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網路案件司法解釋

網路案件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5-30 08:04:18

⑴ 網路詐騙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根據相關規定,辦理電信網路詐騙犯罪案件,應當充分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過程中,應當全面收集證據、准確甄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層級地位及作用大小,結合其認罪態度和悔罪表現,區別對待,寬嚴並用,科學量刑,確保罰當其罪。

對於電信網路詐騙犯罪集團、犯罪團伙的組織者、策劃者、指揮者和骨幹分子,以及利用未成年人、在校學生、老年人、殘疾人實施電信網路詐騙的,依法從嚴懲處。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關於辦理電信網路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二)》第一條 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地,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辦理電信網路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的犯罪行為發生地和結果發生地外,還包括:

(一)用於犯罪活動的手機卡、流量卡、物聯網卡的開立地、銷售地、轉移地、藏匿地;

(二)用於犯罪活動的信用卡的開立地、銷售地、轉移地、藏匿地、使用地以及資金交易對手資金交付和匯出地;

(三)用於犯罪活動的銀行賬戶、非銀行支付賬戶的開立地、銷售地、使用地以及資金交易對手資金交付和匯出地;

(四)用於犯罪活動的即時通訊信息、廣告推廣信息的發送地、接受地、到達地;

(五)用於犯罪活動的「貓池」(Modem Pool)、GOIP設備、多卡寶等硬體設備的銷售地、入網地、藏匿地;

(六)用於犯罪活動的互聯網賬號的銷售地、登錄地。

第二條 為電信網路詐騙犯罪提供作案工具、技術支持等幫助以及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由此形成多層級犯罪鏈條的,或者利用同一網站、通訊群組、資金賬戶、作案窩點實施電信網路詐騙犯罪的,應當認定為多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的犯罪存在關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可以在其職責范圍內並案處理。

⑵ 網路刑事案件管轄權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規定,刑事案件管轄地包括犯罪行為的發生地以及犯罪結果的發生地,因此網路刑事案件的管轄權非常廣泛。既包括行為發生地如:網站伺服器所在地、網路接入地,網站建立者、管理者所在地等,也包括犯罪結果發生地如被害人財產遭受損.失地、被侵害的計算機所在地等。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條 犯罪地包括犯罪行為發生地和犯罪結果發生地。針對或者利用計算機網路實施的犯罪,犯罪地包括犯罪行為發生地的網站伺服器所在地,網路接入地,網站建立者、管理者所在地,被侵害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及其管理者所在地,被告人、被害人使用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所在地,以及被害人財產遭受損失地。

⑶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司法解釋是什麼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司法解釋是: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幫助,有依稀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情節嚴重」:
1、為三個以上對象提供幫助的;
2、支付結算金額二十萬元以上的;
3、以投放廣告等方式提供資金五萬元以上的;4、違法所得一萬元以上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⑷ 網路侵權案件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是指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他人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人身權益引起的糾紛案件。原告僅起訴網路用戶,網路用戶請求追加涉嫌侵權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⑸ 2021幫助信息網路犯罪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是指: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 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 伺服器託管、 網路存儲、 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 或者提供廣告推廣、 支付結算等幫助, 情節嚴重的行為。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一條 為他人實施犯罪提供技術支持或者幫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行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但是有相反證據的除外:

(一)經監管部門告知後仍然實施有關行為的;

(二)接到舉報後不履行法定管理職責的;

(三)交易價格或者方式明顯異常的;

(四)提供專門用於違法犯罪的程序、工具或者其他技術支持、幫助的;

(五)頻繁採用隱蔽上網、加密通信、銷毀數據等措施或者使用虛假身份,逃避監管或者規避調查的;

(六)為他人逃避監管或者規避調查提供技術支持、幫助的;

(七)其他足以認定行為人明知的情形。

熱點內容
司法扣押退回 發布:2025-01-25 03:53:53 瀏覽:713
夫妻動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5 03:53:52 瀏覽:938
交通法與民法典 發布:2025-01-25 03:38:19 瀏覽:74
法院現場直播 發布:2025-01-25 03:35:15 瀏覽:953
按摩受傷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5 02:45:11 瀏覽:582
民法典房子 發布:2025-01-25 01:55:36 瀏覽:367
福建教育督導條例 發布:2025-01-25 01:27:36 瀏覽:234
法院專送郵箱 發布:2025-01-25 01:23:34 瀏覽:174
法學考公務員占優勢嗎 發布:2025-01-25 01:21:23 瀏覽:780
勞動法對入職人員 發布:2025-01-25 00:47:14 瀏覽:966