇到特殊情況一般也在5分左右(如04年銀行業法修訂,考察了6分),有些甚至幾年才出現1分。但就是這些零碎的分數04年經濟法一共考察了32分,占卷1約20%的分數。 商法的重點就比較突出,以04年為例。公司法就有18分,其他小法加起來只有14分。但是公司法要復習的內容,大概只有商法1/4左右。所以公司法的復習效果是性價比極高的,決不能輕視。另外在商法中票據法和保險法的分數稍微高些。04年商法考察的分數與經濟法相當,32分。 商法、經濟法佔了考試分數的10%多一點,所以絕對不可輕視。
上面已經說過,商法和經濟在不同的卷子中考察,為什麼一些復慣用書在復習的時候會安排在一起呢?這是因為兩者存在一些共同的特點:在司法考試中,商法中除了公司法與一些民法理論(如法人)有關聯外,其他的內容基本考察法條,涉及的理論不多、甚至沒有。經濟法則表現得更突出,看法條就可以應付考試了。 那麼是否商法和經濟法就可以直接通過復習法條來通過呢?這也需要根據不同同學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如果是沒有基礎,或基礎薄弱的同學,由於沒有閱讀法條的經驗,對一些法條的理解會產生困難,這個時候就需要參看輔助的教材,而不能只看法條,因為許多教材都會串聯法條,或者對法條予以解釋。這里有必要解釋一下我前面說的「基礎」,這個基礎不是法學理論基礎,而是閱讀過大量法條的基礎,如果對法條裡面的一些表述特點(如但書)不能了解的,就屬於「沒有基礎」。 看菜吃飯,公司法和會計法安排的時間是決不會相同的(會計法在列入考試大綱以來,只有04年考了1分)。而一些比較難的法,如獨角獸司法考網QQ1971736835 票據法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考慮放棄部分甚至全部內容。大家要注意我說的是一些技巧,不是要大家走捷徑或省力氣,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全面復習,是沒辦法的時候才放棄。比如,甲復習安排復習商法的時間不夠,只能復習公司法或外商投資企業法其中一個,那才果斷放棄後者。而不能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復習,因為復習中的每1分都可能決定你的命運。
對於復習什麼法,要安排多少時間,應根據其特點和自己的特點。比如票據法對一般考生來說比較難,這就是該法的特點;但如果本身具有一定的財會知識,可能理解起來會容易很多,這就是考生自己的特點。同時,也要根據內容的多少和考察的多少來合理安排時間。
對於本部分復習的法條、真題和教材,我有一個復習步驟的建議(實際上,其他一些內容的復習也可參考下列復習步驟),大家請根據自身情況參考適用:
第一步,瀏覽法條。通過瀏覽了解法條的基本規定,對整體留有印象。注意不可過細,有實在不能理解的問題可上網問人、可略過,但不可深究。
第二步,看教材。通過看教材,一般第一步裡面遇到的問題就可以解答了,如果仍然不懂,則上往提問,可適當深入研究,但仍注意不可為一、兩個問題化過多時間。
第三步,做真題和同步題。實戰練習,把法條演化為真正的考試內容,了解出題點。此時,即使錯誤再多也屬正常,關鍵在於弄懂如何錯,弄懂真題的出題規律。同步題也可以安排在第四步裡面。時間不夠的同學也可略去同步題。 第四步,看法條。這時對法條有一定理解了,本步驟主要用於記憶知識點、考點。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查看教材、上網提問。本步驟一直重復到胸有成竹或本部分安排的復習時間不夠為止。
Ⅶ 論述商法基本原則中的尊重公共利益原則.
社會公共利益是指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法律保障社會公共利益 ,也就是保版護全體人民權的共同利益 ,保護每一個公民的自身利益。公共利益原則是對依法自由行使權利原則和意思自治的限制,它要求商事主體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時不能損害公共利益,而且在某些情形下,還要求權利人負有為公眾謀利益的義務(比如專利法上的強制許可)。公共利益原則構成對依法自由行使權利原則和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
Ⅷ 世紀佳緣怎麼樣
世紀佳緣是一個嚴肅的婚戀網站,網站規模大、徵友效果反響較好,通過互聯網平台和線下會員見面活動為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及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單身人士提供嚴肅婚戀交友服務。
2011年5月11日晚,世紀佳緣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在美成功上市。2014年3月5日,世紀佳緣吳琳光表示將著力發展線下業務。 [1] 2015年12月7日,世紀佳緣與百合網合並,吳琳光任聯席CEO。 [2] 目前Barclays Bank PLC擔任特別委員會的財務顧問。Davis Polk & Wardwell擔任特別委員會的美國法律顧問,Walker擔任特別委員會的開曼群島法律顧問。Shearman & Sterling擔任Barclays Bank PLC的法律顧問。
網站定位
真實、純凈、嚴肅、高品位,世紀佳緣服務於真誠徵友的單身人群,並建立嚴格的身份認證機制和會員投訴機制,通過客服人工審核、技術屏蔽以及會員投訴等方式屏蔽不良會員,保證徵友會員的質量、徵友過程的安全,和在世紀佳緣徵友的效果。
網站願景
幫助海內外單身人士找到美好姻緣;
成為婚戀行業的旗幟和標准制定者。
網站理念
打造真實交友、嚴肅婚戀的平台,倡導永恆真愛、才子佳人的良緣;
舉辦豐富多彩、熱情洋溢的聚會,服務情趣高雅、真誠覓緣的會員;
承擔和諧社會、幸福家庭的使命,追求恆久美好、幸福一生的佳緣。
網站特色
會員發展速度從最初四、五萬的會員總量到4000多萬的會員總量,網站注冊會員增長迅速。
會員的基本素質最高,世紀佳緣的會員主體是高校研究生和都市白領
會員的徵友效果最好,由於會員素質高、動機單純,平均每天有5000-8000人把自己的徵友狀態改為「我找到了中意人選」,網站每天都會收到成功會員的感謝信和婚紗照片。
會員資料最真實有效,世紀佳緣是中國最早要求會員提交身份證明資料,用五星級去評定會員信用的婚戀網站,每個會員的徵友資料頁面都會標注該會員是否上傳了證件,上傳了哪些證件,直接體現了會員資料的真實程度。
線下交友活動規模最大,世紀佳緣將網路空間和線下交友活動成功結合,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線下活動覆蓋到105個城市,規模大,效果佳,千人以上規模的活動已經組織過百餘次。世紀佳緣還成功舉辦了7屆集體婚禮、數千人參加的中國首屆愛情運動會。繼北京地壇春節廟會萬人相親活動後,2010年10月和12月分別在上海和北京舉行了兩次大型的集體婚禮。
Ⅸ 國際商法案例
【參考結論與法理分析】 甲、乙之間不成立合同關系而成立好意施惠關系 , 乙應向甲承擔過錯侵權責任 ,風險自負不能成為抗辯事由。
《合同法》第 2 條第 1 款規定 :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 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依此規定 , 合同首先是一種協商 , 協議須經 當事人協商達成一致 其次 , 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協議 , 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協議 , 不屬於民法上的合同。平等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因此 , 諸如有關部 門與單位之間訂立的計劃生育協議、綜合治理協議等都不屬於民法上的合同 再次 , 合同是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不是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 義務為內容的協議也不屬於合同 , 如二人達成結伴出遊的協議 , 就不是合同。依合同 的概念可見 , 合同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在自由平等基礎上達成 的協議。合同只能由當事人在平等基礎上自由協商而訂立 , 當事人若不具有平等的 地位 , 若不是在自由協商的基礎上達成協議 , 也就不發生合同關系。 (2) 合同是雙方 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是以發生一定的民事法律後果即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 為目的以意思表示為基本要素的法律事實。所謂意思表示 , 是指行為人將其實施行 為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內在意思的外部表現 , 包括意思與表示兩方面 的內容。這里的意思也就是發生民事法律後果的效果意思。因此 , 法律行為的核心是效果意思表示 , 即當事人發生民事權利義務後果的意思表示 , 只要符合法律行為的成立生效要件 , 則當事人之間就會設立法律關系或者變更、終止已存在的法律關系。 合同是雙方的法律行為 , 因此 , 必須有當事人各方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即合意 , 才能成立。 (3) 合同以確立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為目的。當事人既可以通過合同設立權利義務 , 也可以通過合同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依合同所發生的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是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法律關系是一種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 具有法律效力。對合同關系而言就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 , 債權請求權以給付請求力、受領給付力、強制執行力、私力救濟力等為基本效力。由此可見 , 合同關系是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基礎的 , 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的權利義務關系 , 這是合同法律特性的應有內涵。 合同作為法律上的概念 , 其法律特性決定了合同關系不同於基於道德、宗教等發生的道德關系、宗教關系等。 在現實生活中 , 有的道德關系與合同極為相似 , 容易與合同相混淆 , 其中最典型的 就是好意施惠關系 (Gefaeligkdtsverhalmim) 。所謂好意施惠關系 , 是指當事人之間無意設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 而由當事人一方基於良好的道德風尚實施的使另一方受有恩惠的關系。好意施惠關系與合同存在以下相似之處 :(1) 二者都可以成為對方當事人受益的原因 , 當事人設立合同的結果為合法實現財產流轉或接受服務 , 因此合同是當事人受益的原因 : 好意施惠關系不為法律所禁止 , 並可以成為當事人受益的原因 , 因而施惠人不能要求不當得利返還。 (2) 合同以合意為本質特徵 , 好意施惠關系雙方當事人也存在一個 " 合意 ", 由此而言 , 好意施惠也往往具備合同的外形 , 德國學者 Efaupt 甚至認為 , 好意施惠關系可構成事實上的契約關系。① 但合同與好意施惠關系是不同的 , 二者存在以下主要區別 :(1) 合同主體須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 , 並需要履行理性人的注意義務 好意施惠人可以不具備合同所要求的行為能力。 (2) 合同盡管為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 , 但其法律效果為法律所明文規定 , 而且訂立合同的雙方必須有創設法律關系或產生法律效果的意向嚴而好意施 惠關系超出了對於一般人的要求 , 實施該行為的人屬於具有良好道德風尚的人 , 其目的不在於產生法律上的效果 , 而只是一種道德上好意使然 , 因此好意施惠行為不產生強制執行力 , 受惠人也不能請求施惠人實際履行 , 以免害及施惠人的行為自由。 (3) 合同可分為有償合同、無償合同、雙務合同、單務合同 , 並以有償合同、有對價的雙務合同為常態 而好意施惠關系一般是無償關系、沒有對價的關系。無償合同、無對價的單務合同與好意施惠關系容易混淆。區別合同關系與好意施惠關系的方法為 : 在有償的情況下 , 當事人的約定一般可構成合同 在無償的情況下 , 是成立合同還是成立好意施惠關系需要解釋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表示 , 並結合交易慣例與誠實信用原則及當事人的利益從受惠人的觀點加以認定。③具體言之 , 諸如贈與、無償保管、借用、無息借款等 , 雖然是無償的 , 但是牽涉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轉讓或財產交付 , 因使其成為合同法律關系 , 比較有利於提高當事人的注意標准 , 以及對對方當事人的約束 , 因此此類關系一般為無償合同 , 而不能成為好意施惠關系 僅與當事人提供某項 行為 ( 主要是作為 ) 相關的無償合同主要是無償委託合同 , 委託合同也不能構成好意施惠關系 , 因為委託合同一般是基於特殊人身信賴而發生的法律關系 , 且只有經過委託人的委託才可以發生 , 而好意施惠關系不僅不需要人身信賴 , 且往往不需要經過 " 委託 ", 單方面的施惠也可構成好意施惠關系 , 也正因為如此 , 如果施惠人也要受給付請求權的約束 , 則勢必嚴重限制當事人的行為自由 , 而且也會對於整個社會的法律 秩序及道德秩序的形成不利。在兩大法系 , 好意施惠關系以施惠人為受惠人提供某種便利服務為常態。總之 , 好意施惠關系並非合同關系 , 當事人之間沒有合同義務 , 因而不能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好意施惠關系雖然是道德關系 , 但一旦在好意施惠關系中發生了損害 , 則施惠人 也不能毫無干係。好意施惠行為畢竟使兩個此前相互自由的人存在某種程度的牽連 , 增加了受惠人或施惠人權益受侵害的幾率 , 因此 , 雙方當事人之間可能形成依照過錯原則或公平原則承擔侵權責任 , 但其由於施惠人有好意施惠的動機 , 因此在侵權責任構成上有其特色。在大陸法系 , 一般地認為 , 施惠人可能構成過錯侵權責任 , 但是 , 對於好意施惠關系中的侵權 , 對施惠人行為是否具備違法性的要求十分嚴格 , 一般地講應該區分受惠人所受的損害是財產利益損害還是人身利益損害而區別對待。 在受惠人的財產利益受損害時 , 只有當施惠人的行為被法院認定為是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 , 並且主觀上具備故意 , 才能構成侵權行為 : 在受惠人的人身利益受到侵害時 , 可以類推適用無償委託關系中受託人應盡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樣的注意的標准 , 換言之 , 施惠人也需要對一般過失行為負責。 本案中 , 乙在甲陷於困境時 , 加以援助 , 是良好道德風尚的體現 , 而乙絕無與甲之間成立具備法律拘束力的合同的意思。由於當事人之間沒有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合意 , 雙方之間也就不成立合同關系 , 甲不享有請求乙將其拉至目的地的權 利 , 甲也不能依違約責任請求乙承擔違約責任。因此 , 甲與乙之間成立好意施惠關系 , 乙因一般過失造成車禍而致甲傷殘 , 如果沒有免責事由 , 乙須對甲承擔侵權責任。 從案情看 , 甲搭便車之前已經發現或應該發現乙的車窗上貼著 " 新車新手磨合期 , 感謝關照 " 字樣 , 而且乙在甲上車前說 " 我是新手新車 , 你不害怕出事就上來 ", 甲未予理 睬而上車。從行為的本身看 , 乙已經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危險有足夠的預見 , 並已盡到足夠的提示義務 , 而甲默示同意 , 對此乙可否運用 " 風險自負 " 加以抗辯 , 以免除自己的侵權責任呢 ? ①筆者認為 , 該抗辯事由不能成立。首先 , 為體現對人身利益的優先保護 , 不僅免除人身傷害責任的合同條款無效 ( 《合同法》第 53 條 ), 而且好意施惠關系同樣不可提前免除未來的人身傷害責任;其次 , 所謂風險自負 , 是指當事人明知某具體危險狀態存在 , 而甘願冒險從事的行為。風險自負所面對的損害必須是可以避免的① 受害人與行為人都希望危險不要實現 , 特別是受害人一般存在僥幸心態。 在 " 風險自負 " 的情況下 , 只有在受害人故意或重大過失時才可免除行為人的責任。 若行為人有過錯 , 則可減輕責任。本案因乙的過失導致甲傷殘 , 盡管甲為自負風險行 為 , 但是並不能免除乙的責任 , 考慮到甲、乙之間好意施惠關系的無償、符合善良道德的要求的特點 , 基於公平的角度考慮 , 甲的傷殘後果損害應由雙方分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