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刑法
『壹』 公安機關有權處理非法圈地嗎
非法佔用土地,依法由國土機關管轄。
只有涉嫌犯罪的,才由國土機關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鏈接:《最高人民法院樓於審理破壞土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 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佔用耕地改作他用,數量較大,造成耕地大量毀壞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條的規定,以非法佔用耕地罪定罪處罰:
(一)非法佔用耕地「數量較大」,是指非法佔用基本農田五畝以上或者非法佔用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十畝以上。
(二)非法佔用耕地「造成耕地大量毀壞」,是指行為人非法佔用耕地建窯、建墳、建房、挖沙、採石、采礦、取上、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非農業建設,造成基本農田五畝以上或者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十畝以上種植條件嚴重毀壞或者嚴重污染。
第八條單位犯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非法佔有耕地罪的定罪量刑標准,依照本解釋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的規定執行。
第九條多次實施本解釋規定的行為依法應當追訴的,或者一年內多次實施本解釋規定的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的數量、數額處罰。
『貳』 信用卡沒出賬單可以提前還款嗎
信用卡未出帳單可以提前還款的,到時侯直接抵扣的。信用卡欠款要及時償還,否則會產生滯納金和利息的。
一、信用卡逾期的滯納金為最低還款額的5%。按月收取的.
二、信用卡逾期利息計算公式:信用卡逾期利息=上月消費額*逾期天數*0.0005
在上述信用卡逾期利息計算公式中有三個數,分別是逾期額度、逾期天數以及日息率。下面分別介紹這三個數的含義。
1.上月消費額
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信用卡逾期的計算額度不是欠款額,而是上個月的消費額。即,如果你上月消費1萬,即使已經還款9999,那麼,欠1塊也按照欠1萬來計算信用卡逾期利息。
所以,盡量不要產生信用卡逾期,否則,若是上月消費額很大,利息計算的基數太大。
2.逾期天數
因為信用卡逾期利息是按日計算的,所以信用卡逾期天數也很重要。逾期天數是指記賬日至當前賬單日的天數。
3.日息率
信用卡逾期利息的日息率是統一規定是,為日萬分之五,也就是0.0005。
農業隱含給信用卡未出賬單可以提前還款,登錄個人網銀後,頁面左上角點擊「返回經典版」,可通過以下四種方式歸還農行信用卡欠款:
1.信用卡自助還款:點擊「信用卡」->「信用卡還款」->「信用卡自助還款」可歸還本人或他人農行信用卡人民幣欠款 。
2.信用卡約定還款:點擊「信用卡-信用卡還款-約定還款設置」可申請自動償還本人的信用卡(主卡)。
3.信用卡跨行還款:點擊「信用卡-信用卡還款-信用卡跨行還款」,該信用卡需要簽約他行支付協議(暫不收費)。
4.信用卡購匯還款:點擊「信用卡」->「信用卡還款」->「購匯還款」可使用人民幣賬戶購匯償還外幣欠款。
溫馨提示:對他行信用卡的還款需要在「轉賬匯款-單筆轉賬」下操作。
拓展資料:
信用卡(Credit Card),又叫貸記卡。是一種非現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簡單的信貸服務。
信用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可以到特約商業服務部門購物或消費,再由銀行同商戶和持卡人進行結算,持卡人可以在規定額度內透支。
我國有關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信用卡規定的解釋》)規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業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具有消費支付、信用貸款、轉賬結算、存取現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電子支付卡。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正式實施,規定信用卡標准英文名為Credit Card 。
信用卡一般是長85.60毫米、寬53.98毫米、厚1毫米的的特製載體塑料卡片,正面印有發卡機構名稱、有效期、號碼、持卡人姓名等內容,背面有晶元、磁條、簽名條。
持卡人可以憑信用卡向特約單位購物、消費和向銀行存取現金。
持信用卡消費時無須支付現金,待賬單日(Billing Date)時再進行還款。
信用卡分為貸記卡和准貸記卡,貸記卡是指持卡人擁有一定的信用額度、可在信用額度內先消費後還款的信用卡;准貸記卡是指持卡人按要求交存一定金額的備用金,當備用金賬戶余額不足支付時,可在規定的信用額度內透支的准貸記卡。所說的信用卡,一般單指貸記卡。
信用卡 網路
『叄』 圈地做墓地算違法嗎
近日,根據當地群眾舉報,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聚台崗村,有某知名人士在聚台崗村以東數百米外的麥田地修建私家陵園,青磚灰牆,地基扎了一米多深,外砌三米多高的圍牆,圍成近長方形,佔地約15餘畝,涉嫌違法佔用農田。
陵園正門壽安門
當地村民透露,此陵園是2016年左右對祖墳進行翻修並擴墳,在祖墓南北有兩條大道,在村裡人看來,這一前一後東西兩條大道遠遠望去像兩條轎桿,中間的祖墓像一頂轎子,前有照後又靠,有橋有水有土崗。當時也砍掉周圍一些名貴的松柏,種上了數百棵白楊,還專門聘請兩名保安24小時全天候負責陵園看護,一人一月六千元。
一名前來參觀的村民稱:「不愧是搞房地產的」「此前墓地非常豪華:假山、噴泉、古樹等價值數百萬元,不知為何,突然把這些東西全部撤除,換栽了現在陵園門口的白楊樹,整個墓地下來至少約1000萬元,而且還請來知名風水師。陰宅都這么豪華,有錢真好。」
陵園後門
有專業人士認為,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非法佔用耕地、林地等農用地,改變被佔用土地用途,數量較大,造成耕地、林地大量毀壞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土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非法佔用耕地「數量較大」,是指非法佔用基本農田五畝以上或者非法佔用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十畝以上。
對於著名企業家非法佔用農田約15畝,花巨資違法建設自家祖墳,當地群眾意見很大。中央多次要求清查整改違建別墅,但是當地政府和部門「網開一面」,導致「壽安門」內僅拆除部分地面建築,沒有按要求將固定圍牆清理,有悖中央要求。群眾希望政府部門和司法機構,對照法律規定,對這種已經構成非法佔用農用地罪的行為進行嚴肅追究。
『肆』 列舉中國古代四個最重要的社會階層
中國古代社會階層之分析 古代中國,社會民眾,三教九流,有「官、民」之別,有「九儒、十丐」之分,有「丘八、臭九」之說,但細想大約可分成「士、農、官、商」等階層,其中,「官」為政治群體,「士」為文人階層,「農」以農耕為生,而古代中國尚未形成大工業機器化生產,「工」或許只是些手工業生產者,可與「商」者歸於一類了,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僧眾、軍隊什麼的。階層的劃分,或許可根據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界定,或許可根據社會地位和作用而細分,但無論何種分法,其對社會資源的取得和分配方式應該是「核心」了。 一、士人階層 古代中國的士人階層,有著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薪火相傳」的偉大作用,有著「為往聖繼絕學、開萬世之大道」的歷史意義……這些話對極了。而我覺得「士人」是在政治上具有依附性、在經濟上具有寄生性的階層。士人不耕不織,參與知識"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官僚預備隊。學而優則仕,士人是知識階層,他們學習知識,想利用知識,搏取社會及政治資源或養活自己之本錢,金榜題名可梯步青雲,久困屋場矢志不移,道不盡「紅道」滄桑。而從游說致仕到薦察徵召,再到科舉,殊途而同歸,大者可圖經世濟邦之志,小則做官可得官俸作稻梁謀,最不濟也可做人師取得一定束侑……以讀書換取功名應該是士人取得社會資源的主要方式,他們對政治或官僚階層的依附是顯而易見的。 古代中國"政府"對士人的驅籠之術,也是士人缺乏獨立性人格形成的卓有成效的機制,比如科舉取士的十年寒窗對志氣的消磨、比如「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利祿化的引誘,比如政治清議(尚未形成組織化的協商制),甚至籠絡一些名流去修《四庫全書》什麼,讓他們老死或軟禁於文字間,哪有時間去放PP?……由此,古代士人只配做人臣,不能做人君,落第的秀才比不上流氓劉邦,並且仕途淹塞成了士人心口永遠的疼。這些士人窮則奮發,舒則苛安,志氣消殆,寒酸味起,思之多多,顧慮重重,前有誘餌,後有撫慰,寧願守株待兔,也不願辟道而行,缺乏大胸襟和鋌而走險的精神……他們習慣於攀龍附鳳,做個謀士,不敢獨樹一幟,逐鹿中原,最不濟附個風雅,自我陶醉一番。當然,話兒也不能絕對,中國士人中也有「士」之風骨,也有剛直不阿、疾風板盪之人,但曲學阿世之人更多。 二、官僚階層 在中國古代專制統治的權力生活中,確有部分官僚出於對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出於對儒學道義的信仰,為社稷民瘼而修身齊家治天下,但官僚的權力系統應該是其世俗層面的本義。中國古代有著「家天下」的體制背景,武王伐紂得天下後,大封同姓,同室子孫若非傻蛋便可封侯獲得領地,而古代中國同室操戈的兄弟政治、外戚入政的舅爺政治屢起,如漢之諸呂亂政……至今清宮戲還在被人津津樂道。而由士入仕者,多能熟練運作裙帶門生的馬弁政治,甚至政府(如宋朝)為獎勵朝臣也曾推出什麼恩蔭制度……由此可見,官僚階層對社會資源的取得大多因何而來,這是權力資源的獲得。而基於此,再加上士人階層的知識分子過剩(並非多而是擠於一橋),權力之爭成了中國古代官場的風景之一。比如頗為盛行的黨同伐異的黨爭,並且君子常被小人打倒,因為君子有所顧忌,小人不擇手段——這叫政治上的格勒善法則…… 而權力資本是可生息的。古代官僚們往往俸祿微薄,靠那麼點工資是無法過上維持其身份相應的生活的,因而貪污成風(高薪可養廉?),而基於權力的「官」成了一種極具升值空間的資源,比如賣官,政府賣私人也賣,如漢武時因國庫空虛而以官爵出售集資……當官爵可以用來投資生財時,「官」不是一種權力資源還能是什麼?——這並非一個"腐敗"所能了得! 此外,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中國古代官僚講權勢講德治不講法治,觀中國歷史,中國古代的所謂法律往往是帝王權力的延伸,從戰國李悝《法經》到《大清律例》,都是刑法典,是執行權力意志和維護治安的工具,而沒有基於平等、公正、契約觀念上的《民法》什麼的;中國古代官僚常常將道德上升到法的地位,以道德懲罰代替法律適用,以道德評價代替社會理性,重團體利益而輕個人利益,一遇到問題愛找陣營立場,愛說道德是非,不愛說理。 三、農民階層 農民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但過著最為貧苦的生活。作為與官僚體系相對立的群體,農民階層獲得社會資源與分配的方式主要基於土地,這有著某種根的寓意。古代中國是農耕之國,農業生產技術低下,土地是農民唯一的生產工具和資源,因而,農民階層的生產無法擴大再生活,只在同一規模上,年復一年地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只是生存和生命的延續,只要「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就滿足了,而無發展及「申張權利」之願景。 民以土為根,於是,矛盾由此而衍生,多出身於官僚的豪族大行兼並土地之「圈地運動」,農民土地流失,甚至出現了「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無立錐之地」的風景。豪族擁有土地而自己並不耕種,而將其租給農人(佃農),按時收租而已。由此,一方面政府改革往往從田地始,搞一些減田賦、井田制什麼的;一方面「有田可耕」的土地革命成了農民階層的最大的夢想,眾多起義者便祭起了「均田同耕」之類的大旗。農民缺乏資源,再加上水旱之災、賦稅之重,民生疾苦非可一言道盡。這種土地所有制,使「耕者有其田」成了欺騙農民階層最大的謊言。 農民階層對權力往往是敬而遠之的。在官本位的中國,農民養活了官僚階層卻被官僚而牧之,他們的民生權利始終缺席,總是處在被官僚階層愚弄、教化、忽視的弱勢位置上,甚至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他們木訥、順服、麻木,「民生」成了他們最大的悲哀。《秋菊打官司》與其說是中國農民 「官民」意識的覺醒的小芽兒,不如說是一幕黑色的幽默。 四、工商階層 可以說古代中國有的只是「賤商、官商」傳統,而遠沒有工商文明。據說中國商人是出於周武後殷商遺民失去土地,為生計不得不從事產品買賣的群落,古代「賤商」主要表現在:首先,政府對商人經濟活動的羈絆與利潤剝奪,如漢唐的坊市制度、鹽鐵等壟斷政策、「宮市率市」等稅收等;其次,在政治上的壓迫,如將商列為四民之末,不得與士大夫官僚同起同坐等;三是在社會輿論(道德)上的歧視,如說商人為奸詐之徒,「為商之人,心多巧枉,聚商之處,俗多淫靡」等……由此,一些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就步履艱難了,一些工商業從業者,只能總結些「旱則資舟」之類的生意經了,而真正的工 商文明哪兒有生長的土壤?——也就談不上什麼尊重財富、財產所有權、公平、契約什麼東東了。 而令人奇怪的是,在如此商文化背景下,中國官商竟屢禁不止大為盛行。在古代中國,生財之道往往不是依靠經濟規律,而是依靠政治手段,比如官僚階層入商,這些官人剝削民膏而完成了積原始累,但當時中國產業幼稚,無法投資,於是官人開始放債生息了,於是受官僚公開或私下保護的民間高利貸風行,從而形成了頗具規模和廣泛性的的中國金融經濟形式……比如什麼紅頂商人、比如什麼權錢交易,官商使權力成為中國工商經濟中最大的資源,特權和壟斷成了其特色。 工商經濟,無法躲開財產所有權問題,財產所有權從何而來?是否受到合法的保護?……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古代中國只有一個字「政治」。漢文帝曾說:「能富通者在我也」……政治權力,使中國工商經濟在財產權上有著劫掠的色彩,並且,(富可敵國的商賈受帝王妒忌而慘遭收為國有的抄家,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有的),權力使
『伍』 農村土地被他人侵佔是違反了哪條規定
非法侵佔土地使用權違反的法律、法規條款:
1、《土地管理法》第2條
第三款:「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2、《土地管理法》第43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但是,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前款所稱依法申請使用的國有土地包括國家所有的土地和國家徵收的原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3、《土地管理法》第44條
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的道路、管線工程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國務院批準的建設項目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國務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該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機關批准。在已批準的農用地轉用范圍內,具體建設項目用地可以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
本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4、《土地管理法》第53條
「經批準的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國有建設用地的,建設單位應當持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有關文件,向有批准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經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5、《土地管理法》第55條
「以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單位,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標准和辦法,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費和其他費用後,方可使用土地。自本法施行之日起,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百分之三十上繳中央財政,百分之七十留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都專項用於耕地開發。」;
6、《土地管理法》第57條
「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需要臨時使用國有土地或者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在城市規劃區內的臨時用地,在報批前,應當先經有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土地使用者應當根據土地權屬,與有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簽訂臨時使用土地合同,並按照合同的約定支付臨時使用土地補償費。
臨時使用土地的使用者應當按照臨時使用土地合同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並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築物。
臨時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過二年。」;
7、《土地管理法》第59條
「鄉鎮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農村村民住宅等鄉(鎮)村建設,應當按照村莊和集鎮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建設用地,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並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六十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8、《土地管理法》第60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興辦企業或者與其他單位、個人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共同舉辦企業的,應當持有關批准文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批准許可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按照前款規定興辦企業的建設用地,必須嚴格控制。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按照鄉鎮企業的不同行業和經營規模,分別規定用地標准。」;
9、《土地管理法》第61條
「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批准許可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10、《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1條
「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建設單位應當根據建設項目的總體設計一次申請,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分期建設的項目,可以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的方案分期申請建設用地,分期辦理建設用地有關審批手續。」;
11、《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2條
「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佔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國有建設用地的,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時,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建設項目用地有關事項進行審查,提出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報批時,必須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報告。
(二)建設單位持建設項目的有關批准文件,向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擬訂供地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應當報上級人民政府批准。
(三)供地方案經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向建設單位頒發建設用地批准書。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合同;劃撥使用國有土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向土地使用者核發國有土地
土地使用權是屬於個人或者的單位的財產,有憑借土地取得合法收益的權利。由於集體土地,即使是土地使用者,也是不得將土地非法轉讓給費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的。
(5)圈地刑法擴展閱讀:
《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條 違反上地管理法規,非法佔用耕地改作他用,數量較大,造成耕地大量毀壞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據處或者單處罰金。
第三百四十六條 單位犯本節第三百三十八條至第三百四十五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節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土地管理法》規定:
(1)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
(2)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罰款;對非法佔用土地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超過批準的數量佔用土地,多佔的土地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各地千方百計地招商引資,引進工業項目,必然涉及廠房建設、土地使用等問題。由於土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有限性以及國家對耕地的嚴格保護,土地徵用不僅受到國家用地指標的限制,而且受到項目內容的制約,加深了經濟發展與土地需求之間的矛盾。於是,一些當事人便繞開國土部門直接與村委會或村民小組簽訂土地租賃協議,造成違法用地的蔓延。
還有一個原因,是征地拆遷與高額補償利益的驅使。由於國家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各地投資建設經濟開發區,帶來大量的征地拆遷。
不少人覺得有利可圖,於是以各種形式與村民小組或村委會簽訂土地租賃協議,名義上是發展種植業、養殖業以及觀光農業等項目,其真實意圖是為了牟取征地拆遷高額補償款。不法分子通過「以租代征」的形式進行「圈地」,租而不用,租而不耕,等待合適時機再高價轉讓或獲取高額拆遷回報,造成農村大量土地資源浪費。
對於如何預防和減少違法用地現象的發生,首先應強化農業用地管理,嚴禁非農項目出租。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耕地一旦被毀,將很難恢復。地方政府應強化農村土地的管理,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規范土地出租行為,引導基層組織和農民依法流轉土地,並用於農業項目的開發,嚴禁擅自將耕地出租於非農項目建設。
同時,建立土地責任制度,鄉鎮政府應當與村委會簽訂保護土地責任狀,並將其納入幹部考核,進一步明確責任,使得鎮村二級切實擔負起保護土地的第一責任人職責,對於不履行職責,造成違法用地的,應當依法依紀問責追究,給予嚴肅處理。
「還應加強動態巡查監管,嚴懲非法用地行為。國土部門應建立土地巡查員制度,加強與鄉鎮政府、基層村組的聯系,強化日常巡查,實行動態監管,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理。」同時,加強與公安、檢察、法院、住建、農委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充分藉助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對違法用地及時查處,對違法建設及時拆除,對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時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形成查處、打擊合力,預防和減少違法用地現象的發生。
『陸』 歷史高二
1. 西歐各國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響
(1)原因:① 經濟根源是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對貨幣的需求量增加。② 社會根源是《馬可•波羅游記》的流傳,刺激了歐洲人到東方去實現黃金夢。③ 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商路,造成商業危機(2)影響:① 引起「商業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區擴大了經濟文化和貿易往來,商路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② 引起「價格革命」:新興資產階級獲得暴利,封建主衰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③ 西歐殖民者對亞、非、美三洲進行殖民掠奪,將大量財富運往歐洲,轉化為資本,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貧困和落後。④ 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性
2. 葡萄牙、西班牙兩國在新航路開辟方面走在前面的原因分析
(1)兩國都在大西洋沿岸,這一地理位置有利於他們向海外發展。(2)兩個國家都掌握航海技術,特別是葡萄牙在航海技術上比較先進。(3)兩國都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必需的裝備。(4)新航路的開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緒有關,他們在對外擴張時也把傳播基督教作為自己的精神動力。3. 15~16世紀殖民活動的基本特點及影響
(1)最主要的殖民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2)殖民活動區域:重點區域是美洲地區,特別是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該地區的殖民分割。其次是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嶼和印度沿海地區。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控制了馬六甲,在東南亞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竊據中國澳門;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第三,葡萄牙佔領非洲沿海一些地區。總之,新航路開辟到哪裡,殖民擴張活動就延伸到哪裡。(3)殖民活動的內容和特點:第一,奴役和屠殺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奪殖民地財富。第三,奴隸貿易。奴隸貿易一方面滿足殖民者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販賣奴隸活動本身也給殖民者帶來了巨額的利潤。第四,葡萄牙因國小、經濟落後而侵略對象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大國,因此採取以侵佔軍事據點為主,同時又採取壟斷商路、建立商站、進行欺詐性貿易的辦法掠取大量財富。而西班牙除了掠奪金銀和進行奴隸貿易外,還發展大種植園,生產單一農作物,這成為16世紀西班牙的三大財源。(4)影響:第一,早期殖民掠奪給殖民地帶來的只有貧窮和災難,並沒有帶去先進的生產方式。第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掠奪的財富用於購買義大利、法國、荷蘭、英國的商品,結果西、葡衰落下去,而在荷、英、法等國轉化為資本,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起來;同時,殖民國家的爭奪商業和霸權的斗爭也激烈起來。
4.「資本原始積累」
(1)含義:資本的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前,通過暴力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和貨幣積累的過程。
此中包含二層意思,一是形成龐大的僱用工人隊伍,一是財富的積累。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起點。(2)方式:主要通過對農民土地的掠奪(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掠奪殖民地、販賣奴隸、發行國家公債等方式實現。這樣使大量生產資料和貨幣集中在資本家手裡,轉化為資本,又造成龐大的雇傭工人隊伍,加速了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雖然充滿血腥和暴力,但這是符合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現象。
(3)資本原始積累分為兩個階段:14、15世紀的歐洲,由於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結果在威尼斯等城市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15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至19世紀初,新興資產階級通過暴力手段來加速這種原始積累過程,結果不僅使手工工場在西歐廣泛建立,還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7. 簡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必然性,並簡述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的情況。
(1)必然性:
① 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的中心。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資本,英國具備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經濟基礎。
②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金融家、銀行家、大商人和工場主,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那些在農村僱工經營牧場或農場的農牧場主,有的經營工業和商業,被稱為新貴族。新貴族同其它資產階級成員有共同的利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使英國具備了革命的領導階級。
③ 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厲行專制,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又實行宗教專制,特別是迫害「清教徒」,由此造成了政治上的緊張局面。這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成為歷史的必然。
(2)確立的情況:
① 從1640年到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斗爭,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
② 1688年「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在議會中的權勢,通過一系列法案來限制王權。1689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大權,「君主立 憲制」在英國出現。
③ 此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和發展。18世紀初,英國的內閣制開始形成。
8.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具體使命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掌握:
(1)政治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由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國會立法治理國家。
(2)經濟上:廢除各種封建特權,尤其是商品專賣制度,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3)宗教上:反對宗教專制,既反對原來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反對斯圖亞特王朝恢復天主教的政策。
英國革命的進程圍繞著這些方面的矛盾展開,英國革命的成果實質上是這些使命的完成。
9.英國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與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都鐸王朝時期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產生,封建制度解體的時代。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需要在強大王權的支持下發展自己,面對封建割據勢力,都鐸王朝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王權。面對強大的封建割據勢力,國王只能依靠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支持,王權與封建割據勢力的矛盾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王權與資產階級建立了同盟,都鐸王朝在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同時,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以加強國家實力和滿足資產階級要求。因此,都鐸王朝的專制統治,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王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已基本解決,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因此,斯圖亞特王朝對資產階級實行各種限制,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0.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用清教作為反封建斗爭思想武器的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所以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是由當時社會和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1)中世紀的歐洲,政教合一,意識形態主要依靠「宗教神學」。17世紀英國群眾的宗教情感依然十分濃厚,信仰清教的不僅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還有手工業者、農民和平民。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利用清教來號召、發動和組織群眾。
(2)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還比較弱小,他們在政治上還不夠成熟,在理論上還不能用明確的語言提出非宗教的政治綱領,在組織上還未能形成自己的政黨來發動和組織群眾,因而也需要採用宗教異端的形式。
(3)加爾文教宣揚商業活動是「神聖」的使命,廢除「偶像崇拜」的華美儀式及討厭的教會勒索,主張建立民主教會,這一切都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信仰和傳播清教在英國成為一場非常廣泛的社會思想運動。
11. 結合史實說明早期殖民擴張的特點
(1)早期的殖民擴張形成了商業資本主義的殖民高潮,從16世紀開始,英、法、荷等國為拓展海外貿易,積極搶占海外殖民地。
(2)殖民擴張的手段野蠻、殘暴、原始,歐洲殖民者所到之處都進行大肆屠殺、搶劫和掠奪,他們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在殖民地犯下了滔天罪行。
(3)早期殖民擴張的積極結果是撒下了資本主義的羅網,把美洲未被開發的地區,大洋彼岸缺乏中央集權的自我保護的民族國家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12. 殖民帝國興衰的歷史教訓
(1)國內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實力強弱決定了殖民戰爭的勝敗。葡萄牙衰落的主要原因在於本國沒有雄厚的工業基礎,也就沒有軍事實力保衛自己的殖民利益。西班牙對外戰爭的失敗也主要是因為國內工商業的衰落。而荷蘭之所以敗給英國,是因為荷蘭是商業國家,沒有工業基礎,而英國則是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工農業資本主義有了相當的發展。勝利屬於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家。
(2)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制度強大,資產階級統治比封建專制統治強大。葡、西退出歷史舞台,法國在七年戰爭中的失敗,英國的稱雄,正好說明了先進制度的勝利。
(3)國內文化思想的進步、思想意識的解放,也是決定殖民戰爭勝利的因素。經過宗教改革的英國,清教徒開始移民海外。他們所具有的那種個人奮斗、樂觀進取的精神必然在殖民戰爭中取得勝利。
13. 啟蒙運動起源於哪個國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比較他們觀點的異同點。
起源:英國霍布斯:代表作《利維坦》觀點:社會契約、不反對君主專制、無神論但又主張藉助宗教維持社會秩序洛克觀點:社會契約、三權分立相同點:都主張社會契約不同點:霍布斯不反對君主專制;洛克提倡君主立憲制
14. 啟蒙運動出現高潮的背景是什麼?列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指出他們思想的共同點。
(1)背景: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資產階級力量增強。但同時,法國又是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堡壘,專制主義、等級制度盛行。作為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無權。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許多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對舊體制發起了猛烈沖擊,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啟蒙思想。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① 伏爾泰: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主張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
② 孟德斯鳩: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弊端;明確提出三權分立學說共同點:反對封建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都代表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③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政治觀點: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
④ 狄德羅:主編《網路全書》,其書內容反映啟蒙思想的特徵:宣揚科學和理性,反對迷信和專制。網路全書派形成了法國啟蒙運動的高潮。
(3)共同點:用理性主義反對黑暗的現實,集中力量批判專制主義、政權主義、號召消滅專制主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延伸•拓展
15. 比較盧梭與伏爾泰、孟德斯鳩思想的不同點及其產生不同的根源。
盧梭:出身貧寒,代表了法國中、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在政治上無權,經濟活動又與封建制度相沖突。因此,他們強烈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實行民主政治。所以盧梭主張「人民主權」,提倡人民直接擁有國家主權和立法權的民主共和制度。伏爾泰、孟德斯鳩:出身富裕家庭,生活於法國的上流社會,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法國的等級制度下,大資產階級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但在政治上無權,經濟活動與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他們反對君主專制但不一定要推翻君主統治,政治主張:社會契約、君主立憲。
16. 啟蒙思想為什麼最早發源於英國?法國為什麼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
(1)發源於英國的原因:17世紀,英國資本主義最發達,在此經濟基礎之上,英國最早出現啟蒙運動;17世紀中期,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啟蒙思想由此產生了。
(2)法國成為中心的原因: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封建專制制度更加腐朽,封建統治陷於全面危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許多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對舊體制發起沖擊,眾多的啟蒙思想家把歐洲的啟蒙運動推向高潮,法國因而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
17. 比較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不同點
① 時代背景不同: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產物。② 基本思想不同:文藝復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天主教會,針對天主教會以神為中心,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強調「人性」,主要反對的是天主教神學思想,歌頌人生的價值和提倡人的尊嚴,所追求的是以「人性」為中心的現世幸福;啟蒙運動把斗爭矛頭既指向天主教會,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強調「理性」。主張的核心是反封建制度,斗爭的目的既要消滅專制王權和天主教的世俗權利,又要建立保證他們所要求的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的新制度。
18. 為什麼說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發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1)從時代背景上看:文藝復興發生在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為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首先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展開反封建斗爭,當時資產階級還沒有一套成熟的理論,於是他們借用古典文化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啟蒙運動發生至17~18世紀,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愈加受到封建專制的阻礙,因而,資產階級提出了反封建的,完整的思想體系。
(2)從基本理想上看:文藝復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教會,強調人性。啟蒙運動的核心主張是反封建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啟蒙運動是對文藝復興運動的繼承、發展,它的思想主張更系統,更全面。
(3)從影響上看:二者都是近代兩大思想解放運動,都對新興資產階級取得政治上、經濟上的統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備,文藝復興對後來的啟蒙運動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啟蒙運動不僅反對封建專制,而且為新制度的建立勾畫了藍圖,極大地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潮流的發展。
19. 法國大革命期間,各派是如何改造法國的?
(1)君主立憲制的統治:初步改造法國政治上: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會和世俗的封建特權。經濟上:沒收教會和逃亡貴族財產,取消關卡,規定一切公民和財產都應納稅;取消一些農民的一些封建義務,但沒有廢除封建地租,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法律上:頒布《人權宣言》(1789)頒布《1791年憲法》。
(2)吉倫特派的統治:進一步改造法國軍事上:瓦爾密戰役——制止外敵入侵政治上:宣布實行「普選制」,召開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處死路易十六經濟上:頒布新的土地法,進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3)雅各賓派的統治:革命激進措施頒布法令,摧毀封建制度。實行恐怖政策(政治恐怖、經濟恐怖)發布總動員令,宣布處於緊急狀態
20. 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鞏固
(1)法國大革命取得的成果主要有:① 制憲會議在君主立憲派的領導下,運用立法手段,對法國進行了初步的改造:通過廢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對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改造;發布《人權宣言》,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改造;頒布《1791年憲法》,對國家體制進行改造。② 吉倫特派執政時期,廢除了君主制,成立了法蘭西共和國,處死了國王。③ 雅各賓派專政時期,頒布法令,摧毀了封建制度,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實行恐怖政策,挽救了革命和共和國。
(2)成果的鞏固:① 熱月黨人時期,維護了共和制,保護了革命成果。② 拿破崙時期進行財政改革;頒布《拿破崙法典》等法律;同反法同盟國家進行戰爭,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21. 拿破崙是如何統治法國的?
(1)對內政策背景:督政府的統治導致法國革命成果危在旦夕。內容:① 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② 經濟上:改革財政,建立法蘭西銀行,鼓勵工商業發展 ③ 法律上:重視法制建設,注重依法治國。公布《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 ④ 文教上:重視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
(2)對外政策:不斷的對外戰爭早期戰爭:拿破崙帝國與反法聯盟的多次戰爭後期戰爭:拿破崙力圖建立一個歐洲大陸體系,擴大戰爭,進攻西班牙、俄國等國。
22. 法國大革命中對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了怎樣的改造,試作簡要評價,從中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1)君主立憲派:取消教會、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取消關卡,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封建制度,但農民的土地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2)雅各賓派:宣布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出售,地價在10年內付清,農村公有土地可按當地人口分配,無條件地廢除一切封建權利。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鞏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但由於把土地分成小塊賣給農民,使法國小農經濟長期占優勢,造成法國農業的落後和農民的貧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嚴重影響了法國工業化的進程。結論:資產階級革命是以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為目的,評價的標准應放在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基點上,而不應以是否滿足農民無償得到土地的要求為標准。
23. 比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點
歷史背景不同:法國是當時歐洲大陸上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不僅有規模巨大的手工工場,而且有的工場技術水平達到了工業革命開始時的水平。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英國革命前,資產階級思想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法國的啟蒙運動不僅包含反封建的戰斗精神,而且從理論高度闡述了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學說論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思想。
領導階級不同:法國資產階級獨立領導了這場革命,資產階級一開始就提出了以制定憲法來限制王權的政治綱領。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各階級相繼表現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國革命的激烈程度超過了同一時期的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影響也是難以估量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領導,最後通過政變建立起了資產階級專政。法國大革命遭到歐洲許多君主制國家的聯合武裝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現了違反資本主義的原則,限制資產階級的現象。而英國革命爆發時,歐洲大陸正在進行30年戰爭,英國革命遇到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在法國大革命中,人民群眾的三次起義,把革命不斷推向深入。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資產階級就無法戰勝國內外封建勢力。
24. 評價雅各賓派的統治政策
(1)雅各賓派的土地政策,使數十萬法國農民變成了小塊土地私有者,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它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新高潮的標志。雖然這一措施沒有滿足農民無償分配土地的要求,不能完全解決農村的土地問題,但在爭取農民對雅各賓派的支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打擊了反對法國革命的國內外敵人。
(2)恐怖政策是雅各賓派在內憂外患空前嚴重的情況下被迫採取的措施。積極作用:它以暫時犧牲資產階級的某些利益為代價,滿足了群眾的某些要求:在經濟上使囤積居奇和哄抬物價的投機行為得到遏制,經濟混亂的局面得到一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亂被平息,基本上趕走了外國干涉軍,穩定了法國社會秩序,使共和國的危機得以解除。負面作用:在經濟上存在負面作用,經濟問題必須用經濟方法才能解決,行政手段只能起輔助作用,單一的行政手段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在政治上打擊面過寬,造成人人自危;危機過後,雅各賓派以恐怖政策排除異己、維護權力,最終喪失民心。
25. 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和條件
革命背景和條件:物質基礎: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基礎:美利堅民族的形成思想基礎:啟蒙思想的影響階級基礎: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和壯大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6. 如何正確看待美國1787年憲法
(1)從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看:通過1787年憲法,美國率先建立了聯邦制、三權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聯邦制賦予聯邦政府強有力的權力,鞏固了國家政權;三權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權力機構互相牽制,對於防止專制獨裁、保障資產階級民主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從對美國的影響看:憲法調整了大州與小州之間的矛盾、南方與北方的矛盾,使美國在政治上獲得了長期穩定的發展;一系列治國原則的確立,使美國完成了廣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對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為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3)從其局限性來看:憲法允許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黑人和廣大印第安人具有與白人相同的利力。這就違背了《人權宣言》中有關人人平等的原則,深深地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暴露出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27. 北美獨立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是近代早期的民族獨立運動,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求得民族獨立與解放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戰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第一,北方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的種植園主階級充當了革命的領導階級;
第二,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英國殖民統治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
第三,戰爭結局打破了殖民統治的桎梏,為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殊性是:其中心任務是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政治上的獨立。這是由於英屬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移植,社會經濟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的經濟,阻礙其發展的最大障礙是英國的殖民統治。所以,資產階級革命的最本質特性是清除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英屬北美殖民地沒有經歷過封建主義階段,並不是說該社會沒有封建因素。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大量封建意識形態的殘余,歐洲移民也不可避免地把種種封建殘余帶到新大陸。
28. 北美獨立戰爭的特點
(1)沒有經歷過封建制度階段,革命的主題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2)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是這場革命的領導階級。(3)革命沒有經歷過重大反復,這有利於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完善和鞏固,也有利於社會生活的安定。(4)是近代早期第一個取得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而其本質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29. 美國1787年憲法和法國《人權宣言》都以資產階級啟蒙思想作為基本指導思想,但兩個文件在國家、人民的權利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試分析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
美國1787年憲法根據啟蒙思想家關於國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的原則,規定了美國總統、國會、最高法院的職責與權利,但卻忽視了人民的基本權利。法國的《人權宣言》詳細闡述了天賦人權等道理,體現了要求摧毀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的思想,卻沒有提出如何解決當時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權問題。美國是剛剛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既要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以確保獨立;又要防止政權走向獨裁,防止危害資產階級利益,故突出三權分立的原則。掌權的資產階級、種植園主為了自身利益,不給印第安人公民權,黑奴只按3/5的人口折算,種族歧視明顯,所以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法國是封建勢力十分強大的國家,強調人權有利於摧毀君主專制、等級制度,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兩國掌權的資產階級為維護切身利益,在制訂法律時各自選用啟蒙思想中對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30.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發生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8世紀的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都屬於這一范疇。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是推翻封建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如下特點: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屬於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並不負擔別的什麼任務。
(2)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曲折復雜,既有前進甚至超前,又有退縮甚至退得過分,隨著再引起新的斗爭。
(3)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階級關系的總特點,就是在資產階級領導下,一切反封建的階級、階層結成了聯盟。
31. 比較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異同點
(1)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相同點:① 背景:南北美洲人民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剝削;經濟發展促使南北美洲人民都要求打破宗主國束縛;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南北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強烈;歐洲列強之間的戰爭為南北美洲人民的獨立戰爭創造了條件。② 目的:都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美國在於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發展資本主義;拉丁美洲人民要擺脫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③ 結果:推翻了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打擊了歐洲列強,促進和配合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獨立後的美洲國家大都建立了資產階級國家;獨立以後都沒有廢除奴隸制。④ 性質:都是以獨立戰爭為形式的資產階級革命。
(2)北美獨立戰爭與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不同之處。
① 背景:北美13州的資本主義經濟比拉丁美洲發達,因此北美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而拉美經濟不發達,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北美13州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拉美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
② 領導者:北美獨立戰爭中,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形成聯盟,起了領導作用;而拉美的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只作為一股力量參加革命,運動領導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③ 結果:北美獨立後,制定了1787年憲法,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民主的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柒』 山東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對全省農民住房全部拆除,合村並點,讓農民全部住進蓋高樓,建立新型農村社
科技風新觀察:「撤村並居」不該成為土地財政的升級版
據《南方周末》報道,近期在一次調研中,一位地級市的領導雄心勃勃地對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說:我這個地級市一共有100萬戶農民,我准備用三到五年的時間把這些村莊全拆了,因為100萬戶農民大概佔了100萬畝的建設用地。科技風新觀察
至於如何操作「撤村並居」,地方領導向中國權威農業專家陳錫文算了一筆賬:100萬戶農民讓他住樓,至少省出70萬畝地,50萬一畝就是3500 億,100萬畝就是7000億,什麼事幹不了——區區的一個地級市,就能通過「撤庄並居」,輕松獲得數千億的賣地收入。倘若全國各地都這樣做的話,「撤村 並居」無疑將演變成土地財政的「升級版」。
現在,全國各地正以罕見的熱情擁抱「撤村並居」行動,一些地方政府的目標很明確:讓農民上樓,等到騰出的農民宅基地復墾後,換取同等面積的城市建設用地指標,既可以獲得城鄉土地之間的級差收益,更可以突破宏觀調控下緊縮「地根」的限制,完成GDP的發展目標。
山東省諸城市(縣級市)在今年6月以來就相繼撤銷了1249個建制村,合並成208個農村社區,成為全國首個撤銷全部建制村的城市。目前,「撤村並居」正在全國逐步推廣,並呈「星火燎原」之勢。
就目前各地的試點來看,不少地方都打著土地換社保的誘人招牌。所謂的土地換社保,所換來的只是一部分保障或者淺層次低水平的保障,並非是完全保障。 具體講,農民用土地「購買」的社保,大多數是單一的養老保險,而且保障水平也不太高。當然,有些地方為了農民進入城市後的生計,也開展了一些生存技能的培 訓,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並不理想。這意味著,土地換社保解決的僅僅是農民的生存問題,而難以解決發展問題。
而且,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有可能打著「土地換社保」的幌子,對稀缺的土地資源進行侵佔吞並和濫用,把成千上萬畝的良田一眨眼變成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倘若這種「圈地運動」一旦成為氣候,18億畝耕地紅線將很難守得住。
因此,筆者建議,首先,國家層面有必要對這項公共政策進行重新評估,尤其對有意扭曲和肢解國家既有制度的地方,立即叫停;其次,對各地盛行的土地置 換制度,要加強監管。現在的問題是,增減掛鉤指標置換違規操作非常多,比如地還沒復墾、農民的新聚居區還沒建好,城市建設土地指標就可以交易,或者進行抵 押貸款,不僅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也讓國家的宏觀調控失效。此外,還應該加大問責力度。除認真執行《土地違法違紀行為行政處分規定》外,還要對土地違法情節 嚴重、社會危害較大的,堅決予以刑法問責,改變土地執法中「以罰代刑」、「以紀代刑」的舊弊。只有多管齊下,才能有效避免「撤村並居」演變成土地財政的 「升級版」。
『捌』 鄧玉嬌的行為,法庭為什麼不支持--正當防衛中無限防衛的判斷
一、我國學界關於無限防衛的論述
鑒於舊刑法對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的規定太籠統,在實際執行中隨意性較大,為了更好地保護被害人利益,鼓勵見義勇為⑴ ,我國1997年修正的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由於該款的規定在邏輯上不夠嚴謹⑵, 從而造成了法學界對這一條款認識不一致的局面。有人認為這一款規定的仍然是正當防衛,是正當防衛中的特殊防衛;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這一款規定的不是正當防衛,而是立法者新創設的無限防衛。筆者認為,籠統地依我國學者對該問題的不同認識而把相關論者劃為「認為我國刑法肯定無限防衛」和「認為我國刑法未肯定無限防衛」的兩派⑶, 這種做法未免顯得輕率和無價值。其理由是我國法學界對無限防衛這一概念並未形成統一的認識,根據不同的標准而將論者劃為兩派,無疑會導致「同一派別的學者的觀念沖突和對立派別的學者的理論互相融合這一外延重疊的情況。即使是同一學者也對無限防衛有著不穩定的認識。例如姜偉在《正當防衛》第5頁認為費爾巴哈主張「為保護一切合法權益都可以實行正當防衛」的思想是無限防衛權⑷,這一思想實際上已經演變為今天的正當防衛制度;在同書84頁引瓜地馬拉立法議會通過的一項法律,其中提到:圈地所有者或者他們的合法代理人,現場抓獲盜竊屬於他們庄園的牲畜、瓜果、林業產品及農具的罪犯…庄園主及其合法代理人對罪犯採取的行動不負任何刑事責任------認為該規定也是無限防衛權,這一規定實際上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事後防衛,乃是一種故意犯罪。第91頁又認為德國刑法與犯罪學家弗蘭茨·馮·李斯特在其著作《德國刑法教科書》中的論述--------根據當時的情況,如果用別的手段不能擊退侵犯者時,那麼,即使是微不足道 的合法財產,也可以用殺死侵犯者的手段保護-------也是無限防衛權⑸,他還認為無限防衛權實際上是權益人任意處置不法侵害人的權利⑹,從以上分析可知,我國法學界對無限防衛的概念沒有統一認識這一事實,是學者們對我國刑法第20條第3款的名稱及其價值予以激烈論爭的主要原因。
有人在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地將無限防衛權界定為------無限防衛權,根據我國新刑法第20條第3款的規定,是指防衛人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當侵害,對不法暴力侵害者實施的即使是造成不法暴力侵害人傷亡後果的損害行為,而享受不負任何刑事責任的一種權利⑺。或者無任何根據的從刑法第20條第3款的規定的角度「分析」無限防衛權的條件,並進而「推出」無限防衛 的概念,例如:
無限防衛權所指向的對向只能是犯罪行為,而且只能是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無限防衛權所保護的權益范圍只能是人身安全……無限防衛權的行使無論如何也不算過當,也不受刑事責任的追究。無限防衛權的特點就在於防衛手段的「無限性」,表現在公民行使正當防衛權、反擊不法侵害時所採取的手段的強度沒有限制,就是說,反擊不法侵害人時可以 採取任何手段包括任何足以致不法侵害人於死地的手段而不受任何刑事責任的追究……因此完全可以認為我國刑法對無限防衛權是持肯定態度的……無限防衛權可以界定為:公民面對正在進行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擁有的為了制止不法侵害採取任何手段包括致命手段反擊不法侵害人的權利⑻。
這種一開始就依傍刑法的相關規定來闡述無限防衛的概念或構成條件,並進而「推論」我國刑法對無限防衛持肯定態度的論證沒有邏輯上的根據,相反犯了循環論證的邏輯錯誤,因而也就喪失了其在無限防衛研究領域的價值。但當筆者試圖對無限防衛予以界定時,卻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循環推論或者說是方法論上的悖論之中。這是因為------任何對一事物的本質予以界定時,都必須考察該事物的所有外延,從該事物的全部外延中歸納出該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質的規定性。而當我們准備把考察對象從與之無關的事物中分離出來的時候,我們又需要區分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標准,而這種標准則是該事物的質的規定性,即該事物的本質。具體到本文,我們要界定無限防衛的本質,必須考察所有無限防衛的法律制度與法律思想,而當我們對無限防衛的本質還一無所知的時候,我們又怎樣從浩淼的法制度和法思想中辨別哪些東西體現了無限防衛?
二、無限防衛的根據
這種思辯產生的結果與時下將無限防衛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論文相反----對無限防衛予以法律史考察、哪怕是詞源學上的考察都極為困難⑼。筆者的外語水平和學術視野無疑對這種考察進行了限制。但就筆者掌握的材料所表明的那樣,歷史上缺乏法制度和法思想對無限防衛的自認,但不乏我們今天對過去的法制度和法思想的他認----在過去沒有哪個立法者或思想家認為自己的規定或思想體現了無限防衛,但這些規定和思想中的不少內容都被我們今天的刑法學者指稱為無限防衛。李斯特的論述無疑是法思想中的典型代表:根據案件的情況,當對攻擊的行為不能不以其他方式進行時,即使最微不足道 的法益也可以通過殺死攻擊者的方法來加以保護⑽。國內多位學者認為,李斯特的這一論述體現了無限防衛的思想⑾,並認為,無限防衛具有以下特徵:第一,缺乏法益均衡性,即防衛人實施防衛行為所保護的法益與其所損害的不法侵害人的權益之間相差懸殊,而不是大體相當;第二,無必要限度之要求。由於保護權益與行為人所損害權益之間不存在相當性,自然會導致對於防衛行為沒有必要限度之要求,即對防衛人的手段、強度、後果等不作任何限制⑿。本文試從這兩個角度考察李斯特的論述。
首先談無限防衛的「無必要限度之要求」。許多學者認為李斯特的論述是無限防衛,並認為這種防衛沒有限度要求。諷刺的是,恰恰就在這段話前後,李斯特寫道:防衛不得超過必要限度,「必要」防衛的度取決於攻擊行為的強烈程度⒀。必要防衛之界限一旦被超過,對攻擊者的進一步傷害則屬於違法行為⒁。
李斯特說,必要防衛的度取決於攻擊行為的強烈程度,這與我們今天衡量正當防衛的標准已經遠遠不同。關於如何理解防衛的必要限度,我國學界先後產生了以下不同主張:
第一、基本適應說。這就是考察正當防衛是否超過必要限度,要看正當防衛的強度與不法侵害的強度是否基本相適應。從司法實踐來看,這個標準是確定的,具有參考價值,但該說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考察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不法侵害的強度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指標,除此之外,還要考察不法侵害的緩急和正當防衛所保護的權益等因素,離開了這些因素,單純地強調正當防衛的強度與不法侵害的強度相適應,難免是以偏蓋全;其次,基本適應說難以解釋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某些情況,例如,對強奸犯實行正當防衛,正當防衛的強度(殺傷)與不法侵害的強度(強奸)基本相適應就無法了解;而且,基本適應說是從 不法侵害的強度限制正當防衛的強度為出發點來考察必要限度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公民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實行正當防衛的能動性⒂。
第二、客觀需要說。認為正當防衛是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客觀需要作為必要的限度。李斯特所論述的標准就是這種客觀需要說,但正如有人評論的那樣:如果片面地強調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程度就是正當的,有可能給某些人一種借口,就是為了防止一個很小的合法權益,但卻給對方造成了很重的損害,這就容易導致無限防衛權的傾向⒃。這就說明,李斯特對正當防衛所持的標准即客觀需要說。但客觀需要 說 作為衡量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標准,說明李斯特所闡述的防衛仍然是有限度的,在防衛強度大於侵害強度的情況下,如果其超過侵害強度的防衛強度不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那就是超過了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既然李斯特所闡述的防衛仍然是有限度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認為他闡述的是無限防衛呢?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今天衡量正當防衛的標准與李斯特大大不同。
第三、法益相當說。這種觀點是以受侵害的法益與防衛行為 所加害的法益在價值上保持平衡作為衡量的標准。這種並不因為侵害行為的不法性而忽視不法侵害者權益的思想,是法律社會化思想在刑法領域的產物。反映在正當防衛的理論上,就是由過去以個人權利為基礎闡發正當防衛的本質,發展到以社會利益為出發點闡發正當防衛的本質⒄。即使是不法侵害人仍然是社會 的一分子,他的合法權益仍然受法律特別是刑法的保護。而以懲治犯罪、保護人民為宗旨的刑法,在這方面更可以說是「犯罪人的人權宣言」⒅。
第四、綜合說.這種觀點充分吸收前三種觀點的合理性,認為為了避免強度較輕的不法侵害,不允許採取過重的強度.如果非較重的強度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可以採取較重的防衛強度.採用較緩和的防衛手段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就不允許採取激烈的防衛手段.如果非激烈手段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可以採取激烈手段.為了保護較微的權益,不允許防衛行為造成重大的損害,對於沒有直接危及人身的輕微不法侵害,一般來說就不要採取重傷甚至殺害的手段去防衛.⒆
從以上分析可知,李斯特的論述如果以客觀需要說作為防衛的必要限度,則該論述屬於正當防衛.如果用法益說或者綜合說的標准來衡量,則顯然屬於防衛過當.因此,認為李斯特的論述是無限防衛在此則獲得了認識論上的根據.它表明我們判定某一事物是否正當防衛有著各自的標准.我們總以我們的標准來衡量客觀世界,而且這種標准已經成為我們加之於客觀事物的我們的思維形式.正如義大利人維柯所說,人所感知到的世界不過是他強加於世界的他自己的思想形式,而存在之所以有意義,只是因為他在那種形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⒇因此我們獲得的關於無限防衛的認識,乃是一種以我國正當防衛的防衛限度為標准去度量過去或別國的法律規定的產物,是兩種防衛限度的比較刑法觀,可以稱之為超限度防衛.它表明一種防衛制度以我們的標准衡量,它屬於防衛過當的情形,但以該制度中的防衛標准而言,則屬於正當防衛(前正當防衛的歷史姑且不論).無限防衛只有在認識論的角度才能獲得其根據.這就是無限防衛的本質.
三、怎樣認識我國刑法第20條第3款的規定
1、法條分析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後果而不負刑事責任的條件,我國目前有四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應當滿足三個要件:防衛人針對的是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主要是暴力犯罪;防衛的主體是任何公民;防衛人殺傷不法侵害人或損害其利益,仍是制止不法侵害的防衛行為.〔21〕第二種觀點認為應當滿足以下三個要件:防衛的范圍必須是針對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防為的時間必須是正在進行的不法暴力侵害;防為的對象必須是不法暴力侵害者本人.〔22〕第三種觀點認為,這種防衛應當具備四個要件:其前提必須有某種特定暴力犯罪存在;其時機必須是某種特定暴力犯罪正在進行;其對象必須是針對不法暴力侵害者本人實施的;此外,防衛人主觀上必須具有防衛合法權益的意圖.〔23〕第四種觀點認為,這種防衛的主觀條件是指防衛人在實施防衛時必須具有合法的防衛意圖,亦即防衛人在進行防衛時對其防衛行為以及行為的結果所必須具備的一種以保護合法權益為目的的主觀心理態度;客觀條件是指防衛人在實施防衛時必須針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者本人實施防衛的行為.〔24〕筆者認為,這種防衛應當滿足以下條件:防衛的對象必須是正在實施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人;防衛的范圍是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一旦不法侵害人停止侵害或者客觀上不能繼續實施暴力犯罪則防衛人應當停止防衛,否則因此造成嚴重的損害後果則屬於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防衛人必須在主觀上持有制止正在進行暴力犯罪以維護刑法所保護的人身權益;縱然我國刑法規定對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負刑事責任,但這並不意味著防衛人可以任意剝奪不法侵害人的權益,防衛的目的是為了制止不法侵害,因此它決定了防衛人在防衛方式和防衛強度上都必須遵循這項原則,這也反映了這種防衛是有限度的.
2、認為該款規定的是無限度防衛的不正確
正如本文已經指出的那樣,縱然對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可以採取剝奪不法侵害人生命的防衛行為,但並不意味著這種防衛沒有限度.對於正當防衛來講,剝奪不法侵害人生命是防衛的最高限度,在這里傷亡就是限度,它是與不法侵害行為將會造成的傷亡後果相對應的,因而也是必要的,不能認為傷亡是最高限度就不是限度,也不能認為凡是造成傷亡的就沒有限度.〔25〕
3、認為該款規定的是特殊防衛的不正確
很多否定我國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的是無限防衛的學者多認為該款規定的是特殊防衛,是與刑法第20條第1款規定的一般防衛相區別的,如所周知,特殊一詞是一個內涵不確定的概念,而且,特殊與一般的關系也有兩種不同的理解:第一指原則與例外,認為我國刑法第20條第1款與第20條第3款之關系是原則與例外的關系,很顯然是否認正當防衛原理對第3款的適用,同時也就是承認第3款之規定是無限防衛;第二指哲學意義上的特殊與一般的關系,但筆者認為基於此種理解而稱刑法第20條第3款是特殊防衛,即認為針對暴力犯罪以外的不法侵害而採取防衛行為不是特殊防衛,事實上而言所有的防衛都是特殊防衛,正當防衛案件是千差萬別的,每類不法侵害以及同類中不同程度的不法侵害甚至相同程度的不法侵害由於發生的時間地點不同而表現形式各異,作用對象有變,均會表現為各自特殊的防衛需要和必要限度,制止不法侵害的必需強度,必然是一定條件下的必需,脫離了防衛的具體條件便無法認識」必需」.〔26〕
4、認為該款規定的是超限度防衛的不正確
正如筆者已經論述的那樣,無限防衛以兩種含義為我們所理解:第一,是已經闡述的無限度防衛;第二便是超限度防衛,認為第20條第3款規定的是超限度防衛的前提,是必須承認暴力犯罪所侵害的法益與正當防衛制止不法侵害所損害的法益不均衡.但對第20條第3款規定的分析可知,該類暴力犯罪所侵害的法益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性自由權等等,這些都屬於人身權益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從本款防衛人可能造成的最嚴重的後果及不法侵害人的死亡,將防衛人所保護的法益與其所損害的不法侵害人的權益相比較,筆者認為顯然是相當的,兩者並不存在懸殊的問題.
5、我國刑法第20條第3款的規定是正當防衛制度在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領域的具體化規定
按照正當防衛的原理,防衛行為所採取的強度、方式以及造成的後果應當與侵害行為的強度、方式以及造成的後果大體上相適應.由於刑法第20條第3款所列的一系列暴力犯罪都構成了對人身的最嚴重侵害,因此它決定了針對這些暴力犯罪也必須採取最嚴厲的防衛手段,即制止不法侵害的最高限度---剝奪不法侵害人的生命權來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說,刑法第20條第3款的規定是正當防衛原理在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領域的具體化.〔27〕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國學者評述說,新刑法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就此問題作了部分立法解釋。[2 8]
--------------------------
『玖』 逃人法的刑法制度
逃人法規定逃人逃亡前兩次均處以"鞭一百",第三次逃亡被拿獲正法;窩逃者正法、家產籍沒,家人流 徙關外給八旗窮兵為奴,並於兵部之下置督捕衙門專司其職。
規定凡旗下男婦逃者,一次黥其右頰,鞭一百歸主;二次黥其左頰,鞭與歸主如初。三次則論死歸刑部。還規定,窩逃正犯,照例擬絞,妻子家產籍沒,窩家的鄰居流徙邊遠,有司以上各官分別處分。以後,又設兵部督捕衙門,專掌緝拿盜賊和逃人。
逃人法是清初六大惡政之一。是清朝為嚴禁八旗奴僕逃亡和其他八旗人員逃旗而頒布的法令。天命十一年(1626) 始頒,中經多次更改。其內容有對逃亡者的處罰規定,還有關於懲罰窩主、獎勵檢舉、獎懲有關官吏和辦事人員等的規定。清入關前,為了制止農奴逃亡,就已陸續 制定懲處逃人的法令。入關後,清統治者又在所佔領的部分地區大量圈佔土地,強迫漢人投充。淪為農奴的漢人不但遭到殘酷剝削,從事繁重勞動,而且沒有人身自 由,更引起大量逃亡。為了維護滿洲貴族的利益,清廷進一步制定極其殘酷的逃人法。
逃人法與圈地、投充一起並稱為清初三大弊政。逃人法旨在阻止旗下家奴①逃走以維護滿洲為主體的旗人利益。明清鼎革後,逃人法曾多次修改。②多爾袞攝政時期,逃人法一度被納入順治律,稱「隱匿滿洲逃亡新舊家人」律。③順治律很大程度上是明律的翻版,而逃人法則源自滿洲。
清初逃人法是中國歷史上僅見的 一項法律制度。其制定是有著深刻的現實背景的,既努爾哈赤為統一女真各部,與明朝開戰,苦於兵源不足,糧餉不濟,不得不將俘虜和降人收為奴僕,以養八旗作 戰。為制止奴僕逃亡,遂作逃人法。這是一項有著濃厚軍事色彩的臨時性措施。
《督捕則例》:順治五年題准,逃人窩家正法,妻子家產,籍沒給主。十三年又題准,凡逃一次者面上刺字,二次者正法。十四年又定,窩犯免死,責四十板,面上刺字,家產、人口給予八旗窮兵。
康熙七年覆准,三次逃者,絞監候。二十二年又復准,三次逃者免死,發往寧古塔與窮兵為奴。乾隆八年定,不知為逃人誤行容留者,六個月內免議。
嘉慶六年又定,三次逃人發往黑龍江等處當差。
參考資料:四庫之外古籍 政書類《督捕則例》一 徐本 (清)唐紹祖等纂修
『拾』 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無土地使用證合法嗎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無土地使用證,用圍牆圈地並無審批手續在
摘要 城鄉規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