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典發展
㈠ 我國刑法的演進過程
刑法是隨著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客觀地說,中國刑法的緣起可以追溯至4000多年前中國的第一朝代——夏朝。當時的夏王朝根據社會治理的需要制定了《禹刑》,這也是中國最早的刑法典。此後,中國歷經十餘個朝代,制定了數十部成文刑法典。比較著名的法典有《呂刑》、《法經》、《唐律》、《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其中,《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是中華法系的代表作,標志著中華法系走向成熟。
中國近現代刑法的變遷始於1911年。自1911年至今,先後頒布了《大清新刑律》、《暫行新刑律》、《中華民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6部刑法典和大量單行刑法、附屬刑法規范。中國現代刑法的演進始於新中國的成立,並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即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9年刑法典通過的形成階段,1979年刑法典的實施至1997年新刑法典通過的發展階段,以及1997年新刑法典實施至今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階段。三、中國現行刑法的時代特色
㈡ 為什麼新中國在建國三十年之後才頒布第一部刑法
新中國刑法的發展是同新中國的發展同步的。雖然說解放區也有刑法,但那時侯的刑法還比較零散,是局部性和地區性的,而且是處在戰爭環境,所以刑法是不成體系的。可以說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有刑法。建國至今,新中國刑法立法的發展大約分為三個階段:第一,1949年10月到1979年6月;第二,1979年7月到1997年3月;第三,1997年3月至今。這三個階段刑法立法有不同的特點。
1949年10月到1979年6月這一時期,新中國刑法立法有三個特點。
第一,這一時期中國沒有刑法典,只有寥寥可數的單行刑法。這幾部單行刑法是為了配合社會改革運動而頒布的。如195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她是為了配合鎮壓當時反革命運動而頒布的;195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它是為了配合「三反」、「五反」運動的;1952年的《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它是為了配合當時國民經濟的恢復而頒布的。
第二,判刑事案件時,定罪、量刑主要不依據法律而是依靠政策,因為法律在當時不健全。
第三,對刑法典開始孕育、起草。主要過程是:1950、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員會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指導原則草案》,試圖為刑法典的起草奠基。但這兩個文件在嚴格意義上不是立法,因為它們未進入立法議程,也沒有比較公開和廣泛地徵集意見。真正把刑法典提上議事日程的是從1954年《憲法》頒布後開始的。1954年10月到1963年10月,中間由於開展政治運動只有斷斷續續的立法工作。到粉碎「四人幫」第三部憲法頒布後,從1978年開始搭班子搞刑法典,到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
三十年才出台第一步憲法,是道路曲折的原因。
㈢ 中國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刑法典
法律分析:《大清新刑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近代刑法典,於1908年完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五十二條 判處罰金,應當根據犯罪情節決定罰金數額。
第五十三條 罰金在判決指定的期限內一次或者分期繳納。期滿不繳納的,強制繳納。對於不能全部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候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以執行的財產,應當隨時追繳。如果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實有困難的,可以酌情減少或者免除。
㈣ 刑法發展方向
刑法發展方向
輕刑化是人類進一步走向文明的體現,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加之國際形勢的影響,我國刑法典中的適用,也經歷了由嚴到寬的過程,且有進一步輕刑化的趨勢。作為社會安全保障的最後一道防線的刑法,其刑罰的寬嚴對社會穩定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多數人的觀念中,刑罰似乎只是用來懲罰犯罪者的,其實不然,刑罰的目的更多的是實現預防犯罪的目的。我國現行刑法典應借鑒國外經驗,體現輕刑化的趨勢。輕刑化的利弊,我們通過對周朝「明德慎罰」思想的詳細論述揭示周朝得以長久統治的奧秘,然後對歷史上較為繁盛的漢、唐兩代的輕刑政策加以論述,以增強此觀點的可信度。同時通過對秦、元、明因重刑而滅亡的歷史教訓更加突出減輕刑罰的重要性。在現代化建設中,重刑會給社會勞動者增加心理障礙,從而阻礙現代化建設之積極性,尤其是在經濟建設領域里,更應注意刑罰的尺度。
新的歷史時期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用刑方面都趨向於輕刑化,這是人類進一步注重人權和走向文明的體現,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加之國際形勢的影響,我國刑法典中刑罰的適用,也經歷了一個由嚴到寬的過程,且有進一步輕刑化的趨勢。作為社會安全保障的最後一道防線的刑法,其刑罰的寬嚴對社會穩定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輕刑化符合我國刑罰的目的
一個國家的刑法的任務往往與刑罰密不可分,而又與刑罰的目的息息相關。關於刑罰的目的,目前學術界沒有統一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一是懲罰說,認為刑罰的目的在於限制和剝奪犯罪分子的自由和權利,使他們感到壓力和痛苦,以制止犯罪的發生。二是改造說,認為刑罰的目的是通過懲罰的手段,改造罪犯,使其重新做人。三是預防說,認為刑罰的目的是預防犯罪,包括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四是雙重目的說,認為刑罰的目的是懲罰犯罪和教育改造犯罪人。五是綜合說,認為刑罰的目的是為了懲罰和改造犯罪分子,預防他重新犯罪,同時教育和警戒社會上其他分子。
不管怎麼講刑罰的目的,其實,懲罰就是手段,改造則是補救措施,而惟有預防才是刑罰的真正目的。我們認為刑罰預防可分為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兩種。
特殊預防是指對犯罪人適用、執行刑罰,預防其再次犯罪。其對象只能是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人。在特殊預防中,刑罰的作用表現為:(1)通過對極少數極其嚴重的犯罪
分子適用和執行死刑,使其不可能在犯罪,這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特殊預防方式,也是代價最高的預防方式,它不是實現特殊預防的主要方式。(2)通過對絕大多數犯罪分子適用和執行無期、有期徒刑、管制和拘役,在一定期限內剝奪或限制其人身自由,並在執行期間對其進行勞動改造和教育改造,以促使其成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3)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和執行罰金、沒收財產,使其失去再次犯罪的物質基礎而不能再犯罪。(4)通過對某些犯罪分子適用和執行剝奪政治權利,以防止其利用這些權利進行新的犯罪。
一般預防是指通過制定、適用和執行刑罰,防止社會上可能犯罪的人實施犯罪。其對象是沒有犯罪的社會成員。一方面,通過制定和頒布刑法,確立犯罪與刑罰之間的必然因果關系,使有犯罪意圖人的犯罪觀念受到抑制,不敢實施犯罪。另一方面,通過對犯罪分子處以刑罰,使犯罪和刑罰之因果關系具體化,從而其他有犯罪意圖的人,以達到阻止其犯罪的目的。
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刑罰的目的,不單純是使犯罪分子遭受一定的痛苦和損失,而是進行犯罪的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如果說刑罰是為了懲罰犯罪分子,那麼在執行的過程中,就沒有必要對其進行改造和教育。可見,刑罰只是手段,預防才是目的。例如,我國《監獄法》對監獄行刑的目的雖沒有明確的表述,但該法第1條和第3條分別規定了制定本法的目的是:預防和減少犯罪;監獄將罪犯改造為守法公民。在此既然已經明確了刑法的目的不在於對犯罪分子的單純懲罰,我們也就可以考慮減輕刑罰,從而走向輕刑化。
二、輕刑化的現實表現及其作用
(一)我國現行量刑制度中輕刑化的體現
我國刑法在量刑制度中一定程度體現了輕刑化的思想。我們知道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政策的思想,是我們黨和國家同刑事犯罪作斗爭的指導思想,也是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重要依據。現行刑法典中,無論是在刑罰的制定裁量,還是刑罰的執行過程中都始終貫穿了輕刑化這一基本思想。一方面,輕刑化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社會主義國家是消滅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階級社會。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制定刑罰的目的不是為了鎮壓而是為了更好的保障人民的權益,故而我國應適當減輕某些刑罰。另一方面,輕刑化也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尊重人的基本權利,發揚現代社會文明,都不應當適用重刑。特別是我國在加入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後,更應該考慮輕刑化問題。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政策的精神實質,就在於要分清不同情況,區別對
待,寬嚴相濟,以便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孤立和打擊少數,改造多數。我國現行刑法典應加強吸收借鑒外國輕刑化的成功經驗,從這一點上講,我國刑法典輕刑化這一基本思路是具有科學性的。
首先,從刑罰的制定來看,我國刑法典雖未將刑罰人道主義列入刑罰的基本原則,但這一原則卻在刑法的具體內容中得到充分體現,並且這一原則早已在學術界被公認。例如我國刑法典中創造性的設置管制刑,該刑罰措施使犯罪人不脫離家庭和工作單位,在原來的生活環境中接受改造;再者我國刑法典創造性的設立死緩制度,給某些犯罪人以生存的希望。這也是我國刑法輕刑化的特色。
在量刑制度中,我國刑法典規定自首、立功、緩刑等減輕刑罰的量刑制度也是輕刑化的表現。例如,刑法典第67條規定: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第68條規定:犯罪分子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查證屬實的,或者提供重要線索的,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刑罰,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免除處罰,犯罪後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自首和立功這兩項量刑制度,一方面,為犯罪分子自身提供了認罪和揭露他人犯罪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偵查機關偵破案件的效率。根據犯罪人提供的線索,可以快而準的偵破案件,不僅為偵查機關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杜絕了案件拖延偵破期間犯罪分子對社會的再次危害。
此外,刑法典第72條到第77條對緩刑作了相應的規定。所謂緩刑,是指人民法院對判處拘役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其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如果認為暫緩執行原判刑罰,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則規定一定的考驗期,暫緩刑罰的執行,若在考驗期間未犯新罪、未發現漏罪,並且沒有違反法律和有關規定,原刑罰就不再執行的一項制度。可見,我國的緩刑制度是懲辦與寬大,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政策的重要表現。正確適用緩刑,有利於教育、改造犯罪分子,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
(二)現行刑罰執行制度中輕刑化的體現
在刑罰的執行過程中,我國刑法典還規定有減刑與假釋等執行制度,它們同樣屬於輕刑化的表現。減刑是指對判處拘役、管制、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期間,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
表現,或者有立功表現的,而適當減輕其原判刑罰的刑罰執行制度。刑法第78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減刑:(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動的。(二)檢舉監獄內外重大犯罪活動,經查證屬實的。(三)有發明創造或重大技術革新的。(四)在日常生活、生產中捨己救人的。(五)在抗禦自然災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現的。(六)對國家和社會有重大貢獻的。刑法典第81條至第86條對假釋也作了詳細規定。所謂的假釋是指被判處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一定時間後,如果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司法機關可以附條件地將其提前釋放的刑罰制度。正是由於有了這些刑罰制度,才使得犯罪分子能夠更好的改造。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政策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犯罪分子的強制勞動的政治思想教育改造的方法,把一切可以改造的犯罪分子統統改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新人,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逐步從根本上肅清反革命和預防、消滅犯罪。
三、輕刑化是歷史經驗的總結
(一)輕刑化是我國古代統治者長久統治的奧秘
古人早就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在我國歷史上最早實施仁政的周朝。如西周制定了幾個恤刑原則:(1)矜老恤幼原則。(2)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原則。(三)疑罪從輕惟赦原則。由於實施了這么一些「仁政」,西周統治者不再一味地對民眾施以酷刑,因而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統治。
西漢作為我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一個鼎盛時期,其寬刑仁政可謂功不可沒。漢文帝時,對秦代的刑罰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具體表現如下:(1)秦法中,大多數罪人都沒有確定的刑期,服勞役者往往終身不能解脫,漢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按照犯罪情節的輕重規定不同的服役期限,罪人服役期滿則當免為庶人(2)秦法規定,對罪人行施黥、劓、刖、宮四種殘酷的肉刑,漢文帝詔令廢除,黥、劓、刖三種肉刑改以笞刑代替。漢景帝時也進行了刑制改革,其主要內容是廢除肉刑,寬緩刑罰,正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西漢統治階級創造了世代稱譽的「文景之治」。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顛峰時代,從法制方面來看,唐朝之所以能保持長久的繁盛亦得益於刑罰的簡約。唐太宗在隋末的農民起義中,親眼目睹了農民軍的英勇斗爭。為了鞏固統治,唐太宗一方面加強和完善了封建的國家機器,另一方面,他比較注重掌握統治和剝削人民的限度。「為了有可能壓迫一個階級就必須保證這個階級至少有能夠維持它奴隸般的生存條件」唐太宗多少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常說
:「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宣而國亡」他說:人民之所以為「盜」是由於「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如果用「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焉」正是這種思想影響到唐朝後來的統治者,促使唐朝成為盛極一時的東方大國。
上述事實說明統治階級施行仁政,適當減輕刑罰或者說實行輕刑化,就可以維護較長時間統治甚至出現繁盛時期,而於此情形恰恰相反,歷史上各朝各代的衰敗、滅亡,亦無不是由於暴政、酷刑所致。
㈤ 中國何時有第一部刑法
《中華來人民共和國刑法》和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於1979年7月1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知上通過。1979年7月6日、7月7日兩部法律先後分別公開,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
㈥ 刑法頒布時間
1979年我抄國制定第一部刑法典
1997年對1979年刑法典進行了全面修訂。
此後,頒布了一個單行刑法(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又八次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對刑法進行修訂。
㈦ 我國古代最早刑法是誰發明的什麼朝代建立的
1、禹刑。具體是誰參與制定,已經不可考。
刑法起源有這樣的說法,"刑始於兵而終於禮"。這是對中國古代法獨特發生路徑的經典概括。在部族戰爭中產生的暴力行為方式作為刑罰,規范己方的軍事行為,維護己方的軍事利益,是為軍事刑法。而這種暴力方式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即通過刑罰懲罰犯罪確立正確的行為規范,是為刑法。
2、出處:《禹刑》僅見於《左傳》昭公六年。晉國的叔向在抨擊鄭國子產「鑄刑書」時提到:「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3、釋義:指的是夏朝的刑法,也是夏朝刑法的總稱。
4、內容: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從考證,漢代以後的典籍說夏朝的刑條很多,東漢鄭玄說:「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經有了「五刑」。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奴隸制五刑法——墨、劓、刖、宮、大辟。
分別指的是,在臉上刺字、挖掉鼻子、剜掉膝蓋、毀掉生殖器(男為去勢;女為幽閉)、死刑。這種對人的肉體進行殘忍懲罰的,統稱為」肉刑「,在漢朝時期被逐漸廢除(除了死刑),五代時期又逐漸興起。
5、發展:夏——《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稱,性質相當於現代的刑法典
商——《湯刑》是繼夏而起的商朝在開國之初制定,在立法思想上是《禹刑》的繼承和發展,罪例有三百條,最重的刑例是不孝。
西周——《九刑》是西周時期成文刑書的總稱,全書共分9篇。九刑基本沿襲商朝的五刑制度,又增加了贖、鞭、撲、流等四種刑罰,稱以上的九種刑罰為為西周的九刑。
5、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489014.htm
http://ke..com/link?url=9v_OGUZC1n3czkxa
http://..com/link?url=eYb5BpSOEpm7Jp6JF93fknXvpmDl9_UymOdmE0mkzjDFxu2vtJ_xair__mPBLN1VyQU8OmW
㈧ 中國大陸刑法典從清代到現在有哪些
1、清代《大清新刑律》
《大清新刑律》於1908年完成,但由於守舊派的反對,直到1911年1月25日才公布。不久清王朝即告覆亡,該律並未施行。它採用資產階級的刑法體例、刑罰制度和刑法原則。在刑法體例方面,分總則、分則兩篇。
在刑罰制度方面分主刑、從刑兩種,主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包括褫奪公權和沒收。 在刑法原則方面,採用了資產階級的罪刑法定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此外,還根據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情況,規定了有關妨礙國交、妨礙選舉、妨礙通訊、交通以及妨害衛生等方面的犯罪。
2、北洋政府《暫行新刑律》
《暫行新刑律》是北洋政府成立之初對《大清新刑律》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
1912年3月,袁世凱發布命令:「所有從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與民國國體抵觸各條應失效力外,余均暫行援用。」此處所指「新刑律」,即清末修律公布之《大清新刑律》。據此命令,北洋政府法部隨即擬定《刪修新刑律與國體抵觸各章條等並刪除暫行章程文》,並附列刪除各章條目,經呈袁世凱批准,並通令各司法衙門遵行,是為《暫行新刑律》。
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3、國民政府1928年《中華民國刑法》
該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共48章,387條。1935年1月1日又公布了經過修改的刑法,即所謂新刑法。其中總則編12章99條,分則編35章258條。
列舉了諸如竊盜、殺人等罪名,並針對各罪內容特別規定。學說上一般把刑法分則按照侵害法益的不同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數部分;在個人法益方面又常再細分為生命、身體法益、自由法益和財產法益等。
原則上本法總則部分的規定適用於所有法律的刑事規定(其他法律的刑事規定稱附屬刑法,即刑法以外之特別刑法),在分則的部分則列舉了基本的刑事處罰規定。
4、國民政府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
新刑法標榜「從輕主義」,對一般輕罪的處罰比舊刑法規定的有所減輕,但對於所謂觸犯反動統治秩序的行為則從嚴、從重處罰。
同時吸取了德、意、日帝國主義國家刑事立法政策中所謂「社會防衛主義」和「主觀人格主義」精神,宣稱犯罪原因在於人的生理素質和心理因素,主張應以主觀的犯罪動機,而不是以客觀的犯罪事實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
對所謂「內亂罪」以及「外患罪」、「殺人罪」、「強盜罪」等「危險極大」者,皆規定了懲罰「預備犯」、「未遂犯」和「陰謀犯」的條款。
特別增加了「保安處分」專章,對於所謂有犯罪行為或有「犯罪嫌疑」「犯罪危險」的人,可以借口預防「犯罪」或「再犯罪」,實行「社會防衛」手段,令其入感化教育處所。
5、新中國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
在 1950 年,我國就在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的主持下進行了刑法典的起草准備工作。刑法大綱草案是對新中國各項法律的高度概括,是日後刑法修訂的基礎
6、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㈨ 我國刑法典形成過程屬於法律編纂嗎
屬於法律編纂,我國沒有刑法典沿用發展的歷史,很多都是臨時編纂,這些內容有些是因國情編纂有些是借鑒前蘇聯的模式進行
㈩ 刑法典是哪年通過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於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並於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刑法有廣義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系的,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特別刑法指僅使用於特定的人、時、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國,也就是指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
2017年11月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始審議刑法修正案(十)。繼1997年全面修訂刑法後,中國先後通過一個決定十個修正案,對刑法作出修改、補充。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對刑法作出修改、補充,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極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刑法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狹義刑法是指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